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症是怎么回事?

社交恐惧症是怎么回事?,第1张

社交恐惧症,也被称为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在社交场合中感到极度的不安和恐惧。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可能害怕与他人交流、参加社交活动或在公众场合中表现自己。这种恐惧可能导致他们回避社交场合,避免与他人互动,甚至对平常的日常社交活动感到极度的焦虑和困扰。

社交恐惧症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包括遗传因素、个体经历、环境因素等。有些人可能在童年或青少年时期经历了社交上的负面经历,如被羞辱、嘲笑或拒绝,这可能导致他们对社交产生恐惧和不安。另外,个体的性格特点、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的过度关注等因素也可能对社交恐惧症的发生起到作用。

社交恐惧症会对个体的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包括影响社交关系、职业发展和心理健康。然而,社交恐惧症是可以治疗的。心理疗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和曝露疗法,可以帮助个体改变对社交场合的消极想法和应对方式。有时,药物治疗也可能用于辅助减轻症状。

如果你或你认识的人遇到社交恐惧症的问题,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医生的帮助,他们可以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治疗方案。

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是对某些社会或表演情境的恐惧或焦虑。患者经常回避这些情境或忍受痛苦。

人类是社会动物,在社交环境中从容的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将会影响到生活的许多重要方面,包括家庭、教育、工作、娱乐、约会和维持关系等。

恐惧症是一种焦虑障碍,某些情境或物体使人们恐惧、焦虑并回避这些事情。恐惧和焦虑与实际威胁不成比例。有许多种特异性恐惧症。

一般人对参加聚会或其他会暴露在公共场合的事情都会感到轻微紧张,但社交恐惧患者常会产生严重焦虑而导致他们回避社交场合或痛苦地忍受。约13%的人在一生中会出现社交恐惧。在任一为期12个月的时期内,社交恐惧症在女性中的患病率约为9%,在男性中约为7%。

有些社交恐惧症成年患者在儿童期很害羞,而另一些患者则直到青春期后才出现显著的焦虑症状。

社交恐惧症患者常过分关注自己在公众场合的表现或动作是否适当。他们常担心自己有十分明显的紧张情绪--如出汗、脸红、呕吐、颤抖或声音战栗。也担心自己会出现思路中断或找不到词来表达自己。

有些社交恐惧与特定的表演情形相关,即

仅在一个人必须当众表现某种行为时才出现焦虑。而独自进行同样的行为时则不会出现焦虑。以下情形可触发社交恐惧症患者出现焦虑:

 ·当众演讲

 ·当众表演,如在教堂朗读或弹奏乐器

 ·与他人一起进餐

 ·结识新朋友

 ·与人对谈

 ·在公证人面前签署文件

 ·使用公共浴室

还有一种比较广泛地社交恐惧症是指在任何社交场所均会出现严重的焦虑。

在两种社交恐惧症中,人们害怕如果他们未能满足他人的期望或在社交互动中被审视,他们会感到尴尬、羞辱或被拒绝,或者会冒犯他人。

人们可能会或可能不会意识到他们的恐惧是不合理和过度的。

社交恐惧症的诊断

 ·医生根据特定标准进行评估

当患者的恐惧或焦虑包括以下所有情况时,医生会诊断社交恐惧症:

 ·强烈并且已经存在了6个月或更长时间

 ·涉及一个或多个社交场合

 ·几乎总是发生在相同的情境下

 ·涉及对其他人负面评价的恐惧

 ·导致回避该情境或不舒适地忍受它

 ·与实际危险不成比例

 ·引起严重的困扰或严重影响功能社交恐惧症的治疗

 ·暴露疗法

 ·认知行为治疗

 ·抗抑郁药物,通常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

社交恐惧如果不治疗将持续存在,导致许多人回避那些他们不喜欢参加的活动。

暴露治疗通常有效。但使患者长时间暴露于令其恐惧的某种场景,并逐渐适

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对公共场合或社交中过度恐惧或担忧,并为了避免害怕的情况发生而尽力回避的一种精神障碍。社交恐惧症的典型表现是恐惧社交或公共场合,焦虑,回避行为以及因焦虑而引起的出汗、脸红等躯体症状。患者常极力回避导致恐惧的社交场合,或带着畏惧忍受,影响正常生活。

流行病学

在美国,终身患病风险大约为13%;在中国,终身患病率是07%。

按DSM-5诊断标准,美国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中国女性患病率(05%)高于男性(03%)。

