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被父母忽略的儿童可能会出现一系列负面影响,包括:
1 情感问题:这些儿童可能会出现自卑、孤独、焦虑、抑郁等情感问题。他们可能会感到被遗弃和无助,难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2 行为问题:这些儿童可能会表现出攻击性、反叛、注意力不集中、沉默寡言等行为问题。他们可能会有自我保护机制,采取不适当的行为来应对内心的不安和失落。
3 自我价值问题:这些儿童可能会出现自我否定和自我压抑的情况。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不重要、没用或者无法得到他人的爱和关注。
4 信任问题:这些儿童可能会出现信任问题,对其他人的信任程度较低。他们可能对亲密关系持怀疑态度,并可能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负面的看法。
总之,被父母忽略会严重影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导致内心的伤害和负面的行为问题。如果一个成年人曾经遭受过这种经历,他们可能需要寻求专业帮助,以缓解情感问题并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最近经常收到一些家长留言说:
孩子总是觉得自己很差,没有自信,怎么办?
孩子经常压抑自己的情绪,什么都不说,怎么办?
孩子总是很抑郁,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怎么办?
如果我们具体去分析,其实这些孩子出现的状况,都可能来源于他们童年时的情感忽视。
多年前,我们曾辅导过一个有类似问题的孩子——轩轩。
轩轩在大家的眼里是个开朗活泼的人,他的生活也很充实,但他的内心却很矛盾:
轩轩很少跟别人表露他的痛苦,他对身边的人都很有同情心,但对自己却没有半点怜悯。他身边的人都觉得他很优秀,他也很享受被人称赞,但在他的心底却埋着一个很大的恐惧:他其实什么也不是,不值得被爱。
他为什么会有这种状态呢?
轩轩的这种状态,其实是他童年时期情感被忽视的结果。他经常会想起自己的童年:
“妈妈,我数学考了97分,全班最高分啊!“
“剩下那几分错在哪了?现在会了吗?“
“爸爸,你能关心我一下吗?“
“你还想让我怎么关心你?我给你花了那么多钱,我还不关心你吗?“
如此,即便他学习有压力,受到同学欺负变得情绪低落也不会和父母说。因为他知道他的爸爸和妈妈不会在意这些“小事儿”,他的爸爸不喜欢看到他闷闷不乐,甚至还会指责他够不坚强,所以他知道他必须要自己面对。
童年的经历告诉他,他自己的感觉和需求并不重要,所以他时常压抑自己的情感。但同时他又渴望被关注、喜欢被大家称赞的感觉,害怕被忽视。
于是,轩轩就中了童年期情感忽视的毒。
01什么是童年期情感忽视?童年期情感忽视——是由临床心理学家乔尼丝·韦布博士(DrJonice Webb)提出的一个概念:是一种由于父母没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所造成的情形。
相比较于家庭暴力、儿童虐待等问题极其隐蔽,显得不那么“重要”,但情感忽视也有着多种表现形态。根据韦布博士的总结:它包括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不关注子女的真实心声、忽视孩子的情感体验等等。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这不仅仅指的是父母的榜样作用,同时也是指孩子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回应和反馈,而被情感忽视的孩子,就失去了这面镜子,他们的喜怒哀乐、情感需求的信号,都如同投入了宇宙无边的黑暗中,没有回音。那些缺失的爱都是心里的空洞,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长成心上的茧,遮住阳光。
根据韦布博士的研究,孩子在童年期,对父母的行为没有防御能力,只有本能的生存策略。这种本能的生存决定了孩子会完全接受父母对自己情绪的回应,从而作出相应的改变去取悦父母。如果孩子的情绪情感需求没有得到善待,就会逐渐把自己的感受搁置一边,或者彻底隐藏。这会让孩子的外在自我和内在自我割裂。
02哪些父母容易造成孩子童年情感忽视?1、高要求的完美主义父母
这一类的父母通常对孩子的要求很高,认为孩子永远要做到更好,缺少对孩子的鼓励和温暖,更谈不上包容和等待了。
2、自恋型父母
一般过度自我,认为世界应该绕着自己转,以自己的一切为重。这种类型的父母,通常很难去倾听和关注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3、过度权威型父母
这种类型的父母会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威,认为孩子需要严格遵守自己的要求,而不愿意去倾听和接受孩子的感受。
4、父母缺失
死亡、离异、疾病、长期工作而忽视孩子、名存实亡的婚姻等等,生活在这些家庭里的孩子,父母是缺席了孩子的童年期的。
03童年期情感忽视对孩子有什么影响?1、自我价值以及自尊缺陷
童年期情感忽视的人通常会表现出“低自尊”。低自尊的孩子内在动力、自信、自律能力都会较弱。孩子的成长需要家庭这个小小空间提供被爱、被赞扬、被指引、被反馈和鼓励,这些爱的养分。当父母没能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养分时,孩子的自我价值和自尊就会受损,就会感到自卑、得不到支持,丧失归属感。
2、在处理“情绪”问题上遭遇困境。
被忽视的孩子因为情绪情感很少受到父母的关注,或者没有得到正确积极的回应,就会无法明确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无法向外界表达自己的情绪。他们无法感知到自己的情绪,否定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需求,无法相信自己的决策和判断。
