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有什么特点?有哪些特有代表性的歌曲?我上课要用,急!

陕北民歌有什么特点?有哪些特有代表性的歌曲?我上课要用,急!,第1张

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小调分为通行小调(抒情歌、叙事歌、诙谐歌);社火歌曲(秧歌、船曲、灯曲);风俗歌曲(迎亲歌、酒曲、祈雨调、神官调);丝弦小调(榆林小调、二人台、道情、碗碗腔);大型套曲(洛川套曲、审录)、

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下面分别介绍陕北民歌的分类和各种体裁的特征。

(一)劳动号子

1劳动号子的产生

劳动号子是劳动者伴随劳动节奏而唱的民歌。紧张的劳动动作,沉重的体力负荷,赋予了它的歌唱以劳动呼声——吆喝、呐喊的特点。因此民间把劳动号子不叫“喝”,北方叫“吆号子”,南方叫“喊号子”,四川叫“哨子”。劳动号子是人类社会第一种诗歌形式,也是后来一切诗歌的源头之一。

(二)信天游

信天游属于民歌中的山歌体,是山野之歌,因此,神府一带又叫它作“山曲”。它是陕北民歌中最有特色的歌种之一。数量最大,曲调最多,内容最广,最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因此,民间曾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之说。

一、信天游的流传

信天游以绥德、米脂一带的最有代表性。山西河曲、内蒙伊克昭盟、宁夏盐池等邻近地区的信天游,由于受山曲、爬地调以及花儿的影响,别具风味。同时有些歌为几个地方共同所有。

传统的信天游多是表现妇女婚姻、恋爱以及家庭生活中的痛苦和对封建礼教束缚的反抗情绪;也有表现在漫长孤独的旅途中脚夫们抒发艰难生活的苦闷以及对家乡亲人眷念;还有反映劳动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了表达这些丰富的思想感情,歌手们常常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即兴创作,出口成诗;于是优美动听的歌声就信天而游,遍及山野乡村,因此,人民就把这种形式叫作“信天游”或“顺天游”。随着革命形势的民展,信天游不仅表现劳动人民个人的喜怒哀乐,它还紧紧地和革命斗争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无数歌颂党、歌颂领袖、歌颂革命、歌颂新生活的信天游。今天信天游已为陕北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表情达意最直接最简便最优美的艺术形式。

二、信天游的特点

①信天游的歌词特点是上下句结构的两句体。由于它的词是依声之词,受着乐句的严格限制,因此就形成了两句一节的稳定形式。它用比兴作为形象思维的手段,去选择生活,提炼出内容与形式和谐的统一的艺术形象。这就是“索物托情”或“触景生情”。这两种传统的表达方法在信天游的长期发展中,已成为自己的优良传统,它一般是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比兴的运用,自然巧妙、贴切精当。句式多样,节奏鲜明,押韵方式,灵活自由。读起来琅琅上口,唱起来悦耳动听。篇幅可长可短,两行可作为独立的一首小诗,多行多段有机结合,可使短章变为连续性的长歌,表现更为丰富完整的内容。

②信天游是一种抒情小曲,如上所说,因为它是户外的山野之歌,环境空旷,又不受劳动动作的限制,所以它在曲调上的特点是粗犷奔放,悠扬高亢,充分体现了陕北人的豪放性格。正如信天游所唱的“空窑里唱曲展不开音”。当然信天游也有缠绵、委婉、细腻、淳厚的曲调,象妇女们思念情人的调子多是如此。

③信天游的演唱,不受曲调的了限制,可以根据歌词的内容和歌唱者的情绪,同一首歌唱出不同的感情,可长可短,可快可慢,同时每段歌词可以用任何曲调配唱,说明信天游的曲调并不固定。

三、信天游的分类基本上分为高腔、平腔两类。

节奏自由、音域较宽、旋律起伏较大、感情奔放的如:

(一)对面(价)沟里流河水,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

(二)你妈妈打你,你给哥哥说,为什么你把洋烟喝。

(三)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盼的好光(噢)景。

(四)你他的个打你呀不成你个才,为什么那露水地里穿红鞋。

演唱第一种类型,(例一、二)宜用高腔;演唱第二种类型,(例三、四)宜用平腔。高腔大多用假声,所谓“羊嗓子回牛声”歌唱,由于曲调奔放,悠扬高亢,加之音域宽,跳动大,节奏自由并富于变化,不少曲调用无限延长音和混合拍子,因而唱起来自由舒展,感情奔放,平腔结构紧凑,节奏较整齐,旋律进行比较平稳。

