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感恩怀念的诗句
关于感恩怀念的诗句 1怀念感恩的诗词
感恩名人名言:1、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孟子2、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3、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5、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6、做人就像蜡烛一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以温暖。——肖楚女7、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
——王符8、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9、知恩图报,善莫大焉。
10、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11、借得大江千斛水,研为翰墨颂师恩。
12、投之以桃,报之以李。13、一父养十子,十子养一父。
14、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情存如血。15、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16、一饭之恩,当永世不忘。17、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
18、可怜天下父母心。19、知遇之恩当永生不忘。
20、哀哀父母,生不养儿不知父母恩。21、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
22、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鲁迅2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24、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华罗庚25、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
26、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27、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
——洛克28、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尼采29、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
——卢梭30、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莫泊桑31、家庭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它能使父母获得情感。
——罗素32、父母的美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贺拉斯33、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象!她们的心始终一样,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惠特曼34、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前苏联谚语35、养儿方知娘艰辛,养女方知谢娘恩。
——日本谚语36、忘恩比之说谎、虚荣、饰舌、酗酒或其他存在于脆弱的人心中的恶德还要厉害。——英国谚语37、忘恩的人落在困难之中,是不能得救的。
——希腊谚语38、感恩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品行中最不好的。——英国谚语39、卑鄙小人总是忘恩负义的,忘恩负义原本卑鄙的一部分。
——雨果40、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
——泰戈尔41、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卢梭42、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日本谚语43、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应该记住是自己的老师为他们的成长播下了最初的种子。——居里夫人4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45、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46、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47、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泰戈尔48、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华罗庚49、每一种恩惠都有一枚倒钩,它将钩住吞食那份恩惠的嘴巴,施恩者想把他拖到哪里就得到那里。——堂恩50、忘恩比之说谎、虚荣、饶舌、酗酒或其它存在于脆弱的人心中的恶德还要厉害。
——英国谚语51、卑鄙小人总是忘恩负义的:忘恩负义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雨果52、忘恩的人落在困难之中,是不能得救的。
——希腊谚语53、如果一个人身受大恩而后来又和恩人反目的话,他要顾全自己的体面,一定比不相干的陌路人更加恶毒,他要证实对方罪过才能解释自己的无情无义。——萨克雷54、感谢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恶习中最不好的。
——英国谚语55、无知的人本想做点好事,结果却害人不轻;小喜鹊拔出妈妈的羽毛,还以为报答了养育之恩。——藏族谚语56、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
——苏联谚语57、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日本谚语58、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日本谚语关于感恩的诗句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唐〗韩愈 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三字经》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
《格言对联》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2怀念感恩的诗词
感恩名人名言:1、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孟子2、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3、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5、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6、做人就像蜡烛一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以温暖。——肖楚女7、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
——王符8、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9、知恩图报,善莫大焉。
10、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11、借得大江千斛水,研为翰墨颂师恩。
12、投之以桃,报之以李。13、一父养十子,十子养一父。
14、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情存如血。15、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16、一饭之恩,当永世不忘。17、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
18、可怜天下父母心。19、知遇之恩当永生不忘。
20、哀哀父母,生不养儿不知父母恩。21、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
22、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鲁迅2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24、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华罗庚25、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
26、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27、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
——洛克28、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尼采29、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
——卢梭30、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莫泊桑31、家庭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它能使父母获得情感。