3、亲密关系障碍
孩子会逐渐变得冷漠多疑。成年以后,很难与别人建立亲密的个人关系。亲密关系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亲热或接触会令他们不快,最终可能会影响到婚恋和家庭。
4、感觉被剥夺,有缺失感。
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觉得自己缺失了某些东西,但又难以名状。甚至会出现极端情况:觉得生活毫无意义,变得悲观、绝望。
5、抑郁、成瘾行为等严重心理问题
根据临床心理学的研究,抑郁和童年情感忽视、需求不被满足、低自尊、缺乏支持、无法良好地表达自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童年期情感忽视的极端情况,会出现孩子因为丧失对生活的控制感,转而从成瘾行为中寻求慰藉。例如:食物成瘾、游戏成瘾、爱情成瘾、性成瘾等。
04如何避免童年期情感忽视?1、同理心是个好东西,你值得拥有
同理心,又叫做换位思考、共情。指的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思考的一种方式,不是说服,是进入并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并将这种了解传达给他人的一种技术与能力。拥有同理心的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对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正确回应,这需要父母拥有同理心,收起自己的立场和批判性态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去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情感,才能让孩子感受到你高质量的爱。
2、积极关注孩子,并给予孩子积极的回应
没有回应的父母对孩子而言就是一个黑洞。如果父母经常忽视或者误读孩子的情绪情感,就等于无意中在向孩子传递一个重要的信号:“你的情绪不重要!”“你的感受是错误的!”,这就等于是在告诉孩子:“你不重要!”“你不被接受!”孩子的童年期成长需要父母的积极关注,也需要父母对孩子的情绪情感给予积极回应。
3、科学的教育方法很重要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存在着谜之自信的“自以为是”,他们坚信自己的教育理念是正确的,坚信所谓的“砖家”都是些纸上谈兵的老夫子。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需要“放养”,而忽略了建立孩子的规则意识,导致孩子长大后轻则自制力地下,重则无视社会法律法规;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要听话懂事,从小严格要求孩子、限制孩子,孩子长大后缺乏活力和创造力或者极度叛逆,反倒责怪孩子不如别人家孩子活泼有创造力。
其实个人经验性的教育方法,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足或缺陷。今天的孩子的认知、大脑、社会交往、学习能力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和飞跃。
一个10岁左右孩子需要处理的信息量,是过去30年一个40岁的人都达不到的量级,因为他们在电子产品,娱乐影视,游戏的各种世界里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所以父母只有与时俱进,才不会成为孩子的阻力;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会天天向上。
家庭教育缺乏父亲的参与,这是对孩子十分不利的一种家庭教育方式。母亲把心思都放在孩子的身上,而忽略了父亲,会容易导致父亲缺席孩子的成长。母亲忽略了父亲,也容易导致夫妻关系的不和谐,这样的教育方式在家庭当中是非常不好的一种相处模式。
有父亲参与的教育和父亲参与的童年才是幸福。家庭的稳定离不开父母的和谐关系。所以母亲不能一心思只放在孩子的身上,正确的家庭关系应该是夫妻关系排第一,子女关系排在第二位。父母要树立一个榜样的作用,这样孩子成长起来才会更有担当和勇敢。有父亲参与的成长,孩子会学会担当,富有责任感,孩子的幸福感也会更强烈,父亲可以教会孩子处理事情的时候沉着冷静和母亲的亲密的爱是不同,父亲会更愿意让孩子去尝试去挑战孩子的动手能力,也会很好。
母亲可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容易担心孩子受伤,怕孩子做不好会容易为孩子处理好所有的事情,当父亲在照顾孩子上会有更好的方法,他们会懂得尊重孩子的意愿,充分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适当的选择让孩子动手,其实这样的教育方式才是正确的。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适当的放手,这样孩子才有动手的机会。
家庭的稳定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母亲应该积极主动的关心父亲,让父亲参与孩子的成长。应该处理好夫妻之间的关系,夫妻共同参与孩子的成长,这样的家庭和谐关系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让父亲有更多的机会去照顾孩子,他就会和孩子的感情越来越好,在教育的过程当中,母亲要学会适当的放手,创造更多的机会让父亲和孩子一起相处,让父亲积极的参与教育孩子,这样的方式才是正确的。
微博上看到一个话题:被父母极度忽视是什么感觉?
