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蕊 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

严蕊 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第1张

《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

作者:严蕊

原文:

道是梨花不是。

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

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

人在武陵微醉。

翻译:

说是梨花,但不是

说是杏花,也不是

颜色红白相间,

此花的风韵别具一格,超凡脱俗!

还记得吗?在武陵的那一醉?

(这就是《桃花源记》武陵源的桃花阿!)

赏析:

对这首小令,先且不谈背景,直单微欣赏之,别有逸趣。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发端二句飘然而至,虽明白如话,但决非一览无味,须细加玩味。词人连用梨花、杏花比拟,可知所咏之物为花。道是梨花却不是,道是杏花也不是,则此花乍一看去,极易被误认为梨花,又极易被误认为杏花。仔细一看,却并非梨花,也并非杏花。因此可知此花之色,有如梨花之白,又有如杏花之红。

白白与红红紧承发端二句,点明此花之为红、白二色。连下两组状色的叠字,极简炼、极传神地写出繁花似锦、二色并妍的风采。一树花分二色,确非常见,此花实在别致啊!

别是东风情味上句才略从正面点明花色,此句词笔却又轻灵地宕开,不再从正面着笔,而从唱叹之音赞美此花之风韵独具一格,超拔于春天众芳之上。实在少此一笔不得。可是,这究竟是一种什么花呢?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结笔仍是空际着笔,不过,虽未直接点出花名,却已作了不管之答。曾记。曾记,二语甚妙,不但引起读者的注意,呼唤起读者的记忆,且暗将词境推远。人在武陵微醉,武陵二字,暗示出此花之名。陶渊明《桃花源记》云:武陵渔人曾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华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终于来到世外桃源。原来,此花属桃源之花,花名就是桃花。句中醉之一字,写出此花之为人所迷恋的感受。词境以桃花源结穴,馀味颇为深长。它可能意味着女词人的身份(宋词习以桃溪、桃源指妓女居处),也可能有取于桃花源凌越世俗之意。

此词所咏为红白桃花,这是桃花的一种,桃品甚多其花有红、紫、白、千叶、二色之殊。(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红白桃花,就是同树花分二色的桃花。北宋邵雍有《二色桃》诗:施朱施粉色俱好,倾城倾国艳不同。疑是蕊宫双姊妹,一时携手嫁东风。诗虽不及严蕊此词含蕴,但可借作为此词的一个极好注脚。

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二十曾记严蕊其人及此词:天台营妓严蕊,字幼芳,善琴弈歌舞,丝竹书画,色艺冠一时。间作诗词,有新语,颇通古今,善逢迎。四方闻其名,有不远千里而登门者。唐与正守台日,酒边尝命赋红白桃花,即成《如梦令》。与正赏之双缣。依据这段记载来体味此词,不难体会到这位女词人作这首咏物词的一番蕴意。词显然体现了作者的情感。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不正是这位色艺冠绝一时的女性自己的写照吗?而含蓄地点明此花乃属桃源之花,不正是她身陷风尘而心自高洁的象征吗?她的《卜算子》词,有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之句,正可诠释此意。孙麟趾《词迳》云:人之品格高者,出笔必清。此词有清气,有新意,正是词人品格的自然流露。尤其这首咏物词中,能巧妙地借助于典故的文化意义,表现词人自己的高洁怀抱,似无寄托,而有寄托,就境界言,可以说是词中的上品。

此词绝不同于一般滞于物象的咏物词,它纯然从空际着笔,空灵荡漾,不即不离,写出红白桃花之高标逸韵,境界愈推愈高远,令人玩味无极而神为之一旺。就艺术而言,可以说是词中之逸品。

李清照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作者:李清照

原文: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1、常:常常;经常。

2、溪亭:溪边的亭子。

3、日暮:太阳落山的时候,时间已经不早了。

4、沉醉:大醉。形容醉的程度很深。

5、归路:回家的路

6、兴尽:游兴得到满足。

7、回舟:乘船而归。

8、误:不小心。

9、藕花:荷花。

10、争:同怎,怎么(怎么把船划出去的意思)。

11、滩:群。

12、鸥鹭:水鸥和白鹭的总称。

翻译:

回忆起以前到小溪边的亭子游玩,

一直玩到日暮时分,

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一直玩到兴尽才乘舟返回,

却迷途进入荷花池的深处。

怎样才能把船划出去,

桨声惊动了栖息在水中的鸥鹭。

赏析:

这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此首小令,为作者年轻时词作。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创造一个具有平淡之美的艺术境界,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给人以强列的美的享受。

李清照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作者:李清照

原文: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1、疏:指稀疏。

2、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3、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4、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5、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翻译: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赏析: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诗集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是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如这首《如梦令》,便是一首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地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叙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更惜自己那逝去的青春年华,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词的大意是:昨夜雨疏风猛。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喝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浓睡时如何知屋外风雨)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着南枝开遍未。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漱玉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可见易安居士是善饮的。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读者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并无二致。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不落窠臼,独辟蹊径。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皆非虚誉。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评价非常得当。

