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诗词文化可以说是繁荣异常,从很早开始就出现了诗歌作品,《诗经》这个是中国古代出现的最早的诗歌作品,词句美妙,意境高远,而且也让人认识到了很多那个时代的风俗人情和一些社会发展的情况。之后就是《楚辞》,汉代的赋,魏晋南北朝的诗歌也是很精彩的,到了唐朝诗迎来了发展的最高峰,也出现了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李白,杜甫,不但被国人传唱,更是被世界熟知。词的兴盛高峰是在宋朝,宋朝的词句可以说是一绝,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都为我们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精妙词句。可以说古代的诗词文化贯穿了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对我们表达感情,文学创作的方式方法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1,诗词有助于我们表达感情
《诗大序》中所写“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句话把诗的功能很好的说出来了,就是抒发心中志向,抒发自己感情。之后出现的《楚辞》就是屈原为了表达自己怀才不遇,表达自己忠君思想的,之后的魏晋时期的诗词,更是一些发泄情感之作。到了唐朝,李白,杜甫的诗也是为了抒发心中志向,描写社会情感的作品,可以说诗词写尽了古人的志向和情感。
2,古代诗词给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诗词的形式虽然固定,但是在内容上确实运用了很多写法,赋,比,兴,还有隐喻,夸张,写实,很多种方式方法。都给后代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多的灵感。李白的浪漫飘逸,夸张想象,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深刻的影响。还有苏轼在词句中表达的乐观阔达,对人生的洒脱之态,更是让无数后世学者模仿。总之诗词在文化中的作用是重大的,也是不容置疑的。
两晋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走上形式主义道路,诗歌内容空泛。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传统,作品内容充实的诗人是左思(250左右--305左右)。他的《咏史诗》八首,借古事讽喻时事,思想性很强,但这类诗作毕竟不是主流,而且越来越少,直到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才给诗坛带来接近现实的作品。
隐居不仕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因此历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在当时崇尚骈骊、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时代气氛中,陶渊明继承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他单纯自然的田园一体,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得到高度的发展。
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的谢灵运(385--433)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他的山水诗特点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其中,但有些诗字句过于雕琢,描写冗长,用典、排偶不够自然。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它们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这一时期民歌总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朝乐府保存下来的有480多首,一般为五言四句小诗,几乎都是情歌。北朝乐府数量远不及南朝乐府,但内容之丰富、语言之质朴、风格之刚健则是南朝乐府远不能及的。如果说南朝乐府是谈情说爱的“艳曲”,那么,北朝乐府则是名符其实的“军乐”、“战歌”。在体裁上,北朝乐府除以五言四句为主外,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诗和杂言体。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南北朝时最杰出的诗人是鲍照(410左右--466)。鲍照继承和发扬了汉魏乐府的传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五言和七言乐府诗。《拟行路难》18首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成熟地运用七言句法,表现了个人的不幸和对社会不平的抗议。
南齐永明年间,“声律说”盛行,诗歌创作都注意音调和谐。这样,“永明体”的新诗体逐渐形成。这种新诗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这时期比较著名的诗人是谢眺(464左右--499)。谢眺以山水诗著名,诗风清新流丽。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这四杰分别是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
“四杰”之后,陈子昂(661--702)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感遇诗》38首,即是他具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李颀的边塞诗数量不多,成就却很突出,《古意》一首、《古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王之焕是年辈较老的边塞诗人,一首《凉州词》写尽了远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鹤雀楼》诗意高远,富于启示性。
在对什么是诗的问题的探讨中,人们发现了诗歌与情感的关系
答:诗言志,诗言情。
示例:
1,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
还有后来人
2, 李白秉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歌中形象与所表达情感的关系诗人的情感往往要借助一些具有象征性的事物表达出来,物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很容易让人接受,读起来有比较有朦胧的美感。(我们也常说叫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这样可以把抽象又难以捉摸的情感具体化,平易化
关于男女关系和情感的探讨。1549809616
什么是诗歌的情感基调(1)感情基调: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坚守节操、思念。
(2)常见主题: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离愁别恨。
(3)不同诗歌类别感情不同:
边塞征战诗,有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 ,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即事感怀诗,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咏物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
===============================
以上是摘录。我自己的理解,就是那首诗歌想表达什么感情。举个例子,如果是一首军旅诗歌,通常它的感情基调有以下几种:1)渴求杀敌立功,建功立业;2)报国无门,表达对统治者的愤懑;3)(由于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所以)感叹民生疾苦,对战争的不满;3)表达思乡之情。
诗歌声韵和情感的关系是什么?具体一点`谢谢 急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 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 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钟嵘在《诗品序》里认为诗歌的本质是表达人的感情的,他指出:诗歌既是人的“性情摇荡”的产物,又可反作用于人的“性灵”,使之受陶冶感化。性情之所以摇荡,是因为“物之感人”。即是由于外界事物对诗人的感发触动。“物”包括自然事物和社会人事两者,这就对文艺和现实的关系作了正确的解释,具有积极的内容,与我们现在认为的文学创作源于生活的观点有相合之处。在诗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内容方面,《诗品序》还特别强调诗歌要抒发怨情,“诗可以怨”,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理论的一个进步传统。《诗品序》里列举了许多名诗名句,大多是抒发哀怨情绪的作品。钟嵘强调并欣赏表现悲怨之情的诗歌,正是抓住了诗歌抒情的主流和本质。
不知道行不行,有用不?
诗歌是诗人心灵的呼唤是情感的挥洒李 的什么是离愁④诗歌是诗人心灵的呼唤,是情感的挥洒。李煜的“ , ,是离愁”抒发的是诗人深重的别愁离恨;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 ”抒发的是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而杜甫的
关于感恩各种情感的英语诗歌,并署名诗歌作者,最好是诗人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
有谁看出我的脆弱
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
谁在下一刻呼唤我
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
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
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
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
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
有谁看出我的脆弱
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
谁在下一刻呼唤我
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
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
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
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
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
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这就是<感恩的心>英文歌词了,你可以和中文歌词对照起来看:
I e from being like a dust by chance
Have who see my flimsiness of
I e from what square my feeling return where
Who at under a moment calls me
World although this road of breadth but difficult walk
I see the frustrated pain of this human life
How much I still have to love me to still have how much tears
Want the heaven knows my gameness
Heart of feel grateful the with gratitude has you
Companion I make me courageous to make myself from cradle to the grave
The heart of feel grateful thank destiny
The flower blooms to fall me similar will cherish
I e from being like a dust by chance
Have who see my flimsiness of
I e from what square my feeling return where
Who at under a moment calls me
World although this road of breadth but difficult walk
I see the frustrated pain of this human life
How much I still have to love me to still have how much tears
Want the heaven knows my gameness
Heart of feel grateful the with gratitude has you
Companion I make me courageous to make myself from cradle to the grave
The heart of feel grateful thank destiny
The flower blooms to fall me similar will cherish
Heart of feel grateful the with gratitude has you
Companion I make me courageous to make myself from cradle to the grave
The heart of feel grateful thank destiny
The flower blooms to fall me similar will cherish
关于问题的诗歌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注释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音乐与情感的关系成功的音乐可以抒发人的情感,有时人是悲伤还是快乐,可以由音乐的存在而存在!
