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感染了多少人

疫情感染了多少人,第1张

截至2022年11月17日已经感染77万多人。

其中上海为65+万,占国内感染总数84%,感染者中94%接种过疫苗。死亡人数:590人。其中上海为588人,占国内死亡总数9966%,原因是用了进口特效药。

日本

日本疫情感染再次位列世界最多,一周超40万人,死者较少根据WHO的疫情统计数据,10月31日~11月6日,日本新增疫情感染人数40万1693人,比上周增加42%,为全球感染最多的国家。日本曾在7月中旬~9月下旬,曾连续10周成为全球感染最多的国家。单周死亡人数最多的为美国2480人,日本为391人,相比感染人数,还是比较少的。全球整体周感染人数比上周减少10%,为9405人。感染人数继日本之后为韩国29万、美欧26万、德国22万、中国21万。

2022澳门618疫情最新情况通报

澳门7月31日24小时内没有新增阳性个案,澳门已连续9天没有社区发现个案。自6月18日起累计共1,821例,当中包括937名女性、884名男性,年龄介乎3个月至100岁,当中705人有症状,列为确诊病例患者,1,116人暂无症状,列为无症状感染者。7月31日再有67例患者出院出院,累计总出院人数1,506人。

澳门7月31日没有新增确诊病例,自2020年以来累计791例确诊;7月31日新增33例出院,自2020年以来累计734例出院;7月31日新增1例无症状感染者,属输入性个案,自2020年以来累计无症状感染者1,379例;7月31日新增34例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自2020年以来累计解除隔离共1,084例。此外,7月31日新增死亡0例,自2020年以来累计6例死亡病例,累计阳性病例2,170人。

世卫组织发布2021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并估算了2020年新冠肺炎导致的超额死亡。初步估算显示,2020年新冠肺炎导致的全球死亡人数至少为300万,比正式上报的新冠肺炎死亡人数(180万)多了120万。世卫组织表示,目前全球340万人死于新冠肺炎的这一数据很可能被低估了,实际数字至少高出2至3倍。新冠肺炎大流行对全球人口健康造成重大威胁,阻碍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程,新冠肺炎对弱势群体的影响尤其严重。

1月14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主题为“介绍重点人群健康保障有关情况”。

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披露,通过分析显示,2022年12月8日-2023年1月12日,全国医疗机构累计发生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59938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5503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54435例,死亡病例平均年龄803岁,65岁及以上约占901%,其中80岁及以上约占565%,死亡病例90%以上合并有基础疾病,主要合并心血管疾病、晚期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及肾功能不全等。

焦雅辉强调,由于冬季本身是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高发和心脑血管基础疾病加重的季节,近期又与新冠病毒感染等因素相叠加,因此老年人的病亡人数比较多,这也提示我们要更加关注老年患者,尽最大努力挽救患者生命。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乙类乙管”传染病有关规定,及时更新相关数据信息,并向社会公布。

卫健委:坚持将核酸阳性的死亡病例判定为新冠死亡病例

1月1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表示,我国始终坚持将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的死亡病例判定为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该标准与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其他主要国家的判定标准基本一致。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死亡原因归因分析分为两类,一类是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另一类是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

相关报道:

张文宏:预计第二波感染高峰在5至6月之间

2022年12月以来,各地经历了新冠感染高峰,近日,多地发布最新研判,已度过第一波感染高峰,发热门诊持续下降。

河南:全省感染率近九成,已顺利度过疫情高峰

1月9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河南省统筹做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河南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阚全程介绍,从社区监测数据看,截至2023年1月6日,河南省新冠病毒感染率为890%。从发热门诊数据看,2022年12月19日就诊人数达到高峰,之后呈现持续下降趋势。

综合研判认为,河南省已顺利度过疫情高峰,实现平稳有序转段。预计到本月底,每日新增感染人数将维持在较低水平。但阚全程也表示,虽然当前感染高峰已过,但仍处于重症救治高峰。

北京:疫情态势趋缓,门急诊、重症救治任务仍然艰巨

北京市代市长殷勇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北京的疫情已经过了感染的高峰期,整个人群应该说在免疫能力方面已经构筑起了新的能力。下一阶段我们就是要科学地构建疫情的监测预警体系,包括一些哨点、医院发热门诊等,对于新的变异病毒加强监测,防止有变异以后可能会冲击我们目前已经恢复正常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重庆:发热门诊接诊人数大幅下降

