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皇家冷漠,缺少人情味。
本身在封建社会当中,皇家和寻常人家就不一样,皇室的任何一个成员,每天需要做的就是去钩心斗角,为了得到更多的权利,这些人眼中压根没有所谓的亲情可言,更不要说是人情味了。而且古代的皇子或者是公主在出生之后,是需要和自己的亲生母亲分开的,而这些皇子或者是公主一般都是由专门的奶娘抚养长大,所以顺治帝本身和自己母亲的感情也是非常的淡漠,不过这其实也是古代皇家母子的通病了。
02、因为多尔衮的存在,所以顺治帝对孝庄产生了逆反心理。有人说,在真正的历史当中,多尔衮和孝庄之间并没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但不管怎么说,这两个人确实传出了一些不太好的绯闻,而这一点也是让年轻的顺治帝特别的反感,主要还是因为自己的面子过不去。在顺治亲政之后,也是立马惩治了多尔衮。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顺治帝也是对母亲产生了逆反心理,只要是母亲做的决定,他都是要反对的,时间长了之后,双方也是产生了隔阂。
03、因为孝庄包办了儿子的婚姻,所以他特别不开心。顺治八年,此时的顺治刚刚亲政,然而孝庄却决定为自己的儿子举行一场婚礼,并且选中了自己哥哥的女儿,也就是说这个女孩其实是顺治的亲表妹。孝庄之所以这么做,其实就是为了确定自己母家在皇宫当中的地位。可惜的是,顺治对自己母亲的安排却并不满意,并且他也不想受到别人的摆布,所以这也就严重的影响了母子之间的关系发展。
04、两个人的政治观点不一样。两个人之所以会反目成仇,其实也是因为双方的政治观点是不一样的,你比如说在对待汉文化的问题上,两个人的意见就不同。顺治主张学习汉文化,然而孝庄却反对这样子的意见,因为孝庄特别的排斥汉文化。
大清第一福星
清世祖福临是个福星,皇太极驾崩,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和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争皇位,为了避免出现内乱,破坏大清大好形势,有人提出折中方案,让福临继位,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当摄政王,双方各退一步,结果福临当上了皇帝。
虽然是皇帝,但年龄太小干不了啥,在王朝变迁的时代,摄政王多尔衮率八旗子弟入关,奠定了大清中原王朝的基础,福临成为大清朝第一位大一统皇帝。
这还没完,福临更有福的是,摄政王多尔衮没有儿子,多尔衮的弟弟多铎比多尔衮死的还早,多尔衮的哥哥又是一个烂泥扶不上墙的主。多尔衮既使篡位夺权当了皇帝,也无法传承下去,所以,他篡位根本没有必要,而且篡位还会落个坏名声。多尔衮帮助福临打江山,还要乖乖的扶持福临坐江山。
痴情的皇帝
福临成年后,孝庄太后给他娶了个媳妇,是孝庄的侄女,人不错,但福临看不上,废了她的皇后身份。孝庄又给他找了个媳妇,还是孝庄的娘家人,福临仍然看不上,再一次废掉皇后身份。
后来福临碰到董鄂氏,便是“人海之中找到了你,找到了爱的所依”。
要说福临痴情,他痴情得简直没有底线。董鄂氏是福临的弟弟博穆博果尔的媳妇,福临喜欢董鄂氏,便与董鄂氏偷情,东窗事发,博穆博果尔知道后找福临理论,福临当着众人的面给博穆博果尔一个大嘴巴子。博穆博果尔生气又窝火,郁郁而亡。福临就娶了董鄂氏。福临是皇帝,要啥样的女人没有,偏偏去抢弟媳妇,如果不是痴情没法解释。
福临的痴情还有例子。董鄂妃得了天花,天花是传染性极强的疾病,而且基本是不治之症,得病者能不能战胜疾病全靠天命。福临天天去看护、去照顾董鄂妃,他非常清楚自己会被传染,但他还要去,可见他对董鄂妃的痴情,远大于爱惜自己的生命。最后福临真的被传染天花而死。
可以说,福临是“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典范。
虔诚的佛教徒
