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母亲的爱文言文

对母亲的爱文言文,第1张

1 关于母亲的文言文有哪些

1、《孟母三迁》两汉·刘向 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

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2、《项脊轩志》明·归有光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3、《列传·第二十一章》房玄龄等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那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出后叔父,徙居 新安。

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

任 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 入道,无以慰我。”

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 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 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 百家之言。沈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

著《礼乐》、《圣真》之论。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4、《母仪传·魏芒慈母》刘向 魏芒慈母者,魏孟阳氏之女,芒卯之后妻也。有三子。

前妻之子有五人,皆不爱慈母。遇之甚异,犹不爱。

慈母乃命其三子,不得与前妻子齐衣服饮食,起居进退甚相远,前妻之子犹不爱。于是前妻中子犯魏王令当死,慈母忧戚悲哀,带围减尺,朝夕勤劳以救其罪人。

有谓慈母曰:“人不爱母至甚也,何为勤劳忧惧如此?”慈母曰:“如妾亲子,虽不爱妾,犹救其祸而除其害,独于假子而不为,何以异于凡母!其父为其孤也,而使妾为其继母。继母如母,为人母而不能爱其子,可谓慈乎!亲其亲而偏其假,可谓义乎!不慈且无义,何以立于世!彼虽不爱,妾安可以忘义乎!”遂讼之。

魏安厘王闻之,高其义曰:“慈母如此,可不救其子乎!”乃赦其子,复其家。自此五子亲附慈母,雍雍若一。

慈母以礼义之渐,率导八子,咸为魏大夫卿士,各成于礼义。君子谓慈母一心。

诗云:“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言心之均一也。

尸鸠以一心养七子,君子以一仪养万物。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

此之谓也。颂曰:芒卯之妻,五子后母,慈惠仁义,扶养假子,虽不吾爱,拳拳若亲,继母若斯,亦诚可尊。

5、《八说》韩非 慈母之于弱子也,爱不可为前。然而弱子有僻行,使之随师;有恶病,使之事医。

不随师则陷于刑,不事医则疑于死。慈母虽爱,无益于振刑救死,则存子者非爱也。

子母之性,爱也;臣主之权,策也。母不能以爱存家,君安能以爱持国?明主者通于富强,则可以得欲矣。

故谨于听治,富强之法也。明其法禁,察其谋计。

法明则内无变乱之患,计得于外无死虏之祸。故存国者,非仁义也。

仁者,慈惠而轻财者也;暴者,心毅而易诛者也。慈惠,则不忍;轻财,则好与。

心毅,则憎心见于下;易诛,则妄杀加于人。不忍,则罚多宥赦;好与,则赏多无功。

憎心见,则下怨其上;妄诛, 将背叛。故仁人在位,下肆而轻犯禁法,偷幸而望于上;暴人在位,则法令妄而臣主乖,民怨而乱心生。

故曰:仁暴者,皆亡国者也。6、《列女传·母仪传·邹孟轲母》邹孟轲之母也。

号孟母。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

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2 描写母爱的文言文

孟母三迁 mèng mǔ sān qiān

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曾母投杼 zēng mǔ tóu zhù

指曾参的母亲听到“曾参杀人”的传闻接连三次,便信以为真,投杼而走,谓流言可畏。

父母恩勤 fù mǔ ēn qín

指父母养育子女的恩惠和辛劳。

寒泉之思 hán quán zhī sī

指子女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儿行千里母担忧。这类母爱的词语,最能够表现伟大的母爱。

3 关于母爱的名言文言文

我很幸运有爱我的母亲。

——贝多芬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

——郑振铎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

——刘安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

——高尔基

母亲是伟大的。

——鲁迅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冰心

阳光是灿烂的,但比不上母亲对我的爱。

——王伟

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归功于我天使般的母亲。

——林肯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韩愈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孟郊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老舍

世界上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要得健全幸福的人类,须得有健全幸福的母亲。

——郭沫若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白居易

母亲的心是一个深渊,在它的最深处你总会得到宽恕。

——巴尔扎克

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变可得事物之真理。

——陶行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

——李白

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

——冰心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法·罗曼·罗兰

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

4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是哪篇古文中的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第3段)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于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5 表达对母亲的爱的古诗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字严

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诗经》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

妇不顺也。 〖南北朝〗颜之推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 《格言联璧》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6 古文中感恩母爱的句子

1、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孟子 2、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 3、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5、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6、做人就像蜡烛一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给人以光明,给以温暖。——肖楚女 7、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 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

