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范晔的诗意

赠范晔的诗意,第1张

赠范晔的诗意

《赠范晔诗》

作者:陆凯

原文: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注释:

1、《荆州记》: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兼赠诗。唐汝谔《古诗解》则云:晔为江南人,陆凯代北人,当是范寄陆耳。这里用《赠范晔》题,乃暂从旧说。范晔:字蔚宗,顺阳山阴(今河南省淅川县东)人,南朝宋史学家、散文家。

2、驿使:古代递送官府文书的人。

3、陇头人:即陇山人,在北方的朋友,指范晔。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4、聊赠句:赠:一作寄。一枝春:指梅花,人们常常把梅花作为春天的象征。

诗意:

遇见北去的驿使就去折梅花,

托他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

江南别没有更好的礼品相送,

姑且把一枝梅花送去报春。

赏析:

前两句写到了诗人与友人远离千里,难以聚首,只能凭驿使来往互递问候。逢驿使的逢字说明不期然而遇见了驿使,由驿使而联想到友人,于是寄梅问候,体现了对朋友的殷殷挂念,使全诗充满着天机自然之趣。

后两句则在淡淡致意中透出深深祝福。江南不仅不是一无所有,有的正是诗人的诚挚情怀,而这一切,全凝聚在小小的一枝梅花上。由此可见,诗人的情趣是多么高雅,想象是多么丰富。一枝春,是借代的手法,以一代全,象征春天的来临,也隐含着对相聚时刻的期待。联想友人睹物思人,一定能明了诗人的慧心。

艺术特色方面,诗中一枝春描写到眼前仿佛出现了春光明媚,春到江南,梅绽枝头的美好图景。梅花是江南报春之花,折梅寄友,礼轻情义重,它带给远方朋友的是江南春天的浓浓气息,是迎春吐艳的美好祝愿,也是诗人与远方挚友同享春意的最好表达。

这首诗构思精巧,清晰自然,富有情趣。用字虽然简单,细细品之,春的生机及情意如现眼前。它的艺术美在于朴素、自然而又借物寄喻,在特定的季节,特定的环境,把怀友的感情,通过一种为世公认具有高洁情操的梅花表达出来,把抽象的感情与形象的梅花结为一体了。

鲍照 赠范晔诗

《赠范晔诗》

作者:鲍照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注释:

1、驿使:传递书信、文件的使者。

2、陇头: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翻译:

折梅花的时候恰好遇到信使,

于是将花寄给你这个身在陇头的好友(指范哗)。

江南也没什么(可以相赠),

且送给你一枝报春的梅花吧。

赏析:

古今吟咏岭梅词不下千章,最早的是晋代陆凯《赠范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直隶南雄州志》载,南雄城南有寄梅驿,即取折梅逢驿使诗语。该驿曾经宋绍兴知州李岐重修。清道光知州戴锡纶有《寄梅驿》诗云:一枝春可当人情,投赠南州艳此清。妙是不登供帐例,香风千古被征行。

陆凯是三国时人。《三国志。陆凯传》载:陆凯,字敬风,吴郡吴人也。丞相逊族子也。黄武初为永兴诸暨长,所在有治迹,拜建武都尉。领兵虽统军众,手不释书。赤乌中除儋耳太守,讨珠崖,斩获有功,迁为建武校尉。又《三国志。孙权传》载:赤乌四年秋七月,遣将军聂友、校尉陆凯以兵三万讨珠崖儋耳。

这首诗当是陆凯率兵南征度梅岭时所作。他在戎马倥偬中登上梅岭,正值岭梅怒放,立马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哗,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就出现了折梅赋诗赠友人的一幕。他那虽统军众,手不释书的儒将风度跃然出现在读者眼前。

《赠范哗》寥寥20字,简朴中道出了真挚的友情,平淡中显出了高雅的意境。一枝春作为梅花的象征,向人们预示着美好的春天即将来临,祝愿人们的美好祈望定能实现。

范晔是谁?南北朝刘宋时有个编写《后汉书》的范晔,但他距三国近200年,肯定不是这个范晔,而是三国另一个范晔。有的人则认为范哗是刘宋时的范哗,而陆凯不是三国吴的陆凯,而是刘宋时的另一个陆凯。熟是熟非,有待考证。

