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区的地理环境

宣化区的地理环境,第1张

宣化洋河两岸的河川区属暖温带,气候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受较强的冷空气影响,天气多变,降水量较少,大风日数多;夏季由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在暖湿气流的控制下空气湿润,降水较多;秋季暖湿的东南气流逐渐衰退,干冷的西北气流重新加强,温度下降快,天气晴朗,阴雨日渐减少;冬季受强大的蒙古冷高压控制,严寒少雪,强冷空气南下时常形成寒潮,引起剧烈降温和大风天气。

气温

宣化区地处洋河北岸,年平均气温8°C左右。一月是全年最冷月份,月平均温度为-109°C,月平均最低气温-16°C左右。七月份是全年最暖月份,月平均温度为233°C,月平均最高气温在29至30°C之间。春季四月份,月平均气温10至11°C。

解放以来,宣化区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1968年6月10日,为391°C;同年最低气温-219°C,年较差为610°C,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973年2月8日,为-258°C,同年最高气温339°C,年较差597°C。

日照

宣化日照充足,全年日照时数自1971至2005年平均为2870小时,占可照时数的61%,其中0℃期间日照总时数为2006小时,大于10℃期间日照总时数为1483小时,分别占全年日照总时数的696%、515%。4~9月,农作物生长季节,每月日照时数平均在250小时以上。年最多日照时数的1980年为31938小时,最少日照时数的2003年为21012小时。从宣化1971年有气象记录起至1990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906小时;1991至2005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700小时,年平均日照时数比之减少206小时。

降水

主要指降雨,次指降雪。宣化冬春季受西北气流控制,多风少雨雪;夏季和初秋受偏南海洋暖湿气流控制,雨水较多。1960~2005年年平均降水量3617毫米。1973年降水量最大,为5639毫米;1999年降水量最小,为2263毫米。

  宣化区位于北纬40°37′,东经115°03′,东南近临首都北京150公里,西连晋蒙。宣化区辖7个街道、1个镇、3个乡:天泰寺街道、皇城街道、南关街道、南大街街道、大北街街道、工业街街道、建国街街道、庞家堡镇、河子西乡、春光乡、侯家庙乡。

  宣化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北依明长城,南跨桑干河,腹穿洋河与京包铁路。经济以农业为主,金、铁等矿物质资源丰富。近年工业发展较快,材料试验机厂生产的试验机,多次获部、省科技成果奖。文物古迹有明长城,柏林寺,小白阳古墓群及西阳城遗址等。

  战国、秦汉时,天下分36郡,宣化属上谷郡。唐代始置武州和文德县(州县同治),明代为宣府镇,清朝改为直隶省宣化府。解放后,曾属察哈尔省,置宣化市,后改属河北省,直到1963年改市为区,属张家口市。

  全区总人口为41万人(户籍人口数394万人),其中非农产业人口339万人,辖区面积为2642平方公里。 宣化虽地处燕山丛中,但地势平坦开阔,汇集洋河、柳川河、龙洋河三大水系,水力资源丰富,属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76℃。

  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已发现有开采价值的矿藏达数十余种,煤炭、铁矿石、黄金、膨润土、辉绿岩、富钾页岩、白云岩等储量丰富,城区东郊的宣东二矿煤矿年产原煤30万吨,远景年产原煤100万吨。

  全区GDP完成118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6亿元,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2151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1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05元。

  经济发展

  工业:基本形成了一个以冶金、机械制造、酿酒、电力、化工等行业为骨干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全区民营企业有830户,从业人员201万人,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近千户。

  农业:宣化系城郊型农业,以种植蔬菜、葡萄为主,初步形成以精、细、特蔬菜为主导产业,以白牛奶葡萄等鲜食果品为特色产业的两大产业格局。蔬菜种植面积达25万亩,年产量达121万吨。已有800年栽培历史的牛奶葡萄久负盛名,种植面积5000亩,年产量达1220多吨。2003年,农业总产值达142亿元,农业增加值077亿元。

