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一父亲每天上门帮女儿的瘫痪公公换尿布,你对这一幕有何感触?

宿迁一父亲每天上门帮女儿的瘫痪公公换尿布,你对这一幕有何感触?,第1张

通过新闻可以知道,这是真正的和谐之家,两家人都不是斤斤计较、小肚鸡肠的人。这位父亲为了女儿的家付出了很多,他完全可以手一挥,然后去参加各种老年人的休闲活动,可他却为了女儿的家每天去帮忙照顾自己的亲家。

女儿的父亲有着“一不怕苦、二不怕脏”的精神,更有着难能可贵的耐心。长期卧床的病人并不好伺候,他们在心理上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产生变化,希望找个借口或者理由去发泄心中的不满。女儿的父亲已经连续照顾了亲家380多天,女儿每天都把珍贵的时光定格在手机里。

女儿的父亲理解儿女的不容易。女儿和丈夫在一起打拼多年,最终在县城买了房子,为了生活依旧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家里有一个瘫痪的老父亲,如果女儿女婿都出去工作,普通人靠着工资收入去请一位护工是很不现实的。他深知儿女的不容易,于是每天都来帮助女儿一起照顾亲家,为女儿分担一些家务,同时自己也方便照顾亲家。也许老人每天来帮助女儿照顾亲家也有一定的无奈,但他能够主动帮助女儿,证明也是一个乐于助人、善良可敬的老人。

父母总是能为儿女付出自己的一切,儿女也应当懂得感恩。能有一位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妻子,有一位理解自己、支持自己、爱护自己的岳父,这位丈夫肯定是幸福的。生而为人,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有的人为了解压而推卸掉责任,去尽情地享受自己的人生,他的人生最终一定会充满悔恨。有的人同样会受到社会和各类挫折的毒打,但他没有选择去逃避和沉沦,依然担起自己的责任,用行动去阐释人生的意义,他的生命则如同彩虹一样绚丽夺目。

“原以为这辈子再也见不到妈妈了,没想到还能有再见的一天。”李某洋、李某美兄妹俩在见到母亲的那一刻,激动地对救助站的工作人员说。6月1日下午,在江苏省连云港市救助站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从宿迁沭阳流浪至连云港的杨某连老人,在离家15年后终于重返家乡,与家人团聚。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杨某连是连云港市第二例通过全国救助寻亲网寻亲成功的流浪者。

提到回家 她的眼里都放光

6月1日下午4时10分,在连云港市救助站,65岁的杨某连老人被打扮得干净利索,精神状况良好,一边查看着收拾好的行李,一边念叨着家人情况,得知家人马上就开车来到这里接她回家,她的眼里瞬间放光。

连云港市救助站站长徐进告诉记者,2013年7月28日,灌云县小伊派出所民警将杨某连老人送到救助站,救助人员一直利用各种方式来查找老人的相关信息,无奈老人对自己的姓名、年龄、家庭地址等都说不清楚,所以就一直没能成功寻回亲人。

“老人性格很开朗,喜欢跳舞,很爱干净还特别爱打扮。只不过可能是年纪较大以及有智力障碍的原因,说话总是有一句没一句的。”徐进说。

在救助站四年的时间里,救助人员始终没有放弃帮助老人寻亲的念头。徐进说:“这两年,我们又通过免费DNA的数据比对,去年又在全国寻亲网对老人情况进行推送,希望其家人能够前来寻亲。”

寻亲网上 儿子凭照片认出母亲

功夫不负有心人。6月1日中午1时30分许,连云港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接到了家住宿迁沭阳的李某洋打来的寻亲电话,他在电话中十分肯定,在救助站里面的杨某连,就是他朝思夜想的母亲。

原来,6月1日,李某洋听说全国寻亲网上有一些走失流浪人员的信息,他立即上网浏览,一眼认出了网页上一张老人的照片就是自己的母亲。

“成功率应该是95%以上,因为老人的大儿子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老人的右脸靠近下巴的地方有一个疤痕,是老人小时候烫伤留下的。如果不是知情人,应该是不懂的。”徐进说。于是,当天下午2时许,工作人员开车将杨某连老人从寄养点接到了救助站,等待家人前来将其接回家。

15年后相聚 一家泪洒救助站

当天下午4时50分许,杨某连的老伴、大儿子、大女儿开车来到连云港市救助站,一家人15年后再相见,眼泪不禁流下来,大女儿李某美更是情绪激动,跪在母亲的面前,紧紧握住母亲的手不松开。

“我和妹妹弟弟还很小的时候,妈妈曾经受到过刺激,有点智力障碍,15年前,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离开了家。我们十里八村都找遍了,一点音讯都没有。”李某洋说。