——王符 8、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9、知恩图报,善莫大焉。

10、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11、借得大江千斛水,研为翰墨颂师恩。

12、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13、一父养十子,十子养一父。

14、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情存如血。 15、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16、一饭之恩,当永世不忘。 17、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

18、可怜天下父母心。 19、知遇之恩当永生不忘。

20、哀哀父母,生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21、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

22、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 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鲁迅 2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24、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华罗庚 25、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 26、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27、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 ——洛克 28、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

——尼采 29、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 ——卢梭 30、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 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

——莫泊桑 31、家庭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它能使父母获得情感。 ——罗素 32、父母的美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贺拉斯 33、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象!她们的心始终一样,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惠特曼 34、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

——前苏联谚语 35、养儿方知娘艰辛,养女方知谢娘恩。——日本谚语 36、忘恩比之说谎、虚荣、饰舌、酗酒或其他脆弱的人心 的恶德还要厉害。

——英国谚语 37、忘恩的人落在困难之中,是不能得救的。 ——希腊谚语 38、感恩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品行中最不好的。

——英国谚语 39、卑鄙小人总是忘恩负义的, 忘恩负义原本卑鄙的一部分。 ——雨果 40、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

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 ——泰戈尔 41、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

——卢梭 42、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日本谚语 43、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应该记住是自己的老师为他们的成长播下了最初的种子。

关于感恩的名人名言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

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 —— 泰戈尔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 华罗庚 每一种恩惠都有一枚倒钩,它将钩住吞食那份恩惠的嘴巴,施恩者想把他拖到哪里就得到那里—— 堂恩 忘恩比之说谎、虚荣、饶舌、酗酒或其它存在于脆弱的人心中的恶德还要厉害—— 英国谚语 卑鄙小人总是忘恩负义的:忘恩负义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 ——雨果 忘恩的人落在困难之中,是不能得救的 ——希腊谚语 如果一个人身受大恩而后来又和恩人反目的话,他要顾全自己的体面,一定比不相干的陌路人更加恶毒,他要证实对方罪过才能解释自己的无情无义—— 萨克雷 感谢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恶习中最不好的 ——英国谚语 无知的人本想做点好事,结果却害人不轻;小喜鹊拔出妈妈的羽毛,还以为报答了养育之恩 ——藏族谚语 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 ——苏联谚语 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日本谚语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 日本谚语 养儿方知娘辛苦,养女方知谢娘恩 - 日本谚语 从小不知老娘亲,育儿才知报娘恩 - 日本谚语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 - 中国谚语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衔环结草,以恩报德 竟夜孤灯剪影萧,视子如蛟,望子腾霄。 悠忽双鬓冷霜飘,春下裙腰,秋上眉梢。

卅二年风雨浪浇,雨霁云消,心事如潮。 念慈母半世辛劳,跪乳羊羔,还报今朝。

7 求一篇100字的短文,是写表达对父亲母亲的爱的

父母的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自从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父母就开始爱着我们直到永远父母的爱是一种对儿女天生的爱自然的爱犹如天降甘霖沛然而莫之能御这能够维护生命之最大最古老最原始最伟大最美妙的力量莫过于父母对我们的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的爱犹如于春天里灿烂的阳光带给我温暖带给我光明,母亲的爱犹如于狂风中的一把稳定而沉着的大伞为我遮风挡雨,母亲的爱总在我困难的时候给予我帮助给予我动力那股如丝般连绵不断的爱意成为我坚强的后盾让我时时刻刻不再有空虚的感觉 而父亲的爱是博大精深的是不拘小节的父亲的爱总在我犯错误时给予我正确的指导,父亲的爱总是在我遇到难题时给予我正确的教导--如果说母亲的爱如水一般深远那么父亲的爱就如同山一般的厚重了 说起了我父母我的心头就涌起无限的感激父母为了我的成长呕心沥血这份恩情该如何报答呢?。

8 赞美母亲的古文

就找到这些。

你看看吧。

赞美母爱的古诗词1、《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别老母》清黄仲则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3、《十五》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4、《岁末到家》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5、《母别子》唐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6、《慈母爱》元杨维桢 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

龙行虎步状日异,狗趋鹰附势日殊。 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 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前戳地银柱斧,祸在韩王金柜书。

7、《墨萱图》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8、《谁氏子》唐韩愈 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 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

