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三昧水忏详细资料大全

慈悲三昧水忏详细资料大全,第1张

慈悲三昧水忏法》 凡三卷。唐代知玄(一作智玄)述作。系依据宗密之圆觉经修证仪着录而成之忏法书。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唐懿宗时,悟达国师知玄膝上患人面疮,眉目口齿俱备,每以饮食喂之,则开口吞啖,与人无异,虽遍召名医而无效。后蒙迦诺迦尊者之助,殷重忏悔并以三昧水洗疮,疮乃愈。师为启后人忏悔之门,遂作本书。本书形式亦如其他忏法书,首先对诸佛菩萨归命,其次举忏悔文,对一切烦恼障、业障、四生六道之一切报障等忏悔终了,最后有发愿回向文。众生若依此忏法至诚忏罪,则可消释宿世冤业。此即后世盛传之‘水忏’。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慈悲三昧水忏 共 :三卷 朝代 :唐代 作者 :知玄 本忏的忏主,本忏的忏题,本忏的宗要, 本忏的忏主 以下内容取自佛教大德高僧 演培 长老《慈悲三昧水忏讲记》 忏悔法门出于佛说,特别大乘经中,所说忏悔和礼赞方法更多,但本佛说而以不同形式,建立很多礼赞文和忏悔文,则是中国各宗祖师。如天台智者的“法华三昧忏仪”,创始于梁武帝时,而为志公禅师所作的“梁皇宝忏”等。是忏法,皆以灭罪消灾,济度亡灵为本,在家的孝子贤孙,常请出家人修此忏法,是中国流传最久最广的一部忏法,特别在江苏、浙江更为风行。 现在讲的“慈悲三昧水忏”,是唐朝知玄法师,世称悟达国师,依宗密禅师所著“圆觉经证仪”而录成的,在中国佛教界,同样风行各地,僧俗佛子都爱修此忏法。水忏作于悟玄的经过是:国师是四川人,此忏约述于大唐懿宗咸通四年(西元八六三)。在他未显要时,在长安遇到一个奇特僧人,该僧患有恶疾,一般说是麻疯病,没有哪个僧人不讨厌他,且离他远远的,不敢与之接近。独师与之隔邻相处,不特不讨厌他,且无微不至的予以照应。国师后来欲回四川,异僧感于师的风仪,为一般人所不及。当要正式分别时,异僧特对师说:“我们在此相处甚得,并承对我多方照顾,无以为感,他日你如遇到什么灾难,可到西蜀彭州茶陇山(又名九陇山)找我,其山有两棵高大的松树,见到两棵松树就可见到我”。 国师与异僧分别后,就到长安安国寺修学,专心一意的研读三藏教典,逐渐深入佛法的堂奥。到了弘扬佛法,每堂法筵宏开,听众无不称美,于是声德光显,甚至唐懿宗帝,亦常亲临闻法。到咸通十二年(西元八七一),帝赐沉香法座,从此尊为国师。到唐僖宗中和三年(西元八八三),在师左股上突隆起一珠,人称为人面疮,疮上眉目口齿无不具备,如以饮食喂它,同样开口吞食,与人没有两样,当然非常痛苦,虽然遍请名医诊治,无法治愈。 国师在痛不可忍情形下,忽想起异僧别时对他说的话,于是忍痛远去成都茶陇山,寻找昔日同住异僧。到了山上天色已晚,四方察看不见寺宇,只见两棵高高松树,矗立于烟云间。国师看到这个情景,知道异僧必在山上,于是继续再向前进,见到“崇楼广殿,金碧交辉”,而异僧已立门口,很欢喜的迎接国师,并诚挚的留师过夜。夜间二人相谈,国师告以所苦,异僧安慰师说:“这是很小问题,不要为此苦恼,到了明日早上,我派童子,带你到泉水边,用水替你洗涤,立刻就可痊愈”。师经异僧安慰,很安然的入睡,不如平时那样感受痛苦。 次日天刚亮时,童子引至泉所,掬水为之洗濯,痛楚彻于骨髓,人面疮且大呼,你不能这样洗,让我先来问你:“你的知识非常丰富,历史当亦读得很多,西汉书上的袁盎、晁错传记,想你也曾读过,当知汉景帝时,吴楚等七国,因景帝削去他们的土地,联合起来反对景帝,为谢七国,你竟不惜一人,向帝献议杀我,我被斩于东市,如是重冤深恨,怎能相忘不报?老实告诉你,求报你已多世,因你十世为高僧,持戒亦极精严,报复不得其便,但从未放过你,此仇不报不是君子,所以仍时寻求你的过失,以报我的宿世之冤”! 冤家晁错续说:“总算你的修持,还有一点工夫,现蒙迦诺迦尊者,惠我三昧法水,洗去你我宿怨,从此不复以你为冤,我们各自以法为重”。