信天游和山西的“山曲”、内蒙的“爬山歌”,都属于山哥歌体,三者不仅在体式、手法以及曲调的灵活性、演唱风格等特点上基本相同外,在语言手法上也有十分近似之处。比如信天游唱:“攮刀子公公死囚汉,水牛角婆婆门上站。”爬山歌则唱:“枪崩鬼公公挨马鬼汉,吊死鬼婆婆门上站。”又如信天游唱 “牵牛牛花红通通,露水夫妻一场空。”爬山歌则唱:“雪花打墙冰盖房,露水夫妻不久长。”山曲则唱:“冰凌(这)盖房雪打墙,为下个大闺女不呀久长。”再如信天游唱“牵牛牛开花慢慢红,不估划牵牛牛开花一早晨。”这些句子彼此何其相似!其实这种情况是民间文学口耳相传,地区之间相互影响的必然现象。尽管它们在形式上具有相同之点,或者相似之处,但从民歌所反映的内容、语言,曲调的运用等方面的仔细分析,仍旧可以辨别出它们之间存在的显著差异的。就以爬山歌而论,它虽然题材广泛,但没有信天游内容丰富完整,尤其是革命民歌部分。在表达感情上,信天游细腻,歌词婉转,富有色彩,爬山歌则含义深远,风格粗犷。在语言运用上也各有自己地区群众地区惯用的方言口语。如爬山歌中常用“拉拉溜”、“漂哨”、“孤哨”、“搭摞”、“恍肠惚刮”、“强强价”等。有时为了押韵或表达强烈的感情,句末运用“勒”、“呀”、“啦”之类的虚词。这些都是信天游里不曾有的。此外,二者都运用叠词,而爬山歌中则运用的较多,在曲调上两者都具有鲜明的各自地方的色彩和乡土情调,但是爬山歌的曲调名称都是以本地区的地方命名的,这是它与信天游在曲调上的显著差异之一。

(三)小调

小调是指流行在群众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中的各种民间歌曲。如果说信天游是“山野之歌”,那么小调则是“里巷之曲”了。所谓“山野之歌” 是说属于山歌体的信天游是在农村流传和发展的一种民歌体裁。所谓“巷里之曲”是说小调的流传与发展更多的与城镇相联系,多数小调是由城镇传往农村的。

1小调的特点

①内容丰富,精粗杂陈。小调由于广泛地接触了城乡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加上职业艺人的传播和演唱本的印行,促进了小调在艺术上的更多加工,同时也给小调的思想内容带来了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它不仅反映了农民这一阶层的生活,而且也反映了小手工业者和其它劳动者及商人、市民的生活和意识,因此,小调内容纷繁,精粗杂陈,既有纯朴健康的歌唱,又有带着市民油滑、庸俗的曲调,缺乏象信天游所具有的那种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清新质的情调。但它表达内容和感情婉转细腻,并善于通过叙事的方法抒情达意。

②题材多样,生活面广。小调所反映的生活面极广泛。它既有表现革命斗争历史和歌唱现实生活的;也有叙述历史事件、传说故事或生活故事的;既反映各种重大的政治与社会事件;也反映日常生活中的游戏和风俗活动。特别是在革命年代,文艺工作者和群众编创了许多革命的新小调,发挥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战斗作用。

③歌词多为分节开形式。句式多样,有五言、七言不等。每段有四句、六句,也有三句、五句的奇数句子。有的歌词较短,有的歌词竟达二三十段。一般词曲较固定,不具即兴编唱的特点。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的,也有齐唱或一唱众合的。

④由于小调和歌舞、曲艺、戏曲相互影响,从而在艺术上得到了更多的加工。一般说小调节奏、节拍较工整,旋律曲折流丽,丰富多样而又规范,结构清晰完整具有独立性,并且广泛运用衬词、衬腔,常用乐器伴奏,并带引子、过门等套式。

2小调的分类

根据小调的思想内容,演唱方式和用途,我们把它分为通行小调、社火歌曲、风俗歌曲、丝弦小调、大型套曲五类。通行小调中又有叙事歌、抒情歌、诙谐歌。

通行小调

①叙事调

叙事歌和叙事诗一样,它是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有比较完整的故事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但不作具体细微的描绘。

叙事歌的叙事方式,通常以叙述为主,所谓叙述就是歌手们用第三人称来唱人唱事。有时则把叙述和代言结合起来,用第一人称代替作品中人物的歌唱。何其芳同志曾在《谈写诗》中说:“叙事诗不是在讲一个故事,而是在唱一个故事。”所谓唱故事,就是在叙事歌中不仅仅是叙事,而且要抒情。但这“情”必须结合人物性格和故事的进展。在叙事中抒情,在抒情中叙事,使叙事和抒情很好地结合起来。谢冤说:“叙事是情的母体,但情却是事的不驯之子。”这句话有两个含义,一是抒情不能空泛,二是叙述宜简,抒情宜繁。这就是说抒情必须在叙事的基础上,所抒发的感情是淋漓尽致,沁人心脾,其辞脱口而出,毫无矫柔装束之态,以增强叙事的特色。

