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村花地大道中市计划是2023年拆迁。芳村芳村大道中属于广州市花地街道办事处管辖,芳村位于广州市西部,北、东面临珠江(南航道),与白云区石井镇、荔湾区西关、海珠区隔江相望。南靠珠江(佛山水道),与番禺区大石镇、南海区桂城平洲相邻。西与南海盐步、黄岐接壤,隶属于广州市荔湾区。
广州荔湾区芳村拆迁时间不定,会拆迁。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广州荔湾区芳村有拆迁计划。截止于2023年2月4日广州荔湾区芳村所在地政府已发布相关信息显示,会进行大规模拆迁。而芳村全域共辖9街17村,至今日,已经有16村及城镇启动旧改进程。全芳村参与改造,声势排山倒海,方式大刀阔斧,力度前所未有。不用几年,一个全新面貌的芳村将展示在世人面前。
芳村花地百合园市场突然发生大火,从街坊拍下的视频可见,红红的火光照亮天际, 黑黑的浓烟直冲云霄。
据了解,起火建筑为农贸市场,主要燃烧物为纸钱等杂物,幸好无人员伤亡情况。
▲视频源自微博@低调老壮男
最近,随着秋天的到来,广州天气变得干燥,在路上听见消防车呼啸出动救火的次数也明显多了不少。
尽管人们一直说广州是个福地,两年来难受地震、台风等侵害,但随着近代人口急速增长,水火二灾却一直成为了广州的城市大患(点击这里阅读我们之前写过的“广州乙卯水灾”),特别是近代的三次大火,每次都差点把整个西关烧为灰烬……
01
十三行的大火
近代的这三次大火,都是发生在西关的商业旺地十三行。
自1757年开始,清朝乾隆皇帝以海防重地规范外商活动为理由,谕令外国商人只可以在广州进行进出口贸易,是谓“一口通商”。当时,外国人的商馆和贸易的洋货正是集中在城外的十三行(位于现今十三行路以南及文化公园一带)。
▲早期十三行布局图,图源网络
不过,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欧美来广州的商船越来越多,十三行的贸易量激增,但清政府却没有批划更多的经营用地,令到该处堆放了大量货物。
加上从事外贸的人口也相应增长了好几倍,十三行一带变得拥挤不堪,建筑密度甚至超过了广州城内。因此,从现代的消防管理来看,十三行出现大火灾也是迟早的事,而且一烧起来往往就容易“火烧连营”。
▲描绘广州十三行的铜版画,图源网络
1822年11月1日晚上九点多,十三行附近一家饼店失火。当时亦正值秋冬时节,北风猛烈,于是火势顺风向南蔓延,烧到十三行。巧合的是,当时英国商馆边的猪巷里堆放了很多木柴,被点燃以后火势加强。
眼看着大火越烧越猛,商人百姓无不奔走救援。人们用牛车拉水扑救,但效果微乎其微,甚至部分水车反被大火烧毁。外国商人也拿出了几台从欧洲进口的灭火机,但这种老式机器需要先拉到珠江去吸水,再拉回来救火,效率非常低。
▲图源网络
眼见情况紧急,十三行商人们就提议立即拆掉部分房屋,制造出一条隔火带,但时任两广总督的阮元却出于迷信拒绝,转而祈祷神佛灭火。
由于阮元的不作为,到了次日中午,整个西关已经烈焰冲天,大火足足持续七日七夜之久。这场“天灾人祸”共计焚烧15万余户,洋行11家,十三行里只有丹麦、英国东印度公司和荷兰公司的商馆保存下来。同时,火烧死者达一百多人,包括一些外商,还有27人在逃火中因踩踏致死。
▲图源网络
除了人命伤亡,这场大火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十分惨重。据记载,当时“洋银融入水沟,长至一二里”。有4000多万两白银,也就是150万公斤白银被烧成了“银水”,“银水”流到水沟后形成了1公里“银路”,液化的白银甚至将珠江染成了“银河”。要知道,4000多万两白银,在那时相当于清朝一年的国库收入。
▲图源网络
1856年,火烧十三行的悲剧再次重演。此时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2月14日英军直逼广州城,并在城外进行炮击,当其占领了通往商馆区的新豆栏,又拆毁商馆北面和东面的大片中国店铺民房,企图留出一片开阔地时,被拆毁的废墟忽然起火,并迅速殃及美、法、英国商馆。
对于起火的原因,有多种说法:一说是英国侵略者唆使印度士兵和中国无赖汉奸所为,另一说是清朝两广总督叶名琛烧毁外国商管以冒功,还有一种说法是广州民众因痛恨侵略者的暴行,自发纵火焚烧外国商馆,殃及十三洋行。
但无论是谁放火都好,大火之后,十三行商行和外国商馆几乎化为灰烬。《触藩始末》一文曾描述:“夜间遥望火光,五颜六色,光芒闪耀,据说是珠宝烧烈所至。”
▲图源网络
到了1915年,噩运再次降临在十三行。一间油烛店午炊时不慎起火,附近店铺多为煤油、火柴店,顷刻即被延烧,十三行顿时成为人间炼狱。
