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慕课内容,《口占》对萧红的悼亡,与苏轼对亡妻的悼亡,最首要的区别是什么?

根据慕课内容,《口占》对萧红的悼亡,与苏轼对亡妻的悼亡,最首要的区别是什么?,第1张

《萧红墓畔口占》是近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怀念。《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怀念发妻王弗的诗歌,其中截取了“小轩窗,正梳妆”一个生活的画面,来表现苏轼对于亡妻真挚的怀念。

语言质朴抒发真挚情感的诗是好诗,戴望舒的《萧红墓畔口占》原文有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茶花,这句用于朴实,叙事简练,交代了走路的时间,如话家常,读来亲切,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海涛闲话写出我的思念,友人的静默,长眠地下,无以回应,真挚深沉的情感让人唏嘘不已

萧红一生坎坷多难,31岁不幸英年早逝。品味这几行小诗,感到戴望舒对一代才女的深切悼念之情,对黑暗社会的不平愤懑,对自身遭遇的怅惘之感,全都化为深沉的意蕴尽在不言之中了。意蕴虽然宜于意会而不便言传,但实际上却是很实在的东西--它是诗7333

萧红墓前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戴望舒

那个寂静无风的日子,他身着黑色的悼服,六个小时的长途跋涉,纷飞的思绪最终定格在这红花绿水的浅水湾,既无沉痛的言语,也不见泪水的痕迹,只是在她的墓前献上那束红山茶花,轻柔的海风掠过,茶花摇曳,红影晃动,却终归随着这飘拂的尘埃如深邃海上的圈圈波纹归于平静,又不知归往何处。漫漫长夜,曾经翻滚不息的浪潮也被这死一般的夜色浸染、退去,留下道道风干的沟壑。

他等待着,眼角不见泪痕,却只因早已流干;他等待着,千言万语,却早已尽在无言之中……

红山茶,高洁、自然、清纯、朴素,隐喻了亡者萧红的生命之灿烂,亦映照出诗人的庄严与热烈。

口占,信口拈来的诗,看似简短,却包含无尽之语,看似简单,却意味深刻。

全诗只有4句,清一色肃穆的词语中,唯有红山茶一词是诗中的亮色调,静寞中泛起涟漪,委婉中蕴藏着激情,不语中道出了千言万语。诗人与萧红既非情侣,又非朋友,仅仅只是因为在文学上存在共鸣,诗人就不远万里、不辞辛苦,冒着生命危险,闯入禁地,去吊唁萧红,这更是难能可贵。

红山茶并不适合祭奠死者,但戴望舒却在萧红之墓上献上了此花,正是因为他知道萧红生前最喜欢那红色山茶花。红色的山茶花,慰藉着萧红寂寞的灵魂,更是诗人想以此唤醒萧红的诗心,醒来与他再对上几首诗。在活生生的现实中想象着另一个现实,这是多么的酸楚!可惜逝者已逝长夜漫漫,等待亦是无始无终,无声无息,与这茫茫月色融为一体。

“长夜漫漫何时旦?”

萧红,你的生前已经饱受了人生的疾病、婚姻的不幸、颠沛流离的苦难,愿你在去世之后,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得偿所愿,能够与自然相伴,真正获得心灵的平静,真正获得这种情感的港湾,在这个美丽宜人的浅水湾,稀稀疏疏隐隐约约地传来那“华涛闲话”。

诗人又何尝不想萧红品茶论诗,奈何日寇铁蹄仍践踏我中华、犯我国土,人民仍在水深火热中,与其唤醒为她让她这哀伤,莫不如,让她留在浅水湾获得心灵的平静。

“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的心情永久是如此抑郁,这里的一切是多么的恬静和幽美,有田,有漫山漫野的鲜花和婉转的鸟语,更有澎湃泛白的海潮,面对澄碧的海水,常会使人神醉的·,这一切不都是我向往的梦境吗?然而啊,如今,我只感到寂寞……”

生前,萧红是寂寞的死后,萧红也摆脱不了这寂寞,只能与这枯燥的自然之景相伴。平静的海湾下。长眠者不平静地睡眠着……

是选择生的寂寞,还是死的寂寞;是在着现世受苦,还是在另一个世界获得精神的平静呢?

萧红墓畔口占 作者戴望舒朝代现代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我”的“等待”与“你”的“卧听”,“我”的“长夜漫漫”与“你”的“海涛闲话”两相对应,这是“生”和“死”的对话,“生”的艰难的行走还要继续,而“死”则是永恒和安详的

当今,诗歌网站很多,网络诗人多如牛毛。施世游多年痴迷于诗歌创作,一直活跃于新学院、天涯虚拟社区等网站,理所当然地是个网络诗人。悠哉结识老施是在新学院网站,因此把他看作是新学院的诗人。

施世游的创作有其理论,自有其道理,但是于我看来,诗歌理论和创作未必等值。也许有人讲起理论来一套一套的,而检审其创作实绩,则缺乏善可陈,这种所谓的诗人,终将被冷酷无情的逝川所浪淘尽,而湮没沉埋于时间之流的烂泥潭里。

施世游的诗作我读了不少,最令我感受的,不是他自己甚感得意的《青鸟》《陶瓷女》或者《牧羊人,你为何还不回家》(以上系其自选诗作),而是一首短诗《墓志铭》,如下:

墓志铭

你来了,在这么好的春天

我从寒冬醒来

感觉到了踏步而来的温暖

20005

这首短诗带给我的心灵震撼,实不亚于一首洋洋万言的抒情长诗。由此我想起了自己以前读过的许多首诗作,例如狄金森的《我为美而死,对坟墓》:

我为美而死,对坟墓

(449)

我为美而死,对坟墓

几乎还没有适应

一个殉身真理的烈士

就成了我的近邻——

他轻声问我:“你为何而死?”