  财贸金融:宣化古有“商埠”之称,改革开放以来,宣化商贸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市场繁荣,购销两旺。2003年全区社会消费品总额达到12190万元,居全市前列。全区营业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的商场达16个。同时,宣化还拥有三星级宣化宾馆和宣化裕华大酒店、宣化得月楼等多家高档次餐饮名店,为宣化的开放开发提供便利,创造条件。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全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发展到15263户,从业人员达27720人,产值达到15970万元,营业额72670万元。辖区内有中行、人行、工行、农行、建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办理国内外一切资金往来业务。

  社会事业

  交通通讯: 宣化距首都机场仅150公里,110、117和207国道广连全国,京包铁路穿境而过,宣大、丹拉、京张三条高速公路在这里交汇。全区公路硬化率达到95%以上。通讯发达,拥有装机容量10万门的国际国内程控电话网,实现了区、乡镇、村三级与国内数字直拨通讯,移动电话使用户数达78万户。

  文教科技: 全区设有文化馆、图书馆、剧场、**院等文化机构,建有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各一座,家庭电视和闭路电视普及率达98%以上。全区共有完全中学3所、纯高中1所、初级中学15所、小学49所,幼儿园39所,在校学生达43058人;学龄前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生升学率达100%,全部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教育普及率100%,脱盲率100%。另有中等职业成人学校9所,军地高等学校3所。全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959名,其中、高级职称1855名。1995年以来,共获省级科技进步奖8项、市级30多项。

  体育卫生:有武术、足球、棋类、乒乓球等11个体育协会,业余体校1所。近年来,全区获全国性各类奖励40多项,省级奖励100多项。全区有医院17个(不包括部队医院),总床位数达到1365张。

  社会保险保障:保险业务已有财产险、人寿险等4个险种,承保金额30多亿元,职工劳动保险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区有社会福利院1所,敬老院4所,共收养150人。社会福利厂13个,固定资产10242万元,年产值12055万元。

  旅游资源

  京西第一府旅游区文物古迹众多,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清远楼、镇朔楼及辽墓壁画;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拱极楼、察哈尔省民主政府旧址、五龙壁砖雕、旧城垣、时恩寺及辽代壁画墓群二区。此外,还拥有一批如立化寺塔、大北街的马宅和都司街的南宅四合院、六中院内的“武庙”大殿、按院街内的张自忠将军故居、慈清西行时的行宫等人文旅游资源;有9个“京西第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京西第一钟楼——清远楼、京西第一鼓楼——镇朔楼、京西第一墓——下八里张世卿墓、京西第一砖雕——宣化五龙壁砖雕、京西第一日僧塔——立化寺塔、京西第一石塔——柏林寺石塔以及宣化拱极楼、九龙壁等景观,丰富精深的古城文化、建筑文化、佛教文化、辽代墓葬文化,使人在游览的同时增长见识,开间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怀,增进身心健康。游客在这里可以观赏宣化古城的雄姿,体验塞外古城的风土人情。

  宣化为历代军事重镇。有“京师锁钥”、‘析京屏翰”之称。《宣化府志》记载:“宣化全境,飞狐、紫荆控其南,长城独石枕其北,居庸屹险干左,云中固结于右,群山叠蟑,盘踞峙列,足以拱卫京师。”明代为九重镇之一,因其地理位置重要和屯兵最多,号称“九镇之首”。从明英宗开始,朝廷向宣府派遣级别高于都指挥使的镇守总兵,佩镇朔将军印,原万全都司最高长官,正二品大员都指挥使,也直接隶属总兵调遣。宣化府军事工事坚固。历代修筑墩台 1948座。据志书记载,仅唐、宋、明、清四个朝代,北方部落经宣化南入的较大战争就达70余次。乾宁元年(894年),太原李克用大举出兵攻幽州,并占领武州。元太祖八年门刀3年),铁木真率兵攻陷宣德。明永乐八年至二十二年(141~1424年),明成祖朱橡五次北伐,驾巡宣府镇地。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蒙古族瓦剌答部也先入侵宣府;崇帧十七年( 644年)三月,李自成率兵攻破宣府,巡抚未之冯自杀,总兵王承允迎降。在宣化历代战役中涌现出了一批如于谦、杨洪、罗亨信等文武兼备、忘身爱国的忠烈之士。

