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过年的习俗很多,每个地方过年的习俗也不完全相同,这儿只能大体的说一下。
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月初八,是传统的腊八节,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在农耕社会期间。每到腊八这天,人们都要用收获的粮食和五谷杂粮加上蔬菜煮成一锅粥,表示喜庆丰收之意,同时也寄托了对来年五谷丰登的愿望。正巧腊八这天又是佛主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寺庙在这天煮粥敬佛,并对外施舍。于是中国民间的腊八与佛教的腊八相融和,形成腊八节,留下了吃“腊八粥”的习俗。宋代已有腊八粥的记载,明代,腊八粥成为皇帝赏给朝中大臣的节令佳肴。清代腊八粥在民间已极为流行,连皇宫里的皇帝皇后大臣在这天也吃腊八粥。腊八这天常州的寺庙也煮腊八粥,对外施舍。根据常州地区的习惯,腊八粥也称可为咸粥。腊八粥中除了放粳米、糯米、青菜外,根据各人的口味与喜爱,还可放入适量的赤豆或黄豆、茴芽豆、花生米、白果、油豆腐、百页丝、冻豆腐、芋头等等,再加上几根肉骨头或小排骨一齐熬煮,粥的味道当然就更鲜美。农历腊月已进入农闲时节,农民辛辛苦苦的忙碌了一年,田里的农作物已收获到家,带着丰收的喜悦,家家户户开始忙着置办年货,准备过年了。此时,农村人家开始酿造杜酒,也叫米酒,腊月里酿的酒称为腊酒,腊酒可以保存较长的时间。
腊月二十三是民间祭灶的日子。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人们称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常州人称为“灶家菩萨”。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人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以前灶头上贴一副对联:“上天宣好事,下界保平安”。传说腊月廿四是“灶家菩萨”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的日子,这天每家每户都要忙着在灶头上供神像,点香烛,摆素食以及用糯米粉加红糖制作的又甜又糯的“送灶团子”,把灶家菩萨的神像放进纸扎的轿子(常州称为灶家轿)烧化,送灶家菩萨“上天宣好事”。这天常州人的晚餐就是用百叶丝、豆腐干丝、油生腐丝、豆斋饼加青菜煮的“咸糊粥”以及糯米粉做的“送灶团子”。为什么灶家菩萨上天要供甜的糯米团子呢?老百姓认为给灶家菩萨吃甜糯的团子,把灶家菩萨的嘴给粘住了,就不会在玉皇大帝面前说人间的坏话了,当然这毕竟是一种一厢情愿的传说罢了。到了年三十晚上,还要摆设供品,再把“灶家菩萨”接回来。不过,现在的家庭已经没有了以前烧柴草的大灶头,绝大多数都使用了液化气,“灶家菩萨”失去了登身之处,送灶的民间习俗也就慢慢地消失了。送过灶家菩萨上天以后,就要开始“掸檐尘”,掸檐尘在民间就表示把一些晦气掸除掉,实际上就是把家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打扫一番,干干净净的准备迎接新的一年来到。接下来家家户户要蒸团子、蒸馒头,做年糕,民间认为团子表示团团圆圆,常州人家把大团子做成元宝、寿桃、扁担等形状,考究的人家还要做堆花团子和土龙,土龙是要放在米缸里的,待到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那天,常州民间习俗要吃“土龙笃面”时,就把这土龙放进面锅里加上青菜等一起煮着吃。还要做各种甜咸不同馅芯的小团子和馒头,小团子馅芯一般有豆沙、芝麻、甜油酥、咸油酥、青菜、萝卜丝和肉馅。馒头常用的馅芯不外乎就是豆沙、青菜、萝卜丝和肉馅等,刚刚蒸出笼热气腾腾的馒头要说“发”,还要说“发则大到则”!预示来年这家人家“大发”、“发财”,常州人说的年糕其实就是长条形的“大团子”,还有一种比较简单的印花糕或松糕,常州话糕的谐音就是高,象征来年生活和事业步步高、节节高。红色在中国表示喜庆吉利,故而在常州人制作的团子、馒头和糕的上面都要点上红色的印记以示喜庆吉利。以前常州人家还有自己制作炒米糖、芝麻糖、花生糖、炒长生果、炒瓜子等的习惯,作为过年时招待上门的客人和过年时吃的糖果零食。这些天,家家户户忙忙碌碌的置办年货,准备过年丰富的菜肴,要在大年三十,做中国人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年夜饭。
过年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习俗活动,那就是:祭祖。
