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最感动的一件事疫情过后,你最想感谢的

疫情中最感动的一件事疫情过后,你最想感谢的,第1张

提到疫情,你最想感谢谁?很多朋友都感兴趣。但是,很多人会问作文《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想必你一定想知道疫情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今天,边肖分析疫情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希望能解开你内心的疑惑。来看看疫情中最感人的一件事吧!

疫情过后,你最想感谢的人是谁?

我要感谢所有战斗在疫情第一线的人。他们面临着巨大的感染风险,守护着所有人的生命。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奉献值得我们衷心感谢和深深敬意。倒退的人在抗击疫病的第一线,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冒着生命危险的大义。

感谢在疫情中无私奉献的医护人员。

在这次疫情中,我们应该感谢在一线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他们每天要接触那么多病人,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感染。面对突如其来的新病毒,医护人员和其他人一样。他们对新病毒了解不多,只能靠平时的经验摸索前进。虽然也害怕,但还是要为高强度的治疗和护理而努力。

除了这些照顾病人的医务人员外,还有那些为疫苗研究和病毒分析做出贡献的疾病预防和控制研究人员。他们还从事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如果他们不是在病毒研究上逆行,对疫情的了解不会这么迅速准确。中国最严重的疫情。

我需要感谢那些为防控疫情做出贡献的人。

在朋友圈里,有太多因为过度劳累而牺牲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人员,不仅包括医生、警察、公务员,还有爱心志愿者,他们都在这场疫情防控中付出了太多的努力。他们的行为值得每个人的尊重和感谢。

面对疫情,他们的内心也有一些不可知的忧虑,但他们为了大家放弃了自己的家园,他们为社区、乡村、城市的疫情防控做出了无私的贡献。这些人是值得尊敬和感谢的!十大最严重的疫情。

当前位置2

疫情中最感动的一件事:作文《令我感动的一件事》

有一件事触动了我

天空中永远有最亮的星星,海底永远有最大的珍珠,盒子里永远有最甜的糖果。人生中,总会有最精彩的时刻。生活中感动我的事情很多,但下面这个最让我感动。人类最严重的流行病。

那天我放学回家,在我家和他一起做作业。突然,他的钢笔墨水用完了。他要吸墨水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我的胳膊,让我写了“碰”,写错了。因为老师让我用笔做,橡皮擦擦不掉。他只是淡淡一笑,对我说:“我不是故意的。”我本来会相信他,但他的笑容让我不想原谅他。在他做作业的时候,我还推了他一把,让他把写的字改错。他生气地说:“你是故意的。”但是,我摆出一副大摇大摆的样子,对他说:“随便吧。你让我的笔迹先出错。要怪就怪你自己吧。”他一看我错了,不认我的账,洋洋自得。他生气地拿起书包走了。艾滋病流行最快。

后来我几乎不和他一起走了,他问我为什么?“我说我忘了。就算是放学,我也是先走的,但是既然一件事,你肯定知道我脸红了。非洲疫情最新情况。

疫情中最感动的一件事

那天是这样的。早上我妈让我带伞,我说不会下雨,就没带伞。到了下午,就像我妈说的下起了倾盆大雨。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只好沮丧地坐在座位上。突然,我听到有人在叫我。一看,原来是他上次。他带了一把伞,让我和他一起去。路上他差点把伞给我,衣服裤子全湿了。我感到很惭愧,于是我们的两只手又握在了一起。

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我永远不会忘记。

与以上作文《令我感动的一件事》相关的内容都是经过精心整理的,为大家分享疫情中最感动的事是什么。看完疫情,你最想感谢谁?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22年12月3日江夏区疫情最新情况

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今天发布了昨日疫情情况,12月3日0-24时,武汉市新增15例本土确诊病例、284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和4例输入性无症状感染者。涉及到江夏区:

确诊病例13:居住于江夏区藏龙岛丰越电动科技有限公司宿舍。

无症状感染者140-141:居住于江夏区红旗小区2期23栋。

无症状感染者142:居住于江夏区古驿道85号。

无症状感染者143:居住于江夏区东湖街村蔡田湾。

无症状感染者144:居住于江夏区武昌大道983号。

无症状感染者145:居住于江夏区龚家铺26号。

无症状感染者146:居住于江夏区雅静宾馆。

无症状感染者147:居住于江夏区林特小区57号。

无症状感染者148:居住于江夏区第一产业园集团武汉江夏物流园附近。

无症状感染者149:居住于江夏区庙山三路与江夏大道交叉口东100米。

无症状感染者150-151:居住于江夏区武汉瑞兆食品产业园工厂宿舍。

无症状感染者152:居住于江夏区祁家嘴村。

无症状感染者153-154:居住于江夏区藏龙岛大道特1号附近。

无症状感染者155:居住于江夏区土地堂新街97号。

2022年12月2日武汉洪山区疫情最新消息

今天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了昨日疫情情况,12月2日0—24时,武汉市新增43例本土确诊病例、341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和9例输入性无症状感染者。涉及到洪山区,情况如下:

确诊病例29:居住于洪山区关西小区57栋。

确诊病例30-32:居住于洪山区枫渡酒店。

确诊病例33:居住于洪山区洪山区珞喻路152号附近。

无症状感染者34:居住于洪山区南李路28号附近。

无症状感染者35:居住于洪山区黄家湖西路2号附近。

无症状感染者36:居住于洪山区雄楚大道693号附近。

无症状感染者37:居住于洪山区金地自在城6栋。

无症状感染者38:居住于洪山区东亭新嘉源2栋。

无症状感染者39:居住于洪山区明泽丰华苑1栋。

无症状感染者212:居住于洪山区时尚欧洲2栋。

无症状感染者213-214:居住于洪山区观庭金色世家A区5栋。

无症状感染者215:居住于洪山区雅安街云朵酒店。

无症状感染者216:居住于洪山区康居园社区11栋。

无症状感染者217:居住于洪山区东方红八队。

无症状感染者218:居住于洪山区欢乐星城10栋。

无症状感染者219:居住于洪山区十五亩地小区4栋。

无症状感染者220:居住于洪山区龙安花苑小区6栋。

无症状感染者221:居住于洪山区海核社区立信市场。

无症状感染者222:居住于洪山区曹家湾11号。

无症状感染者223:居住于洪山区尖东智能花园3单元。

无症状感染者224:居住于洪山区美庐郡园19栋。

无症状感染者225:居住于洪山区民族大道182号附近。

无症状感染者226:居住于洪山区佳兆业金域天下3期20栋。

无症状感染者227:居住于洪山区军威苑15栋。

无症状感染者228:居住于洪山区鸿泽苑2栋。

无症状感染者229:居住于洪山区东原启城四期7栋。

无症状感染者230:居住于洪山区海核社区立信市场旁刘应华旅馆。

无症状感染者231:居住于洪山区新城阅_台Y5栋。

无症状感染者232:居住于洪山区白沙洲大市场继友商行。

无症状感染者233:居住于洪山区喻家山庄5栋。

无症状感染者276:居住于洪山区民族大道128号附近。

无症状感染者277:居住于洪山区湘龙鑫城小区18栋。

12月2日0—24时,武汉市新增43例本土确诊病例、341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和9例输入性无症状感染者。在汉活动轨迹经与此前已通报的活动点位比对、去重,涉及到洪山区轨迹为:

11月28日:

洪山区:东沙花园南区8栋、世茂云锦樱海园4栋、鹏程国际B座、付先生在成都、青菱小区40栋、南国都市13栋、时尚欧洲2栋、观庭金色世家A区5栋、关东康居园11栋、建和世家24栋、康卓新城7栋、保利心语三期17栋;

11月29日:

洪山区:东沙花园南区8栋、世茂云锦樱海园4栋、鹏程国际B座、青菱小区40栋、南国都市13栋、时尚欧洲2栋、观庭金色世家A区5栋、关东康居园11栋、湘龙鑫城18号楼、建和世家24栋、瑞湖天地7栋、康卓新城7栋、龙安花苑6栋、鸿泽苑2栋、东原启城四期7幢、新城阅_台Y5栋、杨春湖景苑一期4栋、保利心语三期17栋、喻家山庄5栋;