  宣化是文化教育中心。嘉靖七年门528年),建立上谷书院。嘉靖三十五年(175年),开设柳川书院(今宣化一中)。清末民初,文化教育迅速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仁人志土。宣化是内地同蒙古进行商品交换的集散地,素有“陆路商埠”之称。明嘉靖年间,宣化开设“马市”,官方以布帛易锡靶马匹、皮张。隆庆元年门567年),宣大总督王崇古再开市场。万历年间,民市已具相当规模。清朝统治稳定后,贸易又趋繁荣。大德泉缸房、太和春药店、朝阳楼饭店、吴德裕茶店、四和顺茶铺等均在这一时期开张。光绪年间,山羊皮褥一度成为宣化销往外地的抢手商品,并曾向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出口。宣统h年(191年),宣化商号达160余家。

  宣化是葡萄城。宣化白牛奶葡萄,已有近千年的种植历史,为河北省名牌产品。传说宣化葡萄的种植来源于张赛。据史料记载,唐朝始种,辽金时推广,明清时全盛。宣化白牛奶葡萄色泽绿中泛乳白,如碧玉晶莹耀眼,脆嫩欲滴,且皮薄肉映汁丰,味道清甜爽口,素有“刀切牛奶不流汁”的赞誉。明、清时期,被列为皇家贡品。1905年和 1922年两次在巴拿马国际物产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旅游景点:

  宣府镇(今宣化城区)建于明代,是我国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城区,特别是镇朔楼(鼓楼),清远楼(钟楼),拱极楼很有特色。建于南北中轴线正中的钟楼(清远楼)有“第二黄鹤楼之美誉”。楼下十字拱门,上悬巨钟重万于斤,据说40里外可闻钟声。

  钟楼南面是鼓楼(镇朔楼)。是河北省少存的门楼建筑之一。乾隆亲书的“神京屏翰”匾额,悬挂在镇朔楼上。

  宣化辽墓在市宣化区下八里村。为辽检校国子监祭酒兼监察御史张世卿的墓。由墓道、墓门和前后二室组成,室内壁画有80平方米,分布于墓室四壁和顶部,绘出行、伎乐、宴饮等活动,描写了墓主人生前是的豪奢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墓顶绘彩色星象图,它是以中国古代二十八宿为主,吸取古代巴比伦黄道十二宫之说,组成中外合璧的星图。壁画内容丰富,彩色鲜艳,年代准确,为我国已发现的辽代壁画中所少见。

宣化是河北省张家口市市辖区之一,古称“上谷郡”,位于张家口市区东南28公里处,北靠阴山、南临洋河,山川秀美、人杰地灵,素有“京西第一府”之美誉。宣化全区辖3乡7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300平方公里,建城区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万。著名景点有鼓楼、钟楼、清远楼、辽代壁画墓群等。

宣化是闻名遐迩的葡萄产地,栽培葡萄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城外下八里村北发现的辽代墓葬中,出土了已干瘪的整串葡萄,足以证明。葡萄是宣化的特产,其质量好,品种多,其中被视为果中珍品的“白牛奶”葡萄,粒大皮薄,汁多味甜,营养丰富,被列为皇宫贡品。

俗话说:“名酒产地,必有佳泉”。纵观我国的名酒、优质酒,绝大部分用水质优良的地下水,尤其是晶莹甘美的泉水酿制而成。如被誉为“国酒”的贵州茅台,水源是由山泉汇流而成的赤水河,水清味美。四川泸州老窖特曲则是取用“龙泉井”之水。闻名中外的青岛啤酒,靠的是崂山矿泉水。绍兴加饭酒取用的是清澈如镜的鉴湖水。名垂千史的山西汾酒,用的则是杏花村清激甘醇的神井水;名扬五洲的洋河大曲,取益于清凉甘甜的洋河“美人泉”水,具有“甜、绵、软、净、香”的独特风格。

