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西峰怎么样

甘肃西峰怎么样,第1张

西峰夏商时雍州之域,开发较早。春秋战国时期,地属义渠戎国,为西戎、北狄游牧之地。公元前272年,始入秦版图,属北地郡。西汉属郁郅县。东汉时羌戎入侵,郡县皆废。南北朝属彭阳县(县治在今董志乡南庙村)。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

甘肃省庆阳西峰

为甘肃省庆阳市市辖区、庆阳市政府驻地,是庆阳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西南北分别于庆阳市合水县、镇原县、宁县、庆城县毗邻。位于甘肃省东部、泾河上游,位于陇东黄土高原董志原腹地,在东经107°27′42〃至107°52′48〃和北纬35°25′55〃至35°51′ 11〃之间,东邻西安、咸阳,西连兰州,南通天水、宝鸡,北接银川。总人口33万人(2004年)。 全区总面积996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97万亩。属黄土高原沟壑区,海拔1421米,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地形南北呈一扇形,长约477公里,东西宽约348公里,以董志、彭原两乡镇为中心的董志原,原面完整,地势平坦,素有“陇东粮仓”之称,是全国最大的黄土高原区。气候为半干旱大陆气候,年日照总时2400--2600小时,年降水量400—600毫米,年平均气温10℃,年无霜期160--180天,光照充足,四季分明。

编辑本段行政历史沿革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彭原划归宁州管辖。元太祖至元七年(1270年),井彭原、安化入庆阳府。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复设安化县,直隶干陕西布政司。清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年),设董志分县(县治在今董志镇政府所在地 )。 民国2年(1913年),撤董志分县入安化县,遂改名庆阳县,隶泾源道。民国6年(1917年),西峰镇受陇东镇守使管辖(治所在平凉)。民国24年(1935年),国民党在西峰镇设甘肃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7月28日西峰解放后,成立军管会。1950年,陇东分区易名为庆阳分区,区署设原庆阳县西峰镇,遂成立西峰市(县级),同年5月25日改县级市为区级市,归属庆阳县。1954年改市为区,1955年改区为镇。198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西峰市(县级),原庆阳县南部8个乡镇及原 西峰镇辖区划归西峰市管辖,撤消西峰镇,增设寨子乡和南街、北街2个街道办事处。

编辑本段辖区基本情况

2002年6月,甘肃省庆阳地区撤地设市,在原甘肃省庆阳地区基础上成立了庆阳市,原西峰市(县级)随之撤销,成立西峰区,成为庆阳市唯一的一个市辖区。 西峰区现辖:3个街道、2个镇、5个乡,分别为:北街街道、南街街道、西街街道,董志镇、肖金镇,后官寨乡、彭原乡、温泉乡、什社乡、显胜乡。

蒋介石统治时期,西峰为国民党甘肃省第三行政区专员公署驻地、进攻陕甘宁边区的桥头堡。1949年7月,国民党西峰守敌迫于人民解放军南北夹击的威势,连夜弃城向镇原方向溃逃,28日西峰解放,其所属西峰、董志、什社、彭原共32乡56874位农民在1950年的土改中分得土地。西峰迎来了新生。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西峰城镇建设的一个重要时期,初步具备今天城市的雏形,至1985年西峰撤镇建市,形成的城区面积约5平方公里,四条大街及19条巷道。 建市后,西峰坚持改革开放,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并举,共同发展”的路子,迎来城市建设最辉煌的发展时期,仅二十年发展,昔日的边陲村镇己迅速崛起,成为黄土高原上的一座新兴城市。 如今的西峰,仅城区面积已达13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2万余,大街20多条,道路笔直,路面宽阔,已不可与二十年前的街区同日而语。2004年仅一年,就有10条大街在西峰找好自己理想的位置,至于楼群、商产、市场、工贸,同样都得到迅速发展。 城市化为工业化的伴生现象,随着生产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西峰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物质文明建设突飞猛进。1985年西峰人口不足23万,非农业人口仅372万,工业总产值6425万元,社会消费为零售总额仅74万多元,而2003年人口已突破32万,国内生产总值达135亿元。仅2005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即达13亿多元,社会消费的零售总额达459亿元。 伴随着西峰油田的开发,正宁、环县、西峰煤田的勘探,以项目带动、促进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西峰人宣称:五年再造一个新西峰

