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艺双馨 人见人敬
———记宁都县政协委员、县台联副会长谢炳生
●黄莲华 见习记者李鹏
11月21日,赣州市第一座由台胞台属捐资兴建的台联会馆在宁都落成了。初冬的阳光温暖宜人,在宁都台办一位同志的陪同下,记者来到位于宁都县登峰大道繁华路段的会馆参观,只见一幢投资80万元占地面积162平方米的八层大楼拔地而起,在冬阳下显得格外富丽气派。问起会馆的建成,台办的同志非常感激地说:“这多亏了谢炳生医生。”
谢炳生是个乡村医生,他年近六旬,身体硬朗,棱角分明的国字脸上双目灼灼有神。在县城南门的梅江高坑诊所记者见到了他。诊所不大,设备也简单,但前来就诊的接连不断,里面一间做病房的小屋子内,三张单人躺着两位老人和一位中年妇女,门口两个年青人坐在板凳上打吊针。好不容易采访完,记者对他油然而生敬意,终于明白了一位乡村医生凭什么走上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的领奖台,为什么会有县政协委员、县台联副会长的头衔,了解了一个六旬老人和造价80多万元的台联会馆的故事。
精湛医术赢人心
1964年初中毕业的谢炳生回乡当起乡村保健员。他每日翻山越岭向村民宣传卫生保健知识、走村串户送医送药上门。出色的工作引起县卫生部门领导的关注。第二年,这位踏实的小伙子被推荐到宁都卫校医生脱产学习。两年后,品学兼优的他分配回乡当了一名乡村医生。谢炳生心理清楚:两年的卫校学习非常肤浅,要掌握过硬的医疗技术,必须继续努力学习。于是,他从不多的收入中挤出钱,订购了大量的医学书籍,一字一句研读起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条件还非常艰苦。炳生上有老下有小,行医之余,还得下田耕作以补贴家用,夜深人静时才能拖着疲惫的身子在昏暗的油灯下苦读。夏天蚊虫咬,冬天寒气袭人,无论条件多么艰苦,谢炳生都没间断退缩。
在努力学习医学理论的同时,谢炳生还十分注意向一些有实践经验的同行学习。他经常到城里的大医院里请教经验丰富医师,遇到自己把握不准的病人,便陪同到大医院诊疗,从中找到自己的差距。功夫不负有心人,谢炳生多年的刻苦努力终于有了回报。他的医学理论知识不断丰富,在县组织的乡村医生业务考试中,总是名列前茅。多篇论文在医学杂志上发表。他的诊疗技术日益提高,不但精通内科,还熟悉儿科、妇科和五官科。不少疑难病人经他治疗后康复痊愈。
樟树村有个叫李大秀的青年妇女,一段时期人很消瘦,精神也非常差,但其临床症状不明显,拍片检查也显示不清,跑了几家医院,都无法确定是什么病。谢炳生接手这位病人后,根据以往的经验断定为肺结核,便果断用药控制病情。经过一个星期的细心观察和测试,炳生的判断得到证实。他配合县结防所精心治疗,李大秀很快恢复了健康。县卫生部门对这位身手不凡的乡村医生格外看重,多次抽调他参加县计划生育手术队,还连续八年委派他担任县征兵体检的内科医生。
1992年,他被当选为宁都县政协委员。1993年10月,又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光荣地出席了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表彰大会,受到吴阶平、彭佩云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殷殷爱心换人心
谢炳生不仅医术精湛,还对病人满怀着一片殷殷爱心。农村中长大的他深知种田人的艰辛,因而从挂牌行医的第一天起他就向村民许下这样的诺言;尽可能给病人提供方便,尽可能让病人少花钱,看好病。三十多年来,谢炳生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这一诺言。
七月收种,是农村最繁忙的季节。为使患病农民不误农事又能得到及时治疗,每年这个季节,谢炳生都要下到自己的诊区巡回医疗。头顶炎炎烈日,脚踩崎岖山道,每天巡诊下来,谢炳生都是一身汗水一身疲劳。一次,炳生巡诊经过老溪村康保国家门,只见康保国斜躺在大门边。炳生三步并作两步走近一看,只见他面色苍白、气若游丝,炳生赶紧为其检查,发现是急性肠炎引起的失液性休克。原来康保国头天夜里就感到不适,但家中农活紧,本想拖一拖能挺过去,不料拖出大事,幸亏遇上谢炳生,才使他转危为安。类似这种情况的病人,炳生在巡诊中抢救过12个,他以一片爱心救回了这十二位农民兄弟的生命。