1月3日晚,重庆市卫健委副主任李畔在重庆市新冠感染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据统计,重庆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发热门诊以及基层医疗机构发热诊室日接诊人数,在12月20日达到了峰值,截至1月3日只有7000多人。重庆的感染情况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个直观的判断,感染高峰期应该已经过去。

江苏:全省均已度过高峰

据新华日报1月9日消息,数据显示2022年12月8日起,江苏省发热门诊就诊人数快速上升,12月22日达到峰值后就诊人数开始“退烧”。从核酸和抗原检测情况看,阳性率从去年12月12日02%上升至23日46%,12月23日-28日保持在40%以上、处于高位平台期,12月29日逐步下降至今年1月4日的186%。

综合各方信息显示,这波疫情于去年12月27日整体达峰,江苏省各设区市均已于元旦前达峰,农村地区稍晚于城市地区,但目前也度过高峰,呈下降趋势。

浙江:全省第一波感染高峰已经平稳度过

据浙江新闻客户端1月9日报道,9日上午,浙江省省长王浩主持召开省疫情防控调度会。会议指出,当前,全省第一波感染高峰已经平稳度过,接下来要聚焦防重症,全力以赴做好医疗救治工作,进一步盘活住院床位和ICU床位,增强重症救治能力,确保应收尽收、应治尽治。要加强抗病毒药品的精准投放,确保老年人等重点保护群体第一时间用药治疗。

广东佛山:发热门诊就诊量已稳步持续下降

佛山市新冠感染防控指挥部副总指挥、副市长周紫霄在1月9日的佛山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2年12月中下旬,佛山市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数达到峰值,目前正处于高峰后的回落阶段,发热门诊就诊量已稳步持续下降,从12月20日峰值的3万人次下降到1月8日的2110人次。

广东惠州:已于2022年底跨过第一波高峰

据1月9日的惠州市人民政府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消息,根据广东省、惠州市疾控中心预测,惠州市已于2022年底跨过了第一波疫情高峰。根据当前发热门诊就诊人数和阳性个案发现情况,惠州日新增感染人数呈逐步下降趋势。不过,农村社区仍存在一定数量感染者,对医疗需求仍维持在较高位水平。

四川:日新增感染已处于回落阶段

2022年12月26日,四川省疾控中心发布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全四川省阳性检出的高峰期集中在2022年12月12日至23日,目前日新增感染已处于回落阶段。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书记、研究员唐雪峰随后表示,根据调查结果综合研判,四川省居民的整体感染发病已超过八成,全省感染发病的高峰应该已经过去。

海南:两市已度过感染高峰

2022年12月30日,海南省新冠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通报,海南省每日新增新冠感染人数处于高位波动期,全省预计感染率已达50%,三亚市、海口市整体上已过感染高峰。

专家观点:第二波感染高峰期将在五六月份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公开表示,据推断,第二波感染的高峰日期将在2023年5月至6月之间。

张文宏估计,第二波疫情中感染者的比例将为25%-50%,症状可能会缓解,随着病毒毒性越来越小,它已经形成了一种短期内不太可能逆转的趋势。

全球疫情最严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巴西和印度,美国的感染人数最多,达到了429万人,过去一周始终维持单日新增6万的水平。巴西紧随其后是244万人,印度的感染人数也高达148万。

美国的感染数量之所以居高不下,是因为过快的重启了经济,而且没有强制佩戴口罩,这就导致一方面民众像正常时期到处活动,进一步加剧了病毒扩散。另外,人们不强制佩戴口罩,使得病毒感染个体的几率就更大了。

巴西和印度的感染人数虽然比美国稍微少一些,但整体情况也是不容乐观,庞大的人口基数、医疗设施配置的不完善、医疗资源的匮乏等因素叠加在一起,使疫情在这些国家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

H7N9型禽流感是一种新型禽流感,于2013年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H7N9型禽流感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尚未纳入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并且至2013年4月初尚未有疫苗推出。被该病毒感染均在早期出现发热等症状,至2013年4月尚未证实此类病毒是否具有人传染人的特性。2013年4月经调查,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来自于东亚地区野鸟和中国上海、浙江、江苏鸡群的基因重配。截至2015年01月25日 ,全国已确诊133人,37人死亡,76人痊愈。病例分布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台湾、福建、东莞、汕尾等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其中,甲型流感依据流感病毒特征可分为HxNx共135种亚型。

