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第1张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雨霖铃》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雨霖铃》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雨霖铃》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强调,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二、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感知《雨霖铃》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凉清丽的意境和浓重的离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意象特点,把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

 三、说重难点

 重点:感受作者浓浓的离别之愁,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

 难点:理解、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四、 说教法:

 1、诵读法;

 2、点拨法;

 3、探究法。

 五、说学法

 1、预习法;

 2、质疑法;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南朝江淹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自古以来,人们往往“伤离别”,柳永作为宋朝大才子,整日混迹于烟花柳巷,与红颜知己把酒言欢、吟诗诵赋。这首《雨霖铃》就是作者离开都城汴京时写给曾经的红颜知己的用心之作。

 2、文本学习

 (1)初读:学生自由朗读吟诵,注意字音、节奏、轻重、缓急、感知韵律美。

 读音:噎、

 韵脚:切、歇,波、阔,别、节、年。

 节奏舒缓,读出有情人离别时凝重氛围。

 语调:“更与何人说”一句读出相聚后的独处之苦,余音绕梁。

 (2)范朗读:听老师示范朗读,学生找出词中意象,说出这些意象的特点。

 意象:上阕有寒蝉、长亭、帐、兰舟,下阕有烟波、暮霭、杨柳岸等。特点,都是引人伤感之物。

 (3)三读:展开想象,感悟由众多意向组成的意境美。

 (4)四读:品评诗句领悟表达美,具体方法是炼句。上阕选择尾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下阕选择“今宵酒醒何处,烟柳岸,晓风残月”,体会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上句:浩渺无涯的水波比喻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傍晚浓重的云雾暗示心情沉重压抑,空阔辽源的楚地天空说明愁绪的无边无际。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下句:虚写别后境况,醉酒之后,看到的是美好的景象——“杨柳岸”,杨柳婆娑,岸堤青翠,却偏偏在乍暖还寒的小风中吹佛,在如勾的残月下映照,这是怎样的不和谐的美景!惟其如此,才能写出主人公的相期之愿和重聚之难。因上阕主要是实写,下阕,尤其是这一句属虚写,虚实结合,诗意饱满。

 (5)背诵。

 3、探究:唐朝诗人李华的《春行即兴》如何体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附:《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4、拓展:情景交融类试题的答题技巧,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点名手法,说出效果。

 5、作业:就本首词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板书设计:板书体现了一节课的重要内容或知识框架

《雨霖铃》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包括风格、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激发学生诵读古典诗歌的兴趣。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1、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绝、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在深秋雨后的傍晚时分,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别离”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2、重点讲读课

 本单元是古典诗歌单元,即古典诗歌,包括唐宋诗词及元曲。《雨霖铃》承担着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能力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因此有着重要地位。《雨霖铃》是婉约派代表作,因此学习它,对于学生了解婉约派风格有着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两个普遍班,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对古诗鉴赏的基本手法,风格也有一定了解,因此我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新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提高文学品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基本形式的基础上品位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1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

 ②了解作者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2、过程与方法

 ①体味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②通过鉴赏名句,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四、重点、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是:通过鉴赏名句,体会作者情感

 五、教学策略

 1、诵读法

 2、启发法

 3、讨论法

 六、学法指导

 1、课前让学生查找作者柳永的资料。

 2、指导诵读。

 3、 指导想象。

 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下面是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 、导语设计

 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 解题

 1、 作者简介。

 2、创作背景。

 3、关于词牌。

 三、诵读诗歌。

 1、诵读提示。

 2、听范读带。

 3、学生自由诵读。

 4、学生推荐诵读好的同学。

 5、全班齐读。

 四、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问题:这首词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上下片各写什么内容?

 (情:留恋难舍,孤独痛苦

 上片:临别之时留恋难舍的情景 下片:离别之后孤独痛苦的心情)

 五、分析诗句 体味情感

 问题:作者怎样抒发的感情?学生讨论分析发言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

 “蝉”—— “忧愁悲苦”

 比如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中说:“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比如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中说:“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

 长亭:

 送别饯行之用

 比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比如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例二: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抓住一对矛盾:留恋←→催发

 例三: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浩淼无际的江面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

 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

 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

 六、分析下片

 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①问题: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②为什么古人比今人更看重离别?

 ③联系中国古代诗歌的“悲秋”传统,结合柳永的处境,体味作者的感情。

 ⑵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这两句成为千古名句你能说说理由吗?

 ②句中“酒醒”照应上阕哪一句?词人为什么喝酒?

