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解决宿舍矛盾

怎么解决宿舍矛盾,第1张

大学生是有自己想法和个性的成年人,但是,他们也还只是成长中的孩子,更多的时候他们更关注自己的个性和骄傲,碰到或大或小的分歧时,往往因为自己的倔强和自尊心他们没能及时有效地疏导沟通、化解矛盾,反而因为缺乏沟通而导致问题郁结、积少成多,使原先的小问题逐渐上升为大问题。其他矛盾的连带效应。首先,学生在学习、生活或者学生活动等方面出现了问题,这些没有被解决的问题被带回了宿舍,难免会产生连带效应,激发更多的宿舍矛盾。其次,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欠缺,导致宿舍人多、空间有限。宿舍的硬件设备没有为学生打下好的环境基础,宿舍成员一多,可能产生的人际关系矛盾也会更多。

学生宿舍矛盾的表现形式及严重后果

高校学生宿舍矛盾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矛盾方面。主要表现在:第一,正面冲突:包括吵架、打架、斗殴、伤害对方身体,甚至拉来双方亲朋好友加入,这类正面冲突影响极其恶劣,很容易使矛盾升级化、扩大化、白热化。之前这类冲突多出现在男生宿舍,但近年来女生宿舍也常出现。第二,损坏对方财物:一般表现为偷盗或损坏对方宿舍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甚至手机、电脑等贵重物品,以达到泄愤或者报复的意图;第三,孤立、排斥、甚至诋毁对方:通过各种交际渠道散播对对方不利的言谈、贬低对方形象、诋毁对方的人格,或者拉拢宿舍其他成员,达成“统一战线”,共同在宿舍和其他生活、学习场所排斥对方;第四,采取“冷战”形式:表现为矛盾双方断绝一切往来,不理睬、不说话、不接触,并且在其他场合和空间也形同陌路,或者凡是对方出现的场合自己尽量不出现,凡是对方参与的活动自己绝不参加,凡是对方关心的事情绝不理会等。不论是正面冲突、损坏对方财物、诋毁对方还是采取“冷战”形式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态度和合理方法。这样的表现形式只会拖延矛盾,并不断激化矛盾,最终造成不良后果,影响矛盾双方正常健康的学习生活,同时也对其他学生和整个宿舍文化造成负面影响。

学生宿舍矛盾的解决思路

首先,防患于未然,切实做好学生的日常教育工作。在大学新生入学时起就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通过专题讲座、改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心理课程等渠道引导大学生们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会包容、理解他人,树立宿舍成员的团体观念;在日常教育的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主题班会、宿舍主题插花会、宿舍文化展评等活动,为宿舍成员搭起沟通的桥梁,提供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培养包容、互信、互爱的品德以及正确应对矛盾、处理矛盾的方法。与此同时,辅导员要定期、不定期地走访学生宿舍,关心学生的饮食起居、学习生活,并安排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骨干力量反映宿舍中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尽量做到将矛盾扼杀在萌芽状态,做到早发现,早反应,避免因为拖沓而造成的不利后果。一旦出现宿舍矛盾,辅导员要及时和学生谈话,并掌握一定的度,在严肃活泼的同时要考虑学生的性格和承受力,找准谈话的切入点,有时老师懂的道理学生未必不懂,而学生懂的道理,老师也未必都懂,所以辅导员在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时要特别注重措辞和方法。

其次,不断完善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制定相关的管理条例。在新生入学时就教育学生遵守宿舍的管理条例,明确违反条例、酿成不良后果的惩戒处分。在管理宿舍时管理者做到奖罚分明,有章可循。只要发生因为宿舍矛盾而引发的恶性事件,一定本着坚守原则,杀一儆百的态度严肃处理,快速处理,教育当事人,惊醒其他人,让大家能意识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道理。对触犯条例的学生要罚,那么对遵守条例的学生就要赏。在宿舍内树立典范,对那些团结和睦的宿舍应当给予奖励和表扬,并将此宿舍设立为“文明宿舍”,并和学校的其他奖励挂钩。在此基础上,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也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她们所在的宿舍首先要搞好团结,从而感染、带动“左邻右舍”友好和睦。

做好高校学生宿舍的管理工作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前提,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内容,是建设优良学风的重要保证。只有宿舍这个“小环境”和谐了,校园,乃至社会这个“大环境”才会和谐。因此,对高校学生宿舍矛盾形成原因、表现形式、严重后果和解决思路的全面了解有助于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更加有效地开展高校学生工作。

