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柴郎侍御首句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送柴郎侍御首句的表达效果是什么?,第1张

  1:奉上原文:

  作者王昌龄

  体裁七言绝句

  送柴侍御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2:译文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

  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

  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

  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3:回答你的问题:

  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一作“沅水通流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于是诗人再用两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

  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所以这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请君参考,!

《送柴侍御》年代盛唐作者王昌龄体裁七言绝句

原文沅水通流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译文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乡?

注释:⑴侍御:官职名。⑵通波(流):水路相通。⑶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⑷两乡:两处地方。

送柴侍御虚实结合

这两天,日本题在捐赠物资箱子上的古诗词火了,其中有两句令网友们一读惊艳,一见生喜,纷纷表示怎么从未读过这么美的古诗句,这两句诗是——“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国内少有人读过,却被日本题在了捐赠箱上,实在令人有些惭愧。诗句原作者王昌龄大概也万万没想到,他的诗句在千年之后竟然以这种方式火了。

王昌龄这两句诗的确写得很美,情感动人。诗出自其送别诗《送柴侍御》,前两句是:“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是说友人要去的地方与诗人所在的地方相隔很近,且有沅水相接,所以无有离伤。

而最经典的后两句,也就是题在箱子上的这两句,则继续深化两地之近,送君无有离伤的缘由:两地的青山同承云雨,天上本是同一轮明月,你我又何曾是相处两地呢?所以,离别何用忧伤?王昌龄用这两句清新自然之诗,将离别写得深情蕴藉,婉转澄明。

事实上,王昌龄作为盛唐边塞诗人,不仅边塞诗闻名千古,他的赠别诗也写得非常动人,最闻名的当属《芙蓉楼送辛渐》,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千古闻名。

而除了这次火起来的这首《送柴侍御》,王昌龄还有一些送别诗也写得真挚感人,值得一读。

同为赠别诗,《送柴侍御》里的情感是壮阔无离伤却又将无限真情涵在其间,在《芙蓉楼送辛渐》是表明诗人自身的胸襟与怀抱,而在这首《送魏二》里,却是另一种深情——真的哀伤。

诗人在江上送别友人,以满天江风寒雨为背景,写出风雨凄迷,以酒送别的哀伤;后二句则通过对离别之后的遥想,写出对友人的无尽牵挂与关切之情。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诗人将对友人的一片深情寄托在潇湘之月中,在婉转凄清的梦境中。

王昌龄送别诗中的写景很有特色,给人一种空明澄净之感:青山云雨,明月江风。在这首《送狄宗亨》,取景也很有风韵。此诗送别在秋天,秋本就令人悲,更何况又有送别之情呢?

他写在秋送别,秋水澄清暮蝉声声,后一句取景于送别之地洛阳的树色与友人所去之地鸣皋的烟色。王昌龄在这7字中,将离别之地与友人所去之地的景象融合为一体,虚实结合,两地树色暮烟交融,依依惜别之情顿生。

后两句写送友人离去后的情景,诗人心中充满着无穷无尽的愁绪,只能怀着满腔的惆怅空度这凉风飒飒的秋天。诗写愁绪满满,给人无限惆怅之感。

李白有首给王昌龄的赠诗很出名:“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而其实,王昌龄于李白,也有赠诗——这首《巴陵送李十二》即为王昌龄送别李白所作。

这首诗也将送别写得很美,整首诗没有写一句离别的哀语,全用景语,给人天高云淡,山长水阔之感。当然,寄情于这满目山水之间,极目也见不到秋城色,只望见日暮之中,蒹葭随风摇曳,空荡在云水之间。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让人感到的,依然是深情厚谊,婉转惜别。

感兴趣的可读读读书君曾分享过的这首《送柴侍御》:王昌龄极豁达的送别诗,直说离别不伤感,他的理由很高级

送别诗虚写和虚实结合的手法

山中送别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山中”,指王维隐居辋川别墅的所在地蓝田山。“明年”,一作“年年”。

与你共赏

这是一首五言送别诗,诗人把自己对友人的真挚情怀,重点是别后盼归之情,通过撷取生活片断的形式灵活地表达出来,虚实相衬,确实是“味外有味,令人神远。”

