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部队文书问题…

关于部队文书问题…,第1张

部队文书不是相当就可以当上文书的,你虽然是替代文书,也说明你当时很优秀,连长指导员充分考虑才能把你放到连班当文书,你工作没做好不是连里整你的理由,想要收拾你,在连里放到哪都能收拾你,好好用心工作,把文书工作拿起来,工作干好了,看他们还怎么说,这也许是对你的考验,真要让你回班排也许真就要放弃你了。一点建议仅供参考。

班长体型偏胖,外号胖洪。他和蔼可亲、笑容常常挂在脸上。他注重以慈带兵,和战士们打成一片,他的“洪氏激将法”激励了炊事班的不少战士。战士们也都很喜欢他,不过也因此经常被战士们“耍”。他带领着炊事班连续多年获得“优秀炊事班”的称号,自己也年年获优秀。洪班长过度自信,经常说“我怎么这么才思敏捷!我怎么这么聪明啊!”有时候也喜欢推脱责任,一有事情立刻推给战士们,不过因此有时候也被连长冤枉。

老高是炊事班的副班长,高高瘦瘦,是一名老兵,经常帮洪班长背黑锅。老高有点小小的嫉妒心,一直想当班长,但一直没当上。他想把洪班长挤下去自己最后反而离开了炊事班,战士们经常和他开玩笑。每当班长出差,他就耍官腔。老高曾多次想讨好连长和指导员但反被批评,每当开会时刚轮到他发言战士们包括班长就会集体喊散会,老高的口头禅是“为什么刚到我说话就不让我说了嗫?”

大周也是一名老兵,勤劳肯干、幽默喜人,嘴里常叼着一根黄瓜。手拿黄瓜和他的汗脚留给了人很深的印象。战士们都说:“何以解忧,唯有大周!”每天他推着小三轮去市场买菜,这是炊事班里最累的工作,但他毫无怨言,班长叫他歇一天,好好吃吃黄瓜睡睡觉他反而不乐意。当大周离开炊事班时战士们都舍不得。但是大周人也有缺点,就是瞧不起人,经常以一种奇怪的眼神看人,动不动就说“我削你啊”、“倒霉孩子”。

小胡外号帅胡是炊事班里最会做馒头的,也是炊事班里的状元,当年以三分只差没考上大学。小胡经常写诗,诗也有好有坏,最好的是被连长表扬的“班长的腰”,最差的则不堪入目,一句废话打五个换行就是一首诗,怪不得连大周都说“这样的诗我一天能写一本诗集出来!”小胡也喜欢收集诗句,口头禅是“诗在民间啊!”

小姜比起前面几位,只能算是一个新兵,他的胖胖的、憨厚的样子让人觉得十分可爱。小姜零食不离口,也经常耍小聪明,不过每次都被人识破。每次炊事班一出什么事儿人们立刻想到了小姜,他做事也很随便,曾经让蚂蚁爬进了咸菜罐子、老鼠跑进了储藏室。小姜的心其实都是为了炊事班,只不过经常好心办坏事。

小毛是班里最小的一位,岁数小,个子也小。本来说是要去连部当文书的,却不知为何到了炊事班。在炊事班里小毛负责养猪,乐于助人的他虽然做好事不留名,但也喜欢别人关心自己。虽然很想引人注目,但却经常被炊事班里的其他战友嘲笑和捉弄,每当这时,他总会说“俺滴命咋这么苦捏”、“我谢你啊!”。

口头禅

胖洪:

1加油哦!

2洪氏激将法~~

3我怎么这么聪明~~

4真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5炊事班,真能干,炒菜咸,咸菜淡,菜里油一点,汤里一大片;炊事班,真能干,馒头硬,米饭酸,面条像糊糊,发糕像块砖。

老高:

1我滴个亲娘哎

2我很痛心啊

3就像天上的星星数不清啊!

4我说什么来着~~

5跑吧,同志们~~

6怎么一到我这儿就不让说了嗫~~

7怎么又是我捏~~

8我看好你哦~~

9你干什么干什么!讨厌!

