《瓦尔登湖》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读的书。因作者梭罗在哈佛大学攻读的是古典文学,文中随处可见各种典故的引用。因此,对于阅读者的文学功底也有较高要求。同时,一个能够抛开世俗独居在林中湖畔的人,一定个性十足。在文字表达上,他不会迎合读者的思维,而是尽情的表达自己。如果懂,你会爱上。如果不懂,他真的无意挽留。瓦尔登湖之所以让他如此眷恋,正是它的清澈与纯洁。他说:“我所知道的所有性格中,瓦尔登湖也许是最经得起考验,同时也是最保持其纯洁性的。许多人曾被比作瓦尔登湖,但当之无愧的为数不多。尽管伐木工人先后把这片和那片湖岸的林木砍光,爱尔兰人已在湖边盖起了猪圈,铁路也侵入了湖的边界卖冰的人还曾在湖面割过一层冰,可是湖本身依然没有改变。还是我年轻时见过的那片盈盈湖水,而变化全是我身上。尽管它涟漪处处,却没有留下一条永久的皱痕”。所有言物都是为了明志,现实面前他不会屈服,他只做自己。整本书共17篇,每篇一个主题。目前我只读了九篇。现将其中几篇读后感与各位书友分享。更希望有喜欢这本书的朋友,可以留言谈谈感受。九篇读罢,我已爱上瓦尔登,爱上梭罗。
《豆田》篇
最近网上广为流传一个段子:“不读书,你连捐款留言都写不过人家。”文字表达的是内心的情怀。三毛也曾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看罢《豆田》我不禁感叹读书的重要。每次松土能让作者感受到“安泰”的力量。每次除草他能联想一次特洛伊战争。一块让只识人间烟火的农夫糊口的豆田,他却将其雕刻成一块艺术品。毋庸置疑,这是读书带给他的。一片田地,让陶渊明找到了他精神的净土。一块田地,让苏轼实现了黄州突围。南怀瑾老师说:“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可是,若没有读书悟道,一块田园又怎会让你返璞归真?
《阅读》篇:
庆幸自己没有因为初读晦涩就放弃阅读,这本书绝对堪称宝藏。作者梭罗说文字是最珍贵的文物,它不只是描绘在油布上或者刻在大理石上,而且是用生命本身的气息雕刻的。他崇尚这样的书写态度,他也是这样践行的。他说优秀的书本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含蓄地写下来的,阅读时也应该如此。阅读优秀的读物不该当做消遣或者睡前催眠良药,而是必须殷切期望去阅读,把最机灵最清醒的时间用上去,阅读是为了提高智识。据说当代青年诗人海子卧轨自杀时手捧《瓦尔登湖》,可见对其喜爱程度。只是遗憾这本书旷达乐观不向现实低头,不断攀登思想高峰的人生态度没能留住这位诗人。对海子不了解,只听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便做过多评论。但作者梭罗说他无意歌颂垂头丧气,而是像雄鸡站在栖木上放声报晓,他要做的是唤醒梦中人,因为此刻“众人皆醉我独醒”。当然不是所有的书籍都值得我们去品味,比如华而不实的“姜饼”类书籍、只适合偶尔充饥的快餐类书籍,他不屑浪费时间在这样的书籍上,他提倡的是古典作品。因为古典作品就是用文字记载的人类最崇高的思想,这样的思想是可以抗拒时间的侵蚀的,“两千个夏天给那些希腊文学的丰碑披上的只是更成熟的金秋的色彩”,这样的思想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时间如流水,那薄薄的流水逝去不复返,可是永恒却留了下来。作者梭罗在哈佛攻读的是古典文学,七十几页已经引用两次《论语》、一次《大学》。语言可能不通,思想却相通。也许梭罗就是在林间或者瓦尔登湖畔的某个早晨读了庄子的《逍遥游》,开启了他追求“无己、无功、无名”无所依赖逍遥自在的人生新纪元呢。
《湖》读后感
“我并不梦想装饰一句诗行;要接近上帝和天堂,莫过于瓦尔登湖–我此刻居住的地方。我是它的石岸,是他掠过湖心的微风。在我的掌心,是它的碧水,是他的白沙。而他最深隐的泉眼,高悬在我的哲思之上。”
终于读到作者描述瓦尔登湖了,满心期盼。无论看小说还是看散文,我总喜欢看景物描写。《童年》中高尔基困境重重,却仍旧不忘欣赏大自然,透过他的文字我总能看到一幅幅色彩明丽的画卷。《巴黎圣母院》关于钟声的描写我不记得看过几遍了,也因此在看到圣母院失于一场大火的新闻时,忍不住的泪奔。《红楼梦》中关于景物描写更是融入情节,让人沉醉……以我看景物描写的经验,我以为作者一定会用唯美而华丽的语言让人看到一个仙境的瓦尔登湖。可诚如作者开篇所说:“瓦尔登湖的景色属于朴素之列,尽管很美,但不够宏伟壮丽,对那些不常来此或不住在湖边的人不具有吸引力”。第一遍粗略的读过,我想柳宗元笔下的那个“小石潭”远胜于此刻的瓦尔登湖,湖水除了深邃和清澈超乎寻常,没有更美的意境让我向往。但是,读梭罗的文字,我从来都是每篇至少读两遍。第二遍我让自己静下心来,抛开之前对于文字装饰的期待,果然别有收获。作者是个哲学家,他眼里的风景怎么可以单纯是片风景?透过风景他要表达的是对大自然的敬畏,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是我们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实现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他对读者的满心期待––要像瓦尔登湖一样永远保持纯净、清澈,不惧岁月,不畏风寒。“任何风暴,任何尘土都不能使那常新的镜面黯然失色”