——罗素32、父母的美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贺拉斯33、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象!她们的心始终一样,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惠特曼34、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前苏联谚语35、养儿方知娘艰辛,养女方知谢娘恩。
——日本谚语36、忘恩比之说谎、虚荣、饰舌、酗酒或其他存在于脆弱的人心中的恶德还要厉害。——英国谚语37、忘恩的人落在困难之中,是不能得救的。
——希腊谚语38、感恩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品行中最不好的。——英国谚语39、卑鄙小人总是忘恩负义的,忘恩负义原本卑鄙的一部分。
——雨果40、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
——泰戈尔41、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卢梭42、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日本谚语43、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应该记住是自己的老师为他们的成长播下了最初的种子。——居里夫人4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45、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46、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47、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泰戈尔48、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华罗庚49、每一种恩惠都有一枚倒钩,它将钩住吞食那份恩惠的嘴巴,施恩者想把他拖到哪里就得到那里。——堂恩50、忘恩比之说谎、虚荣、饶舌、酗酒或其它存在于脆弱的人心中的恶德还要厉害。
——英国谚语51、卑鄙小人总是忘恩负义的:忘恩负义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雨果52、忘恩的人落在困难之中,是不能得救的。
——希腊谚语53、如果一个人身受大恩而后来又和恩人反目的话,他要顾全自己的体面,一定比不相干的陌路人更加恶毒,他要证实对方罪过才能解释自己的无情无义。——萨克雷54、感谢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恶习中最不好的。
——英国谚语55、无知的人本想做点好事,结果却害人不轻;小喜鹊拔出妈妈的羽毛,还以为报答了养育之恩。——藏族谚语56、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
——苏联谚语57、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日本谚语58、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日本谚语关于感恩的诗句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唐〗韩愈 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三字经》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
《格言对联》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3关于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的古诗
古风·母亲谣胡秉言
天真烂漫一朵花,素装怡然洁无瑕。
红线牵就结伉俪,风风光光到婆家。
矜持贤惠邻里好,十人见了十人夸。
举案齐眉共生活,互敬互爱怀六甲。
天赐精灵呱坠地,一时不离养娇娃。
母血滴滴润希望,擦屎把尿不烦麻。
冬生火炉夏掌扇,时刻照顾不拖沓。
一有病灾跑医院,心怀急躁放不下。
针线细缝子身衣,清水洗净衣洁华。
朝承寒露晚承暮,接送数载韧不拔。
不辞辛苦勤劳做,无怨无悔只为家。
夏承骄阳干农活,冬趁昏灯纺棉纱。
日复一日年复年,懦懦紫燕已长大。
身材佝偻步蹒跚,青霜片片沁秀发。
寒门斜倚萱无色,些许悲秋弥面颊。
庭院深深清冷寂,六神无主体态差。
偌大房子独自守,儿女谁来关心妈?
4关于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的古诗
关于“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的古诗有: 《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1《游子吟》:[题下原注]“迎母溧上作。”当时作者居官溧阳县尉时所作。
2吟:吟诵,诵读。3子:出门远游的人。
即作者自己。4临:将要。
5意恐:心里很担心。6归:回家。
7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儿女。8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
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译文游子吟慈母手中那一条条的针线,是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谁说子女那小草一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十五》宋 王安石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
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岁末到家》清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别老母》清 黄仲则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母别子》唐 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5关于感恩思念友人的古诗
《寄李儋元锡》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赠别·其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寄黄几复》作者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国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烟滕。
6感恩思念的句子
1 感恩明月,似缎光华,如霜美丽,我们对月流珠寄托思念。感恩同学,我们执手共话,契阔谈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感恩同学,我们在赛场上为他们默默祈祷。
2 感恩是一种文化素养,是一种思想境界,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3 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对许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静气;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一件事做起;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正视错误,互帮互助;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将不会感到自己的孤独……
4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感恩,多么引人的字眼啊!感恩,就是得到好处之后的感激之情呈现出来回馈他人。
我与地坛
史铁生
一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的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二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想了一会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我心里一惊,良久无言。回想自己最初写小说的动机,虽不似这位朋友的那般单纯,但如他一样的愿望我也有,且一经细想,发现这愿望也在全部动机中占了很大比重。这位朋友说:“我的动机太低俗了吧”我光是摇头,心想低俗并不见得低俗,只怕是这愿望过于天真了。他又说:“我那时真就是想出名,出了名让别人羡慕我母亲。”我想,他比我坦率。我想,他又比我幸福,因为他的母亲还活着。而且我想,他的母亲也比我的母亲运气好,他的母亲没有一个双腿残废的儿子,否则事情就不这么简单。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呆了,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岁呀!有那么一会,我甚至对世界对上帝充满了仇恨和厌恶。后来我在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溯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小公园,指的也是地坛。
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只留给我痛侮,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致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且不去管它了罢。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1998年周恩来百年诞辰前夕,天津《今晚报》刊登出一篇据说曾是周恩来邻居的王佩华回忆的惊天新闻:1956年周恩来为督促家人平坟还耕,利用到南京办公事时悄然返回淮安以说服婶娘平掉祖坟。后来经过大量查证当事人,完全否定了这一传闻。
周恩来建国后曾回过淮安的说法,今天的淮安仍时有街谈巷议。每当人们归结他自1910年离家后再未回过家时,总会有几许遗憾:他就是一心为公,不会连“家”也不要了吧!