《二十四诗品》是探讨诗歌创作,特别是诗歌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它是由唐代何人所作?《二十四诗品》
唐·司空图
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备具①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①他本皆作“具备”。
冲澹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日载归。
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纤□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幽谷①,时见美人。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禾农〕nong3。
①他本皆作“深谷”。
沉着
绿林①野室,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
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
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①他本多作“绿杉”。
高古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然空纵。
月出东,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钟。
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元宗。
□〔上穴下目〕yao3。
典雅
玉壶 ,赏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落花无言,人澹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洗炼
犹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
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反真。
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劲健
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
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
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之以终。
绮丽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淡者屡深。
雾余水畔①,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
金樽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①他本多作“露余山青”。
自然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与道俱①往,着手成春。
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与不夺,强得易贫。
幽人空山,过雨采苹,薄言情悟,悠悠天钧。
①他本皆作“具道适往”。
含蓄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①,若不②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漉满酒,花时反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①他本多作“涉难”。
②他本多作“已不”。
豪放
观化匪禁,吞吐大荒;由道反气,处得易狂①。
天风浪浪,海风苍苍。真力弥满,永珍在旁。
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
①他本皆作“以狂”。
精神
欲反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
青春鹦鹉,杨柳楼①台,碧山人来,清酒满杯。
生气远出,不著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
①他本多作“池”。
缜密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①,造化已奇。
水流花开,清露未,要路愈远,幽行为迟。
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①他本多作“欲生”。
疏野
惟性所宅,直取弗羁。控物①自富,与率为期。
室松下,脱帽看诗。但知旦暮,不辨何时。
倘然自适,岂必有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①他本多作“拾物”。
清奇
涓涓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竹①,隔溪鱼舟。
可人如玉,步□寻幽,载瞻②载止,空碧悠悠。
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渫”去三点水换“尸”部首〕xie4。
①他本多作“满汀”。
②他本多作“载行”。
委曲
登彼太行,翠绕羊肠。杳霭深玉,悠悠花香。
力之于时,声之于羌。似往已,如幽匪藏。
水理漩□,鹏风翱翔。道不自器,与之圜方。
□〔氵伏〕fu2。
实境
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
清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
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冷然希音。
悲慨
大风卷水,林木为摧。适苦欲死①,招憩不来。
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丧②,若为雄才。
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
①他本多作“意苦若死”。
②他本多作“日往”。
形容
绝伫灵素,少清真。如觅水影,如写阳春。
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
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超诣
匪神之灵,匪机之微,如将白云,清风与归。
远引若至,临之已非。少有道契,终与俗违。
乱山乔木,碧苔芳晖。诵之思之,其声愈稀。
飘逸
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缑山之鹤,华顶之云。
高人惠中①,令色氤氲。御风蓬叶,泛彼无根。
如不可执,如将有闻。识者期之②,欲得③愈分。
①他本多作“画中”。
②他本多作“已领”。
③他本多作“期之”。
旷达
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
何如尊酒,日往烟萝,花复茆檐,疏雨相过。
倒酒即尽,杖黎行歌①,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①一本作“行过”。
流动
若纳水□,如转丸珠,夫其可道,假体如愚①。
荒荒坤轴,悠悠天枢。载要其端,载闻②其符。
超超明神,反反冥无。来往千载,是之谓乎!
□〔车官〕guan3。
①他本多作“遗愚”。
②他本多作“载同”。
唐·司空图《诗品》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5、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7、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李白
8、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
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10、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
11、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
12、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王维
1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
1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15、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马戴
16、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
1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18、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杜甫
1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
20、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
2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
2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
23、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对联
24、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刘方平
2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
2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2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
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
●中国关于月亮的神话最早载于《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古籍中。
●关于月亮,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有嫦娥奔月、朱元璋抗元起义等故事。
●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被贬到月亮上砍月桂,但月桂随砍随合,后世因而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四、我国古代关于月亮的富有幻想色彩的诗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屈原《楚辞·天问》)
(意思是:月亮具有什么特性,消亡了又再长起?那好处是什么,而抚育一个兔儿在怀里?)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杜甫《一百五十夜对月》)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李贺《梦天》)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问,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荡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如钩?(辛弃疾《木兰花慢》)
五、赏月佳对
●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南楼一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
●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
●水凭冷暖,溪间休寻何处来源,咏曲驻斜晖,湖边风景随人可;月自圆缺,亭畔莫问当年初照,举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认我不?
六、月亮的美称与雅号
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等。
从科学意义上讲并不存在“一个中国的月亮”,但正如华严经教义所谓“月印万川”,天上的月亮只有一轮,而映照在不同的山川河流就反映出不同的波光月影,因而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它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而深沉的文化内容,从而有了文化属性上的“中国月亮”。在月光世界里“中国人那根极轻妙,极高雅而又极为敏感的心弦,每每被温润晶莹流光迷离的月色轻轻拨响。一切的烦恼郁闷,一切的欢欣愉快,一切的人世忧患,一切的生死别离,仿佛往往是被月亮无端地招惹出来的,而人们种种飘渺幽约的心境,不但能够假月相证,而且能够在温婉宜人的月光世界中有响斯应”[1]。淡淡的月光世界不仅仅反映出中国人的审美境界和意趣,也反映出中国文人的心象构成。
“天上月色能够移世界”,其实,月色在移动世界之际,首先移动的是人们的心灵世界。月在动,心亦在动,月随心动。李渔《闲情偶寄》中论述“中秋赏月”一折说:“同一月也,出于牛氏之口者,言之欢悦。出于伯喈之口者,字字凄凉”,究其原因“所言者月,所寓者心”。同是一轮明月,在李白笔下是“明月出关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月亮象征着雄心勃勃,生命盎然的盛唐气度;而在杜甫那里则成为“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江月》),显得那么苍老而疲惫。见到明月,范仲淹的感觉是“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思泪”,反映的是相思难耐怕见清辉的忧苦心境;王安石则抒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希冀着皓月当空,乘舟返乡的理想,洋溢着理想境界中的欣喜之情。即使是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里对月亮也有不同的理解,李白《古朗月行》谓:“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拟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将月比做“白玉盘”“瑶台镜”都是形象而贴切的比喻,不能说是不识月,只是此时诗人对月的理解已不是孩提时代的天真烂漫,在经历了人世的种种磨砺之后,此时他感受到的已是“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了,这种现象用欧阳修的诗说就是:“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这里很明白,动的是人之心境,与风月无关。
1、 月色反映着古代文人寻找精神家园、恢复世界的和谐统一的心理。在古典诗词里常常表现出望月思乡的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是昭然于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诗人怀念家园、父母的情思,常寄托于明月的传递。例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第》)、卢纶:“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明月。”(《晚次鄂州》)、陈后山:“不应明白发,似欲劝人归。”(《十五夜月》)、徐祯卿:“故园今夜月,-迢递向人明。”(《月》)当孤臣浪子云游天涯之际总是把明月与故乡联系在一起,明月成为启动乡愁、寄托相思返归家园的神秘相似物。这不正标志着在人们意识的深层,月亮总是母亲社会温馨与和谐的象征,因而每当人们浪迹天涯心灵孤寂之时,月亮便成为家园的精神寄托;月亮牵系着相思的心灵,缩短着时空的距离,这样又引发了亘古一月两地相思的主题。谢庄《月赋》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白居易“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八月十五夜禁中寓直寄元四稹》)、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表层结构上看这些诗无非是“我寄愁心与明月”的情怀,而其深层结构里月亮不正是和谐、温馨的体现吗?