古代,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就是在我们常州地区祭祖的形式也有些差异,这儿仅是讲讲大体的情况。大年三十(或年前)的晚上祭祖开始,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家中正厅,点上香烛,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还要烧化白钱纸、冥币、纸作的元宝和银锭供祖先在阴间使用,以此种方式来今年悼念已经逝去的亲人。祭祖常州人俗称“炯仰”(音),以前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祭祖的供品比较丰富,如糕团、果品、三牲(猪头、鲤鱼、公鸡)、素菜和酒。如果简单一点的只要有红煨肉、鱼(整条的)、豆制品、青菜、也就可以了,另外常州人家“炯仰”(音)时豆斋饼和用豆芽菜烧的“家祭头”是少不了的。在农村,大年夜时还要用石灰在自家门前的场上画上米囤、画瓶、画鱼、刀戟弓箭,以祈求来年白米满囤、富足有余、禳灾保平安。
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吃年夜饭是春节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一次家庭宴会。别的饭可以不吃,但年夜饭是一定要吃的,除夕这一天,人们从一大早开始便忙碌起来,家家户户忙着烹调各种菜肴,厨房里飘出一阵阵诱人的香味。大街小巷传出噼噼啪啪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哩啪啦”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过年的气氛十分浓厚。旧时的商店平时是不关门休息的,只有到了年三十结帐以后,才关门停止营业,过去的商店年头上都放假休息。一年到头也只有到了过年商店才能休息几天。除夕之夜,一家人欢欢喜喜、团团圆圆围坐一桌,品尝美酒佳肴。这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此时,不管路途有多远,人们都希望能够回到自己家中,全家团圆,欢欢喜喜的吃上这一顿团圆的年夜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丰盛的佳肴,更是享受那份合家团聚的快乐的气氛,
按民间的传统习俗,年夜饭的吃食很有讲究,桌上有冷盆、热炒、大菜、点心等等,但一般少不了鱼。“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但切忌一次吃光,表示“富贵有余(鱼)”。还有菜头,祝愿有好彩头,炒青菜是家家必备的盘中餐,表示“亲亲热热”,而且头一口必定要先吃青菜,表示“青青有头”,“有青头”在常州话里就是“有礼貌,知书达理,”的意思,家家必吃豆芽菜,因黄豆芽形同“如意”,可寄语“如意吉祥”;常州人过年烧的豆芽菜要放豆腐干丝、百叶丝、油生腐丝,笋干丝、以及切碎的雪里蕻腌菜,俗称“家祭头”,这是常州人过年的一道传统素菜。还有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人,也多少喝一点酒,以示庆祝自己和家人进入新年,庆贺每个人又增寿一岁。各地不同的过年风俗习惯,都反映出中华民族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
这儿要说明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过年的习俗也在发生着变化。现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如今年夜饭早已超出了“吃”的范围,而在于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温馨和关爱。年夜饭既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的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有希望之意。