顺治帝对西方传教士很敬重,有一个传教士叫汤若望,和福临关系很好,福临折服于他高深的学问,很多事情都向汤若望请教。汤若望对福临的影响甚至改变了大清命运。福临临终想让弟弟继承皇位,找汤若望商量,汤若望说立弟弟不利于皇权稳定,不如立儿子。福临对立第二子还是第三子拿不定主意,汤若望说应立第三子,因为三子玄烨得过天花,有免疫,不会再得,他继位有利于皇权稳定。结果福临立了玄烨为太子,成就了一代英主康熙大帝。
如果说福临对传教士只是敬重,那他对佛教就是虔诚。
福临在北京给自己建了寺庙,给自己起了法号“行痴”,请了一个师傅叫行森,他要放弃皇位,放弃国家,去当和尚了。孝庄劝说他不听,没办法只好请来行森的师傅玉林秀劝说。
玉林秀有招,福临是皇帝他不能强来,但他可以收拾自己的徒弟,他架起一堆木柴,倒上油,把行森绑起来,放到柴堆上,举着火把,要点燃柴堆,烧死行森。福临看到这情景,不能因为自己出家,让师傅送死,于是投降了,放弃出家。
从以上叙述我们可以看到,福临是个率性之人,原则性不强,不爱世间争斗,更爱世外清修。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公元1643年农历八月初九皇太极突然猝死,并没有宣布确定皇位继承人。在皇太极之前都是由贝勒爷内部商定选出皇位继承人。
皇太极有11个儿子,二子和三子早亡,剩下的9子中只有九皇子福临和十一皇子博穆博果尔是大妃所生,当时人们的观念是立嫡不立长,子以母贵,剩下的侧妃或庶妃生的儿子无权继承皇位。
除了这两个嫡出的皇子在还有一个靠自己实力一步步打拼出来的皇子是皇长子豪格也是皇位竞争人选。三位皇子中十一子没有竞争实力,只剩下皇长子豪格和九皇子福临了。
福临年幼,而豪格正处于盛年,已经是统领正蓝旗的亲王,占据非常大的优势。但是当时的情形是两白旗一致拥立多尔衮继承皇位,其他各旗是拥立皇太极的儿子为继承人。
不难发现皇九子福临由于年幼没有直接的拥护者,皇长子有正蓝旗直接的靠山。其他五旗的人虽然没有直接表明他们是拥护豪格还是福临,但有这五旗势力的旁观,多尔衮断然不敢做出违逆之事。而皇长子豪格关键时刻举棋不定,没有借用其他五旗发力,一举夺得皇位。
最终,6岁的九皇子福临被幸运地推上皇位。从某种意义上讲,福临继位是上天注定的,在如此复杂的形势下,只有福临继位才能稳定当时的局势。
如此说来,福临继位实际上与孝庄并无多大关系。即使她在背后参与了这场争夺战,但真正起作用的也并未是她,而是当时的局势造成的最终结果。
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有代善、豪格,多尔衮。代善以年老体弱退出竞争,只剩豪格和多尔衮,当时各派有火拼之势,多尔衮感到自己不可能当皇帝了,就主张立皇太极幼子福临为帝,多尔衮和济尔哈郎为左右辅政,多尔衮作为辅政王,实际掌管朝政 ,这个建议被各方认可的。福临继位与孝庄没有关系。不是电视剧演的戏说,是当时多尔衮想独揽大权,又怕落下话柄,才提出让当时年龄最小的福临继位。
孝庄皇后和多尔衮的纠葛
多尔衮原来的王妃是皇太极正宫哲哲皇后的堂姐妹,是孝庄皇太后的堂姑姑,豪格的这位夫人则是多尔衮王妃的亲姐妹,也是孝庄皇太后的堂姑姑,而豪格又是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的侄子。在汉族人眼中,他们整个一个 ……
顺治六年年底,多尔衮成为“皇父摄政王”刚满一年,他的王妃就去世了。一个月后,顺治七年正月,多尔衮纳娶了肃亲王豪格的夫人。当时,豪格死去不到两年。多尔衮死后,在汉族士大夫——甚至今天文人的笔下掀起了一阵喧嚣。核心意思是指责多尔衮用这种方式,继续报复已经死去一年多的豪格。
孰不知,这个指责可能仍然是驴唇不对马嘴。
多尔衮原来的王妃是皇太极正宫哲哲皇后的堂姐妹,是孝庄皇太后的堂姑姑,豪格的这位夫人则是多尔衮王妃的亲姐妹,也是孝庄皇太后的堂姑姑,而豪格又是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的侄子。在汉族人眼中,他们整个一个 。
实际上,在盛行多种姻制度的蒙古人和满洲人看来,这种彼此没有血缘关系的姻既考虑到了经济利益,又照顾到了未亡人的生活寄托,是再、再正常不过的了。他们不理解的倒可能是汉族人——什么三从四德!什么贞节牌坊!自己给自己的生活找了那么多麻烦和苦难,怎么还能自我感觉这么?