2临床表现

诊疗方案指出,人感染H7N9禽流感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内。患者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表现为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 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咳血痰;可快速进展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纵隔气肿、脓毒症、休克、意识障碍及急性肾损伤等。[5]

3传播周期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日前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方案指出,根据流感的潜伏期及现有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病例的调查结果,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内。以下是全文:

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

(2013年第1版)

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自2013年2月以来,上海市、安徽省、江苏省先后发生不明原因重症肺炎病例,其中确诊人感染H7N9禽流感3例,2例死亡。3例均为散发病例,尚未发现3例病例间有流行病学关联。

一、病原学

禽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禽甲型流感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80~120nm,有囊膜。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不同,目前可分为16个H亚型(H1~H16)和9个N亚型(N1~N9)。禽甲型流感病毒除感染禽外,还可感染人、猪、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可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为H5N1、H9N2、H7N7、H7N2、H7N3,此次报道的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该病毒为新型重配病毒,其内部基因来自于H9N2禽流感病毒。

禽流感病毒普遍对热敏感,对低温抵抗力较强,65℃加热30分钟或煮沸(100℃)2分钟以上可灭活。病毒在较低温度粪便中可存活1周,在4℃水中可存活1个月,对酸性环境有一定抵抗力,在pH40的条件下也具有一定的存活能力。在有甘油存在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目前尚不明确,根据以往经验及本次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推测可能为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

(二)传播途径。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分泌物或排泄物等被感染,直接接触病毒也可被感染。现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

(三)易感人群。目前尚无确切证据显示人类对H7N9禽流感病毒易感。现有确诊病例多为成人。

(四)高危人群。现阶段主要是从事禽类养殖、销售、宰杀、加工业者,以及在发病前1周内接触过禽类者。

三、临床表现

(一)一般表现。

患者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表现为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可快速进展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纵隔气肿、脓毒症、休克、意识障碍及急性肾损伤等。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并有血小板降低。

2血生化检查。多有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肌红蛋白可升高。

3病原学检测。

(1)核酸检测。对患者呼吸道标本(如鼻咽分泌物、口腔含漱液、气管吸出物或呼吸道上皮细胞)采用real time PCR(或RT-PCR)检测到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

(2)病毒分离。从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分离H7N9禽流感病毒。

(三)胸部影像学检查。发生肺炎的患者肺内出现片状影像。重症患者病变进展迅速,呈双肺多发磨玻璃影及肺实变影像,可合并少量胸腔积液。发生ARDS时,病变分布广泛。

(四)预后。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预后差。影响预后的因素可能包括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合并症等。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根据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诊断。在流行病学史不详的情况下,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特别是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H7N9禽流感病毒,或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可以诊断。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周内与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有接触史。

2诊断标准。

(1)疑似病例:符合上述临床症状及血常规、生化及胸部影像学特征,甲型流感病毒通用引物阳性并排除了季节性流感,可以有流行病学接触史。

(2)确诊病例:符合疑似病例诊断标准,并且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H7N9禽流感病毒或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重症病例:肺炎合并呼吸功能衰竭或其他器官功能衰竭者为重症病例。

(二)鉴别诊断。应注意与人感染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季节性流感(含甲型H1N1流感)、细菌性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腺病毒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5]

4病毒基因

基因来源

2013年4月初,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对H7N9禽流感病毒进行基因溯源研究显示,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来自于东亚地区野鸟和中国上海、浙江、江苏鸡群的基因重配。而病毒自身基因变异可能是H7N9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并导致高死亡率的原因。

研究结果初步显示,H7N9禽流感病毒暂未发现在猪群中的进化痕迹,暗示了猪在这次病毒基因重配中未发挥中间宿主的作用。

研究人员表示,该研究室病毒片段的重配研究结果显示,H7N9禽流感病毒的8个基因片段中,H7片段与浙江鸭群中分离的禽流感病毒相似,浙江鸭群中的病毒往上追溯,与东亚地区野鸟中分离的禽流感病毒基因相似;N9片段与东亚地区野鸟中分离的禽流感病毒相似。其余6个基因片段与H9N2禽流感病毒相似。据病毒基因组比对和亲缘分析显示,H9N2禽流感病毒来源于中国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鸡群。