除夕是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除夕夜除了要祭祖、吃年夜饭、还要守岁、贴春联、放炮仗,此外,小孩子们早就把元宵家生磬磬匡匡热热闹闹的敲打起来,更增加了过年热闹个气氛。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灾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南京)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钦此。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爆竹。常州地区俗称炮仗,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祈盼来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后,发明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每当过年守岁到12点钟,也就是来年第一天的零时,新旧年的交替之际,此时,家家户户辞旧迎新的爆竹登时响起,不绝于耳。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旧时按照老的风俗年初一是不能扫地的,否则会把财气扫掉,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按照旧的风俗习惯,年头上是不作兴烧饭的,要吃现成饭,好在,过年时所制作的年菜十分丰富,几天也吃不完,年初一早上吃预先准备好的糖园或团子或糖糕,表示新年团团园园、甜甜蜜蜜。年初一这天男女老少穿戴一新,街头巷尾有敲锣打鼓,调龙灯、舞狮子、跳财神等等活动,年初二开始外出拜年,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过年时晚辈要给长辈拜年请安,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过年给孩子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如今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走访亲戚,拜访朋友,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人们见面时满面笑容地抱拳说“恭喜恭喜”、“恭喜发财”、“身体健康”等等的祝贺词。当然出门拜年做客,不能空手,要拎上一点礼物。以前主人年初一待客吃“元宝茶”,(就是橄榄茶),或是甜甜蜜蜜的红枣莲子茶,台上放着桂圆、长生果、红枣、柿饼、大栗、桔子、糖果、瓜子、糕点等等招待客人,意味着“大吉大利”。拜年是人们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民间俗称:拜年拜到正月半。以前的人们,平时都要为着生计而忙碌着,没有空闲时间相互来往,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有了比较宽余的时间,亲戚朋友借着过年的时机相聚。
按旧时民俗,年初一的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时候,为了不惊扰老鼠,初一晚上人们很早就上床睡觉,俗话说你干扰老鼠一天,它干扰你一年。其实是人们为了过年,已经忙忙碌碌了很多天,非常辛苦,大年夜又为了守岁,几乎一夜没有睡觉,年初一这天也该早一点睡觉休息休息了。
常州人认为,正月初五是路头菩萨(财神菩萨)的生日,这天一早就炮仗声不断,旧时,各家各户特别是商店都要设祭“烧路头”,也就是“接财神”,接财神要早,俗称“抢路头”,要拿财神菩萨早点抢家来,以求财神菩萨保佑。接回财神,在新的一年中,商店也就开始营业了。
溧阳,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耕作、生息、繁衍。春秋时期就有了“溧阳”之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置溧阳县。在沧海桑田的变化中。虽然几经改朝换代,变帝更王;虽然溧阳也数易其名,或永平,或永世,或平陵;虽然在三国,晋朝和唐朝三次迁徒县治,但生活在溧阳这片土地上的溧阳人所说的方言,一直传播至今。方言,一般来说就是古代的官话,那么溧阳方言,也就是溧阳古代的官话。如果从唐朝武德年间溧阳县的治所从旧县古城迁到现在的溧阳城算起,溧阳方言历经了1400多年的嬗变。溧阳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境内山陵起伏,湖塘棋布,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溧阳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方言。