庆阳香包 西峰区香包刺绣、剪纸等民俗工艺品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但作为产业,近几年才起步。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被群众零星带上市场进行销售而变为商品,但一直处于民间自发状态,其文化底蕴和市场潜力远远没有得到综合开发和充分利用。民俗特色(5张) 近几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出现了向商品化、市场化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区上下对香包的民俗文化艺术价值、特色经济价值及其在利用妇女劳动力、增加群众收入方面的重要作用有了明确地认识。加上连续四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使全区香包生产及市场开发有了大的发展。全区党政组织更加重视香包产业的开发工作,干部抓香包生产工作力度大,群众制作劲头足,市场营销渠道拓展快,产业效益明显。 截至2005年6月底,全区创立民俗艺术研究所1个,成立工艺美术协会3个,建立香包、剪纸等民俗文化产业基地42个,创办营销公司17个,香包网站2个,生产大产达800产,从业人员12000余人,年生产香包、剪纸等民俗文化产品200万件,产值达2000万元。生产大户的香包收入占其家庭收入的一半左右,高者达85%以上。全区先后有48名作者被命名为“庆阳市民间工艺美术大师”,4名作者被命名为“甘肃省民间艺术家”,20名作者被命名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西峰区香包民俗文化发展走势强劲,形势喜人,已成为全市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的研发培训中心,产品的 集散地,营销的旱码头。 西峰的香包刺绣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明显的地域特色:既有粗犷豪放,又有精细纤丽;既有浓烈娇艳,又有清纯素雅;既有大写意,又有纯工笔。其构图简洁明快,寓意传统吉祥;色彩浓烈艳丽,过度跨越色谱:绣面厚实凝重,形态稚拙传神;工艺细密精整,针脚平齐如画;针法丰富多变,品种千姿百态。是继湘绣、苏绣、川绣之后的又一绣种,已形成陇绣风格。西峰的香包刺绣是岐黄中医药文化、周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结合的产物,是色与彩、布与线、形与神兼蓄齐备的艺术。它起源于夏商奴隶制时代,经过漫长的封建时代和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带着原始的气息,合着时代的脉搏,从远古走来。 民间剪纸 庆阳民间剪纸,天真浑厚,古拙质朴,极其鲜明的体现了中华先民对生命崇拜的原始图腾文化,从气质、感性中流露出一脉相承的民族文化基因,被誉为“田园诗”、“抒情民歌”。过去,民间在逢年过节、婚嫁寿庆时都要剪出一些花鸟、人物等图案,贴在窗子上,俗叫窗花,以示喜庆。现代剪纸更体现了神奇的

美学特色,丰厚的民俗内涵,伴随新时代而绽放异彩。庆阳剪纸的特点,造型粗放厚重,线条分明,粗中有细,细中有粗,块面与线条、虚与实、阴与阳相结合,将粗犷、奔放、夸张、古朴、细腻、工稳结合—体,构象独特。全区从事剪纸艺术的作者有150余人,其中西峰的田秀茂、马秀珍、金香莲、吉彩琴、杜秀梅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他们从不同地域,不同年代,不同文化层次展现着自已的艺术才华,使庆阳剪纸丰富多彩、异工同曲,成为一绝。 窑洞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西峰黄土同整个黄土高原一样,是在地质年代的第四纪早更新世晚期形成的风成土状堆积物,距今已120万年。黄土层厚度一般为50至100米,最厚处可达200米。因黄土层深厚,土质密实,极适宜于挖洞建窑,数百年至千年不易倒塌。千百年来,窑洞一直是西峰人民的重要居所。窑洞类型很多,但按大类分基本上有三种: 一是明庄窑洞。也叫崖庄窑。它一般是在山畔、沟边利用崖势,先将崖面削齐,然后修庄挖窑洞,有一庄三窑和五窑的,也有五窑以上的。在董志原上,还有利用胡同修庄的,由于崖势不高,不得不挖进几米再挖窑洞,往往形成三面高,一面低,这种庄子被称为半明半暗庄。