2、月亮反映着古代诗人骚客孤独与寂寞的心态,反映着失意者寻求慰籍与解脱的心理。李商隐《无题》诗中有“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诗句,“夜吟应觉月光寒”并不是月光真有冷暖之分,而是月亮构成了孤独与失意者的苦苦心理。因为月宫里还保存着女性遭到驱逐的凄凉忧伤的记忆,因此失意者站在月光下总是把月写成寒月、孤月、冷月。李白有诗谓“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李商隐“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嫦娥应断肠”,置身于月光下,遥想广寒宫中失意的嫦娥,自然与诗人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的感慨相切合。《古诗十九首》有:“明月何皎皎,照我床罗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正因为月亮反映的孤独失意的意象,它才牵系着诗人嗟时伤悲的情怀,阮籍于月下“忧思独伤心”、杜甫在“秋月仍圆夜”而感叹“江村独老身”、连豪放旷达的苏东坡也写出了“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一弯残月,满怀孤寂,月下彷徨,忧苦之情不可遏止。最富有典型意义的是白居易的《中秋月》:“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生别离。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月亮带着它凄冷忧戚的月光,对于失意者来说只能是“添愁益恨”,凄苦的月亮意象映照着凄苦彷徨者的心灵。
3、月亮作为一种永恒与自然的象征它又成为士大夫逃避纷纭的现实苦难、超群拔俗、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在否定了现实的功利的人生目的和道德之后,月亮就成为一种飘逸的风范。李白《月下独酌》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月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此刻的月亮已不是一种纯然的客观事物,而是诗人自身飘逸风采、潇洒气度的人格化身,诗人在摆脱了异化的束缚之后成为月的知己、月的伙伴。
中国人的人生观并不是一种科学的人生观,而是一种艺术的人生观,月亮作为一种物我两忘契合天机的神秘启示物,也参与了中国士大夫的人格塑造。“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是中国人神往的艺术境界。“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当士大夫经历了人生波折顿悟了人生禅机,便自然地走向那澄彻晶莹的月光世界里了,希冀着“抱明月而长终”,吟风啸月成为士大夫的努力追求的人格化身。
唐人刘禹锡诗谓:“扬州从事夜相寻,无限新诗月下吟”[2],中国文学的“无限新诗”,之所以常吟于月下,正在于月亮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月亮是中国文化的原始意象。当西方文化热恋着日神阿波罗时,我们的民族更钟情于朗朗明月。虽然我们的民族文化早期,也有过日神的崇拜,但随着后羿举起射日的神箭,也就射落了文化中的日神精神。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显著地位,它启示着中国古老的哲学和艺术,即使在今天月亮意象仍然在艺术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一轮明月缺圆盈亏,历时邈远,汇聚着历史的烟尘,而中国人心灵中那轮艺术的明月却永远是月出皎兮。
明月一轮照千秋
——古代文人笔下的月
作者: 韶霁 发表时间 2005-06-20 10:27:42 人气:62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国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诗中,由于诗人巧妙地借用月光来表达远离家乡的游子思乡之情,因而唤起了广大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
月亮,古来有嫦娥、婵娟、玉兔、蟾宫、桂宫、广寒宫、清凉宫等美称,从古到今,历来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早在《诗经 陈风》中就有“月出”篇云:“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将月色与美人并举,给月亮带来了美的神话。屈原在《离骚》中更是“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以风月为马,潇洒至极。到了“古诗十九首”,明月成了普通人倾吐人生悲欢的对象。“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帷。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这是写一个闺中女子的深切相思。从这时起,月亮已是人们共同的精神“知音”,她静静地听着,以洁白的光辉抚慰尘世间受伤的心灵;她是一位圣洁的仙女,带给人生存的希望。人们望着一轮明月,往往浮想联翩,特别是唐宋赏月风气盛行起来后的中秋之夜,明月千里,月光如银,洒在田间、山野,山川、湖泊都笼罩在一片洁白的月光之中,文人墨客成群相邀,对月酌酒,酒酣而诗兴大发,留下许多咏月佳句。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气势何等豪迈;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则别具幽情;张祜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充满了思乡怀亲之情;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寄托了对远方亲人的无限怀念。他们望着玉盘般的明月,想起独在异乡的亲人、朋友,希望能在月下团圆,而客居他乡的游子,在皎皎的月夜又何尝不在思念家乡的一切?这正是:“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满衣冰彩拂不落,遍地水光凝欲流。华岳影寒清露掌,海门风急白潮头。因君照我丹心事,减得愁人一夕愁。”
唐朝吟月诗众,宋代咏月词多。古往今来的吟月高手,首推斗酒诗百篇的酒神、诗仙李白,他写下的咏月诗可谓千古绝唱。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等句,把月夜描写得如此多姿多彩,浪漫可爱。诗人似乎很偏爱月亮,如醉如痴地迷着月亮,孤独寂寞时,每每举杯,首先想到的就是月仙:“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人生的孤独中,唯有明月是如此善解人意,那么就请她下来与我共饮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遥望着皎洁的月亮,诗人想到那里一定是一座冰清玉洁的宫殿,里面住着俊美飘逸的人群,那里不容许污浊,那里的人都一片“冰心”。我们的诗人兴奋了,他要去追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对待友人,除了借酒表情外,诗人还把一片赤诚与明月并举,赠给友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嗜酒恋月简直到了贪婪的地步,不仅可以为酒而“天子呼来不上船”,对月也要向天公强行赊取,“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且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酒与月成了李白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真是难以想象倘若离了酒与月,我们的诗人将怎样生活?
