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优秀教学设计

《雨霖铃》优秀教学设计,第1张

 《雨霖铃》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雨霖铃》这首词鉴赏的方法。(教学重点)

 2、深入体会作者的离愁别恨及对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1、介绍作者及词的风格流派及有关文化常识。

 豪放派,壮美。 婉约派,优美。

 2、老师范读全词并稍作朗读指导。学生齐读全词。

 老师朗读指导:

 A 读时要注意重音、节奏,语速要慢些,读出感情。脑中要有画面。

 ①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也可以一字一顿,表示悲痛气塞。

 ③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B 要有节奏,诗句中要有短暂的停顿。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便/纵有/千种/风情。

 3、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基调及主题。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一)上阕: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实写为主。

 1、学生个别读。

 2、同座讨论:

 ①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

 明确:寒蝉 晚 长亭 骤雨 兰舟 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暮霭 楚天

 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全词基调是:婉约哀怨)

 作者一开头就点明了季节。什么季节秋季。

 寒蝉,是蝉的一种。《礼记》中说:“孟秋之月,寒蝉鸣。”时间大约是农历七月,寒蝉的叫声低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蝉叫声未必凄切,但因词人本就怀着一种伤心的情愫,听到了蝉叫声就产生了凄楚之感。

 ②“都门”一句是什么意思(齐答)

 ③学生看情人惜别图,体会“执手相看泪眼“一句的情感。

 师问:这句怎样表现复杂细腻的情感

 ④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虚写,想象,借景抒情)

 问1:“去去”应该怎样读才好,为什么

 问2:用自己的话想象描述这个画面,并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问3: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

 (二)下阕:

 ①学生齐读下阕。概括大意:设想别离后的凄清,是虚写。

 ②学生逐句品读下阕。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明了主旨“伤离别”。

 2、从“今宵”开始到词的结束,按什么顺序写,分几层(按时间顺序,分两层)

 3、讨论: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哀景写哀情的写法。)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比体会名句的美。

 4、“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点明与上文的呼应关系,写法:呼应,虚写,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

 听录音小声读。学生然后大声齐读。

 (三)师生共同归结小结:

 这首词,句句、层层写的都是离情别绪,但手法多样,章法谨严,毫无拖沓、重复之处。就手法来说,有时借景抒情,有时叙事寓情,有时直抒胸臆。即使同是写景,但有的景与情合,以哀景写哀;有的景与情违,以乐景写哀,却都把抒情主人公的别情曲曲传出,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就章法来说,全词委婉铺叙,既有实写,又有虚拟,既有时间的顺序,又有适当的剪裁,前后呼应,层层深入,构思完密,使人有天衣无缝之感。

 柳永曾长期过着羁旅生活,和歌女乐工们在一起。他对有些歌妓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在他抒写爱情的作品中,有一些是有色情倾向的,消极颓废的色彩较浓,但这首词的思想感情还是很健康的,虽比较伤感,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真实的感情。

 (四)小组交流讨论:

 你认为写得最好、感受最深的是哪句, 并且说出好在哪里。

 三、迁移,评析《雨霖铃》的特色美。

 1,运用本节学到的知识鉴赏张先的《江南柳》,并与本课学的《雨霖铃》相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

 江南柳 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明确:同:都写别情,都描写了别时的典型环境。

 都写了别后,都是情景相生。都是婉约词。

 异:柳词想象别后远行的情景,虚实相生。

 张词着重写送行者别后情景,而未写别时情事。

 2,学生齐读课文。

四、课后作业:

 1 、背诵《雨霖铃》。

 2、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可写成诗。

 附:教学流程图: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三,迁移,评析《雨霖铃》的特色美。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按照教学目标,通过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较好地感受到了《雨霖铃》的音乐美、语言美、特色美。

 在诵读指导上,我指出韵脚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能抒情,注意拖音、词句中短暂的停顿,从重音、节奏、语速、感情方面读《雨霖铃》,指导得较细致,学生能较好地读出这首词婉约哀怨的情感。当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安排两分钟。

 在对《雨霖铃》语言美的理解方面,我运用了讲解、问答、联想、想象、讨论探究、朗读等方法,学生扣住了字、词、句,能品尝到词中饱含的离愁别恨,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雨霖铃》细腻含蓄、婉丽多姿、缠绵哀怨的风格。

《雨霖铃》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知识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三)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 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2、体会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雨霖铃》

教学方法

 美读法 讨论法 问答法 诵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模式

 双主导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曾在网上的对联雅座里和一位朋友对对子的时候,他出给我一副上联:“狂风大作雨淋淋(雨霖铃)”,初看此联好象很简单,仔细琢磨才发现里面有个“机关”,我对了一个下联:乌云漫卷天尽沙(天净沙)”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其中的“机关”是什么了吗------由此引出词牌名-