“我生活在瓦尔登湖,再没有比这里更接近上帝和天堂。我是它的石岸,是他掠过湖心的一阵清风。在我的手心里,是他的碧水,是他的白沙,而他最深隐的泉眼,高悬在我的哲思之上。”……此刻瓦尔登湖畔的一阵清风,荡起我心湖的涟漪层层……
阅读《瓦尔登湖》你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瓦尔登湖》的赞美,主要讲述了作者对自然节的不同感受,那么关于《瓦尔登湖》 读后感 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心得800字_读《瓦尔登湖》有感8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瓦尔登湖》读后感800字(一)
“一个人物质生活的丰富并不能带来心灵的纯洁和净化,只有追求精神境界的高尚才能丰富人的内心。”“为生活做减法,为思想做加法。”读罢美国著名的思想家、作家梭罗伟大的著作《瓦尔登湖》,作者这两句精辟的言辞一直在我脑海中停留。
1845年春天,心傲孤远、风华正茂的梭罗,借来一柄斧头独自一人走进瓦尔登湖畔的森林深处,几乎不借助任何现代文明的帮助,完全依靠着自力更生和原始交换生活了2年9个月。他虽 毕业 于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但没有选择经商发财或者从政成为明星,而是平静地选择了瓦尔登湖,选择了心灵的自由和闲适。他搭起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过着非常简朴、原始的生活。在这期间,他如饥似渴的阅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努力的写作,终于完成了《瓦尔登湖》。梭罗的 文章 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内容,在美国19世纪 散文 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英国工党、印度的甘地与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等人都有很大的影响。阅读《瓦尔登湖》,我们时刻感受到作者对湖光山色景物的细致描写;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界和小动物的怜爱。由于他对东方哲学思想的深刻研究,作品中还不时闪烁着东方哲学的智慧,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和“德不孤,必有邻”等。
当然,他给予我们最大的震撼是书中对生命、对理想、对自由的向往和推崇,启发我们找回生命最本真的意义。“当你最富有之时,却是你最贫穷之日。喜欢吹毛求疵的人,哪怕是在天堂也能找到错误。你纵然是贫穷,也要喜欢你的生活。即使是在济贫院里,你依然拥有喜悦、开心、荣幸的时光。黄昏的霞光照耀在济贫院的窗台上,如同照在富人家窗户一样耀眼夺目。”这样的语句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让你对财富观有更深的理解。曾经有一个私企的老板问我,“曾经我以为拥有了足够的金钱就能够幸福了,可如今我已经拥有很大一笔财富,可为什么我一点都没感觉出来幸福呢”其实,金钱和幸福不是相等的,因为幸福是一种从心底发出的满足感,金钱虽然能满足你的需要但它不是支撑我们幸福的原因。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一项研究发现,快乐不是银行中的巨额存款、高速跑车和品牌服装,而是家庭、朋友和大自然的美丽。当被问及最重要的快乐是什么时,2000名受访者中有22%的人选择了欢笑,紧随其后的是与知心朋友共进美食(占总人数的21%),拥抱以19%的比例名列第三。其他名列前10位的快乐还有:太阳照在脸上的感觉、读一本好书、沿海难漫步和盖干净的床单入睡,以及看日落、翻阅老照片追忆往昔和闻到刚修剪过的青草的气息。是的,温暖的阳光与自由的时间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是共有的、平等的,也许是最大的财富。就像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描述的那样:“门前那早春的积雪同在消融。我亲眼目睹,一个心静知足的人,在那里生活得宛若在皇宫里一样,生活得如此开心又如此心满意足。”
“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译者徐迟先生这样评价《瓦尔登湖》。朋友,如果你还在为找不到生活的真谛还在追求幸福,不妨在夜深人静时捧着它,像梭罗那样寻找简单的快乐,你的人生会因为简单而快乐!