警察和百姓虽想施救,无奈恰巧广州遭遇水灾,连自来水厂都被淹没,电灯、电话也停用,入夜后一片漆黑,施救十分困难。在24个小时里,大火吞噬了20条街、2000多家店铺民居,尸积如山。
这三次大火,宣告了曾经垄断中西贸易近200年的十三行历史的结束,也宣告了清代广州西关的全盛时期的结束。民国期间,上海取代了广州,成为全国对外贸易最繁荣的城市。这种状况直至1957年后,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创办,形势才有所改变。
02
古代人的火政
不过,别看完火烧十三行的历史,大家就以为以为古人完全没有消防意识的。其实,中国历朝历代都对于防火都极为重视。
早在唐朝时期,宋璟、杜佑、杨于陵等人在广州引导百姓烧制砖瓦代替茅屋、推行辟宽街道扩大防火间距等措施,推动城市防火。
▲图源网络
到了宋朝时期,官府制定了一系列的防火措施,并专门出台了一个《营造法式》法典。为了防止火灾的蔓延,人们就想到了在房屋之间预留小弄,既是防火间距也是消防通道,并规定城中建造的望火楼要高约9米以上,用来观察城中火情。
若发生火灾,士兵白天用旗帜发出扑救信号,夜间便用灯火提示。这望火楼就相当于是宋代的“119”。火灾发生时,当时被称为“防隅军”、“潜火军”的消防员会立即带着水枪和水桶等设备前来救火。
▲古代望火楼,图源网络
在平时,更夫便会摇动木铎,穿街走巷,提醒大家——“风干物燥,提防火烛”。
到了清朝,广州终于在1906年设立消防所,成立专门的消防队,但困于财政不足和官员现代消防意识落后,人员管理与救火设备却十分落后。
每天清晨5点,消防队员都会组织跑步训练,途中他们人手一件灭火工具以增加荷重。由于灭火器材有限,通讯亦不发达,万一此时广州某地发生火灾,往往就得等他们回来才能出队救火。
▲广州清代外销通草画上的消防队,图源网络
同时,消防队配置的“火烛车”只是一台水泵,没有动力驱动。消防员需要寻找附近的水塘或水井,把帆布喉插入水中,然后合力压泵,但水柱也只可射以至两层楼高。
▲晚清消防队,图源网络
由于官方消防队不够得力,广州城内的民间救火队便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当时不少商铺自发集资购置水车等装备,“铺多者或以一街而设数车,铺少者则以数街而设一车”,每一间铺户派一、二人入队。
03
近代消防建设
1924年广州当局决定成立消防总署,留英归来的陈墨香担任总署长,他带回了当时英国先进的消防理念,以及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消防设备。
1927年冬天,在广州文明路47号处,广州消防总署大楼建成。这是美国知名建筑师查尔斯·伯捷,参照英国消防楼设计的一栋仿西方古典柱式构造的建筑。楼高二层,下层为泵水房,停放泵水消防车,旁边建有马房,后院还特别挖有一个用来储水的鱼塘。
▲图源网络
最特别的是,大楼里有一个高达294米的瞭望塔直通房顶。站在瞭望台,整个广州城一览无余,是当时的广州第一高楼。由于瞭望塔地处商业核心地段,消防员一旦观察到火情,就会拉响警铃,消防员可立即出动救火。
跟据老消防队员回忆,那时9名消防员组成的瞭望班,24小时在瞭望塔上轮流值守。有经验的瞭望员可以精确地说出火灾发生的内街小巷,被誉为“活雷达”。
▲民国时期广州消防队训练的情景,图源网络
除了筹建消防总署大楼,陈墨香还引进了大量先进消防装备,包括机动救火机、运输车、救护车等,还有6 辆从德国购买、用链条传动的“奔驰”救火车。另外,广州第一艘消防船“景华舰”也出现在这一时期,舰上配有45支水炮,停靠在海珠桥脚的珠江河畔。
▲近代欧洲先进的消防设备被引进广州,图源网络
消防员们脱下清朝的褂子,穿上了防水的消防制服。当时广州制定的《救护火警规则》和《消防警察服务守则》,还详细规范了火灾发生时,消防员的责任和扑救火灾中应予遵守的事项。
在整个民国时代,广州的消防实力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图源网络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广州消防总署亦改组成为广州市公安局消防大队,总部也在原来的文明路47号。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因为种种原因,广州消防事业都落后于世界上很多先进国家和地区,专业技术和设备双双匮乏。直至1977年底,全省公安消防部门只有消防车181辆、消防艇7艘,一旦发生火警,依靠的就只有消防员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精神了
我就是在芳村长大的啦,现在还住在这里呢
芳村治安不会很差啊,之前在东教这边有点吧,不过现在治理的很好呢!
