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复兴的《长发》想表达的是什么?

肖复兴的《长发》想表达的是什么?,第1张

复兴资料(较详细,还有肖复兴自序)

肖复兴,北京人。1947年生。1966年高中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近著有《肖复兴自选集》3卷,《肖复兴散文》艺术卷、情感卷等。

作者语:“人其实是很脆弱的,伤怀往事,尤其是蹉跎的青春往事,心里的感受无可言说。我知道,无论过去是对是错,是可以伤感,还是可以悔恨,都是不可追回的了。人可以回过头往后看,但路却总是要往前走。过去的路是一张弓,只能弹射得我们向前飞奔,这就是我们无法逃避又不可选择的命运。”

我开始学习写小说是在20多年前70年代初,那时,我刚刚从北大荒插队回到北京,在郊区的一所中学里教书。我学小说最好的老师是书,只是那时找一本好书太不容易,现在想想简直有些像天方夜谭,说起来孩子都有点儿不太相信。是我的中学老师好不容易帮助我找到一些书,其中有这样几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帮助最大: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雨果的《九三年》、乔·治桑的《安吉堡的磨工》,还有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当时边看边做了大量的笔记。但以当时的年龄、阅历和思想,我想其实我只是饥不择食看着激动莫名,并未真正看懂。但那种对小说新鲜的感觉、真挚的感情、质朴的感悟,以及纯洁的冲动,是只有那个时候才会拥有的,现在,很难再找回来了。人的长大,就跟狗熊掰棒子一样,总是掰下这个丢掉那个。

那天,为了给《小说选刊》写编后记,我偶然翻出当时读完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记的笔记。在这个笔记中,我列下了安娜、卡列宁,杜丽、奥布朗斯基,吉提、列文,渥伦斯基之间的人物关系表格;还列了安娜与涯伦斯基、列文与吉提两条爱情线的线索表格,现在想想真是怪好笑也怪好玩的。但那确实是我最初学习小说的笨办法。重新看这样两个表格,能看出我的幼稚和笨拙,也能看也托尔斯态是如何处理两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又是如何面对俄国1861年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时代。托尔斯泰使自己的笔大开大会,将这两条爱情线平行发展又相互交织,抖擞得如同鱼一般既游于时代的江河中,又游于家庭的小溪里。

将小说写得好看,也许容易,但将小说同时具有时代深意而不那么轻飘飘,就不那么容易。将小说写得仅仅具有社论那样充沛的意义,也许也并不难,但同时具有艺术的魅力而将小说写得读者爱看、耐看,值得去思索回味,也不那么容易。托尔斯泰的伟大,就在于他能够在这两者游刃有余的有机结合当中使作品具有艺术的魅力。

托尔斯泰和罗曼·罗兰他们一起让我学到许多。我的第一篇小说《玉雕记》就是在这些学习之后才写出来的,它后来发表在1978年的《人民文学》里。那是我在小说这条羊肠小径上迈出的第一步。

我写中篇小说是在80年代初期,我还在中央戏剧学院上学以及刚刚毕业的时候。那时,书已经很好找了,书便也杂七杂八读了不少,但也许我是太爱怀旧的人,总还是怀念以前读托尔斯泰和罗曼·罗兰他们的时光,读书的效果也不如那时好,进步也就不快。

最初几个中篇小说《一路平安》、《苹果绿的颜色》,都是那时写的,是我趴在天津海河边一家仓库里的木板床上写出来的,仓库里到处弥漫着浓重的染料气味,也飘来河水污染的腥味。奇怪的是,那几篇小说却写得格外天真,颜色也苹果绿般过于明快。写小说时的心境,和小说之外的情境,有时就是这样的矛盾而无法平衡。但小说正是在这种矛盾和不平衡之中给予我们心的快乐和精神上的平衡。

收在这本集子里的这几个中篇小说,分别是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我30多岁和40多岁时写的。年龄的分野,使得小说的内容和作法都有一些变化。后来的小说如《长发》、《面的司机》、《绿月季》、《春秋》,让我看到我自己渐渐苍老的影子,不是指小说写得苍老,那样当然就好了,而是指自己的心态。一个人学习写小说,最好的年华是年轻的时候,年轻的时候错过了,便容易苍老。年轻的时候,托尔斯泰和罗曼·罗兰他们给予了我青春季节的营养,但毕竟受那时时代的制约,我只受到他们的影响而显得单薄。

小说,在我看来是文学门类中最得天独厚的了。诗歌缺少叙事的能力,戏剧宥于时空的限制,散文只能抒写自己……只有小说可以最大限度地展开想象的空间,创造出与我们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更为广阔的小说世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小说,在我看来是文学门类中最为丰富多彩的了。它最能允许十八般武艺在这里一显身手。诗歌、戏剧、散文,当然也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实验,但它们毕竟受自身文体的局限,小说却可以容纳它们吸收它们而演变自己。以前,说起捷克的小说家,我只知道有米兰·昆德拉,前不久有机会见到了捷克,我才知道还有霍拉巴尔,是和米兰·昆德拉齐名甚至比米兰·昆德拉更有名的小说家。他们的小说作法和小说所关注的问题都不尽相同,但并不妨碍他们都是优秀的作家。我所要做的是不要人为的自以为是,画地为牢,而是要兼收并蓄。小说不是一块铁板自以为坚硬得能抵挡一切,而是一块海绵吸收无论来自大河还是小溪里的水才会使得自己永远湿润。

能够坐下来写小说,感觉和写别的文体是不一样的。我虽然近年来因公务关系时间紧张,大多是写了一些散文随笔,但心里的愿望是希望有一天真能静下心来,好好写自己的小说,总觉得还有好多是要写小说的东西没有写出来。

最后,要感谢海峡文艺出版社和本书的责编施群先生,是他们的关爱才使此书得以出版。他们对我的创造一直给予深挚的关心。

同时,还想对读者说的其实也是对自己说的是,在这部中篇小说集付梓之际,恰巧是我结束了两年多之久的《小说选刊》工作生涯,而奉命调往《人民文学》。而且,今年我整整是50岁,天命知那非耶?这部分也是对我自己此时此刻的一种纪念吧。