洋河,原名白洋河。白洋河的弯曲处有一清泉,称之为美人泉。白洋河从何而来,美人泉因何形成?民间流传着一个个美丽而动人的故事。

相传在两千多年以前,西楚霸王项羽在东吴地带率领八千子弟兵渡过长江,打到淮水一带,准备推翻暴秦的统治。不久又路过虞姬沟畔,在虞家宅和他的客庄项家宅驻扎下来,每天带兵操练。在出征之前,项羽邀约全体兵将饮酒助兴,鼓舞士气。因用酒甚多,虞姬娘娘就带领许多侍女到虞姬沟提水给酿酒师酿酒。项羽同兵将们喝下这一坛坛溢香满口的美酒,连声夸好。

由于虞姬娘娘亲自提水酿出美酒,所以项羽非常兴奋和赞赏。他酒兴大发,喝到兴奋时,就带着酒壶和抓起玉杯,骑上乌骓马,催马扬鞭,飞蹄奔跑。从骆马湖边,一直跑到马陵山南麓,站在自己故乡的山头上,昂首高叫:“我要让乡亲父老都来尝尝这优美的美人酒!” 项羽说着,只见他斟了满满一杯酒,连壶带盅向空中猛抛出去,玉杯和酒壶顿时在马陵山头的大青石上打得粉粉碎,香甜的美酒煞时喷洒出去;酒滴落到哪里,哪里就滴个小酒窝,眨眼之间这酒窝子就变成一个泉水汪,有的泉汪里水流出去就变成小河。只要从这些泉水汪里、河里取水酿酒,这酒就甘美香甜,和楚霸王喝的美酒一样滋味。据传白洋河、美人泉;泗洪双沟酒厂淮河水、高沟酒厂的天泉;宿迁马陵山下的凤凰泉等等,都是因项羽洒酒滴泉而成的。从此,白洋河形成了;从白洋河里取水酿酒,这酒醇美香甜。传说有一年,神仙吕洞宾骑着白山羊,带着仙禾穗,驾起五色祥云周游四方。这一天,他路过白洋河上空时,远远飘来一阵阵醇美的酒香,忽浓忽淡,似有似无。此时此刻,引得吕洞宾酒瘾大发。他再往下走时,一阵浓烈的酒香冲来,使他心动神摇,身不由己地迷迷糊糊连人带羊落在地面,馋涎欲滴,咂着嘴连声夸道:“好酒呀,好酒!”这时候,他蹑手蹑脚走进酿酒槽坊,使用隐身术,又学着孙悟空的老办法,施展法术,放出瞌睡虫,让酿酒师傅昏然入睡。然后,吕洞宾畅饮一番,大饱口福。接着又解下酒葫芦灌得满满的,急忙又驾起祥云,溜之大吉了。由于喝得迷迷糊糊,慌忙溜走,竟把自己骑坐的白山羊和仙禾穗都丢下了。从此,白山羊和这株仙禾穗就在白洋河岸边落了户,从此,白洋河一带连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酒香更浓。人们说由于白山羊和仙禾穗给白洋河带来福音,所以也把“羊禾”作为“洋河”的代称。在洋河大曲的“羊禾”牌商标图案上,中间立着一只白山羊,周围是两支稻穗,它象征着“吉祥如意,人寿年丰”。

历史上这条美丽的白洋河,由于黄河泛滥,所以把它冲垮淤没,从此,这里变成一片飞沙弥漫的废黄河滩。荒芜多代的荒滩,如今变了,登高远眺,可以望见那片片果林,粼粼鱼池,鹅鸭成群,林木参天,在这里,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而今,白洋河虽然不复存在了,但美人泉尚存,她那甘甜的泉水和美丽的传说永留人间。 “心醉人未醉,名酒,不妨连饮三杯。品一口,含满嘴酒香,三杯落肚,够百日回味!”这是著名诗人黄东成赞扬洋河大曲酒的诗句。

