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扶持顺治上位,含辛茹苦,为何顺治却与她不和?

孝庄扶持顺治上位,含辛茹苦,为何顺治却与她不和?,第1张

因为孝庄太严厉了,她根本不把顺治当小孩子来对待,也许是因为她太想把顺治培养成才,所以忽略了母子间感情的培养。当时的政治局面的确对他们不利,皇太极去世的早,顺治太小没有能力掌权,这看在孝庄太后眼里肯定非常心急,所以她不得不严加管教,每天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她都给福临安排得很紧凑,这让福临根本没有玩儿的机会。

而且刚登基的时候他还是个小孩子,那时候肯定特别贪玩,而因为整天学习的东西太多根本没有时间,所以肯定会怨恨母亲,从小就缺父爱,母亲又太严厉根本没有给过他温暖,他过得其实挺压抑的,所以和母亲的关系也越来越差。

而导致他们母子关系降到冰点的应该是因为一个女人,那个人就是董鄂妃,他对董鄂妃简直就是宠的不得了,最后因为她还剃度出家了。他本来想让董鄂妃来当自己的皇后,但因为孝庄不同意不了了之了,但他却不在看后宫的女人,把自己所有的爱都给了董鄂妃,这肯定让孝庄很害怕,因为皇太极刚开始就是因为海兰珠而变的,所以她不想让自己的儿子步入皇太极的后尘,因此她经常惩罚董鄂妃,并且处处看董鄂妃不顺眼,但这更让顺治生气,所以他们娘俩因为一个女人关系越来越差,这也不得不说爱新觉罗家出情种啊。

还有一个原因说是因为顺治觉得自己的母后与多尔衮有私情,所以就觉得孝庄背叛了皇阿玛,也越来越不喜欢孝庄了。很多电视剧里都有这样的情节,顺治因为孝庄和多尔衮的事情经常生气,毕竟作为一个孩子,看到辅佐自己政事的老师和自己的母亲有私情心里肯定不好受。

不太好,已经出现利益之争。

清朝入关后,7岁的顺治住进紫禁城皇宫,遂与孝庄分宫而居,母子数月方得一见。当时,清宫内仍有不少明朝留下的内侍。他们照料皇帝的生活起居,在朝夕相伴中,给予这位幼年皇帝初步的汉文化启蒙教育。

顺治长大后回忆,明崇祯朝司礼太监曹化淳曾辅导他读书。这位内侍是河北省武清县人。顺治时常模仿他讲话时的口音,所以也讲一口“侉话”。

顺治亲政时,汉文水平不高,“阅诸臣章奏,茫然不解”。于是发奋苦读,以四书五经等汉文典籍为主,涉猎广泛,曾因劳累过度而咯血。随着了解的逐步深入,他对汉文化愈益喜爱,“专厌胡俗,慕效华制”。

时人记载,“上尝服翼善冠、衮袍。临镜问诸阉,各称善,上亦称善。又改满帽。临镜讫,即手掷满饰于地。居常广袖皂靴,从汉制焉。”

顺治亲政、大婚后,与孝庄等老一辈满洲贵族之间对于满汉文化、满蒙习俗的认识分歧日渐凸显。在后宫,围绕后妃人选和皇嗣人选,逐步出现孝庄母子的利益之争。

顺治有二分之一的蒙古族血统,却极力疏远、排斥孝庄为其选中的蒙古族后妃。他废黜第一位皇后,又欲废黜第二位皇后,以董鄂妃取而代之,为孝庄所制止。他共有14个子女,但6位蒙古族后妃备受冷落,无一人生育。

顺治十四年十月,董鄂氏生子,排行第四子。顺治称其为“朕第一子”,特颁诏天下。他试图打破已保持十余年,以孝庄为首的两代蒙古族后妃一统后宫之格局,这就势必加重母子之间的矛盾。