宋代的苏轼是继李白之后的又一个写月高手,虽然他的吟月诗文不及李白繁多,但仅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可见其不凡的气势,也许正是他继承了李白的浪漫品格,才有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佳句。不仅如此,苏轼还多次在月明之夜,邀约友人泛舟赤壁怀古,“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慨叹。在中国文学史上,正是李白和苏轼,一个用诗,一个用词,造就了不朽的月神,他们是月神最伟大的崇拜者。唐朝另一著名诗人,号称诗魔的王维,也堪称写月高手,他不仅山水诗写得空灵优美,边塞诗慷慨悠长,其送别诗更是如歌如乐,简直是千古绝唱。他笔下的月亮,表达出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禅意。请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何等的幽静空灵,没有诗人心灵的旷达、超然,怎能写出如此恬静的诗句?再看《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人独坐竹林,已为超世,琴音悠扬,是生命的歌唱,永恒的生命息息相通,于是一轮皓月姗姗而来,把为知音,人与月共悠远。再看一首《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不管是花落还是鸟鸣,也不论是月出还是山空,生命都自自然然地存在着,生而复灭,灭而复得,彼此心心相映,读来肺腑清澈,已入玲珑世界。禅宗的最高境界是“无我之境”,“我”之生命完全融入宇宙大生命的流动中,无可分辨,同归永远,王维的诗所表达的就是这种境界。
纵观古代文人笔下的月亮,其用意大致有四:其一是把月亮比作美人,如前面已提到的《诗经 陈风》“月出”篇,民间称月亮为嫦娥、阿里山姑娘,就是通过一些传说故事把月亮想象为一位美丽的仙女,月明之夜,人们望着天上的上轮皓月,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想象。其二是用月亮来表达一种浪漫情怀,这好象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专利。他在很多诗中,通过想象、夸张等手法,简直可以随心所欲地与月交流。在诗人的笔下,他可悠闲地与月对话(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邀月共饮(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或随意向天空借来月光(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且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或将明月作为礼物,赠送给远方的友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兴致所至,甚至可上九天揽月(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你看这是何等的浪漫?除了我们的诗仙,还有谁能做到?其三是表达思乡之情。在月明之夜,人们望着空中如水似银的月亮,不觉就想到远在异乡的亲友,流落在外的游子也很容易思念家乡,这类诗中最著名的还是首推李白的《静夜思》。此外,张祜“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也都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其四是作为一种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心情,如北朝民歌《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表现的都是边塞地区那种艰苦的征战环境。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则是通过月夜荷锄归来,表达诗人归隐生活的怡然自得和异常闲适的心境。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都是表现月夜的幽静、空灵,向人传达出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禅意。陆游《游山西村》“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王安石《船泊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出诗人异常兴奋愉快的心情。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高楼,月如钩”,则借一弯残月表达词人身陷囹圄的愁绪;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给人也是一种惆怅思绪。把月亮作为一种环境来描写的诗句很多,如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李贺《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曹丕《短歌行》“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阮籍《咏怀诗》“簿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沈佺期《独不见》“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等句均是。
月亮,你是人们心中圣洁的女神,你是诗人墨客永远歌咏的对象,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让我们追随古人的脚步,相约举杯于皓月当空之夜,共赏一轮明月,感受古人的情怀吧。
无论哪类剧本,写什么样的故事,塑造什么样的人物,都离不开情感抒发,正剧如此,悲剧如此,喜剧也不例外。可以说,情感戏是戏剧影视剧本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情感戏,是指剧中人物在与其他剧中人物发生心灵碰撞时,自然表露出的一种细腻委婉、无可名状的情感情绪,虽说它充斥于字里行间,但毕竟是经过反复的敛集凝聚,并在某一环节上以可视的方式集中地展示出来。我们把这种情绪复杂、情感充盈,可以充分展示和抒发人物喜怒哀乐的内容或场面,叫做情感戏。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情感戏呢?谈点粗浅看法,诚望方家指点。
一、为剧中人物设置丰富的前史背景
剧中人乃剧本创作的核心,一切的故事编织、情节处理,包括悬念设置等,都是围绕人物而展开的。要想写好情感戏,必须为剧中人设置丰富而复杂的前史背景,或者叫极为曲折的经历。我们把这种复杂的背景或曲折的经历称为人物的前史。
进入创作前,作者要根据人物所具备的身份、背景、阅历等,通过大脑的精心酝酿和构思,时刻准备为剧中的情感戏营造最佳的环境条件,只要剧情需要,随即信手拈来。若是为人物钩织了十分复杂曲折的前史,就犹如发现了取之不竭的金山一般,不仅对丰富剧本人物、编织剧本故事、深化剧本主题帮助巨大,同时也为写好感情戏,打下了扎实厚重的基础。
在写好人物前史方面,著名戏剧家曹禺先生堪称典范。如他创作的《雷雨》,戏未开始,曾委身于周家少爷周朴园的侍萍已经离开多年,离开之前,为周朴园留下了一个儿子,此后侍萍投河遇救,另嫁鲁贵,又跟鲁贵生下一女。而这个女儿长大成人之后,恰又到周家做了女佣,周家大少爷周朴朴普园和侍萍的儿子周萍,却和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周冲,同时爱上了这位同母异父的妹妹。而周朴园的妻子繁漪,却跟这个名义上的儿子又不明不白……具体到个人,周朴园成长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他先是到德国留学,接受几年的西方教育,回国之后开办工厂。虽说经受西方文化思想的熏陶,但多年封建伦理的浸泡,仍使他成为了一个虚伪、专横、冷酷,在家说一不二的绝对权威。周朴园的妻子繁漪虽为旧时代文弱娴静的女子,但因受当时个性解放的影响,加之平时单调平庸的生活以及丈夫的冷酷专横,长此以往,使得她不得不离经叛道,最终走上了一条与丈夫的儿子周萍发生不正当关系的畸形道路。还有像侍萍、鲁大海、鲁贵等,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谓前史复杂,背景丰富。因此说,在这些复杂而丰富的前史背景下,无论写到谁,写到哪场戏,只要两人相遇,哪怕一人独处,都有藕断丝连的纠葛,欲说难休的情感,扯不断理还乱的思绪惆怅。
因此,编剧在准备创作之前,必须在人物的前史背景上下工夫,要对剧中人物有较长时间的“了解、相处”,并在逐步熟悉他(她)们的过程当中,为其造就“复杂的前史,丰富的背景”。可以说,人物的前史背景越是复杂丰富,情感戏的机会就越多!甚至是一点即燃,喷涌而出!