《瓦尔登湖》读后感800字(二)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领悟“人可以活得很简单,很从容,不必为了那物质财富而丧失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尔登湖》中以瓦尔登湖为中心,辐射到周围众多地方,描写了他“以禽兽为邻”,在“豆田”耕作,与“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诸多生活细节。最后作者又以“春天”结尾,给我们奏响了新的生活乐章,并且他在“结束语”一篇中,这样说:“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看!这是一位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自然主义者,多么令人羡慕。
梭罗生活的地方是瓦尔登湖及其周围地区,但他细腻精致的笔调,却把我们带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他谈“瓦尔登湖周围的鸟、树、草、虫子”,更谈“更高的规律”。他认为,从一种特殊的意义上说,渔夫、猎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从个人的劳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类法则,令我们视野开阔、高屋建瓴。在《瓦尔登湖》中,许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让人陶醉。他在描写“倍克田庄”时,这样写到:便是德罗依德也要放弃他的橡树林而跑到它们下面来顶礼膜拜了。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地方,多么的令人神往。
在整部《瓦尔登湖》中,自然一直是主要背景,以大地为席,以苍穹为盖。梭罗在广阔的天地中像农夫一样耕种、收获,他很高兴,他说:古老的诗歌和神话至少表明,农事是一门神圣的艺术。在从事农耕的过程中,他也不忘“阅读”。即使在19世纪梭罗也感慨道:他们深信一本《圣经》的智慧就足够了,余生便在简易读物里荒废天赋单调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汹涌翻滚下,现代人的心灵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质的丰裕,精神的贫穷。我们的身体一再扩充,而精神的领地却时时荒芜着。听听梭罗的忠告:多余的财富只能买到多余的东西。灵魂的必需品,金钱一样也买不到。这样的忠告如梵音,对于我们无异于醍醐灌顶。
徐迟说:“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让我们追随着梭罗的足迹,抛弃那物质所带来的烦闷苦恼,感受那恬静美,聆听大师的哲音。
《瓦尔登湖》读后感800字(三)
当我读完《瓦尔登湖》这篇文章时,我的心犹如大海般不能平静。
这本书写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的背景下,人们追逐利益,想尽一切的办法来使自己,获得更高的权利和更多的金钱。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着人类、侵蚀着人性。而在这个大背景下,毕业于哈佛的这位智着,他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他特立独行,怀着一颗向往自然的心,宁静地踏上了这段心灵的路基。而在这个被成为“神的一滴”的瓦尔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间里,孤独在思想中!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他静静的卸载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每次看他的书都是一种震撼,他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如净水般澄澈。他让我感到敬畏,原来一个人的生活这里是这样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简单而又芳香扑鼻,虽然短暂而又意蕴深远。他的精神世界绚烂多彩,而且是精妙绝伦,世上这样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许吧。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 经验 ,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做生命的舵手,扬帆远航。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他提倡俭朴生活,并不是让我们要粗茶淡饭或是节衣缩食,而是想要让我们多听听新的节奏,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只是孤独,恬静,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
