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桑干》是唐德宗贞元时期诗人刘皂作品。
渡桑干/旅次朔方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七阳”部的七绝。平仄正确,格律严谨。
《渡桑干》是指渡过桑干河——这个桑干河,我们听得多的应该是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我在并州客居十年了,日夜都在思念着自己的故乡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现在我要回家了,再次渡过桑干河,回头望向并州,却产生了一种这里才是故乡的感觉。
刘皂想法,是来源于在并州十年间的奋斗、失败、成功(可能有)的经历。
大部分人搞不清楚这种情感从何而起,所以才会有“莫名的伤感”和刘皂的“无端”之语言。
你不过是怀念自己在这块土地上拼搏的青春岁月罢了。
送魏大从军一文与一般送别诗抒发感情有什么不同
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而是从大处着眼,全诗充满奋发乐观向上的精神,激励出征者魏大要立功沙场,报效国家,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
送魏大从军,春夜别友人,都是送别诗,表达了什么不同的情感送魏大从军
作者:陈子昂 (唐代)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这首赠别诗表达了对友人建功报国的殷切期望,表达了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
春夜别友人春夜别友人
(唐)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此诗约作于公元684年(武则天光宅元年)春。首联写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颔联写离堂把臂伤琴瑟,别路遥迢情缠绵。颈联写户外所见,时光无情催人离,沉静之中见真挚情愫。尾联写目送友人赴古道,隐隐哀愁胸中涌。时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面对金樽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抒发自己的远大怀抱。。
《再别康桥》作为首送别诗,在送别物件上与一般送别诗有什么不同? 急啊虚拟情人,送的是一个心境
徐志摩再别康桥与一般送别诗歌有什么不同比较新,比其他的送别诗晚几百年。
比较白,很容易就看懂了,白话写的。
比较另类,海归出品,符合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传统,
饮酒和行路难抒发感情有什么不同?《饮酒》陶渊明
在人境 融 意
第一层 (果)←心远地自偏(因) 景 境
无车马喧 情 深
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理 远
第二层 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为 含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一 畜
体
《行路难》李白
美酒
一、设宴 朋友的深厚友情
佳肴
停杯投箸
拔剑四顾 胸中郁积的苦闷
二、 欲渡黄河 “冰塞川”
将登太行 “雪满山”
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 象征仕途的艰难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三、吕尚垂钓 用典故,表示对前途仍抱有
伊尹乘舟 希望,心情由郁闷趋向开朗
四、“行路难” 反映了诗人想继续追求进取,又恐世路艰难的
心理,情绪又趋低沉。
五、长风破浪 借南朝宗悫之语,表达自己冲破一切阻碍,
济沧海 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念充满乐观和希望
别董大的情怀与其它送别诗有什么不同
其他诗都是写诗人送别有人时的依依不舍,而这首诗是一种安慰董大的情怀,写出了:你的朋友不止我一个,你走到外边,怎么会没有人认识你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首诗与一般送别诗相比,在格调上有什么不同诗句分析
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著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
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络。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
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呢我们同是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啊!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
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巨集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记忆体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我们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
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流泪沾巾啊!是对朋友的叮咛,
熟悉汉魏诗的人,会发现这首诗同曹子建《赠白马王彪七首》中的一首有某种联络。曹诗是这样的:“心悲动我神,弃置勿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疹,毋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王勃的诗,显然受到曹诗的影响,是从曹诗脱化而来的,但两者却大有不同之处。曹子建满怀幽愤,⑤他的上述一番话是极无聊赖,强作排遣之词,所以情思缠绵,语调沉郁。王勃虽然也经挫折,但毕竟年少,他的一番话是出自肺腑,所以情思矫健、语调明快。有人讲,王诗胜过曹诗,我看倒也不见得。但王诗并非简单的沿袭,而是自有独到之处,所以同样应当受到称赞。
从文学史的角度欣赏这首诗,不难感到它有一股新鲜的气息。初唐是我国古代一个强盛王朝的开端。唐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出现了高峰。延续二百年左右的诗歌的大革新大发展是以初唐为滥觞的。王、杨、卢、骆等当时的诗坛健将是较早出现的开拓者。首先,他们反对唐初那种从六朝承袭下来的浮艳的诗风。杨炯说,王勃“尝以龙朔初岁⑧,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⑦可见他是有意识地改革诗坛的弊病,提倡刚健的诗风的。就拿王勃的这首诗来说,确实一洗绮丽之习,质朴雄浑,横溢奔放,必定曾使当时的读者耳目一新。这种诗风尔后就大大发展起来,成为盛唐诗坛的一种主导的风格。其次,他们对新诗体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就拿五言律诗来说,这种在唐代逐渐成熟和盛行起来的新诗体,在王勃等人的笔下已经开始尝试和形成了。王勃的这首诗,就是二首相当成熟的五言律诗。再读一读王、孟的五律,进而读一读李,杜的五律,就会发现这种新诗体在有唐一代的发展如大江奔流,一脉相承,而越往前去波澜越壮阔。