芳村现在也不算很安静了,车流量多了很多~
将来若是广佛同城了芳村就是一个极其重要繁忙的地方了~!
广州市芳村属于荔湾区。
荔湾区
介绍:
1荔湾区隶属广东省广州市,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西部,东与越秀区相连,北部、西北部与白云区水陆相通,西部与佛山市南海区接壤,是广州市中心城区和广佛都市圈的核心区。
2荔湾,俗称“ 西关”,因区内有“一湾青水绿,两岸荔枝红”美誉的“ 荔枝湾”而得名,素以“西关”、“荔枝湾”和“水秀花香”著称,是广州老三区之一。
3明朝时,这里已是中国对外通商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清朝时曾有一百多年是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窗口,著名的外贸商埠—— 十三行所在地。2005年4月28日,撤销广州市芳村区,将原芳村区的行政区域划归荔湾区管辖。
4荔湾区陆地面积591平方公里,水陆面积6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915万,辖22个街道。
人口:
2005年末,荔湾区常住户籍人口7057万人,比上年下降014%,另有几十万的流动人口。出生率693‰,人口自然增长率-083‰,计划生育率9864%。全社会从业人员1794万人,比上年下降96%;全区登记在册失业人员433万人,其中“4050”下岗失业人员126万人。2005年末,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108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975万人,参加社会基本医疗保险571万人。2009年,全区户籍人口7065万人,户籍人口出生4597人,比上年减少688人,计划生育率9818%,出生率67‰,自然增长率-075‰,出生人口性别比109。流动人口出生2209人,计划生育率908%。
历史文化:
1、十三行
广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闻名中外的千年贸易之都;而十三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和见证地。十三行大致的位置为东至仁济路、西至杉木栏路,北至十三行路,南至珠江之间的区域。从1757年至1852年,十三行独揽我国对外贸易85年。当时的清政府既然要开放广州对外贸易,但又要防止外国商人直接与中国商人做生意,于是建立和实施一种“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措施,即指定一些商人作为中介同外国商人进行贸易,这些中介商人所开设的对外贸易的组织称为“洋货行”,俗称十三行。这样,偌大的中国对外贸易就集中在广州,由十三行行商居间贸易。
2、荔湾广场
荔湾广场,位于广州市最繁华的黄金地段----下九路。是一座占地四万多平方米、拥有六层共十四万平方米的商场、两千多间商铺及八幢共一千六百多套豪华住宅,建筑面积共三十一万平方米,集居住、饮食、购物、娱乐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商住群楼。
1、芳村区属于广州荔湾区。
2、芳村区是中国广州市昔日的一个市辖区,2005年4月28日,撤销广州市芳村区,将原芳村区的行政区域划归荔湾区管辖。芳村区位于广州市西部,三面临珠江,全区总面积462平方公里。
3、芳村区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北缘,平均绝对高程55-58米,相对高差2米左右,多为第四纪堆积层,厚15-30米。在白鹤洞一带,有顶部高程相差很小的小山岗群,台地东西长约1000米,最高标高252米,属二级台地。海北村、海南村各有一座小山岗,岗顶标高17-20米,岗体保留不够完整,且面积很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