又云时俗轻寻常,力行险怪取贵仕。 神仙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

圣君贤相安可欺,乾死穷山竟何俟。 呜呼余心诚岂弟,愿往教诲究终始。

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未晚耳。 谁其友亲能哀怜,写吾此诗持送似。

9、《短歌行》唐王建 人初生,日初出。上山迟,下山疾。

百年三万六千朝,夜里分将强半日。 有歌有舞须早为,昨日健于今日时。

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短歌行,无乐声。

10、《代北州老翁答》唐张谓 负薪老翁往北州,北望乡关生客愁。 自言老翁有三子,两人已向黄沙死。

如今小儿新长成,明年闻道又征兵。 定知此别必零落,不及相随同死生。

尽将田宅借邻伍,且复伶俜去乡土。 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

近传天子尊武蔬,强兵直欲静胡尘。 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

11、《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12、白居易《燕诗示刘叟》选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13、宋凌云《忆父》 吴树燕云断尺书,迢迢两地恨何如? 梦魂不惮长安远,几度乘风问起居。 14、舆恭《思母》 霜陨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15、倪瑞璿《忆母》 河广难航莫我过, 未知安否近如何。

暗中时滴思亲泪, 只恐思儿泪更多!精简版 [学者]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

《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

《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唐〗韩愈 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三字经》 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字严 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

字严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

郑振铎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

字严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

〖唐〗韩愈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

《格言联璧》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

《诗经》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 妇不顺也。 〖南北朝〗颜之推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宋〗吕公著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 《格言联璧》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费孝通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送母回乡》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白居易《燕诗示刘叟》选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韩愈《谁氏子》选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 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王安石《十五》 搴帏拜母河梁去,白。

9 在古文中那一句有关于母爱的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

〖汉〗刘安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

《劝孝歌》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

《劝孝歌》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

《劝孝歌》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

《格言集锦》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

字严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

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父母德高;子女良教。

《格言对联》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唐〗王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

《格言联璧》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诗经》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也。

〖南北朝〗颜之推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

《格言联璧》。

此首是词人于元符初任武康(今属浙江)县令时所作。词中描绘了东堂的景致与隐逸之趣。“东堂”本是武康县衙的“尽心堂”,词人改名写“东堂”。此堂是治平(宋英宗年号)年间,越人王震所建。当毛滂到任时,此处屋宇颓败,鼠走户内,蛛网粘尘。衙内花园有屋二十余间,亦倾颓于艾蒿中,鸱啸其上,狐吟其下。毛滂命人磨镰挥斧,夷草修葺,面目一新,欣喜之余,遂写此词以志。

“东堂先晓,帘挂扶桑暖”,是先从正堂写起,东堂位置高而广大,突兀在蓊郁的万树丛中,明亮而且温暖。“扶桑”代指太阳。东堂修葺前后的巨大变化,在明且暖的描写之中,一种欣喜之情托笔而出。从“画舫寄江湖”句一直到终了,均是描写县衙后花园的。原来后花园,亦是艾蒿丛生,鸱鸮飞鸣,狐兔逃窜。他在夷荒草、伐恶木之后,用旧砖木翻建了小亭二座,小庵、小斋、小楼各一,并命名,从而创造了一个有绿山、清泉、修竹、香花的幽美环境。“画舫寄江湖”一句,以“画舫”小斋之名,巧写成乘画船荡漾江湖,以寄托啸傲山水的志趣。“倚小楼、心随望远”,又以楼名“生远”,而创造了一个倚靠小楼,眺望远方,心随双目而远去的心旷神怡的境界。“水边竹畔”五句,进一步描绘东堂后花园美景:北池边,凤竹啸吟,山石嶙峋,藓苔茵茵,花木葱茏,浓阴筛影,这幽美的山水之间,有小亭名“寒香”,有小庵名“潜玉”,还有垒石而成的岩石,名“渔矶”。“藓花寒,香阴遮”的景物描写,暗含着小亭“寒香”之名。“鹤下渔矶晚”一句,将垒石的“渔矶”与编竹为“鹤巢”两事联缀一起,描绘出一幅仙鹤翔空,夕阳时栖息于渔矶岩的优美画面,加浓了诗情画意。

