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鹗所著《红楼梦》后40回

高鹗所著《红楼梦》后40回,第1张

  高鹗颠覆了红楼

  第一种方法:清客本色

  颠覆镜头:子母珠

  颠覆方式:红楼梦中曾借刘姥姥之口,说出贾母房子的大柜子和房子一样高,中间藏了多少金银珠宝,私房梯已,只怕只有贾母自己知道。贾母只是在携刘姥姥游玩大观园时指导宝钗摆设房间时,无意露了一下富。且不说贾母究竟有多少梯已财富,她的那些宝贝财产早就成了那些不肖子孙们惦记的目标,琏二爷琏二奶奶就央求鸳鸯把老太太暂时想不到的东西偷出一箱来应应急。高先生也看到了,最后他让贾母把这些东东一分了事,颇有些小家小户过不安生闹分家的意思。在分家之前,高先生就安排冯紫英带子母珠去献宝,结果肯定是无功而返了,倒是子母珠一节,写了好长一段篇幅。每读到此处就会想,这个宝贝大概是高先生在清客生涯中看到的神奇宝物之一吧,移花接木写到这里,以充情节篇幅。常常有这样一种想法,在贾政的众多清客如詹光,单聘仁,程日兴之流,不知那一个才华为人像高先生,抑或高先生是他们的综合体?雪芹“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掏心沥肺之作红楼梦,竟然被人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猜测继写,可谓是个天大的悲剧。

  颠覆程度:*

  第二种方式:管锥窥海

  颠覆镜头:贾琏看抄报

  颠覆方法:住在天子脚下,手眼通天的贾府,什么时候,靠看抄报来打探消息?大抵写书的人变了,就把自己的生活给写到书中去了,想来作者地位低下,没有什么打探消息的门路,只能翻看抄报,来了解发生的什么重大事情。不由得让人想到现在某些部门的职员,上班后,泡一杯清茶,然后拿一张报纸,看来看去,用来打发一天的时光。所以看后四十回书就有些说不清楚的原因,让人不忍猝读。想来,家境贫寒的高鄂,没有过大富大贵亲身体验,更没见过什么大世面,所以一切的恢宏场面,气派言语都消失殆尽了,只是构造些空中楼阁,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的去猜测继写一本书,犹如在家闭门造车,捉襟见肘之处可见一斑。

  颠覆程度:*~

  第三种方式:小家生计

  颠覆镜头:林姑娘的五香大头菜

  颠覆方法:读红楼,爱极了红楼中的美食,看看大观园的人吃的什么酒酿清蒸鸭子,腌的胭脂鹅脯,奶油松瓤卷酥,松穰鹅油卷,热腾腾碧荧荧蒸的绿畔香稻梗米饭,令刘姥姥连茄子味道也吃不出来的茄鲞,这些美味佳肴,光看看名字都能让人垂涎三尺。看看第八十七回,林妹妹都吃些什么呀!紫娟亲自吩咐“给姑娘作了一碗火肉白菜汤, 加了一点儿虾米儿,配了点青笋紫菜”“熬了一点江米粥”“南来的五香大头菜,拌些麻油醋”瞧瞧林黛玉吃的这是什么呀,当时看着就只纳闷,荣国府还没被抄家呢,这平头百姓的家常饭菜怎么就跑到了林妹妹的饭桌子上来了呢。总之,后四十回红楼梦中,让人们对红楼美食再无兴趣。

  颠覆程度:**

  第四种方式:贾府光复

  颠覆镜头:沐皇恩贾家延世泽

  颠覆方法:一本书的作者,写出的书绝对和自己的亲身经历有关,雪芹为写此书在绰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可最后的结局,他还是几番暗示是“树倒胡狲散”,“落入一片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可高鄂愣是不让,在他看来贾家被赦,宝玉,贾兰中举,贾家重新恢复生机,就是最好的结局,于是他强了雪芹的本意,根本上改变了红楼一书的结局。殊不知,雪芹是个翻过大筋斗的人,荣华富贵在他看来犹如一场春梦,过眼云烟,他就想把自己的真实思想给写出来。高鄂继书虽然不妥,但考虑到是国人至爱大团圆结局,红楼一书又一忒悲忒消沉,所以贾府光复,虽是最违反原著意愿的地方,但这短暂的光复就当做给读红入痴的人寄于一丝小小的希望吧。

  颠覆程度:**~

  第五种方式:神鬼当道

  颠覆镜头:大观园之败

  颠覆方法:贾府盛极必衰,最后结局是一片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雪芹的本意很清楚,也曾借探春之口说出“可知这样大族人家, 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大观园衰败,可见一步步来的。高先生爱省事,置这些话语不顾,国人最怕什么了?闹鬼,于是大观园中阴风惨惨,神出鬼没,连自称从来不怕什么鬼神报应的王熙凤都给吓着了,别的人还用说吗?一进园子,还不把魂儿吓掉,加之连盗贼也来光顾,大观园就这样的荒废起来了。很现实的红楼梦中被强加入的鬼神一道,捕风捉影,几欲变成神怪小说。真是俗之又俗,惨之又惨!高先生人物刻画不出来,拿来神鬼来充数,只是可惜一个好好的大观园,只因为闹民鬼,这个珠围翠绕,莺歌燕语,花枝招展至奢靡繁华的大观园一下子就萧条起来了!变成了所谓的孤魂野鬼的至乐园!