谢谢所有曾经给予我帮助、关心的师长、朋友,也谢谢所有愿意掏钱买这本并读完这本小说的读者诸君。

1997年12月14日于北京

根据国际奥委会的资料,奥运会比赛项目是这样划分的:大项(SPORT)、分项(DISCIPINES)和小项(EVENT)。

与雅典奥运会一样,北京奥运会的比赛项目是大项28项,这28项为:田径、赛艇、羽毛球、垒球、篮球、足球、拳击、皮划艇、自行车、击剑、体操、举重、手球、曲棍球、柔道、摔跤、水上项目、现代五项、棒球、马术、跆拳道、网球、乒乓球、射击、射箭、铁人三项、帆船帆板和排球。

其中,有些项目没有分项,分项最多的是水上项目,包括了游泳、花样游泳、水球和跳水4个分项。田径虽然没有分项,却有46个小项,其中男子24个小项,女子22个小项,是奥运会项目中金牌最多的。其次是游泳,虽然没有分项,但是有32个小项,男女各16项。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武术将作为比赛项目出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其全称是“北京2008奥运会武术比赛”。

罗格是在到南京参加中国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期间作上述表示的。他说,尽管武术比赛有别于奥运会其他28个大项的比赛,但这毕竟是武术走向奥林匹克舞台的重大突破。

据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王筱麟介绍,罗格是13日在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北京申请进入奥运会问题的。这也是罗格首次表示武术将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同时也澄清了“武术将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表演项目”的传闻。

据悉,有关北京2008年奥运会武术比赛的细节问题,国际武术联合会和北京奥组委将与国际奥委会进行更加深入的磋

28个大项

302个小项

303块金牌

没有,根据《奥林匹克宪章》要作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必须在奥运会举行前7年决定,新进项目加入奥运会前作为表演项目出现。

二,奥运会吉祥物:

福娃是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其色彩与灵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来源于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

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福娃向世界各地的孩子们传递友谊、和平、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的美好愿望。

福娃是五个可爱的亲密小伙伴,他们的造型融入了鱼、大熊猫、奥林匹克圣火、藏羚羊以及燕子的形象。

福娃贝贝 福娃晶晶 福娃欢欢 福娃迎迎 福娃妮妮

每个娃娃都有一个琅琅上口的名字:“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妮”,在中国,叠音名

字是对孩子表达喜爱的一种传统方式。当把五个娃娃的名字连在一起,你会读出北京对世界的盛情邀请“北京欢

迎您”。

福娃代表了梦想以及中国人民的渴望。他们的原型和头饰蕴含着其与海洋、森林、火、大地和天空的联系,

其形象设计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展现了中国的灿烂文化。

将祝福带往世界各个角落

很久以来,中国就有通过符号传递祝福的传统。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每个娃娃都代表着一个美好的祝愿:繁

荣、欢乐、激情、健康与好运。娃娃们带着北京的盛情,将祝福带往世界各个角落,邀请各国人民共聚北京,欢

庆2008奥运盛典。

贝贝传递的祝福是繁荣。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 “鱼” 和 “水” 的图案是繁荣与收获的象征,人们用

“鲤鱼跳龙门”寓意事业有成和梦想的实现,“鱼”还有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的蕴涵。

贝贝的头部纹饰使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鱼纹图案。贝贝温柔纯洁,是水上运动的高手,和奥林匹克五环中

的蓝环相互辉映。

晶晶是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给人们欢乐。作为中国国宝,大熊猫深得世界人民的喜

爱。

晶晶来自广袤的森林,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他的头部纹饰源自宋瓷上的莲花瓣造型。晶晶憨厚乐

观,充满力量,代表奥林匹克五环中黑色的一环。

欢欢是福娃中的大哥哥。他是一个火娃娃,象征奥林匹克圣火。欢欢是运动激情的化身,他将激情散播世

界,传递 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欢欢所到之处,洋溢着北京2008对世界的热情。

欢欢的头部纹饰源自敦煌壁画中火焰的纹样。他性格外向奔放,熟稔各项球类运动,代表奥林匹克五环中红

色的一环。

迎迎是一只机敏灵活、驰骋如飞的藏羚羊,他来自中国辽阔的西部大地,将健康的美好祝福传向世界。迎迎

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保护动物藏羚羊,是绿色奥运的展现。

迎迎的头部纹饰融入了青藏高原和新疆等西部地区的装饰风格。他身手敏捷,是田径好手,代表奥林匹克五

环中**的一环。

妮妮来自天空,是一只展翅飞翔的燕子,其造型创意来自北京传统的沙燕风筝。“燕”还代表燕京(古代北京

的称谓)。妮妮把春天和喜悦带给人们,飞过之处播撒“祝您好运”的美好祝福。

天真无邪、欢快矫捷的妮妮将在体操比赛中闪亮登场,她代表奥林匹克五环中绿色的一环 选择北京的十大理由

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从未举办过奥运会。如果2008年奥运会在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4亿青少年的中国北京举办,奥林匹克理想和精神将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和发展。

2.具备举办奥运会的经济实力。北京是一座极具发展潜力的城市,近十年来经济始终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199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240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美元以上。

3.出色的体育成绩。已连续在近两届奥运会上获得金牌和奖牌总数第四的好成绩。迄今为止,中国运动员共获得1317个世界冠军、超破世界纪录1026次。

4.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在世界主要首都城市中,北京是刑事犯罪率、交通死亡率、火灾发生率最低的城市之一,城市安全保障具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能力。

5.灿烂的文化。北京有着3000年建城史、800年建都史,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6.举办大型运动会的丰富经验。北京不仅成功举办了1990年第11届亚运会、1994年第六届远南残运会,并且获得了2001年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主办权。

7.一个美丽的奥林匹克公园正在设计中。北京在城市环境最优美的北部兴建奥林匹克公园,占地1215公顷,其中包括容纳8万人的主体育场、14个体育场馆、运动员村和国际展览中心等,连同760公顷的森林绿地,将非常适合运动员比赛和休息。