很多人喜欢把吵架的多少,当成是衡量一段感情是否稳定的标准,但其实这是错误的,吵架是恋爱中必然会发生的事,毕竟两个人在一起久了之后必然会出现矛盾。而且有时候吵架还能起到增进感情的作用。一段感情能不能稳定,主要还是要看在吵架之后的处理方式是否正确。

1、用猜测代替对方真实想法

很多情侣,在沟通时,很容易误解对方的意思。

例如,女生跟男生说:“昨天我有一个高中同学跟我发请柬了,说要结婚了。唉也是,女生这个岁数,年纪也不小了,也是该抓紧了。”

而男生说:“很多事情顺其自然就行,我觉得没有必要强求很多。”

原本女生是想借这个话题旁敲侧击一下男生,暗示他们也该“抓紧”了,可是一听男生这么一说,就立马炸开了锅,觉得男生根本没有打算过跟自己结婚,只不过顺其自然。

于是就说:“原来,你是这样想的好吧,你的意思我懂了!”

然后,就开始各种甩脸色,处处找茬,两个人就因为一些芝麻蒜皮的事情闹得不欢而散。

男生只不过是就事论事,觉得不要因为年纪到了,就给自己定一个标准,而草草决定自己未来的人生伴侣。

而女生呢却联系到了自己身上,觉得对方没有跟自己结婚的打算。

两个人在一起不容易,很多时候,不要想当然的猜测对方的意思,不懂装懂只会让彼此充满误解。

其实好多沟通变得无效,甚至到最后变成了争吵,就是因为沟通者在对方阐述时盲目下结论。要知道,基于事实的沟通,才是有效并且明智的,理性的沟通是让对方说出他的想法,而不是让你去盖棺定论,乱给别人扣帽子。

2、不就事论事

很多时候,除了一下不可调和的矛盾,情侣间的那些导致分手的吵架都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慢慢滚雪球,变成这样的。

很多情侣在吵架的时候一旦吵架,就喜欢“上纲上线”,“反咬一口”,和“翻旧账”。这就是一种忽略沟通最终目的,不就事论事,随意扩大讨论范围的行为。

比如说某个女票现在沟通要解决的是男朋友约会总是迟到,那就去问他迟到的原因,以及以后的解决办法,如果你好好沟通,说不定这种让你不爽的事情下一次就不会发生了。

可女票偏要说:“你又迟到!我知道你就是不在乎我!”(开始上纲上线了)

然后男票怒了:“怎么就不在乎你了我在你宿舍楼底下等你一个小时的时候你就在乎我吗”(反咬一口)

女票又说:“你刚刚见我的时候怎么就那么勤快!每次都提前好久的!你真的就是不在乎我了······”(翻旧账)

这样的对话,是不是似曾相识,也出现在你的生活里呢

记住,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让矛盾扩大化。

你想解决一件事情,就把沟通范围圈定在这一件事情上,顾左右而言他,上升到道德高度只会让问题变成一团乱麻。

3、情绪主导行动

两个人在沟通的时候,时常会因为情绪左右,说错话,传递给对方错误的信息。

心理学家发现,人在判断事物时常常首先受到情绪左右,在理性之外增加情绪影响从而改变态度,这叫作情绪判断优先效应。

例如,女生因为工作的原因,在公司受到了领导的批评,回家之后还要继续加班。本来心情就很糟,回家之后,男朋友还不停来缠着自己,让自己陪他出去吃饭。于是女生说:吃吃吃,就知道吃,一天到晚除了吃,还知道什么。

男生听到这番话之后,自然心情也不会好到哪去,于是两个人要么大吵一架,要么就此冷战。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两个人在沟通的过程中,本来就因为其他的小事,在你一言我一语中情绪逐渐积累,本来只是一件芝麻绿豆的小事,对方说一句,你心有不甘的驳回,对方再回你一句,又挑起了你的气焰,然后愈演愈烈,演变成了一场争吵。