  颠覆程度***

  第六种方式:诗词

  颠覆镜头:宝玉祭晴雯,题写望江南

  颠覆方法:这两首词写得不怎么样,那篇可谓惊天地,泣鬼神的《芙蓉女儿诔》,竟引来如此两首轻飘飘无关痛痒的小令,大概是雪芹所没有想到的吧。爱红之人中有一种观点,红楼梦就是为了传诗而做,这种观点虽然有些偏颇,但也说明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在书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雪芹妙笔所到之处,不管是以谁的口气做诗,无不唯妙唯肖,书中“蒋玉菡情赠茜香罗”一节,几个出身经历性格不同的人坐在一块喝酒唱曲,从宝玉的《红豆曲》到锦香院云儿的艳曲再至薛大呆子的《哼哼韵》,更是能让读者的心境瞬间能从怡情入髓至莞尔一笑再到捧腹大笑。林黛玉教香菱学诗那一章,更是在短短的篇幅之中,只用了三首诗,就形象的表现出做诗之人所经历的三种境界,的确使人受益的非浅!

  继书之中诗作少得可怜且不说,写得水平也实在不敢恭维,宝玉形容黛玉是“亭亭玉树临风立,冉冉香莲带露开。 ”恶俗浮艳,这是宝玉在看林妹妹吗?十足一个猎艳者的口气,倒像薛大呆子临阵磨枪,假妆风雅,背几句歪诗用来追女人!更有甚者,东拼西凑,抄来诗词滥竽充数,叹黛玉病中照镜、顾影自怜的诗:瘦影正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一字不漏的照抄才女冯小青的诗句。只能让人慨叹同样是写书之人,才华怎么就错那么远呢!

  颠覆程度:***~

  第七种方式:生搬硬套

  颠覆镜头:掉包妙计

  颠覆方法:掉包计是高鄂先生写得最毒的计策,可谓一石数鸟,首先,这人计送了林妹妹的命,挥剑直接把宝林二人生生分开,再者扭曲了贾母的形象,她老人家精明睿智,会不明白知两个玉儿心事,却痛下杀手!去害自己最亲近最疼爱的人?王凤姐后四十回中,被高鄂写得锐气全无,只剩下一个空架子,还大倒其霉,频频遇鬼,迷了心窍自命得意出了这等可笑之计,却还得借助宝玉丢了玉,变得疯疯傻傻,方可实施。可惜还有那么多人对此津津乐道,让人不解。

  颠覆程度***~

  第八种方式:恶俗媚艳

  颠覆镜头:妙玉思春

  颠覆方法:一直不喜欢妙玉,她太骄情,明明身在空门之中,却还对宝玉情有独钟。人又孤僻狂狷的不近人情,清也不清,浊也不浊,从栊翠庵品茶一节来看,她的茶具还分三六九等,看人上茶具,这和她表面给人的孤傲差别也忒大了些。可后四十回,高鄂把妙玉写得也太不堪了吧,敏感的像戏剧中思凡的小尼姑,怎么说妙玉也是大家出身,林妹妹庵中品茶被她抢白后,也不发一言,可见她才华学问为人自是不凡,否则林妹妹怎会青眼相加,可续书中把她写得神神道道不说,还写她思春,为宝玉害了相思病而春心涌动,把她的悲剧归结于情欲未断、心地不净,因而内虚外乘,先有邪魔缠扰,后遭贼人劫持,竟是她自己作孽而受到的报应,竟让人如看一桩风月俗事一般。可怜,妙玉这块金玉质,终入高鄂所设的泥淖中。