对于那些患病的老人,谢炳生更是倾注了浓浓的爱。他把来诊所看病的老人登记造册,经常过问他们的身体状况,不时上门为他们检查身体。有些老年病人住边远山区不便行走,炳生便背上药箱跋山涉水上门服务。高坑村有位八十多岁的姓罗的老太太,因患肺气肿呼吸困难久卧在床。谢炳生一天两次上门为其打针,每天往返30多里,一直坚持了两年多。老人的儿女至今说起还会热泪盈眶。
随着谢炳生名气的越来越响,湛田、会同、竹笮、青塘等邻乡的病人以及回乡探亲的台胞都慕名来到他的诊所就诊。为方便这些远道而来的病人,1993年炳生把诊所搬到了自己新盖的住房里,免费为那些不便往返的病人提供食宿。为使病人少花钱看好病,三十多年来炳生始终坚持量病开方,合理用药,还时常为一些困难病人免费诊治,究竟垫出多少医药费,他自己都记不清楚,诊所的护士王阿姨说,每年不会少于3000元。有些病人因病情变化需得到上级医院治疗,谢炳生总是陪同前往,没准备到钱的,他就从诊所中拿出。他向接诊的医生详细介绍其病史,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又有利于接诊医师及时进行治疗。
崇高品格聚人心
熟悉炳生的人都会感觉到炳生是一位亲和力、感召力、凝聚力极强的人。他那棱角分明的国字脸严肃是不怒自威,微笑时春风化雨。他善于走进人的心灵,周围的许多人既把他当作充满人生智慧的导师,又把他当作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老年人有了烦恼愿意找他倾吐,年轻人不顺时总是找他诉说,一些人家夫妻不和、邻里吵架也找到他评个理道个公证。每当此时,炳生总是耐心细致地疏导,做好化解工作。
水东村有个姓谭的青年村民小组组长,工作积极肯干,但脾气粗暴,工作方法简单,村民们往往不听他的指挥,他感到非常烦恼。他找到谢炳生诉说了心中的苦衷,谢炳生一次次帮助他分析工作推不动的原因,教会如何做思想工作,如今他有勇有谋深受群众拥护。
淡泊名利,甘当人梯。这是谢炳生人生品格的又一闪光点。1995年县台联换届,谢炳生是会长的最佳人选。但他却考虑对台工作的连续性,积极向组织推荐另一名青年台属连育民担任了会长。几年来,炳生竭尽全力辅佐连会长开展工作。1998年台联企业水口石场因经营不善出现了危机,十几位股东商量来商量去想不出一个办法,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眼看着大家的三十几万股金要泡汤,谢炳生挺身而出,担起了重振石场的重担。他把自己准备装修房屋的资金拿出来,改造机器设备,跑工地、找亲朋联系产品销路,还在场内推行了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启用了一批能人。两个月后,这个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年底盈利十余万元,然而,他的诊所却因照料不周减少收入一万多元。对此,谢炳生无怨无悔,他说:“自己受点损失不算什么,台联企业兴旺发达才是我最大的快乐。”
台联成立十几年来,一直没有自己的活动场所。为了让台胞回乡有一个温馨的乐园,促使台湾早日回归祖国,谢炳生发动台联常务理事筹建台联会馆。建馆需要一笔不菲的资金。而台联既无上级拨款,又无其它收入,怎么办呢?炳生想到了担任台湾宁都同乡会理事长的堂兄。曾接待过堂兄八次,但从未接受堂兄的一分钱赠予的他,此时频频向堂兄去信去电话谈钱的事,原来他是想通过堂兄发动宁都旅台乡亲为会馆捐款。堂兄为他的一片诚心感动,在台湾积极发动募捐,收集到捐款二十余万元。谢炳生则没日没夜在宁都的台属中奔走呼吁,并率先拿出2万元,连育民会长也拿出2万元,其他台属纷纷解囊。接着,谢炳生又操办上了会馆的选址、设计和施工,资金还不足,他以自己的房产担保,购回了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赣南第一座以台胞台属捐款建造的台联会馆,终于落成了。
谢炳生对台联事业的一片深情,深深感动了台联常务理事一班人,他们个个比干劲,人人争奉献,在一无活动场地,二无活动资金的情况下,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宁都台联的工作受到省台办的多次表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谢炳生以他的精湛医术,殷殷爱心和崇高品格赢得众人的尊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