悟达听后,感事特别,深加思惟,认为宿世冤仇,如不遇到圣人,怎能冰释?证知在世为人,不可与人结怨,结怨对己不利,迟早要受苦报,所以没有结怨,最好不要结怨,结怨就要解怨,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正是此意。因此,国师就在这儿,建了一个茅蓬,依经制为忏法,朝夕虔诚礼诵,真实忘于名利,泯除人我是非,礼忏得到利益,于是忏法传播。 悟达国师,如冤仇人面疮说,曾做十世高僧,现生亦是一位精通三藏的大德,且被懿宗帝尊为国师,不能不说是位极难得的佛法行者,可是在前汉景帝三年(西元前一五四)发生的事,到大唐懿宗年间,前后达千余年,怨仍找到头上,想想多么可怕!这不算久,经说“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除非不造罪,造了罪,未受果前,总是存在,是以做人行事,不可不加谨慎!悟达能洗除十生前的罪垢,全得力于圣僧迦诺迦尊者。佛法没有赦罪之说,有罪除了感果,就是依法忏悔,国师深感圣僧解怨释结,特作水忏以施仁慈于末世众生。 本忏的忏题 经有经题,律有律题,论有论题,忏亦当有忏题。本忏忏题,名为“慈悲水忏”,或加“三昧”两字,名为“慈悲三昧水忏”。忏是忏悔,就是做错事,或造诸罪恶,唯有真诚忏悔,罪业始能净除。印度本叫忏摩,中国译为请忍,或译悔过,汉梵并举,名为忏悔。忏摩译为请忍,显示犯诸过失者,在向前人表示自己错误时,请求前人容忍我的错误,以后不敢再有所犯。悔是追悔的意思,亦含悔过之意。义净三藏,认为悔之为悔,不可作追悔讲,因忏摩是印度的梵音,相当忍的意义;悔是中国所用的字,以追悔为目,悔与忍迥不相关,不可混为一谈。忏摩唯请恕义,其义较轻;提舍那是说罪义,其义较重。 义净所论虽得正鹄,但诸经论所出忏悔,是与忏摩对译,我们不可不察。天台智者在金光明经文句第三,说忏悔二字为共译语,各有诸种的意义,并不怎样的正确。如该文说:“忏是首,悔是伏。如世人得罪于王,伏是顺从,不敢违逆。不逆为伏,顺从为首。行人亦尔,伏于三宝足下,顺正道理,不敢作非,故名忏悔。又忏名白法,悔名黑法。黑法须悔而不作,白法须企而尚之。取舍合论,故云忏悔。又忏名修来,悔名改往。往日所作恶不善法,鄙而恶之,故名为悔;往日所弃一切善法,今日已去誓愿勤修,故名为忏。弃往求来,故名忏悔。又忏名披陈众失,发露过咎,不敢隐讳;悔名断相续心,厌悔舍离。能作所作合弃,故言忏悔。又忏名惭,悔名为愧。惭则惭天,愧则愧人,人见其显,天见其冥,冥细显粗,粗细皆恶,故言忏悔”。 智者对忏悔的多种解释,看来有它意义,有人不以其说为然而予驳斥,知礼为替智者辩护,在金光明经文句记第三上说:“然忏悔二字,乃双举二音。梵语忏摩,华言悔过。悔过由首伏、黑白、弃求、露断、惭愧等五义而来。今既华梵二音并列,是故大师以首释忏,以伏释悔,乃至以惭愧与忏悔对释,禀者即欲于二字而修首伏之行及惭愧等。斯乃善巧说法之相,故不可以华梵诂训而为责”。知礼虽作这样解释,但仍不免是属强辩。 事实,忏悔或悔过之法,佛在世时,触事而使弟子等如法实行。有关事实,散见诸经律中很多。如布萨及自恣二法,就是定时的忏悔,前者,每半月于僧伽中诵戒,数罪过的种类,各自若对罪过有所牴触,就当在大众中告白忏悔,上座则对犯戒者加以训诫,宣布予以宽恕,其罪也就消除。后者,每年举行结夏安居到最后一日,会众互相戒告,各自忏悔,共图德行磨练,以求德行增进。又戒律中,制定四条或八条(比丘尼)的波罗夷、僧残、波逸提等,亦以忏悔为要。佛以忏悔作为重要轨式行于僧团。 忏悔的仪则,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第四忏六聚法篇中说:“欲行忏时,须具五缘:一、请十方佛菩萨等;二、诵经咒;三、说罪名;四、立誓言;五、如教明证”。圆觉经略疏钞第十二等说:“小乘忏悔,必请大比丘为证,对大僧:一袒右肩;二右膝着地;三合掌;四说罪名;五礼足,具如是五法。对小僧,具余四法,不要礼足。大乘忏悔,先庄严道场,香泥涂地,室内作圆坛,悬五色幡,烧香燃灯,敷设高座,请二十四尊像,设肴膳,著新净衣服”。