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著 (高尔基 童年)
《童年》与其续篇《在人间》、《我的大学》共同构成了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是首篇。在这部小说中,描写的是作者10岁以前的童年时代的生活。记叙了主人公成长、生活的历程,描写了那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阿廖沙四岁时,父亲就死了,于是跟着外祖父、外祖母过着贫寒、艰苦的生活。外祖父有着矛盾复杂的性格,他的内心有善良的一面,但贪婪金钱腐蚀了他的灵魂。在这冷冰冰的世界里,只有外祖母庇护、关心着他,给予他无限的温情和钟爱,并对他进行了有益的教导。
作品提要
阿廖沙(即童年高尔基)很小的时候,父亲得病死了,母亲带着他回到外公外婆家。
阿廖沙母亲的到来引起了大舅米哈伊尔与小舅雅科夫的争斗,他们怕母亲来讨要嫁妆,闹着分家,一家人打成一团。阿廖沙初步认识到外公家弥漫着的相互仇恨的气氛。大舅捉弄老裁缝格里戈里,让侄子把烧得滚烫的顶针放在格里戈里手边,不料却被外公无意中戴上,外公把孙子抽了一顿。阿廖沙因为把桌布放到染桶里也被外公狠狠打了一顿,打的过程中,所有的人都幸灾乐祸,连母亲也因害怕外公而不敢阻止他,只有外婆一人护着阿廖沙。打过阿廖沙后,外公来看他,给他讲起自己年轻时候在伏尔加河畔当纤夫时的情景,阿廖沙觉得外公像一朵云彩似的迅速地长大,由一个干瘦的小老头变成童话中的大力士。挨打之后,阿廖沙结识了小伙子茨冈,他成了阿廖沙最好的朋友,每次阿廖沙挨打时,他总把胳膊伸出去帮他挡着。每逢礼拜六,他带着阿廖沙做各种各样的游戏。他擅长跳舞,幻想着有一副好嗓子。阿廖沙非常爱他,但他却被两个舅舅强迫着扛承重的橡木十字架去坟地,中间绊倒后,被十字架压在下面,因失血过多死掉了。
茨冈死后,阿廖沙更加依恋外婆。睡觉前,给外婆开玩笑,外婆给他讲上帝与小鬼的故事。外婆是阿廖沙最喜欢的人。
“外婆到来之前,我仿佛在昏睡,仿佛躲在黑暗中。她的出现唤醒了我,使我见到了光明,她把我周围的一切联结起来,把这一切编织成色彩缤纷的花边图案。她很快就成了我终生的朋友,成了我最贴心的人。她最理解我,也是我最珍贵的人,这是因为她对世界充满了无私的爱。这种爱使我感到充实,使我在艰难的岁月里充满了坚强的力量。”外婆知道的故事、诗歌、传说、童话多得不计其数,阿廖沙听的入了迷。一天晚上,家里突然失了火,家里人惊慌失措,外婆却非常勇敢,用一只空袋子蒙着头,身上批着马被,毫不畏惧地冲进火里,从里面抱出一只水桶大的盛满硫酸盐的瓶子,又镇定地指挥别人灭火。大火后,又忍着巨痛去接生孩子。
一开春,舅舅们就分了家,外公为自己买了一所新房,阿廖沙仍跟着外公外婆住。这是一段节奏平缓的日子,阿廖沙接触的人只有外公外婆。外婆向他讲述自己的身世。外婆也是孤儿,母亲一贫如洗,而且是个残废,为了生活,外婆跟随母亲四处流浪、乞讨,后来靠外婆织花边维持生活。外公也讲起小时侯与法国兵相处的事情。这段时间外公开始教阿廖沙识字。外公老病复发,动手打了外婆,阿廖沙感到无法忍受。
宁静的日子很快被打破,两个舅舅为了分外公家产,联合起来到外公外婆家闹事,尤其是大舅米哈伊尔,喝醉酒就闹事,整夜在房子周围转来转去,带来帮手把马林果丛和酸栗树统统拔掉,捣毁浴室,砸坏玻璃。一次拿粗大的木根砸门,外公集合了两个房客及酒店老板的妻子对付他。为帮儿子,外婆的胳膊被舅舅打断,阿廖沙无比仇恨舅舅。
接下来又是一段单调的日子,外婆每天祈祷,外公也每天祈祷。阿廖沙认为外婆的上帝仁慈、有同情心,外公的上帝却拒人于千里之外,让人望而生畏。阿廖沙喜欢外婆的上帝,讨厌外公的上帝,故意抓住外公祈祷时的失误捉弄他。这时期阿廖沙经常同街上的孩子打架,因为这些孩子做出的恶作剧令他无法容忍。这时,为外公干了一辈子活的老匠人格里戈里因双目失明被舅舅解雇,沦落为乞丐,阿廖沙为此感到难堪。
外公突然卖掉原有房子在别处买了房子。在这里阿廖沙结识了许多人。有外号为“好事儿”的房客,有伪装成马车夫抢劫教堂的的彼得伯伯,有奥甫相尼科家的三个孩子。阿廖沙与他们都建立了友谊,但同“好事儿”的关系最为密切。“好事儿”是一个整天忙着做实验的药剂师,对人生有透彻的感悟,经常指导阿廖沙观察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教给他人生的道理。“在我看来院子里平淡无奇没什麽值得留心的东西。但经他轻轻一推,或者三言两语指点一下,我所看到的一切就不同了,仿佛这些东西都具有独特的意义,因而给我留下的印象也就特别深。”但“好事儿”终因不被周围人理解而被外公赶走,阿廖沙非常生气但毫无办法。
百无聊赖之中,母亲回来了。在几个城市呆了很长时间又生了一个孩子后,走投无路的她又回到外公家。她开始教阿廖沙认字,让他背许许多多的诗。外公强迫母亲改嫁,母亲拼命反抗,外公异常生气,将气愤转嫁到外婆身上,毒打外婆,发针深深地插进外婆头皮。阿廖沙为外婆报仇,将外公最喜欢的圣徒像剪碎。
阿廖沙被母亲送进了学校,但不久因出水痘被迫休学在家。因发愁母亲的婚事,外婆开始酗酒并向阿廖沙讲述父亲与母亲的往事。不久,母亲看上了一个学测量学的学生并坚持要嫁给他。阿廖沙不喜欢继父与新的祖母,不想让母亲改嫁但毫无办法。母亲改嫁后,阿廖沙继续与外公外婆住在一起,他开始长大,拥有了自己的自信。阿廖沙又回到学校,但老师不喜欢他,只有主教赏识他。他因拿了一卢布买童话书被母亲打了一顿。继父对母亲很不好,用脚踢她,阿廖沙与继父拼命,又被送回外公家。