其实,周恩来思乡未回乡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周恩来1910年春离开淮安后特别怀念故乡,曾多次通过信件与龚志茹表妹等联系问及淮安情况。他身处异乡,心怀故土,尤以寒暑假中这种思乡情绪更盛。直到他到南开读书时,还在一篇作文中写道:年华似水,岁月不居。余负笈津门,亦已三载矣,追忆囊昔离乡别弟之日,于今六阅寒暑。一年铁岭,二载沈阳,随遇而安,因时而学。旅中况味饱尝,固未得一日享家庭之真乐趣也!逮乎既之天津,伯父携眷居焉,始稍稍有家人生趣。然南望乡关归不得,同胞兄弟各西东,又徒伤奈何而已!
二十九日。今日为旧岁除夕,家家爆竹声不绝于耳,沿俗尚也。南俗晚间聚家人父子团聚一案共食,名曰“守岁饭”。北地不知有是习否?余归家食既毕,以人稀故无他务,独据一案,取校中自治励学会新出版之杂志阅之,历三时许全书几尽。夫今日何日耶?非家庭团聚时耶?余也何如父母双亡,温榻之梦未经,北堂久不闻唤子之声。回思依依膝下,此情此景,不必读蓼莪之章,便已悲慨无垠。矧兹今夕,尤令人泪盈枕席,竟夜不能寐矣!
这篇思念家乡、梦牵故土的真情表白,今天读来,仍让人鼻酸。他的作文老师读后在文末写下了“篇中叙及父母双亡,不忍蓼莪卒读,直令人昼夜心伤。古人云:读陈情表而不动情者,必非孝子。吾于此文亦云”的批语。
1965年7月5日,周恩来出访巴基斯坦回国途中来到新疆石河子看望内地支边青年。当他在石河子招待所意外见到来自淮安钦工公社建华大队的女青年李正兰时,立即问长问短,并深情地对李正兰等在场的人说:“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是没有不爱他的家乡的。”
那么周恩来为啥离家几十年未能回一次故乡呢?
