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和赵明诚是古代令旁人羡慕的一对门当户对又有才华的才子佳人,二人郎才女貌,天生一对。据记载,李清照当时还隐于深闺时,就名闻京城,引得当时还是太学生的赵明诚做起相思梦。据《琅娘记》卷中的引记《外传》说道,小时候赵明诚曾做梦,梦里他朗诵了一首诗,醒来时犹只记得其中三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年幼的他自然百思不得其解,就向父亲请教。他的父亲听后大笑不止,说道:“吾儿是要得能文词妇也。”明诚仍然疑惑不解。他父亲继续解释:言与司,乃词字,安上已脱,乃女字,芝芙草拔则是之夫二字。合起来看就是词女之夫。虽说这只是传说,但也说明了李清照在当时的名气是非常大的。
在中国古代女性中能够出名且混出自己的一定地位的人是很少的。李清照是宋代有名的才女。在如今的许多课本中都能够看到许多李清照写下的千古名句,身为一个女子却在文采上如此出众。
18岁那年,李清照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赵明诚是位翩翩公子,读书极博,酷好书画,尤其擅长金石鉴赏。他的父亲官至宰相,也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二人门当户对,意趣相投,时常诗词唱和,共同研究金石书画,有着说不尽的喜悦。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这妩媚娇憨的姿态是婚后的幸福,透出李清照内心的甜蜜。
结婚时,赵明诚21岁,在太学读书,尚无俸禄。夫妇二人节衣缩食,经常典当质衣,到大相国寺搜罗金石书画。当时,大相国寺是京城最为繁华和热闹的所在,寺内可容万人贸易,有专门出售书籍、字画和古玩的地方。一旦发现难得的古籍文物却囊中羞涩,赵明诚会毫不犹豫地脱下衣服作抵押。回到家中,夫妻二人灯前对坐,说说笑笑,摩挲展观,无限浪漫与温馨。
闲暇之时,他们赏花赋诗,倾心而谈,有时还会玩上些智力游戏。他们斟上香茶,随意说出某个典故,猜它出自哪本书的第几卷、第几页、第几行。猜中者饮茶,不中者不得饮。每次比赛,李清照总是赢。当赵明诚抽书查证时,李清照已满怀自信地举杯在手,开怀大笑,直笑得茶水溅出了怀子。
赵明诚偶尔出京远游,李清照倍觉思念与伤感。“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醉花阴》是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寄给他的。
离别之情,相思之苦,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深挚动人。赵明诚读后叹赏不已,发誓要写一首词超过妻子。他闭门谢客,冥思苦想三昼夜,填词50首,把这首词混杂其中,请朋友品评。朋友反复吟咏,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婚后在京城度过了7年快乐时光,他们的生活有如琴瑟和鸣,浪漫而又高雅。正当他们埋首书斋之际,政局却发生了地震般的动荡,其父李格非与朝庭全力排斥的所谓“元佑党人”有牵连,罢职远徒。而这个案件恰恰是丈夫的父亲赵挺之审判的。李清照便亲自写诗给自己的公公。三天之后,家产被封,自己的丈夫被罢免官职。于是,她一同丈夫去故里青州居住。
赵明诚重病时期,一位探望者携带一把石壶给这位病榻上的文物鉴赏家看过。赵明诚死后,谣言四起,说他把石壶托人献给金国。李清照为了洗刷冤屈,她便想把多年携带的古董一起献给宋高宗赵构。她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踏上了惶惶不可终日的逃难历程。
从南京到越州,经明州、奉化、宁海、台州,然后漂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皇帝最后回到杭州。李清照一路追随,雇船求人,历尽辛苦,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途中,她贫病交加,身心憔悴,她与赵明诚收集的金石书画也丧失殆尽。
在一个深秋的黄昏,她独自漫步在落叶黄花之中,无边的寂寞阵阵袭来。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颠沛流离的悲惨遭遇,终于凝结成浓缩她半生痛楚的绝唱《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在远房亲戚的疏通和劝说下终于结束了追赶。
有一次,朋友邀她去看灯。李清照无心游乐,却想起了少年时代京城火树银花、人涌如潮的元宵之夜:“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她独坐屋中,抚今追昔,不禁黯然神伤:“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卒于何年何地无人知晓。在历尽悲欢、荣辱之后,她在寂寞凄凉中悄无声息地结束她愁苦的生命。她再也没有能够回到日夜怀想、万分留恋的京都汴梁。
结束语“女子无才便是德”虽是古代大多数家庭认可的一句话,不过能够在自己的学识上有一位红颜知己却是大多数人都渴望的。李清照与赵明诚似知己又是夫妻的关系也是他们的独特爱情。