像这类的争吵,其实就是因为“情绪”。因为情绪把控不到位,所以造成局面失控。

4、缺乏交流,互相猜忌

为什么谈恋爱吵架,很多时候,情侣之间吵架有时候只是因为一些听来的关于对方的谣言,但是情侣双方却不肯开口向对方证实,自己开始猜忌对方。比如说女生听到男生和某个异性出去,却不主动向男方证实,各种内心猜忌脑补,莫名其妙的就开始和对方发脾气,男方不知所以然,只当是对方又无理取闹,好感度就会渐渐下降,引起又一轮的吵架和冷战。其实从一开始我们就要相信对方,遇到什么问题也要及时交流,避免猜忌,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吵架总是难免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一、不要轻易说分手

两人吵架最忌讳就是说分手,不论吵得多么凶,多么无厘头,两个人千万千万不能提分手。两个人携手一起走到今天不容易,不能因为一点争吵就不欢而散。一旦有一方说出分手即使两人没分手那以后两个人心里都会产生隔阂的,以后两个人的爱情会更难经营!

二、主动道歉

如果确实是自己做错了,要学会主动道歉。要想维持幸福的恋爱关系,总要有一方在合适的时机做出妥协。主动道歉,说声对不起,多数情况下就能达成和解。

三、吵架讲艺术

如果说吵架讲艺术,并且善用吵架“秘笈”,架吵得好,也许可以成为两人感情的催化剂,使你们的感情在经历“冲突”之后,比以前更加稳固和坚实。具体怎么“吵”呢  他洗完澡总喜欢把脏衣服扔在浴室地板上,他总指责你新买的衣服是一种奢侈浪费……几乎所有的夫妻都在为这样的小事发生争吵。没有一对夫妻不吵架,这是所有“过来人”的经验,可有的夫妻吵到两败俱伤,最终只好挥手说“拜拜”;有的夫妻却能越吵越相爱,在争吵中磨合理解,感情指数上升

四、不要殃及双方父母

恋爱期间吵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里要告诉大家吵架时千万不可以殃及到双方的父母,父母把对方养大都不容易一旦触碰到这样的底线,往往会让争吵更加凶猛!

五、以退为进,从控诉到沟通

“糖衣炮弹”有时比真枪实弹来得更有威力,因为男人通常是吃软不吃硬的。吵架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既不指着他的鼻子做河东狮吼状,也不恶狠狠地跟他约法三章,而是“以柔克刚”。

六、死要面子

双方一旦发生争吵,吵到最后无非是觉得面子过不去,男生会想每次都是自己让着你,都是自己把女朋友宠坏了,这次坚决不认输!而女生呢,通常会想这次你必须认错不然觉不会放弃争吵!这样一来双方的争吵一点也不会减轻!所以恋爱期间发生争吵双方千万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

七、尽快和解

夫妻吵架之后,要尽快和解。吵架之后,不管谁有道理,都应该主动向对方赔礼道歉。

一、吊桥效应——心动不一定是真爱

  当一个人提心吊胆的走过吊桥的一瞬间,抬头发现了一个异性,这是最容易产生感情的情形,因为吊桥上提心吊胆引起的心跳加速,会被人误以为是看见了命中注定的另一半而产生的反应。

  在美国曾经进行过这样一个试验,实验者让很多男性走过一座位于高处且看上去非常不安全的吊桥之后,然后让他们和同一位女性见面,结果约有八成男性表示见到的那位女性非常有魅力,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就是有名的“吊桥效应”,原因是大部分男性把横渡吊桥时因为紧张所致的口渴感,以及心跳加速等生理上的兴奋误认为性方面的冲动,自以为对那名女性产生了兴趣。

  二、契可尼效应——为什么初恋最难忘

  西方心理学家契可尼做了许多有趣的试验,发现一般人对已完成了的、已有结果的事情极易忘怀,而对中断了的、未完成的、未达目标的事情却总是记忆犹新。这种现象被称为“契可尼效应”。“契可尼效应”经常会跟初恋联系在一起。初恋是爱情交响曲中的第一乐章。我们总在不知不觉的好感和朦胧的不确定性中接触第一个所爱的人,希望能与对方长久地待在一起,这是大多数人初恋的心态。但是初恋,毕竟是恋爱的起步,有试验的性质,它来得容易去得也快。

  尽管如此,初恋的感觉仍旧令人回味无穷甚至刻骨铭心。因为初恋的对象留给自己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这一最先的印象会直接影响到我们以后的一系列恋爱行为。由于我们把初恋看成是一种“未能完成的”、“不成功的”事件,它的未完成反而更使人难以忘怀,同样,在未获成果的初恋中,我们和初恋情人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大多会深深地印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一生都难以忘却。初恋之所以令人刻骨铭心,正是源于初恋的未完成性。