在搭建人物前史背景的过程中,还有一点不能忽略,那就是,除了人物自身的身份、背景及阅历之外,人物与人物间的关系设置也尤为重要。
试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无非两种,一种是直接关系,一种是间接关系。直接关系很容易理解,如亲缘关系、情爱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等;而间接关系就相对复杂。从某种程度上讲,同在一个地球上,每个人与每个人之间的间接关系似乎都有可能存在,只不过间接的程度不同而已。要说,我们所写情感戏的人物关系远不需要那么宽泛,但我们通常展示的既有直接关系,也有间接关系,不过,我们创作情感戏大多还是喜欢把直接关系作为主要的展示对象。因为,只有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关系,才容易制造矛盾冲突,只有有了更多更激烈的矛盾冲突,人们的情感才有可能更直接地表达出来。由此看来,要想写好情感戏,最好多设置一些更为直接的人物关系。
不妨随便举例:一个边远山村的女人想要改嫁,作者觉得很有意思,有意将其编剧成戏。一旦主题故事确定,首先就得为主人公建立几组巧妙而直接的人物关系。是否可以这样设想:女人会不会有儿女?儿女们会不会有媳妇(女婿)?出于这种再也直接不过的情感关系,儿子、媳妇(闺女、女婿)会不会联合起来阻拦老人的婚事?再加上这是个闭塞落后的山村,会不会有封建思想顽固的长者故意从中制造麻烦?还有,她要嫁的那个男人过于的本分老实,又是个势单力薄的外来户?假若想到这些,此剧“情感戏”的成分似乎就有了呢?然后,我们再把这个主人公的前史背景使其更加复杂丰富、使其更加艰难曲折:眼看年近六十,丈夫早年离世,不到三十守寡至今,她要嫁的这个男人虽说憨厚老实,但暗地里一直对她非常的体贴关怀,久而久之,她便有不嫁此男难活人世……儿子儿媳竭力反对,闺女女婿生怕丢脸!近亲家族无端指责,左邻右舍冷嘲热讽!甚至导致两位老人深夜偷偷私奔!当二位老人遇到难以抗拒的阻力时,他们会不会商量对策?甚至出现一方退缩,屈于压力而不想再娶或不想再嫁?私奔之际,恰又被执拗的儿子碰上,母亲无奈坦露苦衷,当着儿子伤心痛哭,甚至以绝食作为抗争……通过几组可以发生情感碰撞的情节片段,以及非常直接的人物关系,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感戏,就会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也有较为特殊的情况,如有些人物在故事发生之前,似乎并不存在直接关系,有的甚至还相当陌生,若写情感戏好像无从谈起,怎么办?这就牵扯到在写情感戏时的另一个问题――将原先那些没有直接关系的人物,通过精心的故事编织,让其变更为直接关系。
前段热播的电视剧《潜伏》不就如此吗?一个潜伏在国民党要害部门的人,冲破重重阻碍,为党获取机密情报。起初,他已经喜欢着一个叫左蓝的女孩,但由于工作需要,他只能把深爱的左蓝搁置心灵深处,去与一个根本不认识的女人结为夫妻,当他与这个完全陌生的女人同床共居时,突然,又有另一个女孩悄然走近他的生活,还死去活来非要嫁他……
从《潜伏》的人物关系设置看,由于特殊的原因,使得主人公不可避免地和那两个女孩先后走到了一起。看似剧情需要,实乃剧作者为了丰富故事,复杂人物,才将两个原本与主人公毫不相干的人,巧妙地发生关系,产生情感。由此可以见得,注重建立或变更类似的人物关系,使其没有直接关系的人物间能够产生合情合理的直接关系,同样能使人物在你的笔下,极富情感地抒发张力。
二、为剧中人物精心编织有利于情感抒发的故事情节
要想写好情感戏,单有人物间的情感关系还远远不够,关键要把这种关系放置在可以擦出情感火花的故事情节中,使得人物在事件的考验中产生矛盾,发生冲突,并通过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使其人物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
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意大利的维洛那城,有两个相互仇视的大家族,然而,就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来自两个家族的朱丽叶与罗密欧却一见钟情,很快产生情感。狠心的父亲为了让朱丽叶永远敌视另一家族的仇人,便匆忙给她张罗了一门亲事,善良的朱丽叶既不敢背叛家族,更不愿背叛忠贞的爱情。无奈,只有听从神父的建议,以假死来搪塞父母让她另嫁之企图。罗密欧得知朱丽叶的“死讯”后,悲痛难忍,欲死不能!于是,他做出了出人意料的举动:为表痴爱衷心,毅然喝下毒药,静静地躺在了朱丽叶的身边。朱丽叶假死醒来之时,猛然发现她那心爱的罗密欧眼看将要死去,痴情的朱丽叶居然拿起罗密欧的短剑,一举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要说这个故事并不复杂,如果没有两个家庭的阻拦,她们同样会像其他平常的恋人一样,幸福地步入婚姻殿堂。但由于两个家族的仇视,二人的爱情遭遇了冷酷的考验:先是来自父母的极力阻挠,后有朱丽叶堂兄的无端滋事,致使有情人慨然赴死……正是由于曲折复杂的情节设置,使得本来简单普通的爱情故事进而变成了危机四伏、曲折跌宕的爱情绝唱!在莎士比亚的笔下,花前月下的倾诉,生离死别的相送,望穿秋水的等待,义无反顾的假死,都成了剧中人情感抒发的绝好载体。尤其罗密欧得知朱丽叶的死讯,赶到坟前的那一幕,一个痴心的爱人,一个耿烈的汉子,他们内心的痛苦悲怆之情该是多么的惨烈感人啊!
情感戏就是这样,当你设计出一系列具有情感潜力的人物关系之后,必须想方设法去深挖那些让人物能在其中展现情感的引人情节,使得人物与人物之间在激烈的情感碰撞中,演绎出感人至深的故事来。
三、巧妙运用技术手段,写足写好感情戏
有了情感丰富的人物关系,有了考验人物情感的故事情节,还不能说就能写好感情戏。因为,一出好的感情戏如果没有技术上的巧妙处理,往往会使这种情感失之于凌乱琐碎,要么平淡无味。因此说,我们在写感情戏的时候,必须加以巧妙铺垫渲染,精心调动煽情手段等,将其剧中人物可以挖掘的真挚情感,通过富有章法的戏剧表现形式,生动鲜活地展现出来。
譬如来自民间故事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在那场叫做“十八里相送”的片断中,祝英台暗借喜鹊、水中倒影、观音菩萨等,隐隐约约地告诉梁山伯,自己并非男性,而是一个待嫁的闺秀,愿跟山伯终生相守,甚至一直到死。她先是告诉山伯,喜鹊叫,那是向梁兄报喜,用不了多久,有情人愿跟你永结百年;水中二人的倒影,亲亲热热,难分难离,多像一对恩爱夫妻啊!她见梁山伯还在懵懂,难免心爱意切,面对观音菩萨,拉着山伯就要下拜,忠厚老实的梁山伯大惊失色,两个“男人”怎能结拜成亲呢?