基因重配的发生地很有可能在中国的长三角地区,过程可能是亚欧大陆迁徙的野鸟(携带病毒)在自然迁徙过程中(经由韩国等东亚地区)和中国长三角地区的鸭群、鸡群携带的禽流感病毒进行基因重配而产生。[6]

基因序列

科学家们说,一种此前从未在人体内发现的致命禽流感病毒的基因序列数据显示,这一病毒已经发生某些可能使之更易在人类中大流行的变异。

2013年4月3日,迄今没有证据显示,H7N9禽流感病毒正在人际间传播,也存在以下可能性:这种病毒可能会逐渐销声匿迹,不会完全变异为一种人流感。就在中国宣布已确诊多例H7N9禽流感病例数天后,全球各地多家实验室的流感专家开始研究从病人体内分离出来的样本的DNA序列数据,以评估发生大流行的可能性。

世界上最顶尖的流感专家之一、荷兰伊拉斯谟医疗中心的阿布·奥斯特豪斯说,序列显示已发生了某些足以让政府进入戒备状态、对动物和人群加强监控的基因变异。[7]

5感染情况

最新疫情

截至2013年5月6日16时,全国已确诊131人,37人死亡,76人痊愈,分布于北京(2例)、上海(33例,死亡13例)、江苏(27例、死亡8例)、浙江(46例、死亡7例)、安徽(4例,死亡2例)、山东(2例)、河南(4例)、江西(5例、死亡1例)、福建(5例)、湖南(2例)、台湾(1例)共11省市。[8-9]

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年3月31日通报,上海市和安徽省、江苏省

截至4月16日感染人数

南京发现4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其中该省滁州市确诊1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病情危重,正在积极抢救中。

世界卫生组织1日在瑞士日内瓦通报,中国出现3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该组织称将与中国政府部门保持联系,及时公布疫情发展的最新情况。[10]

[11] 接报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高度重视,立即派出专家组赶赴当地指导协助全力开展临床救治和疫情应急处置工作;研究落实各项疫情处置措施;组织专家开展风险评估,研判疫情形势。上海、安徽、江苏三省市卫生部门正按照我委要求,继续落实患者临床救治、密切接触者追踪和医学观察、疫情监测等应急处置措施。截至2013年4月1日,3例病例的88名密切接触者均未发现异常情况。[11]

H7N9禽流感[12]

根据江苏省卫生厅4月2日通报,江苏确诊4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均在全力抢救中。[13]

最新通报的4个病例全部来自于江苏。截至2日晚,北京、广东、湖南、重庆、海南等地对外发布消息称,尚未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14]

针对新发现的4个病例,江苏方面成立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及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预防控制专家组、医疗救治专家组,强化疫情防控。同时,江苏还指定了16家三级甲等医院作为江苏省的定点收治医院。[14]

目前,未发现上述4例病例间存在流行病学关联。

此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3月31日通报,上海市和安徽省共发现3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15]

[16]

根据浙江省卫生厅4月3日通报,浙江省发现3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 2人死亡[17]

根据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4月4日的通报,截至21时,上海共确诊6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死亡4例,另外2例正在救治,其中一例是幼托儿童,病情轻微,正在康复中。[18]

浙江省卫生厅4月5日通报,浙江省湖州市一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因抢救无效死亡。截至目前,该患者的密切接触者55人均未发现临床异常表现。至此,浙江共确诊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3例,死亡2例。患者张某,男,64岁,湖州人,农民。[19]

截至2013年4月7日17时,上海市新确诊2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均在救治中。患者沈某,男,59岁,安徽人。患者李某,男,67岁,上海人。两病例密切接触者目前均未发现异常。截至目前,上海共发现10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其中死亡4例。

截止到2013年4月7日17时,全国共发现20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死亡6例。上海10例,其中死亡4

h7n9传播途径(19张)

例;江苏6例;安徽1例;浙江3例,其中死亡2例。[20]

截至2013年4月8日17时,全国共报告24例确诊病例,其中死亡7人。病例分布于上海(11例,死亡5例)、江苏(8例)、安徽(2例)、浙江(3例,死亡2例)4省市的17个地市级区域。确诊病例间未发现流行病学联系,所有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均已采取医学观察措施,未发现异常情况。目前病例处于散发状态,尚未发现人传人。[21]