外公破产了,阿廖沙与外婆相依为命,通过三年级考试后他不再上学,开始自己养活自己。他结识了许多伙伴,他们互相帮助,一起捡破烂,扯木材。八月,母亲去世了,外公说阿廖沙不是奖章,不能老挂在他的脖子上。于是,阿廖沙便走向人间,外出谋生去了。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主要描写阿廖沙的童年,三部曲中的另外两部《在人间》、《我的大学》主要叙述阿廖沙的青少年经历。为使读者对阿廖沙的成长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这里简介一下后两部作品的内容。《在人间》描绘阿廖沙11岁走向社会外出谋生的经历。他备受生活煎熬,做过各种工役,受尽欺凌、侮辱、愚弄、甚至毒打和陷害,体验了社会生活底层的艰辛,认识到人性的丑恶。不过,外婆的善良、厨师的正直、玛戈尔皇后的博学,又使他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同文物鉴定人、司炉工、木匠等人的交往也使他感到人性的多面与复杂。他酷爱书籍,利用一切机会读他所能碰到的书籍,为此吃了种种苦头。《我的大学》描写他在喀山时期的活动与成长经历。他16岁报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无法实现,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他无处栖身,与人共用一张床板。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秘密团体的成员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思想发生变化。他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直至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者的引导之下,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三、思想内容
1914年俄国作家梭罗古勃在《作家日记》中谈到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时写道:“我边读边感到遗憾。我不由得想起列夫·托尔斯泰那充满芬芳气息的童年。相反地这里却是打架,斗欧,鞭笞……简直是一种在心理上不可理解的施虐狂。”的确,整篇《童年》中所描绘的是一种浓厚的、色彩斑斓的、离奇的难以形容的生活。那段生活,仿佛是由一个善良而且极端诚实的天才美妙的天才讲出来一个悲惨的童话。在那种黑暗生活中,残酷的社事情太多了。
小孩子做错了一点事,要脱掉裤子挨打;父子兄弟间为了分家,吵架斗殴,甚至打得头破血流;外祖母毫无过失,也逃不了外祖父的拳打脚踢;米哈伊尔舅舅为了寻开心,用烧红的顶针捉弄老匠人格里戈里;母亲跪在地上请求继父不要在外面鬼混,继父却用他穿着靴子的脚狠狠地踢她的胸部;格里戈里为外公干了一辈子活,当他双目失明,丧失劳动能力时,却被赶出染坊,流浪街头乞食为生;外公不但残酷剥削工人,而且六亲不认,与老伴一起煮茶时,茶叶也要放在手心里细细数过,生怕自己吃了亏。最后,又把老伴与外孙赶出家门,让她们自谋生路。但尽管作品中描写了那麽多目不忍睹的惨事与丑事,整部作品仍然象阳光透过云层一样放射出了乐观主义的思想光辉。主人公阿廖沙没有被艰辛、痛苦和屈辱的生活所压倒,他满怀信心,奋斗拼搏,冲破种种障碍与不幸,不断探索新生活,这种乐观主义精神使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带上了积极的色彩。作者高尔基在《童年》中也一再说明:“每当我回忆起俄国令人压抑的龌龊野蛮的生活,我常常问自己:这种丑陋的行为有必要去写吗?我每次都怀着充分的信心回答自己:有必要!因为这就是活生生的丑陋的生活现实,这种现实目前还存在着。要改变这种现实,要从人们的记忆和心灵中,从我们沉重龌龊的生活中清除它的影响,就必须透彻地了解这种现实。”“我描写现实生活中的这种丑恶行为,还有一个比较积极的原因:虽然这些丑行令人恶心,使我们感到压抑;虽然它们扼杀了无数美好的灵魂,但俄罗斯人的心灵仍旧是那样健康、年轻,正在克服并且最终能够克服这种丑恶的行为。”“我们的生活是非常奇妙的。在我们的生活中,虽然有滋生各种无耻的败类的肥沃的土壤,但这种土壤终究会生长出卓越的、健康而且富有创造性的力量,生长出善良和人道的东西,它们不断激发我们建设光明的人道的新生活的不灭的希望。”这一方面表明了高尔基的美学原则:作家不必回避生活中的任何丑事,但目的是为唤醒人们的重视,从而彻底消灭它,并且坚信人类社会有一种真善美的自我调节机制。另一方面也表明高尔基写童年的悲惨经历,目的不是为了向人显示他是多麽值的同情与可怜,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回忆童年生活,而是用自己童年的亲身经历,告诉读者,无论环境多麽恶劣,生活多麽艰难。总有一些善良美好的人,只要怀着一颗向上的心,在龌龊的环境下也能培养出健康、正直的心灵。因此,我们说全书的思想内容表现上是积极向上而非颓废委靡的。
作品主要塑造了两大类人物形象,作者通过对这两大类人物的叙述表达了对他们的爱憎之情。两大类人物一类以外公为代表的自私残暴的人,一类是以外婆为代表的正直、善良的人。外公是阿廖沙十分讨厌的一个人,对他无论是外貌描写还是内心世界的刻化,总有作者辛辣的讽刺意味在里面。他矮小、干瘦,只有外婆的肩膀高,走起路来步子快而细,自私残忍,野蛮粗暴,动辄就打人骂人,哪怕遇上一点不如意的事情也要歇斯底里的发作。为了维护他那摇摇欲坠的小业主地位和分崩离析的家庭,他残酷的虐待工人伙计,甚至六亲不认,将替他劳动了一辈子的老匠人格里戈里赶出家门,共同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伴他也要她自谋生路。有钱时作威作福,独断专行。破产后更加贪婪吝啬,品格底下。物质上破产,精神上也完全垮掉。尽管在这个市侩气十足的人身上还有一点人性的闪光,如他年轻时候在伏尔加河当纤夫,经历了贫困和沉重的生活,是一个生活的斗士与勇士。当他给阿廖沙讲到那时的经历时,露出一种真诚而兴奋的表情。