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怎样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第1张

诗词中会运用各种各样的表达技巧,但表达技巧是形式,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而内容就是诗词的思想感情。诗词思想感情的鉴赏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题材。即写的是什么。主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如唐朝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此诗是干谒诗,属表达自己心怀壮志、想建功立业之作。首联、颔联写景,把洞庭湖写得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澎湃动荡,充满活力。颈联、尾联抒情。诗人面对浩浩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于是他向张丞相发出呼吁: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用比喻,又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不露痕迹,把那种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求援引,出来做一番事业的心情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

二、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第一句中“中断”一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有了巨大生命力,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又如郎士元的《柏林寺南望》:“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唐代诗中有画之作为数甚多,而这首小诗别具风味。特别是第四句,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峥嵘的山峰犹如“画出”。不用“衬”字而用“画”字,别有情趣。言“衬”,则表明峰之固有,平平无奇;说“画”,则似言峰之本无,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其色泽鲜润,犹有刚脱笔砚之感。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

三、诗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但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李白总是关心现实,他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十分沉痛。“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作者把历史典故、眼前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对词语、诗句的含义理解,一定要注意分析它们是否使用了“双关”,如果使用了双关,一定要分析出它们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如白居易的《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这首诗用双关,表面写的是白云泉,实则寄托的是自己的一种愿望。白云悠悠,随风飘荡,泉水潺潺,自由流淌。泉水何必急急忙忙地奔泻下山,更加给纷扰多事的人世间增添波澜呢?这无疑是作者想过悠闲自得的生活、不愿在人间招惹是非的心理写照。

四、思想感情。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 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什么。

(二)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

(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

(五)体味诗词的感情色彩。

如北宋黄庭坚的《诉衷情》:“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钓丝。金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 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这首词没有题目。但黄庭坚的生平却给人们透露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老师苏轼一样,他一生缕遭贬谪。词写渔父生活。孤舟上一个蓑笠翁,垂钓于寒江之上,钩入水动。为了钓得深水中的“金鳞”,他不惜垂丝千尺。但仿佛感觉那鱼儿吞饵又吐饵,迟迟不上钩。这何尝不是作者对官场政治的怀疑?下阙后三句辞色清朗,写满目青山,一船明月,景象澄静淡远。可见,渔父志不在鱼,而在享受这种置身江天、脱离尘滓的逍遥生活。这是作者几遭贬斥,有感于人生的坎坷,在心中幻想出的一个逍遥超脱的境界,所谓“渔父家风”是也。

五、感情倾向。把握感情倾向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词语的感情色彩。具体为:1从褒贬触摸作者态度;2 从冷暖感悟作者的悲喜。

(二)从题材分析一首诗具体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

(三)从写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

(四)从诗句内容的转换把握整首诗词的思想感情脉络。:

如唐朝岑参的《山房春事》:“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尽去,春来还发旧时花。”这首诗辞色偏冷,用以表现“梁园”的荒凉。用拟人,说“庭树不知”,将“人尽去”和“庭树”“还发旧时花”对比,抒发了憎恨战乱的思想感情。作者久在边塞,对战争的危害感触颇深,写来更加真切。又如袁正真的《长相思》:“南高峰,北高峰,南北高峰云淡浓。湖山图画中。 采芙蓉,赏芙蓉,小小红船西复东。相思无路通。”词人袁正真,本为南宋宫女。1276年,元军破临安,谢太后乞降。不久帝后三宫三千多人北迁元都。当时身为琴师的词人汪元真三次上书,求为道士而返回江南。在其辞别元都将要南行之际,南宋旧宫人为之饯行,并赋诗相送。袁正真这首词即作于此时。这首词从题材、风格,乃至语言辞色,都很像一首描写男女相思的情诗。但从生平背景看,男女相思只不过是作者租用的一种形式而已,其深意在于表达作者的亡国之恨和思国之苦。从上阙对“湖山图画”的描写中,也能揣摩其意图。作者起笔自然,结笔高明,写景写事,娓娓道来。双关妙语,亮出心曲。多用比喻,委婉曲折地表达出家国之恨,故土之思。

六、思想内容鉴赏题组织答案思路。思想内容鉴赏题作题时,应从三个方面去组织答案:

(一)定性。即用解释性语言来阐释某一词语或某一诗句的含义,或者用概括性语言简述诗词的思想感情。

(二)写作方法及修辞方法。因为思想感情涉及到形式,所以要答出使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及修辞方法。