 ③“杨柳”的意象。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

 ④品味词中的“晓风残月”对抒情的作用。

 ⑶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

 七、概括写作技巧及婉约派词风

 1、总结出——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总结出——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3、概括婉约派词的特点。

 景物 轻柔纤细

 语言 清丽委婉

 情感 低婉缠绵

 八、课堂总结板书设计

 情 留恋难舍,孤独痛苦

 上片——临别之时

 蝉、长亭、雨、兰舟 实

 景 烟波、暮霭、楚天

 下片——离别之后 虚

 杨柳、晓风、残月

 交

 婉约派 结

 景物 轻柔纤细

 语言 清丽委婉

 情感 低婉缠绵

 融 合

 九、拓展练习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在学士院内)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 俞文豹《吹剑录》

 今天我们初步掌握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我们之前学了豪放派,现在又接触了婉约派,如果各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两者,应该怎样形容呢?

 明确: 豪放派——婉约派

 东北大汉——江南女子;

 长江黄河——小桥流水。

 高山大海——山涧小溪。

 《黄河大合唱》——《夜半小夜曲》

 十、布置作业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

《雨霖铃》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婉约词《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阅读与鉴赏"板块第二单元宋词单元第一课《柳永词两首》的第二首。

 课标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词人及其创作风格;明确词作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体会词作意境;了解词作的主要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积极的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二)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词作意境;了解词作的主要表现手法。

 课标要求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三、教法学法

 单元学习要求: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想象和联想,领悟情与景交融的意境。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柳永是个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学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联想想象法

 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评价写法,明确方向

 梁衡曾这样称赞一位词人"他的词作,就像超声波探测,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这位词人就是柳永。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雨霖铃》,也许,我们能感受他笔下那个细腻而又动人的世界。

 课标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环节一:自主探究,了解背景

 1词牌名的由来

 "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明皇杂录》

 2我眼中的柳永

 ①满腹诗书无处说,流落风尘未堕落。(张 凭)

 ②楚馆也清秋,布衣胜王侯。 (刘 旸)

 ③不上九重天,把酒笑红颜。情动长调出,市井词中仙。 (安 波)

 3"雨霖铃"的创作

 本词写的是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离别时写的。(补充P35①)这就解决了大家"此词是‘别地’还是‘别人’"的疑问。

 课标要求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三)环节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朗读文本

 朗读形式:教师范读、师生合作朗读、学生齐读、学生自由朗读。

 课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2质疑释疑

 学过的词语——长亭、执、相、更、那、宵、堪

 例:执:握,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本课的新词——去去、沉沉、多情、虚、便纵

 需要讨论的问题——歇、竟

 例:王芷子提问:"歇"能否和"停"互换?

 理论依据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

 3整体感知

 归纳概括词作的主要内容:该词写送别,以"念"句为过渡,既有眼前实景,又有想象虚景,虚实相济,意境开阔。

 理论依据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四)环节三:体会词境,品析鉴赏

 1学生浅吟低唱,感受词作意境。

 理论依据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

 2品析鉴赏

 方法指导: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景物→景物特点→意境→情感

 赏析示例:词的起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晚上,阵雨才停,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长亭送别,叫人如何能忍受这离别的痛苦!这蝉鸣助添悲凉,而一开始即道出"凄切",为这首词定了调子。……

 课标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五)结束语:巧用对联,总结概括

 上联:才子佳人,执手相看泪眼。

 下联:清词丽句,别情已然心头。

 课标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五、板书设计: 提纲挈领,归纳要点

 雨霖铃

 写给谁? 为何写? 情感? 表现手法?

 红颜知己 离别 悲伤、无奈 情景交融

 失落、不舍 虚实结合

 ……

 课标要求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六、作业设计 :夯实基础,拓展延伸

 1背诵并默写《雨霖铃》。

 2就词中你最喜欢的一句从"情"与"景"结合的方面进行赏析。

 3阅读《<雨霖铃>对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母本意义》,做好鉴赏积累。

 理论依据

 1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3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

 七、本课亮点

 1设计基于学情,激发学生质疑创新。

 2结合诗词特点,吟咏诵读融入诗境。

 3真正走进文本,传授语文知识技能。

 4师生合作探究,切实落实课标精神。

《雨霖铃》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雨霖铃》是安排在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四第二单元诗歌单元。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约派的名篇。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这首词以"离情"为线索,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通过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学习本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二、说学情

 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在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情景交融的题是经常见到的,但是这一课又涉及到了虚实结合,学生对这个概念比较陌生,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⑴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⑵赏析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诗词鉴赏知识水平及心理特点,我将教学重点确立为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教学难点确立为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四、说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法: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对此,我主要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诵读法、启发式教学法、拓展法等。

 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和讨论和做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别自古以来就为文人吟咏,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唐代郑古有‘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抒写离别之情的诗词吗?"学生列举几句离别主题的诗句后,我将以"别离是一种常事,文人笔下的离情或深沉、或豁达、或豪放、或婉约,而将离情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走进词人"黯然销魂"离情(这一下就进入我们下面的环节"美读全词,整体感知")。