严蕊 卜算子·不是爱风尘

《卜算子不是爱风尘》

作者:严蕊

原文: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注释:

1、风尘:古代称妓女为堕落风尘。

2、前缘:前世的因缘。

3、东君:司春之神,借指主管妓女的地方官吏。

翻译:

我自己并不是生性喜好风尘生活,

之所以沦落风尘,

是为前生的因缘(即所谓宿命)所致。

花落花开自有一定的时候,

可这一切都只能依靠司其之神东君来作主,

比喻象自己这类歌妓,俯仰随人,

不能自主,命运总是操在有权者手中。

以色艺事人的生活终究不能长久,

将来总有一天须离此而去,

我若仍旧留下来作营妓简直不能想象如何生活下去。

如果有朝一日,

能够将山花插满头鬓,

过着一般妇女的生活,

那就不必问我的归宿了。

赏析:

上阕抒写自己沦落风尘、俯仰随人的无奈。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首句开门见山,特意声明自己并不是生性喜好风尘生活。封建社会中,妓女被视为冶叶倡条,所谓行云飞絮共轻狂,就代表了一般人对她们的看法。作者因事关风化而入狱,自然更被视为生性*荡的风尘女子了。因此,这句词中有自辩,有自伤,也有不平的怨愤。次句却出语和缓,用不定之词,说自己之所以沦落风尘,是为前生的因缘(即所谓宿命)所致。作者既不认为自己贪恋风尘,又不可能认识使自己沉沦的真正根源,无可奈何,之后只好归之于冥冥不可知的前缘与命运。似字似字乍看若不经意若不经意,实耐寻味。它不自觉地反映出作者对前缘似信非信,既不得不承认,又有所怀疑的迷惘心理,既自怨自艾,又自伤自怜的复杂感情。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两句借自然现象喻自身命运,花落花开自有一定的时候,可这一切都只能依靠司其之神东君来作主,比喻象自己这类歌妓,俯仰随人,不能自主,命运总是操在有权者手中。这是妓女命运的真实写照。其中既有深沉的自伤,也隐含着对主管刑狱的长官岳霖的期望希望他能成为护花的东君。但话说得很委婉含蓄,祈求之意只于赖字中隐隐传出。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下阕承上不能自主命运之意,转写自己在去住问题上的不得自由。去,指由营妓队伍中放出;住,指仍留乐营为妓。离开风尘苦海,自然是她所渴想的,但却迂回其词,用终须去这种委婉的语气来表达。意思是说,以色艺事人的生活终究不能长久,将来总有一天须离此而去。言外之意是,既终须去,何不早日脱离苦海呢?

以严蕊的色艺,解除监禁之后,假如重新为妓,未始不能得到有权者的赏爱,但她实在不愿再过这种生活了,所以用终须去来曲折表达离此风尘苦海的愿望。下句住也如何住从反面补足此意,说仍旧留下来作营妓简直不能想象如何生活下去。两句一去一住,一正一反,一曲一直,将自己不恋风尘、愿离苦海的愿望表达得既婉转又明确。

歇拍单承去字集中表了他渴望自由的心情: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山花插满头,是到山野农村过自由自在生活的一种借代性表述。两句是说,如果有朝一日,能够将山花插满头鬓,过着一般妇女的生活,那就不必问她的归宿了。言外之意是:一般妇女的生活就是自己向往的目标,就是自己的归宿,别的什么都不再考虑了。两句回应篇首不是爱风尘清楚地,表明了对俭朴而自由生活的向往,但仍可看出她出语留有余地。若得云云,就是承上总赖东君主而以祈求口吻出之。

由于这是一首在长官面前陈述衷曲的词,她在表明自己的意愿时,不能不考虑到特定的场合、对象,采取比较含蓄方式,以期引起对方的同情。但她并没有因此而低声下气,而是不卑不亢,婉转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这是一位身处卑贱但尊重自己人格的风尘女子的一番婉而有骨的自白。

在东方,世外桃源是一个人间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词。千百年来,完美主义者无不在苦苦追寻、刻意营造自己想象中的“世外桃源”。陶渊明向人们描述的“世外桃源”,位于湖南省桃源县境内,背倚雪峰山脉,面临八百里洞庭湖,要居武陵源、岳阳楼、南岳衡山等风景名胜区之中枢。桃花源在历史上就是中国古代道教圣地之一。

桃花源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描绘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其山水田园之美,寺观亭阁之盛,诗文碑刻之丰,历史传说之奇,举世闻名,具有很高的游览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

桃花源位于湖南省常德市境内,南倚巍巍武陵,北临滔滔沅水,史称“黔川咽喉,云贵门户”,要居衡山、君山、岳麓山、张家界、猛洞河诸风景名胜中枢,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桃花源得以吞洞庭湖色,纳湘西灵秀,沐五溪奇照,揽武陵风光。集山川胜状和诗情画意于一体,熔寓言典故与乡风民俗于一炉。