李清照出生文学世家,而赵明诚是宰相之子,他们的婚姻称得上是真正的门当户对,说他们是才子佳人,天赐良缘也不为过。
人一生中,能有一段至死不渝的爱情,实属幸运之至,况且在当时的古代,能与自己心爱的人成为夫妻已是上天的恩赐了,并且能流传于后世,成为一段佳话已实属不易;李清照十八岁时嫁与太学生赵挺之子赵明诚,两人婚后相敬如宾,同作诗词收集古玩金石,为了收集各种奇珍异宝,两人甚至不吃肉,不穿金戴银,这对于生活富裕的人家来说,是非常难以坚持的,但是,他们居然做到了,可看出为了丈夫的兴趣与理想,李清照牺牲之大,爱赵明诚之深。 他们的爱情也给了李清照许多作诗的灵感,文思泉涌般的作出了一首首佳作,其中《醉花阴》还有一段趣事,中秋佳节时,赵明诚好友们前来拜访他们,并问赵明诚是否有著作,可否与大家共享,赵明诚便把李清照写的《醉花阴》拿了出来,大家品味一番都拍案叫好,还指出”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更是绝妙之极,赵明诚既高兴又惭愧,只好承认这是夫人李清照所著,更是当着众多好友的面拜李清照为师。
后来因为政治因素的影响,夫妻二人被迫回到家乡青州,李清照为赵明诚所累,赵明诚心有惭愧,李清照却笑说到,自己才不是因为荣华富贵而和赵明诚在一起的,虽然回乡后的日子是有点清苦,但苦中也有甜,他们要像桂花那样,悄悄躲在绿叶丛中,暗淡清黄,甘为寂寞,更加努力整理古籍,研究金石,吟诗作词,以慰平生。赵明诚听后尤为感动,他们真正做到了患难见真情,情比金坚,也由此证明了两人是真心相爱的。
不幸的是,他们的爱情最终被战火所消逝,最后也是无疾而终。
是真爱吗?或许曾经有过吧。田震的歌词恰到好处的表达出两人的关系“一切美好只是昨日沉醉,淡淡苦涩才是今天滋味”。
两人确实都出自书香门第,吟诗作对与古董收藏虽属两个领域,毕竟也都算文化圈的事,说志趣相投也没什么问题。而且两人同为那个时代称的上“家”的著名人物,赵明诚还官至南京市委书记(江宁府知州)。但无论我们如何拔高他们的才华与社会地位,他们毕竟也是滚滚红尘中的一个,他们的生活、情感与你我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倾慕”、“热恋”、“两地分居”、“七年之痒”、“出轨”、“鄙视”、“改嫁”,我们现在常见的,他们一个都不缺。
你问我,他们是真爱吗?我只能回答:或许曾经有过吧,毕竟,那是一个那么美好的开端。
1100年,那是一个春天17岁的李清照已然隐去了儿时的烂漫,多了几分善感。昨夜的热闹已是过眼云烟,今朝酒醒却依然影只形单。寂寞应怜温柔,惜春更兼有感: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一曲闺中作,让自己在东京汴梁城里,一夜涨粉几百万。一时各色文艺男青年,爬墙上树钻狗洞,托人递贴乱砸门,只为见这大才女一面。但以李清照这样的高冷范,不能与之并驾齐驱有共同语言的,恐怕难以入她的法眼。
可惜苏轼已老,还是师公,怕是乱了伦理;赵佶哥哥又不纳秀,他要不是皇帝该有多好!
彼时,大宋纪委书记(御史中丞)的小公子——赵明诚的春心,也在碧波荡漾着。论才华,虽然赵明诚贵为中央党校(太学)学生,但与李清照比,差着好几个境界呢。可这赵明诚却有着另外的身份,古玩收藏家,这就让他俩本来不太对等的文艺造诣上,有了平分秋色的砝码。
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家族的掺和,这俩走在了一起,赵明诚的培养让李清照迅速成为了一名古玩资深玩家,他们二人收藏的古董,竟然堆满了十间房子。
而共同的爱好让二人感情升华,生活和谐,做起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若是故事就此结束,那他们就是毫无疑问的真爱,可惜世间事,不如意者,十有八九。
1102年,那是一个秋天“元祐党籍”事件爆发,作为苏轼门人,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被蔡京系定为“奸党”,革职,并限期携带家眷离开京都。悲催的是,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正是蔡京体系的重臣。
李清照与赵明诚,正式开始了“两地分居”的悲惨生活。
更为悲催是,半年之后,李格非被解除党禁,重新为官;而赵挺之却和蔡京掐起来了,蔡京势力多大啊,赵挺之只好辞官,一家移居青州。李清照回来了,赵明诚却走了。
应该是再也忍受不了分居的日子,李清照跟随赵明诚回到青州,这段劫后重生的宁静生活融化了因为“党争”带来的隔阂,而经受了磨难的她们也更为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感情和生活。遗憾的是,如此的卿卿我我竟然没留下一个孩子,倒是留下了一本古玩收藏经典——《金石录》。
家族之争未能影响二人的感情,而没有孩子,却让二人的感情在不断的消磨。
1123年,又是一个秋天41岁的赵明诚出任莱州知府,李清照离开青州,前往莱州与夫相会。39岁的她已经年老色衰,而没有子嗣的遗憾也让她曾经的自信丧失殆尽,她猜的到丈夫召唤她去莱州的原因,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丈夫和那个或许即将到来的“小妹”: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李清照《蝶恋花》我们不确定赵明诚有没有纳妾,但李清照自这首《蝶恋花》开始,后期作品的整体风格发生了情感上的根本变化。作为一个经历过颠沛流离的知识新女性,李清照把叛逆、敏感的性格压抑在封建礼教的约束之下,从未在自己的作品中流露出痛恨、批判赵明诚的情绪,但这种压抑的愤懑和积怨,又怎能不让二人的感情出现矛盾乃至危机呢。