扩展资料

顺治不顾孝庄和朝臣反对 废掉皇后贬为静妃

明清两代,每逢皇帝去世,新皇帝不能与前朝妃嫔同居在东西六宫,先帝带不走的后妃们,就升级成太后、太妃,光荣“退休”,在这里过起近乎隐居的生活。

孝庄在这里度过了三十多年的漫长岁月,直到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在慈宁宫去世。虽说这里都是“老佛爷”住的,但在孝庄这里,出了一点事。

孝庄的儿子,也就是顺治皇帝,不满皇后,故意冷落她,一天到晚让她独守空房。皇后是孝庄的亲侄女,怜爱,或许还加上一点歉意,孝庄便让皇后与自己一同住在慈宁宫里。

这段时间,慈宁宫成为两代皇后的居所。

终于,在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在与生母孝庄太后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冷战之后,顺治不顾太后的反对和大臣们的冒死进谏,降旨废掉了皇后,贬为静妃,罪名有二:一是奢侈,二是善妒。

人民网-顺治不顾孝庄和朝臣反对 废掉皇后贬为静妃

人民网-顺治朝后宫的特征:与孝庄皇太后冲突 早婚早育子女多早夭

在清朝初,孝庄太后力排众议,与多尔衮一起把福临拥上帝位,随后又辅佐孙子康熙帝,可以说,孝庄太后是我国 历史 上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子。她不像吕后一样独断专政,也不像慈禧垂帘听政,更不像武则天直接把政权夺取,而是如同春风化雨般,以一个“润物细无声”的姿态为大清帝国的确立和巩固做出贡献。

这也是她不同于吕后,能被称作贤后的原因。事实上,这样一位尊贵的太后,在死时却并未葬入皇陵,康熙帝将孝庄的遗体安放在皇太极所葬之处的附近。孝庄本是皇太极之后,理应与皇太极同葬,为什么康熙皇帝没有让其祖母遗体得以安宁?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康熙其意就是孝庄临死前表达的愿望。在孝庄去世之前,曾经同康熙说道:“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可以说,是孝庄自己要求与皇太极分立墓穴。

然而,孝陵实际上是顺治皇帝的陵墓,也就是孝庄儿子的墓穴。提出与儿子合葬,这听上去有些荒唐,不过 历史 中也有先例,那就是薄太后。薄太后原本是刘邦的姬妾,其子刘恒是汉文帝。之所以薄太后不愿与刘邦同葬,恐怕是因为刘邦在世时对她从未有过恩宠。

且她因刘恒继位才被尊为太后,如果她去世后与刘邦同葬,就需要重启墓穴,把吕雉的遗体另外安葬。让不受宠的薄太后和刘邦同寝而眠,显然是不合适的。若是直接在刘邦旁边另立墓穴安葬,那就变成姬妾的礼制了,同薄太后的身份也不符合。因此她与刘恒葬在一起,反而是最合适的。

再说孝庄太后,实际上她的要求也不无道理,她想要在儿子墓穴附近下葬,这样做既符合礼制又符合身份。因为皇太极在世时,孝庄太后并不受宠。而皇太极的夫人为孝端文皇后,即孝庄太后的姑母。与皇太极合葬的人是孝端文皇后,如果孝庄太后要求与皇太极同寝,那么即意味着要大动干戈,把自己姑母和丈夫的墓穴重新安置。基于 情感 原因和礼制原因,孝庄太后最后决定和儿子葬在一起。

不过康熙帝也并未满足她的要求,这其中其实也有内里原因。顺治帝福临其实和孝庄太后根本没有什么感情,母子二人反而形同仇人。其原因在于孝庄太后过于干涉他的婚姻,给他安排了不满意的亲事,之后孝庄也不喜欢顺治帝最宠爱的妃子董鄂氏,还屡次干涉他册立董鄂氏为后。董鄂氏去世时,顺治帝甚至认为是自己的母亲害死了她,从此与母亲决裂,在孝庄太后卧病在床时,常不去探望。