著名文学史家郑振铎在谈到王勃的诗对后来诗歌的贡献时,满怀 地说:“正如太阳神万千缕的光芒还未走在东方之前,东方是先已布满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我们不妨把王勃的这首诗看成黎明女神项链上的一颗明珠,这样看,会更能领受它的迷人的魅力。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①古人对于离别是很动感情的,送别是郑重其事的。那时候,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又落后,一别动辄多年,能否再见很难说。他们那样重视离别是可以理解的。士大夫阶层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赠,还常常写诗文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藉以抒发别情或者相互勉励和安慰。所以在古代诗歌遗产中,送别的作品有相当大的数量。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王勃(650-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人。他只活了二十六岁就死了。但是,由于他勤奋学习,因而在短促的一生中,作出了显著的成绩。他既能写诗又会作文,与当时的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同样著名,被称为“初唐四杰”。
一般说来,人们在同自己的亲威、朋友离别时,心情总是难过的,依依不舍,免不了要讲些祝愿一路平安、保重身体或者后会有期之类的话,有的甚至还要作出“儿女态”,流下眼泪来。这当然是人之常情,毫不足怪的。但是,诗作为艺术,如果把这些都写了进去,那就会显得俗套、平庸,没有味道了。王勃不愧是一位市斤,他才不去写这些呢!他的这首送别诗,别开生面,用自然朴实的语言,写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把人的思想境界大大提高了,读后使人深受感动。
在这首诗里,开头两句写送别时的情景。当时,诗人是在长安供职,他要送自己的好朋友杜少府(官名)去蜀州上任。蜀州,在现今四川省,州府在崇庆县。两人一起走出了长安城,来到分手的地点,心中有话,但却相对无言,只好观看四周的景致,以克制自己的离情别绪。“城阙辅三秦”,但见庄严壮丽的长安宫城,被地势险要的“三秦”环护着,气象巨集伟。“风烟望五津”,再看朋友所要去的地方,千里迢迢,茫茫一片,什么也看不清楚。这一近一远、一明一暗的景物,对比强烈,构成了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送别画面,饱含着诗人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之情。
诗的三四两句是点题的,下面讲明了朋友之间分别的意义。在社会生活中,筵席总是要散的,感情十分深厚的朋友也难免要分别,不可能永远会聚在一起。其原因就在于“同是宦游人”,各人有各人的职守,都要奔赴自己办事的岗位。所以,这种分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决不会分别而疏远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诗人和杜少府分别的意义就在这里。
“海记忆体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意味深远,是全诗中最重要的部分。它表现出诗人的宽阔胸怀和远大抱负,使真挚的友情得到升华。人们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叫做“知己”,他有时近在身旁,有时却远在天涯海角,但无论空间怎样的改变,时间如何的推移,友情应该是牢不可破的。而且,决不能狭隘地认为“知己”只有一个;世界上到处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同样都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抱着这样的认识和心情与朋友分别,那就不会感到孤独寂寥,相反地却是感到乐观进取,不管到了何处,都会觉得好像仍在与自己的老朋友在一起,促膝谈心,那样的快乐、幸福。
说到这里,诗人还嫌余意未尽,再加上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他语重心长,勉励朋友在分手的时候,千万不要象小孩子那样掏出手绢来揩眼泪,悲伤难过,而要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这样的诗句,扣人心弦,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
“初唐四杰”的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束缚,勇于创新,但还不够完善。例如王勃的这首诗,三、四两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按照律诗的要求,应当是对仗,但却用了散调,不够合律。后来,有些轻薄的文人就讥笑他们。然而,这掩没不了他们的成就。杜甫说得好:“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讥笑他们的人消亡了,而住院病人的诗则将千古流传下去。
评析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记忆体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权威分析
唐诗鉴赏大词典:
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濛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因首联已对仗工稳,为了避免板滞,故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翻译一下,那就是:“跟你离别的意绪啊!……”那意绪怎么样,没有说;立刻改口,来了个转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
三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
尾联紧接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象一般小儿女那样。
南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黯然消魂”的情感。王勃的这一首,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就是境界不一样,有的是送别时的孤寂之情,有的是送别时的悲凉之情,有的是送别时的不屈之情。假如说《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既描写了冬天,又描写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与一般的离别诗有什么不同题目缺少主语
请将题目补充完整
以便解答
简要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格调上与一般送别诗相比,有什么不同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格调上与一般送别诗相比大不相同。一般的送别诗多是写恋恋不舍,眼泪沾巾,借酒浇愁,王勃的送别诗却写道: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格调高雅,立意不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