 (二)背景介绍:

 教师介绍本文写作的背景:仕途失意后的柳永,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情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以忍受

 (三)读

 1、学生试读

 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读本词,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

 我认为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听朗读时更具有针对性。

 2、指生朗读

 3、看动画,听朗诵

 多媒体播放此词的朗读,让学生与自己刚才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4、再次朗读

 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指生配乐朗读,教师纠错。

 学生自由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理解词意。

 此环节在于使学生在诵读中体味词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

 (四)通过学生朗读加上自己对诗文提前的预习,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老师不引导而是分组讨论

 1、给本词合理划分层次。(学生应该可以从分别前,分别是,分别后来写,老师可以再引导说具体通过什么来把这前中后描写出来的,很快就能找到分别前的环境,分别时的情态和分别后的推想)

 2、词人围绕"伤离别"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内涵,营造出了

 什么样的氛围或意境?

 这两个问题相对简单,只要仔细阅读便可回答。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大量举例古代诗句来讲解意象的内涵,分析意境。如:在讲"寒蝉"这一意象时,我将举例骆宾王《在狱咏蝉》中的"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侵"和曹植《赠白马王彪》中的"寒蝉鸣我侧"来分析"寒蝉"所代表的"凄凉"这一内涵。

 这个环节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将让学生自由鉴赏句子,并归纳出先找意象,再分析意象的组合所营造的氛围或意境,最后分析所表达的情感;即:"意象+意境+情感"的句子鉴赏模式,以利于学生在高考诗歌鉴赏中掌握一定的方法和鉴赏技巧。

 4、课件展示明代的《雨霖铃》插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插图,说说描绘了哪些景物?词人设想的虚景有那些?这个问题从词的上片推及词的下片,让学生在虚景中进一步感受词人离愁别苦的极致。然后总结虚实结合手法的答题方法。因为学生对虚实结合的手法比较陌生,所以与此同时拓展一道高考题是很有必要的。2012年安徽卷的实际例子。

 琅琊溪①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9青葱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难度不大。

 试题答案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虚实结合的做题方法:先找出来诗文中实写的内容再找出虚写的内容,然后回答虚实结合的作用及效果就行了。

 这三个问题一脉相承,勾连上下片,让学生在对词作整体的把握的基础上,在这三个问题的统率下,又对词进行了具体而精微鉴赏。

 小结:柳词的魅力除其溢满真情之外,还在于它的语言魅力,作为北宋第一个专业填词的词人,后人对柳词的用语有很高的评价,请同学们下去以后,细细品味《雨霖铃》词文,尝试着自己分析。从而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五)作业:试着将《雨霖铃》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

 (六)板书设计:

 离别前—勾勒环境: 寒蝉、长亭、骤雨 ---- 实写

 离别时—描写情态: 执手、泪眼、凝噎 ---- 实写

 离别后—因情设景:

 烟波、暮霭、楚天

 ---- 虚写

 杨柳、晓风、残月

 —刻画心理: 好景虚设,风情难言 ---- 虚写

《雨霖铃》下片,词人柳永借杨柳、晓风、残月等景物直抒离别后的情景: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这画面之中。词人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表达难以言表之情,而又出之以自然。

这首词表达的是及其细微真切的留别思念之情,饱含着微妙复杂的情感,集中体现了婉约词的特色。词的开头就是浓重的别前闲愁,寒蝉凄切声响,长亭萧索,借酒消愁柔肠百转。接下来无奈相别,依依难舍,落泪哽咽,想到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千里烟波相隔天涯,实在是叫人难耐。下半阙主说离别后的思念哀伤。先来一句千古名言“多情自古伤离别”,不但表明自己的离愁别绪,相思之苦,还指出了多情之人,至情至性者往往是感伤离别的。这一点精辟地表明了多情人在生活中对各种变化的敏感和对人际关系的注重。而接下来的“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则表明越是欢聚美好的时节场景就越容易思念起最在意的人,我们总是希望和爱人一起度过最美好的时光。再下来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千古传颂的名句,这一句妙就妙在语句清新自然,情景合一。试想,天色微明,宿酒方醒,杨柳岸边,微风轻拂,柳条摇动,月儿弯弯,每一个元素都在讲述离别思念的愁绪,都在感叹人生的不如意,短短几个字中蕴含的情感是千古之下仍能引发共鸣的。最后作者再次表达天各一方,良辰美景无心体验,心事无人倾诉,风采无人欣赏的无奈和哀伤。全词至此完整地从离别到思念再到感伤,将儿女情长和情感的细微深刻表现得淋漓尽致。柳永的词一向以语句自然上口,意境细致真切见长,《雨霖铃》这首词在这方面尤其突出,一首词本来篇幅就不长,加上字字句句都富含真情实感,通篇读下来畅快淋漓,几乎是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成为词坛的经典之作。我们欣赏《雨霖铃》,不一定非有相同或相似的经历,不一定真的就感同身受,但离愁别绪和思念哀伤,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从古自今,无数文人墨客都在说一个“情”字和“愁”字,但真正像《雨霖铃》这样演绎得深刻入微,自然精彩,的确是不多,这也是它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每一个精华的作品都是经历过时间与人们无数次的检验品评后才愈加珍贵的,再读一遍《雨霖铃》,感觉到心灵和情感在接受一种净化和抚慰