有一个博主说,自己从小就被父母忽略,感受不到家人的爱。
她还是个婴儿时,父母觉得照顾婴儿太麻烦,就将她送到农村亲戚家里。
2岁被接回后,父母不是将她扔给保姆,就是将她锁在家里。
一年级开始,她从来都是自己起床,吃早餐,上学,周而复始……
8岁被送到寄宿学校,即使周末回家也经常看不到父母的影子。
在别的同龄孩子还在父母怀中撒娇,她却活得像个孤儿。
由于长期得不到关心,没人交流,博主变得敏感,自卑。
希望在父母那里得不到的,能从别人那里得到。
正如《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写道:
“世界上任何一个家长都有过让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误,但真正有害的是情感忽视的父母对成长中的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深以为然。
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回应,就像一道光,照亮未来的路。
可如果失去了这道光,孩子犹如坠入深渊,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被情感忽视的孩子,就像永远填不满的漏洞。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
情感上的忽视和冷漠与身体上受到的物理折磨相比,不能说更糟,但至少同样糟糕。
它看不到摸不着,却让人痛彻心扉。
丘吉尔一直以来,都是无所畏惧,果敢坚强,可他的一生都在和抑郁症抗争。
他在自传中写道: “心中的抑郁就像条黑狗,一咬住我,就不会放松。”
原来,丘吉尔出身贵族,父亲伦道夫勋爵曾任英国财政大臣,常年热衷于政治。
母亲生下儿子时年仅20,美貌出众,忙于社交应酬,无暇照顾刚出生的儿子。
哪怕丘吉尔给母亲写信,母亲也从来不回;
印度服役三年间,母亲只给他写过两封信,但无关嘘寒问暖,而是家里的报丧信。
因为长期经受父母的忽视和冷落,丘吉尔时常敏感脆弱,没有自信。
即使后来他已经成为伟大的英国首相和演讲家,可他却认为——
我的成就很多,却一事无成。
父母对子女的情感忽视无异于一种精神暴力,时时刻刻都在侵蚀着孩子的内心。
坚强如英国首相都无法逃脱,更何况对普通人。
一个人如果在童年的时候,没有得到充足的爱的养分,成年之后,就会不断地想要填补这个漏洞,如果这个洞一直填不满,那么就会永远生活在痛苦之中。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存在性焦虑”,是指当父母总是用敷衍和冷漠的态度来面对孩子的言行,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是可有可无的。
毁掉一个孩子,不理他三次就够了。
被情感忽视的孩子,会成为刺向别人的尖刀。
如果一个孩子长期得不到爱的回应,他的心灵会干涸僵硬,甚至成为伤害别人的尖刀。
《我本不该成为母亲》这本书有一个场景令我印象深刻。
主人公布莱丝在生下女儿后,女儿的整日哭闹让她心力交瘁。 于是,布莱丝经常把幼小的女儿晒在一边,任凭她大哭大闹,自己则带上耳机,拼命写作。
渐渐地,女儿因为得不到母亲的回应,在长大后,竟变成了一个有暴力倾向的孩子。
10岁时,她在游乐场把一个男孩推下滑梯,导致对方死亡;
后来更加变本加厉,竟然把刚满一岁弟弟的婴儿车推向马路,当场撞死。
为什么一个10岁的女孩会成为有暴力倾向的杀人凶手呢?