相送归来,离情更浓

“山中相送罢,”起笔没有实写相送情景,留给读者丰富的虚想空间,却写的是别后。别后又如何?也没点明,只有一个“罢”字,看不出感情色彩,这一句初读起来似乎过于平淡,但读者明明体会到了怅然情绪,这是诗歌的蓄势。“日暮掩柴扉,”写相送归来情景。时间到了日暮时分,日暮之前跳过,又是虚实相衬,回味无穷。日暮,不仅指时间,它还告诉我们的是:落日西沉,暮云渐起,渐起渐浓,愁绪郁积,恰似苍茫之云,愈积愈浓,无法排遣。“掩柴扉”,写山居之民掩门动作。这是相送归来后可读到的唯一动作,为实写,诗人把离愁别绪真实地融进这一动作之中:痴痴怅望门外,视线被暮色所阻,于是落寞地无可奈何地掩上柴扉,心情却更见沉重了。这一句,景物、动作、感情高度统一,完美诠释了“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的诗论。一、二句选材取舍得当,舍相送取别后的场景。

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春草明年绿,”写的并非是实景,而是设想之景。花开花落,草长草枯,是大自然的规律,自有定期,但是人呢?来年春天,草长莺飞时节,他会如期而至吗?不一定。在这里以虚景衬实情,别后离情未去,盼归之情已上心头,且有如春草般滋长蔓延,无边无际,不可断绝。

让读者自然联想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艺术效果。“王孙归不归,”,这是一个设问句,盼归仍是答案,意在言外,味中有味:春草绿了,朋友也该“绿”了,该归;就算不“绿”,也别不归啊!有一个老朋友在深山等候呢!

语句朴素,境界精深

这首诗,选取平凡的素材,运用自然的语言来表达高深的意境。体裁是送别诗,内容非常简单:白天相送难舍,日暮思念愈炽。没有跳出送别诗的范畴,但我们却可以从小题材悟出深境界:语言精辟,“春草”、“绿”,与“日暮”,相反相承,前者是开始之景,后者是结束之景,扣“送”和“别”;前者可喻辉煌,后者可喻归隐;扣三、四句。诗人通过客观之景融入了一种主观之情,意境深远,耐人探究。

诗歌素描

山中送罢朋友归来,独倚柴门怅然远望,太阳西沉,暮云渐浓,再也望不到什么了,无奈只好掩上柴门;第二年春天来临,芳草碧绿的时候,你在哪里,归还是不归啊?

且读且思

注意并解词

、柴扉------------明年-----------

2、这首送别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写景抒情?试加以赏析。

《山中送别》参考答案

1、fei,柴门;第二年

2、虚实结合的手法。一句,相别之前没提,为虚写,一个“罢”字,只写别后,为实写;二句,日暮之前没提,为虚写,只写日暮之后掩柴扉这一动作,为实写;三、四句皆为虚写,不写别后又干什么了,只写对别后的设想。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出对友人的真挚感情,重点是别后盼归之情。

送魏二中的虚实结合

这首七绝是在作者王昌龄仕途失意,被贬为龙标尉时所作,失落的心情可想而知。这不但是因为被贬,而且也因为贬去的地方——龙标,异常的偏僻。远在他方的李白在得知这个消息,写诗慰问自己的朋友,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之句,夜郎在今天的贵州遵义,一个中原官员,大诗人,号称”诗家天子”,”下放”到遵义还不算,还要往往西走,想来心情比之异乡风物还要荒凉。可是,他在送别朋友的时候,却没有一个字,提及自己的忧愁。然而,读者通篇都感到诗人的愁怅,无愁之愁,愁之至也,王昌龄营造的意境使然。

首句”醉别江楼”表面上是记地,实际上是诗人设置引发愁思的语境。为什么要醉?醉是一种不清醒的状态,一来,为自己醉,二来为朋友的离别而醉,离愁别绪,从何说起,不清醒比之清醒更自由。但是,诗人的愁不同于世俗的愁,而是充满了诗意的愁,”橘柚香”写景兼点时令,关键在于一个”香”字,值得注意的是,不但写环境之诗意,而且写诗人的心灵之美,要不然为什么橘香钻到在袖子里,而不是整个江楼里都飘香呢?环境与心灵都因此而向诗意提升了。

雨中送客,江边宴饮,醉后分别,虽然不把悲凄写到自己脸上,但是在举杯之时,忽然怔怔地呆住,把略微迷茫的目光从江楼向远方探去,那里是友人舟旅的方向。空气中的橘柚气息,竟带一股子凛冽。

