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的舞蹈,大河之舞 的由来是什么。

爱尔兰的舞蹈,大河之舞 的由来是什么。,第1张

莫亚·多何第在1994年的欧洲电视网络歌唱比赛中,特别为大会制作了7分钟的舞剧短片,令观众看得心醉神迷,意犹未尽。于是莫亚便与著名作曲家比尔·惠南以及著名导演约翰·麦根共同策划制作,在充实了原始版本的构架后,完成了这部精彩绝伦的歌舞作品──《大河之舞》。

制作人莫亚·多何第在这场《大河之舞》百老汇音乐剧中以严谨的舞蹈编排与精准的场面调度要求,力图展现多样化的表演艺术风貌。

该剧以传统爱尔兰民族特色的踢踏舞为主轴,融合热情奔放的西班牙弗拉门戈舞,并汲取古典芭蕾与现代舞蹈的精髓,共同营造出一场气势如虹,异彩纷呈的绝世舞作。而爱尔兰管弦乐团的演奏及合唱团的天籁美声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扩展资料:

《大河之舞》自1994年首演以来便备受青睐,并且引燃了全球的踢踏舞热潮,更是被全球艺评人一致推崇为当代最具爱尔兰民族风格的经典音乐剧,全剧惊心动魄的庞大制作令人叹为观止。

《大河之舞》最鲜明地印证了这一点。一个被遗忘的舞蹈因为一群热爱它的爱尔兰人,走向了广阔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突破了现代化和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趋同壁垒,在爱尔兰民族中活了起来。

所有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一种民族舞蹈,会把这个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让这个民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可以说,《大河之舞》不仅是世界舞蹈的瑰宝,还是整个爱尔兰民族的骄傲。它为世界其他各国在全球化中挣扎的民族艺术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爱尔兰风格的踢踏舞是独特的,由于保留了强烈的爱尔兰民间舞蹈传统中挺拔矫健的舞姿,自成一派。表演者穿着踢踏舞舞鞋,用脚的各个部位在地板上摩擦拍击,发出清脆的“踏踏”声。

《大河之舞》中的踢踏舞聚集了所有踢踏舞的流派,爱尔兰踢踏舞、美国黑人踢踏舞、百老汇踢踏舞以及西班牙的弗拉门戈等。

——大河之舞

      去年冬天,我和朋友到天津大剧院看了期待已久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正巧天津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虽然落地就化了,但这种现实世界中的雨雪霏霏与寒冷,却与舞剧里的场景有了对应。天气原因,路况不好,这次又遇到了开场为了等观众而延迟五分钟的情况。

      这次的位置是1排9座和1排11座,视线高度几乎与舞台平齐。开演之前,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透过大幕底下的缝隙,清楚地看到工作人员检查舞台来回走动的脚步,和正在热身练功的演员们灵活的脚脚。

      等开场的过程中,有一男一女穿着1940年代上海风旗袍大衣走到第一排,看样子在找座位。两人的发型也都是精心做过的,简直完美复刻舞剧海报上的造型,特别好看。一开始我还以为是演员开场前的互动,着实兴奋了一下,但事实证明人家只是精心打扮过的观众。由此足以见得,这部舞剧除了内容动人,舞美和服饰妆发的精致程度也引人注目。

      首先要再次强调一下的是,《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部舞剧。在这部舞剧中,没有任何台词或歌曲,无论是整体故事情节,还是人物感情变化,都只用舞蹈的形式来呈现。舞蹈中唯一出现的身份提示,会用光打在特定的背景板上。突然很想知道舞剧的剧本是什么样子的(笑)

      从最直观的感受说起,这是一部极致精美的舞剧。这是由上海歌舞团打造的国内首部谍战舞剧。个人评价所说的那种“极致精美”,主要体现在宏大、严肃而有厚重感的红色主题,与细腻、优美而扣人心弦的独特气质的完美融合——上海解放前那段历史带给观众们的反思,和具有极强上海风格的生活场景(比如在2020年春晚上演出的“晨光曲”片段)同时在观众们面前展现——这部舞剧像极了具有观赏性的精致艺术品,让人被故事情节打动的同时,又不禁为这部舞剧的美而屏息。