当年,三贝勒莽古尔泰死后,他的妻子分别由侄子豪格与岳托娶去做了夫人;努尔哈赤的第十个儿子德格类死后,其妻子又嫁给了德格类的弟弟阿济格;豪格死后,除了十四叔多尔衮迎娶了他的一位夫人之外,他的另外一位夫人则嫁给了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这些堂堂正正地记载在清代官方史书中的,只不过是一种与汉民族农耕文化具有重大差异的文化现象而已。那些在孔孟之道熏染下,既缺少人文情怀,又缺少对异质文化研究了解的汉族士大夫们,喋喋不休地用三从四德之类货色去评判别人,实在是令人讨厌。事实上,多尔衮在这里报复的恐怕不是已经死去的豪格,而是做给活着的孝庄皇太后看的。
我们无法知道多尔衮的这个举动,对孝庄皇太后有些什么样的心理影响。从常识和常情推测,她恐怕很难感觉愉快。如果她与多尔衮之间有夫妻之实,“皇父摄政王”又使二人有了夫妻之名,多尔衮却还要再娶豪格夫人为妻,显然对她的皇太后之尊是一种蔑视和伤害。假如多尔衮和她之间不是事实上的夫妻,她只是想通过“皇父摄政王”这个头衔给多尔衮这匹野马套上一个笼头的话,她就势必会在此举中,感受到多尔衮深切的不满与敌意。因此,无论如何,有了这样一件事,多尔衮身后就很难不受到清算了。孝庄皇太后也自然可以在这种清算中,保持住自己心理上的平衡与满足。
多尔衮死后,对他的清算表面上是由顺治皇帝发动的。其实,当时福临刚满十三周岁,显然可以将孝庄皇太后看成是幕后主使人。清算的凶狠程度,远远超过了一般的憎恶与报复。在到那时为止的大清朝历史上,针对自己人,似乎还没有如此凶残过。何况还是像多尔衮这样,对大清朝立过盖世功勋的人。对死人的过度摧残与侮辱,大体表现了这对皇家母子令人不齿的卑怯和变态。仔细翻检当日的史料,很难找到福临与孝庄皇太后如此痛恨多尔衮的充足理由。因此,除皇家的个人感受之外,其中,大约有这位皇太后很深切的政治考虑在。这种考虑,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成是,多尔衮在为自己生前的某些不恰当做法付出代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济尔哈朗和豪格的不公正待遇。
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同胞弟弟舒尔哈齐的第六子,从小由努尔哈赤抚养长大,他是多尔衮的堂哥,比多尔衮大十三岁左右。从史书记载上看,他很早就跟随努尔哈赤冲杀在战场上,立下过许多显赫的战功。因此,深受努尔哈赤与皇太极两代汗王的赏识,是努尔哈赤时期共柄国政的八大和硕贝勒之一,也是皇太极时代四大亲王之一。按照名次,他在四大亲王中还排列在多尔衮前面。
尽管拥有崇高的军功、威望和地位,但可能受父亲舒尔哈齐与哥哥阿敏命运的影响,济尔哈朗为人很是低调,远不像阿敏那样锋芒毕露。因此,福临继位以后,他主动要求将自己排在多尔衮前面的名次放到多尔衮之下,并要求诸王大臣商讨国事时,只报告多尔衮即可,不必报告自己。迁都北京后,他还率领诸王大臣主动要求在礼仪上,大幅度提高多尔衮的待遇。他做得应该算是足够了。然而,多尔衮为了满足多铎的要求,还是不肯放过他。当时,多尔衮的王府壮丽不亚于皇宫,却以济尔哈朗的王府超标为由,罢黜了他的辅政王,换上了多铎。这种仗势欺人、公然行私的行径实在太过乖张,不可能不引起济尔哈朗的痛恨,也不可能不引发人们的不平。