 二、检查预习

 1、了解词牌(学生课前作好资料卡准备)

 教师简要概括后提出疑问过渡:在封建时代,歌伎是很没有地位的,是受歧视、受迫害的社会底层市民。那么作为封建文人学士的柳永,一个上层的文化人,与歌伎混在一起——甚至谈起恋爱来,岂不是自降身份,自我作贱这好像有点不可思议。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2、 了解词人(学生课前作好资料卡准备)

 出示多媒体课件教师简要点拨: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他的很多佳作中,很多取材于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3、 预习字词疑难生生对答

 教师预备内容:帐饮、无绪、竟、凝噎、暮霭、堪、纵

 三、听读全词 感受离别

 第一步: 教师范背全词

 第二步:学生初读全词,读准字音

 第三步:师生听多媒体范读

 师生共同探讨诵读要注意的问题: 感情基调:悲戚低沉

 断句

 语意的连贯

 (学生集体朗读全词)

 四、品读全词 体味感情

 1、学生分小组讨论重点分析上下阕写景抒情部分,并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出示板书:《雨霖铃》

 叙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景语 情景交合

 情语 实写:寒蝉 骤雨 长亭 兰舟 虚实相济

 思别后(虚)--景语 虚写:烟波 暮霭 杨柳岸 晓风残月

 2、 学生观看FLASH,进一步体会全文的思想感情。

 3、 根据词上下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送别场景或回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惜别事件。

 4、 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什么情感他和我们的情感相同或是相似吗(学生再次集体朗读全词,注意读出感情,然后回答问题)

五、赏析名句 体会意境

 1、 本词抒发了跟情人难舍难分的'感情,从哪些词句最容易看出这种情感

 2、 还有几句不能直接看出与情人难舍难分之情,那么这几句到底有没有这种情感(引导学生赏析名句,准确把握词中景物描写所起的作用)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教师明确:开首这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2)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教师明确:江面上,轻烟笼罩,浩淼空旷,傍晚的云气重重地下压,所以是沉沉的暮霭。给人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还没有离别,便想象行程遥远,空旷广漠中充满着漂泊无依的愁绪。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3)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教师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关于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回想整首词,指名背诵)

六、集体背诵 反复涵咏

 七、课下作业

 学生分组为本词写一个脚本,然后交流。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雨霖铃》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雨霖铃》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雨霖铃》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强调,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二、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感知《雨霖铃》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凉清丽的意境和浓重的离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意象特点,把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

 三、说重难点

 重点:感受作者浓浓的离别之愁,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

 难点:理解、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四、 说教法:

 1、诵读法;

 2、点拨法;

 3、探究法。

 五、说学法

 1、预习法;

 2、质疑法;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南朝江淹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自古以来,人们往往“伤离别”,柳永作为宋朝大才子,整日混迹于烟花柳巷,与红颜知己把酒言欢、吟诗诵赋。这首《雨霖铃》就是作者离开都城汴京时写给曾经的红颜知己的用心之作。

 2、文本学习

 (1)初读:学生自由朗读吟诵,注意字音、节奏、轻重、缓急、感知韵律美。

 读音:噎、

 韵脚:切、歇,波、阔,别、节、年。

 节奏舒缓,读出有情人离别时凝重氛围。

 语调:“更与何人说”一句读出相聚后的独处之苦,余音绕梁。

 (2)范朗读:听老师示范朗读,学生找出词中意象,说出这些意象的特点。

 意象:上阕有寒蝉、长亭、帐、兰舟,下阕有烟波、暮霭、杨柳岸等。特点,都是引人伤感之物。

 (3)三读:展开想象,感悟由众多意向组成的意境美。

 (4)四读:品评诗句领悟表达美,具体方法是炼句。上阕选择尾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下阕选择“今宵酒醒何处,烟柳岸,晓风残月”,体会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上句:浩渺无涯的水波比喻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傍晚浓重的云雾暗示心情沉重压抑,空阔辽源的楚地天空说明愁绪的无边无际。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下句:虚写别后境况,醉酒之后,看到的是美好的景象——“杨柳岸”,杨柳婆娑,岸堤青翠,却偏偏在乍暖还寒的小风中吹佛,在如勾的残月下映照,这是怎样的不和谐的美景!惟其如此,才能写出主人公的相期之愿和重聚之难。因上阕主要是实写,下阕,尤其是这一句属虚写,虚实结合,诗意饱满。