忏悔仪,可说非常认真严格,不是苟且可将罪恶忏悔清净。 忏悔灭罪之相及其所得功德,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有这样说:“若有众生得三业善相时,光明遍满其室,闻特殊异好香气,身意快乐。或梦佛菩萨来,手摩其头叹言:善哉!汝今清净故,我来证汝等”。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第三说:“若能如法忏悔者,所有烦恼悉皆除,犹如劫火坏世间,烧尽须弥并巨海。忏悔能烧烦恼薪,忏悔能往生天路,忏悔能得四禅乐,忏悔雨宝摩尼珠,忏悔能延金刚寿,忏悔能入常乐宫,忏悔能出三界狱,忏悔能开菩提华,忏悔见佛大圆镜,忏悔能至于宝所”。忏悔功效之大,无有可与相比,所以修学佛法定要忏悔! 忏悔对修行有重要性,是无可怀疑的,但正式忏悔时,又有几种不同。依四分律羯磨疏第一、同济缘记等,说有制教忏与化教忏两种:违于戒律的罪,用制教忏;有关业道的罪,用化教忏。于中,制教忏,属于出家五众、小乘、现犯、事业;化教忏,通于道俗七众、大小乘、三世、十业。又制教忏,有众法忏、对首忏、心念忏三种:众法忏,是在四人以上的僧中忏悔;对首忏,是对师一人忏悔;心念忏,是对本尊称念忏悔。 摩诃止观第二上说:忏悔有事忏与理忏之别:事忏,又名随事分别忏悔。事即事仪,如事业的礼拜瞻敬,口业的称唱赞诵,意业的存想圣容,三业殷勤求哀,忏悔过去、现在所作的罪业。一般所说忏悔,大都指这事忏。理忏,又名观察实相忏悔。要知过去、现在所作的一切罪业,皆是从心而起的,如知自心本性空寂,所造一切罪相自亦悉皆空寂。如是观察实相之理而灭其罪,名为理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说:“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亦是理忏。 其他,如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第二、维摩经文疏第十五、金光明经文句记第三等,都就大小乘说三种忏悔:一、作法忏悔,准于佛陀律制,自说自己罪咎,不敢有所覆藏;二、取相忏悔,又名观相忏悔,观得十二种等相,其罪就得到消灭;三、无生忏悔,又名观无生忏悔,以无念之念而念实相,观罪体无生。作法与取相是属事忏,无生一种则属理忏。在诸忏悔中,以理忏为要,能澈底的灭除罪业。不特释尊说罪业本空,毗婆尸佛亦说罪福皆空,毗舍浮佛则说罪福如幻,拘那含牟尼佛说能知罪性本空。古德说:“谛观七法偈,真忏法之鼻祖”。如不能观罪性本空,一个一个罪业忏悔,忏悔到何时才能忏悔清净?不过要注意的,所谓罪性本空,要到相当程度,才可作这样说,凡夫处处执著,怎知罪性本空?所以凡夫行者,应知罪业果报,是丝毫不爽的,不可随便造诸恶业,有了罪恶之业,就当改过自新,如法忏悔,务使罪业冰消。 罪恶或过失,不说无始具有,现生亦不可能不造恶,所以儒家有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问题有过是否能改?“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涅槃经说:“有二健儿:一不作恶,二作已能悔”。一个真诚忏悔自己罪业的人,佛法认为还是一个极为难得的健儿。最怕有罪不承认有罪,或是承认而不肯忏悔,那就真正成为不可救药的罪人。若能痛加改悔,矢志重新做人,而且从此以后,在任何情况下,甚至牺牲生命,不复更造新殃,下此一念决心,不但成为健儿,且仗三宝慈悲加被之力,在佛道上稳步前进,不会遭遇到什么魔障! 再来说水:水在自然界中,是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聚集状态存在的。空气中固含有水蒸气,就是土壤和岩石层中,有时也积存大量的水,且水是动物植物机体所不可缺少的组织部分。如佛法所说生命肉体,是由四大组合成的,其中就有水大可知。不特如此,成人的生命肉体,百分之六十七是水分,因此,科学家把人体当作是一大水囊,甚至骨头亦含有百分之四十的水。