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以年代为目录,从1954年一直写到1966年。1954年是傅聪获得去罗马尼亚参加第四届国际青年与学生和平友好联欢会钢琴比赛的一年,从离家的那一年开始,他的父亲傅雷就一直坚持通过书信和孩子交流思想,一直到1966年去世。
一九五四年,傅雷46岁。他在这一年的书信里,一直在强调孩子是他的挚友,孩子给他人生多填几许深刻的体验,也使他在和孩子的相处中学会了忍耐,学会了说话的技巧,学会了感情升华。
一、傅雷从来不吝惜对孩子感情的表达,这是一个很好的交流方式。
时而以朋友的身份,时而以年长者的身份,时而谦虚的身份,处处体现着对孩子浓浓的爱。但是更多的是他能跟孩子在事业上也有很深的交流。如何去对待爱情?如何去对待真理?如何去对待艺术?如何去对待学问?这些都是当今父母只管孩子吃穿所不能企及的。
二、 傅雷对孩子心智思想上的成长尤为关心。
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书信,基本上是一个月两封。和其他父母一样,对孩子的安全担心还是最多的,也会絮絮叨叨的说要注意身体,不能去游泳。但嘱托最多的还是在心智、思想成长方面。从一个人如何面对国外的生存环境,到艺术创作中如何用好感情,最后如何做好总结归纳。
面对国外生存环境,他说:人生的苦难,主题不过是这几个,其余只是变奏而已。这一回痛苦的经验,大概又使你灵智的长成进了一步。一个又一个的筋斗过去,只要爬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
艺术创作中的感情控制,他说:在心理上,精神上多做准备,多多锻炼意志,预备忍受4,5年中的寂寞和感情的波动,这才是你目前应该做的事。尽量控制自己的感情,把它移到艺术中去。一切都要醒悟的早,收蓬收的早,不要让自己的热情升高之后再去压制,那时痛苦更多,而且收敛也少。
做好归纳总结,他说:对于你新感受的东西,不要让它浮在感觉的表面,而要仔细分析究竟新感受的东西和你原来的观念,情绪表达方式有何不同?这需要冷静而强有力的智力才能分析清楚的。
三、傅雷在思想问题上给予方法的引导。
傅雷重点给儿子讲解如何克服紧张的方法。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关注要做的事情,把心理卫生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因为他认为弹琴的基础是心理健康。反思我们现在很多家长总是一味地在提倡孩子的成绩,好像很少关注过孩子心理上的感受。有的更多的关注的是身体健康,吃的好不好?穿的帅不帅?至于孩子每天在想什么,不去思考。
孩子小的时候就说她还小,我们能帮他做的决定,我们都可以做。孩子大一些了,总以孩子已经是个小大人了,他有他自己的想法,我们顺着她就可以了,为借口。
孩子喜欢吃什么,喜欢玩什么,很多家长都很清楚。但是孩子喜欢思考什么,喜欢研究什么,很多家长却不知道了。傅雷,这一点就做的很好,他跟孩子的交流就如同朋友一样,是深层次的精神层面的交流,这也是父母能留给孩子的精神财富。
四、傅雷对儿子感情的表达是深层次的,平凡的,细致入微的。
我试探性的和儿子交流了一下,发现出了问题。儿子说学校老师教的是傅雷对孩子生活过于干涉,不尊重孩子的隐私。我很惊讶于老师的这种说法,因为我在读的过程中,我并没有觉得这是一种干涉。
父亲对远在国外的孩子生活以及感情方方面面的关心,难道是一种干涉吗?我们看文章一定要结合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所处的背景。1954年那个时候没有手机,通讯也不发达,中国百废待兴,而远在国外的孩子一两个多月不回信,作为家长能不挂忧吗?傅雷在信中说,已经整整一个月零3天没有收到儿子的信了,他让儿子不要笑话他这么着急,他说他不能克制,天性所在,没有办法。放在现在,如果我们给孩子打电话,一分钟没有接通,我们都会心急火燎,胡思乱想,哪怕知道他就在学校,心里也是忐忑不安。傅雷的孩子在国外,而国家那么弱势,孩子在国外会不会有什么危险?他怎么可能不担心呢?
四、父母要和孩子交朋友,必须同频共振。
傅聪的钢琴弹法有着结合中国古文学和西洋乐的特点,究其原因,就是傅雷经常会给他推荐一些唐五代宋词选的古籍,且在这些古文学史的书籍里有很丰富的交流内容,这让我想到和孩子交朋友要在精神上和文化上同频共振。如果他关心的东西你都不懂,你怎么和他能成为朋友呢?很多父母都在说孩子和他们有代沟,是不是正在说明父母已经不在学习成长了呢?这也正是傅雷说的,你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让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得了忍耐,学得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感情升华!
《傅雷家书》第四封信表达的情感是: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圈圈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文革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
作者:晨曦橙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记得第一次看《傅雷家书》时,还是刚刚初中,对于这本书的记忆也仅仅是学校老师督促下来的课后作业。
那时,我对这本书的感悟不大,虽然喜欢着傅雷先生与儿子书信中的广阔蓝天,但是,也仅仅这样想着而已了。
直到长大,让我对人生的解读和生活的阅历有了新的体悟,使我比曾经那个13岁的小姑娘,有了进步的地方,也更加感动于傅雷先生对傅聪的谆谆教导。
我才透过笔墨,看透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无尽思念,对异国他乡孩子的担忧,但又克制着这种情感,只为不去干扰儿子的未来之路。
这就是一位父亲对孩子深深的爱!