以优质高产而闻名于世的洋河大曲,以地命名。此酒取清凉甘甜的洋河“美人泉”水酿造而成,具有“甜、绵、软、净、香”的独特风格。数百年来,久盛不衰。

生产洋河美酒的江苏洋河酒厂,位于苏北泗阳、宿城、泗洪三县区交界处的洋河镇。徐(州)淮(安)公路由古镇穿境而过,京杭大运河靠近镇北,交通畅达,市场繁荣,酿酒历史悠久。《泗阳县志》载:“洋河大曲,据传唐代已享盛名,明代更是名闻遐迩,可以考证的历史有400余年。当时,有山西、山东、安徽等9省客商在洋河设槽坊酿酒。”光绪《淮安府志》记载,“……自明以来,以盐酒油为最钜,酒旧有苦蒿、珍珠诸目,实则秫酒、曲酒二者”。明天府《府志》记述:“正德以前,淮酒有名。”这里的淮酒,据考证其中主要有洋河大曲。清光绪年间,洋河有槽坊27家。省内省外有70多位酿酒名师云集于此,竞酿美酒。

味占江南第一家”之誉,并列为清皇室的贡品。据史料记载,清代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时,在宿迁行宫驻跸七天,品尝洋河大曲后,挥毫留下了“酒味香醇,真佳酒也”的赞语。民国4年(1915年)和民国12年在巴拿马国际名酒博览会和南洋国际名酒比赛会上,分别获得国际名酒称号和国际奖。

古话说“名酒产地,必有佳泉”。在洋河古镇西首的白洋河转弯处,过去有大片芦苇,其中有个池塘,水清如镜,泉眼喷花,当地人称为“神泉”。此井不论是旱年,还是涝年,常流不息,水位始终平衡。关于这个“神泉”的来历,优美的传说很多。相传,当时洋河镇上有一个美丽的姑娘,名叫阿美,她心地善良,心灵手巧。由于家境贫寒,父母因贫病交加相继去世;留下孤苦伶仃的阿美和祖母相依为命。不久,阿美被当地一个恶霸财主找去当佣人。这个恶霸常叫她到镇上给他买酒。一次,阿美在买酒的路上,看到一位生病的贫苦乡亲,她感到可怜,便把买酒的钱始了那位穷人。无钱买酒怎么办?阿美急中生智,在井里舀了一壶泉水回去交差。不料,恶霸觉得“酒”比往常更加香甜,便问阿美“这好酒从哪里买来的?”阿美搪塞说,“是在洋河镇上新开的一家槽坊买的”。恶霸信以为真,便命阿美今后就到这家槽坊给他买酒。此后,阿美便经常从泉里舀回泉水,而用买酒的钱资助一些穷苦乡亲。不久,恶霸发现其中秘密,非常生气,便跟踪阿美。当阿美又到泉边舀水时,他一下把阿美推进泉里。阿美死后,这眼泉水更加醇香扑鼻,人们为了纪念她,把这眼泉取名为“美人泉”。如今,洋河酒厂在这眼井的原址上,建了一座古色古香的美人泉亭和一尊亭亭玉立的塑像,供人们欣赏。这则故事只是传说而已,而洋河镇上的地下水确实清澈透明、绵软甘甜,并非虚传。

