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是怎样表现翠翠内心情感的?

边城是怎样表现翠翠内心情感的?,第1张

翠翠是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小女孩,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翠翠来到人间,便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

她爷爷把她领大,一老一少相依为命。她既是爱情的女儿,又是大自然的女儿。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翠翠身上的“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表现出来的:第一阶段:翠翠爱情萌生阶段。

她在小镇看龙舟初遇傩送,爱情的种子就萌芽了。第二阶段:翠翠爱情的觉悟阶段。两年后又进城看龙舟,她的爱情意识已完全觉醒。 第三阶段:翠翠对爱情执着的阶段。她在爱上傩送后,没想到傩送的哥哥也爱上了她。出于对爱情的忠贞,她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

然而,她与傩送的爱情却忽然受到严重挫折,傩送远走他乡、爷爷也死了使她一夜之间“长成大人”。最后,她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这些充分表现了翠翠性格坚强的一面。

扩展资料:

翠翠人物形象分析

翠翠,是作者倾注着“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沈从文在《老伴》《水云》等文中说过,翠翠是由“绒线铺的小女孩”、青岛崂山的“一个乡村女子”以及“身边新妇”(即夫人张兆和)三个原型“合成”的。

但这不是三个印象的简单的拼合,形成的过程要复杂得多。沈先生见过很多这样明慧温柔的乡村女孩子,也写过很多,他的记忆里储存了很多印象,原来是散放着的,崂山那个女孩子只有一个触机,使这些散放印象聚合起来,成了一个完完整整的形象,栩栩如生,什么都不缺。

含蕴既久,一朝得之。这是沈从文的长时期的‘思乡情结’茹养出来的一颗明珠。

翠翠的爱情故事,作者所表现出的似乎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爱情悲剧,作者只是有意识的在人性层面上叙述故事,无意发掘悲剧产生的人为的、社会等方面的因素。

翠翠是一位清纯可爱的乡村女孩,是美的化身。她的爱情故事是一首凄美的歌,她是作者乡恋情感与怀旧思想孕育起来的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作者也通过翠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出了对“现代文明”的无情批判。

-翠翠 (小说《边城》女主人公)

主旨: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

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扩展资料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边城》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

《边城》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参考资料来源介:-边城

      白塔下,湘水边,每次读《边城》总是给我带来无限的遐想,而遥远遐想里永远都有一个穿着碎花衣的翠翠在渡口等待,我想此时应该还有那条黄狗,最好也是在黄昏下打着盹。这份祥和不因“等待”变得伤感,也不会因“希望”变得喜悦。翠翠就应该属于这份含蓄内敛的意境。所以每次我都想如何能让孩子感受这份离他们遥远而又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含蓄。但我想沈从文绝不止于给我们展示出一种自然的人生形式,在这自然的背后隐藏着他什么样的思考呢,带着这样的感受我又重新走进了《边城》

  环节设置一:边城人的情感表达特点

    1请孩子找出找出翠翠表达情感的句子。

    当学生们认真细致再读原文后,有些失落的发现在文中几乎找不到有关翠翠表达情感的句子,只有一些朦胧的倾向。这相比于当下的现代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孩子们不断的追问?为什么不直接表达,直接说出她的感情。这个问题我让孩子们搁置,看看能不能通过后面的分析来解答

      2在文中大老,二老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孩子们发现相较于翠翠而言,感情当然要明确一些,但仍然过于含蓄不够直白,但为何两兄弟之间却知道各自的心事,为何他们的父亲顺顺不知道呢?

    通过这两个问题,学生发现 这里的人情感表达节制而含蓄,完全不同于现在大胆、直白的表达。正因为如此,才会觉得翠翠美,美得让人心疼。我想这里的人寄托着沈从文先生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识,而这种传统审美追求不仅他有,你我都有。面对爱人,我们更愿意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很少把“我爱你”挂在嘴边。似乎在很多场合中国人总是以含蓄的方式存在着。就如钱钟书先生说“说出来的比不上不说出来的”。在那种朦胧,若隐若现中更能让我们品味人的内心。所以我想沈从文先生是偏爱翠翠,因为他想把她留在我们心里。永远的就在那个美丽的湘水边。

设置环节二:作者的主旨探究

    1三个人的情感纠缠,如果你现在是导演,要导演这么一出戏,会如何设置三个人感情戏份?