而积怨的爆发,发生在六年之后的1129年。
1129年,又是一个春天彼时的赵明诚,已经迁任南京市委书记一年了,夫妻生活早已没有了激情,那点仅存的感情也几近消磨殆尽。
就在这个春天,南京市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御营统制官)王亦兵变,赵明诚接到消息后,第一时间抓起一根绳子,带上两个官员,**落荒而逃。
叛乱平定后,徽宗赵佶差点给气乐了。赵明诚丢了官不说,想必自己也在鄙视自己。而这种贪生怕死、毫无道义的行为,给李清照内心里埋下了挥之不去的阴霾:老娘当初怎么就瞎了眼,看上了这么个懦弱自私的王八蛋,MMP。
丢官后的赵明诚,想必再也没有照顾小妾的能力和心态了,但此时的长相厮守,恐怕再也激不起李清照内心里哪怕一丝的波澜了。
随着金军铁蹄的逐渐南移,已成平民的赵明诚与李清照开始向南流亡,在1129年那个著名的夏天,他们来到了乌江边: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李清照而赵明诚,在此诗做成后不久,挂了!不明原因。
后来,李清照再婚过,过得并不如意,离了,孤老至终,享年72岁。
2020年,这个夏天面对你问我:李清照与赵明诚是真爱吗?我告诉你“或许曾经有过”。我怕说的不准确,于是,我把我知道的都告诉了你,你一定能够找得到自己的答案。
我是酺客,文化领域创作者,就在今天,我通过文化领域的兴趣认证,感谢您一直以来的点赞、评论、转发与关注。
女词人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恩爱缠绵、至死不渝的的爱情故事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虽然他们的爱情总是游走在聚散离合之间。
李清照18岁便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为连理。婚后,两人感情融洽,志趣相投,互相切磋诗词文章,共同研砥钟鼎碑石。经常会有新奇感悟和发现。虽然当时夫妻两人家境都较宽裕,但是为了搜集名人书画和古董漆器,他们居然“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每逢初一和十五,夫妻两人总要到都城开封的相国寺一带的市场上去寻访金石书画,然后倾囊买回家里。如此几年,积少成多,他们的书斋“归来堂”,单是钟鼎碑碣之文书就有两千卷之多。
在赵明诚编纂《金石录》的时候,李清照给予丈夫全力支持,凭借广博的见识,出众的记忆力,每当丈夫对材料出处有所遗忘疑惑时,李清照总能很快说出出处。长此以往,夫妻之间就以谁说得准、说得快决胜负,确定饮茶先后,胜者往往举杯大笑,致使茶倾覆在衣衫上,反而喝不上。在那段日子里,他们相互鼓励,乐在其中。
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中秋佳节,赵明诚的好友陆德夫等人来访。陆德夫向李清照施过礼后,转身笑问赵明诚:“赵兄,近日又有几首佳作,能否拿出与大家共享?”赵明诚将夹有李清照填好词的十几篇近作递给好友们,大家传换阅读,吟咏品味。忽然,只听陆德夫拍案叫道:“好一首《醉花阴》,真可谓千古绝唱。”众人也都齐声叫好,纷纷评论说:“《醉花阴》果然是上乘之作,特别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更是绝妙之极。”赵明诚又是高兴,又是惭愧,只好承认这一阙实为夫人所作,并当着众人的面拜夫人为师。
在爱情的感召下,李清照文思泉涌,一首首佳作纷至沓来,她的诗词创作进入成熟期,并形成了情景相生,形神俱似,体物超妙,绝尘去俗的独特风格。就这样,他们在互相激励与学习的日子里,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美好的时光总是不能长久,长期的离别之苦使得李清照的后半生一直生活在对丈夫的思念之中。
随着赵明诚离家日子的无限延伸,李清照相思之情日甚一日,由于情绪不好,睡眠不足,她的身体渐渐消瘦下来,任何花开花落,秋风春雨,四季更迭的情境都会激发多愁善感的她的创作灵感,用词来寄托和表达自己对爱人的绵绵相思之情成了李清照唯一排解苦闷的方式。
李清照在得到赵明诚卧病不起的消息时,当天就乘船东下,日夜兼程,与相濡以沫的丈夫见了最后一面。他们夫妇诀别的情景,在李清照所做的《金石录后序》中有十分感人的描述:“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此后,直至客死他乡,李清照对爱人的追忆始终没有消褪。
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以悲剧结尾的爱情故事往往更有摄人心魄的力量。可是,肯定没有人愿意这样的爱情悲剧在自己身上上演,所以,在我们感怀古人的爱情故事的同时,千万别忘记疼惜我们身边的亲密爱人,毕竟,做到“我爱你”并不容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