  颠覆程度****

  第九种方式:摄魂

  颠覆镜头:丢了通灵宝玉的贾宝玉

  颠覆方法:怡红公子那块神奇的通灵宝玉,到了高鄂手中才充分的显示起其作用来,简直成了贾宝玉的招魂符咒,玉在,宝玉就清楚了,还会写什么八股文章,玉一丢,宝玉就整个傻二爷一个。这个傻可是真的傻,其直接后果就是神智不清,傻得一踏涂地,犹如脑瘫患儿一般,连家里人给娶的媳妇儿是谁,都搞不清楚,尽管人家宝二爷这是傻后天所致,就是因为丢了命根子通灵宝玉,有时读书时看到本来聪明俊逸的宝玉竟然变得如此那呆傻憨怪,竟会突发奇想,假如那块丢了的玉从天而降,一下子找着,宝二爷会不会变得和从前一样呢?答案是否定的。可能高鄂只是从雪芹手里借来了宝玉这个名字,他写的根本就不是宝玉,要不宝玉怎么混帐话连篇,做出那么多违反本性的事呢,俗话说的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高鄂写的宝玉,是一个真正的假宝玉!如此而已。

  颠覆程度 ****~

  第十种方式:毁人不倦

  镜头:林黛玉焚稿断痴念

  颠覆方法:如果有一种爱情是无怨无悔的话,那么林妹妹对宝哥哥之间的感情就是这样的一种感情,红楼梦开始就用绛珠仙草还泪一神话,说明了宝林二人之间的感情,那就是,林妹妹的感情只有付出,不要求回报,因为她是来还泪,还情的。除了早期二人情尚未和谐时,可怜林妹妹小性猜疑只是为了一颗心,她太爱宝玉了。到了后来,二人两情相悦时,何曾脸红过!可恶的高鄂,生生把一个清如玉壶冰至情至性清灵率真单纯的林妹妹变成了一位怨妇的形象,焚稿撕帕,临死之前还满腹哀怨:“宝玉,宝玉,你好......”。晕,这还是林妹妹吗?林妹妹早就把宝玉认为自己的知已,试想一个满怀爱恋的人,会埋怨自己的爱人吗?她对宝玉无欲无求,只为了一颗心,只为了他好,所以她从来没有说让宝玉读书求仕这类“混帐话”,她所追求的是只要你好,便是我好,“我只为了我的心”。二百年前的林妹妹爱得是那么朴素,在她眼里只有宝玉一人,位高权重的北静王在她眼中也只是个“臭男人”。她不会怨宝玉,因为两人心早已合而为一,做为一个对宝玉充满爱意的女子,她不会埋怨宝玉,她只会埋怨自己,只会恨自己不能替知已解忧,她心痛悔恨的也不可能是自己。而高鄂把林妹妹写得庸俗化了。林妹妹变得自私而又狭隘,可惜,雪芹用了满腔的心血塑造林妹妹被这样被高鄂继写得面目全非,怎能不让人痛彻心肺!!!

  颠覆程度:*****

这里面我就学过《在别康桥》 徐志摩

这三个问题我就回答最后一个~估计还不怎么对~

一:这首诗的诗性美感主要体现在那几方面?

二:诗中主要运用了那些抒情方法?请举例说明他们的特点和作用?

仨:本诗首尾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前后呼应有和艺术效果?

首尾在内容上前后呼应,又构成了有韵律的音乐美,表达叻对母校的恋恋不舍之情

 2009年1月自学考试《大学语文》真题阅读理解第5题

 阅读《宝黛吵架》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那宝玉心中又想着:“我不管怎么样都好,只要你随意,我就立刻因你死了,也是情愿的;你知也罢,不知也罢,只由我的心,那才是你和我近,不和我远。”黛玉心里又想着:“你只管你就是了;你好,我自然好。你要把自己丢开,只管周旋我,是你不叫我近你,竟叫我远了。”看官,你道两个人原是一个心,如此看来,却都是多生了枝叶,将那求近之心,反弄成疏远之意了。

 为什么说这段描写体现了宝黛爱情的深挚?

校答案解析: 用直接心理描写方法,加上作者的提示,揭示出少男少女内心与言行不相符,甚至悖反的现象。

 

 

 

