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爸爸妈妈很担心,不让我自己独立生活怎么办?

由于爸爸妈妈很担心,不让我自己独立生活怎么办?,第1张

其实你要知道你的父母是为了你好,他们不让你独立生活是因为他们也明白你不久就会成为别人家的媳妇,他们第一是舍不得你,其次是怕你受到任何伤害,我也明白你的,你想的也不错,其实在外国,到了18岁孩子都不依靠父母了,但是在中国封建意识还是消除不掉,这样的话呢你就应该找个中和的办法,即不伤你父母,也随了你的心愿,你必须先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在和你父母慢慢协商,我想他们会同意的

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家庭,看上去和别的家庭或者说和别的家庭中的教育方式没有什么不同,可是这些家庭的孩子会有一种莫名的空虚感和无法归属的感受,这种感受会延续整个人生历程,当我们想办法去探索的时候却又想不到曾经在家庭中发生过什么创伤性的事件。

进一步的探索我们会发现原因不在于曾经发生过什么,而是该发生的一些事情没有发生,因为没有发生,所以没办法想起。

那是孩子和父母的一部分情感链接的缺失,而这些情感链接没有发生往往来自于父母的忽视。当读到《被忽视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视》,仿佛在里面看到了我们中很多人的内心。书中为我们列举了12种情况,这也许不是全部,甚至这不是父母的错。但是借由此也许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端倪,也许可以理解些什么,或者做点什么。

这些父母很多是多种情况并存的,当我们仔细观察和体会的时候,会发现一些父母(也许就是我们自己或者我们自己的父母)兼具其中不仅一个类型的特点。

童年的情感忽视的孩子长大了,他们乐于付出,却很难接受,他们不能依赖最亲近的人,他们的自我评价他们的自我评价不切实际,自我约束能力不好,难以关爱自己和他人,紧紧的守护内心空虚的秘密。以至于周围的人很难注意到他们缺少了什么,只有他们最亲近的人才能感受到最细小的一点迹象。

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童年经历带来的根基缺陷,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他们往往更倾向于责备自己。他们会疑问:为什么其他人看起来比我快乐?为什么付出比接受更容易?为什么我和亲人感觉不亲近?我缺少了什么?

自恋型父母时常感觉充满自信和魅力,自认为高人一等。虽然他们偶尔会意识到这种优越感不过是镜花水月般的假象,但他们还是去追求印证自身这种优越的感觉,尽力忽视与此相反的证据。尽管他们自视甚高,实际上却非常脆弱,易受伤。只要事情不如所愿,他们就怒火中烧。他们会记仇,推卸责任,冷落使他们受伤的人。他们不接受自己也会犯错。

当他们成为父母后,会希冀自己的子女成为完美的化身,最低要求是不能让身为父母的他们丢脸。当孩子在大赛中错失了一个重要的球,普通的父母只会略感难堪,而自恋的父母会觉得颜面尽失,愤慨异常。

家庭中孩子的需求实际上是由父母自己的需求定义的,如果孩子想要表达自己的愿望,他们会教训孩子这是自私,不善解人意。他们无法理解或顾及他们孩子的感受。

如果家里有两个以上孩子,他们很难和每个孩子有良好的关系。他们会在孩子们中偏心,至少会有一个孩子会让他们非常失望。但是也会有一个很像自己的孩子会成为受惠者,不管他是因为漂亮、有运动天赋还是非常聪明,自恋型的父母会对这个孩子特别优待。直至这个孩子成人以后才有可能意识到这份爱始终都是带有条件的。

专制型父母推崇规则、限制和惩罚,用一种既不灵活又强硬要求的方式抚养他们的孩子。他们经常会和这样一些语言联系在一起:

“孩子应该老老实实的,不要多嘴。”

“玉不琢不成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多。孩子被要求服从父母的规矩,还不能质疑这些规矩背后的原因。他们只要求孩子执行,当孩子不遵守规矩的时候,就对他们进行粗暴的管教。他们按照他们自己头脑中小孩该有的行为模板来要求孩子,不考虑孩子的特别需要,不考虑这个孩子的气质和感受。

许多专制型父母倾向于将孩子的顺从等同于爱。换句话说,如果孩子静静地、彻底的服从父母,他们才感受到被爱。如果孩子质疑父母的要求,父母不仅会觉得不被尊重,也会感觉到被拒绝。如果孩子是在公共场合表现出不服从,父母会感觉更糟糕,也会觉得自己完全不被爱。

孩子会学到的是有自己的需求和愿望是自私的表现,他只能把这些愿望、需求和感受埋藏在自己心底。他也知道了自己并不重要。

放纵型父母在很多方面和专制型父母是正相反的。他们的座右铭是“不要担忧,开心点”。放纵型父母的教育方式可以被看做采取最不容易遭到抵抗的方式。往好里说,他们只是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快乐。往坏了想,他们根本不想做教育子女的工作。他们没有给孩子建立任何限制、规则,或在孩子青春期时可供叛逆的强有力成年人形象。

放纵型的父母觉得与其教孩子做家务还不如自己做来的轻松。当孩子惹麻烦的时候,他们也经常给孩子找别的理由来当借口。

放纵型的父母看起来都是很受孩子喜爱的。因为他们几乎不会和孩子有冲突。父母放纵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没有准备好去面对外面真正的世界。他成长在雾里看花般美好的童年里,根本学不会理解自己或他面临的困难。他们得不到父母足够的反馈,得为自己负责,找到对自己的期待:擅长什么?弱点是什么?应该争取什么?