“伯伯太忙,他不能因为回家耽误他的工作。”“再一个就是老家淮安除了我们这一房头外他也没有什么亲人。”这是周恩来的侄儿周尔辉生前对笔者讲的。
虽然周恩来一直没能回故乡看看,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一直萦绕于怀。1950年1月初,他在中南海怀仁堂为党和国家领导干部及一部分党外著名人士做《干部要过好土地改革关》的动员报告时,深情地说过一番话:“……1946年春天,蒋介石还都南京,我也随之从重庆到了南京。南京离我的老家淮安只有300多华里,当时我很想家,想回去看看。因为我从1910年离开淮安后已经几十年没有回去过了……”说到这里,周恩来声音哽咽,眼眶里已蓄满了泪水。他接着说,“淮安还有我两个母亲(指周恩来生母万氏和嗣母陈氏)的坟,因此,我很怀念淮安那个地方。”短暂的沉默之后,周恩来双眉紧锁,接着说,“但是,我经过再三考虑,还是没有回老家。为什么?我第一个考虑的是,当时淮安已经是解放区,我们的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都设在淮安。我若回去,在安全、接待上必定要增加他们的麻烦,给他们带来许多困难;第二个考虑的是,我们周万(“万”指周恩来外公家)两家在当地都是名门望族,淮阴、淮安有许多亲戚朋友。我回去见了这些亲戚朋友之后,可能会使这些人因为与我这层关系而给地方上的土改带来一定的难度;第三个考虑的是,淮安当时虽然是解放区,但我通过同蒋介石以及国民党其他要员的多次谈判,从中得出的印象是蒋介石迟早是要打内战的,而淮安就处在南京的北一侧,待国民党反动军队占领两淮后,国民党的反动派是可能要报复我所见过的亲友的。所以,我再三考虑,还是没有回老家,没能去祭扫我母亲的坟。”
“现在,我们夺取了全国的胜利,淮安我是一定要回去看看的!”他的讲话最后被一阵热烈的掌声淹没。
7年后,他在西花厅接见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时又说:
“是啊,我何尝不想回去看看!1946年,我在南京梅园新村时,有一回梦见自己又在文渠里划船,醒来后便想,将来全国解放了,我一定回去看看,可这些年多少事情等着我去做。有时候工作忙,遇到棘手的事情,难遣的烦恼,紧张得饭都顾不上吃,觉也不能睡,真想立即回去约几位童年时代的朋友,爬爬鼓楼(即今镇淮楼),放放风筝……”
王汝祥虽然能体会周恩来的话,但仍不忘临来时县委常委们的嘱托:“您老也要注意休息,工作再忙,有时间也要回家看看啊!”
周恩来微笑着回答说:“老王,你是‘父母官’,我心里话对你不隐瞒,我讲个故事你听听,你给裁判裁判:有这么一个摆渡的,他在湍急的河流中,把船划到河中心,这时,他感到很疲劳,而对岸是旅客很向往的地方,你说,这个摆渡的该怎么办?”
是的,在周恩来的心目中,他只是个摆渡的艄公,他要拼命“摇橹”,把全国人民载向富裕的“彼岸”,那么,他也就只能舍“小家”而顾“大家”了。
周恩来思念家乡,多次说过自己要回家看看。为此,淮安县领导曾悄悄修缮了他的故居,并拓宽了南门大街等城区主要几条街道,维修了他放过鸽子的镇淮楼、攀登过的文峰塔,还疏浚了他划过小船的文渠。然而,这样的准备一而再,再而三,他都没有回来。于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淮安人传起了周恩来曾在飞机上看过淮安的故事。
一说是1956年,周恩来的八婶杨氏去世时,周恩来为报答老人家当年的抚育与监护之恩,在无法回家奔丧的情况下,曾专门乘坐飞机飞临淮安上空,在淮安师范的那段城墙上扔下一封祭婶母的信。为此,当年的淮师学生还被学校领导组织起来去寻找这封信。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因为根本没有这回事。
一说是1958年大跃进时,淮安的林集公社联盟大队获得全国农业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加之那年夏天王汝祥副县长进京当面请他,所以周恩来专门乘飞机飞临淮安上空,在飞机上向家乡人民挥手。
……
这几个传说都十分感人,令淮安的父老乡亲们深信不疑。所以,从那以后的十几年里,每当有飞机从淮安上空经过时,无论城乡,人们常常驻足留连,搭上眼镜观看,直到飞机消失在天际。周恩来到底有没有在飞机上看过淮安?建国初调到周恩来身边当秘书,后又任总理办公室副主任、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的李琦,跟随周恩来40年、曾任总理办公室主任的童小鹏,总理办公室副主任、转战陕北时期就在毛泽东、周恩来身边工作的原国家安全部部长罗青长,以及在周恩来身边工作过的几十人,大多数都不知道此事。直到1994年9月4日,中共淮安市委和市政府为纪念周恩来百年诞辰赴京征求意见,在首都宾馆二楼召开周恩来生前身边工作人员座谈会时,我遇上了原周恩来经济秘书王伏林,就直率地问他:“王老,您知道不知道或者听没听说过周总理在飞机上看过淮安?”王伏林听了之后,先是一愣,然后笑着说:“九凤呀,你算问对了。我不是听说,那天我就坐在飞机上。等会儿我在会上说吧。”