    这个问题孩子们都特别踊跃

设想1:翠翠和二老互诉真情,大佬自愿退出,后又遇到心仪女子

设想2:因为意外事故大老为救二老生亡,二老更懂得生命的珍贵明白自己对翠翠的感情,勇敢地和翠翠在一起。这个孩子专门强调是大老是因为意外事故身亡,和翠翠无关,这样才能让二老没有愧疚之情

还有几个版本,但无外乎都是翠翠和二老有情人终成眷属为结尾的。

    这时候我把结尾给大家展示出来,孩子都想不通为什么以悲剧为结局,一个善良,可爱的翠翠却没有得到圆满的结局。

2作者为何没有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以大团圆为结局呢?

      大部分同学都指出悲剧比喜剧更有震撼力,如果再进一步思考作者设置这样一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孩子们陷入的沉思。沈从文曾在序文中说:“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等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伏隐的悲痛也忽略了大部分人都只看到了故事表面,而没有看到故事背后伏隐的痛苦”隐痛来自作者对人性的反思,我们似乎进入一个悖论,所追求的审美形式反而让我们自己陷入痛苦的挣扎。这里沈从文站在历史的坐标轴上回看人类的发现,有美好的一面,当然就会有阴暗的一面,就如硬币的两面。所以我们更深入文本的内在,在爱情悲剧的背后是作者对整个民族性格的思考,留恋过去的人,但又不得不面对他所带来的隐痛。从这个角度就容易解读为何作者要以一个没有结果的结局收尾,因为迷茫,无奈的同时也有抱有一丝的希望。

      上完课我陷入了和沈从文先生一样的隐痛中,“野蛮和优美”交错在我的脑海,可爱的翠翠和渡口的翠翠都是翠翠,她已经化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一般的存在我心里,美丽而忧伤。

     

 

艺术特色:

1、细腻的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意志、愿望和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的描绘。或展开人物的美好心灵,或揭露人物的丑恶灵魂,以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2、诗画般的环境描写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而且为我们展示出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

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作者介绍:

沈从文(1902-1988),男,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作者故事:

1982年5月,沈从文携夫人张女士一起去张家界,前一天看了山下的金鞭溪,第二天要上山去,他因腿脚不方便,夫人和陪同的人去了,他留在宾馆里。

张家界管理处的同志拿来纸和笔要请他题字,他答应了。管理处的人员想陪着他,被他拒绝了。管理处的同志想到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放心,怕有什么不方便。

沈从文说,“至于身体,我才检查的,没什么大毛病,你们放心吧”。玩了大半天,夫人和陪同的人回到宾馆时,看到沈从文写了“张家界”“金鞭岩”“展卷”等好多幅。

这时,他已是一身疲倦,见了夫人便说,今天是真正写累了。看到一沓题字,管理处的同志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对于要出书请他题写书名的,他常常要写好几幅寄给人家,让人家去选