仅仅一个爱意的表达,剧作者竟给了那么多的铺垫,并将其刻意放大、潜心放缓,使得情感的点点滴滴都倾注于人物的每一个行为,每一段唱腔,甚至于每一句台词,以抽丝般的耐心,委婉含蓄之手段,为剧情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极为厚重的基础。如若没有这些,后面的楼台相会、英台抗婚、梁祝化蝶等也就失去了前提性的依据。可以见得,让人物建立一种关系兴许不难,想找到几个可以产生情感的情节也不难,难就难在如何把握好这些关系和情节,怎样运用娴熟老到的技巧手段,将这些情感戏写足写细,写得感染人、感动人、震撼人!
当然,除了恰到好处的铺垫渲染、得心应手的放大放缓,还应把握好张弛有度的情感节奏。要让情感的表露宣泄如同有所控制的清水一般,既有涓涓细水,也有飞流千尺!使得人们缠绕胸中,挥之不去!著名的《西厢记》真可谓掌控情感节奏之典范。张生与莺莺本可以花前月下共浴爱河,哪料天有不测,孙飞虎发兵普救寺要强娶莺莺,情急之下,莺莺母亲当众许愿:“若有人退得贼兵,可以莺莺相许!”张生挺身而出,叫来好友发兵解围,哪料崔夫人又食言悔婚!于是,热心的红娘悄悄撮合二人西厢相会,不巧却又招来拷打红娘……爱情的曙光尚未初现,崔夫人又借不招白衣女婿为名,逼迫张生进京赶考。万般无奈之中,莺莺与张生不得不满怀离愁分手作别。直到张生衣锦故里,二人才如愿以偿终成眷属。然而,就在这看似普普通通的才子佳人格式中,由于有了分分合合、起起伏伏的节奏控制,才使得张崔二人的情感表达,缠绵悠长,张弛有致。
总之,要想写好情感戏,剧作者必须把生活里的真情实感,通过自己的真诚认知,将其高于生活地移植过来,使之嬗变成一种既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感慨,又能和剧中人达成情感共振,更能与观众产生强烈共鸣的情感情绪。■
中国古代诗人田园情结的内涵
印度诗人泰戈尔有这么一首诗:“我要抛弃所有的忧伤与疑虑,去追逐那无家的潮水,因为那永恒的异乡人在等我,他正朝我走来”(《呓语》)其实,中国诗人的精神一确立,便成了自己故园的异乡人八千里路云和月,诗人的一生是生命飘泊、羁旅落寞的一生因此,寄情于宁静、安谧的村庄、田园,抑或是绮丽跌宕的名山胜水,并加之以独特的意象表达,便成了诗人抒发志向、排遣心事,进而安顿生命的重要形式水隔淡烟修竹寺,路径疏雨落花村,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传达一种万物皆于吾心和健行不息的宇宙生命意识以及诗人的古今茫茫之感登山则情满于山,涉水则意溢于水,山水给了诗人们无端的感动和莫名的哀伤,他们对山水的渴求挚恋,即对生命本身的渴求挚恋
1、游学天下的漂泊心态的归依
总的来说,传统文人的启蒙思想就是修齐治平,立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此,朝廷与江湖便是他们人生的两大处境但不论在朝在野,根植于他们骨子中的故乡情结会终其一生那么,所有的山水描写便在潜意识中有了一个参照,这个参照就是故乡的山山水水宋代张咏诗云:“莫讶临歧再回首,江山重叠故人稀”面对着旅途上的每一处山水,诗人心里揣着的是故乡和亲人,而让他永不停息地跋涉的正是在故乡和童年树立的匡世的理想和报国的抱负《中山诗话》亦有:意中流水远,愁外旧山青所以说,诗人的山水田园情结,其实就是漂泊心态的归依
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蜀江水碧蜀山青”,巴蜀的奇丽山水培育了他的壮阔胸怀二十五岁,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离别故土,漫游四方在他漫长的游历生涯中,山水成了他漂泊的归依
《冬日归旧山》一诗,李白归心似箭,未洗征尘,行色匆匆,即叩访山门那久违的远山近水仿佛于他有意,那故园的芳草仿佛于他有情在归来的路上,他以诗人敏锐的眼光捕捉到:
……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睛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
……
诗中,那碧绿的“一条藤径”,那高远的“万点雪峰”,满地密密麻麻的枯枝冷叶,一谷厚厚浓浓凝滞不动的寒云,冬日里生命常新的嫩篁,深山中老树古木破江而横在这首诗中,万点静寂的雪峰前有一条鲜活碧绿的藤径,人踪渺无的自然里有冲风冒雪的嫩篁常青,纵然“谷寒云不行”,纵然“古树倒江横”,但静寂中依旧有远山的召唤,死灰中依旧有顽强的生命,这就是不灭的人性之灯正是在这样的自然里,在这样的山水中,李白真切感到,他的心是属于阳光、雪峰、嫩竹、白云和大自然的,也只有在自然的山水之中,他的心才是最自由的人在自然山水中放情,心在自然山水中平衡
羌笛梅花引,吴溪陇水清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声 --《清溪半夜闻笛》
情到深处,渊雅空灵,情音袅袅,不尽余韵羌笛悠悠,吹出梅花三弄的撼人音乐;溪水淙淙,流来吴溪陇水的无限深情那清澈的吴溪,那缠绵的陇水,光闪闪、亮晶晶,曾为李白洗征尘,今日看来分外亲秋浦的明月冉冉升起来了,如银的月光给远山近水披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白纱,笛有情,水有情,月有情,人有情,听着如诗的羌笛声声,伴着如画的波光粼粼,李白的心境也被山水感染了在李白的山水诗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身心与山水自然景色浑然一体
妇孺皆知的《静夜思》一诗,李白望月怀乡,见月起情,在凄寒如霜的月夜,思念难忘的故乡,乡情、亲情、人情,时间、空间、灵魂完全交融于一体,明明白白的语言,却告诉了我们一个千百年来东方人常有的思维定式可以说,月下思乡本身就是一种美丽的痛苦,而月夜也成了他漂泊心态得以归依的家园
二十岁起,杜甫开始了漫游生活求官不成,生活也陷入困境杜甫所做的一切,均已使他倍感身心疲惫,当他跃进搏击的心灵慢慢沉寂下来,顺其自然,在大自然的水魂山魄中,洗涤疲惫的身心此时,沉郁忧伤的杜甫渐渐离我们远了,达观快乐的杜甫离我们近了
杜甫入蜀后,在《绝句二首·一》中他吟咏道: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春光里妩媚如花的江山,春风中幽香袭人的花草,春日里翩然翻飞的燕子,春色中温情小睡的鸳鸯,自然可爱,景色秀丽悠远明丽的意境,工巧清新的格调,都反映出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闲适心情同时,也是诗人钟情大自然的表露
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江花似火的初夏,天蓝水碧,风动蛙鸣你看:浣花溪畔,木茂江清;水抱村流,幽雅恬静杜甫拈来“江村”诗题,忘辛劳荣辱,畅诉心曲,恬淡之情是可以想见的本诗首联第二句“事理幽”二字,提挈一篇旨意,正是诗人恬淡心境的写真蓝天下的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自在;南风里的鸥鸟,忽远忽近,相伴相随在杜甫的眼中来看,燕子也罢,鸥鸟也罢,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恬淡幽趣更使他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棋局最宜消夏,清江正好垂钓,村居乐事,件件如意,在经历长期乱离之后,重又获得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么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此外更何求”一句,关合“事事幽”,收足了该诗主题,简净稳当