康熙帝之所以未将孝庄葬于顺治帝的旁边,其一可能是因为顺治帝的不孝之举。毕竟康熙帝非常爱自己的祖母,当然无法忍受父亲的不孝。其二是因为,以孝庄太后的身份,不适合葬在顺治帝周围。因为她对于大清的功绩深厚,葬于顺治帝旁边太过委屈。因此,孝庄就这样一直没有安葬。

直到雍正帝即位后,直接在孝庄太后停放的地方另立陵墓,将孝庄太后葬在此处。不得不说,雍正帝处理得还是比较妥当的,既满足孝庄临死前与儿子同葬的意愿,也与顺治帝的陵墓稍微有一些距离。不过,在经历了这么多年,已经安眠的顺治帝恐怕早已忘记母子间的隔阂。也或许夜深人静之时,他也会后悔与自己母亲离心。

孝庄太后一生为清朝做出杰出的贡献,然而其最大的不幸,恐怕就是顺治帝。顺治帝六岁登基时,由多尔衮摄政。因多尔衮权倾朝野,且多次违背礼制,将自己待遇提升至与帝王等同,致使顺治帝对他颇有恩怨。且多尔衮也是干涉他婚姻的人之一,两位皇后全都是由多尔衮推举。顺治基于对多尔衮的怨恨,对两位皇后都不看重。可以说,他之所以与孝庄关系差,背后的原因是多尔衮。

董鄂妃像极了皇太极的宠妃海兰珠,一样是宠冠六宫,同样的爱子过早夭折,过于悲痛一病不起,孝庄之所以不喜欢她也可能是先入为主的想法。并且他的丈夫也是一样喜欢别人,不喜欢她。

董鄂妃和顺治的爱情至今令人感怀,然而她却不是婆婆孝庄太后最喜欢的儿媳,因为当时的清军已经入关,接受了汉族的儒家思想的熏陶,董鄂妃的身份是博果尔的福晋,是有妇之夫改嫁给顺治的,没有哪个母亲可以接受这样的儿媳。更何况董鄂妃一进宫就被封为贤妃,短短一个月功夫,又被封为皇贵妃,皇帝专宠她一人,冷落了其他人,这样非常不利于后宫的稳定,也是孝庄不愿意看到的。

孝庄不喜欢董鄂妃的最大原因,顺治对董鄂妃的偏爱,而且孝庄深知自己儿子的脾气,和他的父亲皇太极很像,眼里只有自己喜欢的人,其他的人说什么都容不下,只要孝庄一看到娇滴滴的董鄂妃,她就会想起让皇太极喜欢到发疯的海兰珠,顺治多次和母亲争执,这深深的伤了孝庄的心,母子矛盾加深,孝庄对亲生儿子自然恨不起来,因此也只能怨恨董鄂妃了。尽管顺治再喜欢董鄂妃,她终究不是博尔济吉特氏的人,对于孝庄来说,始终亲不过自己的侄女、侄孙。再说她为儿子挑选的皇后,自然也是蒙古十分优秀的女子,孝庄自然认为自家人不比董鄂妃差。

董鄂妃去世后,在景山火化。随她一起烧掉的还有两座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宫殿。可见顺治帝对董鄂妃的爱之深。第二年正月初七的凌晨,23岁的顺治最终驾崩于养心殿,随他的爱妃同游西天。其实顺治帝就是出家了。

孝庄皇后不受宠又与顺治之间相互不满,是因为什么?