二是下沉式地坑院窑洞。这种窑洞都在平原大坳上修建。先将平地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坑,一般深5至8米,将坑内四面削成崖面,然后在四面崖上挖窑洞。并在一边修一个长坡道或斜洞子,直通原面,作为人行道。这种窑洞实际是地下室,冬暖夏凉的特点更为明显。 三是箍窑。箍窑一般是用土坯和麦草黄泥浆砌成基墙,拱卷窑顶而成。窑顶上填土成双面坡形,远看象房,近看是窑。许多人还在箍窑上面撒了瓦,以保护窑顶不被雨淋,使箍窑的寿命更长。近年又出现了砖面箍窑,比泥土箍窑更坚固耐用。 窑洞按用途细分还有很多。如为了防盗,在正面窑上面再打个小窑,名曰高窑;在窑内一侧再打个能藏东西的小窑名叫拐窑;若因窑小,盘炕的地方再掘一小窑叫炕窑;为了躲避战乱,在庄附近另挖一长道深洞,叫地窨(ying)子。住家院落中的窑洞因用途不同,名称也有所不同,有客屋窑、厨窑、畜圈窑、柴草窑、粮窑、井窑、磨窑、车窑等等。 窑洞是农民生活的摇篮。它对黄土高原人民的繁衍生息曾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窑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是中国建筑工艺的伟大创举,是人类居住史的“活化石”。西峰因其所在的地理环境成为庆阳窑洞民居文化的代表。

编辑本段民间传统艺术

陇东唢呐 西峰地处董志原腹地,董志原周围沟壑纵横,沟、原、梁、峁独居。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对稳定的文化空间,孕育滋生了内涵独特的陇东唢呐这一乡土民族民间艺术。其独特的曲牌音乐体

系、庞大的演奏群体、广泛的民俗应用、浓郁的地方风格、悠扬悦耳的众多曲牌,成为我国民族音乐中的一个独特乐种,以西峰为中心,分布在周边庆城县、环县、合水县、宁县、正宁县及镇原县部分乡镇。 陇东唢呐在明代就有流传,有四百年的发展历史,从清代开始逐步成熟至民国达到兴盛。建国初又有了新的生机;“文革”期间却被当作“四旧”扫除,逐渐沉寂: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文化部门开始修撰集成,进行挖掘抢救,陇东唢呐重新得到复苏;八十年代初至今为振兴变革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改变了过去口传心授的传承方法,实现了乐器规范化,演奏曲目统一化的目标,改变了过去“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的状况,乐手们可以随意搭班,相互交流,提高了演奏技艺,以全新的姿态活跃在陇原大地。1999年西峰区唢呐演奏的新创曲目《披红挂花》在第九届全国“群星奖”甘肃参评节目选拔赛中获三等奖;2002年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来庆阳演出,特意邀请100人的什社唢呐队伍参加,2005年第四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开幕式上,西峰区组织了什社80人的唢呐方队进行了表演。 陇东唢呐,经过百年的演变,它的主要作用是活跃和满足了穷乡僻壤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表现为每逢娶媳嫁女、丧葬祭奠、乡村庙会、节庆典礼、新居乔迁、贺寿、给婴儿过满月等民间活动为其助兴,表现民间民俗活动的广泛性。陇东地区红白事中的“接请客”、“送大客”、“娶新人”、“迎花”、“拜堂”、“闯帐”、“请灵”、“出门告”、“家祭”、“朝奠”、“请先生”、“请客”、“跑报”、“乐祭”、“游食”等繁杂的礼仪活动中总是乐手在前,鼓乐先起,具有领先特征。西峰陇东唢呐融民间文学、民间器乐、民间礼仪习俗、风土人情于一体,具有稀有珍贵的价值。 陇东唢呐经历史融铸,形成了众多的优秀曲牌,主要有《壮元游街》、《地里兔》、《秋季生》、《终难山》、《刮地风》、《大摆队》、《鸭子拌嘴》、《十里亭》、《放风筝》、《孟姜女》、《哭颜回》、《雁落沙滩》、《苦龙哭海》等不下百种,欢快处让人不禁喜笑颜开,悲伤处使人难免珠泪滚滚。新中国成立后,唢呐艺人们又吸收改造了民歌,优秀的革命歌曲如《军民大生产》、《拥军花鼓》等曲调,更加丰富了其艺术表现力。 从1983年至今,在市、区政府的倡导下,在专业音乐工作者努力下,先后编辑出版发表了《陇东唢呐曲精选》、《陇东红白事民俗礼仪调查报告》、《陇东唢呐初探》等专著和论文。建立了什社乡唢呐基地,特聘梁平正等专业教师对民间艺人进行了有组织的培训,目前已形成了上百人的骨干队伍,并辐射到周边地区。 荷花舞 西峰区是周先祖公刘开创中国农耕文化的起源地。周代的遗俗和农耕文化是孕育出民间荷花舞文化的历史人文环境,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享誉世界舞台、载入《20世纪中国民族舞蹈经典》的“荷花舞”就源千这里,庆阳也因此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荷花舞之乡”。