下片,继续叙写修葺后的后园美景。“藏花小坞,蝶径深深见”,词人将种花之处命名“花坞”,将园中小径命名为“蝶径”,这名称已是一种美境,何况再加上充满感情色彩的“藏”、“小”、“深深见”呢!“彩笔赋阳春”四句,写他在后花园的“阳春亭”内吟诗作赋,及观山赏月之悠然。词前小序云:“独阳春西窗得山最多”,可见阳春亭是一个幽美清静的所在。词人在此白天面对烟云缭绕的青翠山峰,文思泉涌,如飘然飞下的半云;夜间赏月于西窗下,虽寒气袭衣,但心旷神怡。最后以“玻璃盏,葡萄酒,旋落荼片”作结。写词人在所建的荼架下饮酒赏花,悠然自在。而“旋落荼片”一句,大有光阴荏苒,青春不再的微微喟叹。

《武康县志》载:毛滂在任时“慈惠爱下,政平治简,暇则游山水,咏歌以自适。”此词所写之情与景,可谓是其当时生活的写照。

本词突出特色是“依名造境”,按照园内亭、楼、庵、岩、径之名,创造富有诗意的画境,表达一种优美的情趣,当然这里也有一些真境在,但更主要的是造境。另外命名本身,也是一种艺术,一种情趣的寄托,表现了词人的审美情趣。正因为他爱这亲手创造的“东堂”佳境,又以造境之法写出了一首优美的“庭园诗”,寄托了词人对“东堂”的深情。由此就可知,他为什么将自己的诗文集命名为《东堂集》、《东堂词》了。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论语译注读后感(精选12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1

孔子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试想一下在距今如此遥远的时代,就有人能发出如此真确的主张。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不错,只要真正掌握了孔子的思想,何愁无法在这世上立足?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论语》集齐了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告诉读者大大小小做人的道理。虽然孔子的政治道路不是那么的理想,但是他的教育事业还是十分成功的。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2

我读完《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有了些了解,还有了些兴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学问又有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都说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欢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样。我喜欢的既不是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学家——老挨批评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华了。别看他的笔墨不多,但他绝对是最受欢迎的一位了。孔子对他的评价是: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说公西华很善言辞,如果他生活在现代,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当上外交部长了。据说他当年白净的脸上长着有型好看的络腮胡子,比现在的**明星还帅啊。像他这样仪表堂堂能说会道的男人,即使没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当时,怎么着也算得上是特别得体的了吧。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从这段故事里可看出,当年公西华在那个大家庭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了吧。受欢迎,那是不用说的。不然分米的人怎么主动要求给他家那么多米?富贵,那更是显而易见的。既然他已经到了“乘肥马,衣轻裘”的程度,在那时还有几个比他更富的?现在又有多少人开着宝马穿着裘皮大衣的?在史书上,似乎没有记载公西华家世的。也就是说,他绝对不是“富二代”。公西华的富贵,应该与他的能力与才干是分不开的吧。

“自贡问曰:‘乡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下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这是我在这本《论语译注》中最喜欢的一段话。像颜渊那样,唯唯诺诺,谁都喜欢的弟子虽然缺乏争议,但是过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华,淋漓尽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华,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何必那样束缚自己呢?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3

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曾经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4

读《论语译注》已有三周,这本书大概是同学们在所有已读书籍中读的最慢的一次。从不懂到看翻译,从看翻译到得不到智慧,读的慢,读不懂是自然的。为此,推荐赵文瑄主演的《孔子》电视剧让学生在周末的时候看一看,来帮助自己理解书中的语录。从上课的回答中,从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中,从周记中,慢慢发现他们读出了少许的味道,这实在是让我兴奋不已的事。

半部《论语》治天下,“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都早已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希望《论语译注》这本书的阅读带给学生更多的人生智慧。

在欣赏《论语》时,我慢慢地去咀嚼它,规范我的言行和学习方法。印象最深的那一次:步入高一时,我急于求成,忽略了对公式定理的理解,学得不扎实,使一次次的考试失利。现在,我读《论语》时深有体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等一些话语使我受益匪浅。它倡导老实、严谨的学习态度,多复习,多重复更有用。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它的原则,不仅仅是学习,更是生活。否则,必然失败。我豁然开朗。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5

孔子说:善人,我不能看见了;能看见有操守的人,就可以了。本来没有,却装作有;本来空虚,却装作充足;本来穷困,却要豪华,这样的人便难于保持一定的操守了。

我们都希望和有操守的人交往做朋友,因为他们有原则,不会为了名利而丧失底线。但是,人们不会主动说,我是有操守的或我是没有操守的,只能靠自己去分辨。

孔子告诉我们,那些“装”的人,通常难于保持操守。为什么呢?操守在原文中用的是“恒”字,意思是长久。长久的人是不会为了虚名而做表面功夫,因为装的了一时,装不了一世。如果只是为了某种情况,去装一时,那他就不是一个长久的人。