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的心里呼声。
去拜读这本心灵的教科书吧!它会让你不虚此行。
《瓦尔登湖》读后感800字(四)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本书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别的一点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在想,在现实的世界里,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属于现时代的。
由此,《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占有两个起点和终点,那就是心灵和现时代。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观照梭罗的这条起伏的心灵历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我们无法也无需戒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是否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复简单的世界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因此,斑斓的VCD节目和浓酽的咖啡之外,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不是时髦,而是必需。
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洁少尘,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奴役、称霸自然。
然而笑容还没来得及绽放,历史这块 魔方 已经从正面翻转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种在减少,人间变成污染的烟尘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图称霸地球的人类了。
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想,这真理该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
《瓦尔登湖》读后感800字(五)
一百六十多年前的1845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这天,一个哈佛大学的28岁的毕业生亨利梭罗独自一人来到距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搭一间小木屋,自食其力,开始了他隐居山林的简朴生活。他自己劳作耕种,不于外界发生任何关系,除了必须的劳动,他的剩余时间就用来观察自然,思考问题,分析生活,评断价值,批判习俗,探求怎样实实在在的生活,怎样体验与经历有意义的生活。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后,他回到文明世界,为我们留下了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瓦尔登湖》。
选择在一个寂寞的黄昏,独自一人,翻开《瓦尔登湖》。时光如一江春水,在窗下翻书的沙沙声里流过,流入瓦尔登湖。读《瓦尔登湖》,我们可以听得见蛙声和鸟啼,看得见湖水的波纹和林中的雾霭,处处蕴含着返璞归真的美丽。他记录了观察与体验大自然的详细情况,为其赋予了通俗的哲学意义,这正是梭罗超越众人所拥有的一切所在。反观如今,充斥着追名逐利、物质要求的时代,恐怕难以找到如此沉淀,专心体味生活意义的仙露琼浆了,让人们的心灵从沉重的物质中解脱出来,回归瓦尔登湖畔那种恬淡、宁静的状态,呼吸自由的空气,体味什么是真正的生活,那些唤醒了我们沉睡的旧梦。
读罢此书,我脑海中隐隐出现了一个头戴草帽、短褐穿结、带月荷锄的人——陶潜
梭罗和元亮兄竟真有些相似,两人都因厌恶世俗的追名逐利,厌恶趋炎附势的污浊世风而隐居,都好自然、乐山水、爱流年,梭罗也曾在瓦尔登湖畔“种豆南山下”,两人唯一的不同大概就是隐居时间了,梭罗只隐了两年多,而陶渊明却是藏了半辈子。