“荷花舞”原名“云朵子”、“地游子”,又称“地飘儿”、“云影子”、“地云子”等,随着历史的变迁也叫“跑花灯”、“莲花灯”、“荷花舞”。源于周族的赛社祭祀活动,在巫文化的影响下变成一种“乞雨”的巫神活动。西峰区内庙宇较多,道教文化盛行,每逢庙会或春节时,社火队都排演“云朵子”。它是民间社火中长期保留的娱乐节目。 荷花舞集曲艺、音乐、纸扎、民间美术于一体,从“云朵子”、“云影子”、“莲花灯”等民俗观念酝酿成的这种民间舞蹈,不仅仅是西峰区域历史——中国农耕文化源头地的历史遗存,也是中国农业文明在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产物。它的特征是道具别致,由云盘、云朵、油灯、莲花构成的舞具,民俗意味性极强,反映了周代农耕活动的文化内容。云盘象征甘霖,云朵象征四海太平,油灯象征五谷丰登,莲花象征祥和润泽。由此构成的意念来自周代祭祀中的赛社活动,象征远古农耕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存的企盼,期冀风调雨顺,太平盛世的民间观念。 荷花舞的队形有龙摆尾、燕穿梭、十字套的队形变化,它的艺术价值是壮观中寓柔雅,轻捷中有平稳,所以又称“地飘儿”、“地游子”,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不仅表现了农耕民族对主宰降雨的龙的崇拜,以燕子的穿梭寓意生机和甘霖普降及剪子股的十字花套队形表示太平,表达华夏民族文化的心态和灵魂的舞蹈创造,是地方传统文化对远古龙、凤文化的传承,是中国古文化对地方民俗的渗透。 荷花舞的发源、演变传承经历了一个漫长历史。在群众中产生了艺术感染和心理共鸣,同时影响扩展到周边的宁县、庆城县、正宁县等地,方圆几百里。它的着装古雅,色彩大红大绿,足刹黄土地,云朵齐裸骨,一扭一摇一弯的舞步,油灯忽悠不熄不灭的功夫,舞姿把功夫用在以腰带动云盘、荷花的转动上,披纱轻飘,甩袖悠然的轻盈舞姿,如同水上荷花摇曳,这种独树一帜的民间特色舞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荷花舞定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到此采风,将“云朵子”改编定名为“荷花舞”,在波兰演出获金奖。从此荷花舞登上了艺术舞台,成为中国舞蹈艺术保留节目之一。与此同时,西峰区寨子乡社火队依“云朵子”设计出新的构型道具,增添了新的内容进行社火演出。90年代庆阳师范学校荷花舞作为校园文化的典型进行设计排练。本世纪初,“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艺术节”连续三届排演成500人阵容的大型舞蹈,受到国内外专家和观众的喝彩。 荷花舞起源于周先祖公刘开创中国农耕文化的董志原上,建国后被中国舞蹈界推上世界舞坛。