10怎么一到我就成等了捏~~

大周:

1注意素质,注意素质!

2干啥玩意儿!干啥玩意儿!

3我削你!

4倒霉孩子!

5我是不会变的,就是不会变,即使破了碎了……也让俺家兰兰划拉划拉提溜家去

6找对象绝对不能找有小姨子的~~

帅胡:

1诗在民间呐!

2妈呀,又出诗了!

小姜:

1班长我听你的~~

2我行,我不是一般人!

3何以解忧,惟有稀粥。

小毛:

1你这是弄啥嘞嘛!

2苍天啊!俺滴命咋这苦嘞!

3我谢你啊!

4xx,我恨你!

王班副:

1怪我呀~~来滴太晚了~~

2我知道那个老高为什么当不上正班长了~~

3批评人的时候你怎么总是比我晚半步呢~~

4各就各位,预备~~砰!

连长:

1嘛玩意儿?

2是嘛是!嘛不是!

3贫嘛!

4现在就去!

5 xx,你行啊你!

文书:

1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

2你们搞么斯啊!

3这是个么斯事喃!

小张:

1不存在噻!

2对噻!

3嘎!

小姚:

1不要逼得我野蛮啊!

2给你点colour see see!

司务长:全(qua)连(lia)覆没呀!

吴股长:嗨哈了么?

台词

小姚:我保证我会把那两篇演讲稿,写的如牛黄清心 似木香顺气,讲的人热情如麻黄发汗,听的人如点了白内停,鼻涕倒流 老泪纵横,

老高:我有眼不识金湘玉~

大周对小毛:你要是参赛,那咱们就是小孩儿他妈丢了——丢大人了~

帅胡:我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进医院!

小毛说小姚:你看你这一脸的五官~

一班长:本班长,本班长,本班长~~

老G:你姓本啊?

大Z:不,他叫本不该!

胖H:本不该你别说!不对,本不该你说!

一班长:我说你的话怎么带刺阿?

老G:我的话怎么成鱼了?

大周说文书:你骑个破山羊愣装白马王子

小姜:干的不够稀的凑 何以解忧 唯有稀粥 何以解忧 唯有大周

我行,我不是一般人

洪:他传授技艺,说明他对部队的爱,对战士的情。

王:这是爱,这是情吗?他这叫爱情呼叫转移!他把他们几个的爱和情都呼叫出来了,自己转移了

老高:我说小毛,你现在就像个小事妈,东家长西家短,磕着瓜子到处撇啊。

大周:英语只会good bye,电脑只会扑克牌,骑个破三轮车吧还得有人给我往上抬。

《大周的脸》

练习版:

大周的脸上从来不抹XOD蜜

只有汗水和岁月留下的痕迹

大周的脸是黑的 可心是红的

大周的表情是冷的 但心是热的

大周的皮肤是糙的 心却很细很细

一班长 文书审查版

请不要看他那三道皱纹的脑门子

也不要看他那缺少骨感的肉鼻子

也不要看他那黑不溜秋的脸蛋子

也不要看他那不善言辞的嘴唇子

更不要看他那

曾记否

那年训练任务重啊

饮食保障工作忙啊

油烟机突然停了转

浓烟布满了操作间

此时此刻

大周爬墙忙修理

一不小心

晒了脸

连长审查版:

大周的脸上从来不抹XOD蜜

也没有春花秋月儿女情长

那是一张坚硬质朴的脸

那是一张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脸

那是一张饱经沧桑老兵的脸

曾记否

那年训练任务重啊

饮食保障工作忙啊

油烟机突然停了转

浓烟布满了操作间

此时此刻

大周爬墙忙修理

一不小心

晒了脸

《老高的腿》

老高的腿比不上大象的腿那样雄伟

也比不上鸵鸟的腿那样健步如飞

更比不上罗纳尔多的腿世界之最

只有静脉曲张 青筋条条 伤痕累累

可是老高的腿是有劲的

站在水池边不停的洗菜淘米

他的两腿从来没有停息 壮心不已

他的腿肌肉不那么发达

线条也不那样优美

棱角不是那么分明

凹凸不那么般配

但是老高的腿支撑着他高大的身躯

立志伙房从不后悔

曾记否

那一日部队拉动任务重

你两腿并作一腿追

老高背起饭锅拼命跑啊

一不小心摔断了腿

老高没有歇 他追呀追

追呀追 追呀追

他脸上乐得咧开了嘴

额头上渗出了汗水

眼瞧全连的战士既开心来又开胃

幸福的笑脸喜上眉

老高的腿是我们的堡垒

老高的腿是我们的伙房之最

《班长的腰》

帅胡朗诵版:

也许你钟情于塞北的白杨

也许你迷恋南国的英雄树

也许你心中常绿着戈壁滩的红柳

也许你眼前屹立着不朽的青松

也许你们没见过班长的腰

班长的腰啊 是很普通的腰

它没有发达的肌肉

它没有优美的线条

没有起伏的曲线

没有分明的棱角

但是负载着班长敦实的身躯啊

每日忙碌 日夜操劳 曾记否

那一天战备训练任务重

炊事繁忙人手少

班长抬起饭锅就往机场跑啊

一不留神闪了腰

文书一班长审查版:

请不要看他那充满智慧的脑门子

也不要看他那高高扬起的粗脖子

也不要看他那粗壮有力的腿肚子

更不要看他那气宇轩昂的身板子

让我们睁大双眼

让我们的目光聚焦

看一看年轻的炊事班长啊

瞧一瞧班长的腰

班长说到做到

班长不放空炮

班长背起米锅撒腿跑啊

一不小心闪了腰

正式版:

班长的腰间没有传呼机 没有手机

更没有大款富豪炫耀自己身份的饰物

只有一小串钥匙 他管着连里的厨房和仓库

也许他的腰部显得空荡

也许他的腰部过于冷寂

可是班长的腰是有劲的

站在灶台前不知疲倦的烹饪菜肴

他的腰常常被汗水打湿

运米送面时肩扛重重的麻袋

班长的腰始终没有弯曲

班长的腰啊没有发达的肌肉

没有优美的线条

没有起伏的曲线

没有分明的棱角

但是它负载着班长敦实的身躯每天忙碌 日夜操劳

曾记否 战备训练任务重

炊事班工作人手少

关键时刻 班长抬起饭锅撒腿就往机场跑

一不留神闪了腰

我们的班长没有歇脚 他跑呀跑 跑呀跑 跑呀跑

额头上渗出汗水

脸上强颜欢笑

连里战友们吃到了可口的饭菜

幸福的喜悦爬上眉梢

班长的腰是我们的榜样

班长的腰是我们的自豪

小毛:河南话

老高、大王:山东话,

帅胡:吉林口音的东北话

大周:黑龙江口音的东北话

小姜:辽宁口音的东北话,

洪班长:不地道的广东话,也可以理解为“广普”

小张:四川话,

连长:天津话,

小姚:地道的福建话,

闫护士长、营房股长:陕西话

指导员:普通话,但是东北人

小吴:河南人,普通话

魏副站长:河南人,普通话

文书:湖北话

司务长:青岛话

一班长:唐山话 ,也说为保定话

高队长——山东人——淄博话

闫护士长——陕西人——关中话

李医生——上海人——东北话

刘医生——湖北人——浙江普通话(偶尔武汉话)

殷护士——重庆人——重庆话

卫生员小张——德阳人——成都话

卫生员亚男——北京人——东北话

“呜呜呜”

1952年,驻扎在福建的一支志愿军部队组织战士们在礼堂观看**,看的是那一年刚刚制作完成的纪录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当**里的一句台词说完之后,观众席后排突然传来“呜呜”声,起初还没什么人注意,随后声音越来越大,很多战士听到后转过头看看怎么回事。

“连长,你怎么哭了?”有个小战士看到他们的连长冯学勇竟然坐在凳子上,弯腰抱头痛哭,眼泪像是开了闸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

好多战士聚集在冯学勇周围,拍着他的后背。冯学勇哭了好一会,颤抖着指着屏幕中的一位女子,哽咽着说:“那个女人李秀英是我失散六年的妻子”

众位战士听后大吃一惊,赶紧询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那么,冯学勇与李秀英为何分别六年?这些年他们各自经历了什么?最终夫妻二人团聚了吗?