8.一流的通讯、交通、饭店及其他社会服务设施。北京共有星级饭店344家、客房72万间(套),奥运会期间接待能力为40万人,首都机场的年客运能力为3500万人次,航线连接世界上任何一个通航的国家或城市。

9.中央政府的支持。2000年5月8日,朱镕基总理表示:中国政府全力支持北京申奥,将从各个方面为北京申办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10.民众的大力支持。据一家独立的调查公司对北京市民进行的入户调查显示:946%的市民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

希腊人于公元前776年规定每4年在奥林匹亚举办一次运动会。 运动会举行期间,全希腊选手及附近黎民百姓相聚于奥林匹亚这个希腊南部的风景秀丽的小镇。

公元前776年在这里举行第一届奥运会时,多利亚人克洛斯在19227 米短跑比赛中取得冠军。他成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荣获第一个项目的第一个桂冠的人。后来,古希腊运动会的规模逐渐扩大,并成为显示民族精神的盛会。比赛的优胜者获得月桂、野橄榄和棕榈编织的花环等。从公元前776年开始,到公元394年止,历经1170年,共举行了293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公元394年被罗马皇帝禁止。

1875~1881年,德国库蒂乌斯人在奥林匹克遗址发掘了出土文物, 引起了全世界的兴趣。为此,法国教育家皮埃尔·德·顾拜旦认为,恢复古希腊奥运会的传统,对促进国际体育运动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在他的倡导与积极奔走下,1894年6月,在巴黎举行了首次国际体育大会。国际体育大会决定把世界性的综合体育运动会叫做奥林匹克运动会,1896年4月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以4年一次,轮流在各会员国举行。到1992年,已经举行了25届奥运会。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基本上是每四年举行一次,这一周期被称为“奥林匹亚德”。按此周期算,则从公元前776年到公元394年间共应举办293届;但实际上召开的次数要少得多。不过,古代奥运会有规定,一个奥林匹亚德为一届,不管举行与否次数照算。

古奥运会初期,竞赛项目不多,所以前22届时间仅一天。后来随着比赛项目的增加,又延长为两天。从第37届增加少年比赛项目后,时间又延长到5天。其中第一天是开幕式,举行献祭和宣誓仪式,第二、三四天是比赛的具体内容,第五天是闭幕式,进行发奖和敬神活动。

目前奥运会的比赛项目有(未含冬奥会项目):田径、游泳(含跳水、水球、花样游泳)、射击、举重、自行车、射箭、篮球、排球、足球、手球、曲棍球、体操(含艺术体操)、击剑、国际式摔跤(自由式和古典式)、拳击、柔道、赛艇、皮艇和划艇、帆船(含帆板)、马术、现代五项、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棒球等。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不论从发展规模,还是从发展水平上来看,都已为举世所瞩目。奥林匹克精神得到了广泛传播。人们看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奥林匹克主义以竞技的形式,将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人类的社会活动,对人类的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一种体育现象,奥运会是人类探索体能极限的最引人入胜的赛场,奥运会纪录、奖牌成为运动员追求的崇高目标,奥林匹克运动已成为参与国家和地区众多、具有巨大吸引力、穿透力和凝聚力的一项全球性活动。

古代奥运会的由来

在半岛上的阿尔菲斯河之滨,克罗菲斯山麓,属于伊林斯地区的奥林匹亚村,被认为是诸神聚居之所。因此在这里建筑厂宙斯神庙,其附近被称为阿尔齐斯神域。当时每年七、八月间,各城邦都要来此祭祀宙斯。除献纳祭品、举行仪式外,竞技运动也被列为—种祭神活动。4年一次的闰年扩大祭祀,后来形成制度,这就是奥运会4年举行一次的由来。4年一次的古代奥运会周期,被称作“奥林匹亚德”。

关于古代奥运会的最早的诞生,有不少的神话传说,其中.最为哙炙人口的神话传说是:海神之子伯罗普斯为娶公主希波达米亚,在赛马车中战胜了国王俄诺马依斯,因而得到了公主和王位。为了庆祝胜利和感谢神灵佑护,在奥林匹亚举行了竞技盛会。

当然神话井非历史。事实上,古代奥运会所以在古希腊出现,是由地理环境,经济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审美观点等多种历史文化因素铸造成的一个客观历史现象。—般历史学家都认为,从公元前776年始,竞技表演以比赛形式出现,因而人们通常把这作为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始年代。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兴起于欧洲资本主义工业时代,但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古奥运会每四年一届,从公元前776年有文字纪录的第一届奥运会到公元393年,共举办了293届,历时1169年,经过了产生,发展和衰弱几个阶级。

第一, 古希腊自然环境与竟技运动习俗的形成。

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古希腊成为多种文化的交汇之处,并因此加快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在科学,文化,艺术和体育等领域里为人类做出了多方面的卓越贡献,成为西方文明的发祥地。竟技运动是希腊人生活的重要内容。

第二, 奥运会初期的比赛项目也反应了战争与古奥运的发展关系。从公元776年开始长达500年期间,奥运会项目逐步扩大,从单一的赛跑发展为有摔跤,混斗,拳击,四马战车,马车赛,角力,赛马,五项运动项目等的综合运动会,这些比赛项目,多与军事技能有关,反应了战争对奥运会比赛项目发展的驱动作用。虽然古奥运会的比赛项目有明显的军事烙印,但是奥运会本身却是整个希腊民族欢聚一堂的盛会。虽然各城邦间的冲突经常发生,但是它们之间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特别自公元前8世纪开始,随着古希腊殖民运动的兴起,在地中海区域形成了一个希腊文明圈。

第三, 古希腊的宗教习俗与奥运会模式的形成。

古奥运会是一种泛希腊的宗教庆典,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对奥林匹斯山诸神的膜拜;二是有一独特的祭祀制度;三是有丰富的宗教神话传说。