等到王伏林发言时,他说:“周总理生前虽然没有回过淮安,但他对淮安的感情很深。有一次,他从广州乘专机飞北京,快到淮安上空了,他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驾驶舱,让机长袁桃园把飞机的高度拉下来,速度降下来,让他从飞机上看淮安。回到北京后不久,一次我在总理值班室值夜班。总理工作一段时间累了,走到值班室,还对我说起那天他从飞机上看淮安的事。他说,淮安城还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还是棋盘式的街道,鼓楼、宝塔(指文通塔)都还在,只是南门大街好像比原来宽多了。”
王伏林说完这一故事时,把目光转向原周恩来卫士长成元功说:“成元功同志,那天你也在飞机上,是哪一年的事?”
成元功听了先伸出5个指头,然后又做了一个“9”的手势。王伏林心领神会,马上说:“对对对,是59年。”
事后,我为此又专门去北京成元功家中。成老又详细告诉我说,周总理他们每次乘飞机前,机长都要把《飞行日志》送呈总理,当面汇报沿途天气、飞行航线、速度、高度,有时还要报告机组成员名单。
那天,驾驶苏联产的伊尔—18专机的机长是袁桃园。他向总理汇报后,总理问他:“小袁,这次又从我老家上空经过吧?如果天气好,能不能降低一下飞机的速度和高度,好让我看看老家淮安?”袁桃园回答说:总理,只要淮安低空云层不浓,是可以让您看的。”周恩来一听,脸上马上露出笑容。
那天快飞临淮安上空时,(据袁桃园回忆,实际上还偏离一点航线。因为他们已根据周恩来要求,事先将“广州—北京”的飞行航线调整为
“广州—上海—北京”的飞行航线,不过他们没敢告诉周恩来。据此,袁桃园还告诉周恩来大概什么时间可飞到淮安上空,以便周恩来自己掌握)不住看手表的周恩来突然从座位上站起身来,有点踉跄地(伊尔—18飞机没有现在的专机平稳)走向驾驶舱。成元功一见,马上站起来跟到机舱门口。听周恩来对机长说:小袁,快到淮安上空了吧?能不能降下高度让我看看?”正在专心致志驾驶飞机的袁桃园马上回答说:“可以。总理,我早做好准备了,您坐下看吧。”说着,副驾驶已站起身来,让总理坐到副驾驶的位置上。袁桃园随即将飞机平稳地拉到1000多米的高度,并低速从淮安上空飞过。周恩来神情专注地看着他十分熟悉的桥溪巷陌。飞机速度虽然慢,但还是很快飞过了淮安上空。当袁桃园转头问周恩来:“总理,要不要再盘旋一周,让您再仔细看看?”周恩来马上说:“不用了吧,那又要多费汽油了。我们还是回北京吧。”接着,他站起身,由成元功扶着走回座位。他坐下后,好久也没有说一句话,他一定是沉浸在深情的回忆之中了。至于周恩来到底是哪一天在飞机上看淮安的,成元功特意找到中国民航,查阅了当年的民航日志,是1959年的元月2号或12号,因为这两天周恩来都曾从广州飞北京,具体是这两天中的哪一天,现在已无法查证清楚了。
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季老在耄耋之年,对 “我的二月兰”的爱怜和情结,源于对婶婶 “老祖”和女儿“婉如”逝去的追忆和思念,源于对家庭曾经的祥和、温馨的不再,源于“十年浩劫”,“ 是非颠倒,人妖难分”“虽处人世,实为异类”“被打得鼻青脸肿”的非人摧残。
季羡林是誉满世界的学术泰斗,他对中印佛教史独到的研究,对世事、人生的参悟,在《二月兰》里得到了印证:
“东坡的词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是花们好像是没有什么悲欢离合。应该开时,它们就开;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它们是‘纵浪大化中’,一切顺其自然,自己无所谓什么悲与喜”“天运转动,否极泰来”。
作者借用东坡的词,和二月兰花开花落自然之理,托物言志,咏物抒怀,袒露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字里行间充满了深沉的哲理和禅机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凡事顺其自然,遇事不为它动,处之泰然。
二月兰冲天紫气的描写,是季羡林坎坷人生的写照,是季羡林不畏强权,坚持自我,无私无畏人格魅力的写照。