      舞剧发生的背景是1940年代国共内战时期,整体以***地下情报工作者李侠、兰芬夫妇为主线,讲述了他们在上海解放前夕,在国民党特务的围追堵截下,与其他同志不畏牺牲、英勇奋战的故事。故事以以烈士李白和妻子裘慧英为原型,早在1958年就有**《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映,2010年被拍成电视剧,2012年又被总政歌剧团改编为歌剧。舞剧是2019年建国七十周年的献礼剧,应该是最新的改编。在之前的版本中,李侠的故事都是从抗日战争开始。舞剧由于时间限制,将前半部分省略,剧中没有李侠入狱的情节,但以回忆的形式,表现了夫妻二人从一开始“假扮夫妻”,到最后成为真夫妻的过程。

      第一幕的开始,是九位主人公走上前,幕布只升上去一半,剩下的一半用来承接光线打出的字,最初的身份介绍分别在每个人上方出现。这些人里有报社的社长、女编辑、摄影师,街上的人力车夫、卖花女,裁缝铺里的掌柜和小伙计,这些人并没有明确真实身份,只写出了表面上的职业。一开始就明确身份的是***李侠和他的妻子——同为***、职业是护士的兰芬。在报社假扮编辑的柳尼娜,其实是国民党情报局上海分局局长(其他版本中她不仅是一个女特务,还是交际花和投靠日本人的汉奸)。摄影师是她的手下。她们四处搜集情报,探查人员交往,一直在李侠的四周徘徊。李侠、兰芬夫妇,裁缝铺的掌柜和小伙计,人力车夫,卖花女其实都是***员。报社社长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好色之徒,在柳尼娜亮明身份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第一幕集中烘托了一种日常却略显紧张的氛围。一开始摄影师就拍下了李侠到裁缝铺买东西,掌柜递过去的一个装有布料的盒子的照片,后来引起了柳尼娜的怀疑。兰芬再到店里假装买东西,实则为了传递情报时,被刚好到店里假装买衣服,实为探查的柳尼娜拉住,甚至被偷偷翻了包。正是这次本该通过兰芬的传信,最终被人力车夫接棒,顺利将情报传递。

    第二幕开始就全是泪点了。前一幕的情报传输导致人力车夫被捕。李侠依然受到怀疑,并被追捕。当时兰芬给他织的一条红围脖成为追捕他的线索,小裁缝得知李侠有危险,匆忙上街找到正在四处躲避的李侠,抢过红围脖帮李侠争取时间转移,结果在大街上遭到枪杀。之后的一个雨夜,李侠梦见已经牺牲的人力车夫和小裁缝后惊醒,和当时已经怀孕的兰芬到裁缝铺去确认掌柜的安全,结果眼睁睁看着掌柜被柳尼娜一枪打死。掌柜其实是华东地区联络点的组长。李侠等国民党特务们都离开后,李侠让妻子兰芬先行做黄包车离开,自己到裁缝铺里试图复原之前发生过的事情,并找到了掌柜从不离身、总挂在脖子上的皮尺,上面果然留有重要信息。而另外一边,兰芬发现自己乘坐的黄包车车夫,穿着和已经牺牲的人力车夫一样编号的马甲,于是意识到,正在拉车的人也是国民党特务,最后在惊恐和纠结中,掏枪把假扮成车夫的摄影师打死了。二人回到家中,李侠面对收到巨大惊吓的妻子,让她先行转移。兰芬不愿意,但是两人说好为了孩子,于是只能先走。妻子走后,李侠从容地走上二楼,发出“国民党长江防卫计划,万万火急,珍重”的电报后被捕。最后一条电报是“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李侠,潜伏上海12年,于1948年12月30日发出最后一份电报后被捕,1949年5月7日牺牲,距离上海解放仅20天。“谨以此剧献给为新中国解放事业,而献出青春和生命的地下工作者。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