第四,古奥运会的盛衰。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发展为各希腊城邦参加的盛会,第二阶段(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为古希腊城邦奴隶制的全盛期,古奥运会达到鼎盛。第三阶段(公元前4世纪-----公元4世纪)古希腊先后被马其顿和罗马帝国征服,古奥运会进入衰落期。

二:奥林匹克运动的动因:

体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19世纪下半叶,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现代体育的发展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倾向。一是竟技运动的迅速发展,二是体育的国际化趋势,1881年第一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国际体操联合会成立。随着国际体育交往的扩大,建立一个综合的国际体育交流的大舞台,建立一个协调各单项组织活动的国际体育组织以发挥管理作用,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

终于在1893年根据顾拜旦的建议,法国田径协会联合会举行了一次国际性体育会议。讨论复兴奥运会的问题。

1894年国际体育运动代表大会在巴黎索邦神学院隆重开幕。并通过了一个重要文件----(复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决议。由于首届奥运会将于1896年在古奥运会的发源地希腊雅典举行,因此希腊人维凯拉斯任第一任主席,顾拜旦为秘书长。大会规定每隔四年在哪个国家的大城市举行奥运会。

三:现代奥运会与古代奥运会主要特点的比较

1. 沿用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名称。

2. 继承了“奥林匹亚”每四年一个周期的传统

3. 借用和发展了古代奥运会的某些仪式。

4. 吸收和发展了古代奥运会的传统思想。

校园,是莘莘学子青春之梦开始的地方,每一个学子都会有和校园相联系的青春的梦和记忆。校园对于一个人青春的重要,“是任何别的地方别的事物都无法取代、无法比拟的”。《永远的校园》正是通过对刻印在生命里的一座座校园的回忆,揭示了校园对于一个人青春和生命的意义,抒发了对校园的热爱与珍惜之情,并劝勉每一个在校的青年学子要珍惜校园、珍惜青春。

《永远的校园》是肖复兴写的一篇具有浓郁抒情意味的回忆性散文,写于1999年,发表于《人民教育》。文章的开头,作者首先简要交代了自己与校园相关的生活经历。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在我人生52岁中,我上了16年的学,当了大、中、小学的老师10年,一共26年,校园生活占去了一半还要多一点。”可见,校园对于作者一生的重要性。但作者却离开了刻印在他生命里的校园,而且当初离去时是那样的毅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常常为当初的选择自责,觉得这种离开是对校园的一种背叛。因此,离开校园之后,常常想起校园的生活,也更加怀念校园。这样,自然引发了下文对校园的回忆。

作者先写了自己读书的大学校园——中央戏剧学院。1966年,肖复兴从北京汇文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这一年,正是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开始。由于十年内乱,他未能读成大学。1968年,作为知识青年,他和那一代的许多同龄人一起到北大荒插队。1978年,高考制度恢复后,他再次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成为高考恢复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这一年,他31岁。1982年,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三年。1985年,他毅然离开中央戏剧学院,只为了“要闯荡更广阔的生活”。1999年,作者发表这篇散文时,正好是作者离开大学校园14个年头。文章的第2、3段写的正是作者上大学的经历、情景及感受。当作者第二次到中央戏剧学院报到,是在他阔别这所校园12年之后。这12年,正是青春最好的年华。但是,由于那段荒诞的历史,作者的青春岁月被荒芜了,应该流淌在校园里的岁月,却渗进了北大荒的土地。失去的才懂得珍惜。正因为失去了校园12年之久,作者“才真正地对校园产生一种珍惜之情”,正因为青春被荒芜了12年,作者才格外珍惜青春的岁月;正因为是在青春的年华失去了校园,才真正明白校园对于一个人的青春无可取代的重要性:“如果说青春是一条河,那么,这条河流淌过的树木芬芳、草丛湿润的两岸,应该大部分属于校园。”所以,当作者以31岁的年龄戴上学生的校徽,尽管有一种与年龄不相符的可笑,但作者却觉得是那样的自豪和亲切。

厦门大学和天津大学,是作者离开校园后所到过的大学之中最难忘的两所校园。这两所大学都是国内著名的高等学府,一所在南方,一所在北方。作者去这两所校园的原因不同,但是,这两所校园给作者的感受却是一样的:树绿,花香,空气湿润,气氛宁静,气息清新,没有外面世界的喧嚣和纷扰,到处是年轻学子青春洋溢的脸。而这些,在作者看来,是“只有在校园里才会拥有的境界”,是“只有校园才会拥有的独一无二的氛围”。在离开了校园之后,在“走过了一些别的地方,看到了一些不愿意见到的事物”之后,校园让作者感到格外亲切和美好。作者说:“我知道这是只有校园才会喷发的气息,它让我感到熟悉,感到亲切,它和别处不一样,它有的只是这样的清淡和清新。”“还有什么地方能比得上校园更美好,更让人感动呢?”对那些正当青春的校园中的学子,作者更加羡慕:“若能够在这里再读几年书,该是多么好啊!”而且由于作者已是青春不再,看到眼前那一张张青春洋溢的脸,就有了一种青春稍纵即逝的伤感和怅惘。而这种伤感和怅惘,又让作者对那些年轻的学子有了一种殷殷的劝勉,希望他们能珍惜眼前的拥有,珍惜青春,不虚度青春,并把自己的小说定名为《青春梦幻曲》。

作者走进北大校园,是因为儿子被保送到北大,学校要求家长直接递送保送的表格。北大是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著名学府。作者是第一次进北大,但北大的一切都让他感到“是那样的熟悉,仿佛以前在哪里见过”,这是因为这里是校园。作者反复说:“我知道是校园才会让我涌出这种感觉和感情。”“这种感觉只有在校园里才会拥有,虽然我知道只要走出校园,这种感觉便会像是惊飞的鸟一样荡然无存,但我仍然为这种瞬间的感觉而感动。”可见,作者对校园感情的深厚。