叙事歌通常用用一个曲调多次反复来歌唱多段歌词,专业作者创作的叙事歌曲,大都采用通谱歌的形式,很少采用分节歌的形式。

②抒情歌

小调里虽有不少叙事歌,但绝大部分是短小的抒情歌。它是诗人歌手因客观事物而引起的各种各样的感情,如对祖国、领袖、故乡、亲人和一切美好事物的爱,对敌人和各种丑恶事物的恨,以及男女之间的爱情、朋友之间的情谊等欢乐、痛苦、忧伤、怀念、期望等感情的真切抒发,它不象叙事诗歌详细叙述生活事件的过程,不具体描写人物,一般没有情节,而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③诙谐歌

诙谐歌是用诙谐的笔触逗人笑乐的歌。一般具有生动的情节描述,幽默风趣,活泼欢快,能给人以无限乐趣和兴味。它可以赞扬先进、美好的事物,表现劳动人民机智、幽默的性格的乐观主义精神,也可以讽刺嘲笑丑恶腐朽的事物。

此外,小调中有些作品,题材、内容基本相同,却有不同的几种曲调或者同一曲调却有几中不同题材和内容的唱词。这种异变,正是口头创作的重要特征之一。

产生这种异变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民歌在劳动群众口头流传,没有物质形式把它固定下来,或者传唱者根据自己的情趣、爱好有意或无意进行改作,所以一首歌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往往被变动它们的面貌。产生这种异变现象的原因之二,是地区间的相互影响。

1、《半个月亮爬上来》

《半个月亮爬上来》是王洛宾根据西北地区民间音调创作的一首民歌。既保留了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的质朴无华,又显现了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段,因其曲调优美、意境深远、易于学唱而流传全国。

2、《康定情歌》

《康定情歌》是四川康定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汉族民歌,经江定仙编曲、由喻宜萱1947年4月19日在南京演唱。此后《康定情歌》在全国流传,而且声名远扬海外,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3、《敖包相会》

《敖包相会》是**《草原上的人们》的插曲。这首歌不仅描绘了草原夜空的辽阔、明朗,同时也诉说着人世间美好的爱情故事。历经半个多世纪,依旧传唱不衰。

4、《紫竹调》

《紫竹调》是广泛传播于吴语区(苏南、上海、浙江大部、皖南等)的传统小调歌曲,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歌。经过历代艺人的传唱和修改,各地的《紫竹调》都加入了自己的地方特色,在音节的处理上有所不同。

5、《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是**《小城之春》的插曲,由王洛宾创作。这首歌既有哈萨克民歌的特色,又有青海藏族民歌的风格,作为王洛宾最珍视的歌,属于王洛宾歌曲中艺术评价最高的歌曲,被赞为“艺术里的珍品,皇冠上的明珠”。

6、《茉莉花》

《茉莉花》流行于全国各地,是我国民歌的经典之作,有各种各样的版本。歌曲通过赞美茉莉花,借花抒情。

7、《鸿雁》(汉语版)是由吕燕卫作词,乌拉特民歌作曲,呼斯楞演唱的歌曲,该曲收录于呼斯楞2009年10月1日发行的专辑《塞北》中。(蒙语版)由额尔古纳乐队演唱,该曲是电视剧《东归英雄传》的插曲。

8、阿里郎,全称阿里郎打令,是著名的韩国人、朝鲜人、朝鲜族歌曲,也是朝鲜半岛最具代表性的民歌,阿里郎被誉为朝鲜民族的“第一国歌”、“民族的歌曲”。它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版本,最常听到的是流行于韩国京畿道一带的“本调阿里郎”。

这版本的流行是因为它成为1926年同名**的主题曲。后来该曲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期间被用作大韩民国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代表团的进场音乐。《阿里郎》被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省的经典民歌,属于小调。诞生于山东临沂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它的前身是1940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等人采集创作的《反对黄沙会》。

10、《谁不说俺家乡好》由吕其明、杨庶正、肖培珩作词作曲,歌曲取材于胶东民歌《王二小赶集》,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运用乐段作为写作手法,旋律音调具有典型的山东民歌的风格。被认为是一首山东新民歌,以山东民歌风味,唱出了沂蒙地区大好风光和军民鱼水之情。

小调又被称为小曲、俗曲等,是在农村和城市集镇上广泛流传的民间歌曲。与劳动号子和山歌不同之处有:

1、小调的流传和发展,反映了城市和乡村音乐文化的交互影响和密切联系。小调的流传遍及城乡不同阶层,并有广泛的社会阶层直接或简介参与创作与加工;