溧阳东临宜兴,南近郎溪,西靠溧水,北邻金坛,溧阳方言当属吴方言区的西南一隅。由于受到北方语的侵袭和处于山峦环抱,交通闭塞的地理环境,溧阳方言与吴语又有很大的区别。稍微懂得一点方言的人都知道,吴语比较轻柔、动听,如“阿拉上海人”,“我伲无锡人”,“哈伲常州人”,但溧阳方言说出来就相当坚硬,甚至有一点霸气:“老子家溧阳人”。因此,可以说溧阳方言在吴语的基础上有所改变,又有所创造,溧阳人以自己独特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交流情感。
溧阳方言具有很多特色。有些方言,从字面上可以看出原句的意思。溧阳方言的“胖肉”就是肥肉,“精肉”就是瘦肉,“热头”就是太阳,“绞布”就是抹布,“团鱼”就是甲鱼。而有些方言,就很难从字面上理解出原句的意思。溧阳人把开水就成“滚水”,把肥皂说成“洋碱“,把瞎讲说成“胡嘲”,把打呼噜说成“抽呼”,把菜刀说成“薄刀”,把电灯说成“电火”,把锋利说成“锋快”把芦帽说成“野帽”。另有一些方言译成普通话,如果果不是溧阳人,从音译后的字面上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出意思,简直是牛头不对马嘴。如办法说“宝门”,针线说“引线”,棉袄说“绑身”,蚯蚓说“河蟮”,茄子说“绿苏”,还有玩玩说“遣遣”,日子说“热脚”,台阶说“踏罗琴”,门槛说“户琴”,等等。
溧阳话简洁、通俗、朴实,概括性和象征性比较强。如:羡慕称“眼热”,急匆匆称“投人生”,言行不正派称“勿入调”,一知半解称“半吊则”,撒娇、作嗲称“丫亲相”,做事不考虑后果称“理外理”,做事没有分寸,忽左忽右,称“弄清拷白”,反复讲同一件事,称“呐官司”,还有全部称“一捞抄”,装模作样称“出鬼”,出洋相称“钝人眼”,有些溧阳话内容非常丰富,对于不同的时间、地点、对象,所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比如,溧阳人说“名件”,既有“名堂”的意思,又有“稀奇”的意思,还有“稀罕”的意思;溧阳说“点心”,即有“午餐”的意思,又有“中午”的意思,还有指“糕饼之类的食品”的意思。对别人介绍自己的父亲是“老子”;对别人介绍自己的儿子是“细佬”。而说别人的小孩时,也称“细佬”。溧阳方言把欢喜表现自己的人称之为:“充人”、“帅料”、“活现世”;把捉弄称之为:“阴触”、“促狭”、“促遣”、“弄送”,把小气称之为:“把细”、“啬叽啬唣”,“做人家”,“小气吧嗉”。溧阳方言对于称谓也很有语言个性,光从字面上去理解,就会闹出一些笑话。溧阳人称“娘娘”是指奶奶,称“妹妹头”是指未婚女子,称“女佬家”是指已婚女子,称“丫头家”是指小女孩,称“老妈”是指妻子,而把母亲称为“恩娘”,不仅贴切、鲜明,而且很带有感情色彩。
溧阳方言形象、生动、准确,是一大特色。一方面善于运用“借代”的修饰手法,把动作动态和人物个性刻画得淋漓尽致。溧阳人把做事很精明,说成“拉京胡”,把吝啬,说成“掐小鱼”、“刮壁硝”,把故意作贱,说成“变死相”,把与人难以相处,说成“僵钉头”、“猪头仨”,把代人做不该做的事,说成“扛木梢”,把小孩撒懒皮,说成“搅糊浆”。还有把又矮又胖的人,称为“冬瓜”或者“碌碡”,把又高又瘦的人,称为“鹭鸶”,把很瘦的人称为“咸鸡骨头”,把淋浴头称为“莲蓬头”。另一方面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的修饰手法,使语言的效果更具有思想倾向和形象感受。在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形态、性质、状态的词语运用中,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啦”字连接。如表示很圆,习惯用“滚瓜啦圆”,就是象滚动的瓜一样圆。表示很硬,习惯用“铁钵啦硬”,就是象铁和钵一样硬。表示很冷,习惯用“冰冻啦硬”,就是象冻的冰一样荫。还有一些方言,运用双重比喻,如比喻姑娘生得白嫩,称为“雪白莲花”,意思是象雪和莲花一样白;比喻很光,称为“油光水滑”,意思是象油和水一样光;比喻很薄,称为“锡箔纸屑”,意思是象锡箔纸和纸屑一样薄;比喻很白,称为“雪白羊油”,意思是象雪和羊油一样白。运用比喻的词语还有:韧皮蚂蝗、立马火等、剜心剜肺、老筋疤花,等等。还有一些方言,运用“夸张”的修饰手法。譬如:如剧烈运动后,上气不接下气,称作“血崩心”;把吃到肚子容不下的程度,称“撑破肚皮”;把满身是泥,称作“烂泥巴天”。
溧阳方言的另一特色是,在修饰形容词时,运用表示程度的副词特别多。在普通话中一般只有最、很、非常,但溧阳话却常用彻、粉、精、滚、老、勋、俊等词作为副词来表达程度。诸如:彻新、彻软,粉嫩、粉破,精空,精淡,滚壮,滚胖,老早,老高,还有宛精啦糟、突湿啦潮、勋趟平洋、俊光滴滑。而在表示颜色和味道时,溧阳方言简洁、贴切也很有方言个性。诸如,在形容皮肤既红润又白嫩时,称为“红调细白”;在形容人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时,称为“青紫绿黯”;在形容颜色不讨人喜欢时,称为“死颜搭色”;还有彻黑啦乌、红不啦唏、绯脱啦红、绿嗖嗖,紫委委、黄浆浆、黄夯夯、白笃笃、红血血、青波波……。而味道的描述,也很生动、很传神。比如:有点甜,说“甜咪咪”;很甜,讲“勋骨啦甜”;有点酸,说“酸叽叽”,很酸,讲“瘟死啦酸”;有点苦,说“苦殷殷”,很苦,讲“滴胆啦苦”。还有咸些些、鼾的死咸、辣呵呵、淡约约、白息哈啦,等等。