顺治很小的时候,皇太极就已经死了,但即使皇太极活着,其实孝庄母子的关注度也是很低的,因为当时他一心想着宠幸海兰珠,海兰珠死了,皇太极很快就死了。所以,首先,这个顺治是一个非常没有父亲的孩子。孝庄,得不到皇太极的爱,也很压抑,那么她每天对孩子难免会对孩子更加严厉,以让孩子有能力。可以说,顺治生活在一个非常压抑的环境中,这让他有点恨晓庄。

但他的宝贝儿子根本不喜欢皇后,却爱上了军队里一个士兵的妻子。士兵死后,他不顾孝庄的反对,将士兵的妻子送进宫中,封为董鄂妃。这段历史在史书中已有记载,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因为董鄂妃是满族人,而宫中的女眷都是来自蒙古族,所以董鄂妃的背景深深触犯了孝庄的逆鳞。最后在董鄂妃生下儿子后不久,他就被孝庄叫到床上,然后得知孩子夭折的消息,大病一场,终于死去。皇帝与母亲的矛盾有很多原因,而顺治与孝庄的不和也是在历史上可以找到的,而孝庄的太和多尔衮的事也没有什么明显的记载,但孝庄与多尔衮的事,肯定是顺治与孝庄皇后的不和。

而另孝庄没有想到的是,顺治对董鄂妃的爱太深了,第一次剃度失败,而且董鄂妃死后三个月还跟她在一起,史书上说是因为出天花。顺治很小的时候,皇太极就已经死了,但即使皇太极活着,其实孝庄母子的关注度也是很低的,因为当时他一心想着宠幸海兰珠,海兰珠死了,皇太极很快就死了。所以,首先,这个顺治是一个非常没有父亲的孩子。孝庄,得不到皇太极的爱,也很压抑,那么她每天对孩子难免会对孩子更加严厉,以让孩子有能力。可以说,顺治生活在一个非常压抑的环境中,这让他有点恨晓庄。

(孝庄太皇太后,清朝第一贤后,一部《康熙王朝》让人们记住了这个慈爱睿智的老太太)

说到清朝第一贤后,首先印入脑海的肯定是孝庄太皇太后,这位老妇人中年丧夫,晚年丧子,在残酷的政治环境下含辛茹苦哺育了顺治、康熙两代帝王,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把老太太睿智、慈爱的一面刻画得淋漓尽致,也正是有这么一位优秀女政治家的教导才培养出了康熙这。

(但除了正面歌颂,孝庄的八卦一样多多,她和小叔子多尔衮、洪承畴都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但除了正史的赞颂外孝庄的感情轶事同样让我们津津乐道,大热的电视剧《孝庄秘史》让人们了解到这位女强人同样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感情纠葛,除了和洪承畴不清不楚(有传言是孝庄劝降洪承畴)外,有关孝庄最大的八卦就是太后下嫁:在皇太极死后,守寡的孝庄为了安抚大权在握的小叔子多尔衮嫁给了他,这事儿搁在任何一个朝代都足以惊天动地。

抛开电视剧里孝庄和多尔衮恋人的设定,太后下嫁的传言究竟是怎么来的,有事实依据么?

(张煌言的一首诗开启了轩然大波:寡居的太后竟然嫁给了自己的小叔子?这是何等不知廉耻!)

直接说法来自南明爱国诗人张煌言,这位大爷在诗集《奇零草》中有《建夷宫词》十首,其中就有“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来嘲讽孝庄寡妇竟然嫁给小叔子让天下人耻笑。

(多尔衮也由“皇叔父摄政王”成了“皇父摄政王”,这更坐实了传言,里面要没点猫腻谁信啊?)

而多尔滚的身份变化也足以证明这个事实,顺治五年多尔衮由皇叔父摄政王升级为皇父摄政王(顺治元年多尔衮因功勋卓著被封为叔父摄政王,顺治二年由成为皇叔父摄政王),这个称呼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毕竟有了皇父,那作为皇母的孝庄呢?两人必定是有了婚姻关系和既定事实才会如此自然而然,不然顺治没事认个爹来恶心自己母亲么?要知道这“皇父摄政王”可不是随便喊的,这可是让皇帝认了个爹啊!其中所蕴含的政治意义连朝鲜人都心领神会,顺治六年清廷派遣使者前往朝鲜,结果朝鲜国王看见“皇父摄政王”这个词便傻了眼,问大臣这是咋回事啊?大臣解释说“

臣问于来使,则答日‘今则去叔字,朝贺之事,与皇帝一体云。’”另一个大臣则神补刀“敕中虽无此语,似是已为太上矣”,于是国王恍然大悟:“然则二帝矣!”