有人说:我们不要做那种一根筋,要灵活,要因时而变。这就涉及到哲学问题了,适度原则告诉我们,凡事不能走极端。我们说的恒、长久,也是在相对正确的方向上的恒、长久。典型的例子就是,人们常说日本人一根筋、不知变通,中国人灵活,然而现实是人们都愿意买日本制造的产品。

顺便问一声,同等价位、同样功能的商品,你会买哪家的呢?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6

有语曰:“有些事想多了头疼,想通了心疼。”孔子说过,想得太明白未必是好事,糊涂一点也未必是坏事。正是这个道理。一天10小时左右的学习时间已经够我们受了,如果还整天的胡思乱想,疲惫的不只是我们的身体、精神,我暂且认为那样是叫“心累。”老师常讲只要自己忙起来,我们就会想得更少。我也同意这句话。忙之所以会让我们想得更少(强调这里的想是指一些与现实与自己的生活毫不相关的胡思乱想)是因为这会转移我们的注意力,甚至会麻痹我们的神经。所以对于学生,对于公职人员,治愈“心累”的方法,只有“工作”。唯有不断地学习、工作,才会探索出新知,才会得到你想要的问题答案。

这周我看完了《孔子》这部电视剧,虽然只有16集,但是它带给我的冲击是巨大的。任何天才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并不是说他具有天赋,而是他善于让自己成功,这才是我理解的天才。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是他面对生活的态度,和他留给我们的知识大道。我看到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奔赴于各国,处处碰壁,最终能实现自己的大道了,可楚国君王逝世,自己终也未实现他的'最高理想——大同。虽“大同”在现如今还是古时候都不太现实,但他在逆境中的生活追求、生活态度都值得我们学习。所以无论在学习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初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7

孔子说:颜回的学问道德差不多了吧,可是常常穷的没有办法。端木赐不安本分,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竟每每猜对了(就像在说证券投资一样)。

这里提到的端木赐,复姓端木,字子贡,孔门十哲之一。大家都以为孔子最喜爱颜回,但端木赐也是他的得意弟子。《论语》中,子贡的名字出现57次,而颜回的名字仅出现32次。他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的首富。子贡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他是孔子周游列国经济上的支持者。经商成为他宣传政治主张和实现外交才干的重要条件。《史记·货殖列传》载:“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越王勾践甚至“除道郊迎,身御至舍。”子贡通过经商,达到如此显赫地位,成为孔子的代言人和杰出的外交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端木赐发挥自己经商的才能,积累巨额财富,从而有能力推动儒学的传播。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虽然微不足道,但也有自己的理想。足够的财富有助我们更好、更快的实现我们的目标,所以努力赚钱不代表“钻到钱眼里去了”,而是我们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

为了理想,而努力赚钱吧,只要不忘初心即可。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8

关于《论语》的译注,从古至今有多个版本,流传最为广泛的有宋代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代儒生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还有现代杨伯俊先生的《论语译注》等等。

最近我在读《论语》的时候按自己的理解译了一下,以杨伯俊先生的《论语译注》为蓝本,加之本人读论语时的感受和想法,希望对那些和我一样想通过学习古圣先贤的典籍对自己有所裨益的人们有所帮助。

起初我在编译的时候可以说只字不敢有违杨先生的想法,原本抄录。但今天,摘录到第三天,我有个感悟:这距今数千年的典籍能够流传到如今,时代背景完全不同,孔夫子如置身当下,必要曰上一句:此乃星宿外空者也。既然他和他的思想得以保存,我认为,正是为人所用的结果。

但是,朱熹、杨先生,也包括杨先生的弟子易中天先生,他们对于《论语》乃至诸子百家的经典的理解都遵循了夫子们那年那时的本意了吗?我说未必。毕竟那个擂鼓震震、战马齐鸣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们仍去诵读经史子集,只因为它能够为时代所用,为人的行为做向导。可见,真理亦或信仰,一定是不受时空局限的,更不受人们的身份地位所限。虽然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阶级、不同人群对它的理解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经典教与大家要仁爱,要宽容,要讲孝悌,仍是我们如今的为人之本。子曰:本立而道生。

所以,不要拘泥于某种解释中,按自己觉得舒服合理的解释去看它们,其实越是典籍离我们就越近,因为真理应该是最浅显易懂的,晦涩的不能清楚明白地说出来的,必定是伪真理。

千人读《论语》必有千种解释。不要为了解释而解释,而是要用其中的思想去教化和提升我们的灵魂。否则,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9