再如他叫阿廖沙识字也体现对阿廖沙的疼爱。但这一切并不能掩盖他整体人性上的残忍与自私。对于外公的种种恶劣行为,阿廖沙是非常讨厌的,尤其是外公无故殴打善良的外婆时,他无比愤怒,报复外公。这种厌恶、愤怒同样也存在于作者心中,通过对阿廖沙反抗外公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以外公为代表的那一类人的蔑视、厌恶、否定,也表达了作者对小市民阶层肮脏、龌龊不良品性的否定。与对外公那类人的厌恶相反,作者通过对外婆等人的回忆,表达了对以外婆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热爱、崇敬之情。外婆善良慈祥,爱亲人,爱邻居,爱所有的人。她心甘情愿把生活中的一切压力都承担下来而毫无怨言。生活的困苦、丈夫的殴打、儿子的忤逆……都熄灭不了她内心深处的仁爱之光。她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与诗意的劳动妇女,她能歌善舞,善于讲形形色色的传说、童话、民间故事。她还是一个勇敢的人,作坊起火时,所有的人都惊慌失措,只有她冲进火海,抢出水桶大小的一桶硫酸盐。因此,尽管她有对恶势力顺从忍耐,对上帝盲目信仰的缺点,这并不影响她整体人性上的光辉。与外婆同类的人还有小伙子茨冈与房客“好事儿”。小伙子茨冈是个弃婴,被外婆收养,长大后就成了外公的雇工,他勤劳能干,力大无穷,虽然被外公与舅舅当成牛马使唤,仍很善良乐观。相对于小伙子茨冈来说,房客“好事儿”则是一个成年人,对生活有透彻的了解与感悟。他是祖国无数优秀人物中的一个,见识远大,教阿廖沙用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教他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技巧。这些人都是阿廖沙所喜欢与崇敬的,他们对阿廖沙人生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从正面唤起了阿廖沙对生活的热烈向往。这些人都不同程度的向阿廖沙敞开自己的心灵,帮助他了解到在生活中除丑事之外,还存在着健康与富有创造性的东西。作者在作品里写道:“在童年,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蜂窝,一些普通、平凡的人们象蜜蜂一样,把自己的知识和关于生活的想法的蜜送到那里,每个人尽自己的力量慷慨大方的充实着我的心灵,这种蜜往往是肮脏而苦涩的,但这一切知识仍然是蜜。”因此,高尔基在作品中流露出对这些人的热爱、赞美之情,通过阿廖沙的与他们的交往热情讴歌了他们。
作品通过对阿廖沙童年经历的描写从侧面也暴露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当时的俄国社会处于19世纪70—90年代,正是俄国大革命的前夕,整个社会处于沙皇的统治之,下人民流离失所。偷窃在村民中已形成一种风气,已经不算是罪恶,而且对于半饥半饱的小市民来说差不多是唯一谋生的手段。儿童无钱上学,沦落街头,靠捡破烂为生。从广义上讲,也正是这种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造成了阿廖沙的个人悲剧。
四、艺术特色
高尔基是俄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在创作中他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重视描写的真实性与细节的精确性等。1937年,高尔基在回答列宁格勒作家出版社关于他“利用什么样的材料(自传性的、书本的、观察和记录)”进行创作时说:“我主要用的是自传性的材料,但是我使自己站在事件目击者的立场,而避免作为当事人挺身而出,为的是不要防碍自己作为生活的讲述者。”《童年》这部作品就遵循了这样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通过对阿廖沙生活经历的客观描述,一方面写出了阿廖沙性格形成的过程,另一方面广泛地描绘了19世纪70、9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揭露了沙俄专制制度的黑暗与罪恶,反映了小市民阶层的庸俗自私和空虚无聊。全篇特别鲜明地表现了两种力量的冲突:一方面是小市民的黑暗、残忍和野蛮的风习,另一方面是俄国人民优异的精神力量——心灵纯洁,意志坚强,同情弱者,热爱正义,富于幻想,向往光明、幸福与合理的生活,为其实现孜孜不倦地努力。所有这些内容的表现,都是通过客观的、冷静的现实主义描写、记叙来实现的,书中所描述的是一幅幅逼真的现实生活场景,人物的语言、行动、客观环境都与实际生活相符。这与他前期的一些浪漫主义作品如《海燕之歌》的创作手法是截然不同的。《海燕之歌》全篇扬溢着浪漫主义精神,为读者展示了一幅革命风暴到来前夕革命人民与反动势力英勇搏斗的壮丽图景: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雷声隆隆,愤怒的大海掀起巨浪冲向高空,同他们进行激烈的搏斗;飞翔着的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大声呼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部作品与《童年》不同,作者没有如实的描写现实生活,而运用象征主义手法,通过对自然现象大气磅礴气势的夸张描写,抒发了强烈的主观感受。
