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依赖心理

如何克服依赖心理,第1张

一、重建个体的勇气

咨询心理学研究表明,重建个体的勇气,个体可以通过选做一些略带冒险的事,每周做一项。例如,周末独自一人到附近的风景区做短途旅行; 这一日不论什么事情,绝不依赖他人。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做这些事情,可以逐渐增加个体的勇气,改变个体事事依赖他人的习惯。

二、 克服依赖习惯

对于依赖者来说,如果没有他人大量的建议和保证,对日常事情不能作出决策,总是希望别人为自己作大多数的重要决定。

当依赖成为一种习惯时,对人心理的影响就会达到根深蒂固的地步。分析一下自己的行为中哪些应当依靠他人,哪些应由自己决定和把握,从而自觉减少习惯性依赖心理,增强自己作出正确主张的能力。想要摆脱对他的依赖,在做任何事,遇到任何问题,自己能解决的就自己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再让别人帮忙,他主动帮你,也告诉他:不用了,我可以。时间长了也就逐渐减少了对他的依赖心理。

三、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依赖心理的危害

依赖意味着放弃对自我的主宰,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容易失去自我,放弃了对自己大脑的支配权。往往表现出没有主见,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甘愿置身于从属地位。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趣味、人生观,只要能找到一座靠山,时刻得到别人的温情就心满意足了。

四、离开让你依赖的人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离开那个让你依赖的人,让你依赖的环境。你就会被迫成长起来了,虽然你不喜欢依赖,但是当你的很多行为都因为依赖,而变得简单,变得容易,你有因为依赖得到好处的时候,你是很难摆脱依赖的。

五、自我认同

很多人由于自己从小不敢表现自己,不善于与人交流,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知识缺乏,能力不足,笨嘴笨舌,会自主地将自己放在一个比别人低的一个位置,总觉得在别人的光环下遮着自己才安全。因此,总是过多地听取别人的意见以及选择,导致从心理到生理上对别人的依赖。

六、消除童年的不良印记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依赖性较强的个体通常缺乏自信,自我意识低下,这与童年期的不良教育在心中留下的自卑痕迹有关。

两个人都有问题吧,你作为晚辈,她的孩子,你怎么可以对父母说话不敬,为啥要态度不好,她做事的方法可能你不喜欢,但是她的出发点还不是为了你好,你态度不好回绝或者不带东西走,你这样的方式她心里也不好受,以后你为人母时也许才能体会当年母亲的一片苦心。带东西这件事,如果换做我,我的处理方式会是带着她给你准备的东西,虽然我不爱吃,但是我可以拿回去分给同学啊,同事啊,邻里之间等等,这样一不伤妈妈心,二我把家里特产分给身边朋友,大家都开心,自然你自己本人也就没那么烦了呀,然后过段日子可以给妈妈打电话说,谢谢她买的东西,让她费心了,自己现在生活可以不用她担心,她挣的钱呢多给她自己花一花,如果下次她还是要买东西呢,那买之前麻烦先给你打个电话,问问你想吃什么,然后按你的喜好去买就好了,你到时候随便应付一下老人家就好了嘛,其实老人家真的很好哄的。再就是,你妈妈还是把你当小孩子,事事替你操心,你接受不了呢,你可以找个恰当时机,跟她好好谈谈,有话好好说,如果你改变不了她,那就真的只有你改变了,祝你好运!

1、跟妈妈道歉,无论是不是自己的错误都要给妈妈道歉,因为她是长辈,需要被尊重。

和妈妈吵架后,要放下面子主动和妈妈和好,面子在家人面前算的了什么,哄一哄妈妈,都是一家人,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将妈妈逗乐,笑一笑也就过去了。

2、理解和体谅妈妈,妈妈都是爱自己的孩子,她们想把自己的经验说给孩子听。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每一位母亲都是深爱自己的孩子,她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走弯路,想用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孩子。多站在妈妈的角度考虑问题,其实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

3、平时多跟妈妈交流沟通,平时多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妈妈理解自己。

要经常和妈妈沟通,两代人的思维方式不同,生活年代不同,观念也不同,很容易产生误会。只有沟通,才能知道彼此之间真正的想法,才不会因为误会而争吵。多给妈妈说一些自己的事情,让妈妈了解自己的内心的想法。

4、倾听母亲的声音

我们可以对陌生人,对朋友做到耐心倾听,却鲜少能静下心来倾听母亲的声音,体谅母亲的难处。无论我们走多远,长多大,在母亲眼里始终是个孩子,她也习惯了这样的思维,在惯性使然下,对我们做出一些难以理解的行为,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你在成长的时候,母亲可能并不知道,这时,不妨多听听母亲的想法,不要盲目武断,也不要一味否定对方。

5、站在母亲的角度理解问题

和母亲产生了争执,我们反思的同时,也要改变自己,尽可能地站在母亲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她为何做出这样的行为和决定。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很多都是可以调和的,更何况是与自己的母亲,当你能主动为对方着想时,母亲情感的需要就会得到极大的满足,这对于你们的母子/女关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每个人都渴望获得别人的理解,母亲也不例外,不要因为她的身份而觉得没必要,一切都理所应当。

针对许多宝妈妈来讲,宝宝痛哭以后,抱或是不抱是一大难点,有的宝妈妈怕抱了会让其培养不好的习惯,而有的则怕不抱会让小孩没有安全感,那麼,当遭遇这一左右为难选择时,宝妈妈们究竟如何做才算是较好的呢?宝宝为什么会哭闹呢?