 (5)背诵。

 3、探究:唐朝诗人李华的《春行即兴》如何体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附:《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4、拓展:情景交融类试题的答题技巧,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点名手法,说出效果。

 5、作业:就本首词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板书设计:板书体现了一节课的重要内容或知识框架

《雨霖铃》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包括风格、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激发学生诵读古典诗歌的兴趣。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1、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绝、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在深秋雨后的傍晚时分,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别离”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2、重点讲读课

 本单元是古典诗歌单元,即古典诗歌,包括唐宋诗词及元曲。《雨霖铃》承担着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能力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因此有着重要地位。《雨霖铃》是婉约派代表作,因此学习它,对于学生了解婉约派风格有着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两个普遍班,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对古诗鉴赏的基本手法,风格也有一定了解,因此我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新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提高文学品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基本形式的基础上品位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1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

 ②了解作者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2、过程与方法

 ①体味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②通过鉴赏名句,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四、重点、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是:通过鉴赏名句,体会作者情感

 五、教学策略

 1、诵读法

 2、启发法

 3、讨论法

 六、学法指导

 1、课前让学生查找作者柳永的资料。

 2、指导诵读。

 3、 指导想象。

 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下面是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 、导语设计

 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 解题

 1、 作者简介。

 2、创作背景。

 3、关于词牌。

 三、诵读诗歌。

 1、诵读提示。

 2、听范读带。

 3、学生自由诵读。

 4、学生推荐诵读好的同学。

 5、全班齐读。

 四、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问题:这首词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上下片各写什么内容?

 (情:留恋难舍,孤独痛苦

 上片:临别之时留恋难舍的情景 下片:离别之后孤独痛苦的心情)

 五、分析诗句 体味情感

 问题:作者怎样抒发的感情?学生讨论分析发言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

 “蝉”—— “忧愁悲苦”

 比如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中说:“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比如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中说:“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

 长亭:

 送别饯行之用

 比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比如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例二: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抓住一对矛盾:留恋←→催发

 例三: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浩淼无际的江面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

 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

 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

 六、分析下片

 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①问题: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②为什么古人比今人更看重离别?

 ③联系中国古代诗歌的“悲秋”传统,结合柳永的处境,体味作者的感情。

 ⑵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这两句成为千古名句你能说说理由吗?

 ②句中“酒醒”照应上阕哪一句?词人为什么喝酒?

 ③“杨柳”的意象。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

 ④品味词中的“晓风残月”对抒情的作用。

 ⑶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

 七、概括写作技巧及婉约派词风

 1、总结出——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总结出——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3、概括婉约派词的特点。

 景物 轻柔纤细

 语言 清丽委婉

 情感 低婉缠绵

 八、课堂总结板书设计

 情 留恋难舍,孤独痛苦

 上片——临别之时

 蝉、长亭、雨、兰舟 实

 景 烟波、暮霭、楚天

 下片——离别之后 虚

 杨柳、晓风、残月

 交

 婉约派 结

 景物 轻柔纤细

 语言 清丽委婉

 情感 低婉缠绵

 融 合

 九、拓展练习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在学士院内)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 俞文豹《吹剑录》

 今天我们初步掌握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我们之前学了豪放派,现在又接触了婉约派,如果各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两者,应该怎样形容呢?

 明确: 豪放派——婉约派

 东北大汉——江南女子;

 长江黄河——小桥流水。

 高山大海——山涧小溪。

 《黄河大合唱》——《夜半小夜曲》

 十、布置作业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

《雨霖铃》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婉约词《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阅读与鉴赏"板块第二单元宋词单元第一课《柳永词两首》的第二首。

 课标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词人及其创作风格;明确词作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体会词作意境;了解词作的主要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积极的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二)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词作意境;了解词作的主要表现手法。

 课标要求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三、教法学法

 单元学习要求: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想象和联想,领悟情与景交融的意境。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柳永是个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学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联想想象法

 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评价写法,明确方向

 梁衡曾这样称赞一位词人"他的词作,就像超声波探测,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这位词人就是柳永。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雨霖铃》,也许,我们能感受他笔下那个细腻而又动人的世界。

 课标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环节一:自主探究,了解背景

 1词牌名的由来

 "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明皇杂录》

 2我眼中的柳永

 ①满腹诗书无处说,流落风尘未堕落。(张 凭)

 ②楚馆也清秋,布衣胜王侯。 (刘 旸)

 ③不上九重天,把酒笑红颜。情动长调出,市井词中仙。 (安 波)

 3"雨霖铃"的创作

 本词写的是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离别时写的。(补充P35①)这就解决了大家"此词是‘别地’还是‘别人’"的疑问。

 课标要求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三)环节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朗读文本

 朗读形式:教师范读、师生合作朗读、学生齐读、学生自由朗读。

 课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2质疑释疑

 学过的词语——长亭、执、相、更、那、宵、堪

 例:执:握,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本课的新词——去去、沉沉、多情、虚、便纵

 需要讨论的问题——歇、竟

 例:王芷子提问:"歇"能否和"停"互换?