。沈从文写字,从来不讲究笔和墨。1981年,他在给作家彭荆风信中说到,用的笔通只值一毛三分中小学习字笔,纸也只用一毛五分的糊窗高丽纸。

墨是沉淀后加水的墨汁,所以无光彩,应叫死墨,用书行家看来就知道是外行。他也常常不满意自己写字。

-边城

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这篇小说的艺术魅力在于巩固、深化和发展了乡土抒情模式。小说所表现的田园风情建构了一个非同一般的中国形象。《边城》是一曲迷人的田园牧歌,也是对现代性的反抗和叛逆。牧歌(pastoral)是取自西方的文学术语,概括说来就是淳朴自然的乡村生活的文学评论语言描述。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牧歌不是个别现象,它与田园小说有天然的亲缘关系,它的抒情性质在田园小说中表现的最为突出。在何其芳、李广田、林庚、汪曾祺等作家那里,这种乡土抒情形式代表着对乡土和家园的守望,由于中国作为后发国家的特性,在优秀的作家那里,乡土抒情也蕴涵了对民族身份的追寻,对民族形象的想象。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作为自然的理想化表述的茶峒山城,表现出与纷杂的城市不一样的抒情倾向和风格。作者对边城中人与自然诗意般的描绘,与世俗、功利、务实相对,代表着人生的两个基本方面,也代表着两种价值取向。例如渡船老人,他的憨厚、固执、天真表现在许多细节上,对小事,他也会反应认真,表现了他身上的淳朴和诗意。傩送眉眼清秀,为人聪明富于感情,有诗人气质,不言不语而静静地注视和微笑是他独特的表达爱情的方式。在《边城》中,还有大量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傩送为翠翠唱歌,歌声将翠翠从睡梦中托起来,上山摘虎耳草的那一个夏夜,情景交织,浪漫而有诗意。

《边城》中的自然景色的描写深得传统文化的影响。沈从文说他要建立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这人性其实深深地打着儒家伦理道德的烙印。他在《边城》中表现人物的伦理意识和情感,如渡船老人、顺顺父子、杨马兵等,都勤劳勇敢,善良本分,憨厚正直。渡船老人洒脱天真的一面,以及边城山水、习俗、人物中都有诗意的一面,这表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传统文化的影响也表现在《边城》的审美情趣上,如对婚姻的态度,男女相爱要以婚姻和家庭生活为最后的归宿,感情和行为优雅、克制,遵守“发乎情,止于礼”的古训。有评论家从《边城》的人物、山水、意象关系着眼,把《边城》比作一幅水墨画[1],实在是深刻地表现了小说的韵致和精神。因此乡土和传统的有机溶入,为牧歌增加了文化背景和感彩。

同时牧歌的背后充满着悲哀和凄凉。《边城》的美景中弥漫着忧伤的气氛。在现实里,诗意爱情与物质婚姻的冲突,翠翠的父母爱情悲剧的启示,及人物关系的难以沟通和误会,提示了命运在发挥作用。虽然边城的图景如同桃花源,它仍然受外部世界的制约。人物气质中的诗意和善良却导致了自身的悲剧。“作者的人物虽说善良,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分。唯其善良,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分量。”[

在《边城》中,主人公翠翠在大自然中长大,仿佛是自然的女儿。

在小说末了,大老的死是沈从文反现代性最激烈的时刻,他让大老在一次出货中被竹篙弹入水中淹死。代表着现代化的大老死后,原始自由的傩送面临着要碾坊还是渡船的压力,只好出走。

对工业文明的反抗最终结果如何,小说的最后开始表露。翠翠依然固守着渡船,等心爱的人回来,“也许这个人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会回来!”这种人性是淳朴的,不受外界冲击的。沈从文希望象征着苗族传统价值观念的白塔重新修建起来,才让翠翠撑着象征古老生活方式的渡船等待着心爱的人。他期待古老的文化和自然的传统能占据未来。

主人公反抗的用意,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5]这里,沈从文所说的“人性”这个概念与他新中国的苗族文化传统(本质)是同一个范畴。沈从文试图从湘西苗族文化的本质(特殊性)中发展出普遍性,以此建立他的人性的“小庙”,用以反抗汉族和西方文化的普遍主义。

短篇小说《边城》,是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写于1933年的一篇作品,这座《边城》,最为浓郁地飘绕着沈从文先生的湘西风情。

《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边城》以清末时期的湘西茶峒地区为背景,以“小溪”渡口为起点,绕山岨流的溪水汇入茶峒大河,展开了旷野渡口少女“翠翠”与山城河街“天保”、“傩送”兄弟的动人爱情故事。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湘西边城浓郁的风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 。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