要了解这些问题的答案,还要从纪录片中的女主李秀英讲起。

1930年,四岁的李秀英被家境贫寒的父母过继给做小生意的无法生育子女的舅舅、舅妈。

李秀英从小便表现得十分聪明能干,在舅舅开的小饭馆里,择菜、淘米、包饺子,做得十分熟练。

在李秀英的童年时光中,记忆最深的,除了舅舅的小饭馆,还有一条大河,便是淮河

淮河之水,浩浩荡荡。李秀英家所在的安徽省颍上县,便处于淮河流经的区域,这里的人世世代代喝淮河水长大,也靠着淮河水灌溉千里沃野。

李秀英13岁的时候,这条大河突然“发怒”了。

1939年6月,暴雨肆虐人间,昼夜不停。下到七月份的时候,淮河决堤了,洪水从淮河口奔流而下,如同猛兽张开血盆大口,将所经之处的房屋全部吞没。

李秀英一家也遭了水灾,舅舅赶紧将李秀英带到树上,这才免于被洪水冲走。

随后,她便跟着舅舅舅妈逃难,恰逢当时华夏大地烽烟四起,李秀英一家除了躲避洪水,还需要逃离战乱,生活过得十分艰辛。

这种颠沛流离的日子,一过便是六年。直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李秀英一家也不用担心日本兵的扫荡了,他们兴高采烈地随着众多乡亲一起回到老家。

在老家,舅舅重新张罗着开一个小饭馆,需要请一个帮工。

经过朋友推荐,忠厚能干的冯学勇便进入舅舅的小饭馆工作。

十九岁的李秀英与年轻力壮、散发着荷尔蒙气息的冯学勇朝夕相处,很快互生好感。

只是那个年代的青年男女难以直白地表达喜爱之情,但是舅舅、舅妈作为过来人,早就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帮了他们一把。

舅舅顺利地将冯学勇招为上门女婿。冯学勇和李秀英的婚后生活十分美好,第一年便生了一个女儿。过了没多久,李秀英又怀孕了,一家人笑得合不拢嘴。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1946年夏季的一天,这家人遭了殃。这次不是洪水,不是旱灾,而是国民党抓壮丁。

那一天,刚刚在李秀英家收完麦子的冯学勇,要回父母家帮忙割麦子。就在他准备乘船过润河渡口的时候,被几个国民党士兵盯上了。

此时的国民党军队颓势已显,于是到处抓壮丁到军队里补充兵员,其行径与土匪无异。不幸的是冯学勇被这几个国民党士兵追上,强行抓走了。

而怀有七个月身孕的李秀英,还在家等待着丈夫回来。她十分奇怪,按道理说,丈夫顶多一两天就能收完了,怎么已经五六天了还没回来。

正在她担心丈夫是不是出什么事了,想要拖着孕体去看看的时候,一个同村的人火急火燎地跑过来说:“秀英嫂,学勇哥被抓了壮丁了”

原来这个报信的人当时逃了出去,躲了好几天才赶回来通风报信。听到消息的李秀英,眼前一黑,差点晕过去。

张学勇被抓走之后,李秀英就经常半夜在噩梦中惊醒,总是梦到丈夫在战场上被炸弹炸得血肉模糊。

在冯学勇被抓走的这些时间,李秀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充斥着整个大脑,她担心战场上子弹不长眼,丈夫会不会已经遭遇不测了。