多尔衮对于豪格的处置,近乎丧心病狂,充满了不祥的气息。因此,尽管我们找不到多尔衮谋夺皇位的确凿证据,但这些排斥异己的举动,的确让人具有足够的理由感到不安。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可能特别希望多尔衮能够登上皇位。按照努尔哈赤生前制定的汗王推举制度,他们的愿望并非毫无道理。可惜,斗转星移,时势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他们的骄横和两白旗的威势,除了有效加深人们的恐惧与愤怒之外,令人对多尔衮的生前身后很难产生什么更加乐观的想像。
这一切,都是在小皇帝和孝庄皇太后眼皮底下发生的,人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是皇太后纵容和支持了多尔衮兄弟。事实上,为了福临的皇位,孝庄皇太后确实在很长一个时间段里,无条件地支持着多尔衮,直到他成为“皇父摄政王”为止。因此,对于多尔衮所做的一切,皇太后不可能不面临人们疑虑的目光,从而陷入尴尬。她只有有效地将自己打扮成多尔衮跋扈和野心的受害者,方才可能摆脱这种尴尬。
顺治五年,代善老病而死。顺治六年,辅政豫亲王多铎死于天花。顺治七年,多尔衮病死。努尔哈赤时期的八大和硕贝勒只剩下了济尔哈朗与阿济格,皇太极的四大亲王则只剩下了一个济尔哈朗。
面对阿济格的桀骜不驯,面对两白旗将士失去最高统帅的惶恐,面对多尔衮留下的诸多不平与动荡不安,只有济尔哈朗具有足够的威望与能力摆平这一切,只有济尔哈朗能够让孝庄皇太后母子摆脱尴尬的局面。这应该是孝庄皇太后迅速起用济尔哈朗,杀死地位崇高却不得人心的阿济格,并将一切恶行统统堆到多尔衮头上、严酷对待死后多尔衮的唯一原因。在这个意义上说,时年同样三十九岁的孝庄皇太后,其心计与无情,远在多尔衮之上。在她的老辣、深沉、阴狠面前,多尔衮简直就像是个混沌初开的毛头小伙子。
十年后,孝庄皇太后的儿子顺治皇帝死时,他的遗诏是在孝庄皇太后的一手主持下定稿并布告天下的。在这篇遗诏中,用皇帝的口吻,列举了福临自己生前的十四项罪过,基本可以看成是一份皇帝的罪己诏。
这位皇太后真够可以的。当年,为了儿子和自己的地位,她不惜降尊纡贵、自贬身价以取媚于多尔衮。多尔衮死后,为了儿子的皇位和摆脱自己的尴尬,她以中国历史上只有针对不共戴天的仇人才会采用的手段,清算了对她们母子恩德大于天的多尔衮。后来,在和福临闹得形同冰炭、几乎反目为仇的情势下,又在他死后,用儿子的口吻清算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当一种政治文化让一位情人和母亲只能用这种方式行事的话,也真是够令人不寒而栗的。只有乖戾而没有人性的皇家传统,才会造就出如此乖戾而没有人性的政治动物,让人夫复何言?
平心而论,这样的遭际,对于孝庄皇太后来说,也应是足够惨痛。儿子死的这一年,她年近五十。按照当时的标准,已经是一位老妇人。这种心路历程,可能促使她特别细心地呵护教养孙子玄烨,并终于培养出了一位足够出色的康熙皇帝。假如不是这样的话,孝庄皇太后在历史上会是什么样的一个形象,恐怕就很难说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