其实不在于时间,时间只是人们想象与虚构的产物罢了。重要的是心,隐居只是一种方式,而在心中留一片“瓦尔登”才是最具意义的。
《瓦尔登湖》读后感心得800字相关文章:
★ 关于《瓦尔登湖》读后感800字5篇
★ 关于《瓦尔登湖》读后感800字6篇
★ 关于《瓦尔登湖》读后感800字7篇
★ 读瓦尔登湖心得5篇800字
★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800字
★ 关于《瓦尔登湖》读后感1000字5篇
★ 瓦尔登湖读后感800字
★ 关于《瓦尔登湖》读后感7篇
★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感想范文5篇
★ 关于《瓦尔登湖》读后感5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2697f5ae036705b1309c90adafb920af";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WQWfHxnBhaBkNbQJ0ZrHsg
提取码:3eso
本书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它被称为“塑造读者人生的25部首选经典”。
儿子这周末的语文作业里有一项是“最喜欢的一本书”读后感,我马上想到了我喜欢的一本书《瓦尔登湖》。
说起这本书,首先想说它曾是让我一度无法读下去的一本书,于当时不谙世事年轻的我而言,它是那么艰涩无趣。直到当我真正走上社会,经历一番洗礼后,回头再去读,似乎有了几分喜爱。而真正有了深刻理解并迷恋上它是在我过了40岁以后的这些时光里。似乎它表达了我内心里的某些渴望,挣扎,和期待,摆脱世俗,回归简朴生活,超然度外地容身于大自然界,与花鸟为邻,独居湖畔,只种自己吃的东西,只吃自己种的……这种世外桃源式恬静的田园生活,充满了诱惑力,令我十分向往。它深深地满足了我内心的渴望。每当夜幕降临,我一个人漫步在小河畔,梭罗的文字伴着主播甜美的声音在耳边流淌,仿佛我正置身于瓦尔登湖畔,望着远方的斜阳,鸟儿飞过,听风的声音,湖面微波荡漾,粼粼波光闪烁,一片静美……
这本书我听了不下十遍,每当是我独自行走在路上,郊外或者河边湖畔,我便让它陪伴我,像一个知己在娓娓道来她的心里话,向我诉说她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她内心里的思索,她的孤独与困惑,她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她对于简朴生活的无限向往……有一种自己与自己对话的感觉,这样的一种陪伴是如此美妙和令人陶醉。那些动人的文字,就像一个个跳跃的音符,时而演奏出欢快的曲子,时而忧伤,时而沉静,你浮躁不安的心顷刻间便被抚平,宁静而踏实,无比享受!
1845年,梭罗从哈佛大学毕业后来到偏僻的瓦尔登湖,自己动手盖起了一间小木屋,耕地种菜,砍柴钓鱼。在两年的时间里,他每个月只花1美元,维持着极其俭朴的生活。他把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写成了《瓦尔登湖》一书。在书里,我们看到梭罗并没有因物质匮乏而窘迫,相反,正是由于他舍弃了一切身外之物,才有精力潜心研究自然、探索人生,书中洋溢着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之美。
所谓简朴生活就是粗茶淡饭,舍弃一切无用的累赘(包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从而让精神放松,心情愉悦。纵观历史,多少艺术家舍弃金钱物质享受,甘愿去过一种清心寡欲苦行僧般的生活,创作出无与伦比的伟大著作。比如梵高,比如《月亮与六便士》,比如,梭罗……
物质的享受使我们忽略了精神内涵,变的浮躁浅薄,甚至被利益蒙蔽双眼,一味地追求外在,而这种超然物外的一种生活方式深深吸引着我们。
是的,我喜欢《瓦尔登湖》,因为它不只是有着动人的文字,还有着我向往的生活方式,使我即使生活在大都市,依然偶尔会被它带着找到心变沉静的感觉。那么美妙的一种孤独,令我沉迷!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该书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下面是我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读瓦尔登湖有感1合上《瓦尔登湖》的封面,我静静地,我感觉到自然的力量,感觉到一股清劲的风吹拂着我的心,我了解到,静心感受,原来自然真的是那么美好。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他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当你的心静下来的时候,再去拜读这篇神的思想吧!