(三)分析。对诗词中某一词语或某一诗句相关的内容加以解说,或者具体分析诗词是如何表现思想感情的,并要分析写作方法及或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如南宋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如果题干这样要求:同是对“江楼月”,词中主人公既“恨君不似”,又“恨君却似”,对此该怎样理解?请作具体描述。“参考答案”可为:词中主人公希望对方像月亮,不论在天空哪个方向,都能与自己相随相伴;同时又不愿对方像月亮,因为月亮总是亏缺,只有暂时的团圆。这里用比喻,以“江楼月”作同一个喻体,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设喻,表达思念对方、渴望团圆的同一种感情。

思想感情鉴赏主要就是以上六个方面内容。它常常和语言、表达技巧等紧密结合在一起考查。当然,作题的关键是对诗词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如果能够认真阅读,正确把握住诗词的思想感情,并掌握了解题思路,那么,作题时一定会妙笔生花。

这可以看成是作者曹公对黛玉这个人物的偏爱,也可以通过花语的象征意义及创作背景和时局来解释一二。

芙蓉花映射林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

芙蓉花大致分为木芙蓉和水芙蓉。木芙蓉属于锦葵科落叶灌木,花朵多生于枝条顶端和叶芽腋间,花和叶都可以入药,有着清热解毒的作用,同时也是成都市的市花。在中国其他省份及日本和东南亚也都有栽培。

芙蓉花的花语代表着贞操、纯洁,和纤细柔美,也非常符合林黛玉的气质,但是,我们从红楼梦里看到贾府的家具呀,匾牌上面刻的都是莲花图案,所以应该指的不是木芙蓉。

通常情况下,大家所熟知的芙蓉花又叫莲花,而莲花又有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正好映射林黛玉的品质。

牡丹花映衬薛宝钗的高贵典雅

在中国,牡丹花一直被称为百花之王,所谓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在清朝末年,牡丹花就被视为中国的国花。牡丹花象征着和谐圆满,富贵吉祥,在文人那里又常常蕴含着精神文明和情感向往。所谓“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牡丹花的花语,又根据不同的颜色分别有不同的寓意。

比如:白牡丹花语就是诚实守信、清净高洁、端庄秀雅。

蓝牡丹的花语则是神秘浪漫、优雅迷人,被人们称为蓝色妖姬。

总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牡丹花一直统领群芳,地位尊贵,被国人视为富贵、吉祥、幸福、繁荣的象征。

曹雪芹多用芙蓉少用牡丹的苦心

那么综合以上分析,更能理解曹公为何在笔下芙蓉多牡丹少的原因了。

其一,既然牡丹统领群芳,地位尊贵,宝钗无论如何高贵典雅,出身富贵,也贵不过从贾府嫁到皇上身边的元春。又怎么能给予笔墨大书特书。

其二,从情感上来说,宝玉爱的是黛玉,曹公爱的也是黛玉,宝钗纵是再美再好,还是好不过黛玉莲花一般的品格。

其三,富贵人家本不需要用什么富贵花再来装点。更何况曹雪芹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家道中落流亡在外,他感慨的是富贵在天,人生如梦,一切皆如浮云。他领悟的是,空空道人,好了好了,无论富贵贫穷,最后都落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一个“寒”字表达出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

一个“孤”字体现出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希望能够帮助你!

 《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 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 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

 (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

 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 方法 导读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

 二、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 文化 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导赏析

 (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

 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你认为全篇中哪个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

 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忧伤。是“思”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思”的举动是什么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吗可否举例

 明确:是采摘芙蓉。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

 4、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为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芙蓉,即荷花,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二)再读,讨论交流(请学生个别朗读,之后小组讨论作答,教师明确)

 1、三、四句一问一答,在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黯然销魂作铺垫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对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3、你认为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男子还是女子

 提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三)精读,合作探究(教师指点精读个别诗句,学生讨论交流作答)

 诗歌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二

 教学目标:

 一、感知层次:

 1、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二、感受层次: 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感悟层次: 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具:多媒体。

 2、教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3、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远离故土的游子是孤寂的,爱人远在天涯难以相守的人是痛苦忧伤的。这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人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今天,让我们跨越时空,来到东汉末年,跟随《涉江采芙蓉》中的主人公,一同去感受这种质朴真挚的情感。(板书标题)

 二、教师点明本节课教学目标

 三、文学常识积累(学生介绍)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它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之情。《古诗十九首》惯常以诗的第一句为题。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有“千古五言之祖”之誉。

 它是我国五言诗成熟的标志。“怨而不怒”,是我国感伤主义文学最早和最集中的体现。钟嵘《诗品》评价道:“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四、诵读感知,步入文本。(教师范读)