社交恐惧症的终身患病率估计在7%~12%。有研究根据DSM-4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社交恐惧症的1年和终生患病率分别为28%和50%。社交恐惧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学因素有关。

直接原因

遗传因素

社交恐惧症患者的一级亲属有较高的患病率。

一项女性双生子的研究显示,社交恐怖症的遗传度为28%。

生物学因素

社交恐惧症的生物学病因目前尚未明确。

研究发现,社交恐惧症患者外周血中的苯二氮类受体密度减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有效,纹状体多巴胺受体密度下降。

社交恐惧症的发生可能与条件性恐惧网络超敏有关,而该网络以杏仁核为核心,研究证明,杏仁核体积增大与社交圈大和复杂程度相关,朋友最多的人的杏仁核大约是朋友最少的人的2倍。

社会心理学因素

社交恐惧症与童年期的过度保护、溺爱、虐待,父母控制力强,不当的教育方式,以及父母婚姻不良、缺乏亲密关系、学校表现不佳等因素有关。

儿童在不良环境中成长,对社交的认知往往较扭曲,习惯于对模糊事件给予负性解释,对负性事件给予灾难性解释,常对自我进行持续的负性反思。

部分患者还可能经历过创伤性、“羞辱性”的社交事件。社交恐惧症患者主要表现为恐惧社交、公共场合,以及因此而带来的回避和焦虑。

典型症状

恐惧社交及公共场合

患者常表现为显著而持续地害怕在公共场合可能出现的羞辱和尴尬的社交行为。

患者常过度担心别人会嘲笑自己,并对自己的社交行为予以负性评价。

患者在相应的社交场合中持续紧张或恐惧,若患者处于别人有意或无意的注视下时,即更加紧张不安,甚至眼神躲闪,不敢抬头与人对视。

回避及焦虑

患者担心在社交情景中出现尴尬或羞辱的行为,为避免该行为而极力回避社交,并对即将参与的社交感到紧张、焦虑。

患者自知力存在,能意识到自己过度且不合理的紧张和恐惧,但仍无法抑制,且仍然设法回避相关的社交场合。

在某些极端情形下,患者拒绝一切社交活动,进行自我社会隔离。

这些行为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个人生活、职业,以及社会交往功能,导致人际关系变差。

儿童的焦虑出现在与同伴交往时,不仅仅是与成人互动时。

其他症状

感觉增强:长期精神紧张的社交恐怖症患者,可出现警醒度上升、听觉增强,和视觉增强(如夜晚恐惧灯光)等症状。

躯体症状:存在社交恐怖症患者的焦虑症状更多伴有出汗、脸红和口干等自主神经紊乱表现。

并发症

物质滥用:长期患病的患者在紧张焦虑的压力下,可能选择物质滥用来缓解情绪,最终导致物质依赖,其中以酒精依赖更常见。

抑郁症:患者在长期的恐惧、回避状态下,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社交功能减退,人际关系变差,对自己产生怀疑,出现低落情绪,甚至发展为抑郁症。就医提醒

需近日及时就医的情况

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甚至惊恐发作等情绪障碍。

患者症状已明显影响其社交、学习或职业功能。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对暴露于陌生人的场景或其他公共场合,表现出明显的害怕或回避,或者害怕尴尬、害怕丢脸的行为举止;患者自知力存在,能够意识到这种害怕是不合理的,但仍不能克服,常引起明显的痛苦;排除其他疾病;结合精神状况检查、量表评估等可诊断。

DSM-5诊断标准

个体在面对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况时 出现显著而过分的害怕或焦虑情绪。例如,社交互动、被观看,以及在他人面前表演。

个体害怕自己的言行或呈现的焦虑症状会导致别人对自己负性评价。

每次社交几乎都能够促发害怕或焦虑。

主动回避社交情况,或是带着强烈的害怕或焦虑去忍受。

这种害怕或焦虑与社交情况和当时的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威胁不相符。

害怕、焦虑或回避的情况,通常持续至少6个月。

害怕、焦虑或回避引起的痛苦具有临床意义,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害怕、焦虑或回避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毒品、药物)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