此时身在国民党军营的冯学勇最牵挂的也是妻子和孩子,他逃跑过几次,但都被抓了回来。毒打一顿后,国民党军官告诉他,他的一家老小已经都被他们杀了,让他死了这条心。

冯学勇虽然不完全相信,但是看到这帮士兵十分心狠手辣,估计家人活着的希望很渺茫,因此感到十分绝望,对国民党军队更是恨之入骨。

幸运的是,冯学勇所在部队的长官,思想觉悟比较高,在后来的一次战斗中起义,加入了解放军。

原本十分绝望的冯学勇眼前一亮,因为他发现解放军的作风与国民党军队完全不一样,解放军军纪严明,走到哪里都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冯学勇觉得如果秀英他们死了,他就正好打国民党替她们报仇,如果还活着,等他打完仗就回去找她们。

于是冯学勇跟着解放军东征西战,可能心中有着血海深仇,他作战异常英勇,屡次立功,很快便升任连长。

在家中的李秀英,在确认丈夫十有八九回不来了之后,主动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因为此时的舅舅舅妈已经年迈,并且舅舅患上肺痨,几乎没有劳动能力。

这个家靠着李秀英兢兢业业地打理着,日子总算能继续过下去。

可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李秀英家乡再次遇上淮河“发怒”,洪水泛滥,人员财产损失惨重,光是被洪水带走生命的,就达到将近五百人。

对此,党中央毛主席心痛不已,立刻指示向灾区增派人手和物资,并且做出“令水利部限日作出导淮计划”的批示。

1950年年底,在水利部的领导下,第一期治理淮河工程开始了。从小饱受洪水灾害的李秀英,此时第一个报名参加治淮工作。

李秀英不仅自己去,还动员了村里26名妇女上了治淮工地,这支“娘子军”成为工地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别看她们是较为柔弱的女子,干起活来可毫不含糊,男工能干的,她们全都能干,甚至干得更好。

李秀英看着工地的牌子上写着毛主席发出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干劲十足。抬道轨、挖泥土、洗石子这种重体力活,李秀英带着姑娘们一干就是一天。

后来她自己回忆说,那种用来做扁担的四根手臂粗细的杠子,被她们几个姑娘一下午就硬生生抬断了,到了晚上她们的肩膀疼得睡不着,只能把扁担放在上面使劲压麻了才能进入睡眠。

李秀英凭借着出色的表现,成为工地上小有名气的人物。可就在她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突然倒下了。

“秀英同志,你好好休息,恢复好之前不许下工地。”时任治淮委员会工程部副部长钱正英,对着病床上渐渐苏醒的李秀英热切地说着关心的话,并且叮嘱医生,在她的伤病彻底恢复好之前,不要让她出医院。

那么,李秀英为什么进医院了呢?

原来,有一天中午,骄阳似火,李秀英在工地上拼命地干活,突然间眼前一阵发黑,口吐鲜血,晕倒在地上,把旁边的工友吓得不轻,赶紧抬到医院来。钱正英部长闻讯后第一时间赶到医院,看望这位早有耳闻的李秀英同志。

钱正英部长千叮万嘱之后,离开了医院,继续忙修理淮河的事情。而李秀英在这种事情上,向来十分“叛逆”,她刚醒就趁着病房里没人,冲到了治淮工地上,和大伙一起忙起来。

从此之后,李秀英和“娘子军”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深深感染着身边的人,到1951年7月淮河治理第一期工程结束的时候,她已经两次被评为特级治淮劳动模范了。

酒香不怕巷子深,李秀英的事迹传到了党中央,得到毛主席的赞扬。在当年的国庆节前夕,二十二岁的李秀英作为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应邀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三次会议,期间收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看到毛主席跟参加会议的代表一一握手,离自己越来越近,李秀英的心脏怦怦直跳,说不出的兴奋和激动。

轮到李秀英的时候,她顺手拿起会议桌上的一本《治淮劳动纪念册》递给毛主席,毛主席很爽快地为她签字。这本纪念册,后来成为李秀英一生最为珍视的物品。

同年10月1日国庆节那天,李秀英和其他代表们一起随同毛主席,周总理和宋庆龄副主席等党和国家***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看国庆庆典,李秀英觉得自己好像在做梦一样,无比激动。