王昌龄可以抑制住自己的颓然。但抵制不住这秋意,更为严峻的是人为的政治上的肃杀,友人的远去的帆影不挽留,自己心中那一刻的泫然却能克制。江风把秋天的雨水引入船篷,打得人遍体冰凉,这个”凉”用得好,不温不火,似乎是写实,但却是抒情,不但是身体的凉,而且是感情的凄凉。这一”引”字用得有工力,风并不很大,雨也并不凶猛,自然风是微微的,同时,诗人的情感,惜别之意也是微妙的,只有”引”,才能抽绎出深情,只有体验了那”引”字的绵长的、慢速度的联想义,才体验得到意绪的深长不尽。但这种风中细致情感的体验,当然不是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自得、自由、和自在,恰恰是在斜风细雨中要送友人归去的暗自神伤。天色阴霾,雨云盘踞在渡头上空,或许孤零零的船帆已经升起。王昌龄强自镇定,那人影一阵模糊的颤动,好象水波一样不可捉摸。

秋雨夹风,剥茧抽丝一般瓦解着作者的心理堤防。但雄放大度的盛唐气象毕竟与众不同,王昌龄以他七绝圣手的笔力自由地驾驭着自己的情绪,把此在的真切体验虚拟为对他在或彼岸的想象。这最出彩的部分,被放到了后两句

送柴侍御划分节奏

送别

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

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告诉你

内疚和悔恨

总要深深地种植在离别后的心中

尽管他们说

世间种种

最后终必成空

我并不是立意要错过

可是我一直都在这样做

错过那花满枝桠的昨日

又要错过今朝

今朝仍要重复那相同的别离

馀生将成陌路

一去千里

在暮霭里

向你深深地俯首

请为我珍重

尽管他们说

世间种种

最后终必终必成空

1即将分别,诗人首先感受到的是遗憾、内疚、悔恨。也许是因为之前相聚的日子没有好好珍惜,至今心有不甘。然而,聪明人总是善于自我调节的。诗人写到:“世间种种,后终必成空。”错过之后,有对己方的反省、问责,更有给对方的祝愿:珍重。

2因为过去生活存有缺憾,离别时放大这种情绪。自我安慰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否定人生的实在,或是从对别人的祝福里获得某种救赎。

3离别让人对己对他形成反省。情感的不完满、人生的缺憾,这些具有悲剧品质的东西,此刻得到突出表现。

在谈到送别诗诗,人们总会想起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然而,我亦想到席慕容的《送别》,这并不会死送友人,而是叙述青春的流逝,这诗让我的思绪不断地游离,让我们思考那曾经走过的点点滴滴。“不

逝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说,疚恨总要深植在那离别后的心中”梦想,一个让所有人心动的词,一个让所有人为之奋斗的目标,然而现实却是我们不可能实现所有的梦想。为此,我们的心中总是有些许疚恨,时间的流逝把我们堵在了路途中。总是不愿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而有一天却发现,我们所深藏在心中的那些话已经来不及告诉他人,一切都显得太迟,我们总是以为,我们还有时间,我们可以等待,可结局却是什么都结束了。我们悔恨的原因是什么?一句“时间的种种终必成空”却无法让我们的心释怀。错过了昨日,又错过了今朝,有多少的人是在把青春消耗,不断重复那走过的路?犹如席慕容说:“我并不是立意要错过可是我一直都在这样做”。我们习惯了在每一件事发生之后说出一句“我也不想”。我们的内心竭力地想去改变什么,可是,我们却什么都没有去做,只是一再地重复又重复。我们极力地想去挽回那已逝的青春,而却是时光不复返。面对未来,我们是一片光明还是黑暗?我们总是不断地去查找答案,

“余生将成陌路一去千里在暮霭里向你深深俯首请为我珍重”这里又蕴含了多少的期望?我们总是劝身边的人要珍惜今后的时光,不断未我们的梦想奋斗,我们讲同时光赛跑,来缓解在心中的那一份疚恨,即便是“时间的种种终必终必成空”,但我们无所谓,我们拥有的是那曾经走过的路,那宝贵的过程让我们对它不怯步,空也罢。我们身在现实当钟,对于现实我们无法逃避。正是席慕容的这首《送别》,道出了我们内心的矛盾,内心的挣扎,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对于余生,我们用行为来书写在自己的篇章。我们送别了那过往,但要珍惜今朝,我们不能总是重复那相同的别离。

也许这是一种信念,也许这是一种鼓励,我们的人生不可能是完美的,可即便如此,我仍希望余生为我们所珍重,这是一种不放弃,这是一种坚持。

虚实结合充满想象的送别诗

1

虚实结合的诗歌有:杜甫的《月夜》、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陈陶的《陇西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等。

虚实结合的词有: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武陵春》等。

具体分析: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丞,刚由洛阳到江南,恰巧辛渐正要回洛阳,于是作此诗送朋友辛渐。