所以生命的每一过程,都有赖水的维持。医学家说:每人每天平均应喝七八杯水。人一天不吃饭,不致成为问题,如一天不喝水,对身体会有极大的不利,为人对水岂可忽视? 如上所说可知水的重要性,但这只就自然界所有的水说,而此所要说的水,是“三昧水”,能为人解冤释结,能荡涤人们罪业,佛法行人对这更不可忽视。楞严经说:过去有位水天佛,大约由修水观而成佛的,所以说法教诸菩萨,也以水观令人修习。当水天佛尚住世时,有个月光出家而为比丘,如佛开示,在静室中,安禅常修水观,因而入三摩地。月光比丘有个弟子,见师久处室中,不知在做什么,就从窗隙向内观察,哪知看来看去,不见师父所在,只见满室清水。这就是观水现水,以水为身,水外更无他物,可说即是得三昧水。 三昧是印度话,中国译为正定,或译等持等。将此三昧修好,心就住于一境,成为不动状态。小乘俱舍等诸论中,以三摩地为心所法之一,心能摄持心所,即得住于一境,不会再向外散,但经部及成实论等,不承认三摩地为一实有自体的心所,唯是心于一境相续而转,名三摩地。三摩地、解脱、禅、三摩钵底等,虽皆是指心于一境相续而转状态,但其意义各各不同。大乘智度论第二十八说:“诸三昧门者,三昧有二种:声闻法中三昧,摩诃衍法中三昧。声闻法中三昧者,所谓三三昧。复次,三三昧:空空三昧、无相无相三昧、无作无作三昧。复有三三昧: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复有五支三昧、五智三昧等,是名诸三昧”。智论五说:“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同论二十三说:“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这是三昧的特色。大乘义章第十三说:“定者当体为名,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言三昧者,是外国语,此名正定”。又说;“心体寂静,离于邪乱,故名三昧”。三昧又可译为正受,就是于修定时,正所观之法,所以名受。总说一句,三昧就是定心不散。 接着来说慈悲:慈是给与一切众生的快乐,悲是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智论二十七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譬如有人,诸子系在狱中,当受大辟。其父慈恻,以若干方便,令得免苦是大悲;得离苦已,以五所欲给与诸子是大慈”。有人认为唯佛慈悲,方可说为大慈大悲,余皆不得名大慈悲。有人问道:菩萨所行慈悲,亦是大慈大悲,怎么可以说小?当知这是观望不同:望于二乘,菩萨慈悲固可说大,望于佛陀,菩萨慈悲就名为小,真正可以说为大慈大悲,唯佛与佛乃得称之。 至有说小慈小悲者:如有人心里经常在念,我要给与众生的快乐,可是口惠而实不至,并未真有乐事给与众生,怎可说为大慈?或有人观众生身心受苦,不期然的对之生起悲愍,说要拔除众生的痛苦,但亦只是心里想想而已,对于众生的痛苦丝毫未加拔除,怎可说为大悲?既未实质的拔苦与乐,为什么还要说为小慈小悲?因他有这样的心念,比全无拔苦与乐的心念要好,所以说为小慈小悲。 大慈大悲不是这样:心念众生令得快乐,确实给与众生乐事,使众生真感受到快乐,这就称为大慈;心里愍念众生痛苦,如实将众生痛苦拔除,令不再有痛苦的感受,是即称为大悲。诸佛称为大慈大悲,能澈底给与众生涅槃大乐,能究竟拔除众生生死大苦。如人见到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堕三恶道受苦不绝,发起慈悲心来,愿皆代受其苦,到众生痛苦解除,或给世间五欲快乐,或与禅定快乐,或复给与最上快乐,让诸众生任意享受,无不感到满足。如是慈悲,不能不算难得,但与佛的慈悲相比,仍然差得很远,甚至可说千万分中不及一分。因这只是世间快乐,欺诳而不真实,不能离生死大苦得涅槃大乐。 古德说:“万亿神通,百千三昧,若离慈悲,总归魔业”。