“中午听哥哥说妈妈找到了,我就赶紧带着爸爸和哥哥开车来到连云港。”李某美抚摸着妈妈的脸庞,哭着说,这次能够再见到自己的母亲,就感觉好像做梦一样。”

在办理了相关的手续以后,李某洋一家人终于带着杨应连老人回家了,阔别了15年,他们有一肚子的话要说,而对于连云港市救助站,以及许许多多帮忙寻亲的志愿者,李某洋由衷的表示感谢。

“徐站长,真的太感谢您对我母亲的收留和照顾,我也不知道怎么用语言来表达,但是这个地方我回去给我妈妈安顿好,我肯定要再来一次。”李某洋说道。徐进也表示,过段时间他们也要回访一下,看看老人回家后日子过得怎么样。

爱心呼吁 让多更多流浪人员回家

杨某连老人无疑是幸运的,可是,在连云港市各救助站里,还有很多不知道姓名的流浪乞讨受助人员,他们大多因为智力障碍,无法回到那个他熟悉而又温暖的家。

去年元旦以后,民政部发起全国救助寻亲网项目,连云港市救助管理站也为在站滞留人员登记信息,截至目前,全市200多位受助人员的信息已经上传至全国救助寻亲网,包括他们的照片、姓名、性别、年龄、身高、特征、发现时衣着、是否采集DNA、发现日期、发现地点以及所在救助管理机构的****等。

在此,徐进提醒,如果有走失人口的家庭,要及时到公安部门报警,最好能把自己的DNA数据留一下,通过DNA走失人口比对的话,很有可能找到家人,另外,还应该经常浏览救助寻亲网,寻找家人信息,增加成功几率。

祝愿家人都能团聚!

三个男子和被害女子是同村人,且被害女子患有精神疾病,根本无法对自己所遭受的伤害做出反抗和求救,所以说他们的行为更加恶劣。而且此事还有中间人,中间人徐某和被害人也是同村,她正是利用了被害人只能任人宰割这一点,介绍了同村的老人猥亵被害人。

一、残障女子成为被害目标

真相就是被害女子患有精神疾病,没有没有拒绝的能力,而且还是被同村的女子欺骗被害。事情发生在宿迁沐阳县,当地女子徐某是此事的中间人。她同村有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女子魏某,从2017年开始徐某就一直在打魏某的主意。她在确认魏某没有反抗能力也没有告状能力后,多次介绍当地的老年人认识魏某。并在魏某完全没有反抗能力的情况下,强迫魏某发生不正当关系。

二、魏某多次被害

许某46岁,文化程度不高,平时在家务农。再一次偶然下她认为魏某可以帮她赚钱,于是她便开始了黑心的交易。在许某的介绍下,当地先后有两个老人和魏某发生了关系,还有一人没有完全进行。魏某患有精神疾病,不只是徐某知道,实施犯罪的老人也知道。然而在明知对方不情愿,甚至无法反抗的情况下,依旧实施了犯罪。

在这起案件中四人都需要接受法律的审判,他们都需要为自己的罪行负责。特别是徐某,利用便利多次伤害患有精神疾病的魏某。违背本人意愿,强迫其成为事件被害主体。幸亏这件事情被同村的人发现了,要不然魏某可能依旧在持续遭受伤害。

经过警方调查,涉案的四人已经被全部逮捕。虽然李某并没有进行到最后,但是依旧对魏某实施了犯罪。检察机关以强制猥亵以及侮辱罪对四人进行了逮捕。虽然魏某患有精神疾病,但这并不是她被任意伤害的理由。参与的人也都是有孩子甚至有孙子的人了,如此厚颜无耻不知羞耻实在是可耻。特别是徐某自己也是女人,却做出这样的事情。只希望法律严判,让他们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一般都用白布撕下一小块做成帽子形状戴在头上,表示对逝者的缅怀与爱戴。但子女一般是用一长条披在头上,白布很长,一直拖在地上。另外,辈份不同,形状和颜色也有差异。就沭阳县内的不同乡镇也会有点区别。

沭阳人表达人已经死去,会说“去逝”、“老人”、“没了”等,也就是比较忌讳“死”这个字,避免提到不吉利的词。但当今年轻人不相信那些迷信,也有很多人直接说“死”的。

吹唢呐

吹唢呐这一风俗在很多地区都有,从小时候记事起到现在,沭阳丧葬中都有吹唢呐这一风俗。但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沭阳的丧葬风俗与以前有很大不同。

最大的不同在于:临送葬的前一天晚上,“唢呐艺术团”(这是当今的命名,过去叫“吹鼓手”)都要举行一场隆重的演出盛会,节目真是丰富多彩,有唱歌、跳舞、说唱等。提到这个“说唱”就类似于东北的二人转吧,内容比较俗,难登大雅之堂。但这恰好迎合了当地一部分人的口味,场面还是热闹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149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1
下一篇2023-09-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