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可以说是最典型的海明威小说,集中体现了海明威的世界和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小说的题材是从一个古巴老渔民那里得来的,海明威酝酿了十几年,他不仅以他长期以来获得的打鱼的丰富知识充实了这个故事,而且把它补充和裁剪为自己所需要的题材。小说讲述了古巴老渔民桑提亚哥,84天出海没有钓到一条鱼,大家都认为他背运了。连平时常照顾他的男孩曼诺林,也不来了。可老人并不死心,在第85天,他独自一人去到更远的海面,终于钓到一条从未钓到过的大马林鱼。他被鱼拖着跑了两天两夜,终于征服了它。正当他扬帆返航时,碰上了鲨鱼,为了保护他的鱼,他又与鲨鱼展开了搏斗,他一条条地杀死它们,但更多的鲨鱼又来了。最后老人精疲力竭,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作武器。但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得只剩一副骨架,他把它拖了回去。回到家他还在“梦见狮子”。
小说情节十分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小说集中描写了主人公三天三夜只身在海上捕鱼的情况。为了突出想要表现的主题,作者把主人公桑提亚哥投进了几乎与世人隔绝的茫茫大海之中,让他孤独地与海洋、鲨鱼搏斗。在海明威笔下,大海显然不仅仅是大自然的一种景观,而且也是社会的象征。正如桑提亚哥把捕鱼不只看作一种谋生手段,而且也当作人生角斗的场所一样。作者多次用“黑色的”、“暗黑的”、“黑魆魆的”等幽冷、神秘的字眼来形容海水,大海充满了大大小小的马林鱼和鲨鱼。尤其使人颤栗的是桑提亚哥与鲨鱼搏斗时海的凶怒、野蛮、阴险及深不可测和不可知。这一切,使桑提亚哥显得那么渺小,那么孤独无助。从而形象地表明了人在同外界势力的斗争中逃避不了失败的命运。但是作品通过桑提亚哥在失败面前所表现出来的风度,又强调了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这一主题。
海明威是以塑造那些在强大的压力下不失风度的主人公而饮誉文坛的。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桑提亚哥就是他那种“人可以被消灭而不可被击败”的最典型的“硬汉”形象。在海明威笔下的桑提亚哥社会关系十分简单。小说一开始,作者就不动声色地叙述着:“他是一个独自在湾流里一只小船上打鱼的老头儿,他到那儿接连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有捉到……”。似乎桑提亚哥是个超然于世外的人。他没有什么丰功伟绩、离奇的遭遇。小说只提到他早年曾到过非洲,见过狮子;也曾有过一个妻子,现已离他而去。而现在唯一与他接触的只有一个小男孩曼诺林。但是他捕鱼却“有许多诀窍”,“要说打鱼,顶好的还得数”桑提亚哥。长年的捕鱼生活在他身上刻下了大海留下的难忘印记,铸就了他的“硬汉”性格。小说中写道:桑提亚哥“后颈上凝聚了深刻的皱纹,显得又瘦又憔悴。两边脸上长着褐色的疙瘩。那是太阳在热带海面上的反光晒成的肉瘤。疙瘩顺着脸的两边蔓延下去,因为老在用绳拉大鱼的缘故,两只手上都留下了皱痕很深的疤,但是没有一块疤是新的。……他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老迈,除了那一双眼睛。那双眼啊,跟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他极具性格,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到大海深处去捕鱼,虽然接连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有捉到,但还是带着“希望和信心”独自驾着小舟出海了,而且“到那什么人也没有去过的地方。”在小说中,桑提亚哥捕鱼不单是为了“养活自己”,而且是“为了光荣”。“鱼一方面养活我,一方面要弄死我”。因此他必须战胜鱼。人和鱼都在选择:“它的选择就是待在一切圈套、引诱和诡计都奈何它不得的黑魆魆的深水里。我的选择呢,就是到那什么人也没有去过的地方把它找出来。我和它谁也没有个帮手。”当他打着了大鱼,手却抽筋了,“我恨抽筋,这是对自己身体的背叛,是自己丢自己的脸”,但又自信:“不过你呀,你是永远不会垮的。”他希望能证明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也就是海明威的准则:“让它把我当作比现在的我更有男子汉气概些吧,事实上我一定会那样的。”他证明了一千次都落空了。但“现在他又要去证明了。每一次都是一个新的开端,他也决不去回想过去他这样做的时候。”他认为:“痛苦在一个男子汉不算一回事。”当他终于把大鱼制服,猎获了他梦寐以求的目标,以胜利者的姿态返航时,却又遇到了更凶险的对手:鲨鱼。于是他又和鲨鱼作着殊死的斗争,伤痕累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就是彻底的海明威的人生哲学。他把个人生存的价值提到高于一切的地步,但同时又带有明显的悲观色彩。最后,桑提亚哥与鲨鱼搏斗失败了,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只剩下一副空骨头架子,可是他精神上并没有失败:“可是,是什么把你打败的呢?他又想‘什么也不是,’他提高嗓子说。‘是我走得太远了。’”回到家,他还在梦见狮子。而“狮子”正是他力量的象征。在精神上他是个强者,“就是打不败他”。然而,这毕竟是作者的主观愿望。桑提亚哥是孤立的个人奋斗,他敌不过鲨鱼所象征的命运的捉弄,最后只能在失败中寻求自我安慰。这也是海明威晚年思想的集中表现。