慈悲的重要可知。当知慈悲,不特是佛道根本,亦是智慧妙用,没有智慧,怎么会有慈悲?运用慈悲在生死中度生,必是大智慧人。世间很多愚人,看到别人得乐,还要设法障碍,怎能望他与乐?看到别人受苦,唯恐受苦不多,怎能想他拔苦?菩萨修诸万行,拔众生痛苦,给众生快乐,皆从慈悲心出发,以慈悲心为前提,假定没有慈悲,一切福德智慧,都不算菩萨行。大乘佛法的心髓,唯有大慈大悲可以表达!离了慈悲,没有佛菩萨及佛法可得,佛法是从慈悲流露出来,佛菩萨由慈悲而有。菩萨在生死中度化众生,同样随波逐浪的滚来滚去,如无大慈悲力支持,早就入于寂灭涅槃,哪里会在生死中往来?再如无上佛陀,本可享受甚深禅定清净妙乐,但为教化人类众生,从一聚落到一聚落,从一乡镇到一乡镇,以种种譬喻因缘,为诸人群说法,并忍骂詈毁谤打击,若无大慈悲力支持,早入解脱三昧,享受觉法之乐,哪里还会到城邑聚落,去度化迷昧的苦难人群? 经论说到慈悲地方很多,大体都说三种:如大涅槃经等,大智度论等,皆说三种慈悲:一、众生缘,谓缘众生五蕴组合的生命体,受诸痛苦逼迫,很少得到快乐,要解决他们痛苦,给与应有快乐。而此世间慈悲,只缘有关父母、妻子、亲属等,如没有关系的他人,与乐拔苦的慈悲心,就不会生起,是名众生缘慈悲。对自己人有此慈悲,当然是不错的,但心量未免太狭小,不是佛法所重的慈悲。二、法缘,如缘贫穷众生,有何所需用物,就如所需施与,名为法缘。或说见诸众生及诸法,皆从众缘而生,无实自我及人,但有五蕴法的生灭法数,如是行慈,是为法缘。或说念诸本来无我的众生,但妄为我人之所束缚,不禁深为哀愍,以行慈悲,告诸众生五蕴组合的生命,无实质的我人众生寿者,是为法缘慈悲。三、无缘,通常说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而此唯是佛有。如说五蕴空寂,本来无有,住第一义中,施无度之度,不著有实有能度者,实有所度者,虽然如此,但仍无缘而缘的度一切众生,以是诸法实相智慧,令诸众生得之,是名无缘慈悲。 本忏的宗要 忏悔法门,自从于南北朝齐梁时代盛行以来,直到今日,不特仍为佛法者所奉行,而且盛行不减过去,不论什么道场,不论什么忏法,只要定期举行,总有很多在家奉佛者,至诚恳切的前来参拜,至于道场远近,不在考虑之内。原因每个学佛者皆知,各种忏法都是依于佛说而来,佛在经中所以散说忏法,就是体认到众生甚至佛子,业障太过深重,非忏悔不能消除,为愍念众生及学佛四众,特在经中说明礼忏拜佛,以期洗除过去现在所造种种障垢,从而获得生命的真正解脱! 礼忏可以洗涤罪垢,虽是各个忏法共有功效,但本忏法特以三昧水,洗去宿世怨仇垢心,尤其有它特色。不过在发心礼佛洗罪前,先当请求十方一切贤圣,作为自己革心洗面的证明,诸佛贤圣虽不一定会现前,但开始礼忏时,果能心净智明,那你在道场中,就可常得见佛,亦会发生最大功用。怎知诸佛贤圣无所不在?华严经说:“譬如日出普照世间,于一切净水器中影无不现。佛日亦尔,普现法界无前无后,一切众生净水器中影无不现”。所以在礼忏时,应如面对佛陀,至诚恭敬礼拜,甚至拜一拜,皆予以观想,必然能够得大利益。 礼忏是不是真的发生力用,问题在礼忏时是否至诚,至诚忏悔定会发生与乐拔苦功用,因为至诚,对己固能忏除业障,对人亦能慈悲利他,不特如此,就是成佛成圣,亦无问题,所以本忏宗用,特别殊胜有力。吾人修学,不管礼忏诵经,决非盲无目的,有其趋向归宿,不知有所宗趣,只是一味礼诵,纵然礼诵得多,结果无所归宿,等于白白礼诵。未证最高佛果以前,不论是什么程度的人,三障皆未消除,只是轻重不同,佛法行者礼忏,当以净除三障为唯一目的,这是时刻要紧记住的! 各种忏法的制定,都是为了消除行者的三障,原因众生从无量劫来,所造一切罪业,皆当忏除净尽,不容丝毫存在,且真诚忏悔后,从今至未来际,决不更造罪业,业性虽说本空,果报定不有失,若认苦果难忍,发露忏悔之时,应向三宝恳求,愿能哀愍济拔,使我及诸众生,三业罪障转成解脱,六根重愆成六神通。这样忏悔,一切忏法皆同,“慈悲三昧水忏”,自亦不会例外。真能忏除三障,是为忏法大用。本忏除能忏除三障,还可解冤释结,是为本忏法的另一殊胜功用。