进入今天洋河酒厂院内,转面向西,便看到闻名遐迩的美人泉。这里,绿柳环绕,山石峻峭,悠悠的泉水汩汩流淌,一尊汉白玉的美女雕像,手提酒壶,婀娜多姿,含笑站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周围,假山石洞,奇花异草,古色古香的六角亭立在池畔,成为一大景观。许多游客在品尝洋河美酒的同时,特意来到美人泉边参观。有的来自长城内外;有的来自大江南北;有的来自首都北京甚至国外。德国、美国、日本和罗马尼亚等国家宾客慕名前来观赏。不时有骚人墨客面对美人泉赋诗作画,留下赞美的佳作。1984年4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在洋河考察时,曾写下题为《闻香已醉,未品先酣》的数千字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联系美人泉优美而悲惨的故事,抒发了浓烈的情感。他写道:“姑娘被推入水中不见了。泉水却不住地涌出来,人们就用这泉水酿出又纯、又甜的好酒。为了纪念这位姑娘,称这泉水为美人泉”;“把名酒联上人间悲欢离合的故事,并不一定只是人们常有的意向,酒味里参上一些世间的人情,事实上确有其事……”1986年金秋,全国著名诗人严辰、邹荻帆、绿原等30余人,组成淮阴“酒乡行诗会”来到洋河酒厂,面对装饰一新的“美人泉”,诗兴大发,写下许多赞颂美人泉的诗篇。 传说明朝末年,白洋关(今洋河镇)有位善良美丽的梅香姑娘,因家境贫寒,在王员外家做婢女。王员外既奸猾刁钻,又非常爱饮酒,他常常让梅香到镇上为他买酒。有个数九寒冬的傍晚,梅香上街到桥西酒店买酒,刚过桥就遇见一位衣衫褴褛、冻得瑟瑟发抖的老大娘,心地善良的她就把酒钱全部送给了老人。

王员外见梅香空着瓶子而回,就问怎么回事。梅香把事情一说,王员外大发雷霆,并逼着她把酒钱要回。梅香被逼无奈,只好再往回走,走到桥头,早已不见那个老人了,再走到小酒店,小酒店已关门收市。

梅香左右为难,心中暗想:与其回去再受折磨,还不如自寻一死,倒也干脆。梅香心一横,跑到一口土井边,就要纵身跳下,却被人一把拉住。梅香回头一看,在朦胧的月光下,是一位如花似玉的大姐把自己拉住。梅香转身扑向大姐,好像是遇到亲人一样哭诉一番。

大姐听后,安慰梅香说:“梅香妹好心肠,何必轻生跳井堂,姐姐送你一瓶酒,快快拿去莫悲伤!”她抬手拔下别在头发上的凤头碧玉簪,在井口上方轻轻一照,顿时井水翻花,酒香扑鼻,当即灌满一瓶送给梅香,并还嘱咐她以后有困难时,只要在这口井边喊三声九香姐姐,就会有人来帮她解难。说完,一阵香风,不知去向。

梅香半信半疑提着酒回去,王员外接过梅香打来的酒喝了一口,顿觉一股浓香侵入肺腑。清冽甘爽,妙不可言,和平日大不相同,也就不再追究了。

从此以后,梅香每次拿到酒钱,都接济了洋河镇上的贫苦乡邻,然后再悄悄提着酒瓶,找九香姐姐灌酒交差。时间一长,员外顿生疑窦。有一天,他叫梅香去买酒,自己悄悄尾随其后。当他看到梅香竟到井边喊人,而为梅香往瓶里灌酒的竟是一位花枝招展、倾城倾国的美女。王员外顿时神魂颠倒,就嬉皮笑脸地扑上去。谁知,九香仙女袖口轻轻一拂,带着梅香姑娘化作一缕清风飘逸而去。从此,人们就把这口井叫作“美人井”,井下有泉,常年不干,水质清澈,人们又称它为“美人泉”。 在苏北民间,流传着“国公酒”的故事。“国公酒”,又叫“史国公酒”,此酒因何得名,有何妙用?这里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相传在明崇祯十七年冬,清兵攻破燕京,其间,福王朱由崧来到南京建立南明王朝。官拜为兵部尚书的史可法,率领大批兵马,开往江北,建起防线,抵御南下清兵。当时,史可法亲临前线,坐镇指挥将士抗敌。