害怕、焦虑或回避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来更好地解释,如惊恐障碍。

害怕、焦虑或回避与其他躯体疾病无关或表现过度,如帕金森病、肥胖症、烧伤或外伤造成的畸形等。

相关检查

精神状况检查

与患者面对面交谈,通过谈话时患者所阐述的内容,并观察患者当时的语气、表情、肢体动作对患者进行评估。

患者自觉对社交场合感到担忧、焦虑、紧张,动作表现僵硬、不自然,眼神躲闪,伴有出汗、脸红,提示为社交恐惧症。

量表检查

社交恐惧症通常伴随有抑郁、焦虑情绪,因此需要对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进行评估,使用的量表包括抑郁量表和焦虑量表。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是一种他评量表,主要用于医生评估患者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

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0分为无症状,1分为轻度,2分为中度,3分为重度,4分为极重度。

总分小于7分表明正常,没有抑郁症状; 总分小于等于17分表明可能有抑郁症;总分小于等于24分表明肯定有抑郁症;总分大于24分表明有严重抑郁症。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是一种他评量表,主要用于医生评估患者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

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0分为无症状,1分为轻度,2分为中度,3分为重度,4分为极重度。

总分小于7分,表示没有焦虑症状;总分大于等于14分,表示可能有焦虑;总分大于等于21分表示肯定有焦虑;总分大于等于29分表明严重焦虑。

抑郁自评量表

是一种自评量表,主要用于筛查和情绪状态的评定。

总共20个项目,采用A、B、C、D四分等级,分别对应没有该症状、小部分时间、相当多时间、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有症状。

各条目累计分除以80后即表示抑郁严重程度,05以下表示无抑郁;050~059为轻微至轻度抑郁;060~069为中至重度抑郁;070以上为重度抑郁。

焦虑自评量表

是一种自评量表,主要用于测量焦虑状态轻重程度以及筛查。

总共20个项目,采用1、2、3、4四分等级,分别表示没有或偶尔有该症状、有时候有、经常有和总是如此。

总粗分乘以125后得到标准分,分数低于50分表示正常,无焦虑症状;50~60分表示轻度焦虑,61~70分者表示中度焦虑,70分以上表示重度焦虑。

鉴别诊断

回避型人格障碍

相似症状

两者都可表现为恐惧他人的拒绝、嘲笑或羞辱,且均有回避行为。

鉴别依据

人格障碍的患者所恐惧的场景更为广泛;而社交恐惧症患者所害怕的场景范围相当局限。

人格障碍患者无明显起病时间,通常缺乏自知力,而社交恐惧症患者的自知力基本存在,能认识到这种焦虑或担忧是不合理的。

抑郁症

相似症状

两者都可出现社交行为的减少。

鉴别依据

抑郁症患者常因为情绪低落和动力不足而引起社交行为减少,而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社交行为较少主要为避免社交场合的预期焦虑而主动采取回避行为,与情绪及动力的关系不大。

抑郁症患者通常还伴有抑郁症的其他核心症状,如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无助、无望、无价值等,社交恐惧症患者通常无此症状。

广场恐惧症

相似症状

两种均存在对人多场合的恐惧和回避。

鉴别依据

广场恐惧症患者恐惧的是在人多拥挤的场合出现危险时无法及时逃脱;而社交恐惧症害怕的则是公共场合中可能出现的羞辱和尴尬的社交行为。

精神分裂症

相似症状

两者均会出现恐惧、回避社交。

鉴别依据

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害怕被人议论、迫害而出现社交回避,主要表现为社会性退缩,缺乏社交动机,且无自知力;而社交恐惧症患者害怕社交是因为该场合会导致焦虑发作。

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社交回避时不伴有期待和现实的焦虑;而社交恐惧症则通常伴有焦虑表现。

治疗原则

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和惊恐发作,控制病情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以药物治疗,积极控制症状,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药物治疗

多种类型的药物对社交恐惧症都有明确的疗效,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苯二氮䓬类、β受体阻断剂等。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

适用于合并抑郁、惊恐、广泛性焦虑障碍或强迫症的患者,是社交恐惧症的一线用药,疗效及耐受性均较好。

常用药物包括西酞普兰、舍曲林、氟西汀以及帕罗西汀等。

西酞普兰的不良反应主要是恶心、腹泻、便秘等胃肠道反应,头晕、感觉异常、震颤等神经系统反应以及食欲改变和性功能障碍等;舍曲林的不良反应主要是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不适,以及头痛、头晕、疲乏、过敏等;氟西汀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失眠、恶心、多梦等;而帕罗西汀则主要以恶心、便秘和腹泻、食欲减退、失眠以及视物模糊、出汗和性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为主。