但它的原汁原味的艺术风格依然保留在西峰区的社火中,并被改编成500人参与演出的大型舞蹈。荷花舞的源起,对周文化在民间的遗传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对华夏农耕文化滋生的温文、典雅、优美的艺术形象更具有探索价值。在现代的艺术园地里,轻捷、飘逸、热烈的舞姿和气氛更是群众文化活动保留的舞蹈艺术。 西峰的香包刺绣是岐黄中医药文化、周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结合的产物,是色与彩、布与线、形与神兼蓄齐备的艺术。它起源于夏商奴隶制时代,经过漫长的封建时代和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带着原始的气息,合着时代的脉搏,从远古走来。 秧歌舞 秧歌,也叫秧歌舞,即在锣鼓伴奏下既歌又舞的一种表演形式。它起源于北方,是产生于农田里的一种歌舞。因劳动强度大,需长时间弓背弯腰,为了消除疲劳、疏松筋骨,休息时人们就在田地里扭起来。为防止踩坏秧苗,就见空插脚,于是出现了“扭秧歌”的交叉步子。 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秧歌最活跃的时期。每遇节庆活动,人们都要扭秧歌,大大丰富了秧歌的内容,出现了秧歌剧、秧歌小演唱等。3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批很有艺术价值的秧歌文艺作品。 庆阳的秧歌有两种,一种叫秧歌舞,一种叫秧歌剧。秧歌舞只舞不歌,俗称“扭秧歌”,始终突出一个“扭”字。在原地表演的,也有在行进中表演的。原地表演要变换各种队形,聚散分合,动静有序,看起来使人眼花缭乱,妙趣横生。秧歌舞表演人数,可多可少,有男有女,双排偶数。人物化装多式多样,有工人、农民、军人、学生,还有老汉、丑婆、大头娃娃等;徒手秧歌是庆阳秧歌的一大特点。演员赤手空拳,不拿八哥道具,这种表演形式难度较大。也有拿手帕、扇子、烟斗、花朵、镰刀、斧头的。腰中多束红绿彩带,扭动时如花海翻浪,异常耀眼。秧歌剧与秧歌舞不同,它也以“扭”为主要表演特征,但它是载歌载舞,而且有故事情节,只不过是剧情线条比较单一罢了。当年陇东解放区流行的《夫妻识字》、《兄妹开荒》就是这一艺术形式的代表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秧歌这种文艺表演形式广泛流传。人们用秧歌歌唱翻身解放后的喜悦心情,歌唱人民领袖和社会主义新事物。每年春节、国庆和其他重要节庆活动,都有秧歌队出现,秧歌队成为街道文艺活动的主流和亮点。2002年,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期间,阳的秧歌更是盛况空前,使国内外宾客大开眼界,特别是徒手秧歌,使来宾大饱眼福。他们说:“像这样数万人的秧歌队伍,在国内真是少见。