最后一段写作者和儿子在中学校园里合影留念。这所中学就是有名的北京汇文中学,它是作者和儿子共同的母校,也是五所校园中唯一的一所中学。这所中学与其他的大学校园有着一样的青春的身影,一样的青春的气息,一样的安静的环境,一样的馥郁的花香。所不同的是,出现在作者眼前的年轻身影是他的儿子,这让作者回想到32年前和儿子一样年轻、一样梦想空阔的自己。父子两人不同的命运,让作者更加感慨自己青春梦想的破灭,也对校园更加珍惜。教学楼校牌旁父子两人的合影,是两代人梦想的见证,是岁月和历史的见证,更是作者对校园一往情深的见证。

文章中所写的五所校园,有大学,有中学;有中国南方的校园,有北方的;有作者的母校,有儿子的母校,有父子两人共同的母校,还有作者曾经作客过的校园。这五所校园,都是作者生命中经历过的校园,而且是给了作者深刻印象、刻印在作者生命里的校园。可以说,这五所校园是作者所经历过的校园的缩影,凝缩着作者对校园永远的记忆,凝缩着作者对校园永远的热爱、眷恋、向往、珍惜之情,也凝缩了作者对校园永远的祝福和对青年学子殷切的劝勉。文章题为《永远的校园》,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校园对于一个人的青春和生命,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性,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一生一世的,是永远的;即使我们不在了,它会承载着岁月和历史的痕迹,承载着青春的梦想,永远地存在下去。

从时间的跨度看,文章所写的校园生活与经历,从1966年到1998年,其间共32年,跨父子两代人。32年前,作者同1998年时的儿子“一样大小,一样高中毕业,一样青春洋溢而所想空阔,一样想从这个中学的校园蹦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大学校园”,但是,由于时代的原因,他的梦想破灭了。之后,为了自己的梦想,作者31岁重回校园读书,后来又为了闯荡更广阔的生活离开校园。可以说,父亲的遭遇是那一代人共同的,时代与历史的痕迹深深刻在了他们的生命里。如果说作者的校园经历与感情是他那一代人的缩影,那么他的儿子以及校园中那无数张青春洋溢的脸,就是新一代年轻人的写照。透过三十余年的时空,让我们不仅触摸到作者个人的往事,也触摸到中国历史跳动的脉搏。从作者个人的人生际遇,我们也触摸到许许多多普通中国人在历史时空背景下的困惑、伤痛与追求。这样,校园就被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上,有了普遍的、历史的意义。文章的主题由此得到了拓展和延伸,有了历史的厚重感。作者以过来人的身份对青春与生命的思考、对校园的热爱与珍惜之情、对后辈年轻学子的劝勉,就有了一种沉甸甸的历史的厚重。

《永远的校园》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文章以“校园”为线索,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紧紧围绕“青春”这个主题展开回忆,文脉清晰,主旨鲜明,内容丰富,感情真挚。作者用细腻的文笔连缀起一件件校园生活中的小事、一个个校园生活中的场景,清唱般的叙述、生动入微的描写、真挚的抒情结合在一起。读来血肉丰满,亲切自然。

1紧扣线索选材,文脉清晰

标题点明了文章的线索。文章紧扣“校园”选取材料、表达主题。在不长的篇幅中,“校园”这个词语共出现了48次,有时候是特指,有时候是泛指。作者生命中经历过的校园很多,有的是在那里读过书的,有的是在那里教过书的,有的是去作过客的,作者并没有全写。课文中写到的校园有五所:中央戏剧学院、厦门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大学、一所中学。

从作者的生活经历看,所选取的这五所校园,都是在作者的生命记忆中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中央戏剧学院是作者的大学校园,而且是“二进宫”的大学校园。北京大学是作者的儿子读大学的校园。课文中写到的那所“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中学”,即北京汇文中学,是作者和儿子两代人读书时的中学。这三所校园,是作者和儿子两代人读中学和大学的校园。厦门大学和天津大学是作者曾在那里作客并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校园。不论哪一所校园,都是“刻印在我的生命里”的校园,是作者经历过的所有校园的代表。

从文章的内容与思想感情看,不论写哪一所校园,作者都始终扣住“青春”这个主题来写。中央戏剧学院是作者的青春被时代所荒芜的见证,又是重新点燃他青春梦想的地方。正因为曾经失去过,所以才懂得珍惜;正因为是失去后的拥有,所以才更加珍惜。写厦门大学、天津大学和北京大学,作者所观照的视角,也始终落在校园中那一张张青春洋溢的脸、充满青春气息的环境和氛围上,羡慕与祝福中透着对青春稍纵易逝的感慨、对校园的无限珍惜之情,同时也对那些年轻的、正当青春的在校学子殷殷劝勉——珍惜青春,珍惜校园。文章最后写那所“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中学”,把儿子青春洋溢的身影和作者曾经青春洋溢的身影叠放在这所校园的底片上,定格在教学楼的校牌旁边,成为青春永驻的校园的见证。作者笔下的每一所校园,都与“青春”相联系,都被青春所照亮,散发着青春迷人的光彩。当校园的一切被青春照亮的时候,才更见出校园里的青春是多么美好而宝贵。“校园”和“青春”,就这样水乳交融地联系在一起。

在写作顺序的安排上,作者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记述了与自己生命与青春相联系的五所校园。文章关于时间的交代非常清晰:“1978年的冬天”(写中央戏剧学院)——“在以后的日子里”(写厦门大学和天津大学)——“去年”(写北京大学)——“记得去年一个星期天”(写汇文中学)。这样的写作顺序,与作者的校园生活和经历相一致,也使文章条理清楚,脉络清晰,给人鲜明的印象。

文章扣住“校园”这一线索选材,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展开叙述,内容又始终紧紧围绕“青春”这个主题,因此,文章虽然写了不同类型、不同地方、不同性质的五所校园,但文脉清晰,主旨鲜明。

2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从表达方式看,作者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多种表达方式,而且独具特色。

记叙脉络清晰,质朴自然,如同清唱。作者用青春这条主题线串起一所所校园,形成一条珠链。珠链上的每一颗珠子,按照固有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着。作者因着这些校园,写里面的人、景、事,写自己的所见与所感。质朴平淡、自由而又节制的叙述,如同清唱,宁静,不张扬,就像和朋友聊天,使人瞬间就会对他的文字拥有一种亲和力,读来令人感动。

