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法和摊余成本法的区别是什么?

市值法和摊余成本法的区别是什么?,第1张

简析摊余成本法和市值法的区别

对于基金投资者特别是货币市场基金投资者而言,“摊余成本法”是一个颇为熟悉的专用名词。自2003年国内公募基金行业第一只货币基金产品成立以来,就开始采用摊余成本法计价。所谓摊余成本法简单来说就是将到期收益分摊到每一天进行返息。举例而言,某只货币基金以100元的单价买了1年期利率为2,5%的国债,货币基金便将这2,5%平摊到每一天,也就是2,5%/365天,再乘以买入的金额,所以这笔投资收益每天都是固定的。当然,目前摊余成本法是采用实际利率进行摊销,所以如果是折价或溢价买入债券,那么每天的收益计算会复杂一些,并不是每天收益为固定值,但还是可以近似理解为“将到期收益分摊到每一天”。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货币基金每日单位净值都是1,是没有变动的,变化的是每日万分收益和七日年化来反应基金收益。

与摊余成本法不同,市值估值法同时考虑了投资债券的票面利率以及由于市值波动带来的估值损益。举例而言,某只市值法估值的债券基金同样买入了1年期利率为2,5%的国债,在基金估值的时候,首先将票息收益2,5%计提到每日收益中,也就是2,5%/365天,同时根据第三方估值加上或者减去债券买入价格和当日公允价格之间的差额。也就是说,假设这只债基和货币的持仓完全相同,因为估值方法的不同,市值法估值的基金与摊余成本法估值的货币基金,每日收益是不同的。市值法估值的债券基金可能在某个时间段出现净值回撤,但也能在债券牛市的时候出现净值的加速上涨。

对基金投资者而言,两种估值方法并无实质性优劣。基金持有人更应该关注自身的风险偏好和投资时限的长短。如果基金投资者风险偏好非常低,且对资金的流动性要求非常高,比如投资时限设定为一周,这种情况下,货币基金明显是更合适的投资选择。虽然货币基金天然在稳定性方面胜过其他类型的基金,但由于监管对货币基金的持仓品种的评级、剩余期限等有严格的控制,所以货币基金的收益和货币市场的收益是紧密相关的。回想2016年下半年的市场行情,交易所场内隔夜回购利率最高上探 45%,货币基金在资金荒的大背景下以摧枯拉朽之势占据了基金行业的半壁江山。但自去年以来,先是流动性新规落地,货币基金投资处处制肘。到今年央妈和财爸吵嘴架,资金面整体宽松的大环境下,货币基金的收益也必然跟随基础配置资产的收益顺势而下。

央行和财政部吵架了。

争论的虽然是化解金融风险和促进经济增长这种重大问题,但只要一进入吵架模式,节奏就和普通吵架没区别了。

双方交锋异常精彩,信息量很大,对于理解经济走向和政策制定很有益处。我们一起围观一下。

1、财政政策积极吗?

央妈:你财政政策不积极,经济下行压力下,你还将赤字率从3%降低到26%,太过分了。

原话:“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金融部门正在去杠杆,货币政策实际上是稳健中性的。在这种背景下,财政政策应该是积极的,然而现在看到的情况是,财政收入以较高的速度增长,今年预算安排的赤字率是26%,与去年3%的水平相比是紧缩的。即使按照一些财政专家所测算的,实际的赤字率可能达到3%,那也不是积极的。因为对地方债务控制后,总的财政政策不可能积极。”

财爸:你太不严谨太不专业,只看到一般预算内的赤字率,如果你看专业点,就会发现我很积极。

原话:“简单地用赤字率衡量积极财政政策,可适用于一般经济评论场合,但对于专门研究财政体制和政策来说,是不够严谨的……

虽然官方赤字口径未发生变化,但财政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已统筹考虑多种渠道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力度,因此不能将赤字规模与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简单等同起来。”

点评:财政部的回击毫不客气,直接说一个大国央行的研究局长不专业,人家可是专门吃专业这碗饭的。

2、谁是高杠杆的推手?

央妈:金融机构是被迫加杠杆。

原话:“金融乱象实际反映的是实体经济和整个体制机制的问题,金融机构的杠杆是被动加起来的,是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规模扩张、杠杆率攀升的结果。”

财爸:你不知道央行应该保持独立性的吗?自己没骨气,现在却来怪我,谁逼你去接客了?