11月30日:

洪山区:东沙花园南区8栋、世茂云锦樱海园4栋、鹏程国际B座、青菱小区40栋、南国都市13栋、时尚欧洲2栋、观庭金色世家A区5栋、关东康居园11栋、湘龙鑫城18号楼、建和世家24栋、瑞湖天地7栋、康卓新城7栋、龙安花苑6栋、鸿泽苑2栋、新城阅_台Y5栋、杨春湖景苑一期4栋、保利心语三期17栋、喻家山庄5栋;

12月1日:

洪山区:时尚欧洲2栋、观庭金色世家A区5栋、关东康居园11栋、湘龙鑫城18号楼、瑞湖天地7栋、龙安花苑6栋、鸿泽苑2栋、中百超市、新城阅_台Y5栋、喻家山庄5栋。

一、有以下地区旅居史人员,请立即报备:

2021年12月9日以来途经或旅居天津市;

2021年12月25日以来途经或旅居河南安阳市;

2021年12月27日以来途经或旅居河南鹤壁市浚县;

2022年1月11日以来途经或旅居北京海淀区;

2022年1月2日以来途经或旅居广西崇左市宁明县;

2021年12月23日以来途经或旅居广东深圳市龙岗区,罗湖区、宝安区;

2021年12月27日以来途经或旅居广东省中山市;

2021年12月27日以来途经或旅居广东省珠海市;

2022年1月11日以来途经或旅居广东省梅州市;

2021年12月28日以来途经或旅居河南周口市太康县、淮阳区;

2021年12月19日以来途经或旅居河南周口市沈丘县;

2021年12月16日以来途经或旅居河南洛阳市;

2021年12月19日以来途经或旅居河南许昌市;

2021年12月20日以来途经或旅居河南郑州市;

2021年12月31日以来途经或旅居河南商丘市睢阳区;

2022年1月3日以来途经或旅居河南信阳市固始县;

2022年1月4日以来途经或旅居河南信阳市新县;

2022年1月9日以来途经或旅居大连市甘井子区;

2021年12月14日以来途经或旅居浙江宁波市北仑区;

2022年1月1日以来途经或旅居浙江金华市永康市,金东区,金华经济开发区;

2021年12月30日以来途经或旅居浙江杭州市余杭区;

2021年12月29日以来途经或旅居上海市杨浦区;

2021年12月31日以来途经或旅居上海市浦东新区,奉贤区,宝山区;

2022年1月4日以来途经或旅居上海市静安区;

2022年1月5日以来途经或旅居上海市普陀区;

2021年12月4日以来途经或旅居陕西西安市;

2021年10月1日以来途经或旅居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陇川县、芒市;

2021年10月24日以来途经或旅居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

二、有与已经公布的病例轨迹有交集人员,请立即报备。

三、接到外省各级疾控中心电话告知的密切接触者等风险人员,请立即报备。

四、所有抵返庆人员,抵返我市前均需提前2-3天,使用手机扫描“返庆人员登记”二维码,如实完整填写信息,并向居住地社区报备。

大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2年1月17日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一切终将过去,定会春暖花开!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抗击疫情先进 事迹 作文 _抗击疫情感人 故事 ,仅供大家参阅。

一线抗疫群英谱一边治病救人,一边科研创新

“凌晨3点多睡的,7点不到就醒了,脑海里反复琢磨最近研究的模型。”赶往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搜集临床资料的路上,李勇告诉记者,他正带领10余人的临床科研团队,探索建立一套病情预测模型,帮助提升临床治疗诊断水平。

2月4日,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派出的37人团队抵达武汉,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李勇就是其中一员。

刚来武汉时,李勇和同事们“入舱”东西湖方舱医院。他回忆道:“有次值班时,我接诊了一名50多岁的新冠肺炎患者,经询问、诊断后得知她有慢性肾功能障碍,我马上与有关部门沟通,两小时内把患者送到最适合收治的医院。”李勇说,一些送到方舱医院的患者出现临床表现复杂、病情急速转危的情况,在大家的帮助下最后得到妥善治疗。