慈悲,意即给诸有情快乐与快乐之因,并将诸有情从苦难与苦难之因中拔救出来。对众生发慈悲之心,即为慈悲心。

慈是指带给他人利益与幸福。悲是指扫除他人心中的不利与悲伤。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

慈悲心,在佛教中又称为四无量心: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人的一生短短不过几十年,有人锦衣玉食,有人穷困潦倒;有人功成名就,有人默默无闻;有人锒铛入狱,有人万古流芳……我总结了人生十大悲哀,大家一起看看:

1、没有梦想,没有目标。 “如果一个人没有梦想,那和一条咸鱼有什么区别?”人生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浑浑噩噩几十载,蹉跎岁月,何苦来哉?

2、没有技能,没有才华。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学习是人获得更多才华与技能的唯一途径,小时候,以为学习差无所谓,但来到 社会 ,才深刻发现老师和父母说的都是对的,悔之晚矣。

3、没有 健康 ,没有体魄。 “ 健康 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人生在世,只有 健康 的体魄,你才能去实现梦想,展现才华,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而不是缠绵病榻,郁郁而终。

4、没有童年,没有快乐。 “有些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些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快乐、 健康 的童年绝对会影响人的一生,对其今后三观的形成也意义巨大。

5、没有家庭,没有温暖。 “家是最后的港湾”。小时候,有父母保护;长大了,有爱人给予温暖。在你的人生中,家庭不可或缺。

6、没有平安,没有幸福。 “你永远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我们要活在当下,珍惜身边的人,把握拥有的幸福。

7、没有好好抑制自己的欲望。 人的欲望很多,既可以实现自己的野心,也可以让自己万劫不复,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才能成就更多。