 理论依据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

 3整体感知

 归纳概括词作的主要内容:该词写送别,以"念"句为过渡,既有眼前实景,又有想象虚景,虚实相济,意境开阔。

 理论依据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四)环节三:体会词境,品析鉴赏

 1学生浅吟低唱,感受词作意境。

 理论依据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

 2品析鉴赏

 方法指导: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景物→景物特点→意境→情感

 赏析示例:词的起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晚上,阵雨才停,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长亭送别,叫人如何能忍受这离别的痛苦!这蝉鸣助添悲凉,而一开始即道出"凄切",为这首词定了调子。……

 课标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五)结束语:巧用对联,总结概括

 上联:才子佳人,执手相看泪眼。

 下联:清词丽句,别情已然心头。

 课标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五、板书设计: 提纲挈领,归纳要点

 雨霖铃

 写给谁? 为何写? 情感? 表现手法?

 红颜知己 离别 悲伤、无奈 情景交融

 失落、不舍 虚实结合

 ……

 课标要求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六、作业设计 :夯实基础,拓展延伸

 1背诵并默写《雨霖铃》。

 2就词中你最喜欢的一句从"情"与"景"结合的方面进行赏析。

 3阅读《<雨霖铃>对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母本意义》,做好鉴赏积累。

 理论依据

 1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3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

 七、本课亮点

 1设计基于学情,激发学生质疑创新。

 2结合诗词特点,吟咏诵读融入诗境。

 3真正走进文本,传授语文知识技能。

 4师生合作探究,切实落实课标精神。

《雨霖铃》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雨霖铃》是安排在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四第二单元诗歌单元。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约派的名篇。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这首词以"离情"为线索,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通过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学习本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二、说学情

 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在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情景交融的题是经常见到的,但是这一课又涉及到了虚实结合,学生对这个概念比较陌生,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⑴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⑵赏析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诗词鉴赏知识水平及心理特点,我将教学重点确立为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教学难点确立为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四、说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法: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对此,我主要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诵读法、启发式教学法、拓展法等。

 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和讨论和做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别自古以来就为文人吟咏,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唐代郑古有‘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抒写离别之情的诗词吗?"学生列举几句离别主题的诗句后,我将以"别离是一种常事,文人笔下的离情或深沉、或豁达、或豪放、或婉约,而将离情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走进词人"黯然销魂"离情(这一下就进入我们下面的环节"美读全词,整体感知")。

 (二)背景介绍:

 教师介绍本文写作的背景:仕途失意后的柳永,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情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以忍受

 (三)读

 1、学生试读

 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读本词,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

 我认为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听朗读时更具有针对性。

 2、指生朗读

 3、看动画,听朗诵

 多媒体播放此词的朗读,让学生与自己刚才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4、再次朗读

 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指生配乐朗读,教师纠错。

 学生自由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理解词意。

 此环节在于使学生在诵读中体味词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

 (四)通过学生朗读加上自己对诗文提前的预习,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老师不引导而是分组讨论

 1、给本词合理划分层次。(学生应该可以从分别前,分别是,分别后来写,老师可以再引导说具体通过什么来把这前中后描写出来的,很快就能找到分别前的环境,分别时的情态和分别后的推想)

 2、词人围绕"伤离别"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内涵,营造出了

 什么样的氛围或意境?

 这两个问题相对简单,只要仔细阅读便可回答。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大量举例古代诗句来讲解意象的内涵,分析意境。如:在讲"寒蝉"这一意象时,我将举例骆宾王《在狱咏蝉》中的"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侵"和曹植《赠白马王彪》中的"寒蝉鸣我侧"来分析"寒蝉"所代表的"凄凉"这一内涵。

 这个环节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将让学生自由鉴赏句子,并归纳出先找意象,再分析意象的组合所营造的氛围或意境,最后分析所表达的情感;即:"意象+意境+情感"的句子鉴赏模式,以利于学生在高考诗歌鉴赏中掌握一定的方法和鉴赏技巧。

 4、课件展示明代的《雨霖铃》插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插图,说说描绘了哪些景物?词人设想的虚景有那些?这个问题从词的上片推及词的下片,让学生在虚景中进一步感受词人离愁别苦的极致。然后总结虚实结合手法的答题方法。因为学生对虚实结合的手法比较陌生,所以与此同时拓展一道高考题是很有必要的。2012年安徽卷的实际例子。

