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被贬后的感情,三个诗人对比

古代诗人被贬后的感情,三个诗人对比,第1张

提供三类:1归隐田园,怡然自得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2被贬后仍忧国忧民,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被贬后悲感交加,郁郁寡欢,如谢眺的<<汉江临眺>>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不可知其源”则给了读者一种迷惘的感觉。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窜谪边穷海,川原近恶溪。有时闻虎啸,无夜不猿啼。

地暖花长发,岩高日易低。故乡可忆处,遥指斗牛西。

此诗描写贬所的荒凉的环境,抒发作者被贬后的孤独寂寞,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首联叙述被贬荒城,颔联写景,突出荒凉恐怖。颈联写黄昏景象,稍有暖意。尾联抒思乡之情。

《送郄昂谪巴中》表达了诗人被贬心里极度郁闷情感。

《送郄昂谪巴中》作者李白 朝代唐

瑶草寒不死,移植沧江滨。

东风洒雨露,会入天地春。

予若洞庭叶,随波送逐臣。

思归未可得,书此谢情人。

译文:

瑶草是受寒不死的,可以移植到仙境沧江的江滨。

如果遇到东风飘洒雨露,就会与天地一道春意盎然。

我就像洞庭湖的落叶,随着风波送你去贬谪的远方。

我也思念故乡,但也不能归去,书此一首赠送给有情人,聊表心意。

创作背景:

《送郄昂谪巴中》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诗。是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李白流放夜郎途中抵洞庭湖附近写的。该是出自《全唐诗》。诗中所提及的郄(qiè)昂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解读:

“东风洒雨露,会入天地春。”这两句诗,似含希冀皇帝开恩,如东风雨露,那时将会进入明媚的春天,你我就会有出头之日。似在写景,实为写情,同为谪人,同病相怜,遭遇相同,希冀相同。诗句写得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范仲淹的情怀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境界如此之高,无怪乎有人把他比肩于孔子等大贤圣之人了。

很多诗人如果被贬,则大多以诗歌抒发自己的悲愤和怀才不遇的情怀,像李白、欧阳修、白居易都有被排挤的经历。我们对他们才高八斗不怀疑,但他们的作品不是借物抒情,就是自娱自乐,能喊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仅范仲淹一人而已。

范仲淹,贤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106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