描写细腻生动,视角独到。作者写校园,善于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进行细腻的描写。文章中的描写很少从大处着笔,而总是选择一个个再寻常不过的细小的情景,展开细节的描写,如同在素描中起一处或几处工笔,体现着作者对校园独到的观感,如同点睛,使文章神韵全出。例如,文章写汇文中学,先是简约平淡的交代和叙述,然后转入对校园的描写:“校园异常安静,百年历史的老钟还在,教学楼巍峨的身影依然,儿子像小鹿一样蹦蹦跳跳地跑下楼来,青春的气息和满园馥郁的月季芬芳一起在校园里洋溢。”这里的描写,先是线条般地勾勒——安静的氛围,百年的老钟,巍峨的教学楼,都是校园中再普通不过的情景。尤其是写那口百年老钟,更是细处着笔,笔下含情。接下来写儿子“小鹿一样蹦蹦跳跳地跑下楼来”,这个细节的描写,如同素描中的一处工笔,使得整个校园在静止的背景上活了起来,青春的气息和着满园馥郁的花香一下子洋溢在校园里。文章中写每一所校园,都有这样独到的描写,不仅使文章生动细腻,也使所写的校园充满了生机。

抒情真挚亲切,意味隽永。肖复兴的作品总是充满了真情实感,这也是他的许多作品被选入大中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对校园热爱、眷恋、珍惜的真情实感,充溢在字里行间。有间接抒情,即在对校园的记叙与描写中抒情。作者对校园的热爱,使得他笔下的一草一木都充满情感。有直接抒情,这往往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之上,不仅充分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而且突出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所不同的是,即便是直接抒情,作者也是含蓄的,甚至用比喻的方式来表达。例如,作者在厦门大学的所见,让他感慨万千,作者把对校园的眷恋和羡慕之情融于清新的比喻之中:“青春时节像是一只鸟或是一粒种子,能够在这样的环境里飞翔或种植,该是多么美好和适得其所。”“这些,都是只有在校园里才会拥有的境界。只有在这里,一切才变得如此清晰,心情才得以超凡脱俗的净化。若能够在这里再读几年书,该是多么好啊!青春的血液该像是过滤透析一样,清水般的清澈。”正是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将深厚的情感颇有分寸地融于文字,使作者的抒情与叙述一样质朴、不张扬,读来亲切自然,真实可信又韵味含蓄。愈读,愈感人至深。

在文章中,记叙、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是有机溶于一体的。作者写每一所校园,几乎都是先叙述,再描写,后抒情。例如写中央戏剧学院,先简要叙述二进校园的经过,然后描写了两个细节——冬天躺在上铺睡不着时听到的窗外白杨树被寒风吹得瑟缩的声音,第二年春天藤萝架缀满紫嘟嘟的花瓣的情景。生动的细节描写,传达出作者对校园记忆之深刻。尤其是满架的藤萝花,那是作者第一次走进这所校园时首先看到的情景,就连花瓣紫嘟嘟的颜色与样子,作者都记得那么清晰,可见印象之深,感情之深。阔别了12年后重回校园,情景依旧,物是人非,作者思绪纷飞,感慨万千,课文很自然地转入到作者感情的直接抒发——失去的才懂得珍惜,校园对于一个人的青春和生命是何等的重要。最后对佩戴校徽这个细节的描写,又是对作者热爱青春、珍惜校园这种情感的最好注释和证明。多种表达方式的结合运用,使课文事循其脉,景因其情,情因其景,情景相生,相得益彰。

3 比喻与排比的修辞方法

比喻和排比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优美含蓄,而且更具抒情性。

文章中比喻的运用独具特色。一般情况下,比喻多用于描摹物态,使之生动形象。而作者笔下的比喻却多用于抒情。例如:“如果说青春是一条河,那么,这条河流淌过的树木芬芳、草丛湿润的两岸,应该大部分属于校园。”这里把青春比作一条河,河的两岸树木芬芳、草丛湿润,是因为青春这条河的浇灌和滋润,而这两岸应该大部分属于校园。这一比喻,含蓄而形象的表达了校园对于一个人的青春无可比拟的重要性,抒发了作者对青春的珍惜之情,对校园的热爱之情。其它的还有:“青春时节像是一只鸟或是一粒种子,能够在这样的环境里飞翔或种植,该是多么美好和适得其所。”“青春的血液该像是过滤透析一样,清水般的清澈。”

文章中排比的运用有三处。以第3自然段的排比为例。这里写作者在厦门大学的所见,对校园中大的景观——“鲁迅先生的雕像、陈嘉庚先生资助建造的体育场、教学楼、实验室”等,作者只是简要交代,一笔带过,构成一个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之上,作者描写了校园留给他的印象最深刻的情景:“到处是年轻学生青春洋溢的脸,到处是南方特有的高大葳蕤的树,到处是亚热带的奇异芬芳的花。”这里的排比从细处着手,描写简约而细腻,凸显了这所校园的南国特征,又展现了校园到处洋溢着的青春活力,也流露了作者对这所校园深深的喜爱和羡慕之情。

肖复兴的《永远的校园》,不仅写了刻印在他生命里的一所所的“永远的校园”,而且通过这些校园,彰显着校园对于一个人青春和生命的意义,对于每一个在校的青年学子,既是一种启迪,又是殷切的劝勉。作者用真挚的情感凝成的对校园的动人的清唱,也将如同汇文的钟声,在无数学子心中永远飞扬,成为永不消逝的旋律。

 

令肖复兴兴奋的是,叶圣陶还邀请获奖学生去他那儿做客,“那时.叶圣陶先生60岁上下,平易近人,他给了我们不少鼓励。”

肖复兴与叶圣陶父子的忘年文缘

肖复兴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著作颇丰、声名也隆盛的中坚作家。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温厚,一口地道的北京话,话音清亮悦耳,听起来非常年轻。他戴着一副大眼镜,着一件红色针织上衣.既家常又透着有别于普通家居男人的书卷气质。倒完茶,肖复兴坐在对着北窗的单人沙发上开始有问必答,他确实是一个易于沟通并乐于与人沟通的人。