因为情感上的视而不见,就是刺向别人胸口的那把刀。
看过一个心理测试。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曾对1511名儿童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论让人吃惊:
在针对儿童的四大暴力行为——情感虐待、性虐待、身体虐待和忽视中,竟是忽视导致儿童抑郁、焦虑的可能性最大。
当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情感回应,很容易形成对自我认同的否定;为了获得更多的情感关注,他们有可能形成破坏性的情绪表达或行为表达方式,如用攻击性行为来获得关注。
很多父母觉得,只要在物质方面满足孩子,孩子就会生长得很好。
他们从不关心孩子的感受,面对孩子的痛苦置之不理。
殊不知,无视一个孩子比遗弃一个孩子更加残忍。
父母的爱带给孩子无穷的力量。
爱因斯坦说过:“爱是最好的老师,远远超过责任感。”
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融入了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李亚鹏和王菲的女儿李嫣自出生起,因为唇腭裂,一直是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
可是王菲却说:“我觉得她很美,很漂亮,一点都没有问题。”
夫妻二人把对女儿的爱转化为一种大爱,用女儿的名字,成立嫣然天使基金,用来帮助同样患病的儿童。
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女儿,不管你生来如何,我们都爱你,爱你的一切。
并且因为有你,我们愿意帮助和你有同样遭遇的孩子。
如今的李嫣,独立自信,多才多艺。
也许她是不幸的,生来有着缺陷。但她又是幸运的,因为她有着用全力呵护她感受,爱她的父母。
当孩子知道自己是被尊重和爱护的,他们的内心便会充满力量。
**《奇迹男孩》中,奥吉是个有着面部缺陷,相貌丑陋的男孩,他敏感自卑,担心同学会嘲笑他,上学时都带着头盔。
但只有爸爸鼓励他:“也许你会很孤独,但是我们一直都在。”
当奥吉因为丑陋受尽同学的冷落和欺负时,妈妈对他说:
“你一点都不丑,每个人脸上都会留下各种痕迹,而这些痕迹标记着我们去过的地方,绝对不是丑陋的。”
奥吉生来就注定要比别的孩子经受更多的荆棘坎坷,但是幸运的是,他拥有懂得爱和尊重的父母,他们给了奥吉最安全的庇护。
父母的爱和鼓励让奥吉有勇气走出家门,直面挫折和挑战。最终他成长为聪明、勇敢、乐观的奇迹男孩,并让身边的同学朋友接纳了他。
《少有人走的路》中说:“充满爱的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
父母的爱,会为孩子的心灵镀上金身,创造奇迹。
爱的光芒可以穿透恐惧和漫漫长夜,带给孩子无尽的能量,帮助他们度过生活中所有的不堪和磨难,收获一份自信和幸福。
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
当孩子的情感迟迟得不到回应,这种感觉如同石牛入海。
这种绝望的感觉,会让孩子的心灵变得千疮百孔。
长期以往,不仅会让亲子关系布满裂痕,还有可能毁掉孩子一生的幸福。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亲密和最信赖的人,无论多忙,请不要忽视他们渴望被爱的眼神,忽视他们的情感需求。
当父母真正的走进孩子的内心,与孩子的情感产生共鸣,孩子的情感需求可以得到满足,成为孩子一生的精神财富。
有了父母的关注和理解,孩子才能成长的自信乐观,豁达开朗。
有了父母的陪伴和尊重,孩子才能拥有无穷的力量,从容面对人生的风雨和磨难。
随着电视剧《都挺好》的播出,“原生家庭”一词再次跃入大众眼帘。张德芬曾说,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需要考试的专业了。因为当一个合格的父母确实是一件需要好好学习的事情。对于子女来说由父母所创建的原生家庭就是一个心灵停靠的港湾。而,这个港湾的舒适与否则取决于父母的行为。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有毒家庭的行为模式和拥抱你的内在小孩。下面将分析生活中常见两种模式以及如何安抚在原生家庭中受过伤害的心。
(1)不称职的父母
这类父母对子女造成的负面影响,不易察觉且难以界定。他们的伤害方式不是打骂,而是疏忽。他们的子女就像没有父母似的,不被关爱,被剥夺了童年。
比方说,现在的很多留守儿童过的就是这种生活,长年累月父母不在身边,由爷爷奶奶照顾,很多的童年时光是缺乏关爱的。这类的孩子是问题少年的主要组成部分
那么什么才是称职的父母呢?
