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判别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正在经历情感忽视?

怎样判别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正在经历情感忽视?,第1张

“如果孩子不能确信自己对父母是重要的,如果孩子经常因为自己对父母关注的需要而感到羞愧,他将会成长为一个忽视自己情感需求的人。”——《被忽视的孩子》

01

公园里,一位妈妈带着女儿在滑滑梯玩,自己坐在旁边的石凳上跟另一位妈妈聊天,聊着聊着,一看时间,发现得回家做午饭了。

于是,匆匆起身,过去一把拽起女儿的手,说:“快11点,咱们得赶紧回家做饭了。”

小女孩跟小朋友玩得正兴,奋力反抗,试图挣脱妈妈的手,边挣脱边喊:“我还要玩,我还要玩!”

妈妈大吼:“玩什么玩,都几点了,赶紧回去!”

于是,女孩在妈妈的拽拉下,一边不情愿地走着,一边恋恋不舍地频频回头。

生活中,这样的情况随处可见,很多父母从来不会去顾及孩子的感受,也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只是一味使用父母的威严、用命令的口吻逼迫孩子就范。

这样的父母属于典型的情感忽视,什么是情感忽视?意思是指:当孩子玩得正开心时,父母粗暴地制止,没有任何情感过渡,忽视孩子的情感反应。

02

很多家长根本察觉不到自己忽视孩子了,他们经常会觉得“这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有时候看似不起眼的一件事,却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影响。

经历过情感忽视的孩子,一旦造成了心理创伤,他们的痛苦是非常不能被理解的。只是会莫名地感到忧伤、没意义,严重者甚至莫名其妙产生自杀念头等。所以,家长一定不要轻视情感忽视。

情感忽视分为两种:

1、 短期忽视

心爱的宠物狗死了,你哭得稀里哗啦,但爸爸妈妈却没有对你说出一句安慰的话;

你的毕业典礼,但父母却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没去参加;

你和朋友闹矛盾了,满脸沮丧地回家,但是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却丝毫没有发现你的异样。

2、长期忽视

孩子在家没有话语权,父母从来不会征求他们的意见,而是随意介入或终止孩子正进行的活动与游戏。

短期忽视是急性的共情失败。

比如,发生一件“大事”,但却没人给他共情、帮他缓解压力。

而长期忽视则是一种慢性的共情失败。就是长期都这样,孩子也习惯了,但是久而久之,孩子同样会忽视别人的感受与忽视自己的情感需求。

英国慈善机构“儿童协会”曾经对英格兰初中学生做过一份调查,调查显示,大约有1/7的孩子曾被家人忽视过。而长期被情感忽视的孩子成年后会出现什么特征呢?

1、 空虚感:一种时有时无的、无法满足的缺失感;

2、 反依赖:恐惧依赖他人的倾向;

3、 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对自己的才能与弱点等方面认识不准确;

4、 对自己毫无同情,对他们满怀同情:对自己比别人更严格;

5、 负罪感和羞耻感:无法针对自己的问题找到原因,只能责怪自己;

6、 对自己生气、自责:很容易且常对自己生气,对自己常感厌恶;

7、 感到自己有致命陷:觉得如果人们和自己走得太近,就会讨厌自己;

8、 难以关爱自己和他人:不喜欢让自己需要什么,不喜欢有人很需要自己的感觉;

9、 自我约束能力差:自我约束能力不强,是个拖延者;

10、述情障碍: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容忍甚至感受任何情绪、情感。

所以说,父母缺乏共情,长期忽视孩子的感受,不仅让孩子找不到存在感与价值感,还会陷入不自信与自我怀疑之中。

03

那么健康的亲子关系应该是怎样的?父母要怎么做才能避免出现情感忽视?