当天的晚宴上,时任全国妇联副主席的邓颖超和钱正英部长特意走到李秀英身边,带给她亲切的慰问,最后钱正英部长还提议一起与李秀英合影,受宠若惊的李秀英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后来那张照片她一直保存着,时常拿出来擦拭。

正当李秀英为我国治淮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并在北京收获相应的荣誉时,他的丈夫正在万里之外的福建。

冯学勇在解放战争胜利后,本想赶紧回老家看看,但是恰逢此时美帝在朝鲜搞事情,国家征召他所在的部队赶赴前线。于是冯学勇服从命令,决定先打败“美帝野心狼”,再寻找自己的家人。

从朝鲜战场轮换下来之后,冯学勇的部队被安排在福建休整。休整期间,部队经常会组织集体观看革命**,一来是为了让战士们放松放松,二来是宣传和巩固政治思想。

“今晚在部队礼堂放映治理淮河纪录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在1952年的一天,部队领导发布观影通知,引起官兵们一阵骚动,大家十分开心。

即便是集体观影活动,军营的站岗执勤工作也是不能停的,轮到当天值班站岗的那名士兵十分想看**。一向乐于奉献的冯学勇拿过他的枪,说替他去站岗,让他赶紧去看**。

就这样,冯学勇一个人在军营门口值班,本以为今晚就这么过去了,没成想,过了一会连队的文书过来找他,说:“连长,你老家是安徽省颍上县的吧?”

冯学勇做了肯定的回答,随后文书说:“今晚的**放的是关于前年和去年治理淮河的事情,有很多颍上县的人在里面,说不定有你认识的人呢!”

还没等冯学勇回答,文书接着说:“这样吧,连长,我家不靠近淮河,里面没有我认识的人,我来帮你站岗,你去看**吧。”

冯学勇想到说不定真能在**里找到家乡的人,要是能看到妻子孩子,那就证明她们还活着,岂不是天大的好事?于是冯学勇表示感谢之后就急匆匆地奔向礼堂。

冯学勇悄悄进入礼堂坐在后排,仔细地在**荧幕上寻找着妻女的身影,眼睛都不太敢眨。

“秀”突然一个清瘦俊秀的身影出现在荧幕上,冯学勇看到的那一瞬间仿佛遭受电击一般,秀英的名字刚要从嘴巴里面飞出来,又被他咽回去了,因为那个人真的很像,只是影像有点模糊,他不太确定。

冯学勇有些紧张,也有些激动,他压制住这些 情感 ,眼睛瞪得很大,盯着荧幕看,脸使劲往前凑近看,屁股都离开了凳子。他几乎屏住了呼吸,十分焦急,想要确认那个人是不是李秀英。

只见那个身影时不时出现在荧幕上,但是**台词里没有说到她的名字,所以冯学勇没法确定。

旁边的战友看他这么投入地看着荧幕上的那位女青年,有些打趣地说:“连长,那个姑娘挺漂亮的吧”

此时的冯学勇可顾不上和他开玩笑,他甚至好像没听到战友的话,眼睛死死地盯着荧幕。

当**里说出那个名字——李秀英,便发生了开头的那一幕,冯学勇撑着的那口气松了。他缓缓坐到凳子上,低下头,滚热的眼泪滑过脸颊,随后小声哭了起来,接着声音越来越大,直到所有人都听到了。

从抱头痛哭的冯学勇口中得知,那个获得劳模称号、和毛主席握手的李秀英就是他的妻子,战士们又惊又喜,纷纷要见见嫂子。

好不容易缓过来的冯学勇,既兴奋又心酸。兴奋的是,他知道妻女还活着,心酸的是,他不知道自己突然失踪六年,她们是怎么过来的,肯定很辛苦,自己太对不起她们了。

第二天,冯学勇赶紧写信,寄到家乡去,向妻女报平安,并询问她们的情况。

安徽省颍上县,一名邮递员蹬着自行车,后面挂着两大包信件,这里面的一封信“价值千金”,因为它承载着一名解放军战士对妻子六年望眼欲穿的思念。

很快,这封信经过邮局的传送,到达李秀英家附近。正在家劳作的李秀英突然收到邮差送过来的信,感到十分奇怪,因为一般很少有人会给自己写信。

等她接过信封,撕开一看,发现落款人姓名是冯学勇,她脑袋嗡得一下,随后缓了过来,喃喃说到:“他还活着!”接着流下了激动和心酸的泪水,瘫坐在地上,这个坚强的“铁娘子”罕见地哭出了声。