 1、目的:第一遍诵读,初步感知内容,疏通文意。

 2、要求:师生快速配合,完成本诗文意的串译整理。

 交流结果展示——学生展示,教师补正。

 译文:(我)坐船来到湖上采摘荷花,胡岸边有数不清的兰蕙芳草。

 采来的荷花要送给谁呢送给我思念的远方的那个人。

 (我)回望思念之人所在的故乡,归家的路是那样的漫长。

 我们感情深厚却要分离,只有忧愁伤感到终老。

 教师:在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我们步入下一个环节。

 五、诵读感受,创设情境。(学生齐读)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第二遍诵读,使得同学们能够感受到人物内心情感,发挥联想想象,勾勒画面。

 教师展示自主赏析诗歌流程图:

 诗歌内容(高度概括)——(所运用)艺术手法——(传达)思想情感

 教师分解自学任务:具体到组,按照自主赏析流程进行自主研讨学习。(教师板书收束)

 1、赏析第1、2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分析:①内容:涉江郊游,采摘芙蓉。

 ②手法:这一句是环境描写,以众多美好的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形象及相思之情。为以乐景衬哀情。

 ③思想情感:表达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之情。

 教师 总结 :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这一句塑造了一个清新淡雅、高洁美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赏析第3、4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分析:①内容:人在远方,心愿难遂。

 ②艺术手法:为自问自答的设问。

 ③思想情感: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之情。

 教师总结:情感可谓含蓄蕴藉,余味悠长。

 3、赏析第5、6句:“第三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分析:①内容:回望故乡,长路漫漫。

 ②手法:运用细节描写, “还顾、望”等动作描写。

 ③思想情感:抒发了游子孤寂、伤感,思乡怀人的深切情感。

 4、赏析第7、8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分析:①内容:天各一方,忧伤终老。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三

 教学目标

 一、感知层次:

 1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二、感受层次:

 1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感悟层次:

 1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

 2古诗中“思乡怀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具:多媒体;

 2教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3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投示: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萧统《文选》,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诵读感知

 1多媒体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试背诵。

 3提问:诗歌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是谁

 (诗歌中出现可能是“思妇”也可能是“游子”形象。以下我们是从“思妇”的角度来鉴赏)

 三、鉴赏品味

 1朗读“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一句,思考: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在什么环境下登场了她要做什么

 结合多媒体明确:抒情主人公在芳草萋萋的江边出现了,她要去采摘芙蓉花。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作用

 讨论、交流: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朗读“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回答:

 提问:抒情主人公采芙蓉花做什么

 讨论、交流:送给“所思”之人。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邶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陆凯《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又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甚至是红豆,都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既可以传达对亲朋的关怀和思念,又可以寄托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相关 文章 :

1 人教版高中必修二《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

2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

3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教案设计

4 北京版高中必修二《国殇》教案

5 高三语文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教案

《出水芙蓉图》中画家依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认知,赋予客观存在的荷花一定的情感内容,传达画家的内心精神和情感,达到画家与荷花“神遇而迹化”的境界,显示野逸无华的自然之美,表现画家淡雅、恬静的心态。

流露出怡然自足、平和超脱,阐释着宇宙自然不可磨灭的生机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该画用笔轻细,敷色柔美,几乎不见笔迹,表现手法属于没骨画法,浅粉色的花瓣、嫩红花蕊似乎还带有拂晓时分的露珠,这正是花苞初放的最美最佳时刻。

画家为了表现出荷叶与花瓣的不同质感,采用了不同的渲染方法,其中花瓣是用晕染法,使得整个花朵显得饱满而细腻,而荷叶则是用渍染法,自然地描绘出叶子的肌理和厚实的质感。

《出水芙蓉图》虽然只描绘了一朵花、一片叶,但它仿佛使观者嗅到了整个荷塘散发出的沁人心脾的芬芳,是南宋花鸟画家构思新奇、笔墨精妙的集中体现。

扩展资料:

《出水芙蓉图》中,背景单调,一朵盛开的粉红色荷花占据整个画面,在碧绿的荷叶映衬下抢眼而夺目,中间有橘**的点点花蕊 。《出水芙蓉图》布局采用“折枝”画法,仅取一花两叶,花置于画面中心,呈圆形,与下边方形构成的叶呼应,取“天圆地方”之意。

简约、疏朗,正所谓“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只”。通过花与叶的交错,主体边缘的整与破的格局,占与让的处理,对画面空白作巧妙设计。画面虽小,却构成全然自得的生命整体,产生疏阔而丰盈的视觉张力。

《出水芙蓉图》是南宋吴炳所绘的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南宋院体画中的精品。

-出水芙蓉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114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