《童年》中高尔基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指导下,还成功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残酷自私、阴险暴躁的外公、贪图钱财的舅舅、冷漠无情的母亲、善良慈祥的外婆、快乐能干的茨冈、勤劳能干的老匠人格里戈里、快活可爱的保姆叶夫根尼亚。这些人物的塑造中,外婆、外公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外婆的形象是俄国文学史上最鲜明、最富有诗意的妇女形象之一,她是伟大母亲的象征,也是俄国苦难生活的象征。她喜欢唱歌、讲故事、跳舞。她慈爱、善良、刚强,在十分嘈杂和混乱的情况下,也能把人们吸引到她的周围,为艰苦窒息的生活增添了一份欢乐的情调。书中高尔基通过她的外貌描写、语言、行动以及引用大量民间歌谣、童话、故事等各种形式对其形象进行全方面刻画。高尔基这样描述她的外貌:“外婆讲起话来像唱歌似的,特别动听,她说的每一句话都像一朵盛开的鲜花,温柔、鲜妍、清新,很容易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主要描写阿廖沙的童年,三部曲中的另外两部《在人间》、《我的大学》主要叙述阿廖沙的青少年经历。为使读者对阿廖沙的成长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这里简介一下后两部作品的内容。《在人间》描绘阿廖沙岁走向社会外出谋生的经历。他备受生活煎熬,做过各种工役,受尽欺凌、侮辱、愚弄、甚至毒打和陷害,体验了社会生活底层的艰辛,认识到人性的丑恶。不过,外婆的善良、厨师的正直、玛戈尔皇后的博学,又使他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同文物鉴定人、司炉工、木匠等人的交往也使他感到人性的多面与复杂。他酷爱书籍,利用一切机会读他所能碰到的书籍,为此吃了种种苦头。《我的大学》描写他在喀山时期的活动与成长经历。他16岁报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无法实现,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他无处栖身,与人共用一张床板。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秘密团体的成员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思想发生变化。他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直至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者的引导之下,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1914年俄国作家梭罗古勃在《作家日记》中谈到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时写道:“我边读边感到遗憾。我不由得想起列夫·托尔斯泰那充满芬芳气息的童年。相反地这里却是打架,斗欧,鞭笞……简直是一种在心理上不可理解的施虐狂。”的确,整篇《童年》中所描绘的是一种浓厚的、色彩斑斓的、离奇的难以形容的生活。那段生活,仿佛是由一个善良而且极端诚实的天才美妙的天才讲出来一个悲惨的童话。在那种黑暗生活中,残酷的社事情太多了。小孩子做错了一点事,要脱掉裤子挨打;父子兄弟间为了分家,吵架斗殴,甚至打得头破血流;外祖母毫无过失,也逃不了外祖父的拳打脚踢;米哈伊尔舅舅为了寻开心,用烧红的顶针捉弄老匠人格里戈里;母亲跪在地上请求继父不要在外面鬼混,继父却用他穿着靴子的脚狠狠地踢她的胸部;格里戈里为外公干了一辈子活,当他双目失明,丧失劳动能力时,却被赶出染坊,流浪街头乞食为生;外公不但残酷剥削工人,而且六亲不认,与老伴一起煮茶时,茶叶也要放在手心里细细数过,生怕自己吃了亏。最后,又把老伴与外孙赶出家门,让她们自谋生路。但尽管作品中描写了那麽多目不忍睹的惨事与丑事,整部作品仍然象阳光透过云层一样放射出了乐观主义的思想光辉。主人公阿廖沙没有被艰辛、痛苦和屈辱的生活所压倒,他满怀信心,奋斗拼搏,冲破种种障碍与不幸,不断探索新生活,这种乐观主义精神使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带上了积极的色彩。作者高尔基在《童年》中也一再说明:“每当我回忆起俄国令人压抑的龌龊野蛮的生活,我常常问自己:这种丑陋的行为有必要去写吗?我每次都怀着充分的信心回答自己:有必要!因为这就是活生生的丑陋的生活现实,这种现实目前还存在着。要改变这种现实,要从人们的记忆和心灵中,从我们沉重龌龊的生活中清除它的影响,就必须透彻地了解这种现实。”“我描写现实生活中的这种丑恶行为,还有一个比较积极的原因:虽然这些丑行令人恶心,使我们感到压抑;虽然它们扼杀了无数美好的灵魂,但俄罗斯人的心灵仍旧是那样健康、年轻,正在克服并且最终能够克服这种丑恶的行为。”“我们的生活是非常奇妙的。在我们的生活中,虽然有滋生各种无耻的败类的肥沃的土壤,但这种土壤终究会生长出卓越的、健康而且富有创造性的力量,生长出善良和人道的东西,它们不断激发我们建设光明的人道的新生活的不灭的希望。”这一方面表明了高尔基的美学原则:作家不必回避生活中的任何丑事,但目的是为唤醒人们的重视,从而彻底消灭它,并且坚信人类社会有一种真善美的自我调节机制。另一方面也表明高尔基写童年的悲惨经历,目的不是为了向人显示他是多麽值的同情与可怜,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回忆童年生活,而是用自己童年的亲身经历,告诉读者,无论环境多麽恶劣,生活多麽艰难。总有一些善良美好的人,只要怀着一颗向上的心,在龌龊的环境下也能培养出健康、正直的心灵。因此,我们说全书的思想内容表现上是积极向上而非颓废委靡的。作品主要塑造了两大类人物形象,作者通过对这两大类人物的叙述表达了对他们的爱憎之情。