作为一个称职的父母必须履行以下5项基本职责:
1)满足孩子的基本物质需求。
2)保护孩子免受身体伤害。
3)保护孩子免受感情伤害。
4)满足孩子对爱、关怀和更深层次的情感需求。
5)在伦理道德方面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再多的物质奖励都抵不上父母的全身心的陪伴。所以,别在孩子最需要爱的时候吝于给予。
(2)操控型父母
这类父母喜欢维持子女的无力感,希望子女离不开他们。
他们的操控分两种。一种是直接控制,即简单直接、毫无掩饰地控制,经常包括威胁、恐吓和羞辱。比如,他们说:“按我说的做,否则我不再理你。”
另一种是巧妙控制,常见的是“帮手型”父母。他们在大事小事上安排子女的生活,经常制造一些状况,让子女“需要”他们的帮助。
而操控型父母导致的结果,是子女常出现两种情况:投降和叛逆。
前者,是子女屈服于父母的操控。后者,子女则与父母对抗,造成“适得其反的叛逆”。这种叛逆只是为了证明自己与父母分割开了,是为了反抗而反抗,却忽略了自己真正的需求。
这类父母很多。朋友小张的母亲就属于操控型的父母,记得有一年,我们朋友聚会,聊的正酣时小张母亲来电话催小张回家,并威胁道:20分钟不回家就要锁门了。吓的小张急忙回家,可那个时候小张已经参加工作3年有余了。现在的小张已慢慢迈进了大龄青年的行列,她也在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对抗父母的控制,父母越是让她相亲她就是不见;这种反抗的方式,也使小张错过了很多不错的机会。
当伤害已然出现并成为过去式,为了未来不再受其羁绊。我们需要自我拯救,这种拯救的方式就是:拥抱你的内在小孩,也就是安抚在原生家庭中受过伤害的心。
方法一:“少一些反应,多一些回应”
当冲突来临时,采用“少一些反应,多一些回应”的方法,可以使自己的情绪不受干扰,能够更明智的解决问题。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因为,如果我们的心先动了,并且还对自己的念头特执着,那么就会看不到事情的本相,而犯一些低级的错误。
反应是指受情绪的影响为自己辩护的行为。比如,一个妈妈骂女儿自私。女儿说:“不,我没有,我总是为你着想,不管多累都会带你逛街,而你永远不满足。”
而回应,则是通过使用非辩护性回应,温和而坚定地表明立场。比如,妈妈对女儿说:“我和你父亲不想住宾馆,你真是个自私又忘恩负义的人。”女儿说:“让你们伤心我很抱歉,但我需要考虑一下。”
方法二:不再自我惩罚
学会不再自我惩罚,要卸下为童年的不幸承担的责任,将责任归还责任人。
你需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和内心的孩子对话。你可以对着自己童年的照片,大声说“你不需要为—-负责!”这句话的中间加上你受到的伤害,比如“他们的忽视”“他们酗酒”“他们的殴打”。接着,重复刚才的句子,但句式改为“我的父母应该为……负责!”
重复以上的练习,让你的感受慢慢适应新的认知。
而面对曾受到的伤害,你需要学会处理自己的愤怒。管理愤怒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允许自己愤怒,不要压抑感受。
2)表达出愤怒。比如可以用力捶打枕头,对惹你生气的人的照片吼叫。
3)增加运动量。将愤怒转化为运动,可以释放内心的紧张情绪。
4)不要让愤怒加深心中消极的自我形象。愤怒的感觉既没有错,也没有让人变得卑劣。所以不要因此自我否定。
5)把愤怒转化为自我定义的动力源泉。
方法三:对自己负责。
此外,还要学会对自己负责,需做到以下几件事:
1)成为独立于父母的个体。
2)诚实地看待自己和父母的关系。
3)面对童年的事实。
4)承认童年的经历和成年后生活的关系。
5)向父母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6)面对并且消除父母对自己生活的控制。
7)当自己的行为残忍、刻薄,伤害到他人时,改变自己的行为。
8)找到合适的方式来治愈内心的童年创伤。
9)重新获得作为成年人的权利和自信。
方法四:用写信的方式和解
信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曾经你对我做的。
2)我当时的感受。
3)我的生活受到怎样的影响。
4)我现在对你的要求。
此外,如果父母患病或者过世,也可以写对峙信,不寄出去,或者将信的内容读给父母的照片听。
对孩子来说,父母是信任的来源。父母对子女造成的伤害,让孩子无法信任父母,更无法对外界有信心。
对被父母忽视的子女来说,他们很难重获信任感和安全感。因为与父母的关系,是我们成年后和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如果一个人的父母给予他尊重与情感上的慰藉,长大后,他也会希望别人这样待他。这种正面预期使人更坦诚且内心柔软。但如果一个人的童年充满焦虑、紧张和痛苦,那这些情绪将会演化为负面的预期和偏执的戒备心理。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学会如何正确地爱孩子。
正如作者所言,爱不只是一种感受,更是一种行为方式。愿你我都能成为合格的父母,愿天下每一个被伤害的孩子都能找回自己,重拾快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