1、 跟孩子有情感连接。孩子遇到问题愿意跟你沟通

知乎上有一个网友说,小时候他很渴望父母能给他多点关注,每次放学回来,当他想跟妈妈一起分享下学校发生的有趣事情时,妈妈的回答永远是:作业做完了吗?慢慢的,他变沉默了,跟父母沟通也越来越少,最后连跟父母说话的欲望都没有。

所以,多跟孩子互动,多回应孩子的情绪,多与孩子建立情感连接,这样孩子遇到问题时才会愿意为你敞开心扉。

2、 视孩子为独立的个体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值得被尊重与重视,所以,不要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延伸或自己的工具,而是要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与决定。

有些家长会因为自己没能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没能得到一份好工作,然后就把这些愿望转嫁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来帮忙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样无形中让孩子去承担一个跟自己完全无关的责任,对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

正确应该是视孩子为独立个体,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与回应,才能让孩子找到归属与价值。

3、 父母会回应孩子的情感

孩子天生渴望被关注,所以,父母应该懂得回应孩子的情感。从婴儿开始,孩子即对大人的脸感兴趣,也能够对大人的表情产生回应。当妈妈面带微笑、眼里带着愉快的光芒时,孩子会感到愉悦,因为他们能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喜爱。

父母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当他们向你表达自己的心情里,我们应该积极回应,哪怕仅仅只是倾听,他们也会从我们身上找到安慰与勇气。

总之,教育孩子应避免出现两个极端。

一是情感忽视,比如,不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以大人的意愿行事或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等;

二是期望过高,关注过多,犹如“直升机父母”一般,成天在孩子头顶盘旋,投入太多的时间与精力,给予孩子过高的期望,接受不了孩子的失败,导致他们背负太大的压力等。

好的教育应该爱与规则并存,在生活中除了多关注孩子的情感反应、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爱外,在行为与处事方面还要有一定的原则与底线。

所以,情感忽视的反面不是过度关注,而是在孩子向你发出情感需求时,我们能做到尊重、倾听与接纳。让孩子拥有足够空间的同时并坚信:我的父母永远是爱我的。

小孩子的情绪需求不容忽视

 小孩子的情绪需求不容忽视,很多家长非常注重孩子的成长,努力帮助孩子解决成长的烦恼,父母对于孩子不必急于求成,家长不能一味地去责骂孩子,以下是我分享小孩子的情绪需求不容忽视的内容。

小孩子的情绪需求不容忽视1

 1、小孩子的情绪是由于现在大多数的父母都在1岁到1岁半左右的时候给孩子断奶,而孩子在1岁多的时候又学会了走路,这样就使孩子独自活动的机会增加。但是这样小的孩子一般情况下还不可能加有很亲密的玩伴,因此就容易造成孩子和他人的身体肌肤接触大量减少,从而引起孩子的肌肤饥饿感。如果孩子处于皮肤饥饿的状态之中,会使孩子的脾气变得极不稳定,容易烦跺,爱哭、爱发脾气;有的孩子会变得特别的黏人,使原本正处于依恋期的孩子更加的'关注他的依恋对象,共至一时一刻也不愿和母亲分离,动辄就大哭大闹,让大人感到很难管教孩子,严重的还会使孩子处于“情感缺乏”的状态。

 2、如果1岁半到2岁左右的孩子出现脾气烦跺燥,缺乏耐性,感情脆弱,爱哭爱黏人的情况,孩子就很可能处于“情感缺乏”状态,这时父母要注意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3、法国的妇幼专家洛朗斯佩尔努对孩子“悄感缺乏”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他发现,当孩子“情感缺乏”8-15天时,不同的孩子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要求。有的不停的哭闹,对家长芡名其妙的喊叫;有的变得冷淇、沉默不语、不爱活动、眼光发呆、对周田环境不感兴硬,此时孩了还会出现轻度的失眠、厌食,体重也会有所下降;如果这种状态持续几个星期,孩子就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症状,像消化功能素乱、腹泻、使秘、呕吐……孩子的抵杭力会下降,轻度的感冒总也不好等等,总之,孩子似乎一下子变得脆弱起来,孩子的正常发育也会减慢或者停滞,正在学走路的孩子会停了下来,有的孩子会完全失去食欲……当孩子的这种状态持续4个月以上,紊乱的症状会更加明显,孩子会出现神经质、多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差等情况,有的会在孩子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进,给孩子带来终生的痛苦。