民间节庆活动

香包文化节 庆阳民间一直沿袭着巧女娴妇制做香包比手工、端午节赠送佩戴香包呈吉祥的传统习惯。一些民间艺人每逢端阳节将自制的香包陈列在街头销售。 1992年西峰市文化馆举办了第二届“西峰市香包刺绣作品大赛”,这次香包作者人数上升到100多产,作品数千件,作品的质量、品种有了明显的提高和增加,一些民间的香包艺术作品得到挖掘和整理。此后,西峰市文化馆每年举办一次香包刺绣作品大赛。随着香包作者队伍的不断壮大,香包质量的明显提高和众多民俗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也积累了多年举办香包刺绣品大赛的成功经验,原西峰市委、市政府于2001年把香包节作为端阳节的一项民间文化活动进行尝试,举办了“西峰市首届香包民俗文化节,”取得了巨大成功。

——地理优越的“天心地胆”。西峰区地处甘肃省东部,座落在有“天下黄土第一塬”之称的董志塬腹地,是庆阳市党政机关所在地。全区辖5乡2镇、3个街道办事处,100个行政村,17个社区;总面积996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934万亩;人口35万人,其中城市人口约13万人。西峰属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海拔1421 米。地形呈扇形,南北长约477公里,东西宽约34 8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土层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黄土塬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特别适宜耕作,自古有“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塬边”之说。西峰气候温和宜人,四季分明,年日照2400 一2600 小时,年降水量400一600 毫米,年均气温99℃,无霜期175 天,空气质量优良。 ——亘古久远的文明古地。20万年前,西峰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仰韶、齐家文化遗址遍布全区。公刘曾在此“教民稼穑”,开创了中国农耕文化和传统农业的先河,史称“周道之兴自此始”。明朝始有西峰之称,清同治年间设市筑城。1985年5月成立西峰市(县级),2002 年6月撤市设区。开凿于北魏永平年间的北石窟寺为甘肃四大石窟之一,温泉老公殿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华夏公刘第一庙”,小崆峒景区被称为黄土高原的“天然标本园”。民俗文化绚丽多彩,皮影、剪纸、刺绣、陇东道情被誉为“陇东四绝”。 ——资源富集的开发宝地。已探明西峰油田含油面积800 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372亿吨、控制储量289亿吨、溶解气储量2436亿立方米、预测储量291亿吨;石油天然气总资源量32亿吨。2001年勘探发现的西峰油田,石油地质储量10822亿吨、控制储量20316亿吨、预测储量12383亿吨,三级储量达到43521亿吨,被称为中国陆上石油勘探的四大发现之一

甘肃庆阳环县有“中国皮影之乡”之称,在道情皮影传承保护与开发中,大胆探索,创新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树立了典范,上演了一个又一个“皮影传奇”

 

诞生演进: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环县地处陇东(甘肃庆阳)黄土高原,自然条件艰苦,地广人稀,偏远落后。而就在这贫瘠的黄土地上,孕育出了一朵瑰丽的民间艺术奇葩——“环县道情皮影”。

  作为**鼻祖的皮影戏本身,全国并非环县独有,世界也并非中国独有。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环县道情皮影戏深受道教的影响,吸收了渔鼓道情的说唱艺术。宋末元初,一些道人为了宣扬道教教义和募捐化缘,手拿渔鼓和简板唱“道歌”,鼓励人们反对外族入侵,忠君爱国,后经艺人的艺术实践,融入民间故事的情节,形成了独特的地方剧。在长期的宣教活动中,为了使说教故事化和形象化,引入了皮影,采用戏曲表演的形式,使道情与皮影结合起来,这样就形成了独特的道情皮影。

  在过去封闭落后的环县,当地人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逢年过节或农闲看皮影戏,当地传唱的道情皮影剧目有百余种,多为传统戏曲,它不仅贯穿了道教、佛教因果报应、惩恶扬善、教化民众的教派思想,更宣扬了精忠报国、勤劳节俭、尊老爱幼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道情皮影成了宣扬道德的舞台和教化从善的载体。如今一些村社仍要通过组织庙会等民俗活动,用道情皮影戏酬神还愿、祈求四季平安。

  与全国其他地方的皮影戏相比,环县道情皮影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环县独特的皮影戏剧音乐,全国独一无二。有伤音、花音两大板式和伤音慢板、伤音飞板、花音慢板、花音飞板四大调式,主唱句尾一字绝腔,众人帮腔和声。由本地民歌、小曲移植的曲牌,在戏后半场改笛子为笛呐,演唱改C调为D调,极易掀起剧情高潮;二是戏班规模之大、从艺人员之多,全国罕见。目前,全县有50家道情皮影戏班,280多名表演艺人和200多名皮影雕刻者。