1和本身性情相关

依据育儿教育难度系数水平,许多宝宝被各自分类为“天使之宝宝”和“魔鬼宝宝”,后面一种由于自身性情缘故,非常喜欢又哭又闹,常常让初学者父母觉得无奈。

美国知名医生希尔斯觉得:与生俱来便是高要求的宝宝,其诞生后就会尤其喜爱又哭又闹,而与生俱来低要求的宝宝,通常不用父母附加的专注力,清静聪明。

2和父母养育方法相关

据马斯洛避开中的生理需要表明,新生婴儿出世后因为不会聊天,不论是肚子饿了或者拉了,担心或是想抱一抱等生理需要,当被父母立即回复的情况下,她们就会创建起化学物质归属感。

这时,她们就会再次追求完美精神实质归属感,期待能和父母开展目光“语言表达”皮肤沟通交流,当这类要求未被父母立即回复达到时,她们就会抽泣不仅。

3宝宝又哭又闹究竟应不应该抱

抽泣是宝宝天生的本能反应,在她们抽泣无奈的情况下,在她们面前的父母们通常更无奈,到底是该抱或是不抱呢?

4哭声免疫法

适用“小孩一哭不必抱”的父母,绝大多数基础理论都来自“哭声免疫法,这类观点是心理学专家华生所确立的,因此,他还做过一个十分残酷的试验(小阿尔伯特试验),以身作则的认证——孩子哭了不可以抱。

他将9个月大的小阿尔伯特和小白鼠及毛绒娃娃放到一起,当小白鼠触碰宝宝的情况下,就敲打铁棍开启极大的噪声,导致小宝宝觉得焦虑而大吵大闹。

一次次试验之后,留有心理创伤的小阿尔伯特只需一见到小白鼠和毛绒娃娃就会担心抽泣。从而,他坚信“少年儿童是能够被练习的”。

这套方式被持续的包装设计和神话传说,一开始小孩的确变乖了,但一大堆难题也接踵而来,被那样教训的小孩大多数不爱说笑,不喜与人相处,乃至成年人后容易得了精神类疾病,深受大伙怀疑。

5恒河猴试验

在“哭声免疫法”明确提出40年之后,英国心理学专家哈利开展了知名的“恒河猴试验”,完全打倒了华生的那套方式。

哈利将刚刚出生的婴猴放入铁笼中,并干了2个假小猴子替代母猴,一个是绵软的布做的,手感如真猴一般,另一个则是用金属丝网制品所做,但在其胸口挂着玻璃奶瓶。但在持续165天的检测中,哈利发觉婴猴除开在细铁丝妈妈那里喝奶的情况下,其他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偎依在布妈妈的身上,而受到惊吓时,也是牢牢地紧抱布妈妈。从而,哈利明确提出了观点:爱来源于触碰,并非食材。接着,他又干了“繁育试验”和“摆动试验”,得到爱存在3个自变量,即触碰健身运动玩乐。

因而,宝宝又哭又闹,父母一定要马上给与回复,尤其是一岁前,不然性情很有可能会因为关心少而越来越封闭式,冷淡,内向。

这种事情,只要跟妈妈道歉,妈妈都是会原谅,并且以后不要这样对待妈妈,其实妈妈很辛苦的,偶尔帮妈妈做做事情,聊聊天,毕竟游戏可以重来,妈妈却只有一个。小朋友,等你以后长大,有了自己孩子的时候,你就能体会你妈妈的辛苦了。所以对妈妈好一点。

夫妻之间如何好好说话进行有效沟通

01吵的是态度而不是问题

01吵架,吵的是态度如果有一天,我写一个经典吵架语录,那么有一句话一定会荣登榜首:

“你就不能好好说话吗”吵架是个态度问题。一旦分贝提高,内容就无关紧要了好像态度才是首先需要被解决的问题。说这个话的人总觉得:

你要好好说话,不要吼,不要急,不要指责,心平气和地说,我才愿意跟你沟通。能说出这句话的人,其实都是在逃避问题。不想讨论内容,只想讨论态度。

02无法沟通就只能发火

但其实,嫌弃吵架的人无法接受的不是态度,而是被否定了。

可吵架的时候就是在否定你啊,说得好像他淡定从容地否定你了,你就能接受似的对方为什么不好好说话不就是因为心平气和地否定你,你不能接受。对方表达受阻,但又有继续表达的冲动,才一次次升级为怒吼的吗02发火是更轻松的沟通方式所以,为什么吵架的人,就不能好好说话呢这个问题的类比问题就是:·你就不能年薪百万吗·你就不能上天吗