陆凯这首诗不过二十个字,却包含无限的诗趣和感情。当陆凯怀念范晔的时候,为了表达高洁与纯挚的感情,特地折取一枝梅花,托传递书物的信使带给范晔,所谓陇头人,因为范晔时在陕西长安,陇山在陕西陇县,所以用陇头人以代。不言而喻,陆凯折花遥赠之地是江南,江南的梅花是驰名于世的。隐居西湖的林逋有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正是江南梅花神韵的写照。江南是文物之邦,物丰文萃,但陆凯认为别的礼物不足以表达他对范晔的情感,所以说江南没有什么可贵的东西堪以相赠,唯有先春而至为报春讯的梅花是最适当的,因而遥遥千里,以寄思慕之情,而梅花也象征他们之间的崇高友谊。大概人陆凯赠诗开始,一枝春就成为梅花及赠别的代称了。可见影响的深远。唐宋以下历代诗人都有类似的吟咏,刘克庄写道:轻烟小雪孤行路,折滕梅花寄一枝,是袭取了陆凯的意境;高启写道:无限春愁在一枝,是套用了陆凯诗以寄托感情。后来连唱曲的词牌也取了《一枝春》的曲名。《武林旧事》就曾记有一段故事:除夕,小儿女终夕嬉戏不寐,谓之守岁,守岁之词虽多,极难其选,独杨守齐《一枝春》最为近世所称。可见一首小诗也有传世的艺术魅力。它的艺术美在于朴素、自然而又借物寄喻,在特定的季节,特定的环境,把怀友的感情,通过一种为世公认具有高洁情操的梅花表达出来,把抽象的感情与形象的梅花结为一体了。

赠汪伦的诗意

赠汪伦的诗意

《赠汪伦》

作者:李白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诗意:

李白乘船将要远行,

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

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

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赏析: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赠花卿的诗意

赠花卿的诗意

《赠花卿》

作者:杜甫

原文: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释:

1、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曾平定段子璋之乱。卿,当时对地位、年辈较低的人一种客气的称呼。

2、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纷纷:繁多而杂乱,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3、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4、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诗意:

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

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

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

赏析: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

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说: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作得恰到好处。

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 唯美句子赠 。

1、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明代唐寅的《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译文:深闭房门隔窗只听雨打梨花的声音,就这样辜负了青春年华,虚度了青春年华。纵然有欢畅愉悦的心情又能跟谁共享?

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译文:去年春天,在这户人家里,我看见那美丽的脸庞和桃花互相衬托,显得分外红润。

3、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五代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译文:姹紫嫣红的花儿转眼已经凋谢,春光未免太匆忙。也是无可奈何啊,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凄风寒雨昼夜摧残呢?

4、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代志南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译文:春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春风轻轻吹拂人面,带着清新的杨柳气息。

5、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唐代黄巢的《不第后赋菊》

译文: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6、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北朝陆凯的《赠范晔诗》

译文:江南没有好东西可以表达我的情感,姑且送给你一枝报春的梅花以表春天的祝福。

赠范晔诗

[作者] 陆凯   [朝代] 南北朝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标签: 友情 梅花 古诗三百首 诗 情感 动植物 其他

《赠范晔诗》译文

遇见北去的驿使就去折梅花,托他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

江南别没有更好的礼品相送,姑且把一枝梅花送去报春。

《赠范晔诗》注释

⑴《荆州记》:“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兼赠。”唐汝谔《古诗解》则云:“晔为江南人,陆凯代北人,当是范寄陆耳。”这里用《赠范晔》题,乃暂从旧说。范晔:字蔚宗,顺阳山阴(今河南省淅川县东)人,南朝宋史学家、散文家。

⑵驿使:古代递送官府文书的人。

⑶陇头人:即陇山人,在北方的朋友,指范晔。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⑷“聊赠”句:赠:一作“寄”。一枝春:指梅花,人们常常把梅花作为春天的象征。

《赠范晔诗》赏析

前两句写到了人与友人远离千里,难以聚首,只能凭驿使来往互递问候。“逢驿使”的“逢”字说明不期然而遇见了驿使,由驿使而联想到友人,于是寄梅问候,体现了对朋友的殷殷挂念,使全诗充满著天机自然之趣。

后两句则在淡淡致意中透出深深祝福。江南不仅不是一无所有,有的正是诗人的诚挚情怀,而这一切,全凝聚在小小的一枝梅花上。由此可见,诗人的情趣是多么高雅, 想像是多么丰富。 “一枝春”,是借代的手法,以一代全,象征春天的来临,也隐含着对相聚时刻的期待。联想友人睹物思人,一定能明了诗人的慧心。

艺术特色方面,诗中“一枝春”描写到眼前仿佛出现了春光明媚,春到江南,梅绽枝头的美好图景。梅花是江南报春之花,折梅寄友,礼轻情义重,它带给远方朋友的是江南春天的浓浓气息,是迎春吐艳的美好祝愿,也是诗人与远方挚友同享春意的最好表达。