  在清朝后期,环县道情皮影戏得到空前繁荣,产生了著名艺人解长春。解长春对道情皮影的巨大贡献在于:他一生不但传承演唱道情皮影戏,而且对道情皮影的剧本、乐器、唱腔等进行了大胆改革。一是根据历史故事和一些传统戏剧,移植和改编了许多道情皮影剧目,如《忠孝图》《征北塔》《善恶图》《蛟龙驹》《忠义图》《神牛卷沙蓬》等,大多剧本至今仍在陇东大地广为传唱;二是对道情乐器进行了改革创新,环县道情最初的乐器只有二胡、笛子、唢呐、渔鼓、简板,解长春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四弦、笛呐(小唢呐)和甩梆(棒加碰铃)等,并吸纳当地的民间小曲,改进了道情曲牌曲调,整合和统一较零散道情音乐;三是培养了一批声名远扬的弟子。敬乃梁、杜民华、韩得芳、魏国诚四大弟子学成出师,另组班子传唱,形成了当时的“东、西、南、北”四路流派,从而使得道情皮影这种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2006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现场会暨第二届中国环县道情皮影民俗文化节在环县举办。这次现场会,对庆阳环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环县道情皮影在更大范围得到宣传。2008年皮影走出大山:对外开放的亮丽“名片”

  20世纪50年代,环县道情皮影戏班曾3次进京演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的亲切接见。随后,在道情皮影戏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剧种——“陇剧”。

  1992年西安**制片厂在环县拍摄了反映环县道情皮影艺人生涯的**《何班主和他的情人》,敬家班全体艺人和史呈林参与了该片的前期录音和分镜头拍摄,使环县道情皮影艺术再展新姿。

  环县道情皮影这个小小的窑洞文化,不但走出了大山,还走进了北京、上海、天津、香港等大城市,去年上海世博会,客商组织环县道情皮影艺术团商演了1个多月。

  1987年,应意大利意中友好协会的邀请,由著名皮影艺人史呈林等6人组成的“中国甘肃民间皮影艺术团”首次出国前往意大利,先后在罗马、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等13个城市演出24场,被意大利人称为“东方魔术般的艺术”。时隔20年后,环县皮影再次走出国门,一发不可收拾,截至2011年先后9次出访法国、荷兰、比利时、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家,引起巨大轰动。今年10月6日至10月13日,环县皮影将再次出访澳大利亚,参加“中澳文化交流年暨多彩甘肃文化周”活动,期间在悉尼、堪培拉、墨尔本三个城市交流演出,特别是将要首次登上悉尼歌剧院的舞台,这对环县道情皮影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荣耀。

  为适合外国观众的审美要求,出国演出戏班不断调整剧目和演出形式。现场调整演出《三打白骨精》《王岐怕老婆》等外国观众感兴趣的剧目,演出取得巨大成功。2010年赴瑞士访问演出,德国、意大利、法国的专家和剧场负责人坐飞机前来观看演出。每场演出结束,观众鼓掌长达10多分钟,演职人员多次谢幕,观众也不愿离开。外国观众赞叹说:“就这么几个人,能唱出这么宏大的声音,演绎出这么动人的故事和美妙的音乐,太神奇了!”演出团队带去的皮影宣传样本也成了外国观众的抢手货,他们将这些神奇的“皮影娃娃”买回留作纪念。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道情皮影精美之处不仅表现在戏剧表演过程中,而且在于它本身就是一件绝妙的艺术佳品。

  皮影工艺品虽然没有生命,但却有灵魂,它不仅浸透了皮影制作艺人的汗水,也饱含着皮影制作艺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修养。

  新世纪以来,许多演唱兼雕刻的艺人转向专业雕刻,从过去家庭作坊式转向集中、专业的雕刻团体。雕刻内容从戏剧人物转向民间故事、历史人物、现代人物、吉祥物、风景名胜等方向发展,甚至出现皮影卡通人物、书签等。如今,在环县的皮影雕刻队伍中,涌现了高清旺、白学明、陈玉玲、高清峰、杨登仪、耿廷堂、赵德才等一批全国工艺美术大师。