不能。吵架的人之所以不好好说话,是因为那一刻,真的做不到好好说话啊。你以为他不想吗正如你以为人不想年薪百万吗

03好好说话所需要的能力

一个人在有情绪的时候,对你不满意的时候,还好好说话,这个不是一般的能力啊这个能力需要:良好的逻辑能力·良好的洞察能力·良好的语言能力。·良好的交互与共情能力。比年薪百万还难。把一个事情表达清楚,并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把自己的内心活动和受伤情绪表达清楚,更不容易。这个得需要思考,需要加工,需要觉察自己怎么了,需要想怎么说你能听懂,这个过程是反人性的好好说话,首先得走脑,先想清楚自己怎么了。其次得走心,不带攻击的真诚去表达。而发火就不一样了。

04生气背后的心理需求

不用走脑,不用走心,只走肾就好了。肾上腺素一分泌,怼人的话自动就来。不用逻辑,不用合理,不用真心,不用体谅。跟着肾上腺的感觉走,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不带含糊

多简单。

一个没有能力把事情和自己理清楚的人,就会自动选择用发火的方式一股脑倒出来。发火是堆砌原始素材,而好好说话则是把原始素材加工雕琢成艺术品

原始素材当然不如艺术品美观大方让人舒服,但是生产原始素材就是比生产艺术品更符合广大平凡的没有受过艺术训练的人民群众啊。

所以,发火是比好好说话更轻松的表达方式。

03越是生气,就越需要被理解

人在发火的时候,是一个心理饥饿状态

一个人在饿晕了的时候,是顾不上好好说话的。这时候只有对着食物虎视眈眈,得到后着急地狼吞虎咽,才符合他的状态。

05恶性循环的相处模式

只有当一个人内心不饥饿的时候,才有可能做到心平气和、不慌不忙、不辱斯文地好好说话

当一个人发火的时候,他内心的饥饿是什么呢

理解

当一个人在发火的时候,他对于被理解的需求特别大。他太想被理解了,所以要使劲说,拼命说,用力说。但是表达能力又跟不上,就只好发火说了。

一个人越是生气,他对被理解的渴望就越大。

可是他越是发火,你就越不想理解他。你越不理解他,他的渴望就越大。他的渴望越大,他就越发火。恶性循环。

再一次重复了他从小到大不被理解的创伤。

这时候你要求他好好说话,正如你要求一个饥饿的人精细地做一顿饭一样。

04知己知彼,才能好好说话

这时候只有被理解,才能安抚到他的发火。

06无法理解也就无法沟通

比如你说:“你看起来真的好委屈”

这句话能疏导60%的愤怒,如果你再精确地补充上他哪里委屈了,就可以疏导对方80%的愤怒。这时候,他才有了好好说话的可能性

所以想让别人不要发火,好好说话,有效策略之一,就是理解他。然后替他表达

准确地说就是:你不仅要在沟通的情境中表达自己,你还要承担起对方无法表达的内容,替他表达出来。

但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如此对待正在发火的人。这是心理咨询师整天在被训练的内容啊。

这个就是心智化的过程

婴儿在最初学习表达的时候,他无法识别和表达自己的内心活动,他就知道哭啊,生气啊,打啊。然后这时候妈妈就要替他表达:

·宝宝,你是不是因为XX生气了

·宝宝,你是不是因为XX受委屈了

07情绪没有被识别过

这时候婴儿就识别到了,哦,我这个是生气啊,我这个是委屈啊,原来是这么回事啊。他就有了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之所以会表达,是因为有人替我们表达出来过。所以我们学会了识别。但很多妈妈自己的委屈都没有被识别过,她就没有能力识别婴儿的委屈。

她面对婴儿哭闹生气的时候,就只会说:“哦,哦,乖,别哭啦”。心情糟糕点就会说:“哭是不对的,打人是不对的,不乖是不对的”

她只想对哭做点什么。却很少会去关心小孩,为什么哭。

05这几个步骤,帮你好好说话

如果你想学会好好说话,你只要学会两个步骤就好了:

·识别自己怎么了。

·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和方式表达给他听

第一个能力,就是自我觉察,我的情绪体验是什么,我为什么有这样的体验,这个也是了解自己的过程。第二个能力,就是换位思考。你要知道处在他的位置上,他能接受什么样的表达,他的创伤是什么。这也是了解他人的过程。

08结语

你只有知己知彼,你才能做到好好说话

两个步骤缺一,都会让人只想发火表达。

如果你想让正在生气的人学会好好说话,你就需要4个步骤:

识别自己怎么了。此刻,我对他的期待是什么,我发生了什么。对这一步的识别,可以让你有能力暂时把自己的需求放在一边

暂时搁置自己的需求。你需要清空你自己,才有可能去了解对方的世界。

中立地去理解对方。他怎么了他受了什么伤他为什么这么愤怒他的期待是什么当你使用中立视角,进入他的体内,感受他的感受,你就能理解他为什么如此愤怒。

替他表达。你是不是因为XX而特别受伤你是不是希望我可以做XX

然后你们就有了好好说话的可能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0883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4
下一篇2023-10-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