两大类人物一类以外公为代表的自私残暴的人,一类是以外婆为代表的正直、善良的人。外公是阿廖沙十分讨厌的一个人<SPAN lang=EN-US>,对他无论是外貌描写还是内心世界的刻化,总有作者辛辣的讽刺意味在里面。他矮小、干瘦,只有外婆的肩膀高,走起路来步子快而细,自私残忍,野蛮粗暴,动辄就打人骂人,哪怕遇上一点不如意的事情也要歇斯底里的发作。为了维护他那摇摇欲坠的小业主地位和分崩离析的家庭,他残酷的虐待工人伙计,甚至六亲不认,将替他劳动了一辈子的老匠人格里戈里赶出家门,共同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伴他也要她自谋生路。有钱时作威作福,独断专行。破产后更加贪婪吝啬,品格底下。物质上破产,精神上也完全垮掉。尽管在这个市侩气十足的人身上还有一点人性的闪光,如他年轻时候在伏尔加河当纤夫,经历了贫困和沉重的生活,是一个生活的斗士与勇士。当他给阿廖沙讲到那时的经历时,露出一种真诚而兴奋的表情。再如他叫阿廖沙识字也体现对阿廖沙的疼爱。但这一切并不能掩盖他整体人性上的残忍与自私。对于外公的种种恶劣行为,阿廖沙是非常讨厌的,尤其是外公无故殴打善良的外婆时,他无比愤怒,报复外公。这种厌恶、愤怒同样也存在于作者心中,通过对阿廖沙反抗外公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以外公为代表的那一类人的蔑视、厌恶、否定,也表达了作者对小市民阶层肮脏、龌龊不良品性的否定。与对外公那类人的厌恶相反,作者通过对外婆等人的回忆,表达了对以外婆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热爱、崇敬之情。外婆善良慈祥,爱亲人,爱邻居,爱所有的人。她心甘情愿把生活中的一切压力都承担下来而毫无怨言。生活的困苦、丈夫的殴打、儿子的忤逆……都熄灭不了她内心深处的仁爱之光。她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与诗意的劳动妇女,她能歌善舞,善于讲形形色色的传说、童话、民间故事。她还是一个勇敢的人,作坊起火时,所有的人都惊慌失措,只有她冲进火海,抢出水桶大小的一桶硫酸盐。因此,尽管她有对恶势力顺从忍耐,对上帝盲目信仰的缺点,这并不影响她整体人性上的光辉。与外婆同类的人还有小伙子茨冈与房客“好事儿”。小伙子茨冈是个弃婴,被外婆收养,长大后就成了外公的雇工,他勤劳能干,力大无穷,虽然被外公与舅舅当成牛马使唤,仍很善良乐观。相对于小伙子茨冈来说,房客“好事儿”则是一个成年人,对生活有透彻的了解与感悟。他是祖国无数优秀人物中的一个,见识远大,教阿廖沙用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教他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技巧。这些人都是阿廖沙所喜欢与崇敬的,他们对阿廖沙人生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从正面唤起了阿廖沙对生活的热烈向往。这些人都不同程度的向阿廖沙敞开自己的心灵,帮助他了解到在生活中除丑事之外,还存在着健康与富有创造性的东西。作者在作品里写道:“在童年,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蜂窝,一些普通、平凡的人们象蜜蜂一样,把自己的知识和关于生活的想法的蜜送到那里,每个人尽自己的力量慷慨大方的充实着我的心灵,这种蜜往往是肮脏而苦涩的,但这一切知识仍然是蜜。”因此,高尔基在作品中流露出对这些人的热爱、赞美之情,通过阿廖沙的与他们的交往热情讴歌了他们。作品通过对阿廖沙童年经历的描写从侧面也暴露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当时的俄国社会处于<SPAN lang=EN-US>19世纪70—90年代,正是俄国大革命的前夕,整个社会处于沙皇的统治之,下人民流离失所。偷窃在村民中已形成一种风气,已经不算是罪恶,而且对于半饥半饱的小市民来说差不多是唯一谋生的手段。儿童无钱上学,沦落街头,靠捡破烂为生。从广义上讲,也正是这种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造成了阿廖沙的个人悲剧。
老崔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他误入歧途还被麦克蒙蔽出卖只能这么亡命下去,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麦克其实我不是很喜欢,这家伙心机非常重,为了自己不惜出卖兄弟,虚伪而且空虚,和老崔相比他好像人五人六,其实他自己也对老崔一直是愧疚的,因为麦克没有老崔活的洒脱,没有活出真的自我,他年轻追求钱财,中年维护家庭,后来妻子出轨,子女闹翻,麦克也是值得同情的,麦克自己也说 他其实只是想做个好人而已。
很多人觉得老崔是个杀人魔王(其实不然),但是你看麦克,小福杀的人比老崔少吗 你仔细看剧情就知道,一次拉马调侃小福,说和你之前搭档的那个B 你也说怎么怎么够意思不是还被你弄死了么小福说,我不想提他,是他自找的。麦克对老崔其实也是这样,为了自己和家人兄弟算个p。 老崔是重情义的。
老崔尤其对麦克一直是一往情深,不但在身上纹身上写 “RIP Michael”(愿你安息 麦克) 而且老崔一直活在七年前抛弃了中弹的麦克的愧疚中,崔佛一直不肯丢下朋友独自逃跑,尽管寡不敌众,他还是试图击退警察。最后麦克恳求崔佛至少让他一个人活下来,崔佛才无奈的自己逃跑了。