  三、俄狄浦斯情结——为什么会爱上大龄的他/她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

  有些男人找老婆就是在找妈,只要一个女人给他温暖的感觉,让他放低戒备,觉得自己像小孩儿,那他就一定被收服了。女人渴望宽厚无私的爱和照料。无论是萝莉找大叔,还是通常婚恋标准中让女人放心的忠厚男人,都是俄狄浦斯情结。

  四、黑暗效应——光线昏暗的地方更易产生恋情

  在光线比较暗的场所,约会双方彼此看不清对方表情,就很容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彼此产生亲近的可能性就会远远高于光线比较亮的场所。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黑暗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后的结论是,在正常情况下,一般的人都能根据对方和外界条件来决定自己应该掏出多少心里话,特别是对还不十分了解但又愿意继续交往的人,既有一种戒备感,又会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好的方面尽量展示出来,把自己弱点和缺点尽量隐藏起来。因此,这时双方就相对难以沟通。而黑暗登场,对方感官失效后,自己便没了危险,不需要伪装,表情不需要安排,自然而然的自我流露;而自己的感官失效后,人就会变得脆弱而敏感,倾向于在黑暗中抓住同伴的安全感,这种吸附性非常强。所以说,黑暗效应就产生了。

  五、首因效应——初次见面为什么重要

  指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美国总统林肯也曾因为相貌偏见拒绝了朋友推荐的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当朋友愤怒的责怪林肯以貌取人,说任何人都无法为自己的天生脸孔负责时,林肯说:“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应该为自己的面孔负责。”虽然林肯以貌取人也有其可圈可点之处,我们却不能忽视第一印象的巨大影响作用,因而必须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整饰自己的形象,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搭好台阶。所以在约会中,尽量展示自己优秀美好的一面对后续交往奠定不错的基础。

  六、古烈治效应——男人为什么喜新厌旧

  古烈治效应说明了男女思维的差异,男女都有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后来它就成了男人见异思迁喜新厌旧(或淡旧)的著名心理学效应了。心理学家把雄性的见异思迁倾向称为“古烈治效应”。这一效应在任何哺乳动物身上都被实验证明了,人为高等动物,不可避免的残留着这一效应的痕迹。男性在心理上有喜新厌旧的倾向也不是什么人格缺陷,而是有着深刻的生理的、心理的基础。但人有良知、有道德,靠这些东西才使人最终脱离了动物界。

  七、多看效应——如何擦出爱的火花

  心理学与读心术了解到,对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多看效应”。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查荣茨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向参加实验的人出示一些人的照片,让他们观看。有些照片出现了二十几次,有的出现十几次,而有的则只出现了一两次。之后,请看照片的人评价他们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参加实验的人看到某张照片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这张照片。他们更喜欢那些看过二十几次的熟悉照片,而不是只看过几次的新鲜照片。也就是说,看的次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

  八、互补定律——为什么性格互补的人更易产生恋情

  人与人之间能够在具体的内容上面能够进行相互的满足感,会产生很强烈的人际间的相互吸引力,这个就是互补定律了。经过研究调查发现,任何的一个团体,当他们的性格全部都相似的时候,那么就很容易造成内部的不和谐的因素,很容易发生争执的情况。这就是因为性格相近的人需求类似,同时对一个事物产生需求的时候,大家就会产生利益冲突。

  九、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为什么受阻挠的爱情更坚不可摧

  在莎士比亚的经典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这样的现象我们叫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十、投射效应——为什么会网恋

  所谓投射效应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即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属性、爱好或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十一、自我选择效应——为什么恋爱中的抉择那么难

  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3年前选择决定的,而今天抉择将决定3年后的生活。这就是自我选择效应。一旦个人选择了某一人生道路,就存在向这条路走下去的惯性并且不断自我强化。选择效应对人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十二、拍球效应——吵架时为什么会越吵越凶