 琅琊溪①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9青葱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难度不大。

 试题答案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虚实结合的做题方法:先找出来诗文中实写的内容再找出虚写的内容,然后回答虚实结合的作用及效果就行了。

 这三个问题一脉相承,勾连上下片,让学生在对词作整体的把握的基础上,在这三个问题的统率下,又对词进行了具体而精微鉴赏。

 小结:柳词的魅力除其溢满真情之外,还在于它的语言魅力,作为北宋第一个专业填词的词人,后人对柳词的用语有很高的评价,请同学们下去以后,细细品味《雨霖铃》词文,尝试着自己分析。从而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五)作业:试着将《雨霖铃》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

 (六)板书设计:

 离别前—勾勒环境: 寒蝉、长亭、骤雨 ---- 实写

 离别时—描写情态: 执手、泪眼、凝噎 ---- 实写

 离别后—因情设景:

 烟波、暮霭、楚天

 ---- 虚写

 杨柳、晓风、残月

 —刻画心理: 好景虚设,风情难言 ---- 虚写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惜别恋人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词的上阕主要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抒发离情别绪。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都门帐饮”是写离别的情形。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催发”。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不得不别的情景。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这是白描手法,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后思念的预想。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词的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开头作者先宕开一笔,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自古以来多情者都会因离别伤心。“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中,而且层层加码,创造出新意。“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此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名句。再从此后长远设想:“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此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结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 

《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在刻划心理。不论勾勒环境,描写情态,想象未来,词人都注意了前后照应,虚实相生,做到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见痕迹。这首词的情调因写真情实感而显得太伤感、太低沉,但却将词人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的痛苦刻划的极为生动。古往今来有离别之苦的人们在读到这首《雨霖铃》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感情基调有: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坚守节操、思念。

1、欢快

例:十五夜观灯

唐代: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译文:

在色彩华丽的灯光里,夫妻举办芳宴玩乐庆祝,精致的灯具下,年轻人显得更加光鲜艳丽。

灯光绚丽的色彩遥遥看来好像分开了大地,繁多的灯火远远的点缀着天际。

连接天河的灯光烟火好像是星星坠落下来,靠着高楼的灯似乎月亮悬挂空中。

还有美丽女子的美好笑容映照在九枝的火光下。

2、忧愁

例: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代: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3、寂寞

例:秋夕

唐代:白居易

叶声落如雨,月色白似霜。夜深方独卧,谁为拂尘床。

译文:

夜风拂过,树叶纷纷下落好似雨声闯入耳中,皎洁的月光似清霜铺满大地。正当夜深人静要独自睡去,不禁感慨有谁愿来为我拭去床上的灰尘。

4、伤感

例: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蝉的叫声凄凉而急促,傍晚时分,面对着长亭,骤雨刚停。在京都郊外设帐饯行,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对方的手含着泪对视,哽咽的说不出话来。想到这一去路途遥远,千里烟波渺茫,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为离别而伤感,更何况是在这冷清、凄凉的秋天!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5、恬淡

例:山居秋暝

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留连。

6、思念

长相思·其一

唐代: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译文:

日日夜夜地思念啊,我思念的人在长安。秋夜里纺织娘在井栏啼鸣,微霜浸透了竹席分外清寒。夜里想她魂欲断,孤灯伴我昏暗暗;卷起窗帘望明月,对月徒然独长叹。如花似玉美人呵,仿佛相隔在云端!

上面有长空一片渺渺茫茫,下面有清水卷起万丈波澜。天长地远日夜跋涉多艰苦,梦魂也难飞越这重重关山。日日夜夜地思念啊,相思之情痛断肝肠。

-基调

《雨霖铃》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情况的表现感到悲凉的情感。《雨霖铃》全诗共四句,以追述始,写唐明皇自蜀返京,由蜀入秦,恰逢霖雨之夜。地点、情景依旧,然人事全非。

使人睹此情景就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安史之乱,唐明皇仓惶出逃,联想起栈道雨中唐明皇悼念贵妃闻雨而作《雨霖铃曲》的凄凉惨景。诗人让读者产生这么多的联想,是为了让人对唐明皇的悲凉处境作一深刻反省。

《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雨霖铃》出自《全唐诗》,创作于安史之乱,当时官军收复西京长安,明皇自成都还,于望京楼命乐工张徽奏《雨霖铃曲》,不觉凄怆流涕。这首诗熔批判和同情为一炉,而诗人那颗忧国忧民之心又隐含其中,构成了阴郁、悲凉的基调,给人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22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