2013年4月9日下午,江苏省1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经抢救无效后死亡。 患者沈某,男,83岁,苏州市吴江区人。3月20日发病,在苏州市某医院救治。4月2日被确诊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省专家组多次组织会诊,指导临床救治工作。4月9日下午,经全力抢救无效后死亡。[22]

截至2013年4月16日20时,全国共报告77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其中死亡16人。病例分布于北京(1例)、上海(30例,死亡11例)、江苏(20例,死亡2例)、浙江(21例,死亡2例)、安徽(3例,死亡1例)、河南(2例)共6个省市。[23]

截至2013年4月18日,全国共报告83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其中5人已治愈出院、死亡17人,其余60人正在各定点医疗单位接受救治。[24]

截至2013年4月21日,全国共报告102例确诊病例,其中死亡20人,12人康复,其余70人正在各定点医疗单位接受救治。[2]

6发病症状

发热、咳嗽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尤其是会出现高热、呼吸困难。

10例确诊病例主要表现:

典型的病毒性肺炎,起病急,病程早期均有发热(38℃以上)、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起病5-7天出现呼吸困难等重症肺炎相关表现,并进行性加重,部分病例可迅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并死亡。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此次疫情高度重视,接到重症不明原因肺炎疫情报告后,立即向上海、安徽和江苏派出专家工作组,指导当地开展患者的救治和调查工 作,召开多部门会商会,对疫情性质进行分析研判,并安排部署了相关调查、防控和应对准备工作。中国疾控中心接到病例报告和送检标本后,及时开展了疫情风险研判和实验室检测研究,明确了相关病原学诊断。[25]

7诊疗方案

2013年4月3日发布

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年4月3日印发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防控方案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根据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3年第1版)[26] ,人感染H7N9禽流感传染源目前尚不明确,根据以往经验及本次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推测可能为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分泌物或排泄物等被感染,直接接触病毒也可被感染。现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现阶段高危人群主要是从事禽类养殖、销售、宰杀、加工业者,以及在发病前1周内接触过禽类者。 诊疗方案指出,人感染H7N9禽流感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内。患者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表现为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可快速进展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纵隔气肿、脓毒症、休克、意识障碍及急性肾损伤等。[5]

2013年4月10日发布

中国官方2013年4月10日晚再次发布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该方案说,自2013年2月以来,上海、安徽、江苏、浙江先后发生不明原因重症肺炎病例,其中确诊人感染H7N9禽流感33例,9例死亡。均为散发病例。

此次发布的方案中,在“流行病学”一栏,官方删去了前一版出现的“易感人群。目前尚无确切证据显示人类对H7N9禽流感病毒易感。现有确诊病例均为成人”的内容。

对于各方高度关注的病毒传染源问题,方案表示,目前已经在禽类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分离出H7N9禽流感病毒,与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高度同源。传染源可能为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现尚无人际传播的确切证据。[27]

8防控方案

根据诊疗方案,对临床诊断和确诊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对症治疗可吸氧、应用解热药、止咳祛痰药等,并应尽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同时印发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方案(第一版)明确,同时具备4项条件的病例为监测病例:发热(腋下体温≥38℃);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不能从临床或实验室角度诊断为常见病原所致肺炎。 防控方案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监测定义的病例后,须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后,应当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当日还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加强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实行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个案报告制度。自4月4日起,在已报告确诊病例的省份启动疫情信息日报告制度。通知要求,一旦发现病例,要及时报告,并加强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疫情溯源、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等工作。

2013年4月5日,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公布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医药预防方案,并建议高危人群必要时,可采用“中药代茶饮”进行预防。

北京市中医局表示,中医药预防的高危人群包括:从事禽类宰杀、贩运、烹饪的人员及其他与禽类及禽产品密切接触的人群;儿童、高龄老人、有慢性基础疾病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

“中药代茶饮”处方一:适合3至12岁儿童,组成是芦根10g、连翘3g,每日1剂,开水浸泡。处方二:适合成人,组成是白茅根5g、藿香3g、菊花3g、北沙参5g,每日1剂,开水浸泡。高龄体弱,慢性病气虚人群可加用玉屏风散。[28]