      就这样一个似乎是在每个谍战剧里都能上演的剧情,却被这部舞剧跳得千回百转,每一个瞬间都能定格为一幅画,每一幅画又组成一个画卷,诉说着一个时代。

      首先要夸一夸导演和编剧。故事讲得很清楚,这是能够最终有完美呈现的基本条件。每一个伏笔处都有提示,以至于后来某一个物件,如红围脖或皮尺成为线索时,观众很容易理解,但在一开始却不会多想,所以“谍战”部分的悬疑感节奏和张力都恰到好处。而且能仅仅通过舞蹈,将人物形象塑造得立体而鲜明,实在是太不容易了。有人说这部剧里的人物严重脸谱化,个人并不这样认为,其实揭示真实身份前后的不同情节,已经把人物形象的多角度和丰满性展现出来了。我认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很成功,这在一个135分钟的舞剧里已经足够吸引人。

      其次要夸的是作曲。全剧一直是演员伴随着音乐跳舞,所以音乐太重要了。第一幕中的音乐大多轻快中暗含一丝紧张,第二幕中的音乐大多深沉感人。第一幕的开场音乐,同时是第二幕接近尾声时,李侠、兰芬夫妇双人舞的伴奏,我不知道作曲怎么做到让一段音乐既宏大又纤细的,开场时听觉得是大线条,到了双人舞的部分又觉得很细腻,共通的感受是绵长动人,以至于开场音乐一放出来,灯光依次投向主人公们,人物依次随着字幕介绍定格,特别是李侠敬军礼的时候,眼泪差点流出来。

      然后要使劲儿夸演员。这部舞剧无论是主角还是群演,可以看出是受过严格训练的,而且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怀和用心。作为观众,觉得每个人的肢体和表情控制都近乎完美,长时间定格的情节真的做到了整齐划一,可以都送去参加《舞蹈风暴》了。最近看这个专业舞者齐聚的综艺节目,每次都惊叹舞者们可以轻轻一跳就那么高,微微一抬腿就一百八十度,往后一仰就一个后空翻……这些画面,在《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舞剧中,都可以亲眼见到。无论男演员还是女演员,动作都超级轻盈,同时表情极具感染力。坐在第一排比较中间的位置,演员的表情可以看得十分清楚,肢体表现力和表情都太完美了,演员每一秒都在戏里,第一次被舞剧如此打动。之前看过踢踏舞剧《大河之舞》,小提琴等伴奏都会在台上,很容易就让人投入,一起欢乐一起HIGH。《永不消逝的电波》这个题材整体剧情流畅,其他部分也都非常引人注目,是另外一种深沉的情感,也是一样的投入。演员展现出的美,并不仅仅是所谓的时代感,即衣服美、光线美、布景美,而是超脱了衣服架子的那种形体美,真正做到了将角色深入骨髓。所有的情绪都伴随着舞蹈的肢体和脸上的表情自然宣泄。精致的妆发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舞蹈演员本身的气质,很好地融入到剧情当中,让那种身姿的挺拔,通过表演又可以被赋予新的含义,从而有了***员思想和精神上的高度。

      另外,舞美和服装、道具也都很精致。折叠在舞台两侧背景板、楼梯和整个二楼,从上方延伸到舞台的背景板、铁门、突出上海弄堂气氛的吊在楼与楼之间的晾衣服的竹竿,其余需要人移动的道具大到双人床、被褥、桌椅、落地灯,小到演员在舞台上拉着走的人力车和推着走的自行车,再小到如上图晨光曲部分手上拿的扇子、传递情报用的盒子、雨伞、红围脖、皮箱、报纸、花篮、饭盒、婴儿的小被卷,每次转场都让舞台焕然一新,道具的使用也是环环相扣,感觉难度非常大,但是整体呈现又是非常流畅。