原话:“中国实施货币政策有很多客观困难和约束条件,央行有不少苦衷可以理解。可让人遗憾的是,一些内部专业人士主观上对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缺乏足够重视……”

点评:财政部批评对方没骨气,是一种很居高临下的吵架方式。

转贴

“央妈”即一直被市场人士戏称的央行,即“中国人民银行”,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于把‘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妈“。也有人用“央妈”代指央视(中国中央电视台)。

财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成部门,为正部级。其前身为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

央妈管着中国的货币,比如印钞票、外汇、黄金等等,财爸管着中国的账本,比如政府收支、税收等等。

在此之前,两口子还挺和谐,挺配合,而且共同抵御了不少外部风险。比如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财爸改变一往严格的面孔,实行了宽松刺激的财政政策,当年增发了不少长期建设国债。

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财爸更是出手大方,一笔“四万亿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腾空出世。央妈也没少花钱,刺激归刺激,钱还得从央行来。

提到央妈与财爸,就不得不说老爷子发改委了,他才是掌控大局的人。发改委定好鼓励的行业和投资方向,央妈负责把控好流入其中的钱的多少,财爸负责其赤字、举债、减税和收支等。虽然有的时候也会有一些摩擦,但在三方的总体良好配合下,中国经济几十年来依然稳步前进。

一、最近有两件大事,刷屏了。

一是央行投放5020亿元MLF,利率330%,与上次持平。

这意味着,央妈直接送给市场5020亿元。

算上本周到期逆回购3700亿,净投放1320亿。

MLF,网称麻辣粉,中文名字是中期借贷便利。

通俗讲,就是央妈给孩子借钱,借款期限一般是3个月、6个月和1年,不过是要加利息的。

这一次,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单次投放了,有点大放水的意思。

二是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保持宏观政策稳定,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

这意味着,央行负责继续宽松,而财政继续保持稳健。

财政要积极无非是要减税和发债。

减税就是要在今年11万亿税费的基础上,再减650亿元。

发债是今年批准的135万亿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要快马加鞭了。

这样一来,下半年在铁路、公路、一二线地铁以及棚改等基建方面的投资力度将会加大。

前几天,央妈和财爸还在互怼,这下,货币财政却同时宽松了。

央妈和财爸为什么会双宽松?

之前中央要求金融去杠杆,也就是少借钱、少花钱、降低负债。

没想到,出事了。

债务违约大面积爆发,到目前债市新增13个违约主体,而17年全年只有12个违约主体。

股市也赶着大跌,本来就缺钱的就企业更加叫苦不迭。

再看网贷,这阵子爆雷的平台超过100家,雷声不断,去杠杆是一个直接原因。

这一切都和去杠杆引发的信用收缩有关,我们经济下行的压力也在加剧。

二季度GDP增速降至67%,降到了16年以来本轮经济反弹的最低点。

外加贸易摩擦,在内外危机交加之时,放水就是必然的了。

二、其实,不管国内外,只要放水,必然会有一轮投机的机会。

水放到房产领域,房价涨;放到股市领域,股票涨;放到农产品,大蒜生姜涨;放到银行间,各种空转套利。

那这次,是真的放水吗?

回头看下央行的几次放水:

08年,央行降息5次,降准3次;

12年,央行降息2次,降准3次;

15年,央行降息6次,降准5次;

今年,央行降准3次,没有降息。

不过今年利息已经是历史上最低的了,也不需要再降息。

总之呢,真正的放水,是央妈和财爸为了刺激经济,提供低成本、超长期的巨额资金,集中投放到某个领域。

像之前的棚改货币化安置,就是典型的放水。

而MLF这种一年内就要还的短期抵押借款,就不是真的放水了。

所以这次,可以理解为宽松。

三、无论是放水是宽松,对我们来说,没那么重要,大家更关心的还是房价。

以往的放水例如08年12年15年,都刺激了房价上涨。

那这回,还会再次推高房价吗?

现在看来,调控不会放松,“房住不炒”应该还是会继续执行。

政府的本意也不是要支持你炒房,而是要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

至于效果怎么样,就只能看未来了。

其实决定房价大涨的关键,是货币,也就是到底有多少钱流入了房地产市场。

和以往不同,这次调控政策全面收紧,对于楼市的金融管控没有放松。

所以严监控会直接影响房市的交易成本,进而影响流动性。

没有流动性的市场,有的也只是纸面价值。

不过,即使政策在限制,肯定会有一部分钱会流入房市。

但这一部分到底有多少,就看政府到底有多大决心遏制房地产泡沫了。

看当前的普遍上浮的房贷利率,买房成本是越来越高的。

其实,这次主要是为了保证市场流动性,并不是要鼓励你加杠杆再进攻。

不过看数据,居民部门加杠杆的空间并不大。

2018年,我国居民杠杆率已经达到551%,而2008年时,只有179%。

短短10年时间,翻了3倍多,加杠杆的速度有点吓人。

要知道,美国的居民债务率从20%到50%,花了40年的时间。

高杠杆带来的是巨大的房贷压力,而房地产投资的增长建立在对未来几十年我们消费透支基础上的。

所以从这点来看,楼市也很难续演暴涨历史。

总之呢,刚需还是要及早上车,投资的得趁早打住,否则被锁住了很难脱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9417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30
下一篇2023-09-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