  拍球效应:拍球时,用的力越大,球就跳的越高。拍球效应的寓意就是:承受的压力越大,人的潜能发挥程度越高,反之,人的压力较轻,潜能发挥程度就较小。

  吵架时为什么会越吵越凶?拍球时用的力越大,球就跳的越高。拍球效应的寓意就是:承受的压力越大,人的潜能发挥程度越高,反之,人的压力较轻,潜能发挥程度就较小。所以如果情侣之间吵架有一方先冷静,事情的结局就会要好很多。

情侣之间相处久了总是很容易吵架,而且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因为一些鸡零狗碎的小事。这是什么道理?其实情侣之间适当的吵架是好事,平时大家都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对方。你爱我我爱你,但实际上可能也会有一些诉求没有表达出来,时间久了可能会有一些被压制在内心的一些郁闷和压抑,那就需要找一个出口,吵架就是一个很好的出口。

我会因为男朋友昨晚打了一整晚游戏没理我而朝他发火,会因为他上周和其他异性走点有些近而自己生闷气,会因为他忘记了我的生日而和他冷战,还会因为他忘记打扫房间而指责他懒惰。

我本该不是这样小心眼的人,但就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因为各种芝麻大点的事和他吵起来。到最后,弄得两人生了一肚子怨气,问题却还没得到解决。

我深入分析发现,有以下几点原因导致情侣之间总因小事争吵:

1 安全感的需要

比如他望了其他异性一眼,他这段时间很少给我打电话了,他好久没有回家吃饭了等等。这一切在旁人眼里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却往往让我们耿耿于怀。

为了自身的安全感而争吵、冷战等等是由我们的人性决定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可理喻地扯着对方争吵,只是为了得到一个答复——他还在意我。

2 期望值太高

情侣之间很多的矛盾都是因为一方对另一方的期望落空而导致的。

说一个亲身经历:前段时间,我和男朋友吵了架,原因其实很不起眼,就是他承诺说周五陪我去看一场**,结果到那一天晚上的时候,我左等右等等不来他的消息。

等我打电话过去的时候,他跟我说公司事情忙不过来,待会几个同事还约一起聚餐。这个聚餐跟工作有些关系,不能推,所以晚上的**他就不过去看了。毫无意外,我当时就炸了,直接跟他大吵了一架。

这样的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是对爱人期望的落空,足以让我们产生不满。更何况,我们本身对于恋人的期望是远远高于其他亲密关系的。同样一件事情,放在同事朋友身上就能忍忍过去,放在伴侣身上我们却无法释怀。

期望值的不同导致我们对不同关系的人的容忍度不同。我们对同事朋友的期望是没事聊聊天,有事帮个忙,真心对你,不伤害你。所以生活上的一些小摩擦,我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

而伴侣呢?当你确认一个人是你的另一半的时候,你会不由自主地希望他能为你做得更多。希望他认为你是最帅气最漂亮的,希望他随时体察你的情绪关心你帮助你,希望他能每天给你打一个电话发个微信。

一旦对方做不到,内心就会生出怨怼和不满,即便很小事情两个人也能争吵起来。情侣之间关系越亲密,心理边界意识越难以限定,就会把一些并不合理的期待值强加到对方身上。

期待越高失望越大,所以,情侣之间总会因为一些小事吵架。

关系越亲密,你们的三观,生活习惯,为人处事的态度都会碰撞的越激烈,但没有人三观是和对方一模一样的,久了难免会有摩擦,争吵就容易出现,建议就算关系再亲密,再形影不离,都要给对方和自己留有一定的空间,适当的距离会让你们更亲密。

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叫做从众行为。

从众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大街上有两个人在吵架,这本不是什么大事,结果,人越来越多,最后连交通也堵塞了。后面的人停了脚步,也抬头向人群里观望……

美国人詹姆斯·瑟伯有一段十分传神的文字,来描述人的从众心理:

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已经过时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大堤“这个词。“决堤了!“这充满恐怖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一位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通警说的,也可能是一个男孩子说的。没有人知道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两千多人都突然奔逃起来。“向东!“人群喊叫了起来。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向东去!向东去!