随着故事的展开,《边城》描述了河街繁华祥和的码头市井,湘西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世道民风。河街虽有“一营士兵驻老参将衙门”,有地方的“厘金局(税收征稽)”,却仿佛并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处是一片繁忙的劳作、古朴的店铺、悠闲的生活景致。“船来时,远远的就从对河滩上看着无数的纤夫……带了细点心洋糖之类,拢岸时却拿进城中来换钱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鸡,养两只猪,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环,带两丈官青布或一坛好酱油、一个双料的美孚灯罩回来,便占去了大部分作主妇的心了”。河街上,就连妓女也为世风所感,“永远那么浑厚……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在远远的一个人身上,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船拢了岸,一个人摇摇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边跑来”。这些客观生动的描写,反映了沈先生凤凰县生活的深厚基础,当年对“河街”生活细腻的观察,对湘西民俗风情的谙熟,直观与遐想的特写抓住精彩的瞬间,给人以鲜活的生活场景。“河街”上虽有三教九流,以及“纤夫” 、“船夫” 、“妓女”等生活在最低层的民众,但做为当年“新文化”的杰出作家,也许是为了爱情主题,未提及阶级对立或社会矛盾。

我们虽然仅仅是从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个遥远的时代,未必真悟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但《边城》却是沈先生描述的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现代“桃花源”,与当时“争乱”的外世隔绝,从中不难看出沈从文先生对和谐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边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纯洁美丽的化身,是《边城》美好的灵魂:“爷爷”老船夫是淳朴厚道却也倔强的老人,他为翠翠美丽而自信骄傲,为了翠翠嫁一个好人家,他不计地位的贫寒低贱,内心凄苦忧虑与责任自信交错。前清解甲流落军官“顺顺”凭着一些积蓄经营木船,事业兴旺发达,又因大方洒脱,仗义慷慨,诚信公道,被众举为“掌水码头”一方豪杰绅士。他的两个儿子“大老”和“二老”受父亲江湖风范教育熏陶,在浪里行船摔打锤炼,皆成为江湖“岳云”式聪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鸭”的竞技后,兄弟二人心中都是与翠翠一见钟情,深深爱上了美丽的翠翠,“二老”傩送为追求翠翠宁可要条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 。“大老”天保在与翠翠提亲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马路” ,“车路”推辞中,决不放弃对美的追求,执着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后,毅然甘愿站在月夜山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

《边城》是一幕爱情的悲剧,看似文字轻松酣畅的流淌,实则笔墨浓晕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爱情悲剧的美丽。沈先生笔下的妙龄翠翠,细腻的再现了一个少女春情朦胧的心里变化,生动的刻画了少女羞涩的恍惚与冷漠。由于从未有过母爱和做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独的翠翠面对痴心爱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没,躲避推脱,终于忧郁等待竟是一场悲剧。山崖上再也听不到天保和傩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涡中溺水身亡,傩送悲痛之际又不愿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遥远的“桃源”地方。在这令人心碎的时刻,爷爷在吃了掌水码头“一闷拳”的怨恨后,那个暴雨雷鸣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终于倒塌,翠翠唯一的亲人,辛劳一生的老船夫在睡梦中带着忧虑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杨马兵等人述说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个晚上,可是那如歌的岁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边城》的结尾也挥洒的十分悲壮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个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沈先生诗歌般精妙的几笔点缀,给人留下了悠长的惋惜和无限的牵挂期盼。

读沈从文《边城》之随想

昨晚看完了沈从文的《边城》,说不出的感觉,心里好像有点堵。庆幸自己生活在今天—— 一个可以不必再压抑情感、不再那么缓慢的时代。当然,也被文中秀美、恬静的自然风光和纯朴的民风所深深吸引,仿若自己也成为边城的一员,呼吸着那里纯净的空气。

其实,了解一个社会的生存状况,从男女之间的婚恋关系中最可明晰,虽呈现的是男女间的关系,可暴露的却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道德的状况。男女间那源于自然的神秘吸引,中间隔着整整一部人类的艰辛历史。