不用解释了,大清有两个皇帝,一个老子,一个儿子!

(按照满洲的习俗也正常,皇太极不也娶了哲哲、孝庄和海兰珠姑侄三人?)

这事儿要放在在讲究礼义廉耻的明朝会掀起滔天巨浪,但在满清却很正常,为啥?因为在入关前满族过的是躬耕渔猎的苦逼生活,生产力的低下和恶劣的自然环境让满人对人口需求十分强烈,为了鼓励生育为部落诞育有生力量,什么父死娶继母,兄死娶嫂子的行为在匈奴、鲜卑、突厥和蒙古等少数民族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皇太极自己就娶了哲哲和孝庄这对姑侄,康熙甚至娶了自己的姑姑,这货还振振有词解释说:“夫同姓不婚,谓母与姐妹及己所生之子女也。若姑者,既非我母,又非我女,抑更非我同生之姐妹

, 虽纳之,庸何伤”可见多尔衮娶嫂子符合满洲传统,贵族们也不会有什么意见。

(孝庄死后也没有和皇太极合葬,这要不是心里有鬼还是什么?)

更何况孝庄太后死后还没有选择和皇太极埋葬在一起,而是埋在顺治孝陵南方,这也不禁让人们起疑:是不是你孝庄觉得下嫁多尔衮心中有愧,所以才不敢和皇太极一起合葬?而且顺治和孝庄这对母子之间相处的并不愉快,按理来说孝庄含辛茹苦把福临拉扯大,这对患难母子肯定感情深厚,结果却恰恰相反,顺治与孝庄的关系十分紧张,母子对立,很可能就是因为福临痛恨母亲不守妇道嫁给了叔叔,害的自己只能屈辱的称多尔衮为爹。

(于是乎这事儿被野史小说写了进去,太后下嫁的故事也被文人百姓们传遍大街小巷)

于是小说野史推波助澜、添油加醋,比如说民国时期的《清史演义》中就绘声绘色的描述了孝庄是怎样下嫁给多尔衮的过程,小说里顺治帝还下了一道敕谕

,什么“今皇母皇太后独居无偶,寂寂寡欢,皇父摄政王又赋悼亡,朕躬实深叹疚”,希望“斟情酌理,具合朕心。爰择于本年某月某日,恭行皇父母大婚典礼”,这事儿就越传越玄乎,仿佛真有其事一般。

那么孝庄真的像野史小说那样嫁给多尔衮么?

(但事实上多尔衮和孝庄可能还真没有什么情感上的纠葛)

恐怕未必。

首先来看看最敏感的皇父摄政王的问题,根据《清史稿》记载,顺治五年“南郊礼成,赦诏曰:‘叔父摄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勋劳,宜加殊礼,以崇功德,尊为皇父摄政王。凡诏疏皆书之。’”根据顺治颁布的旨意,多尔衮是因为功勋卓著、为满清统一天下立下不世之功才被尊称为“皇父摄政王”,倒不是因为孝庄下嫁多尔衮,而在多尔衮死后被清算时以济尔哈朗等满清贵族则称“多尔衮背誓肆行,妄自尊大,自称皇父摄政王。凡批票本章,一以皇父摄政王行之。仪仗、音乐、侍从、府第,僣拟至尊。擅称太宗文皇帝序不当立,以挟制皇上。”所以也有一种可能是权欲熏心的多尔衮不满足做“叔父摄政王”,但又顾忌到其他贵族,于是退而求其次,先当上“皇父摄政王”过过瘾再说。

其次是合葬问题,皇太极在世时孝庄只不过是庄妃,且当时皇太极已经与孝端文皇后(孝庄的姑姑)合葬,孝庄长寿且不愿意再打扰逝者安宁选择另葬别处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用孝庄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安厝,则我心无憾已”。而且满清这种例子并不少见,比如乾隆之母,著名的熹贵妃在死后并未和雍正合葬在一起,总不可能说熹妃也对不起雍正皇帝吧?