这首诗构思精巧,清晰自然,富有情趣。用字虽然简单,细细品之,春的生机及情意如现眼前。它的艺术美在于朴素、自然而又借物寄喻,在特定的季节,特定的环境,把怀友的感情,通过一种为世公认具有高洁情操的梅花表达出来,把抽象的感情与形象的梅花结为一体了。

《赠范晔诗》作者陆凯简介

陆凯(?―约504年),字智君,陆俟之孙,北魏代(今张家口涿鹿县山涧口村)人,鲜卑族。是南北朝人。《魏书》有传。

赠范晔年代:南北朝 作者: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译文;折梅花的时候恰好遇到信使

于是将花寄给你这个身在陇头的好友(指 范哗)

且送给你一枝报春的梅花吧

作者简介陆凯(生卒年不详)字智君,代(今河北蔚县东)人北魏孝文帝时在世,以忠厚见称,曾被任命为正平太守,在郡七年

鉴赏古时赠友诗无数,陆凯这一首以其短小、平直独具一格,全诗又似一封给友人的书信,亲切随和,颇有情趣

诗的开篇即点明诗人与友人远离千里,难以聚首,只能凭驿使来往互递问候而这一次,诗人传送的不是书信却是梅花,是可见得两个之间关系亲密,已不拘泥形式上的情感表达一个“逢”字看似不经意,但实际上却是有心;由驿使而联想到友人,于是寄梅问候,体现了对朋友的殷殷挂念如果说诗的前两句直白平淡,那么后两句则在淡淡致意中透出深深祝福江南不仅不是一无所有,有的正是诗人的诚挚情怀,而这一切,全凝聚在小小的一枝梅花上由此可见,诗人的情趣是多么高雅,想象是多么丰富“一枝春”,是借代的手法,以一代全,象征春天的来临,也隐含着对相聚时刻的期待联想友人睹物思人,一定能明了诗人的慧心

这首诗构思精巧,清晰自然,富有情趣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赠范晔》古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赠范晔》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点出赠诗寄花的对象和缘由。“陇头人”,写出了朋友所在地方的边远和荒凉。诗的后两句,写明为什么要寄去一枝梅花。江南是富庶的鱼米之乡,应该说“无所不有”,但作者却说江南“无所有”,意思是觉得寄什么都不足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感情。这样就衬托出寄一枝梅花所包含的深重情意了。是啊,梅花开放的时候,春天就要到来了,梅花是春的使者、春的象征,在那边远荒寒的'西北高原,有什么能比见到家乡的春色更值得欣慰的呢?作者寄给朋友一枝梅花,就是寄去了春天的温暖,春天的明媚,春天的生机和春天的希望。所以有什么礼物能比这“一枝春”更能表达作者对朋友深切的关怀、热情的鼓励、殷切的希望和真挚的友情呢?

《赠范晔》是南朝宋(一说北魏)诗人陆凯赠予范晔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开篇即点明诗人与友人远隔千里,只能凭驿使来往互递问候。而这一次,诗人传送的不是书信却是梅花,诗人用“一枝春”借代梅花,也象征春天的来临,隐含着对相聚时刻的期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深情的思念和良好的祝愿。这首诗构思精巧,清晰自然,富有情趣。

赠范晔 年代:南北朝 作者: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译文;折梅花的时候恰好遇到信使 于是将花寄给你这个身在陇头的好友(指 范哗) 江南也没什么(可以相赠) 且送给你一枝报春的梅花吧 作者简介陆凯(生卒年不详)字智君,代(今河北蔚县东)人。北魏孝文帝时在世,以忠厚见称, 曾被任命为正平太守, 在郡七年。鉴赏 古时赠友诗无数,陆凯这一首以其短小、平直独具一格,全诗又似一封给友人的书信,亲切随和,颇有情趣。 诗的开篇即点明诗人与友人远离千里,难以聚首,只能凭驿使来往互递问候。而这一次,诗人传送的不是书信却是梅花,是可见得两个之间关系亲密,已不拘泥形式上的情感表达。一个“逢”字看似不经意,但实际上却是有心;由驿使而联想到友人,于是寄梅问候,体现了对朋友的殷殷挂念。如果说诗的前两句直白平淡,那么后两句则在淡淡致意中透出深深祝福。江南不仅不是一无所有,有的正是诗人的诚挚情怀,而这一切,全凝聚在小小的一枝梅花上。由此可见,诗人的情趣是多么高雅, 想象是多么丰富。 “一枝春”,是借代的手法,以一代全,象征春天的来临,也隐含着对相聚时刻的期待。联想友人睹物思人,一定能明了诗人的慧心。 这首诗构思精巧,清晰自然,富有情趣。用字虽然简单,细细品之,春的生机及情意如现眼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76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