叶圣陶逐字逐句为他批改作文

之所以走上文学道路,肖复兴说小时候对艺术很好奇,也喜爱。解放前,肖复兴的父亲从老家沧州来到北京,1947年,长子肖复兴出生,一家人在北京城南的打磨厂街居住。对于老家,肖复兴没有儿时的记忆,“虽然小的时候曾回过老家,但印象不深”。直到他的母亲去世后,把母亲与父亲合葬在老家,这才是肖复兴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回老家。

肖复兴还记得,姐姐l5岁那年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北京城南西河沿里的六联证章厂里描绘各种徽章。用一种叫做烧蓝的东西,类似亮晶晶的碎玻璃碴子,贴在徽章的模子里,用酒精喷灯把它烧化在徽章上面。姐姐做的就是这样的活儿,计件算钱,一天头也不抬,能做200多枚徽章,一个月能拿上几十元工资,算起来,做一枚徽章只是能够赚几分钱。那时,父亲每月也就70元工资。姐姐的钱对于当时生活拮据的肖家.起的作用是很大的。那时,肖复兴一家6口人,日子过得紧巴。听来证章厂定做铁路徽章的一位铁路部门的主任说,正在修的京包线铁路需要人,挣钱多,姐姐不听全家人的劝阻,飞快地从六联证章厂辞了职。

肖复兴幼小时的这些印象到如今仍然铭记在心,但那时期家庭的困顿并没有抹杀肖复兴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走上文学道路后,他创作的散文常常以音乐为内容,源于他小时候对音乐的喜爱,“那时候家里比较穷,没有走上这条路,现在也不可能再去搞音乐了,所以写一些与音乐有关的散文也是这个童年的梦想的延续”。

“我们小时候住的院子里有一位街坊,母亲是医生,可以说是知识分子家庭。他的姐夫是印尼华侨,从国外带来一台立式录音机。”这台当时被当作“稀罕物”的录音机,给肖复兴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忆。那个邻居男孩比肖复兴大几岁,很喜爱朗诵,“当时广播剧《林海雪原》正在热播,他就对着录音机朗诵,录完后放给我们小孩听。”其时,肖复兴正在上小学,从录音机里听到邻居小朋友的声音,他感到惊奇又兴奋。

复兴对文学的喜爱也许出于父亲的熏陶。他的父亲是个税务局职员,喜欢看书。肖复兴回忆,小的时候,父亲曾给他讲过许多在书上看到的故事,如古典的包公案、水浒传等。“我的家乡离纪晓岚的故乡很近,父亲曾给我讲过一些纪晓岚的轶事。”

还在上小学时,肖复兴最早接触到的文艺作品是《上海文艺》。“我在街上买的书,看完后感到很神奇,原来在文学的世界里可以天马行空。那时我还抄一些文学作品,如《干家诗》。”小学三年级时,肖复兴开始接触作文课。“教这门课的是新班主任老师张文彬,40多岁的样子,有着浓厚的、我听不出来究竟是哪里的外地口音。”张老师很严厉,那时的肖复兴对张老师相当畏惧,他还能清楚想起张老师站在讲台桌前的模样.“挺直的腰板,头发乌亮蓬松,一根根直戳戳地立着,总使人想起‘怒发冲冠’这个成语”。

但是,这个令人相当畏惧的老师在教学上却有独特的一套方式,令肖复兴如今忆起也倍感钦佩。在张老师的带领下,肖复兴和同学们的第一次作文课之前的工作是去长安街上的儿童**院看**。到现在,肖复兴依然清晰地记得,那场**看的是《上甘岭》。多年以后,他曾用清新语言回忆起那个快乐的儿时片断:“那时,儿童**院刚刚建好,内外一新。我的票的位子在楼上,一层层椅子由低而高,像布在梯田上的小苗苗。**一开演,身后放映室的小方洞射出一道白光,从我的肩头射过,像一道银色无声的瀑布。我真想伸手抓一把,也想调皮地站起来,在银幕上能露出个怪样的影子来。尤其让我感到新鲜的是,在每一排座椅下面都安着一个小灯,散发着柔和而有些幽暗的光,可以使迟到的小观众不必担心找不到位子。”

看完**后,张老师给大家布置的作文是写这次看**,他说:“你们怎么看,怎么想的,就怎么写。”肖复兴把自己看**时所感受到的一切娓娓道来。没有想到,第二周作文课讲评时,张老师给全班同学朗读了肖复兴的这篇作文,并对这篇作文提出表扬及意见。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肖复兴如今已经忘记了,但他那浓重的外地口音,令肖复兴如今回想起来仍觉得那么亲切。这次成功的尝试,使少年肖复兴第一次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这以后,肖复兴迷上了作文,作文课成了他最盼望上的一门课。而作文讲评时,张老师常常要念肖复兴的作文。张老师对他也格外器重起来,常在课下对他说:“多读些课外书!”在肖复兴眼里,张老师变得亲切了,尤其他那一头硬发也不再“怒发冲冠”了,变得柔和了许多。

在北京汇文中学上初中的阶段,肖复兴开始动笔写小小说、散文。当时,学校里有两块乒乓球台那么大的墙报“百花”,老师、同学都可以投稿。上初二时,肖复兴突发奇想,他对同学说,“咱自己也办一个墙报吧!”说办就办,他们照葫芦画瓢,办了一个“小百花”墙报,肖复兴被选为主编,每期在一块小黑板上贴出400字的稿子.放在教室里。后来,小黑板被摆在了楼道里,受到学校师生的好评。

真正印成铅字的文章是《一幅画像》。那是肖复兴上初三时,他的作文《一幅画像》被推荐参加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得了一等奖,“奖品是一本新华字典”。令肖复兴终身难忘的是,这篇作文让他与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叶圣陶先生有了一段珍贵的“忘年文缘”。