(顺治和孝庄的冲突,更多的来源于两人的脾气,以及不同的政治、生活理念上的矛盾)

再说说母子矛盾,其实顺治和孝庄的矛盾主要是来自顺治的后宫,为了保证蒙古部落在清后宫的话语权,孝庄太后是一门心思的往顺治身边塞女人,不管顺治帝喜不喜欢,接不接受,这就引起了顺治的强烈抗议。顺治的第一任皇后是孝庄太后的侄女,顺治的表妹,但是小皇帝并不喜欢这个美丽的妻子,于是皇帝借口皇后铺张浪费把她给废了。

可还没等顺治松口气,但孝庄马上又把自己的侄孙女(也就是顺治的侄女)推到了前台,让她成为顺治的第二任皇后,而这时候顺治已经遇上了自己的一生挚爱董鄂妃,对其他女人自然是看不上,于是顺治故技重施,借口孝庄生病皇后竟敢不来探访、不孝为理由想继续废后,这次遭到了孝庄的坚决反对,皇太后对皇帝专宠董鄂妃也很有意见,母子因为这个事儿本就紧张的关系变得更加剑拔弩张。

(包括《李朝实录》在内的诸多文献也仅仅是猜测,并无明显证据)

所以顺治和孝庄关系闹得如此之僵是多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年孝庄还不像晚年那样淡定从容,此时还是个性格强势的母亲,顺治也是个性格暴烈、不听话的儿子,这对母子在一起用不了几句就得吵起来,生活再加上政治上的矛盾(与电视剧不同,历史上的孝庄并不喜欢汉人)让这对母子关系变得冷漠而生分,在顺治死后孝庄借《罪己诏》用顺治的口吻把自己痛骂了一顿,孝庄甚至都从没想过去儿子的坟上看一眼!所以仅仅说是因为孝庄嫁给了多尔衮导致顺治恨自己的母亲则显得过于小说化和想当然了。

更何况即使是上文朝鲜君臣所说的“二帝”更多的也是猜测,如果孝庄太后真的下嫁多尔衮,满清起码要把这个消息告知朝鲜等属国吧?但是《李朝实录》中除了提到多尔衮成为“皇父摄政王”外对太后下嫁并无记载,可见这太后下嫁一事有待商榷。

(更何况张煌言的诗句在史实上也不怎么站得住脚,很可能是诗人站在敌对的角度抹黑孝庄)

最关键的证据是:孝庄下嫁多尔衮并没有史料可以直接证明。人们只能通过张煌言写的诗句,民间野史和正史中言之不详的叙述来猜测、推断。但张煌言是明末抗清遗臣,他对满清有着切骨的仇恨,所写诗歌的真实性大有问题,首先是时间,该诗歌创作于己丑年,也就是公元1649年(此时是顺治六年),诗歌的前两句为“上寿筋为合香尊,慈宁宫里烂盈门。”讽刺的是孝庄不知羞耻和自己的小叔子搞在了一起,但问题是满清入关后孝庄并不住在慈宁宫,直到顺治十年清廷才沿用明朝旧制重建慈宁宫作为皇太后的寝宫(从此以后慈宁宫才正式作为皇太后、太皇太后居住的宫殿),而多尔衮早在顺治七年死去,试问多尔衮和孝庄两人怎么可能在慈宁宫“烂盈门”?