      其中人力车在打斗情节中被巧妙运用。人力车夫从出场时就和其他主人公的气质不太一样,肢体动作会稍微大一点,身上带着一种粗狂和豪气,很符合走街串巷的身份。被捕前在街上与三个国民党特务打斗的过程中,人力车被设计成跷跷板一样的存在,打斗之间增加了视觉冲击力。其他布景都很有年代感。不仅故事好,硬件制作也非常精良,是让人难忘的质感。

      说回到情节,最打动我的是李侠和兰芬夫妻的几段双人舞。每段双人舞的共通特点是,女演员一直在“克服地心引力”,后背贴在男演员身上360度“滚动”,还有很多动作都要在强大的肌肉控制的同时,需要男演员的支撑。这样的动作难度有多大,作为外行我完全不懂,但是感觉一定会很累,可演员的表现十分轻松。而且剧中关于李侠和兰芬这两个身份,出现了多人同饰一角。最开始李侠捡到柳尼娜掉落的照片,发现自己和裁缝铺掌柜在一起的照片被偷拍,身后的背景中就出现了分身角色来演绎当时照片中的情景。后来李侠眼看着小伙计假扮自己被当街枪杀,回到家中情绪崩溃,兰芬安慰他,二人回想起刚开始假扮夫妻时,得知战友牺牲时的悲痛万分,最后又挺过来,继续地下工作的样子。然后又到二人真结婚,相濡以沫。这段双人舞中出现的每一对分身,分别代表了他们为了理想而奋斗,他们在奋斗中开花的爱情,同时也代表了千千万万献身者的一生。兰芬在表达对丈夫的关心时,最常用的动作是用力抚平衣角。日常中简简单单的动作,在特殊的时刻也变得催人泪下。

      整部剧泪崩的点,估计大部分人都是在小伙计牺牲的时候。这个部分是在第二幕开始后不久。我觉得这个点上节奏掌握得特别好。因为前面连续比较长时间的一段,李侠当街躲避,走来走去,其实已经让观众很紧张了,小伙计抢过红围脖几乎过了不到三秒钟,枪就响了。这里的泪崩很大程度上基于观众心情从紧张到悲痛的转换。小伙计牺牲后,并没有直接下场,也没有用血袋之类的。而是在群舞退场后,舞台上只剩下悲痛万分的李侠和裁缝铺掌柜,小伙计微笑着安慰二人,也有表现之前三人作为同志一起拍照的情景。最后小伙计先是用力跑到舞台最前面,然后又慢慢挥着手后退时,第二排的姑娘们都快哭断气了,全是往出抽纸的声音。这个地方确实很打动人。我当时还没哭,清晰地看到了一个细节,小伙计跑到最前面的时候,其实距离第一排非常近,从我的角度看到演员眼角的泪光闪了那么一下,在灯光下晶莹剔透,就那一瞬间,感受到的冲击太大了。剧中每个***员身份都是在牺牲的时候被揭开,当大家看到这个角色牺牲的时候只有十五岁时,现场反应变得更大,我心里也是非常沉痛的感受。

      泪点一旦到来,就停不下来,真的是一边看剧,一边呜呜呜。我大致从第二幕小伙计牺牲,一直哭到最后兰芬系着红围脖,抱着孩子跟着人群走出来。最受不了的就是演员微笑的时候。上海解放,台上的人在笑,台下的观众都感动得流泪。