诞生于汉代的道情说唱,在唐宋时期,由宫廷走向民间。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文体为诗赞体,后来吸收词调和曲牌,逐渐演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也称“道歌”。

影子戏最早诞生在2000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腔”,发祥于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1843年出生在甘肃庆阳环县的解长春,9岁进入私塾读书,10岁便跟随堂兄学习道情演唱。他禀赋聪慧,刻苦好学,从师不久就能担任主角。

他不仅要通晓剧中生旦净丑、善恶忠奸的演唱道白和后台乐队的吹拉弹等,在整个演出过程中,还要瞻前顾后和总揽全局。

解长春13岁时,他离开师傅另组戏班,开始独立的艺术生涯。在领班初期,他就以一丝不苟的演唱态度和娴熟活泼的演出技巧、浑厚清晰的道情唱腔,赢得了同行和观众的好评。

1862年,解长春在陕西定边进入当地的戏班,演唱皮影戏,并创新了将道情曲调用于皮影戏演唱。解长春在陕西从艺期间,他接触过不少大的当地民间戏班和演员,艺术造诣大为提高。他广交艺友,留心汲取当地一切艺术营养。

同时,解长春还将环县皮影戏的不少优秀表演手法传入当地,使两地的皮影艺术在不少方面得到融合。加之他高超的技艺及唱功,不久便被艺人们奉为宗师。

只要有空闲时间,解长春便给陕北艺人哼唱陇东道情皮影戏,希望环县这朵民间艺术之花在陕北安家落户,但因为多种原因,他当时未能如愿。

解长春晚年的时候,因为思乡心切,他便回归环县故里。当时,他虽然年近花甲,仍然喜欢唱陇东道情,并乐此不疲。他联合旧时的艺友,重建了解家班,为乡亲们演唱道情皮影戏,并常常带领戏班到陕北、内蒙古等地演出。

陇东道情皮影的独特之处主要在于用皮影的形式演唱道情剧目,形成了表现形式与表现内容相统一、有形有声、可视可听的完整演唱艺术。

特别是道情,它要与新的演唱需要和当地群众的接受习惯相结合,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行充实与完善,最后才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陇东道情。

特别是明清以来在道教音乐基础上,民间艺人逐渐吸收当地民间音乐营养,增加了二股弦等乐器,演变为以皮影形式流传在陇东环县、华池、庆阳一带的陇东道情。

解长春对陇东道情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深刻研究,同时结合长期的艺术积累,他萌发了对旧道情皮影的唱腔及伴奏乐器进行改革的念头。他综合前人的唱法,吸取了其他地方戏曲及民歌的养分,创造了一些新板路和唱法。

同时,解长春又受蒙古族乐器的启发,将原演奏使用的二弦改为四弦,四弦成为陇东道情的主奏乐器,且增加了笛子、唢呐、水梆等。

后来经过演唱实践,这些改革获得了成功,它使陇东道情的表现手法更为丰富多彩,乡音更浓,备受观众欢迎。

在这期间,解长春还根据历史故事和其他剧目改编、移植了不少剧目,留传下来的有《忠孝图》、《苦节图》、《日影塔》、《善恶图》、《蛟龙驹》、《九华山》等,成为陇东道情皮影戏的保留剧目。

解长春在60岁后,为使道情皮影后继有人,他非常重视艺徒的培养。当时甘肃环县一带有不少青年拜解长春为师。

解长春满腔热忱,精心传艺,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于艺徒的培养。他的艺徒中较知名者如敬乃梁、杜民华、韩得芳、魏国诚4人,被群众称为解长春的“四大弟子”。

解长春毕生致力于道情皮影艺术,使这一民间艺术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创新,在群众和同行中享有很高声誉,被推崇为环县道情皮影大师和奠基人。

在解长春的传授和影响下,人才辈出,陇东道情进入了兴盛时期。此后道情唱腔又发展为东、南、西、北四路,其中许元章、耿颢贤、史学杰、敬廷玺等人,便是各路唱腔的著名代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970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