如果说对山水的热爱能看见一颗纯朴的“童心”,那么山水田园诗还承载了一颗质朴的“乡心”山水田园诗中,所有的水流树绕、花开云飞,以及灿然的机趣与性灵,总是在故乡的大背景中若隐若现地呈示着默契的欢悦和深情的缠绵,剪不断,理还乱所以说,中国山水田园诗的境界,不仅表达了个体诗人代代相承的共通的心境——无法排遣的故乡情结
2、政治、仕途坎坷的自我疗救
自古诗人多名舛,不少诗人年轻时也曾气冲霄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如今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贾岛《剑客》)然而,这些恃才傲物睥睨天下的人大都在现实中碰得鼻青脸肿但诗人的傲骨即使屡遭打击也不会变成媚骨,于是,诗人的一生注定坎坷而黯淡理想的破灭,生命的潦倒终于让诗人认清了自己的“性”,认清了自己的“命”,“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仕途的穷处,并非生命的尽头,“引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在这儿,诗人们都找到了另外一扇窗子,“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打开窗子,只见“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只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诗人们一头扎进自然,用山水田园来平衡失重的命运,用山水田园来慰藉创伤的心灵
陆游一直立志要报效国家,但终因“嘲咏风月”的罪名被黜在《临安春雨初霁》一诗里,他曾对官场的黑暗,世道的艰险,人情的冷暖,发出慨叹: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小楼春雨,深巷杏花,世上风尘,心中洞察想要得到的,总是可望而不可及;不想失去的,总似水流落花此时,无官无职,身无长物的陆游在沉思:人生的路啊,在哪里苦闷至极,陆游想到了他的老朋友--故乡峻拔的山,故乡灵秀的水故乡有他难忘的梦,他难舍故人那一片情于是,他人生的旅程里写下了又一壮丽辉煌的乐曲
回到故乡山阴后,宁静安闲的故乡生活,暂时抚慰着陆游受伤的心灵
镜湖
功名莫苦怨天悭,一擢归来到死闲傍水无家无好竹,卷帘是处是青山
满篮箭茁瑶簪白,压檐棱梅鹤顶殷野兴尽时尤可乐,小江烟雨趁潮还
禹祠
禹祠行乐盛年年,绣毂争先罨画船十里烟波明月夜,万人歌吹早莺天
花如上苑常成市,酒似新丰不值钱老子未须悲白发,黄公垆下且闲眠
故乡自然的景色就这样巧妙地被他剪裁入诗陆游在二十多年的赋闲时间里一方面与父老乡亲友好交往,一方面纵情山水,赋诗作词,在大自然山水中寄托自己的情怀,排遣自己的愁思
3、自觉人格的理想追求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山水是诗人们自觉人格的理想追求山水田园诗,传递了文人墨客的人格精神
魏晋六朝在中国思想史、艺术史上都是一个极其辉煌的时代,由于统治者穷奢极欲,官场黯无天日,于是许许多多的文人士大夫,便纷纷从功名利禄中逃遁出来,去寻找自己的人格存在,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自然地便一下子找到了老庄老子的“无为”与庄子的逍遥观,成了魏晋“玄学”的主旋律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人往往是孤独的,文化人的心灵更是孤独的一个人永远也无法穷尽另一个人的心理世界,孤独的心灵总是希望找到一个外界的共振与认同,这个外界,对于诗人而言,就是自然山水当文人士大夫将自然山水看成知音,他们的人格在自然山水之中达到了一种妥帖的认同与共振,这就是人与山水自然的一种息息相通,心心相印面对巍峨的高山,会产生一种崇高感;面对涓涓的流水,会产生一种柔美感大自然的雄伟高大、宽阔阴柔渐渐成为一种人格现象,“崇高”“优美”等便成为一种人格的象征
后来随着佛教的渐入,释迦的以“虚、静、淡、远、明”为核心的“空明心性”就构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的主脉以阴柔之水为其表象和内涵的人格追求,成为最高尚的人格标示于是,文人们放怀山水,去寻找精神的自由解脱,在山水中以期得到一种人格的完善
陆游热爱自然山水,对自然山水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极善于把自己遗世卓立的个性融化到自然山水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自然山水具有一种鲜明的人格美“梅”这种常见的自然树木,陆游就爱用来比喻自己的人格美如果我们仅从植物学的角度来看,“梅”的含义是单一明确的,但作为形容人格美的一种喻体,“梅”就具有多种内在的含义而这种内在的多义性,又与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民族审美心理相联系,“梅”就具有抗寒、坚韧、挺拔、顽强、高洁等品质和含义,这些都与中国的传统美德和民族性格有联系其它的喻体,如“山水”、“日月”、“飞鸟”、“春月”等,也都具有多种褒赏的含义,是大自然中光明美好的象征,它们也常被陆游用来形容和比喻人格的优美和超然飘逸的风度
4、审美情趣的外化
古人认为,物“兴”情这其实就说明了山水是诗人内在精神的外化
《文心雕龙·诠赋》:“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这里刘勰虽然是在谈论赋的创作,却无意中道出了自然万物与人的情感的交流山水田园既“兴”起了诗人的情感,同时,山水田园也无不打上这感情的印记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古典诗人最高的精神追求,所谓天,就是道,就是自然,有时也是运命在他们思想中,人是与万物平等的自然之子,人只有顺应自然,与道沉浮,才能得到心灵与生活的和谐,做到“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李白“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能鞭策驱四运,万物兴衰皆自然”正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正因为这一思想,中国古典诗人始终把山水田园当成自已最佳的审美对像和最终的精神归所,诗人在山水清音、草木荣枯中领悟自然法则和人生真谛,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也因此获得了与人类对应的生机和生命意识同样,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生的体悟,通过山水田园而显现出来山水田园不仅成为诗人最佳的审美对象,而且也是诗人内在精神的外在依托有时甚至是,内在的精神隐去了,只剩下外在的山水田园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南山这个客体,与主体的“我”在生命中的那个瞬间相遇,“我”的主观意识隐化了,只有南山在悠悠地萦绕在人们的心里
三、中国古代诗人田园情结的产生原因