海明威生活的时代,整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里呈现了一片混乱的景象:经济危机、市场萧条、战争频繁。这个充满着战争、暴力、凶杀、邪恶、堕落、恐惧、绝望和死亡的世界对海明威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和打击,并在他的肉体和心灵上留下了不可治愈的可怕的创伤,从而把他推上了痛苦、迷惘、绝望和死亡的边缘。但是,他并没有被打垮,他像一头“受伤的老狮子”,用笔同那个荒诞的世界作了无数次抗争。海明威通过小说揭露和鞭挞了那个荒诞的世界的危机和矛盾,发泄他和“迷惘的一代”对那个社会和世界的憎恨、愤怒、不满和绝望。在海明威的作品世界中,无一不是他的人生哲学的形象显现。在海明威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勇气是比什么都可怕的。他作品中主人公的头上总有一种厄运在盘旋,他们都得奋力抵抗这种厄运。从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的涅克、《太阳照常升起》的巴恩斯、《丧钟为谁为鸣》的乔顿、《乞力马扎罗的雪》的哈利、《弗·马康贝短暂的幸福》中的马康贝、《有的和没有的》中的摩根到《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几乎所有重要的作品都表现了这一点。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海明威作品的题材为什么总是战争、拳击、狩猎、海上垂钓等充满暴力的事件,而主人公总是孤独的男人,女性在他的世界里只处于陪衬地位。这些主人公在某种程度上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点,即他们面对困难、厄运能表现出一种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海明威塑造的这种艺术形象,被人们称为“硬汉形象”,而桑提亚哥则是这一类“硬汉形象”的典型表现。
在这篇小说中,海明威最成功地运用了他锤炼多年的那种洗练的风格。行文流畅、文体简练、含蓄,读来富有诗意。作者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语句平稳,节奏明快、具像鲜明,丝毫没有过于修饰的文句。但在这简朴的语言中,却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就像那藏在海水中的八分之七的冰山一样,而这也正是小说魅力之所在。象征手法的运用在小说中也到处可见。如小说中的大海,象征桑提亚哥搏斗的场所;大马林鱼象征着他的追求;鲨鱼象征着他奋斗道路上的敌人,而狮子则象征着力量,老头儿一再梦见狮子,正象征着老人对力量的追求和对强者的向往。小说的结尾,作者写到那些旅游者围着大马林鱼的骨架议论纷纷,却分不清这是鲨鱼还是马林鱼。这个讽刺性的结尾,也含有象征意味,影射了客观世界对同厄运搏斗的老人的不理解,从而加深了小说主人公孤军奋斗、孤芳自赏的思想主题。小说中,作者还充分运用了独白、思忖、回想等来揭示人物的内心,达到刻画人物性格的目的。
老人与海》给海明威带来了至高无上的荣誉。1954年瑞典皇家学院授予海明威该年度诺贝尔奖。“因为他精通于现代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
1小说的定义
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题思想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和情节
2小说的分类
按篇幅的长短和容量的大小,分成长篇小说(十几万字以上),中篇小说(三四万到十几万),短篇小说(三四万字)和微型小说
按反映的内容不同可分为历史小说,科幻小说,侦探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和纪实小说等
3小说的特征
①不受时空和真人真事的限制,借助虚构和想象,综合地利用各种艺术手法细致地刻画人物性格
②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
③全面展示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
④表达方式灵活多样
二,短篇小说
1短篇小说的定义
短篇小说是一种人物,情节比较单纯,场景具体,篇幅短小的小说
短篇小说以反映人生的横截面为其显著的特点,而与长,中篇小说明显地区别开来它多选取生活中最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或侧面作为描写对象,情节单一,场面集中,着重刻画一两个人物
2短篇小说的特点
①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短篇小说情节单一,内容单纯,篇幅较短,因此它不能展开广阔复杂的生活画面和人物,情节关系
但短篇小说却能以小见大,在较短的篇幅中展示深刻的思想内含"在巍峨灿烂的巨大的纪念碑底的文学之旁,短篇小说也依然有着存在的充足的权利不但巨细高低,相依为命,也譬如身入大伽篮中,但见全体非常宏丽,眩人眼睛,令观者心神飞越,而细看一雕栏,一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再以此推及全体,感受遂愈加切实,因此那些终于为人所注重了""只倾刻间,而仍可借一斑而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鲁迅《三闲集・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
短篇小说这一特点要求作者要做到以下几点:
A精选典型材料