疫情防控一线遇到的这些新问题,使李勇的科研热情和责任感油然而生。他思考,针对方舱医院这个创新收治模式,是否有创新的好办法,能更好实现对患者的早期精准诊断、临床症状预警。

说干就干。值班时加强对所负责的100多名患者的观察巡访,与其他同事交流接诊患者的特殊症状,多方联系相关专家进行远程探讨……由于一直待在方舱医院,戴口罩的时间过长,李勇的耳朵一度长起脓包。“只想快点建好模型,让患者少受罪,让医护更高效。”

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正式启用后,李勇被抽调作为专家组成员,负责处理疑难情况,科研工作也被他带到这里。

创新背后有仁心。在方舱医院等收治点,包括李勇在内的医护人员在不断创新医疗服务,加强心理疏导,及时关切患者需求。“医生的首要任务是救人,最大动力是让更多患者受益。”李勇说。

一线抗疫群英谱看,那些并肩奋战的医护伉俪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涂盛锦、曹珊夫妇

有信心战胜这场疫情

春节 前,轮休在家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重症监护室主治医师涂盛锦接到医院电话,二话不说就立即返岗。涂盛锦的妻子曹珊是一名护士,同在一个医院,一起抗击疫情。不过,夫妻俩一个在5楼,一个在6楼。

疫情发生以来,涂盛锦所在科室接收的都是危重症患者,工作量和压力很大。但是涂盛锦说:“在隔离病房,护士不但要负责患者的医疗问题,还要护理患者的生活。一些老年患者进食、上厕所的工作也由护士来承担,她们不容易。”曹珊却更关心涂盛锦的安危,因为她觉得丈夫的工作风险性更高。

疫情刚发生时,涂盛锦下了班就在值班室里和衣而卧。现在,全国各地来支援的同行多了,涂盛锦和同事们可以进行科学轮休,他们都说:“有信心战胜这场疫情!”

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王新、仲月霞夫妇

夫妻首次一起上“战场”

1月22日,参加过抗击非典、埃博拉等十几次重大任务的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门诊部主任仲月霞向组织递交了请战书。

1月24日凌晨,仲月霞接到紧急出征命令。“这么多年,我也习惯你急匆匆地出发了。”仲月霞的丈夫王新一边往仲月霞的行囊里放防护用品,一边叮嘱:“家里有我,你放心,一定照顾好自己!”

突然微信群里一则消息跳出:“发热咳嗽并非新冠肺炎唯一首发症状,还存在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症状。”身为唐都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的王新立即拨通电话,也向组织申请加入医疗队。

于是, 除夕 夜,王新和仲月霞同时出征。仲月霞笑着说:“工作30多年,这是第一次和爱人一起上‘战场’,今年我们也算过了个‘团圆年’。”

作为医疗队管理团队的主力,仲月霞负责护理质量管理、人员培训、感染控制等工作。王新是带组的教授,负责全组患者的具体诊断治疗和管理。虽然同在一支医疗队、一家医院,但夫妻俩却忙得很少碰面。“抽空打个电话,也就是互道一声‘保重身体’,我们知道,大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仲月霞说。

武汉市中心医院汪毓君、吕晓玉夫妇

想让患者早点康复

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重症医学科医生汪毓君已经在抗疫一线奋战了20多天。

“现在情况好了很多,我们的工作压力大幅缓解,大多数病人的情况也在逐步好转。”2月18日上午,汪毓君迎来一次轮休,接下来他可以在家休息。

“现在白班分上午班、下午班,分别是上午8点到下午1点、下午1点到下午6点;夜班从下午6点到次日8点。”汪毓君说,印象最深的一次班,他在ICU待了将近8个小时。“有的患者病情危重,随时面临生命危险,我们必须时刻盯紧。”