《论语》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记录的是孔子与其弟子的日常对话,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使在今天,我们的现代化社会,论语中的思想依然具有意义。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我们变得浮躁,尤其是对于金钱名利的追求,有时甚至使一些人迷失了自我。而《论语》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段对话讲的是子贡认为境界,重在”克制“二字,克制内心的欲望而达到清心寡欲,实则可取。然而其危险万分,稍一动摇,便至于不仁不义之地,实在不够坚定。而孔子所谓的君子,则将德行化为自发之道,由内心顺乎自然地感到快乐与敬礼,则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无论欲望功名如何进攻,都不可动摇,才是正道。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都以为做到子贡所说的就好了,其实孔子所指的自发之道才是真正的境界。

在为人处世方面,孔子更是都独到见解。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意思是人不庄重,就无威严可讲,品行浮滑,学问的根基也不能稳固。作为君子,应该有忠信的品德,不要轻教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过失,不要放弃对德行的追求,不要害怕悔改。人谁无过。君子与小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不坚持过失,有不怕改正的勇气。好的品行,不在步步不偏不倚,而在心中存在随时把自己的行为努力向好的一方矫正。君子,不过是内在不”小“的那些人而已。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10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11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论语译注》上册,书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释,阅读这本书能够一边复习原文,一边明白每句话的意思,这使我收获很大。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学而第一”,这是《论语》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关于“领悟”主题的对话讨论,不仅仅让我学习并领悟了“如何领悟”,还让我懂得了“怎样做人”。

有子,姓有名若,他是孔子的学生,他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经常提出孔子的优点,并心向孔子领悟。其为人处世也深得孔子的赞赏。

曾子,姓曾名参,也是孔子的学生,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兄弟姐妹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他的领悟方法之一,他每一天都会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了心呢?与兄弟姐妹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都复习了呢?”

子禽,姓陈名亢,孔子的学生之一,他的特点是十分好问,遇到什么小问题也要请教孔子,因此进步总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无数,同学们又称他为“圣人”和“师仙”。在学生有困难时他总是乐于帮忙并耐心讲解。他那么博学却始终持续谦虚,很善于从别人身上领悟,人们夸他他也从不骄傲。他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如果三个人走在一齐,当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的长处去领悟,以他的短处为自我改正的参照。”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懂得了:要善于发现并领悟别人的优点,就算有天大的学问,也要像孔子那样谦逊好学。

有子懂得欣赏他人,曾子坚持每日三省,子禽总是勤学好问,孔子更是善于以他人为师,这些都是我领悟的好榜样。以后我还要进一步研读《论语》,做一个有思想、有学问;爱反省、善领悟;不骄傲、不自满;懂礼貌、又孝顺,拥有完美品德和更多学识的真正优秀的人。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12

《论语》是一本好书,孔子是一个君子。细读细品,定会获益良多,启明心性。

孔子从品德上主张“仁、义、礼、智、信”。这短短的五个字中包罗万象,枝叶庞杂,融入着他的道德、教育、治国等的思想精华。其足以囊括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本书需要细读,融会贯通,从心底的思想认同,与严苛的自律、坚守。而孔子做到了,他的一生,以其笃信的精神内核贯穿始终。对人对事,对内对外,无不彰显出其坚毅豁达的儒家气度。也使千百年来的中华文明熠熠生辉,华夏民族之道光明正大。可以说,儒教,其实就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信仰。我正值需要这样的精神洗礼,使自己回归纯明朗达的品性。与我,意重在人们的印象中,儒家一直以仁政、民本等思想著称,强调君主要善治,要时刻考虑重视人民的利益。孔子赞赏“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行为;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强调在一个国家里,人民是最重要的,甚至觉得为了人民安康,社稷也是可以变更的,“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然而,在回答子贡关于政治治理的问题时,孔子却把人民的生命放在了“信”后,这是不是与“民为贵”的思想起了冲突?首先,我们必须明确,通常情况下,不同于“兵”与“食”,“食”与“信”间不存在着直接竞争、相互抢夺资源的关系。一国国库有限,该把钱花在军事上还是该把钱花在改善民生上,这个“兵”与“食”的冲突自古就存在;然而“食”与“信”更多的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政府改善好了民生,人民自然就会对政府有信心,民生搞不好,或者政府罔顾人民,政府的民望自然也就会下降。

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谐的社会,没有仁义礼智信不行的,企业也一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134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