美丽的边城,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其实还是一个人性受束缚程度较低的环境,可是,我们依然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身上感受到深刻的历史痕迹——那已经深植于中国人血脉中的痕迹。

翠翠,一个青涩、情窦初开的女孩儿,她的羞涩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却是中国几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个女人血液中的沉淀——是的,是经济文化的产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属于东方的,而非人性的;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而非动物的本能。——是的,那深刻在女性血脉中的面对男性的自卑,那压抑真实感情、等待幸福降临的被动,都是人类几千年历史所赋予女性的性别特质。

那位深爱着孙女、渴望孙女能够得到幸福的善良、可爱的老船夫,亦无法跨越历史和时代所赋予他的局限性。为了孙女的亲事,他内心所呈现出的渴望、焦虑、自尊、自卑、掩饰、吞吞吐吐、欲说还休、矛盾、挣扎——是那样令人痛心和无奈。是的,他岂是在与自己的内心斗争?他是在与整整一部人类历史较量,他怎能超越时代给孙女一份自己把握的了的幸福?—— 最后,老船夫带着一生巨大的遗憾走了,他无法把握女儿的幸福,亦无法把握孙女的幸福。而翠翠,除了等待幸福,还能有第二条可以通向幸福的路吗?

其实,这岂是发生在一个边城的故事?这难道不是中国几千年来天天在发生的故事?那坐在溪边高岩上默想的又岂是翠翠?那难道不是千百年来无数渴望幸福的女人?

是的,谁能把握自己的幸福?谁又能跨越历史享有不受时代束缚的幸福?——男人与女人的真正相遇,中间真的是隔着千山万水、隔着一部厚重而艰难的人类成长史。可那样的一天真的值得期待、值得向往,因为,那是人性真正解放的日子,那是人类走出历史阴影的日子,那是人类不仅在物质上也是在精神上真正丰盈的日子——尽管路还很长,但值得人类不竭地追求和向往。

忽然就被那些大胆直白的、洋溢着青春喜悦的男孩、女孩,男人、女人间那一点不古典、一点不含蓄的“我爱你”深深打动!竟至要流泪了——因为想到了翠翠。

《边城》读后感II

初识先生是高中节选的《边城》,翠翠的故事让我着迷,于是到了图书馆借来看,现在印象还很清晰,是本薄薄的集子《边成集》,有《边城>。还有《市集》几篇,书是岳麓书社出的,封面以褪了色,纸也变的发黄,放在手掌里有种很特别的感觉。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边城》,即便是现在我还记得当时的心情,一种很莫明的悲伤。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边城里的文字是鲜活的,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可每每读起便会不由自主的忧伤,像是触及到什么,是童年某个太阳温暖的下午,还是现在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过湖南去, 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就是先生带给我们的他的边城,一座沉默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隐忍着什么。翠翠就是这座成的化身,从恋上那个可以让她连做梦都能被他的歌带的很远的人开始,她就选择了沉默,虽然内心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如一。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旧无法摆脱母亲的命运,惟有等待, “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先生将这么一个善良的童话描画的这么悲伤,先生出生在19世纪初, 在当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刚在西方列强虎视眈眈下结束了长达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统治,又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最黑暗的时期,一方面受长达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举入侵,让本来就饱经战火的中华民族雪上加霜。在那动乱的年代里,中华大地烽火连天,人民群众陷入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在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后,先生毅然选择了湘西这片纯朴美丽的土地,这些温良率直的人们,用诗一般的语言一片一片的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召唤我们炎黄子孙本性的良知,正是因为爱得深沉才孕育了这些带着哀思的文字。

我总在想,取名边城,在先生心里就这么“遥远”吗,还是在先生心灵深处正守护着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不都有一座“边城”也许先生那座悲天悯人的城以随历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寻我的边城,寻心灵的那份宁静,我想我是会有一座边城的。 赞同0| 评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35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