B挖掘出小事件中的大道理
C要含蕴内潜,不须全盘托出
②情节单纯,人物集中
短篇小说情节单纯,线索清楚,场景简洁,一般抓住一条主线来展开情节,不可植蔓过多"单纯,对短篇小说来说,比长短更重要短篇小说如果有两三个头绪,可以说是不成功的"
(林斤澜《小说说小》)
也有的短篇小说设计了两条线索,但只能突出一条主线鲁迅的《药》是一例
短篇小说人物不宜太多,人物关系也尽量集中集中力量突出一二人物的性格中的主要特征,不可面面俱到,展示人物性格的全貌
3短篇小说的写作要领
①善于感受,精于构思
短篇小说的题材往往比较细琐,是生活中的小事件这就要求在构思的时候善于抓住核心材料生活中的一个精彩的故事,一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一个美好的画面,深埋于心的一点回忆,情绪,印象触发打动了作者,作者对它产生了深刻的感受和领悟,这些东西往往成为触发构思的核心材料由此出发,再进一步虚构,开掘生发,由小到大,由点到面,从而进入艺术构思
截取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是短篇小说构思中的重要一环短篇小说容量有限,展示的生活面不宜过大,需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要求精心截取人物最具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茅盾说:"短篇小说主要是抓住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说明一个问题或者表现比它本身广阔得多, 也复杂得多的社会现象的 "(《试谈短篇小说》,见《鼓吹集》)
截取生活片断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横切,指截取人物在较短时间里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横断面,情节,画面都很集中大多数短篇小说都是以这种形式来构思的,比如《一件小事》,《乡场上》,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
一种是直缀,是从较长的时间中,截取人物的几个重要生活片断组接起来,连缀成篇,以展现人物的遭遇和命运比如莫泊桑的《项链》,老舍的《月牙儿》,鲁迅的《祝福》……
巧妙设置情节
1情节的含义和意义
所谓情节就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或是人物活动的轨迹
情节是小说必不可少的要素:它是展示人物性格的基础;它是揭示人物与人物关系的依托;它是结构小说形态的重要依据
2对小说情节的基本要求
a真实――情节必须反映符合生活本质的艺术真实,一是要求情节内含的矛盾真实,二是要求细节的真实
b完整――有头有尾,连贯完整,有始有终
c生动――丰富多采,曲折紧张,扣人心弦
3构思,安排情节的艺术手法
第一,紧扣人物,突出性格
情节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轨迹,不同人物具有不同的性格,也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因此,在构思情节时,必须充分尊重人物的个性让他自己去选择他特有的故事和情节,不能因情节而扭曲性格
在众多的故事中,要重点写那些对展示人物性格有利的情节
第二,一点因由,生发出去
无穷无尽的发展着的事物和现象,各具特点而又互相联系,作家置身其中,感受多端,却往往被其中的某一点吸引,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然后由此一点出发,多方联想,开掘,生发加工,构思出完整的情节
"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鲁迅:《我怎样做起小说来》)
第三,综合虚构,优选典型
在大量素材中,作者进行反复选择,沙里淘金,把最有价值的情节优选出来,然后进行改造,加工,补充,使之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情节
故事情节的典型化原理与人物典型化的原理是一致的
塑造人物,突出典型
1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小说就是通过对人物及其活动的叙述,描写来表现主题,展开情节,从而感染读者,影响读者因此,塑造人物是短篇小说的命脉"塑造人物是创作的首要任务"(沙汀《短篇小说我见》《人民文学》1979年12期)(可以从主题的表现,小说三要素间的关系等方面来讲述人物塑造的重要性)
2人物性格刻画的要求
第一,要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社会生活中绝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鲜明独特的个性是指人物生动活脱,有血有肉,呼之欲出,是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这一个"不仅要写出人物的外部特征,同时还要展现它的内部世界
"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恩格斯致斐・拉萨尔的信)
第二,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代表性
独具个性的人物性格只有涵概较为广富的社会内容,才具有普遍性,典型性,这样的人物才有深远的社会价值
第三,性格要作多方面的描写