老崔是个可怜人,他活在他兄弟为他编制的谎言中,当谎言被揭穿,当一个人的忠诚遭受背叛,除了愤怒还是愤怒,盛怒之下的老崔杀死了强尼,强尼是老崔白粉生意上最大的对手,而且老崔又强奸了他的女人Ashley,可以说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共戴天,索性来个一不做二不休,连窝端了。至于lost的飞车党是不是该杀,这个玩过4代资料片的都知道。
麦克和老崔吵架,麦克说“fuck you!but i won't” 老崔则说“and fuck you !but i really will~”,麦克说老崔是反潮流,反社会,反世俗的嬉皮,然后老崔大怒,大骂麦克,说明他不是个反社会的人。 老崔一直被麦克蒙在鼓里,一直坚信他的兄弟布莱德在蹲监坐于,他一边哀悼麦克这位已故友人,一边和监狱中的布莱德通信,(实际上是FIB探员戴夫操笔和麦克勾结为了安稳住老崔)而且不止一次谋划怎么去营救他的兄弟布莱德,反观麦克一次都没有,8年多时间麦克完全可以去找老崔,但是他没有,他选择了逃避和遗忘他的兄弟。
从这点来看,麦克算不上个忠厚长者,他是个老谋深算自私自利的狐狸。
老崔是尊重女性的 他杀死强尼后,韦德建议老崔顺便做了强尼的女人以绝后患,老崔拒绝了,反问韦德“难道你没有父母吗难道你没有姐妹吗”杀人不过头点地,老崔是知道这个道理的,但是他杀了lost的老大,这个lost帮派决不会善罢甘休,所以必须根除,这才有之后的大闹匪巢的一幕。 小事情不纠结,大事情上不含糊,老崔其实是个明白人。反观强尼其实是死在了自己女人Ashley的手里,他的女人那真是祸水中的祸水,不折不扣的bitch。
老崔是有真爱的 老崔劫持了黑老大的老婆,但是看得出那个老女人是个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老崔其实是解救了她,老崔不但没有加害反而真心诚意的爱上了她,后来送她回家的时候老崔哭成了泪人,之后虽然两人天各一方老崔也经常给她打电话倾诉衷肠“即使你不在我身边我也还是爱你的”,反观麦克嫖妓,小福嗑药带泡脱衣舞女,老崔明显是重感情的。
老崔也是孝顺的 玩了最后一个怪咖任务,飞利浦女士,当老崔见到自己老妈那份惊讶,惊慌,抱着老妈痛哭流涕,说他不知道老妈出狱那么早,其实我觉得是老妈越狱了。连她老母的非礼要求,要给老崔找个干爹,老崔都答应了,你能说他不是孝子么。
本文转载牛游戏网 《人物性格分析》攻略。
这说一下将军 他是一个公司的主脑 也算是创建者 因为他有权 他创建公司的初期 就把麦克的爸爸 妈妈请到公司的不同部门工作 而他妈妈就是核心人物 而他爸爸则是一个类似于特务的人 反侦察能力特别强
最后死在了最先追查麦克的FBI手中 但这FBI最后也忠于麦克 就是因为麦克是个理性的天使 让人有种信服的感觉
麦克和将军的关系也就只有是敌人关系
在GTA5中,麦克和崔佛需要避风头的原因主要是他们经常吵架,为了避免见面后发生更大的冲突,他们需要避免在一起。然而,即使他们分开了一段时间,再次见面时仍有可能爆发争执。在游戏中的一个任务中,麦克和崔佛被要求合作完成一项任务,但他们的矛盾使这个任务变得更加困难。
麦可·迪圣塔和崔佛·菲利普在很久一起合作抢劫过银行,是搭档关系,而富兰克林·克林顿是在一次偷车的任务中认识了麦可,因为富兰克林有着高超的驾驶技术,可以在任务中帮到很多忙,然后麦可就把他引荐给了崔佛,从而三人一起合作搭档。
1、麦克·迪圣塔
麦克出生于美国,曾是美国中西部有名的银行抢劫犯,参与过多次抢劫行动。2004年,麦克与FIB官员戴夫·诺顿合作,参与FIB的证人保护计划。在同年的北杨克顿银行抢劫中出卖了自己的同伙布莱德和崔佛,金盆洗手。
后来跟FIB做了一笔交易成为了FIB的污点证人,由于家庭之间的矛盾麦克只能自己一个人在家中喝着闷酒,没有人去理解他心中的痛。麦克自述自己其实想当一个好父亲,热爱他的家庭,但是事与愿违麦克的儿女们身处叛逆期,不理解父亲,导致他们之间经常发生争吵。麦克在家中的地位渐渐的被孤立了起来,而且还有了外遇对象。
在犯罪方面,麦克能迅速地在几秒内作出正确的决定,在大型抢劫的前期规划中是决定总方案的权威。麦克擅长使用枪械进行精准射击,驾驶陆地载具和飞行器,以及执行暗杀行动。年轻时麦克曾经是橄榄球队员,所以保持了较好的耐力,由于身体的原因,身体力量较差。
2、崔佛
崔佛在二十岁时是一位飞机运货员,他在那年接了一比烫手的订单,下订单的人是时年同为二十岁的麦克·汤利。过了几天,崔佛在跑道上等着,他看到有两辆车过来,可之前跟崔佛说的是一个人带着那一批货过来。第一辆车开过来,麦克从车里出来,那时的麦克看起来有点胖,不过肌肉很壮实。
另一辆车开过来,一个老头从车上摔了下来,开始大喊大叫,还边挥手边指着麦克。麦克就跑,老头在那边喊。崔佛拔出了随身带着的信号枪,把信号弹打进了老头的眼睛。他们尸体抛到经过的一个湖里。老头的尸体被丢出去的时候,信号弹还在他脑袋里燃烧。从此飞机上的味道闻起来都不一样了,落地之后麦克和崔佛都吐了。在这次事件后,崔佛和麦克相识,并构建了友谊和搭档关系。
3、富兰克林·克林顿
富兰克林·克林顿, 是三主角中最年轻的一个,俗话说年轻人容易犯错误,而且容易被事物所迷惑,小富就是一个典型。
富兰克林生于洛圣都南部,没有接受过教育,也没有家庭。后来想加入格罗夫帮派,但格罗夫帮并不想让富兰克林加入,于是富兰克林只能帮他们去收拾烂摊子。后来他因为偷麦可儿子的车认识了麦可。由于他长期地为汽车销售商从事“回收”未付清分期付款买主的车辆的工作, 使得他非常擅长于偷车和驾驶陆地载具。
扩展资料:
三人结局——
1、A结局
在团队抢劫了“美联储”三亿美金金砖后,小富受到fib腐败探员史蒂夫·海因斯“策反”后决定联手麦可迪圣塔去杀掉崔佛菲利普这个“疯子”,以绝后患。在二人引诱崔佛出来后,崔佛察觉到危险并且驾车落荒而逃,最终在巴洛米诺高地附近逼停了崔佛,最终由富兰克林射击了汽油烧死了崔佛菲利普。达成了A结局“明智之举”崔佛的这一生在混沌和充满着被背叛被欺骗中结束了。最终富兰克林和麦可二人分到了崔佛的那一份分红。
2、B结局
