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表达了作者热爱田园生活,以及厌恶黑暗官场的思想感情。
《饮酒》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赏析:
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
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运”所带来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不愿与世俗为伍,向往逍遥自得,悠然宁静的生活,而决定隐居终身、修身洁行的感情。诗里描写了隐居乡村的生活,表达了诗人要保持高尚坚贞的品格,出污泥而不染的决心和对归隐后自由宁静生活的赞美之情。
陶渊明饮酒其七(全文)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陶渊明饮酒其七全文翻译(译文):
秋菊花盛正鲜艳,含露润泽采花英。菊泡酒中味更美,避俗之情更深浓。一挥而尽杯中酒,再执酒壶注杯中。日落众生皆息止,归鸟向林欢快鸣。纵情欢歌东窗下,姑且逍遥度此生。
扩展资料: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饮酒二十首》是晋末宋初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这二十首诗借酒为题,以饱含忧愤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充分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组诗以酒寄意,诗酒结合,使作者自然地袒露出生命深层的本然状态,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
陶渊明的组诗《饮酒二十首》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第二十首诗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
-饮酒二十首
山水田园诗常见思想感情
一、明确概念
1所谓山水诗,是以山水花草虫鱼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樵夫等的劳动为题材。
2代表诗人:
A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入诗的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第一个山水诗人是南朝的谢灵运。
B唐朝时,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人物。
二、情感表达常用词
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厌恶官场 憎恶黑暗
渴望归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诗人通过描写清幽恬静的山林景色或绚丽雄奇的自然风光来表现诗人置身此地时的喜悦与赞叹,以及对壮丽山河的热爱。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山翁即山简,晋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赏析“浮”、“动”两个动词用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活起来了,动与静的错觉,表现了诗人的一种泛舟江上的怡然自得的心态,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赏析这首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壮阔景象的赞叹之情。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赏析“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久”与“三十年”相映,“樊笼”与“尘网”相映,“自然”与“性”相映,而以一“返”字点明了“魂兮归来”的乐趣。是的,官场消蚀了自己的半生,玷污了自己的“清节”,而今天,苦尽甘来,诗人终于得到了欣慰的补偿。是诗人出自肺腑的欢呼,终于脱出樊笼之束缚,像小鸟一样,重返山林,获得自由,与官府生活告别。这结句是点睛之笔,与开头呼应,集中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志向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赏析本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
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自己,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向往自由、宁静的田园生活,抒发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情。)
这类诗歌往往通过对超凡脱俗的环境和人物的刻画,表现主人公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韵。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社 日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王驾进士及第之后,官至礼部员外郎,后弃官归隐。此诗作于其归隐之后。
赏析这首诗一二句描写了南方农村风光迷人、一片富庶的景象: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虽只字未提作社的事,但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半掩扉”这个细节描写,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
后两句写“社日”正题。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桑柘影斜”,夕阳西下,树影在地上越来越长,说明天色将晚。古代习惯,祭社之处必植树。所谓“故园乔木”,即指社树,它象征乡里,故受人崇拜。其中桑、梓二木即古人常用为社树的树种。此诗的“桑柘”紧扣社日,即此之谓,可见笔无旁鹜。同时,村里植有“桑柘”,说明养蚕也搞得不错。遣词用语体现出诗人的艺术匠心。春社散后,人声渐少,到处都可以看到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醉倒情形之普遍。
诗末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它的暗示性很强,读者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畅怀大饮,而这种欣喜之情又是与丰收分不开的。
诗人把田家生活作了“桃花源”式的美化,表达了诗人对乡村农民的赞赏与热爱之情。
《腊日》是陶渊明辞官归里后作的一首诗,表现了他过“躬耕自资”生活后的心情和乐趣。
风雪送馀运,无妨时已和。通过景物和时令点题,风雪在腊日把一年中的馀运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隐居生活时令也来祝福我们。陶渊明隐居时,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
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这一联写宅旁景物,门口种着梅树和柳树,路旁有好花。也和他在另一首诗中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相吻合。
我唱尔言得,酒中适何多!哼着小曲,喝着美酒,夫妇之间、朋友之间互相理解,这是多么美好的日子啊!渊明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虽然不能明白是多是少,但章山中必有奇特美妙的歌。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平淡自然的志趣,老而益坚。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表达了诗人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诗人的一种“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所作,以下是对诗中情感的分析:
对官场的厌恶:诗中提到“ 恨晨光之熹微”等句,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之情。他不愿意与腐朽、污浊的官场同流合污,希望能够归隐田园,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对农村生活的向往:诗中提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等句,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他向往那种自由自在、宁静舒适的生活,渴望远离城市的喧嚣与繁琐。
“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诗中提到“寄言上帝,汝勿忧煎”等句,表达了诗人对“乐天知命”思想的流露。他认为命运已经注定,无法改变,因此只能顺应天命,不去抗争。这种消极思想在诗中也有所体现,他感慨人生无常,却又不想去抗争,对社会现实失望而归隐田园。
总的来说,《归去来兮辞》表达了陶渊明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