我答道:“为了美”——

他说:“我为真理,真与美——

是一体,咱俩是兄弟”——

就这样,宛如亲人相逢于夜晚——

我们隔着房间私语——

直至苍苔长到我们的嘴唇——

将我们的姓名掩盖——

比较而言,两诗均采用奇特视角,以死者眼光为切入点观照生活,从而获得异乎寻常的审美感受。

我又想起戴望舒的著名短诗《萧红墓畔口占》: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

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这首被臧棣誉为“伟大的诗”的即兴之作,道尽了人世间生死茫茫的一大悲哀。一个知己来到自己近前,却只能幽明暌隔,生者敬一束花,死者对此是无知无觉的。戴望舒以一句“卧听着海涛闲话”作结,亦不过是诗人一厢情愿的揣度而已,然而正是这句不起眼的话提升了全诗的品位:生者还要继续在这暗无天日的浊世备受煎熬地等待着,在漫漫长夜中期盼着光明的早日降临;死者已然解除了生之痛苦,悠闲地卧听海涛的絮语。

回头再看施世游的《墓志铭》:“你来了,在这么好的春天”,起句便卓尔不凡,给人一种惊喜之感,从而给全诗定下一个明朗的基调。在这春光明艳的清明时节(当然,也不必拘定于清明节这天),某个亲友踏着春光来到郊外探望自己,死者泉下有知,亦必定要惊喜万分的。次句“我从寒冬醒来”,极写死者冬眠之久,坟前寥落萧索,他已谙尽着枯燥乏味的幽居生活了。结句“感觉到了踏步而来的温暖”回应首句,构成全诗的循环结构,同时又强化了首句的欣悦之感。值得注意的是本句通感艺术手法的绝妙使用:“踏步而来”所传达的应是嗵嗵作响的听觉感觉,而结尾的“温暖”一词所传达的却是触觉感受。正是在这种出神入化的技法中,诗人完成了自己委婉深情的艺术传达。

值得注意的还有该诗的题目,应当说,这又是诗人超乎常规的一大艺术想象。顾名思义,墓志铭所载原是死者的姓名、籍贯、生死日期等信息,然而,诗人却将一首传达死者对生者情怀的诗作题为《墓志铭》,这是否委婉地表达了死者对生者的某种怨尤呢?

说到底,设若死者泉下有知有觉,是决不会忘怀生者的;应当惭愧倒是我们这些薄情寡义和屡屡健忘的未亡人呀……

悠哉写于悠哉游斋,2005年9月13日

一、教材分析

《梅岭三章》由三首诗组成一个整体,饱含着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丽情怀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十张运用了绝句的形式,朗朗上口,易记易送,十个意向非常丰富,且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巧影传说和典故,语言形象生动情感饱满真挚。

《短诗五首》由四首中国诗与一首外国诗组成,篇幅虽短,意韵颇丰。《月夜》通过我与大树病历的行为,突出五四运动时代背景下青年人独立自主的形象,《萧红墓畔口占》继续了1944年诗人不远万里来到萧红墓前,凭吊的情形表达作者深沉的怀念之情,《断章》描写一个人在桥上看风景,但作者却从这平淡的生活现象中思考出深邃的哲理创造。我出无穷的诗意。《风雨吟》借助各种意象表达社会剧烈变化中年轻人对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的关怀统一,作者从叶花果实树木等常见意象中归纳出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

二、教学设想

两课都是自读篇目,我打算采取教师示范讲一篇,学生学习讲一篇的方式开展这两课的教学活动。通过示范,教会学生赏析适合的方法,学生自学自讲,强化指导。

三、教学设计

(一)《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1初读感知

活动:自读→齐读→指读→分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了解大意

2精读分析

活动:分析意象,说说三首诗各自着重写什么?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3品读赏析

活动:默读诗歌,找出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品析。

4合作探究

活动:本诗的内容结构有什么特点?

(二)《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以《月夜》为例

1检查预习,了解新诗

2初读感知

活动:自读诗歌,感受新诗面貌,体会韵律。

3精读品析

活动:分析意象,揣摩诗人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4自读品析,展示成果

活动:剩余四首,每组一首,自学5分钟,小组交流答疑5分钟,并推荐代表上讲台讲这首诗。

四、教学反思

两篇课文都是自读篇目,采取了讲练结合的方式,给学生以示范,学生帮忙学以致用,进一步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

两篇课文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尤其在6班,知识生成快,学生把握的知识点精准,难点也较为突出,个别讲,全班答疑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班能力稍薄弱,在知识点的把握和难点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差距,但能站在讲台上讲,能够想办法问我借课件弥补没预习的短板,也算是进了一份力。

只希望在今后的诗词学习中,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热情,教给学生方式,给与学生抓手,让学生在学习诗词时不再有畏难情绪。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愿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彼此互助,共同成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765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