傅雷对自己儿子小时候的教育,是严格而严肃的,在傅聪几岁时,父亲的好友楼适夷前来看望,送给了傅聪一支金水笔,结果却被傅雷没收,让傅聪狠狠哭泣了一场。
在傅雷看来,对孩子过多的物质满足是无益的,所以他拒绝这样满足儿子,反而让他学会处理磨难和痛苦,每天好几个小时的弹琴,枯燥而无味,傅雷会亲自指导,也会严格地旁观。
这样严格教育的背后,是傅雷对孩子的爱。
望子成龙,严格培养,这些无疑是中国父母都会执行的准则,正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宋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为后辈做了最好的指引,他写到: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前辈留给后辈最好的财富,是磨难和痛苦打磨后的真理,傅雷一生为学,一生赤子,他在给远在海外的儿子写信时也提到过:
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何不是呢?
对于傅聪,傅雷寄予厚望,他在傅聪不断的求学之路中,一直起着领路人的作用,他教育傅雷要真诚、谦逊、赤子、热忱。这每一声恳切的呼唤,都是傅雷满满的父爱,都是傅雷本人践行之后的结果。
所以,对于傅雷,我是敬佩的,这样一位父亲,永远是儿女心中的表率,是他人眼中的丰碑。
世间的父母虽然千姿万态,但是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多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孩子胜于爱自己。
傅雷在儿子久未来信时,袒露了自己的焦灼和担忧,害怕孩子与自己生疏,也害怕因为地域的原因,自己鞭长莫及。
这样焦灼的体验,就像身为父母给孩子批改作业时,气得七窍生烟,同样让人感叹。
父母希望孩子将来比自己更出色,希望孩子的未来能够不像自己那么苦,不像自己要看着脸色行事,忍着非议成长,所以,他们会急,会愤,会悲,会喜,这是有了孩子后,拥有的权利。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因为调皮不完成作业,被母亲打,后来哭着完成了作业,却发现一旁的母亲,已经泪流满面了。
这一生的记忆,或许都冲刷不掉那一刻的震惊,因为我那时才知道,母亲动手打我时,她比我更疼!
这是身为儿女的体悟,也是母爱之下的合理产物,并且,我要一生记得这个画面,不敢随意辜负了上天的美意和母亲的厚待。
所以,每当我看有的新闻里,叛逆的孩子和父母大打出手,兵刃相见的场面,都会唏嘘不已,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关系,不该是这种结局,也不该因为细小的矛盾,成为上一辈子的仇人,这一辈子的陌生人。
而每当看到那些不负责任又奇葩的父母,我同样感觉义愤填膺,孩子是张白纸,怎样涂抹他,不是父母的自由,而是需要深思熟虑后,完成的艺术品,所以,因为个别的人,害了一锅汤的社会,真的让人难过!
傅雷对于孩子的教育,真的是本教科书,是楷模和典范,是父母和子女都可以拜读的作品。看了《傅雷家书》,我看到了身为父母的不易,和陪伴儿女长大过程中,父母的艰辛和焦灼、期盼和谨慎,如行走在薄冰的江面,父母害怕自己的一点举动,而改变儿女的成长曲线和最后结果。
做父母不易,当儿女的学会宽容,而身为父母,也尽请包容儿女的无奈和不懂事。
生而为人,谁不是第一次呢?
对于磨难,没有跨不过的坎儿,也没有渡不了的河,除非是有一颗不愿意改变的心,所以,孩子不必揪着父母的小问题斤斤计较,而父母,也不用守着自己的舒适圈,不愿改变,双方一起向前走一步,关系才能进一步呢!
—The End—
第一封信的开始,傅雷首先宽慰儿子:不必担心父母会因为知道了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烦恼或不安。而且,孩子向父母诉苦,在家信中发泄,乃是情理之中的事。接着告诉儿子: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明白了人生潮起潮落的道理,就应该对这一切泰然处之,尽量让心理保持平衡,不至于受伤。最后告诫儿子“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从而越来越坚强。整封信一气呵成,思路清晰,层次井然。
希望儿子坚强,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生活的各种打击,能够孤军奋战,永远保持赤子之心。
人爱其子,是人之常情,傅雷先生之所以能写出质朴而真实的家信,是源于他对儿子的挚爱与盼望。傅雷先生是一位艺术造诣很高的人,他的教育方式不同他人,他始终把爱国与道德修养放在第一位,把父子之间的亲昵放在第二位。我的父亲虽然没有文化,但是也很懂得人情世故,我从传雷家书中体会出,原来父子之间的情感不在窃窃细碎的交谈中,而在举足之间,生活的一瞬间就将浓浓的父爱展现出来,父爱是深沉的,默默的……我明白了父亲为何总是一副严肃的样子,父亲是让我知道,作为一个男子汗,要有担当,有责任,父亲让我感受到一种正气十分的气息,我将延续父亲的血统,作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我很敬重我的父亲,傅雷先生与儿子互通书信十年中,一直鼓励儿子,激励儿子,告诉儿子失败不是可怕的,可怕的是成功之后的无限骄傲。
虽然我与父亲近在咫尺,但我还是可以体会到当我身处异地时,获得成功。父亲的反应如何!传雷先生对于儿子来说:亦师,亦父,亦友,也表达了傅聪对父亲的敬重与感激。
从这封家书中,我读出了孝道,读出了感激,读出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拳拳之爱,如果我能与父亲互通书信,那该是怎样的感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