      朋友特意表扬了反派角色的演员演技也很好,表演很有张力。一个转身,脚踩桌子,头往前探,带着一点慵懒的咄咄逼人的样子又冷艳又狠。我也觉得这位女演员真的是一个人撑起一个反派团队的感觉,而且长得很漂亮。跟班摄影师本身戏份不多,顶多算个穿插人物,重点表现反派的部分都在这个女特务身上。据说**里柳尼娜这个角色也很有记忆点。这个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抽烟,是真的会吐出烟圈,而且不止一次。白色的烟雾在黑色背景下带给观众一种诡谲的审美体验。而且烟头部分没有火光闪亮,我后来在猜演员抽的是不是电子烟(重点误)

      接下来说一下天津大剧院座位的问题。坐在前排可以清楚地看到演员的神态表情,但是天津大剧院的第一排还是有点太近了,且非常低。我们中场休息的时候,在后面观察了一下,感觉三四排的高度是正好的,一二排需要仰头看,比较容易把视线固定在一个人身上,群像的部分不太容易看全,且位置越在中间,就越看不到字幕。最关键的是舞台看不全。即便如此,我还是给舞美满分,所以要是坐在能看到全景的地方,那得多震撼!

      最需要吐槽的事情需要单列一段。朋友的位置是1排11座,前面就是一个安全通道的绿色指示灯,我坐在她右侧都觉得非常晃眼。而且小精灵说舞台地面的射灯正好挡住了她的视线,比如小伙计中枪后趴在地上,因为表现的是雨天,舞台上灯光比较暗,她坐在第一排也完全看不到地上有没有人。这绝对是剧院座位设置的不合理。

      上次在小剧场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时,也是第一排。这次是在歌剧厅大剧场,也是一排视角。众所周知,比较好的方面是演员的每个微表情、眼神里是坚定、温情、悲伤还是希望,都看得非常清楚;跺脚声、收雨伞声、情绪崩溃时的喘息声、上海解放后卖花姑娘的轻笑等细微的声音,也都可以清楚地听到,所以会觉得整体更加细腻动人。先是被吸引,然后有共鸣。

      这场舞剧的观众,是我见过的年龄层最均衡的。老中青三代人非常平均。而且观众素质很好,每一次演员完成高难度动作,或者一个场景结束时,剧场里都会响起热烈的掌声。全程也没有听到电话声或者说话声。我右侧坐着一对母女,妈妈坐在我旁边,看到最后也在抹眼泪。坐在我们后面的第二排年轻女生们已经不是第一次看这部剧,中场休息时听她们在后面聊天,因为知道每个人的结局,第一幕时就哭了。事实证明,第二排的姑娘们在第二幕差点哭到断气。我和朋友看到后来也都哭了,我最后哭到录返场的时候发现手抖,其实有一部分原因是后面那排哭得太厉害了。不过这部舞剧确实很感人,有机会的话我也想多刷,并且要带好纸巾。

      平时真的很少看舞剧,但是芒果台综艺《舞蹈风暴》的诞生,就像《声入人心》推广了歌剧和音乐剧一样,也推动了普通人对舞剧的关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晨光曲”(选段原名“渔光曲”,伴奏是很有名的《渔光曲》)之所以被选到春晚上表演,不仅是因为这部戏的主题。就像《舞蹈风暴》中的舞蹈家导师们说的那样,好的舞蹈演员既要有好的基本功和技术,也要是好的演员。饱满的情感让技术有温度,这种温度会让技术变为艺术。《永不消逝的电波》里的所有舞蹈演员都做到了。

      其他我看过的主旋律作品,比如音乐剧《断桥》(剧本不太通顺,歌曲稍显生硬,舞美道具都很巧妙,演员非常棒),三宝关山音乐剧《王二的长征》(剧本巧妙,音乐性弱,演员非常棒),这个红色舞剧可以说从编排到呈现都是近乎完美的。

      谢幕时,演员们缓缓鞠躬,现场掌声不断,大幕落下又开启,一共三次。演员们都特别真诚,也很辛苦,当天还有晚场的演出。

      最后的字幕是:再会。

      真心期待再会。

      “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

      我想把这部舞剧推荐给所有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94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