苯二氮䓬类

用于缓解各种原因引起的焦虑和紧张症状,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对社交恐怖症有一定疗效。

常用药物包括阿普唑仑、地西泮、氯硝西泮等。

苯二氮䓬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是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头昏、乏力、困倦等,连续服用可出现药物依赖性。

使用时需要考虑患者的药物依赖反应及撤药反应。

β受体阻断剂

适用于表演前焦虑、紧张的患者,而对广泛性社交恐惧患者没有太大帮助。

常用药物包括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等。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血压下降、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诱发心力衰竭;引起周围血管收缩,出现肢体发冷;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失眠、头痛等。

β受体阻断剂可导致气道阻力增加,禁用于支气管哮喘。

其他药物

研究报道加巴喷丁、丁螺环酮、安非他酮、托吡酯、普瑞巴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等对社交恐惧症可能有效。

D-环丝氨酸被认为与暴露疗法联合使用有效。

其他新型抗抑郁药文拉法辛、米氮平等也有一定疗效。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是目前治疗社交恐惧症的首选方法,不仅从认知层面进行分析,而且在行为层面加以训练。认知行为疗法疗效优于单独的行为疗法。

系统脱敏法

该方法为发现患者恐惧的情境,了解恐惧程度。

在患者放松的状态下,循序渐进地给予引起不同等级恐惧的对应刺激,从轻到重逐级放松,从而减轻患者的恐惧反应。

逐级暴露

该方法适用于具有强烈焦虑反应的患者。

从轻到重逐级让患者面临能产生强烈焦虑的环境或想象中,

日常生活

饮食管理

均衡饮食,保证蛋白质、碳水及脂肪的摄入量,可多食用新鲜的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

禁止饮用酒、茶、咖啡等影响精神的饮料。

生活规律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早睡早起,夜间不熬夜,睡前不玩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以免影响睡眠质量。

加强体育锻炼,运动不但能增强人体抵抗力,还能够使人放松,缓解焦虑情绪。

家庭护理

家庭环境

社交恐惧症与环境因素有密切联系,家属应当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属对儿童不溺爱、不忽视,正确批评、奖赏,给予儿童正性方面的教育,帮助儿童养成独立、自信的性格。

心理支持

社交恐惧症的病程较长,康复需要的时间也较长,因此家属需要帮助、鼓励、包容患者,以身作则带领患者进行社交模拟,在实践中克服恐惧、焦虑、回避行为。

预防

社交恐惧症通常与儿童期的环境有关,因此通常都在一定的个性发病基础,且发病年龄都较早,因此社交恐惧症的预防重点是青春前期的儿童心理教育,并对高危人群进行识别。

意识到可能会引起社交恐惧症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针对性的社交技能练习,或在某些重要场合中事先进行充分准备,以减少预期的紧张情绪。

服用药物的患者需要注意不要漏服、错服,不随意增减药量,不突然停药。

社交恐惧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需要坚持治疗,定期随诊,以准确评估治疗效果,必要时需要调整用药剂量。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从小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等到可以自理的年龄,才回到父母身边,甚至有些家长不断的更换工作地点,导致孩子不得不跟着家长一起转学。

很多情况下,孩子们好像都是一幅适应良好的样子,但是孩子的这种想法,却让家长们忽视了一件事,那就是孩子的社交中断。

社交中断,对孩子来说很严重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被中断过社交,但是很多家长却没有正确地意识到,社交中断可能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第一,不会维持长期关系

因为不断的社交中断,让孩子在心中将所有的感情都划分为短暂的感情,不愿意去维持,或者不相信长期关系,对于孩子交朋友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阻碍。

第二,社交观念淡薄

因为不停地中断社交,孩子会认为社交并不重要。因为不管自己如何去付出感情,最后还是会中断。

渐渐的,导致孩子不愿意主动去和他人交往,更愿意一个人待着,甚至在他人主动想要建立良好关系时,会表现得极其冷漠。严重的说就是孩子不愿意相信任何人,认为所有的感情都是不长久的。

第三,融入新集体的失落感,可能会遭受校园暴力

即使是成年人在面对全新的环境,也会有些无所适从,以至于不断地回忆以前的旧友,孩子就更是如此了。

在融入新环境的时候,孩子会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失落感,但是这种失落感却很容易让新集体的朋友们感到不快。