小说中的人物和任何事物一样是一个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他带着各种各样的愿望并将它们表现于动作只有多方面描写人物性格,才能塑造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片面描写人物性格,把人物神化或鬼化,绝无生命力在多方面描写人物性格时,又需着重表现其性格的主要特点,造成性格的统一和完整性(可以《孔以已》为例)
第四,性格要有发展
人物性格有依一定的社会条件而演变小说的人物塑造通常要表现性格的成长和演变,使其主要性格特点显得更清晰
短篇小说由于篇幅的限制和取材的特点,不应强调它描写性格发展的历史过程但是,它在创造鲜明,丰满的人物性格时,着力表现性格的发展也并非完全不可能尤其是截取人物一生中几个关键片断来反映人物命运的短篇,常使人物性格有明显的发展(比如《祝福》中祥林嫂)
3人物典型化的方法
首先要弄清楚典型性的含义性格的典型性不是先个性化再概括或反之,而是两者同时进行的过程在对生活素材进行概括的时候,注意集中富有特征的生动细节
典型化有两种方法:
一是以真人作模特儿,即以某个生活原型为基础,吸取其他类似的生活素材使人物血肉丰满,个性突出,成为典型人物柳青说:"由模特儿变成作品里的人物,这就是创作的主要过程"(柳青《创作经验谈》
一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鲁迅说:"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
高尔基说:"假如一个作家能从20个到50个,以至从几百个小店铺老板,官吏,工人中每个人身上,把他们最有代表性的阶级特点,习惯,嗜好,姿式信仰和谈吐等等抽取出来,再把它们综合在一个小店铺老板,官吏,工人的身上,那么这个作家就能用这种手法创造出'典型'来,而这才是艺术"(高尔基《谈谈我是怎样学习写作》)
刻画人物形象的具体方法有很多,下面介绍的是其中的一些:
对比法:也称对照法通过人物与人物的对比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地突现出来比如,《一件小事》中"我"和车夫的对比还有下面的材料:
故事影片《红色娘子军》描写琼花和红莲结伴去参加娘子军,做的是同一件事,但在怎么做上显示了不同性格这里,作者在性格的对比中为我们作了精确的个性描写,值得我们学习
吴琼花是南霸天的女奴,面对着南霸天的皮鞭和水牢,她的回答是"跑!看不住就跑!"红莲也不满非人的生活,但她并不象琼花那样,而是很有心计地选择公公婆婆进城烧香的时机,并且还用腰带布包头,女扮男装,然后出逃同样是逃跑,不同性格特点的人,就有不同的逃跑方式
烘云托月法:多方映衬,烘托以突出主要人物,即所谓"众星捧月","绿叶衬红花"的手法金圣叹评《西厢记》:"欲画月也,月不可画,因而画云画云者,意不在云也意不在云者,意固在月也"
铺垫法:先作人物,事物,景物描写以衬托出主要人物这种手法多用于描写尚未出场的主要人物或重要人物《老残游记》中"明湖居听书"一节,先写琴师不凡的演技和黑妞的美妙歌喉,为白妞的出场和表演做好铺垫
转折法:描写特定环境中人物性格由一面突然转向另一面,以揭示人物的本性真情如契诃夫《变色龙》中的主人公
渲染法:用环境气氛的渲染来代替正面描写以突出中心人物《三国演义》第五回"关公温酒斩华雄"
夸张法:把人物性格的某些特征加以夸张,放大,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如《三国演义》中张飞喝断当阳桥
反复法:显现人物性格的细节多次出现以突出人物形象的某一特征如《风波》中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口头禅
梦幻法:用梦境,幻觉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如《红楼梦》中多处梦境
环境描写
小说中环境的含义和作用
小说中的环境是指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赖以存在,情节赖以展开的社会背景或具体场面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
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故事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展开因此,人物的性格或情节的发展走向必然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为了更好地揭示人物的性格,必须准确地表现他所赖以存在的环境恩格斯说:"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致玛・哈克奈斯》)
自然环境的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含义和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就是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
自然景物也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文章或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自然也少不了对景物的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第一,为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
第二,渲染,烘托气氛如鲁迅小说《药》的末尾有这样一段文字:
微风早已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
第三,抒发或寄托作者和人物的感情这类例子很多,不再列举