8、没有积极向上的精神。 绝大部分的人生来需要奋斗,如果你努力也曾有遗憾,更怕的是自怨自艾,牢骚满腹,行动上的矮子,语言上的巨人。

9、没有一颗仁善的心。 人生而善良,但也会受影响,恶向胆边生。只有保持一颗向善的心,才能共同建设一个和谐 社会 。

10、没有教育好子女。 子女是传承,是希望,只有教育好了孩子,才能交托给他一切,否则只能绝望而去。

人生十大悲哀是什么?这道问答题让人沉浸在深思苦想中。现回过头来看风雨人生路程,看 社会 沉浮万事万物,看红尘滚滚的人世间,那千奇百怪的人生悲哀不断的涌现出来。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文化科学知识,尤为没有历经大学校园高层次的教育、专业知识技能的系统学习与锻炼;

2,没有谋生的强有力手段和一技之长,个人生存和生活状况十分艰难困苦;

3,没有一个 健康 身体,大小疾病终日缠身度日,生活质量低下;

4,幼年时代丧父或母,成为人世间举目无亲的孤儿;

5,中年时段痛逝结发妻子或丈夫,一个完好家庭不在人生;

6,老年岁月丧亲子,走进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境地;

7,没有选择好理想职业和人生伴侣,人生成就感荡然无存;

8,违法犯罪成为人民罪人,在铁窗生活里和劳动改造中逐步获得新生;

9,从事赌博与吸毒,毁掉家庭、毁掉个人前程、毁掉美好人生;

10,没有积善积德,教育好子女,为国家服务,为 社会 和人民创造财富贡献力量!

哀叹人生十大悲:一悲少年父母亡,孤苦伶仃。二悲中年丧发妻,失家少衣。三悲老来失独子,有始无终。四悲生不逢时满天飘,居无定所。五悲欲壑难平招灾祸,自亡其身,六悲朝三暮四花花心,喜新厌旧伤心身,难入祖坟成孤魂。七悲一事无成,懒成性,穷困潦倒无人问。八悲遭人暗算气不匀,忧郁寡欢度残生。九悲儿女不孝闹纷纷,家破人亡难立身。十悲老来疾病总缠身,临终无人葬残身,孤苦终身。

人生逢喜避灾祸,悲惨之事绕开过,准与不准任评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小悲自作自受,大悲命造如此。

我们的小悲情

演唱:范悦真/常汉卿

作词:范悦真/谢长慧

作曲:范悦真/常汉

对白(范悦真/叶泰铮):

你说阿,你爱的人明明就是我阿,你告诉她阿,你爱的人是我,不是她

你错了,我爱的人是她,不是你,再见

不要走,好吗

范悦真:

你感觉和她在一起比较幸福

我对你的想念没人可以加倍的还给我

你不顾及我的感受

因为没结果因为没快乐

听别人说了你们的分分合合

而我却无法干涉你们的生活

这首代表我悲伤的歌我不会哽咽的结束

带上微笑涂上鲜艳的口红

我不会玩俄罗斯方块

不懂怎样让我们复合

或许你们的相遇是一种巧合

最后我成了第三者

有了第三者该有的痛苦

但这都是我的走埋下最没用的伤痛

成全你们用身体的爱情

原来你最需要的是纵欲的Feeling

常汉卿:

鼻边传来一阵迷人的花香

但我明白你要的不是它

我给不了你想要的讨好

别人说累了就想要那个他

寂寞到害怕迷茫找不到他

没关系我要的不是他

范悦真:

爱情让人麻木

爱过之后才知道错误

如果这是最终的结果

我会闭上眼睛结束

闭上眼睛让步

闭上眼睛承受

闭上眼睛忘了痛苦

闭上眼睛我不哭

曾经总说自己态度太坚强

原来懦弱时要背负如此的伤痛

那我就走 你们好好生活

今后的路你们要一起走

不管多么艰难

你们要知道那是我的祝福

常汉卿:

鼻边传来一阵迷人的花香

但我明白你要的不是它

我给不了你想要的讨好

别人说累了就想要那个他

寂寞到害怕迷茫找不到他

没关系我要的不是他

你只要把一件事情搞明白就可以了

你所能看到的一切物质现象 和你是同体的 就好像你是其中的一个手指头 另外四个看上去都是独立的 但是你们都是同体的 所以才说 无缘大慈 同体大悲 对待一切人都要像对待自己一样

阿弥陀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0501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3
下一篇2023-10-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