故事取材于正史及有关唐太宗、杨贵妃、李白的传说。此剧今存《元刊杂剧三十种》本,宾白不全。剧中有李白醉草 《吓蛮书》、唐太宗为李白御手调醒酒汤、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等情节。剧中李白流夜郎与永王事无关,而是因为他看出了杨贵妃与安禄山苟且的关系,并得罪了他们,由贵妃进谗,才被唐玄宗流放的。最后他在舟中酒醉捉月,落入江中。来到水府,受到龙王欢迎,设宴款待。此剧中李白虽然好酒常醉,却是个政治上很清醒的人,看出安禄山是个逆臣,杨贵妃是祸根,对朝政多有讥评。对李隆基与杨玉环的著名爱情故事的看法,与他的 《天宝遗事诸宫调》相同,持基本否定态度。

所选第四折四曲,是李白流放后所唱。沉醉东风 是说他 “递流了水地三千”,已是 “蓑笠纶竿守自然” 了。看来他已经接受了这样的处境,颇为自得其乐,因此以姜太公垂钓自比。“侬家鹦鹉洲边”用白贲著名散曲小令 正宫·鹦鹉曲 中“侬家鹦鹉洲边住,是个不识字渔父”成句,以抒发其去官后,隐逸自在的感情。

沽美酒与太平令抨击大唐朝政。“被窝里”、“枕头上”两句指杨贵妃进谗言,离间玄宗与李白的君臣关系,造成他递流三千里。据《新唐书》记载,因高力士曾为李白脱靴,引以为耻,将李白诗加以曲解,以激贵妃,因而“帝欲官白,妃辄沮止”。其实,李白没有在玄宗朝受重用,主要的阻力来自高力士,在此剧中则归咎于安、杨。“他当家儿自迁转”句应是指安禄山受皇帝重用一事。作者对唐玄宗时的朝政是贬斥的,说皇帝“龙蛇不辨”,“清浑不辨”。应该说这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安史之乱绝非无妄之灾。但要把这场灾难全归罪于“红颜误国”,则有欠公允。此剧主要写李白,但其对立面是安、杨,并将李白的悲剧,完全归咎于安、杨。因而从此剧可以看到在元代对李 (隆基)、杨 (玉环) 爱情悲剧有两种很不同的态度:一是基本否定,如此剧;一是基本肯定,如白朴的《梧桐雨》。而文学发展历史证实,后者受到欢迎,似更有生命力。如果撇开这段公案,来分析李白的形象,那么,他比历史记载的李白,政治上更敏锐,更成熟; 又因为不提永王的事情,李白更为无辜,使他的悲剧更震撼人心。

李白被贬后,经“一年半年,浪淘尽尘埃满面”,历尽了风霜。但是酒性不改,真心依然,仍然是这样落拓狂放。殿前欢写他饮酒。“酒如川”化用杜甫诗《饮中八仙歌》: “饮如长鲸吸百川” 句。“武陵源” 用陶渊明《桃花源记》典故,桃花源其地在武陵。鸥鹭则在文学作品中是隐士的伴侣。“鸳鸯不锁黄金殿” 句词意甚明,也是赞美自然,此句为元剧中常用之句,有时用在爱情题材作品中。“绿蓑衣”句似化用唐张志和 渔歌子: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句。这里,作者用了几个著名的有关隐士的典故,用以写李白离开朝廷,跳出矛盾旋涡后,与世无争的隐逸生活。李白是酒仙,在朝时尚在天子面前带酒赋诗,退居后自然更自由地在“酒里坐,酒里眠”,这种在 “红蓼岸,黄芦堰” 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更胜过“金马门,琼林宴”。“金马门” 是汉代宫门名,在此代称朝廷,“琼林宴”,宋代宴新进士于汴京的 “琼林苑”,在此代指仕途。(既写唐代事,似不应用宋代典故,而元剧作家一般对时代概念都不讲究) “红蓼岸,黄芦堰” 句似化用白朴著名散曲小令双调·沉醉东风 《渔夫》: “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 句。这说明李白已经摆脱了被贬官的心理创伤,陶醉在酒里、在大自然里了。“渊明种柳” 用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典故。“太乙”即太乙真人,传说是黄帝时人,修炼得道,是道教神仙。北宋画家李公麟曾画 《太乙真人图》,画他卧在莲叶中读书。李白要效仿的就是这一隐、一仙。这一曲与上两曲的激忿不同,心境归于平和恬淡。在写法上注重用典,也勤于修辞,不像上两曲为表达对乱臣贼子的义愤,常冲口而出,像“被窝儿里”、“枕头上”、“共猪狗共眠” 等句,不避俗,甚至不避粗野。这也是剧曲的特点,为了剧情或主人公情绪的需要,常雅俗兼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69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