在团队抢劫了“美联储”三亿美金金砖后,小富受到洛圣都无赖大亨的德凡·维斯顿“策反”后决定联手崔佛去杀掉自己的“导师”麦可迪圣塔,值得一提的是,重情义的崔佛并没有前来。在富兰克林引诱麦可前来叙旧后,麦可察觉到危险而驾车而逃,小富一路追击到塔塔昂维山附近的泰勒夫火电站后,在火电站塔顶与麦可缠斗,可能是内心的悔过;
在想要拉上来即将失足掉落塔顶的麦可时,麦可头撞了小富而自杀了。在结尾悔过不及的小富终于看透了,自己也陷入了这个“背叛”的因果轮回,片尾,富兰克林拿出电话给自己唯一的当初还唾弃过的朋友拉玛戴维斯打过去电话,那边只有“请留言”的声音,在短暂寒暄留言过后,富兰克林收起手机,寂寞的身影走向星星点缀的公路
3、C结局
决定选择“第三条路”宁死不屈放手一搏。小富先是联系到麦可犯罪团队的“军师”首脑核心莱斯特,寻求他的帮助,莱斯特出计策将用三亿美金的金砖为诱饵,聚集FIB和德凡的雇佣兵梅里韦瑟到郊区的炼钢厂,去让富兰克林他们在炼钢厂设下埋伏,用出其不意的伏击德凡和FIB势力,并造成他们三人假死的现象;
随后在三人在富兰克林的调解下齐心协力击退了两股势力,并且通过莱斯特定位到FBI探员海因斯,巴拉斯帮的史崔奇,三合会首领陈陶陈伟父子和德凡·维斯顿的豪宅住处,去出其不意的剿灭他们这些势力。富兰克林成功用粘土炸药击杀了三合会首领,麦可用近战武器消灭了正在打球的哈罗德·究瑟夫,崔佛用远程狙击步枪射杀了正在电台采访中的探员海因斯。
最终由崔佛单枪匹马突袭德凡维斯顿的郊区豪宅住处,成功抓获了德凡并带到北丘马墟的海边悬崖处,由三人亲手将载有德凡的轿车推下悬崖后,终结了德凡,最终三人所有敌对势力的消亡,富兰克林,崔佛,麦可等人过上了安稳富裕的日子,消除了隔阂,成为了一辈子的朋友。
1、故事情节
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家。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阿廖沙的两个舅舅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也愈加专横暴躁。一天,阿廖沙出于好奇,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阿廖沙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庭。阿廖沙的外祖母是最疼爱他的,而外祖父则与之相反,他不爱人,总是寻找人的罪恶,惩罚人。
后来,外祖父迁居了,母亲在一天早晨突然回来了。开始,她教阿廖沙认字读书,但是,生活的折磨使她渐渐地变得漫不经心,经常发脾气。后来母亲的再婚,婚后生活是不幸福的,她经常挨丈夫打。由于和后父不合,阿廖沙又回到外祖父家中,这时外祖父已经全面破产!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困苦。为了糊口阿廖沙放学后同其他孩子们合伙拣破烂卖。同时,也感受到了友谊和同情。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 这时候阿廖沙母亲逝世,他埋葬了母亲以后,不久便到“人间”去谋生。
2、原文简介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3、作品影响
《童年》是一本独特的自传。它不像大多数自传那样,以一个主人公为形象创造出一幅肖像来。它更多地像一幅长卷斑斓的油画,复原了一个时代,一个家庭里的一段生活。这段生活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主人公。无论是美的,还是丑的,都同时站在读者面前,冲击着读者的心灵。《童年》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在俄苏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不可比拟的艺术的价值。
ROAD TO PERDITION
这是一段父子之间的故事,也是我想通过这个故事去探索的父亲与儿子的情感。
汤姆·汉克斯饰演的麦克·苏利文,是黑社会的保镖。他有个幸福美满的家,美丽贤惠的妻子,两个聪明活泼的儿子,特别是大儿子麦克,但是他与儿子的交流并不多,孩子们也并不了解父亲的工作和情感,这是很多传统家庭的常态。
苏利文成熟稳重、做事干脆利索,深得组织中大佬的赏识,生活也得以过得平静幸福而富足。
有一天晚上,苏利文和组织中大佬隆尼的儿子康纳一起去解决组织内部的“事务”,不巧,儿子麦克潜藏在汽车中一起跟了过来,本来只是一场见面聊聊的沟通,因为康纳的冲动,一言不合就杀了对方所有人,这些都让小麦克看在眼里,他也同时被父亲和康纳发现了,事情因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正像康纳说的“这一切真是太疯狂了。”
当麦克问苏利文“妈妈知道吗?”苏利文回答说“你妈妈知道我爱隆尼先生,当我们一无所有时,他给我们一个家,一个像样的生活,我们亏欠他,你懂吗?”正像苏利文和隆尼先生一起单手谈钢琴一样,他们的演奏配合得近乎完美,苏利文似乎已经把隆尼先生当成了自己的父亲,因此遭到康纳的嫉妒,他冷笑着说“这一切真是太疯狂了。”也因此引发了全剧悲剧的开始。
在嫉妒和愤怒驱使下,康纳想去杀了小麦克,他支开苏利文,让他去找人收钱,其实是给苏利文下了陷阱,想让人杀了他。康纳去了苏利文家里,而恰好这一天小麦克因为在学校里打架被罚在班里的黑板上抄写单词,没有回家。
苏利文康纳杀死了苏利文的妻子和小儿子,小麦克亲眼看到了凶手康纳,并躲了起来,直到父亲回来。这对父子也因此开始了亡命天涯的复仇与毁灭之路。
这一路的逃亡也在追杀和父子感情交流中变得危险荆棘而不同寻常。如果父子感情在平淡无味和毫无交流中过完一生,比起这样短暂却璀璨的一段冒险旅程而加深了父子之间的情感,使父亲和儿子都得到了感情升温。我选择后者。
与此同时,组织找的追杀苏利文父子的杀手,是个变态杀人狂,杀人之后要以拍照片结束,由裘德洛饰演。这条追杀线真奇特!