前两句是诗的第一层,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它如同用一幅巨大的水墨山水画作背景,衬以高高的芙蓉楼,奔腾的大江,如织的冷雨,接天连江,友人、高楼、整个吴地都笼罩在潇潇冷雨中,为即将的离别平添几分悲凉气氛。“楚山孤”既是写实景,也是诗人孤寂心情的写照。一向豪迈的王昌龄,一场送别,一阵冷雨,怎会如此落寞?原来诗人被贬岭南,自负甚高的王昌龄在官场上很不得意。

再如:李清照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晚年,处于国破家亡,流离异乡时作此词。上阕多用实字侧重外形实写:女词人被无情的风雨锁在家中,十分苦闷;天放晴后,落花已化为尘土,令人惋惜。因金兵南侵,丈夫赵明诚在离乱中辞世,自己只身流落浙江金华,目睹春景及丈夫遗物、遗著《金石录》,觉得物是人非,悲从中来,万事皆休,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且懒于梳头,甚至有时正想开口,可是眼泪已夺眶而出。

上阕只在第四句用了虚字“欲语”,出语看似平易,用意无比精妙: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悲痛状态和满腹忧愁表现出来,扣人心弦!

下阕侧重内心发掘:女词人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正春光明媚、游人如织,也来了出游之兴,准备划船前往。但又担心舴艋“轻舟”太小,载不动自己那许许多多的忧愁。

前三句一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词意转折,配合实字表达,收到尺水兴波,感人至深的效果。实词“轻舟”为下文的“愁重”作铺垫和烘托,使“愁”变得沉重,亦是女词人感情的无比深沉!也使抽象的“愁”变得具体可感,“奇气纵横”!无怪乎有人评论:后主李煜将“愁”变成水,秦观将“愁”变成随水而流去的物,李清照又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而写《西厢记》的董解元却把“愁”从船上卸下,又驼到马背上去了。似此,也不怪李清照在《声声慢》词末,绝望地悲鸣,无助的呻吟,撕心裂肺,催人泪下地再写“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是虚景

《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是实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虚景

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写舟行江上,是见闻,是实景;诗中让感悟到的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其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这是虚

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决不可满足于现状,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思想,这是言志,是虚虚实结合的诗歌有:杜甫的《月夜》、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陈陶的《陇西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等

虚实结合的词有: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武陵春》等

3书愤虚实诗句

书愤

作者: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4古诗中的虚实结合的诗句有哪些

何谓虚?即空虚,空无所有;何谓实?即真实,实在。

吴乔从传统的表现手法“赋、比、兴”去辨析古诗抄词的虚实结合,阐明了虚实的辩证关系。他在《围炉诗话》中云:“比兴是虚句活句,赋是实句。有比兴则实句变为活句,无比兴则虚句变为死句”。又云“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雅颂多赋,是实做,骚多比兴,是虚做,唐诗多宗风骚,所以灵妙”。

诗歌理论的虚与实,通常包括四种内涵:1、实,指知诗人描写刻画的实体形象;虚,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2、实,指客观有形的物象;虚,指主观的无形活动。3、实,指具体描绘;虚,指抽象的议论。4、实,指眼底景象;虚,指意中景物。总之,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是虚景。又如《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是实景;“待到山道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虚景。他老人家诗词中的虚景多数是未然的图景。

记得采纳哦亲,祝学习进步

5运用了虚实结合手法的古诗

这个有很多,“实”即眼前所见之景,“虚”即想象、联想产物,主客易位,写梦等等都是“虚”的表现这里稍微举个例子:很熟悉的一首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里作者想象家里兄弟对自己的思念,与现实中“在异乡”,“为异客”作对比,从两个方面展现思家之情再如: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三、四两句,正面写“思家”其感人之处是: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吧!“说”了些什么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享过天伦之乐的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得很多这种手法,叫做“代为之思”,使情感抒发地更含蓄,曲折,动人再如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这是高考中的一题,就是问后两句有什么好处作者想象友人孤身一人在湘水之上辗转反侧,愁听猿啼的情境,使自己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与关切更为深远,动人。

1 前一首诗中没一个字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

后一首诗中回避悲戚的愁态,用“青山”“明月”这样开朗的形象一扫天涯沦落的颓丧,展示了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真挚情怀。

2 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 。

《送柴侍御》 年代盛唐 作者王昌龄 体裁七言绝句

原文 沅水通流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译文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乡

注释:⑴侍御:官职名⑵通波(流):水路相通⑶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⑷两乡:两处地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32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