这些家长经常只是拼命地应付生活。和一个悲伤的家长一起生活可不容易。孩子失去了一个亲人,不管是离异还是生死两隔,他们自己也在经历悲伤。

父母们可能自己应对悲伤的办法都没有,更不用说与孩子一起面对这些了。他们进入了求生模式,只能采取“埋头苦干”的办法。用自己能想到的仅有的办法尽了全力做到最好。

孩子成年以后经常会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灰色的世界里,感受着无法摆脱的悲伤和逃不掉的空虚感。他们疑问“别人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里。他们能看得到颜色,感受得到事物,彼此相爱并为之感动。我什么都没有,我好像旁观者”。

(待续)

要让孩子独立,关键是要与孩子交朋友,赋予他独立的人格,他才能有责任感,有担当。孩子都有求抱抱的情况,这时候先不要拒绝,而是抱一会他让他感受到温暖,受重视,然后再放下用商量的口气说:我累了,咱走着好不好?你好棒哦,妈妈都撵不上你。孩子一般都不禁夸,爱表现,自然就不求抱啦。

凡事不要亲力亲为,先教孩子方法,做不好的时候再给孩子帮助,并给予表扬;鼓励孩子敢于尝试,及时点评,总结经验教训,增强自信心。孩子大了,可适当扮演弱者,自己生病了求孩子帮忙拿药,倒水;家里的事情多征求孩子的意见……时间久了孩子会变得有主见,遇到事情自己处理,不会事事依靠父母。

1、必须会和真实世界中的陌生人交谈,包括教师、学院院长、顾问、房东、店员、人力资源经理、同事、银行出纳员、医疗保健提供者、公交车司机及修理工。

父母的常见错误:我们教孩子不要给陌生人说话,而不教他们掌握更微妙的能力,比如学会识别少数居心不良的陌生人,因此,孩子进入世界后,不知道如何礼貌的、用目光接触的方式接近陌生人,寻求帮助、指导和指引。

2、必须认识校园的道路,必须认识暑期实习所在城市的道路,以及在国外工作或学习时所在城市的道路。

父母的常见错误:孩子去哪儿,我们都开车接送或陪同,哪怕他要去的地方坐个公交车、骑个自行车或者步行就可以到达,因此,孩子不知道从这儿到那儿的路线,不知道如何选择交通工具,应对交通混乱,不知道如何制定交通出行方案。

3、必须能够管理好自己的作业、任务和截止日期。

父母的常见错误:我们每天提醒孩子什么时候该交作业,什么时候该做作业,有时候协助他们做,有时候替他们做,因此,如果不经常提醒,孩子就不知道如何确定任务的优先顺序,不会管理工作量,不能按时完成任务。

4、必须能够承担风险

父母的常见错误:我们为他们铺平全部道路,避开所有陷阱,防止他们跌倒,因此,孩子没能理解,只有经过尝试、失败、再尝试,让自己拥有坚毅的品格,才能取得成功,也不理解在事情出错时,只有想办法应对才能变得结实,具备抗挫力。

最早的爱情教材其实是来源于父母。

恩爱的父母,可能是正面的教材,看着父母亲“秀恩爱”长大的孩子可能会想,以后我也要找个像父亲或母亲一样的亲密爱人。

而不够恩爱的父母,往往会成为反面教材。那些认为父母之间不存在着真爱的孩子,在成长的耳濡目染之中,对于爱情,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认知。

例如,告诫自己以后千万不能找一个像父亲或母亲一样的伴侣;对爱情缺乏信心,对异性存在着偏见或敌意;否定自己对于爱情的需求等。父母的日常互动、关于爱情的观点,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

很多人在谈到自己失意的爱情故事时,会带出父母失意的爱情故事。

他们经常从两代人的故事中,寻找出千丝万缕的关系,最后大致得出的结论是,自己深受父母爱情故事的影响。

对他们而言,父母亲亲的爱情故事像是一种命运式的诅咒。父母亲亲失意的爱情故事,是如何给孩子带来心理影响的呢?归根到底,常常表现在父母亲未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目睹、经历了这揪心的一幕幕,孩子往往表现出:缺乏安全感;过早地承担了不该属于自己的责任;在爱情观上,认同了家长中的某一方,带入了一些偏见等等。种种微妙的心理变化,在意识与潜意识层面影响着孩子日后面对爱情时的选择及相处模式。

属于你的人生,可以为自己而活

在内心深处与父母达成和解,走出阴影,选择了相信爱情,相信自己。

在爱情中,当对方有足够强大的安全感时,可以包容、滋养、修复自己内心的创伤,让自己更深信爱情,从而放下内心的怨恨,与父母亲和解,与自己和解,进入一段真正亲密的关系中。

把父母失意的爱情故事看作一部**吧,也许**剧情并没有那么美好,让我们一度潸然泪下。但是当我们理解剧中的主人公时,回归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中,我们依旧能够相信爱情,相信我们能够寻觅到属于自己的亲密爱人,书写属于自己的爱情篇章。

愿创伤随着成长修复,怨恨随着岁月化解,幸福贯穿专属你的爱情故事。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你觉得你长大了,感觉自己成熟了,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那么你可以和父母沟通,让父母觉得你是一个成熟,懂事的孩子,那么父母就会理解你了。就不会控制你的情感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感情状态,这种状态是需要自己选择的,毕竟这是自身情感的最真实表现,父母不能因为爱护和关心过多的干涉子女的情感生活,这只能表明你还不够强大,父母仍然习惯性的把你当成小孩子看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93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