汪毓君的妻子吕晓玉是他的大学同学, 毕业 后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工作。1月22日,吕晓玉主动申请到后湖院区支援一线救治工作。“我所在的普通隔离病房的患者病情相对平稳一些,但是有些年纪大的患者对病毒不太了解,存在焦虑情绪。”吕晓玉说。为打消病人顾虑,她和同事们反复进行科普,有时候还在手机上播放疫情防控的新闻,增强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

虽然在同一地点上班,但两人排班不同,很少见面。“刚开始来支援的时候,我其实也有点担心。但是穿上防护服走进病房,就不怕了。”吕晓玉说,她现在就一个念头——让患者早点康复回家。

武警湖北省总队医院郝旭东、米莹夫妇

走廊擦肩而过互报平安

“你们那边防护服还够吗”“还够。”

“你要注意休息。”“你也一样!”

2月18日,在武警湖北省总队医院急诊科走廊,主管护师米莹和外二科主治医师郝旭东趁着擦肩而过的片刻,互相提醒。

米莹与郝旭东是两口子,结婚8年多。自1月22日参与新冠肺炎疫情救治以来,这是两人第一次见面。虽是见面,可隔着厚厚的防护服,根本看不清对方的脸。

其实,两人科室相距不过百米。米莹在门诊,郝旭东在住院部。为确保安全,医护人员都是吃住在本科室,工作期间也是相互隔离。急诊科还是24小时轮班,米莹下班后也只能在隔离值班室休息,不能回家。

近距离接触患者,米莹开始时也会紧张,郝旭东总会在电话那头给她鼓劲儿。“我想他了,就打电话或者发微信。”米莹笑着说,现在她和郝旭东就像在“网恋”。

武汉市肺科医院陈国玺、陈欣夫妇

救治必须争分夺秒

曾经援藏的陈国玺,又一次站在了前线。不过这一次,他是和爱人并肩作战。

陈国玺是武汉市肺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生,从1月份医院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开始,他就一直奋战在一线。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他的爱人陈欣也主动申请到发热病区支援。

肺科医院是武汉最早收治确诊病人的3家医院之一,为防止家庭感染,所有上一线的医护人员都集中在宾馆住宿,暂时不回家。一个多月来,陈国玺在医院13楼的重症监护室抢救病人,而陈欣则在8楼的病房护理患者。两人都是24小时“三班倒”,同处一栋楼却连碰面的机会都很少,只有有时取早餐时能匆匆一见。

目前,肺科医院专门收治重症和危急重症患者,这些患者多是中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而重症监护室又是医院里风险最高也最辛苦的战场。在重症监护室,患者需经常翻俯卧位,医护人员必须紧盯陪护。而且,经常在繁忙劳累的夜班后,还要继续上白班处理病例资料。“睡觉是很奢侈的一件事,每天挨上床的那一刻感觉很幸福。但疫情防控不等人,救治必须争分夺秒。”陈国玺说。

他们的女儿晨晨7岁、儿子1岁半,眼下都由老人帮着带。晨晨在家里为爸爸妈妈画了一幅画,并写道:“爸爸妈妈加油!武汉市肺科医院加油!”看到画后,陈欣泣不成声:“那一刻,我觉得更要努力抗击疫情,这也是在保护家人。”

一线抗疫群英谱“党晓曦,加油”

初到武汉,进入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隔离病房,35岁的重症医学科护士党晓曦一度有些怀疑自己:怎么变“笨”了,这么简单的基本功都完成不好

在她就职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党晓曦历来是有业务自信的。也正因为过硬的业务水平与心理素质,她才被选拔进入北大人民医院首批援鄂医疗国家队,成为光荣的“二十分之一”。此刻困扰她的,其实是厚重的防护服、紧箍的口罩、五层橡胶手套、水汽蒙蒙的护目镜和防护面罩。

胸闷、气短,还可以咬牙克服,但“雾里看花”的视觉和几乎弯曲不了、失去触觉的双手,才最让她焦灼。

一切都是陌生的。没有了熟悉的仪器、熟练的流程、轻盈的脚步,有的只是不断入院的病人和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而她连一些病人的方言都听不懂。这一切,让初来乍到的党晓曦有些懵。