**大量用抒情的音乐铺陈父子驾车跑在美国一望无际的平川上的路途,风景优美心情却是忧伤的。
父子的亡命之旅的第一次矛盾出现在被杀手追杀之后。父亲苏利文生气得把儿子拉下车,朝他大吼“让你趴下你就趴下,没有为什么,吃东西时一定要跟在我身边,听我的话,必然你得自己照顾自己。”小麦克回应道“我可以照顾自己!反正你根本不想带着我!你认为这全是我的错!”苏利文愤怒回答小麦克的话:“住口,那不是你的错!所有的事情都不是你的错!………接下来的事情我自己办不到,你一定要好好听我的话,知道吗?不然我们两个都活不了。我得逼卡彭放弃康纳,现在芝加哥帮派份子只关心一样东西,钱,他们将钱存在洲内各银行,我们把它找出来,拿走,你要不要帮我?那么我就要教你几样功夫。”
由此,父子关系在学习开车和抢银行的过程中进一步升温。见过抢银行,车开得慢条斯理、磕磕绊绊吗?哈,感觉抢银行的报复也是有趣而有快感啊。
在一场激烈的枪战中,苏利文肩膀受伤,变态杀手全脸被玻璃扎得破相,仇恨升级。小麦克开车到一家农夫家里借住,这也是父子之间短暂的宁静生活。小麦克因此也与农夫家结下深厚的感情。
农夫的妻子跟苏利文说:“你儿子很像你。”苏利文看着小麦克在田里耕田的样子,欣慰而忧伤得笑了。
晚上,苏利文与小麦克谈起喜欢的东西,苏利文说自己不喜欢数学,小麦克说我也是。
苏利文问“那么你喜欢什么?喜欢什么科目?或曾经喜欢?在学校的时候。”
“圣经历史,可能吧。”
“为什么?”“我喜欢那些故事,彼得(已经去世的弟弟)数学很厉害。”
“是吗?”
“你比较喜欢彼得吗?”
“不是。不是的,麦克,你们两个我都爱。”
“但是你…你对我不一样。”
“有吗?”
小麦克点头。
“嗯…可能因为彼得比较可爱,而你…你比较像我,而且我不喜欢你像我,我不是有意…偏心。”
“好吧……晚安,爸爸。”小麦克上前抱住了父亲,我想他也是第一次知道了爸爸真实的想法,自己也释然了。
最后一场黑暗雨夜里的枪战,结束了隆尼和苏利文多年的“父子”感情。苏利文杀死仇人康纳,算是一了百了了。
父子轻松踏上了原来计划的去姨妈家的路,他们来到了海边,找到一幢海边的房子,那里还有一条狗,是小麦克喜欢的。
然而,那个仇恨升级的变态杀手,可不会放过报仇的机会。
就在苏利文进到房子里,在窗前看海上风景的时候,这也是他最后一次看到生命中的风景了,而变态杀手最后的一张照片也是给苏利文拍的,他死在了苏利文的枪口下。
小麦克拿着枪对着杀手,却没办法开枪,在杀手死后,小麦克说“我做不到。”苏利文微笑着说“我知道。”正像苏利文跟隆尼说的“麦克可以进天堂。”一样,他希望小麦克不要参与到黑社会组织的杀戮里,所以他不希望小麦克像他。
苏利文在不停地说着“对不起”中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他并没有什么对不起,他完成了他的使命,他跟儿子之前的父子情永远的得到了升华。
最后,小麦克站在海边继续叙述着最初的旁白“我看见父亲唯一的恐惧,就是儿子步上他的后尘,那是我最后一次拿枪。”
小麦克去了农夫家,开始了普通的平凡的人生。他说“人们以为我在农村长大,而我想,从某方面来说,这也没错,但,在那之前的六周逃亡路上,我经历了我的整个人生,当时是1931年冬天。当别人问我麦克·苏利文是不是好人,或者他是不是无恶不作,我的答案永远是一样,我只跟他们说,他是我父亲。”
这是一部关于父亲与儿子的真实故事。儿子对父亲灵魂的救赎,以及父亲偿了儿子在这个世界的债。
我不希望你活出我的人生,我希望你活出自己的人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