史可法率领人马进驻在古镇洋河时,正是寒冬腊月,天气阴冷,寒风凛冽,雨雪不断,四处潮湿。就在这种条件下,史可法与将士们一样,披着铠甲,眠卧沙场,枕戈待敌,尤其是夜晚,天气更为恶劣。由于阴冷受寒,挨饿受累,不久,史可法就觉得浑身筋骨疼痛,胳膊难抬,原来是患了风湿症。

史可法患病之后,心中十分焦急,个人安危是小事,抗御清兵是大事。于是,就请来军营中的高手名医治病,各种灵丹妙药都用了,仍然不见有效。正在他心急如火之时,这天晚上,史可法卧在铺上闷闷不乐,忽然,他的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了。史可法定眼一看,只见眼前站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红光满面,精神抖擞,笑盈盈地上前施礼道,“史督师安好!”

史可法此刻莫名其妙,便问:“你是何人啊”

“我么,是洋河镇上民间老中医,虽然医术不高,但听说忠勇爱国的史督师身患风湿,我这里有个小单方,供你驱风治病。”说着,就从自己的怀中掏出一瓶洋河大曲,然后又拿出几味中草药,让史可法泡成药酒,每天服用,说是喝了定然有效。按照老中医说的方法,史可法就服此药酒,喝了之后,非常有效,不久,他患的风湿症就好了。后来,将士中也有患此症的,史可法就照这个办法,把洋河大曲放在坛子里泡成药酒,治好军中许多患风湿的士兵。从此,兵将士气大振,连打胜仗。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史可法,把用洋河大曲泡制的药酒称为“史国公酒”,;又叫“国公酒”。这样一来,“国公酒”就成了江淮一带名酒了,它的配方一直传遍全国。凡手足麻木,筋骨疼痛,口歪目斜,风寒湿气、半身不遂等病症,长期服用“国公酒”,就能收到良好的功效。 古镇洋河,是淮安通往徐州、皖北的咽喉,这里交通发达,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美酒计”的故事,是明代爱国将领史可法留下来的动人传说。

相传在明末清初时期,国事大乱,清兵攻破燕京之后,摄政王多尔衮率领重兵南进。兵过鲁南,企图强渡废黄河,占领白洋河镇。与明军血战七七四十九个回合,均未获胜。这时,多尔衮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一时想不出好办法。于是,就派出暗探到四处打听消息。后来,听说洋河镇上有洋河美酒,酒香诱人,多尔衮顿时欣喜若狂,连声嚷道:“这就好了,这就好了!”

为了鼓舞兵将士气,多尔衮下达这样命令:“打进白洋河,官兵放假三天。美酒任意喝,美女随便带。”士兵们一听说喝洋河酒,一个个磨拳擦掌,急不可待。

这个情况被当时驻守在白洋河镇的江北督师史可法知道后,立刻想出一条妙计。他一方面派兵在镇北守住河堤,一方面派兵在镇南开挖一条东西河道。

河道挖好后,史可法又作了一番精心的安排,迅速把守堤的士兵撤了回来,带着黎民百姓,把洋河镇上几家酿出的美酒全部向南运走。

清兵打过废黄河,涌进洋河镇,一见这一坛坛美酒被运走了,就立即向南追赶。追呀赶呀,大队人马刚刚跑到新开的河套里,只见逃跑的明军士兵和百姓们都把酒坛丢下,慌忙而逃。

这时,清军官兵一见酒坛丢下了,都停住脚步,一个个弃马丢枪,你争我夺地去抢酒坛。只见一个个馋得口水直流,乱糟糟地拼命抢酒喝。正当清兵喝得迷迷糊糊昏头转向时,突然,上游一声轰响,临时堵截的土坝子被炸开了,滔滔的洪水象野兽一样直冲下来,清兵一时躲避不及,全都葬身水底。

从此以后,人们把这条新开的河叫“拦满河”,清政权健立后,因“满’字犯忌,改叫“拦马河”。如今,拦马河变成了洋河酒厂的排水沟。关于史可法使用美酒计破清兵的故事,在苏北广为流传,一直传为美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857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