“党晓曦,加油!你代表的是国家队,绝不能掉链子!”她不断地为自己鼓劲。

很快,党晓曦便适应了工作环境,找回了全身心投入的感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收治的重症病人较多,她和队友们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每一分注意力都集中在病人身上。因为重症病区没有家人陪伴,很多患者生活难以自理,照顾病人日常生活的担子也落在了她和队友身上。端水喂饭、翻身擦洗、清理卫生,党晓曦总是拖着笨重的身躯忙来忙去。

她心疼病人。病中的他们遭受着身体和心灵的双重痛苦,变得非常脆弱,也对每一份关爱特别敏感。

“有一位老奶奶,病了很久,胃口不好,总是吃不下饭。我们就隔三岔五拿一些牛奶、糕点之类的放在她床头。结果老奶奶每次都感动得掉眼泪,还拉着我们的手要给饭钱。我们就安慰她:奶奶,这是国家给您的,您放心吃!吃了东西才有抵抗力,我们一定让您健健康康出院回家!”党晓曦说。

不知不觉,忙碌的日子已将近一个月。回忆起大年初二从北京开拔的情景,党晓曦总想起父母欲言又止的表情和最终的支持。“初一晚上8点,我们一家五口还在一起热热闹闹商量着,第二天安排些什么节目,医院的征召令就来了。我答应得很利落,父母知道后,沉默半天,最终只有一句话:国家需要,你就去!孩子我们会照看好。”

到现在,她也没跟家人通过视频电话,总是微信、电话联系。因为,她怕自己看到父母会忍不住哭出来,也不忍心让他们看见自己疲惫黯淡、总是留着深深压痕的脸颊。“姥姥骗你,她才没有很放心,她总是偷偷哭呢。”6岁的孩子稚气地“告状”,她在电话这头笑着,泪水淌了一脸。

让她自豪的是,她的爱人身为解放军总医院京中医疗区筹备组兼新冠肺炎防疫应急小组组长,也日夜忙碌,统筹着辖区众多基层医疗机构的疫情防控工作。

工作时间总是对不上,他们很少通电话,但每次下夜班,他的信息早已发到了党晓曦的手机里。“虽然不在一起,但我们夫妻双双为抗击疫情出份力,这也是一种并肩战斗吧!我们总是互相打气,互相提醒,默默支持。”党晓曦笑着说。

一线抗疫群英谱徒步九十公里 赶回村里抗疫

“你的菜到了,土豆3斤、洋葱3斤、鸡蛋6斤……”

2月19日下午3点,潘世国正在给村民王海军清点代购的生活用品。对账结束后,潘世国交代他,如果再有什么需要就给他打电话,他下次集中去镇上买。说完,潘世国又赶去下一户村民家里送东西。

疫情防控期间,帮村民“跑腿”送生活用品成为潘世国的工作常态。

现年57岁的潘世国是湖北十堰市郧阳区白桑关镇淘沟河村扶贫工作队队长。1月26日,潘世国正在十堰市顾家岗社区的儿子家里过春节,突然收到工作群里发布的紧急通知:“请同志们明天尽快返回驻点扶贫村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潘世国没有丝毫犹豫,收拾行装就出发。

“这里离白桑关镇驻点扶贫村有90多公里,外面还下着雪,没有车辆根本不可能去上班。”妻子和儿子都在劝说他。“那就走回去!” 潘世国当时就下定了决心。妻子不放心他一个人走,要求和他同行。

1月27日,潘世国和妻子早早起床吃了饭就出发。夫妻俩一起,走了80多公里路,在第二天深夜1点终于赶到了位于集镇上的家里,此时距离驻村帮扶点还有10多公里。

第二天,经过简单休整,上午11点,潘世国踏上了回村的路,沿途经过了6道登记和测温点。下午1点钟,他终于赶到了淘沟河村,90多公里,他走了22个小时。

如今在淘沟河村,老潘一直在忙碌。除了代购生活用品,他还要摸排村民的发热情况,负责值班,巡回宣传,上门劝导。“现在大家都在一线辛苦奋战,我是党员,关键时候不能撂挑子!”潘世国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859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