看来,从众心理对人的影响确实很大。造成人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群体中,由于个体不愿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感到孤立,而当他的行为、态度与意见同别人一致时,却会有“没有错”的安全感。从众源于一种群体对自己的无形压力,迫使一些成员违心地产生与自己意愿相反的行为。

不同类型的人,从众行为的程度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女性从众多于男性;性格内向、自卑感的人多于外向、自信的人;文化程度低的人多于文化程度高的人;年龄小的人多于年龄大的人;社会阅历浅的人多于社会阅历丰富的人。

从众行为表现在方方面面,工作中、生活中、学习中,都有所表现。我们了解人的从众心理,并恰当地处理其行为,是很有意义的。有的领导意见本是错误的,有些员工由于惧怕反对而对自己今后不利,而违心地投了赞成票,结果后面的人都跟着投了赞成票。如果这时,你能坚持住,是会对单位今后的工作有益的;有的老师的一个解题方法本来不是最佳的,由于很多学生不反对,而导致绝大部分学生效仿老师的那种解题方法。如果你这时能提出自己比老师的方法更好的解题方法,那不是会使很多学生少走弯路吗?因此,不管是领导还是老师,了解了人的从众心理,对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工作,是很有帮助的。 一个老者携孙子去集市卖驴。

路上,开始时孙子骑驴,爷爷在地上走,有人指责孙子不孝;爷孙二人立刻调换了位置,结果又有人指责老头虐待孩子;于是二人都骑上了驴,一位老太太看到后又为驴鸣不平,说他们不顾驴的死活;最后爷孙二人都下了驴,徒步跟驴走,不久又听到有人讥笑:看!一定是两个傻瓜,不然为什么放着现成的驴不骑呢?

爷爷听罢,叹口气说:“还有一种选择就是咱俩抬着驴走了。”

这虽然是一则笑话,但是却深刻地反映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习焉不察的一种现象――从众效应。所谓从众效应,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倾向,总是倾向与跟随大多数人的想法或态度,以证明自己并不孤立。研究发现,持某种意见的人数的多少是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人多”本身就是说服力的一个明证,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 在研究从众现象的实验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阿希实验”。

1952年,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设计实施了一个实验,来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他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被试,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的。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上。事实上他不知道,其它5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试(即所谓的“托儿”)。

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确判断的。

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许多真被试开始迷惑了,他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它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

从总体结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判断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当然,还有24%的人一直没有从众,他们按照自己的正确判断来回答。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压力是从众的一个决定因素。在一个系统内,谁作出与众不同的判断或行为,往往会被其它成员孤立,甚至受到严厉惩罚,因而某个系统内的成员的行为往往高度一致。美国霍桑工厂的实验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工人们对自己每天的工作量都有一个标准,完成这些工作量后,就会明显的松弛下来。因为任何人超额完成都可能使管理人员提高定额,所以,没有任何人去打破日常标准。这样,一个人干得太多,就等于冒犯了众人;但干得太少,又有“磨洋工”的嫌疑。因此,任何人干得太多或者太少都会被提醒,而任何一个人冒犯了众人,都有可能被抛弃。为了免遭抛弃,人们就不会去“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只会采取“随大流”的做法。

巴菲特在贝克夏·哈斯维公司1985年的年报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石油大亨正在向天堂走去,但圣·彼得对他说:“你有资格住进来,但为石油大亨们保留的大院已经满员了,没办法把你挤去。”

这位大亨想了一会儿后,请求对大院里的居住者说句话。这对圣·彼得来说似乎没什么坏处。于是,圣·彼得同意了大亨的请求。这位大亨拢起嘴大声喊道:“在地狱里发现石油了!”大院的门很快就打开了,里面的人蜂拥而出,向地狱奔去。

圣·彼得非常惊讶,于是请这位大亨进入大院并要他自己照顾自己。大亨迟疑了一下说:“不,我认为我应跟着那些人,这个谣言中可能会有一些真实的东西。”说完,他也朝地狱飞奔而去。

一味盲目地从众,可以扼杀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能否减少盲从行为,运用自己的理性判断是非并坚持自己的判断,是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分水岭。

小泽征尔有一次去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在进行前三名决赛时,评委交给他一张乐谱。演奏中,小泽征尔突然发现乐曲中出现了不和谐的地方,以为是演奏家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停下来重奏一次,结果仍觉得不自然。

这时,在场的权威人士都郑重声明乐谱没有问题,而是他的错觉。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权威,他不免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动摇。但是,他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没错,于是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的喊声一落,评委们立即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试探指挥家们在发现错误而权威人士又不承认的情况下是否能坚信自己的判断。

大多数都认为从众行为扼杀了个人的独立意识和判断力,因此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但实际上,对待从众行为要辨证地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824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2
下一篇2023-09-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