而很多校园暴力的施暴对象,都是这种突然转入的孩子,性格较为内向且不善言谈的孩子。

第四,年纪越大越难有朋友,感到孤独

社交中断会导致孩子逐渐地拒绝社交,而这种对社交的拒绝,会随着孩子的年纪越大而越来越严重,以致于孩子在也没有交心的朋友,一直都是孤单一人。

孩子的社交,从幼儿园时期就该维护

社交中断对于孩子的未来有着很大的影响,不仅影响着孩子未来的交际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本身的性格养成。

从幼儿园开始,孩子的社交就不应该被中断,但是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1,现在学校都有划分,社交是延续性的

现在大多的学校都是划分了区域的,很大的情况下,都是幼儿园同学又变成小学同学,接着变成中学同学,这就是社交的延续性。

所以在幼儿园时期中断孩子的社交,很容易导致孩子在之后的学校中,也交不到交心的朋友。因为班上同学都是从幼儿园开始的好友,只有孩子是例外,这会让他感觉到被排除在外,不仅会对交朋友产生抗拒心理,甚至可能会对学校产生抗拒。

2,幼儿园时期是孩子的第一次社交

第一次的经历会让人记忆犹深,不管是什么样的第一次。所以孩子的第一次社交,对于孩子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会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这个社交被中断,很可能导致孩子在之后的社交中畏首畏尾,而且幼儿园时期的社交,可以说得上是孩子第一次的主动社交,在这种时期遇到滑铁卢的话,孩子未来对于社交的理解也会出现偏差。

3,关系到孩子的未来

幼儿园到小学时期,是孩子健全性格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期。这个阶段孩子学习到的社交知识,对于家长以后培养孩子的社交意识,有着很大的基础作用。在这个时期中断社交,后续的教育家长会感到十分的吃力。

孩子的社交,家长该怎样去“微调”?

孩子的社交不该被中断,但不意味着父母完全不介入孩子的社交。只是这种介入,只能是微调,不能对孩子的社交加以控制。

一,避免无用的社交

家长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引导孩子避免无用的社交,某些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的社交,也不要想着面子上要过得去,而强行社交了。

二,带着底线的社交

社交是互相成为朋友、互相帮助、互相理解的,而不是一味地忍让对方。所以社交需要自己的底线,不管如何去交往,都要保持自己的底线。不要因为自己的面子问题,给孩子带来不良朋友。

三,给孩子社交自由

家长希望孩子不要在自己看不见的地方走上歪路,但同时,也要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一味地把孩子放在自己的保护下,还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的。

所以家长要适当地给予孩子社交自由,让孩子学会自己去交朋友,自己去了解他人,这样孩子才可以正确地理解社交的意义,自己选择正确的朋友,也能让孩子提前学会如何分辨好人坏人,如何去和别人沟通交流。

四,性别教育

正确的社交需要包含的东西很多,性别教育对于孩子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正确的性别教育,才能让孩子在社交中避免出现错误。

有些家长不是觉得性别教育不重要,就是觉得性别教育难以启齿。但是这是孩子的人际交往中必须了解和学会的知识,除了避免孩子在社交中犯错误,也是为了孩子可以在正常社交中保护自己。

孩子的持续社交很重要

良好的社交对孩子的未来影响是非常大的,就像成年人也需要朋友一样,人类都是群居动物。除了爱好孤单的人以外,每一个人都需要有朋友的陪伴。

父母不能时刻陪在孩子身边,即使父母可以时刻地陪在孩子身边,但是朋友给孩子带来的感觉又是完全不一样的。

每个人的生命中或多或少都会有知心好友的出现,但是孩子的社交中断不被家长所重视,就很可能影响孩子的交友状况。

有些时候,家长总是想着孩子还小,即使分开也不会记得曾经的朋友,但实际上却并不是这样的。

也许孩子在分开之后确实是会忘记曾经的朋友,但是交朋友的感觉却是不会忘记的,不断地中断孩子交朋友的感觉,会让孩子在交往的过程中不愿意付出自己的感情,付出自己的真心。

更加可怕的是,不断中断孩子的社交,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都很可能导致孩子出现社交恐惧症。

不愿意交朋友还算是比较轻微的,更加严重的情况,孩子拒绝和所有人沟通,封闭自己的内心,明明心中是孤独的,但是不得不选择独身一人,在这种孤独下成长,孩子还可能出现情感障碍,成为人生的伤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38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