9高危人群

2013年4月10日,中国官方明确在发病前一周内接触过禽类者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高危人群,例如从事禽类养殖、贩运、销售、宰杀、加工业等人员。[27]

浙江省和上海市分别新增1例和4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其中,浙江省感染的是一位湖州市吴兴区的农民,上海4名患者有2名抢救无效死亡,死者之一生前曾运送过鸡鸭等活禽,另有一例是幼托

儿童,病情轻微,正在康复中。

经过多方努力,查找病毒来源的工作终于有了眉目,农业部昨天通报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从上海市松江区沪淮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鸽子中检测出了H7N9禽流感病毒,毒株与H7N9禽流感病毒人体内分离出的毒株高度同源。

中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中心主任冯子健:从病例分布情况来看,是在华东地区存在病毒,但是具体是什么样的暴露引起的感染还在紧张调查和研究中。病毒的生物学上是禽源,从病毒序列和基因组来看是禽源。[41]

19死亡病例特点

男性多,吸烟的男性多,就现有的资料做了一个统计,包括死亡的6例确诊病例,再把上海父子感染肺炎去世的患者也算进,死亡患者8人,7名是男性。

为什么男性患者死亡比较多?

我们分析,病毒因为“嗜好”肺部细胞,通过分析患者的生活史,吸烟是个关键词,其中一例吸烟20年,一例达38年。吸烟的病人,肺功能不好的病人,可能容易感染病毒,受到“攻击”。

这次感染,有非常奇怪的现象,早期病人好像没什么感觉,但是到了7到11天病情突然加重,大部分病人出现呼吸衰竭的状况,因为它主要的发病部位是肺部,导致肺部肺泡结合氧的能力差了,引起整个心肺能力衰竭,最终发展成多脏器功能的衰竭。[42]

20与普通流感区别

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最常见的流感起病突然,畏寒、寒战,高热,体温可达39~40℃,伴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等。如无并发症,多于发病3~4天后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1~2周。轻症者如普通感冒,症状轻,2~3天可恢复。

禽流感

禽流感主要

是指禽中流行的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和无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目前只发现H5和H7两种亚型。

由于种属屏障,禽流感病毒只在偶然的情况可以感染人,既往确认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有H5N1、H9N2、H7N2、H7N3、H7N7、H5N2、H10N7,症状表现各不相同,可以表现为呼吸道症状、结膜炎、甚至死亡。人感染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后常表现为高热等呼吸道症状,往往很快发展成肺炎,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和全身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H7N9禽流感

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H7N9禽流感病毒属于甲型流感病毒,其中“H”是指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HA),可分为1-16种亚型,“N”是指病毒神经氨酸酶蛋白(NA),可分为1-9种亚型,HA不同亚型可以与NA的不同亚型相互组合形成不同的流感病毒。

21发展可能性

简介

2013年4月26日,一项关于H7N9禽流感的重大研究25日在世界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的官方网站在线发表。这篇由中国科学家团队完成的研究论文首次在国际上警示,H7N9病毒正在向适合感染哺乳动物方向发展,这使病毒更容易感染到人。这一研究成果首次对外公布了一例感染患者和一例受感染禽类的全序列基因。并在全球首次报告,发现H7N9的重症感染者会出现类似SARS病毒感染的细胞因子风暴。

研究团队在对病毒基因组研究后发现,病毒的H7基因中发生氨基酸位点发生变异,这使得病毒更容易从禽类感染到人。论文还指出:如果PB2基因的627和701氨基酸位点同时发生变异,将会导致有效的人传人。目前研究团队已发现了701位点的变异。

研究还首次发现,H7N9病毒主要存在于下呼吸道,在患者的痰和下呼吸道灌洗液中表现出长时间的高阳性率,但在鼻咽拭子的病毒检测中,阳性的检出率和持续时间都较短。[43]

否认

院士否认“H7N9病毒基因再移1位将致人传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2013年4月27日明确否认说过H7N9病毒基因变异将导致“人传人”。至于会不会发生病毒的人传人,她表示不能肯定也不能否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监测。”

李兰娟称,如果两个基因同时变异将会发生更加有效的传播,而这种传染目前只是针对禽传人,她明确否认说过“人传人”。至于会不会发生病毒的人传人,不能肯定也不能否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监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619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