第四,有的环境描写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如《三国演义》第16回"智取生辰纲"一节,作者用诗词反复描写和渲染天气炎热这炎热难耐的天气成为一系列情节发展的推动力――天不热,杨志等人就不会买酒喝,不喝酒麻倒,吴用等人如何得手
自然环境描写的两种方式
作者告知和人物去看,但无论哪一种方法都必须服务于人物性格的刻画,不能使它作为纯客观的景象使之游离于人物或情节之外
会环境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的含义和作用
社会环境的描写,是指对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社会风尚,风土人情的描写;在具体的文章中则指对人物的活动有影响的阶级关系,人际关系,居室陈设等环境因素的描写
社会环境比自然环境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提供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而且对人物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有重要的影响,使人物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富有时代感
社会环境描写的方法
社会环境的描写,一般以两种方式展开:一是通过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情景的展示,为人物活动提供大的社会历史背景古华的小说《芙蓉镇》开头有这样一段描写:
芙蓉镇街面不大,十几家铺子,几十户住家仅仅夹着一条青石街铺子和铺子是那样的挤密,以至一家煮狗肉,满街闻香气,以至谁家娃儿跌交碰脱牙,打了碗,街坊邻里心中都有数……不是逢圩的日子,街两边的住户还会从各自的阁楼上朝街对面的阁楼搭长竹竿,晾晒一应布物,衣衫裤子,裙子被子
这里对一个古老,偏僻的乡镇风貌,人们的生活风俗进行了描绘,给下一步人物的活动和故事的展开提供了一个典型而真实的社会环境
二是通过对人物生活的具体环境的陈设,格局,色调的描绘,来烘托人物的秉性,气质和志趣爱好曹雪芹《红楼梦》中对林黛玉所住的"潇湘馆"的描写,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那夹路的翠竹,满地的苍苔,还有那垂地的湘帘,都笼罩在"悄无人声"的寂静中"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这幅抒情诗似的工笔画,与林黛玉高洁的心灵及悲凄的人生境遇相吻合这种环境,只有林黛玉可以当之
俄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冈察洛夫的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在利用环境描写来映衬人物性格方面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请看作家对主人公奥勃洛摩夫居室的描写:
四壁上,在画幅的周围,花彩似的挂着一簇簇灰尘蓬蓬的蜘蛛网;镜子呢,照不出东西了,倒可以当作记事牌,在灰尘上面记录着什么事情来帮助记忆地毯都脏污了;一条毛巾忘在沙发上差不多没有一天早晨不剩有一只头天晚上用了晚餐尚未拿去的,上面有一枚器皿和一块啃光的骨头的盘子,摆在撒满面包渣子的桌子上
要不是这只盘子,以及倚在床边的一支刚吸完的烟斗和躺在这床上的主人,人们也许以为这间房子是没有人住的――什么东西都这么灰尘蓬蓬,褪了色,绝没有人住着痕迹不错,书架上放着两三本摊开的书和一张报纸,写字桌上摆着一具墨水台和几支鹅毛笔;可是摊开的那几页已经发黄,蒙了灰尘――显而易见,它们给丢在那里已经很久了;报纸的日期还是去年的;如果把鹅毛笔向墨水里蘸去,说不定就有一只吓慌了的苍蝇嗡嗡地从里面冲飞出来
奥勃洛摩夫生活于俄国农奴制即将崩溃的时期,是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俄国腐朽寄生的贵族地主的形象,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个"多余人"典型懒散怠惰是他性格的基本特征,无所事事和沉睡是他生活的主要内容上面这段描写的典型意义在于,房间的陈设和面貌与主人的性格完全吻合,互为表里
丰富艺术细节
一细节描写的含义和作用
细节描写是对富有表现力的细小事物的描写细节是刻画人物,展开情节和构成环境的最基本单位,是记叙性文体的最小结构单位,一篇叙事性文章或一部叙事性文学作品就是由大大小小的一系列细节连缀而成的"创作就是把若干细节结成或大或小有完美形式的整体"(高尔基)
需要指出的是,细节描写不是对所有细节的描写任何事件或场景都有许多的细节,这些细节有的反映了事物的本质,是富有特征的;有的细节是一般的,与事物的本质相距较远在进行场面描述时,要有所选择,把具有特征性的细节写进去,把一般的细节摒弃掉这就要求,观察时应该着力把握反映事物的特征的细节,尽力写出事物的灵魂和精髓
真实典型的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丰富情节,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没有精湛的细节描写,就不可能有生动的艺术形象,作品就没有感染力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细节是艺术的试金石
有人把小说的情节和细节进行比较,认为"细节仿佛作家的财宝,情节则好比他们手中的玩具比较成熟的作家大多不甚在意情节的保密,有的在动笔之前要向别人讲述自己编织的情节,以听取意见,求得改进但对新颖而典型的细节,无论是苦苦搜寻得来不易,还是偶然巧遇不费功夫,它们总要珍藏起来,秘不示人"(崔道怡:《小说创作十二讲》)由此可看出细节在写作中的特殊价值