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释

  ①凄切:凄凉急促。

  ②都门:指汴京。 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③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④经年:经过一年或若干年。

  ⑤风情: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赏析

  词是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体,最早源于古乐府,兴起于唐代,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至宋代已极为繁荣。“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专用名词。宋代不仅词家众多,且风格亦多样。词本以婉约风格为主,到北宋苏轼才始创豪放一派。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男欢女爱,别恨离愁的婉约词风,剪红刻翠的“艳科”,旖旎温柔的“情语”,成了柳词的主题。《雨霖铃》便是柳词中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杰作。

  《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从上片的描写,读者可以这样想象:一个深秋的傍晚,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郊外,一个临时搭起的帐篷内,一对男女饮酒话别。帐外,寒蝉凄惨地哀鸣,好像在为他俩伤别而哭泣。那不远处的长亭,已经隐隐约约,可见天色将晚,一场大雨也刚刚停歇。天将晚,雨已停,河边不时传来艄公的喊声:“快上船吧,要开船了!”两人不得已徐徐站起,移步出帐外,万般依恋之际,此刻可真的要分手了。你看他们双手相拥,泪眼相看,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船开了,人去了,渐行渐远。情人岸边伫立,含着泪,举着手,一直目送那兰舟消失在无边无际的暮霭里。

  这就是发生在近一千年前的北宋词人柳永与情人话别的场面,也就是《雨霖铃》上片所写的内容。首句“寒蝉凄切”,点明节令——深秋,“蝉”而“寒”,鸣音“凄切”,渲染了悲凉的环境气氛,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对长亭晚”,交代时间、地点,“骤雨”,描写天气。天下雨,正好停留;时将晚,停留时间有限,他们多么希望雨不停,天不晚啊!“都门帐饮”,可知写京都之事,言别离之情。一桌好酒好菜,怎奈二情伤别,满腹离愁,何来心思。实在是食之不香,饮而不畅,是谓“无绪”。乘船的“留恋”情人不忍别,撑船的眼看天将晚不得不割断他们的情丝而“催发”,这种主观意愿与客观形势之矛盾,使别情达到高潮。“执手”二句,生动细腻,描情绘意,绝妙无比。仿佛在舞台上看到的那生旦主角,两手相拥,两肩上耸,诉无语,泣无声,比千言万语,嚎啕大哭,悲之更切。表面写两人分手之情状,实际暗写了他们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柔情蜜意千千万,唯在泪花闪烁间。“念去去”两句,为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交融。烟波千里,楚天广阔,茫茫天涯,何处是归程?离愁别绪都几许?风吹浪涌融暮霭。这不仅衬写了别后怅然空虚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前程。

  《雨》词下阕主要写别后的痛苦。伤情离别,自古皆然,可万不该在这冷落清秋的时节,这叫人怎能忍受?第二句照应首句,“清秋”应“寒蝉”,衬托出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意义翻新,不入俗结。“今宵”二句为千古传诵名句。“酒醒”遥接上片“帐饮”,可见当时虽然情“无绪”,然借酒浇愁,还是沉醉了。扁舟夜发,愁醉迷蒙,忽然醒来,想必已是拂晓。惊起忙寻觅,情人在何处?所见者唯杨柳岸上晓风残月也。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月”前着一“残”字,而境界全出矣。更衬托了词人当时凄清悲凉冷落的心境。此刻的离愁别绪如风卷浪拥,不可遏止。真是“离愁波涌杨柳岸,别绪风连残月边”。

  “此去经年”以下四句虚写想象别后的情景。作者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咽”想到“更与何人说”。作者离开情人,寂寞凄凉,孤独万分,从此后即使有良辰美景,也只形同虚设,然而越是有良辰美景,就越发使人念情伤神。恐怕别后只能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虚度余日了。最后两句中,一“便”一“更”,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深。

  《雨霖铃》这首词主要以冷落凄凉的秋景来衬托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在仕途上失意,不得已离京远行,这种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便谱成了这首词的主旋律。其成功之处在于写出了他的真情实感,但格调较低沉,情调未免太伤感了些。另外在表现手法上,这首词以铺叙为主,白描见长,勾勒环境,描摹情态,惟妙惟肖。写景则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结合;写情则极尽渲染衬托,层层推进。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68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