 4、为了遥免孩子由肌肤饥饿而引起“情感缺乏”,大人要注意多给孩子爱抚,例如多接抱孩子,抚摸孩子,多和孩子进行肌肤接触,另外还可以在每天晚上孩子临睡之前给孩子搓搓胳臂揉揉腿,给孩子轻轻的烧挠背等,隔-段时间给孩子捏捏脊等。这样不但可以满足孩子的肌肤饥饿感,有利于孩子的情感需求,让孩子睡得安稳,还能促进孩子消化功能。

 5、孩子从8个月到2岁半这一段时间里,还要注感应当尽量满足孩子对于依恋对象的合理依恋需求,给孩子营造温暖和快乐的生活环境,这有助于让孩子保持快乐的情绪,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育,也有利于孩子健康个性性格的形成。

小孩子的情绪需求不容忽视2

  一、丰富学识见识

 1、孩子之所以认生,不接受新事物,是因为没见过,不了解,才会表现出不知所措的“怕”。孩子对于陌生的事物,没有任何情感需求,自然不会表达出“热情”。

 2、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孩子接触新事物之前,尽可能让孩子了解。比如,最难的,莫过于孩子上幼儿园。大部分孩子都不愿意上幼儿园,为什么?试想一下,3、4岁的孩子自己在陌生的环境待一天,怎么会不怕?如果不让孩子充分了解幼儿园,幼儿园有哪些他喜欢的东西是家里没有的,在幼儿园怎样让自己获得轻松和快乐,遇到困难找谁帮助,哪些人可以依赖等等,孩子有好多疑惑和不解,怎么能在新环境好好成长?在孩子开始准备上幼儿园之前,就像孩子灌输上幼儿园的目的,带领孩子一起择园。带孩子考察不同的幼儿园,给孩子讲解小朋友们在幼儿园都在做什么,他们很棒,玩得很开心,交到很多朋友。遇到困哪可以找老师帮助,可以找朋友帮助。培养孩子自我保护意识。孩子知道得越多,办法越多,越不会怕。

  二、亲子交流

 1、语言的习得,首先要靠听。有效输入的积累,才能形成合理的输出。

 2、父母绝对是孩子语言启蒙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对孩子讲得越多,词语越丰富,情绪越稳定、态度越好,孩子获得的语言能力越强。父母一点负面的言语,在孩子眼里都是负能量和伤害。越会表达的父母,孩子潜移默化的会表达。鼓励孩子敢说,不要过度纠正孩子的语言错误,否则孩子对说话会产生恐惧。可以正向引导,多说正确的话语,孩子模仿力很强,慢慢就纠正过来。

  三、仪式感

 1、所谓仪式感,不是买买买,不是大操大办,而是生活中任何一个值得纪念的小事,通过某种形式,让孩子铭记,也是潜移默化教会孩子,懂得分享!分享喜悦、分享悲伤、创造小小的惊喜。比如,孩子的生日。怎么过更有意义?可以邀请小伙伴来到家里,共同享用美食,共同创作画作,一起读绘本,做游戏。

 2、 通过 一些仪式感,让孩子之间的友谊拉近。教给孩子,生活并不是将就,随便过完每一天。而应是每一天的到来,都要“讲究”,都是值得纪念的。快乐就值得分享。

  四、结果没那么重要

 1、有的家长过分追求结果,凡是孩子参与的活动,总是把成绩挂在嘴边,忽略孩子的努力,或是在活动中的其他收获,孩子就会畏惧活动比赛竞争,怕取不得好成绩让父母失望。

 2、父母始终应该强调,努力比天赋更重要。因为努力是常态,天赋可遇不可求!要想孩子将来在社会上能够立足,努力是不可或缺的。

《被忽视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视》

“大部分方法是受最初的依恋理论提出者、精神科医生约翰·鲍尔比的启发的。他对父母与子女之间纽带的理解是从数千小时的观察中得来的。他的观察内容是母亲与婴儿、父母与孩子间的互动。他的结论很简单,如果父母能够有效地识别并满足孩子在婴儿期的情感需求,一个“安全依恋”就会形成并保持下去。这份依恋是孩子能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象,以及从小到大的良好的总体幸福感的基础。 通过依恋理论看情感健康,我们发现父母至少要有三个关键的情感技能:

(1)父母能感到与孩子有一种情感连接。 (2)父母关注自己的孩子,并视他为一个独特而独立的个体,而非自己的延伸、所有物甚至负担。

(3)基于这份情感连接和对孩子的关注,父母适当地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

蒂姆的成就/完美导向型父母在培养他的过程中如此要求他,于是他对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要求。 这些用意良好的人都不知道,他们没有给他们的孩子提供一个快乐、有情感连接的生活所必需的养料。他们每个人都只是在重复他们在自己的童年所经历的东西。

情感忽视的一个不幸的特点是,它会自我传播。情感上被忽视的孩子长大后会形成一个对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情感盲点。当他们自己成为父母,他们不明白自己孩子的情绪,他们抚养的孩子都会有相同的盲点,继而重蹈覆辙。

生命的燃料是感觉。如果我们没有在童年时代得到充足的养分,我们必须在成年时填补自身。否则,我们就会发现自己活在虚无中。

述情障碍表示一个人的情感有缺陷,不论在知识层面还是在意识层面。述情障碍在一个人身上最极端的表现是他无法辨认自己的情感,也无法辨认其他人的情感。有述情障碍的人在生活中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容忍,甚至感受任何情绪、情感。我观察到很多有述情障碍的人有易怒倾向。他们很容易毫无理由地对其他人发火,而这显然会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这能让他们和人们保持一定距离,即使这样他们会感到极为孤独。

没有被自己认知和表达的情绪往往会混做一团,以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曾被压抑的各种感觉无法再被压制。这个时候,偶尔泄露出的怒气就会伤害身边的人。

只有情感和连接才给我们称之为“活着”的奇怪事情带来意义。

提醒自己,逃避只会让你越来越偏离你所期望的轨道;提醒自己,所有值得拥有的事物都需要付诸努力。 填补缺失前,我们需要花点时间想想“改变”这件事:改变是如何发生的,怎样又不会发生,是什么阻碍了改变,当改变不随心愿时要怎么做。

神经科学家广泛地研究了人脑的进化发展。对人类来说,进化出感知情绪的能力比思考能力早了几百万年之久。人类的情绪来源于边缘系统,边缘系统深埋于大脑皮层之下,而大脑皮层才是产生思维的脑区。由此说来,比起思维,我们的情感是组成我们的更为基础的一部分。

IAAA四步骤

IAAA看似一个退休基金的缩写,实则不然。这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着“识别”(Identify)、“接纳”(Accept)、“归因”(Attribute)和“行动”(Act)。这些步骤综合了上述三个原则,最大化情绪的价值,并从中汲取能量,获得指导。首先,识别情绪;其次,接纳情绪,不以对错来评断它;接着,试着察觉产生这个情绪的原因,也就是归因;最后,看看情绪是否对应着某个行动,如果是,以合适的方法来应对。

记住,情绪本身不是坏事,如何对待情绪才是最重要的。一个有效控制和利用情绪的力量的方法就是适当地表达情绪。不要消极、冲动地表达情绪,而要自信而平和、有同理心地表达。“自信而平和”常出现在很多商业培训和研讨会中,但这个词是有特殊含义的。当你自信而平和地表达某些东西时,表达的方式是要让其他人可以接受的。为了保证充分的自信而平和,你必须对人有同理心、感同身受,要知道自己说的话会如何影响他人。

友情单靠共同的兴趣就能维持,起码能维持一段时间,而对爱情来说,感情相通不仅是需要,更是其基石。感觉是浪漫、相爱和长久关系的基础。

以下是我对婚姻中建立情感连接的几点建议:

1每天练习识别和命名感觉。

2遵循IAAA步骤。

3自信、富有同理心地对待你的另一半。

4提问!向你的另一半提问,听他的回答,再问更多问题。参考以下内容。

横向及纵向提问

找到事情的核心或真正了解一个人的方法是练习在横向提问的同时加上纵向提问。横向提问的目的在于获取信息,而纵向提问旨在获得理解。

事实上,要给孩子你没有的东西,唯一的方法就是让你自己拥有所缺失的东西。只有这样你的孩子才能受益。

你也许还记得第一个自我同情原则是反向黄金法则。在养育儿女的过程中,这个法则变形为: “像你希望以前父母对待你的方式一样对待孩子。”

一个幼年经历过情感忽视的家长不应该在养育孩子时沿用自己的默认设置。因为默认设置是由她最初的监护者决定的,很可能导致她将情感忽视同样加诸自己的孩子身上。作为父母,克服自己默认的设定,为孩子创造更健康的设定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当你的孩子做了不好的决定,搞砸了事情,做事不经大脑或者做错事,你最好尽力做到不要立即做出反应。冲动而情绪化的反应是由你默认的设置所决定的。你应该花点时间想想:如果我是他,现在我需要从我父母那里得到什么,才能让我能学到教训,再继续往前走?

自我同情的第二个原则,应用于养育孩子时,包括观察孩子,并在看到孩子对自己太苛责时做出反应。如果你看到孩子因为犯错而惩罚自己,或者过度跟自己生气,你就应该介入并帮助他。告诉孩子他对自己发的脾气有些过了,脾气也不该撒在自己身上。即便当时看上去没什么帮助,这也给孩子的心里埋下了种子,之后会慢慢发芽长大。接着用你自我安慰的技巧来安慰你的孩子,让他也能内化这些方法。 自我同情的第三个原则是让你的孩子受益于你的智慧和同情。为了让孩子学会原谅自己,你必须先原谅他。孩子会内化你对他的严厉程度。这涵盖了前两个原则,因为涉及对孩子的过错进行反馈,即适宜地让他对自己负责;看到孩子对自己太严厉时进行干预;以及帮他理解自己的错误和情况,并最终原谅他。当你为他做了所有这些事情,他会慢慢学习这样善待自己。

帮助你的孩子建立一个有爱而坚定的内心声音,也就是自我同情的第四个原则,让孩子培养对自己的同情至关重要。

20世纪70年代,精神病学家丹尼尔·斯特恩(Daniel Stern)通过录像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依恋理论。斯特恩界定了一个他称为“共鸣(attunement)”的过程,其定义包括母亲回应婴儿的情感表达或行为,能符合或精确反应孩子的情绪情况。斯特恩假设,自孩子出生那时起,母亲与孩子就有情感上的共鸣,让孩子知道自己能被理解,需求能得到满足。正是这种情感的共鸣给孩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让他在未来敢于承担风险,探索世界。

丹尼尔·戈尔曼博士在1995年的《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书中,将情商定义为五种技能:了解自己的情绪、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认识他人的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

在家庭教育中,容易忽视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孩子情感需求的忽视:在家庭教育中,有些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而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需要得到爱、关注和尊重,家长应该尽量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过于强调成绩和表现,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不要把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有足够的自由和空间发展自己的特长和能力。

对孩子的管教过于严厉:有些家长对孩子的管教过于严厉,采取体罚等方式来惩罚孩子,这种方式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逆反心理。家长应该采取温和、理性和有效的方式来进行管教,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并且有机会改正。

家庭教育中缺乏沟通和交流:家长和孩子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容易导致误解和矛盾。家长应该与孩子进行频繁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家长自身的情绪问题:有些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容易受到自身情绪问题的影响,如焦虑、压力、抑郁等。家长应该注意自身情绪的调节,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态,以便更好地与孩子相处和教育。

总之,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注意孩子的情感需求、避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采取温和有效的管教方式、加强家庭沟通和交流,同时注意自身情绪的调节,避免忽视这些问题,让孩子健康成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789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