2、小调有固定的唱词和唱本;

3、除了一般群众外,小调有职业和半职业艺人在热闹的公共场所进行商业性演唱,并常有乐器伴奏。

小调常用四季、五更、十二月等形式连缀为多段分节歌。其曲调旋律性强,节奏、结构

规整匀称,艺术手法比较丰富多样,情感的表达比较委婉,寄抒情于叙事之中。

小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极其广泛。它不受某个特定的社会阶层和具体劳动环境的制约﹐它所反映的不仅包括农民﹐而且还有城市小手工业者和其他劳动者﹑商人﹑市民乃至江湖艺妓﹑贩夫走卒﹑和尚尼姑﹑流浪行乞者等各种阶层的爱情婚姻﹑离别相思﹑风土人情﹑娱乐游戏﹑自然常识﹑民间故事等﹐几乎无所不包﹔《打樱桃》﹑《绣荷包》﹑《卖杂货》﹑《小拜年》﹑《磨豆腐》﹑《看灯》﹑《补缸》﹑《采茶》﹑《游春》﹑《放风筝》﹑《打秋千》﹑《割韭菜》﹑《赶庙》﹑《游灯》等对於民间风俗生活场景也都一一涉猎。其中﹐有不少小调的唱词﹐往往能够以高度的概括力和尖锐的批判锋芒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使主题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意义。其中存在著一部分具有腐朽的剥削阶级思想影响和低级庸俗的内容。特别是在茶馆酒肆﹑青楼书场等环境中传唱的一部分城市小调﹐往往被某些无聊文人﹐纨子弟等加以篡改﹐使其成为矫揉造作﹑轻浮娇媚的靡靡之音。它们是小调的糟粕部分。

小调分为吟唱调、谣曲、时调三类。

吟唱调如儿歌、摇篮曲、叫卖调等都属于此类。这是小调中实用性较强的一类,常在日常生活的某种实际需要中歌唱。

谣曲其艺术形式比吟唱调成熟,篇幅不大,乐段结构完整,节拍比较规范。可分为诉苦歌、情歌、生活歌、嘻游歌等。

时调是小调中艺术形式发展得最为规范和成熟的一类。其结构严谨,旋律发展规范,唱词考究。常带有乐器伴奏,且因其具有可变化发展的“弹性化”表现功能,常被地方戏曲或曲艺吸收为曲牌。十大时调为:孟姜女调、剪靛花调、鲜花调、银纽丝调、无锡景调、妈妈娘糊涂调、绣荷包调、对花调、叠断桥调和杨柳青调。

小调又称“小曲”、“俚曲”、“时调”等,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因有职业艺人与半职业艺人的传唱,并和曲艺、戏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加工提炼的成分较多,词、曲即兴性少,较定型化,艺术上较为成熟和完善。所以小调相对来说流传面较广,遍及城市和乡镇,其内容广泛涉及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农村小调以反映农村日常生活,特别是反映农村妇女的爱情、婚姻生活者居多;城市小调则涉及城镇小手工业者、商人、市民和处于社会底层的妓女、乞丐等的生活,以及娱乐嬉戏、自然风光、生活知识、民间故事等。小调表现感情细腻曲折,情节扣人心弦,形式较规整,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小调分为抒情歌、诙谐歌、儿歌和风俗歌四类。 小调的曲目﹐异常丰富。根据其历史渊源﹑演唱场合及音乐性格等为依据﹐大体可分为3类﹕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如《山坡羊》﹑《寄生草》﹑《闹五更》﹑《耍孩儿》﹑《银纽丝》﹑《叠断桥》﹑《打枣杆》﹔清代的如《剪靛花》﹑《玉娥郎》﹑《倒扳桨》﹑《鲜花调》﹑《湖广调》等。它们之中﹐有的仍保留原曲名﹐有的曲调大体相同﹐但曲名已改变﹐如《剪靛花》调﹐使用它的曲目很多﹐如《放风筝》﹑《丢戒指》﹑《十二月观灯》﹑《四季歌》﹑《大踏青》﹑《摘棉花》﹑《小香戏》﹑《绣五更》﹑《叹五更》等不下数十种。这类小调流传较广﹐有的遍传全国。地方性小调。指各地群众随口编唱﹐并逐渐稳定﹑流传开来的一部分小调。它们具有单纯﹑朴实﹑情意真切﹑不尚装饰的特点﹐流传面不广﹐多限於一定的地域﹐曲调的地方特色较突出。如流行於各地的《长工歌》及《妇女诉苦歌》﹑一部分《对花》以及《小白菜》等。歌舞性小调。指各地民间节日歌舞活动中传唱的一部分小调歌曲﹐如北方的秧歌调﹑南方的灯调﹑茶歌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0551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3
下一篇2023-10-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