溧阳方言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善于运用象声词,使语言具体形象,给人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实感。有象声词用在形容词、动词前面的:形容很脆,叫嘎啦嘣脆;形容小气,叫“喔叽眼相”;形容浑身湿透,叫“隆嗵水沥”。有象声词用在名词、形容词或动词后面的:形容很干,叫“焦干哔剥”。形容有点冷,叫“冷冰喔嗦”;形容很急,叫“急存呜啦”;还有死乞哇啦、骨瘦锒铛、没头叮咚、洋脱嘻嘻、作痴隆咚、十嗲啦唏,吃哈啦。有象声词用在副词和形容词中间的:滚嘶啦壮、彻嘶啦毛、滚嘶啦烫、韧叽滑嗒、滑叽滑噪,还有四个全用象声词表示动作状态的:形容手脚不停地动,称“悉呖嗉咯;形容没有指望,称“哦呵啦哈”。
溧阳方言还有其他特色。例如,在陈述式合成词的两个语素中,一般前一个是陈述的对象,而后一个是陈述的内容。但在一些溧阳方言中,就将陈述的次序颠倒,变成前一个是陈述的内容,后一个是陈述的对象:如胶水说水胶,月亮说亮月,冰棒说棒冰。将词序变更的还有,喜欢说欢喜,螺蛳说蛳螺,等等。再如,有些方言的动物名称,是根据其声音来确定的。溧阳把鸡蛋叫成“咯咯”,把鸡蛋以母鸡生蛋后“咯咯蛋”、“咯咯蛋”的叫声来命名,这不能不说是溧阳人在语言上的一个独特。
前面谈到溧阳方言说出来坚硬,甚至有一点霸气,其实这是溧阳人的性格决定的,溧阳人勇敢、要强,而且好斗,这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少抗暴的故事。因此,好斗的溧阳人也就形成了好斗的方言特色,最具表现力的是溧阳人相骂,真是“煞瞎”到了极点。在相骂性质和程度上处于一般性的,诸如:责备别人出尔反尔,骂“十心翻倒”;责备别人装疯弄傻作呆的,骂“憨里八倒”、“十三点”、“装痴得憨”、“作痴隆冬”,还有“寿里八气”、“寿头兴轰”、“痴头兴轰”;责备别人不大方,骂“瘪叽瘪唣”、“依哩依嘶”;责备别人不顺眼,骂“凹刀麻子”、“厌倒麻子”、“厌里八倒”;责备别人萎靡不振,骂“死样活连牵”。另外在骂人的性质和程度上处于严重和激烈的,有嚼白蛆、嚼白牙、讨帐鬼,拗嫩头佬、消阳鬼、细死尸、少年亡,还有细野种、少尸鬼、私伢头、绝屁股、死娘绝老子,等等 。历史又掀开了新的一页,随着文明程度的不断增强,这些骂人的不文明方言,正逐渐被减少,也必将被文明的礼貌用语所淘汰、所替代。
改革开放,把溧阳推向了广阔的市场,在市场经济中转变观念的溧阳人,也越来越感到溧阳方言束缚和妨碍着与外界的沟通和交往。于是,溧阳人学说普通话,显得尤为重要,但溧阳人学说普通话,无论在口形、舌形,还是口腔、声腔发音等方面的难度相当大。年纪轻的人还比较容易接受些,而年纪稍微大一点,没有接触过汉语拼音的人,学说普通话稍不留心就说成“溧阳普通话”,便会闹出一些笑话。有把茭白叫成“高手”的,有把水饺叫成“睡觉”的,有把鞋子叫成“孩子”的,有把花生米叫成“生狗肉”的,我的一位朋友与一位溧阳老板在上海请客,吃羊肉火锅。吃到酒足饭饱后,溧阳老板突然站起来叫服务员端盆水,拿点“羊肝”来,客人们都说吃饱了,不要羊肝了。老板说吃羊肉腥,要点“羊肝”洗洗手。客人们你看我,我看你,大家目瞪口呆,不知所云。后来我的朋友把“羊肝”与“洋碱”、“洋碱”与肥皂作了一番解释后,引得客人们忍俊不禁。夫妻都是溧阳人,他们俩出差从北京回来,在火车上叫乘务员泡茶,乘务员拎了个大水壶,准备将开水往放了茶叶的杯子里倒的时候,妻突然抬起头,问:“滚吧?”那个乘务员用奇异、疑惑的目光打量着她,夫在一旁急了,便提高了嗓门,又问:“滚不滚?”那乘务员一脸恐惧,提着水壶扭转屁股就走。夫妻俩面机相觑,片刻后,终于明白,应该问:“水开不开?”一句短短的“溧阳普通话”,使乘务员如临大敌,把夫妻俩也弄得哭笑不得。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溧阳人文化素质的提高,“溧阳普通话”所引发的种种笑话,将成为历史。溧阳人说的普通话,也将越来越规范。而独具特色的溧阳方言,将在特定的场合显示出使用价值,将在祖国语言宝库中闪烁出一束绚丽的光彩。
1、因为1937年12月1日,日军入侵了江苏溧阳县城。他们闯入县城后,立即开始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2、因为受到游击队的抵抗,日本鬼子逮捕了很多的溧阳老百姓,所以都管溧阳人叫鬼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