这本书写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的背景下,人们追逐利益,想尽一切的办法来使自己,获得更高的权利和更多的金钱。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着人类、侵蚀着人性。而在这个大背景下,毕业于哈佛的这位智着,他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他特立独行,怀着一颗向往自然的心,宁静地踏上了这段心灵的路基。而在这个被成为“神的一滴”的瓦尔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间里,孤独在思想中!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他静静的卸载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每次看他的书都是一种震撼,他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如净水般澄澈。他让我感到敬畏,原来一个人的生活这里是这样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简单而又芳香扑鼻,虽然短暂而又意蕴深远。他的精神世界绚烂多彩,而且是精妙绝伦,世上这样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许吧。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做生命的舵手,扬帆远航。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他提倡俭朴生活,并不是让我们要粗茶淡饭或是节衣缩食,而是想要让我们多听听新的节奏,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只是孤独,恬静,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
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的心里呼声。
《瓦尔登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梭罗能够通过艺术来实现自己决意要做的事业。通过创造一个有机的形式,他使自己的决定获得了新生:通过有意识的努力,他重新获得了一种成熟的恬静,如果说那不是黄金年龄的清纯狂喜的话。
如果梭罗仅仅给我们留下一部一个男人在林中生活的记载,或者说他仅仅退隐到森林之中,在那儿记载着他对社会的抱怨。甚至说,如果他想把这两者都合到一本书里,那么《瓦尔登湖》就不会有这一百年的生命。
正像一切所进展的一样,梭罗记下了人跟自然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困境和人希望提高自然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困境和人希望提高自我精神的习性,连他自己恐怕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他一会儿为自我辩护,一会儿充满了喜悦、自由、奔放、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煎蛋卷,让人们在饥饿的一天不断从中汲以营养。《瓦尔登湖》是最早一盘充满维生素的菜肴之一。
读瓦尔登湖有感2又是一个难得清闲的周末,信步走入书店,来到书架前,俯下身来,希望可以挑选到一本让自己满意的书籍。
目光正扫过排排各形各色的书,忽的,眼角的余光瞥见一本封面暗黄又略显沉淡的文集,插图是一池略显灰暗的湖水,旁长尽了苍绿色的树木,不过,依旧是一种类似于巴黎圣母院风格的米**,赫然写了四个字:瓦尔登湖。上方则是一行艺术的英文,显得有些龙飞凤舞,却不失优雅,下方则是一行小字:"(美)梭罗—著。
"真是一本奇特的书。"我心里暗暗赞叹道,外表优雅,不知内容如何,匆匆翻开书,阅读起来。
看了许久,书里讲的是作者隐居于瓦尔登湖长达两年又两个月的时间,讲述了附近的优美景色,看似是一本介绍瓦尔登湖的书籍,实际上则是作者对于世间纷扰的一种无声抗议,和一种避讳。他隐居于自然当中,享受清新与宁静。使他脱胎换骨,重塑之身。——这种脱胎换骨不同于当年孙悟空被困在炼丹炉里后经三昧真火磨练后涅槃重生后的脱胎换骨,他更是一种抒情缓和的,使精神与肉体的双重净化,纵使作者拥有的一种田园式乐观的心态,丝毫不受世尘所影响,领悟了人生真谛,而这些,都是都市人而望尘莫及的,心灵不冲净,不满足。我们还是会困在单一的死角出不来的。我所喜欢的一个佛教故事正好可以简单说明:"有一天,梵志拿了两束花要供佛。
佛曰:"放下。"
梵志放下两手中的花。
佛更曰:"放下"
梵志说:"两手皆空,更放下什么?"
佛曰:"你应当放下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时拾却。到了没有可拾的境界,也就是你免去生死之别的境界。