《名人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著《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的总称。本书的三位传主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创建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有着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他们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经苦难而不改初衷的心历路程,凸现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从而为我们谱写了一阕“英雄交响曲”。
罗曼罗兰(1866—1944)是20世纪法国作家,19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世界著名的反战主义者。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信徒,对音乐十分喜爱,这对以后的罗兰热爱音乐、崇敬贝多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880年,罗兰一家从法国中部城市克拉姆西移居巴黎。1886年,他考取久负盛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这期间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历史著作。罗兰怀抱着崇高的社会理想和热情,而周围的现实却让他苦闷困惑,他于是给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信寻求生活的答案。托尔斯泰很热情地写了一封二三十页长的回信,详细解答各种问题,并高度凝练地指出:“一切使人们团结的,是善与美;一切使人们分裂的,是恶与丑。”托尔斯泰“慈祥”的言行对罗兰的一生构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名人传》写作目的崇高,创造精神世界的太阳,呼吸英雄的气息,使人们在痛苦、失望的现实中获得心灵上的支撑。《名人传》洋溢着一股旺盛的激情。每一个阅读《名人传》的读者首先都会强烈地感受到作品中无法抑制的热情,都会为罗兰那极富感召力的语言而怦然心动。
从结构上看,《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看似各自独立、互不相干,实际上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既源于三位传主在精神上的相似,也源于罗兰另一重要的思想,即欧洲统一的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
《名人传》是一部独具魅力的人物传记,著者倾注他全部激情,成功地让读者在传记中跟三位大师接触,分担他们的痛苦、失败;也分享他们的诚挚、成功。
《名人传》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多侧面地去表现传主们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遭受的磨难,他们对无限苦难的不懈抗争,以及在抗争中爆发出来的生命激情。纵观三传,罗兰的英雄有着共同的命运图式和方向:经历长期的磨难,激流一般的生命力,体现生之意志的艺术创造和用痛苦换取欢乐的追求。
罗曼罗兰把这三位伟大的天才称为‘英雄’。他的英雄观点,不是通常所称道的英雄人物。罗曼罗兰所指的英雄,只不过是‘人类的忠仆’,只因为具有伟大的品格,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能倾心为公众服务。罗兰自己也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为了突出英雄的这一本质,罗兰改变了常规传记的写法,舍弃了对传主生平的一般知识性介绍,而集中精力去把握人物高度统一的精神品格,在这种把握中又投射进自己对英雄们的敬仰激情。
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这些被罗曼罗兰尊为英雄的人,他们或受病痛的折磨,或由遭遇的悲惨,或因内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叠加于一身,深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呼吸,毁灭了理智。他们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信心。贝多芬“用痛苦换来欢乐”的音乐;米开朗基罗以一生的心血奉献出震撼心灵的杰作;托尔斯泰始终关心万千生灵的伟大与渺小,借以传播爱的种子和宽容的理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