家人和周围邻居跑过来看看发生什么事了,一看是冯学勇寄信回来了,纷纷道喜。

平静下来的李秀英一遍遍仔细地读着丈夫的信,把信纸抱在胸前,就像抱着丈夫一样。随后她按照信上的地址给冯学勇回信,夫妻俩时隔六年终于得以通讯。

到了这一年的8月,夫妻二人通过信件商量决定,李秀英将孩子放在家里,只身一人前往福建,去见丈夫。

“欢迎欢迎”李秀英刚踏进冯学勇所在部队的大门,就看到一群战士,队列整齐,高喊着欢迎的口号。而丈夫冯学勇则手捧鲜花,站在前面,等待着她。

看到满是兴奋和感动的李秀英,冯学勇走上前将花送给她,两人四目相对,无语凝噎。此时,旁边的战士们起哄,喊着“抱一个,抱一个”,夫妻二人有些不好意思地拥抱在一起。

分别六年,两人都有很多话要说,但是当天没有时间说。因为部队里特意邀请治淮劳模李秀英为战士们作报告。

李秀英在战士们面前分享自己和“娘子军”的故事,她们的事迹和精神深深打动着现场的战士,响起阵阵热烈的掌声。

李秀英这一天都身处鲜花和掌声之中,到了晚上才能和丈夫说说话,部队特意给冯学勇放了假,让他和李秀英好好团聚。

这一夜他们难以入眠,这彼此思念的六年,如同六十年之久,哪能一晚上说完相思之苦。

不过团聚还没几天,分别终究是来了。他们夫妻二人,一个在家乡工作,一个在部队,总不能一直待在一起。两人依依不舍地分开,只是她们没有了之前的绝望与孤独,因为他们知道,很快便能再相见。

八年之后,也就是1960年,想要结束这种聚少离多日子的夫妻二人,最终由李秀英做出牺牲,放弃家乡的工作,作为随军家属来到冯学勇的部队驻地附近,过起了夫唱妇随的日子。

十年后,冯学勇所在的部队换防,转到山西运城,李秀英也一起跟了过去。

又过了六年,也就是1976年,冯学勇从团长岗位上转业下来,到老家的交通局任职,李秀英也终于得以回到家乡,在当地的印刷厂做工会主席。

这对夫妻从青年到老年,陪伴彼此,互为依偎。冯学勇最终于2003年11月离开了人世,李秀英至今仍然健在。

那个年代简单纯真的爱情,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冯学勇和李秀英在遭遇突发的变故之后,展现出特有的不屈于命运的珍贵精神。

一个怀揣着见到妻子的一丝希望,勇敢地活了下来,后来得以加入人民解放军,英勇战斗,屡建战功,一起打败国民党反动势力,消灭美帝国主义的阴谋。

一个留存着丈夫还会回来的信念,坚强地挑起家庭的重担,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在后来积极投入革命和淮河治理工程,充分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获得政府和 社会 的认可。

幸运的是,这对离散的鸳鸯终于在分别六年后再得团聚,从此相依相伴,和众多老革命家伴侣一样,在简单美好中愉悦地度过一生。

他们身上不屈不挠的精神永不过时,他们纯洁美满的爱情永不过时。

我军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所以说,军事工作,有连长说得算,在战斗中,下决心的肯定是连长,紧急的时候,没时间开会的,指导员提一个意见,做个参谋,连长下决心,但是如果说出了问题,两个人会一起承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9020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9
下一篇2023-09-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