那年暑假,老师把一份油印的《一幅画像》拿给肖复兴,并告诉肖复兴,叶圣陶先生已在作文上面逐字逐句修改过了。原来,叶圣陶非常重视这次征文比赛,评改了全部获奖作品,在每篇文章后边还写了一段评语。后来,这些获奖作品连同叶圣陶的评语被编成了一本文集《我和姐姐争冠军》。令肖复兴兴奋的是,叶圣陶还邀请获奖学生去他那儿做客,“那时,叶圣陶先生60岁上下,平易近人,他给了我们不少鼓励。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得到大作家的指点,真是高兴得不得了。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大作家”。

叶圣陶的长子叶至善同样是肖复兴初涉文学道路时伸手相扶的一个“贵人”。1971年冬,已插队到北大荒七星农场的肖复兴被发配到离农场场部l8里远的猪号喂猪。猪号里有200来头猪,班长加一个当地农民连肖复兴,还有一个从山东过来的盲流就这么几个人,没有什么事,也见不到什么人,孤独与凄凉像结了张网紧紧裹着肖复兴的心。

在这种境遇中,肖复兴写散文,写自己的插队生活。他想把散文寄给叶圣陶,请他指点指点。但那时叶圣陶被列在打倒之列,肖复兴不敢与他联系,就把信寄给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叶至善很快就给肖复兴回了信,说写得挺好可以发表,并就肖复兴的散文逐字逐句修改,并提出评点意见,有的文章改动大,怕肖复兴看不清,就重新抄一遍,再寄回来。叶至善当时是中国少儿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刚刚从河南“五七”干校回来,“赋闲”在家。他同他父亲一样,对肖复兴这个素昧平生的青年予以关怀和帮助,给困顿申的肖复兴极大鼓励和自信。现在回忆起叶圣陶父子对自己的鼓励与关怀,肖复兴的语间感激之情自然流露,“正是他们给了我无私的帮助,对我走上文学道路起到了重要影响”。

31岁“高龄"入读中戏

现在,每逢中央戏剧学院招生,学生们都人山人海地从各地蜂拥而来,削尖脑袋也要挤进中戏的大门。肖复兴是中戏毕业的,但他与中戏却是在无意中结缘的。l966年,肖复兴高中毕业前夕,艺术院校提前招生,中央戏剧学院来汇文中学招生,想招一批能创作还能表演的学生,希望学校推荐优秀学生。“当时,学校推荐了我。老师叫我去看一下。”肖复兴在中学当过一焦学生会主席,组织过文艺活动,也表演过小节目,但他的理想是考北大,对中戏并不了解。“教导主任特地找到我,说你去吧,不愿考也不能勉强。”于是,肖复兴进了中戏的考场,他记得自己表演了一个小节目,还说了自己的经历,“面试的老师大概觉得我的条件合适,还专门带我去后台转了转。”面试、复试,肖复兴都通过了。5月份,中戏给肖复兴寄来一个录取通知书。可是,“文革”爆发了,肖复兴的升学之路也被无情截断。

但他与中戏的缘分却没有中断。l974年,肖复兴满心欢喜地从北大荒回到京城,下乡知青的身份转而变换成城市待业青年,时年已27岁的肖复兴有好长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备受冷遇,只好在一所小学里当代课老师。l976年到北京东铁营二中教语文当班主任,那年春天,肖复兴到传达室打电话,桌子上放着一张报纸,他无意间发现有中央戏剧,学院招生简章,心怦怦直跳。中戏招生通知上要求考生年龄在18至31岁。肖复兴那年正好31岁,已在《诗刊》、《人民文学》上发表过诗歌、小说。他拿着报纸回去就跟同事们讲,那些老师都说,你一直没停止看书写作,就再考一次吧,准能考上。在同事们的鼓励下,他报名参加考试,一考即中。

1978年,当肖复兴攥着通知书再走进中央戏剧学院时,l2年过去了,他百感交集。自嘲自己已是“二进宫”。“在中戏,我学过**剧本,但兴趣不在那。**剧本是个集体创作的工作,不太适合我。但中戏也教会了我许多。”从中戏毕业后,肖复兴留校任教.“每礼拜都有课,感觉教书耽误时间。”肖复兴的兴趣在于写作,希望从事写作的职业。“系主任挽留我,也给了我很大自由”,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走出中戏,从此成为专业作家。

儿子说“看不起”只会写作的专业作家父亲

近年来,出版界把韩寒等新兴少年作家炒得很热,一时间少年写作被炒得沸沸扬扬。对此,肖复兴说:“孩子们的成长速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期,他们自己书写自己的生活和情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目前过热的商业化运作有揠苗助长的性质,这对纯真的少年写作是有伤害的。少年写作并不是我国独有的现象。我读过德国一个l6岁男孩本雅明·莱贝特写的《疯狂》。在我看来,过于的轻巧、过于的商业化是和文学本质有距离的。”

肖复兴的儿子肖铁小学四年级开始在《小学生语文报》上发表作文,他写作的《转校生》在文坛掀起一股少年写作旋风之后,转而一门心思地投入到高考的复习当中,考上了北大中文系,还成了中国作协最年轻的会员之一,出了几本小说,反响还不错。在整个大学期间,肖铁一直都处于销声匿迹的状态,直到距离成名7年后才推出长篇小说《飞行的杀手》。

对于儿子的选择,肖复兴表示,“真让人既心疼又宽慰”。他说,“儿子从小到大都是个‘乖仔’,第一部小说出来后产生那么大的反响,他也会飘飘然,但他很快明白自己究竟该干什么。而高考就是他必须经过的一个坎。”谈起和其他同龄少年作家的区别,肖复兴说,“其实儿子的反叛思想也是有的,不过并没浅显地表现在外表上。”

据悉,肖铁虽然也喜欢创作,但肖铁还是很看不起肖复兴这个除了写作不会做其他事的专业作家的父亲,肖铁的这部小说就是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写成的。肖复兴说,“肖铁还是希望成为一个既有学问又能写书的学者型的作家。把学问做好了,有多少小说不能写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49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