二细节描写的要求
1真实
细节的真实是指反映现实生活本质,人物性格的艺术真实,并不要求一定要合乎生活的真实首先,细节要合乎时代的规定性,合乎这一时代里一般人的自然能力和社会属性;其次,要合乎具体生活环境的规定性,合乎在这一环境里矛盾冲突的特殊性;再次,要合乎人物性格的规定性,合乎人物性格与其所处具体生活环境的一致性简言之,细节的真实,就是要合乎人情事理
真实的细节描写,使读者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如见其人,而虚假的细节则会使读者大伤胃口巴尔扎克说:"当我们在看书时,每碰到一个不正确的细节,真实感就向我们叫着:'这是不能相信的!'如果这种感觉叫得次数太多,并且向大家叫,这本书现在和将来都不会有任何价值了"
2准确
细节的准确性是指细节要恰如其分地展现出人物或事件的情状,准确性是真实的基础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进城》中,就有一些真实的,给人深刻印象的细节:陈奂生进城卖油绳,病倒在车站候车室中,被县委书记送进标准不低的招待所住了一夜第二天醒来后,房间中豪华的陈设使他惊恐无措,躺在床上怕弄脏了被子,"不由自主地立刻在被窝里缩成一团";怕弄脏了地板,"把鞋子拎在手里,光着脚跑出去";沙发"不敢坐,怕压瘪了弹不饱"可是,当他付了五元钱的住宿费后,完全改变了模样:大摇大摆地走进房间,故意三番五次地直起身子向弹簧椅子上猛坐,用枕巾擦脸这些细节生动地写出了陈奂生这位生活俭朴的农民,对城市高级招待所一夜就花掉一个社员七天才能赚到的五元钱的不满和抗议,以一个农民特有的方式,以带有破坏性的报复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些细节,就准确地将陈奂生在特定情境中的表现活灵活现地描画出来
3典型
典型细节是指那些能够一以当十,逼真而深刻地反映出人物或事物的情貌,展示其本质的细节只有典型的细节才坎称艺术细节,赋形象以丰满的血肉,使形象永保其艺术魅力细节是否典型,主要看它表现人物性格具有多大功能典型细节,就是"这一个"人物在内心,外形,语言和行动等方面最突出最有力的具体特征
《聊斋志异・镜听》中有这样一个细节,郑氏兄弟都是文士,哥哥早得功名,父母喜欢哥哥并及其夫人弟弟尚无功名,父母厌恶他及其夫人一天,正是兄弟俩人闱战归来的盛暑季节,妯娌两人都在厨中做饭突然有报子报哥哥高中,婆婆就来到厨房对嫂子说:"大男中式矣!汝可凉凉去!"弟媳一边干活一边流泪这时又有人报弟弟也高中,他夫人不等婆婆招呼,便把饼杖扔在一边站起来,说:"侬也凉凉去!"在这个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中,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的炎凉世态
细节应该富有典型性,但不能要求所有的细节都具有典型性,作品中只用于从属叙述,一般过场,交代性的细节,就可以没有典型性
写小说对你地文学修养跟自身地思维要求都挺高地,开始可以试着写短一点地,因为越长情节越复杂,而且人物地关系也越混乱,开始就写长篇肯定写不好。像红楼梦,里面地情节曲折,文辞优美,而且就是人物关系都复杂地头疼!看一遍就理清人物就有点困难。就这样先试着写短篇小说吧。就像如鲁迅就有很非常多短篇小说啊,也有较强故事情节,但不是很非常复杂。这样可以锻炼你地思维,提高想象力。写写以后就会感觉自己本人写地比较顺了。
创作方法:
有这类的书籍,讲具体的人物描写,情节安排,但是,这种书是高级教材,没有一定的水准看不懂。
动作表情、人物描写,都是写小说中最最基础的部分,就好像写字的时候认识横竖撇捺一样,只能自己摸索。自己做摘抄吧。
一、与明星大结合
在小说中人物太多不好控制,尤其对于我这种记性平平的人,但人物少也要注意,注意为他们所设定的性格要贯彻到底(当然不是说性格固定不变,而是说骨子里的特质要有个连贯性、稳定性)。
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有时可能写到兴起就忘了人物的原形,我就曾看过一部**,当中男主角演的前部分跟往后剧情判若两人,而且是“无厘头”(莫明)的变,看得我也——“无厘头”!
我个人会用一种方法,就是先把一些合用而又令我印象深刻的人套用在小说人物身上,我往往会用明星,因为明星的形象鲜明,不用故意去记都有深刻的印象,当然也会用上其他人,包括朋友或我讨厌的人。
举个实例,比如我设置的女主角是貌美而又机灵的女生,我可能会选用张柏芝,这样我就有了明确的定位,当然在过程中我会加入其它元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建立超级词库
首先声明,有些人确不需要这样做,但对我来说,一个有条理的词库是很有帮助的。
第一步我会先做收集工作,比如在书上或网上,看到别人写得好又觉得有机会用到我写作上的词语就马上记录下来,然后用软件把它们做个归类,比方说,形容眼眸的、形容动作的、形容凶恶的 我都一个一个的收集起来,到用的时候就像在仓库提货一样套用上去,同时我也会收集成语、俚语等。
在收集的环节上,乘车正是个好时候,我通常会在看书的同时手持萤光笔,一遇上合适的就打标记,就像不断吸收养份一样。
看的书除了小说外,也可看看别的,比如旅游书,会出现很多用来形容地形山势的词汇,这一切都有机会大派用场。
三、保持适当心情
如果我想写的是一本(或其中一些环节)悲凉的书,那么我会保持自己的感性,例如我会放一些较为伤感的情歌,或看一些悲剧,反之,如果要写开心的,我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心情开朗,说不定会先吃一顿大餐再回来写。
在我而言,要在我心情欠佳的状态下去写轻松幽默的环节是不太可能的,字里行间总会出卖我!