放下,也正是一种舍弃,想有所获得,就必须有所放弃。 书中这样一句也写得好:"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实便可以更从容、更淡定地享受人生。"
我们往往可以有一种美妙的猜想,或许他正在湖边,站在绵软的草地上,湖面投影出青天白云,他正跪下,亲吻一束刚刚绽放出来的紫色雏菊,四周的青樟树随风飘荡连成一片,这或许就是梭罗对人生的一种不消极,怜香惜玉的精神吧。
往往,心中能反映一切事物,如流水一般,当我们心平气和的时候,它便是最安宁的平湖秋月,心情微微波动,它便是淙淙的流水,当我们高兴时,它便是潺潺。更可能我们激动抒情时,它便是汪洋大海长江滚动,可不管怎样,终将是如水一般的一种形态,总有它的独特,一种静谧,或一种浩瀚。
我们要怜惜,如水之心,即可包容万象,缓和、静谧,或许它可以柔软到可以随便一触便失了形,同时也可以拥有刚烈到这天下无一物可击散的一面,却也可以用有滋润万物的能力,同时却也可毁灭这世间的能力,这便是水的善变,水才真正懂得以柔克刚的境界。
其实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怀着一颗如水一般的心态,放空自己,让纯净、洁净填补内心,让善良刚毅武装心情,怕是到哪里都一样的,只不沾染世俗尘埃。心如水一般见明,不论是瓦尔登湖也好,都市也好,也就都一般的释然了。
读瓦尔登湖有感3沉思在瓦尔登湖春日生机盎然的晨光中,漫步在夏天湖畔虫声嘤嘤的小道上,记录下秋日里的落英缤纷、天高气爽,描绘出冬季雪花坠落的轨迹和冰晶的形状。这是梭罗笔下的世界,是《瓦尔登湖》中的世界。安宁的村落,寂静的瓦尔登湖,缤纷的落英,雪白的大地和清新的空气, 没有任何喧嚣,一切都是那么安宁祥和。仿佛我怀念的从前。
从前……
是了,我开始想念从前,想念乡下的外婆家,那时的天空在清晨是鱼肚的白色,黄昏是令人心醉的玫瑰红,有可能刚刚放晴,有可能雨还未落下。那时的我,喜欢在晚饭后,在静默的河畔散步,看水中鱼虾,听虫鸣鸟啾,赏清风明月,享受一个人的宁静,一种内心的平静,一种脱离浮躁的安静。
也许是被梭罗的《瓦尔登湖》所吸引,今年暑假,我又回到了那个地方,那个很纯粹的地方。岁月在微黄的灯光里漂洗,淡了墙壁的色泽,时间松动了门框,可是一切还是那么的亲切,走在石板路上,聆听老木匠叮当的敲打声,仿佛从未离开过。人们,迎面见了,不管熟悉的不熟悉的,都是笑眯眯的。那种温暖纯朴的感觉就像梭罗的《瓦尔登湖》,像一阵细雨洒入我心底。鸣叫的鸟儿,茂盛的植物,可爱的动物,这一切美好至极的景物都被作者以柔缓的笔法叙述了出来。虽然乡村不具有都市的繁华、现代、舒适,但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冷漠,没有背叛,没有欺骗,这或许也是梭罗鼓励人们简单生活的原因吧!
来到外婆家的院子里,墙上攀爬着可以勾住光阴的牵牛花,那株被我种下去的小树苗如今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院子里还有那一口老石磨,隔那么远都能闻到浓郁的豆香,白白的豆汁淌下来,像纠缠的雨水,在心中柔柔地搅着漩涡。白色的豆汁,没有任何的添加剂,纯天然的。这时,外婆许是听到了响动,颤巍巍地柱着拐杖出来,时间在老人沧桑的脸上刻上一道道岁月的痕迹。外婆激动地拉着我的手说道:“瞧,我孙女从城里来看我了。”街坊邻居听到了也都乐呵呵地过来帮忙张罗饭菜。
几碟小菜,一张圆桌,几张小木凳,就是一桌晚饭。人们围坐在树荫底下,呷几口白酒,尝几粒花生,聊几句家长里短,简单却幸福。就像梭罗所说:“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可能没有城市里那一桌满汉全席来的豪华,但青菜豆腐、馒头稀饭又何尝不是一种生活呢?
如果说,都市是位现代时髦而又善变的女人,那么乡村就是一位质朴的农妇。在乡村里,有纯美的风景,纯粹的生活,纯朴的农民,纯净的情感。在城市里,人们彼此用冰冷的防盗门隔离开来,守着一间冷血的没有人情味的空房,过着追名逐利的生活,却从不肯停下脚步歇一会,即使这样,他们也许活得也并不快乐,而在乡村的农民眼里,能吃饱饭就是最幸福的。是的,世界上最幸福快乐的东西都是那么简单的。
曹文轩先生说:“我常常在沉思这种乡村生活对一个人的必要性,这种生活对于一个人的审美情趣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潜意默化的作用。这种生活,如何能帮助一个人在如火一般的燥热的现代生活里获得一片心灵的净地……年龄愈大,这情结愈深。”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不论身处乡间野地,还是冠盖京华,都还能在心中保留一份天真、一份质朴、一份纯净,保留那些至纯至美的东西。
仿佛又看见,晨昏照耀下的树林和季节变幻间的乡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飞的欧鸟,树丛里惊恐逃走的小兽,垂在小灌丛枝头的饱满的浆果和清澈见底的瓦尔登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