不过在顺治六年末多尔衮这个色中饿鬼倒是逼死了肃亲王豪格,强占了人家的妻子(这件事在《清实录》中有明确记载),而此时张煌言正在浙江东部坚持抗清战斗,信息交通都十分闭塞,是道听途说还是张冠李戴,是太后下嫁还是王妃下嫁可能只有作者本人才清楚了。

(以汤若望为首的传教士连顺治的八卦都敢写,怎么可能漏过孝庄和多尔衮这档子事?)

而且孝庄嫁人这件事儿,传教士们没有记载。您可别小看了这一点,在满清官方为尊者讳的大环境下,来自西方的传教士们反而会毫不留情的将皇家的遮羞布扯下,再加上清初传教士们与皇室来往密切(顺治帝称呼传教士汤若望为玛法,汤若望还充当了皇帝的老师),所以这些外国人记载的那些个宫闱秘闻往往都有着极强的真实性,拜这些称职的狗仔所赐,我们知道了满清皇室的另一件丑闻:顺治和董鄂妃的爱情。

顺治和董鄂氏的感情是真挚而动人的,在遇上董鄂妃之前,年轻的皇帝好色且沉迷于肉欲,可遇上了董鄂氏之后,顺治就变成了专一且深情的帝王,不过再感人也无法掩盖一个事实:董鄂妃是别人的妻子,是顺治动用皇帝的权利把人给抢来的。对此官方文献为皇帝打马虎眼,可传教士们却很直接,汤若望就在自己的日记里对这件事进行了详细记载:“顺治皇帝对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一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掴。这位军人于是乃因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

堂堂皇帝杀夫抢妻,这恐怕也不是什么很光彩的事吧?但人家就敢写!

(包括传教士日记在内,几乎没有一件史料直接记录,这“太后下嫁”明显不怎么站得住脚)

您连顺治强抢人妻的龌龊事儿都敢记录,对于孝庄大婚,太后嫁人这种更加劲爆的事儿就更没道理放过了,但我们翻遍所有传教士的记载都对此只字不提,也没有任何官方档案或官员笔记能提供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孝庄太后与多尔衮有那些个说不清道不明的男女关系,由此可见这孝庄太后下嫁一事还真可能是民间谣传。

那么既然是谣传,为什么清廷会任这种荒诞的、对孝庄名誉很有影响的谣言传播,为什么不采取高压手段来将谣言扼杀呢?

答案是这事儿处理起来会很尴尬,首先多尔衮被顺治尊称为“皇父摄政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孝庄太后是不是屈尊下嫁给了这个小叔子,实际上真正的受害人是顺治,咱们想想,作为九五之尊还得喊臣子为亲爹会是个什么感受?所以这对顺治来说是奇耻大辱,而官方文献不可能揭皇帝的伤疤自然是语焉不详、一笔带过,政府的不表态给民众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于是这“太后下嫁”的典故就这么被创造了出来,偏偏这事儿朝廷里外不是人,不澄清对皇太后清誉有所影响,但解释了很容易造成越抹越黑,很容易就把福临靠多尔衮才能登基称帝,早期母子俩仰多尔衮的鼻息,战战兢兢的过日子的惨痛历史给抖了出来,这也不是一件好事,于是乎朝廷只能暧昧不表态,私底下你们怎么着管不着,但要被朝廷的人抓着就从重从严治罪!

对于这种宫闱秘史老百姓们那可是相当喜闻乐见,毕竟连董鄂氏都能以讹传讹变成名妓董小宛(两人的年纪足足差了14岁之多,而且董小宛1651年就已经病逝,足足比董鄂氏早死了九年),康熙的遗嘱都能把“传位十四字”变成“传位于四子”(但实际上满清的遗诏是用满文和汉文共同书写的,就算能在汉字上做手脚,满文也能让你束手无策),那么在百姓们心中孝庄太后怎么就不能嫁给多尔衮了?于是乎经过这几百年的口口相传,这太后下嫁就由假成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影视小说中津津乐道的片段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9269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30
下一篇2023-09-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