我也会选择夜间写作,特别是下着雨的夏夜,我觉得特别有诗意,倍觉浪漫。当然每个人的感觉不同,只需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了。
四、睡前胡思乱想
在我写第一本小说的时候就最常用这方法,我睡觉都不本份,总喜欢胡思乱想的,在我脑海中会出现一个舞台,小说的每段剧情就在这儿上演。
该晚脑海里的剧情就是第二天要写的内容,脑里一集一集的播放着,跟播放电视剧相仿,我想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比较集中,我可以不用像平时要兼顾其它事情(如一边打字一边去想),而是在漆黑一片、寂静一片的气氛下构想,这种感觉很好,我一方面是导演,另一方面是观众,人物的形象完全突现,非常深刻。
对!换言之日又写、夜亦“写”,我不知道我的写作速度算慢还算快,我写过两本十万字的小说,各用了四天时间。
五、不耻下问
读过我的小说的人必然成为我追访的对象(若有机会的情况下),给我问得细致,烦死他们了,哈哈。
因为小说里的每段剧情,人物形象或说话时的神情,只有自己最清楚,但有时也自以为清楚,别人看了是怎样的呢?能想像得出当中的气氛情况吗?最忠肯的还是要问人,而且问的不是一个,越多越好。
我还会问对方认为哪个桥段最感人、最精彩、最凄凉、最吸引等等。
有时过份投入就容易跌入闭门造车的陷井,通过虚心的请教,我想这一切对日后的写作必带来好处。
不要生搬硬套。
另外
关于中外小说人物描写比较与鉴赏
中西古典小说在人物描写方法上有明显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
中国古典小说注意写人物细节的动态过程和动作特征。这种动态的细节叙述使得中国古典小说能够“极省俭”地画出人物最有特征的神韵。因为要从动态和动作中提炼写人细节,中国古典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描写相对西方小说来说确实少了许多,但中国古典小说在描写人物复杂、微妙的心理时,也是结合着动态性和动作化的写人细节来进行。
西方小说,特别是西方19世纪下半叶以后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则多从人物的心理、意识中选取、提炼人物的情感细节,形成与中国古典小说区别明显的写人物深层意识和深层心理动机的艺术特征。
这是我有的资料的其中一段,如果LZ感兴趣的话,可以把你的邮箱给我,我给你邮过去。
好吧~鲁迅的狂人日记哈
帮你找的
1《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狂人,是作为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个反叛者出现
的,其中不无鲁迅自身的战斗光泽“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籍那在寂
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悼于前驱”,狂人首先是猛士,他在反封建的斗争中,
充满着“义勇和正气”,其力量来源于对封建制度的深刻认识。二十年代,是
思想启蒙的时代,同时也是思想意识开始萌芽的时代,当时对于这萌芽后的含
苞欲放,还需进行一场血与肉的搏斗,狂人这样做了,“从来如此,便对么”?
觉醒者的狂人发出了这样的诘问,正是对几千年封建文化及其代表势力的怀疑
与否定。狂人执着勇猛,看穿一切“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
斜斜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的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
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都是‘吃人’!”用“吃人”两个字作
了简明直接的概括和深入骨髓的揭露和批判。他对旧制度的这种纵横睥睨,通
贯历史的深刻剖析,相当彻底地揭穿了封建制度与封建礼教的反动本质。《狂
人日记》的价值在于以“狂人”特有的心理躁动深刻地揭示出觉醒者向封建文
化的宣战,亦即“表现的深刻”。狂人虽然已经觉醒了,对于觉醒后该怎样,
他却认识很朦胧,但他那种反封建的勇猛与执着精神和坚定的信念无疑为知识
分子作了表率作用,是值得他们学习的,这也正是鲁迅的目的所在。
2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令人惊异的是,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已经显示出极其成熟的特色,使后来的许多研究者为之倾倒,究其原因,除了鲁迅深厚的文学素养外,我们也无法不叹服于先生的天才。 下面,我将对《狂人日记》进行个人化的解读,其中自然有偏颇之处,然而作为一位读者,我想也可以有放肆一下的权力。 翻开《狂人日记》,首先进入读者视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这个狂人臆想的世界,是通过“常人视角”叙述出来的:狂人发病枣旁人侧目枣家人延医救治枣狂人复原。这一层的意思凡识字者均可以解读出来,因为在小说的“序”中清楚地交待了: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 通过常人视角,我们可以合理地解释狂人眼中他人对其的“迫害行为”。比如小说的第一节中狂人记道: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因为得知狂人发了狂,因此大家对他有些害怕,并且议论他的事情,然而落在狂人的眼里,却认定是大家谋划好了,要害了他了。 再如,狂人的大哥请了医生来给狂人诊治,开了药,嘱咐大哥赶快给狂人吃下,然而在狂人的眼里,却是这样的情形: 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 有了这些描写,于是我们得到一个完整的符合逻辑的故事:一个年轻人由于脑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对他进行迫害,并且吃人,但不久之后由于医生的治疗年轻人的疯病治愈了,重新进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轨道(赴某地候补矣)。