1、山谷·小溪·村舍——源于儒学的思想的影响
深受儒学思想影响的文人士大夫,不论自己处于“达”况还是“穷”景,大都能洁身自好,对人生始终保持热情的态度,决不丧失生活的信念,这类人是儒生,且书生气极浓他们山水诗文中的意象:山谷·小溪·村舍,自然清纯,真实可爱,无不表现出儒家哲学的处世人生
陆游深受儒家先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熏陶,归隐故乡山阴后,还受到了“濂溪学派”的一些影响,当他在肯定不能显达于社会时,就索性躲进故园,倾心故人——自然山水,以期心灵的自由与解放,诗中的山水正是他心灵的展露
鸟声犹寂寂,木意已欣欣——《残腊二首·一》
今朝云忽归,沟水清活活——《喜晴》
低燕争泥语,浮鱼逆水行——《晨雨》
残雨收还滴,低云去复留——《梅雨》
山光秀可餐,溪水清可啜——《山行》
在以上这些山水云雨、鸟木燕鱼等自然物质里,陆游都融入了自己的丰富情感,倾注了他对故园山水无言的爱这样,寂寂的鸟声,欣欣的木意;清灵灵的活水,飞飘飘的云雨;低飞的春燕,活泼的游鱼;可餐的山光,可饮的小溪,都成了陆游的精神归宿正如大自然奔腾湍急的流水过后,河面会有波澜不兴的宁静一样,陆游写于故乡的山水诗,恰恰是包容了人生的激越与咆哮的深沉
2、大河·高山·阳光——源于道家的思想的影响
此类诗人,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他们借道家的飘逸与豁达,保存了人与大自然的感情道家恣世放纵的遁世思想,表现在他们的山水诗文意象上,那大河、高山、阳光,可谓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一切都是出世者飘逸宽朗人格精神的体现这类人,仿佛武打小说中的大侠,身上有一股豪然之气他们名曰出世,远离人间烟火,实际上却是享世,在青山绿水中充分享受大自然的天籁与佛学禅理沾染极深的文人一样,他们也不关注现实人生但在充分享受大自然这一点上,又比信佛的文人进了一大步他们也不像芸芸儒生,时时注重现实人生的处世态度,尽量委曲求全,过多计较个人的得失,被动地接受自然风景他们在自然山水中充分享受人生,主动地寻求山水中的乐趣,看似出世,但其进仕不能的性灵却在山水自然中得以放纵常常以宇宙的博大、永恒来衬出人的渺小和短暂,表现出无所拘搏,无须执着,任性适意,逍遥自如的人生境界他们以庄子《齐物论》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人生悟境,来俯看人间灯火,自然会超逸豁达,无所拘约,深深体悟到无限的宽朗与自由他们写大自然山水之妙,在于清淡,娴雅,无论春满山河,还是夏游记趣,无论秋野拾零,还是冬日漫游,大自然万水千山中的风云变化,都反映了丰富的感情世界发现自然的生命,领略人生的哲理,汲取道家的精神,都是一种人格的宽朗和自由在张志和、朱希真等人的作品中,足可看见出道家思想在我国文人心中的分量
3、竹林·野花·月夜——源于佛教的思想的影响
佛学禅理濡染极深的文人士大夫,对现世人生持一种麻木冷淡的态度,出现在诗文中的山水意象:竹林、野花、月夜,多了几分幽渺虚远和冷漠清淡,无不表现出一种佛家所倡的从一切烦恼痛苦之中“解脱”出来,进入自由无碍的安乐境界在厌世人格精神
这类人是隐士(当然有真假之区别),浑身上下有一股极浓的冷傲气在其山水诗文中直接注入佛学禅理的因素,他们或在幽深的竹林里,或在烂漫的野花中,或在凑寒的月色下,竭力鼓吹托身空玄,遗弃世务,厌世之情溢于笔端
在这类文人中,可分为如下两种,其一是有的人成了地道的佛门信徒,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其二是另一部分人往往虚晃一枪,在信佛敬佛的大旗下,暗暗做着回归朝廷的美梦,即走所谓“终南捷径”这两种人的心态有很明显的差异,但他们所追求的“非空非假是中道”的艺术境界的“空明谈远”上却是相同的
在他们的诗文中,不是充满激情,而是极具清淡展读谢灵运、王维、裴迪等人的诗文,我们能够发现,昔日烦躁迷乱的情感生活,终于归入了独幽与宁静他们禅机四布的诗文语境,或表现远离烟火的世外味,或表现慧心寂照而得的空明之感,或表现迷离恍惚的言外意和言外味谈空寂与痛苦,谈命运与人生,仿佛隐居幽林中的一束阳光,令人眩目,进而窥见他们厌世以求解脱的心灵
古人常以诗言志,借景抒情
如何凭借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呢
一、在景物描写中渗透思想感情
《桂林山水》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景色描写:“……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段描写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赏,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真挚感情。
二、在景色描写中穿插议论,在议论中进一步表达思想感情
《桂林山水》一文中,作者赞颂桂林山水,除了正面描写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等特点外,还穿插着议论。在描写桂林的水时写道:“我看见过波涛汹涌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在描写桂林的山时写道:“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这些议论,以名水名山作比,高度地评价了桂林的山水,烘托了桂林山水的出奇秀丽。也进一步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思想感情。
三、在描写景物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在联想中进一步表达思想感情
《长城》在描写长城雄伟壮丽的基础上,作者写了一段联想: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一两千公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作者见到万里长城雄伟壮丽的景象,联想起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修建起这气势雄伟的工程,这样就从赞美长城的雄伟壮观,进而赞颂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扩大了文章容量,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四、在景物描写的基础上直接抒情
《一夜的工作》一文作者在记叙周总理一夜的工作的情景的基础上,心潮澎湃,激动万分,胸中有千言万语要向人倾诉,但在路上又不可能找到倾诉的对象,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发出:
“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象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以上介绍是几种借镜抒情的方法,其中有的是间接抒情,有的是直接抒情。当然,抒情并不是一种纯的技法,必须有感而发,以自己纯真的情感去感染读者。其次,必须对描写的事物有深刻的认识和真实的感受,这样才会有感人的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