我们所看到的“狂人日记”就是这样一个医学上的病例的记载。由于鲁迅曾经学习过医学,并且护理过患精神病的家人,因此这份“狂人日记”模拟得十分真切、详尽。 以上是对《狂人日记》的第一层解读,然而大多数人都可以很轻易地透过病例的假象,看到鲁迅以象征的形式对封建传统所进行的批判枣在这里,我将它作为我的第二层解读,即狂人“狂行下的表层批判”。 当我们以“狂人视角”对作者笔下的世界进行关照时,我们就开始了解狂人眼中的世界真相:狂人忽然醒悟“传统”杀人、吃人的罪恶枣周围人无法容纳清醒者开始对他进行迫害:加之“疯”的罪名枣狂人重新屈服于恶势力,同流合污(或被吃)。 这是在《狂人日记》发表的当时和以后,大多数评论者所解读出来的共同结果。在这种解读中,出现了一个时代化的批判对象:“传统礼教”----这正是新文化运动着力批判的对象。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此为自己批判的焦点,是无可置疑的,而且也的确是鲁迅当时的创作目的,在作品中,也用狂人的自白清楚地昭示出来: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另外,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也曾表示《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正因为有了这种共同的解读,《狂人日记》才被作为“五四”启蒙运动的一个文学范本,通过它,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打起一面大旗:“救救孩子”! 然而一个文本在它被创作完成之后,便脱离了作者成为独立存在的事物,因此在不同的时代中,不同的读者将会有不同的解读出现。正如世纪末的今天,在我的眼中,《狂人日记》可以解读出的第三层意义:这就是狂人“对人类的深层批判”。 依然是通过“狂人视角”关照周围世界的真相:敢于对世界和人生做抽象思考的狂人,发现了人与人之间提防、倾轧、残杀,并且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扼止的恶性循环: 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 于是狂人呼吁人类和睦相处: 去了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何等舒服。这只是一条门槛,一个关头。 然而: 他们可是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师生仇敌和各不相识的人,都结成一伙,互相劝勉,互相牵掣,死也不肯跨过这一步。 绝望当中狂人呐喊、呻吟,发出“救救孩子……”的绝望之音。 对人类整体的批判也许并非鲁迅创作时清醒的本意,但狂人眼中的常人世界却具有广阔的共时性和世界性,因而其批判便决不仅止于五四前的中国国民而可以延伸到整个人类;其批判所指的人类劣根性也不是仅仅消灭“封建文化制度”并可以根除----也许它本就是人类基因中根深蒂固的一个分子,永远无法消除,并将在最终导致人类的自我毁灭。这征兆,我们在今天已经可以看出:可以将地球毁灭几千次的核武器、每个人都参与其中的对地球的污染、因人类道德沦丧爆发出来无法治愈的世纪疾病“爱滋”……鲁迅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类的这种难以根除的劣根性,因此才感到深深的绝望,“救救孩子”的呼声之后才不是一个“感叹号”而是“省略号”。在他看来,这呼声俨然如将封闭在无法打破的铁屋子里的将死之人唤醒,使他们感到无法解脱的痛苦。 然而鲁迅始终是一位直面现实的勇士,即使他内心中已经感到绝望却仍然站起来进行绝望中的反抗。而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在今天也并非全部灭绝,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人在呼吁保护地球、建立绿色家园,有人在“以笔为旌”,寻找人类的终极价值……虽然这呼声十分微弱,但却令人看到了人类世界的最后曙光
希望对你有帮助
神话,讽刺,寓言,举例,人物传记。
一、中国古代小说起源于神话传说。与其他民族的小说一样,最初的作品都与上古传说有关,神话传说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这为小说的孕育和产生准备了条件。比如《红楼梦》的开头,就是借用了女娲炼石补天的上古神话传说。
二、中国古代小说在民间汲取营养。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为小说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古代小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比如《西游记》,就是在民间故事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 文人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呈现了重视情节的特点。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而是要通过情节表现人物,以外在的情节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
三、古代小说与历史结合很深。比如《水浒传》,就是充分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一部作品。比如《三国演义》,整个小说就是构筑在虚实历史之上的。
四、我国古代小说的取材和用意多是立足于现实。小说创作不脱离现实,这些小说都产生于现实,由于现实问题的触发而幻想出来的。比如第一部文人创作的小说《金瓶梅》,就完全是描写日常生活,并直接影响到了后来的《红楼梦》。
这篇小说写的是一群以香雪为代表的山村少女对开进深山的火车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以此折射出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村蹒跚前进的身影。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