《大学语文》是非汉语言文学专业考生的一门必修课。其目的是要求通过自考获得文凭的同志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并达到一定的水平,以保证本专业的学习。现在,外语、法律、旅游管理等专业为6学分;商务英语、工商行政管理等专业为4学分。学分有别,教材亦不同;考试的要求虽有差异,但考试的形式相类。这里一并谈谈学习方法问题,仅供考生自学时参考。一、关于语文知识语文知识的学习内容比较多,文体有议论文、记叙文、诗词曲赋、小说(“4学分”为说明文);从作品的时代看,有古代、现代、当代之分:“6学分”的还有外国文学作品。对于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的考生来说,量是很大的。学习贵在得法。方法正确,可以事半功倍。当然,学习方法因人而异,我认为,可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注意抓重点。重点如何抓?不同文体的作品重点不一样,精读和泛读课文的重点也不一样。概括地说,每篇课文主要抓作者、作品(课文的出处)、字、词、句、章等几个方面。作者,主要注意时代与国籍。主要代表作、艺术风格及生平大事。比如,屈原,是战国时楚国人,代表作为《离骚》,艺术风格是“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采华丽,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其中的核心是“积极浪漫主义”。其他内容则可以一般了解。再如,郁达夫,他是现代文学史上很有影响的作家,曾经组织过创造社,参加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其小说主要采用“自叙传”的方式和第一人称的写法。代表作有《沉沦》、《薄奠》、《出奔》、《春风沉醉的晚上》、《他是一个弱女子》等。再如,高尔基,是俄罗斯革命作家,前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代表作是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等。作品,如《季氏将伐颛臾》出自《论语?季氏》篇(课文注释1交代出处,每篇必看),《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内容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作者为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是研究儒家思想的主要著作。《风波》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再如《石崇与王恺争豪》选自《世说新语》;《炉中煤》出自郭沫若的《女神》,等等。比较而言,“4学分”的在这方面要求不高。字词,不仅指文言文、诗词曲赋中的难字和古今义不同的字词,而且包括现代文中的一些字词。“非我愆期”的“愆”,“有为神农之言”的“为”等固然在命题范围内,现代文中的“大去”,“赋闲”等也可能考到,不能不注意。当然主要是文言词语。文言文中一字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比如“之”,一般解释为助词“的”,但《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释为“到……去”(释为“去”不对),“不如早为之所”中的“之”,是名词“她”,应该严格加以区别。《季氏》中三个“过”,分别用作动词、形容词、名词,词义差别很大,值得重视。文言文中实词活用的现象比较多。动词的使动用法:如“既来之,则安之”,“有粮者亦会”,“有衣者亦衣”,其中的“来”“安”“会”“衣”均为使动。意动用法,如“子万民”,“侣鱼虾而友糜鹿”,其中的“子”,“侣”,“友”均为意动。名词作状语,如“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学而时习之”中的“夜”“四”“时”均作为状语,翻译为“在夜里”,“从四面八方”“经常地”,等等。还有名词用作动词,如“顺流而东也”,“匍匐前称弟子”中的“东”,“前”翻译为“向东”,“向前”等等。解释这些字词时应坚持字不离句的原则,就是这个字要在句子中能说得通,否则便不对。句,文言中的句式比较特殊,与现代汉语句式不同。判断句,一般不用联系动词“是”,而用“××者,××也”表示判断,如“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译为李将军名广,是陇西成纪人“。被动句,往往用”于“、”见“、”为“引出主动者,如”劳力者治于人“,”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就是典型的例子。倒装句,有几种情况,一是主谓倒置,多用在感叹句中,如”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二是宾语前置,其一是在否定句中,如果出现否定副词”不“、”莫“、”未“,那么句中的宾语可提到动词前面,如”莫己若“,”未之有“,”不我若“;其二是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一般可提到动词或介词前面,如”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宾语”尔“,”何“都前置了。三是定语后置,如”其士女之问桃叶渡、雨花台者“,定语是”问桃叶渡,雨花台“,翻译时应放在中心词”士女“的前面。总之,翻译句子应掌握句不离文的原则,即这句话要在全文中能结合上下文讲通。章,指文章的篇章结构,包括思想内容和艺术性两方面。这是重中之重,也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更是考试的重点。作者:baobao发布日期:2006-8-10思想内容的掌握可以根据课本中的提示,先分段,归纳出段意,弄清楚一段中讲了几个层次,比如《谏逐客书》论证部分分三层,即以古论今,以物论人,就事论理三个自然段,而“以古论今”一层中,又列举了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个例子,接着又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客卿在秦国历史上的贡献。仔细划分好层次,容易把握其内容。在归纳段意的基础上,再总结全文的主题或中心。艺术性主要从构思、写作方法、修辞手法几个方面去把握,比如《前赤壁赋》在构思上以清风、明月、流水为线索,结构文章;写作方法是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结合为有机的整体,运用主客对话来说理;语言表达上注意骈散结合,穿插歌词、对话,显得生动活泼。理解篇章结构,应学会分析文章。不仅要抓住几条筋络,几个概念,而且要能举例说明,有血有肉。比如《风波》中七斤和赵七爷的形象,既要了解他们分别是愚昧落后的农民典型、善于韬晦的帝制余孽,又要把握他们的具体特征,赵七爷的辫子和竹布长衫的变化和作用便不容忽视。把握艺术性也是如此,如《张中丞传后序》的夹叙夹议和场面描写,必须进行分析加以理解。这些做起来不太容易,又无捷径可走。好在教材上都有提示,考生认真参照“提示”,深入钻研教材,掌握了基本方法以后,便可以举一反三,化难为易了。其次,运用巧妙的方法帮助记忆。比较法,如历史散文中,《左传》是编年体,《战国策》是国别体,《史记》是传记体。再如,培根、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的国籍分别是英、法、俄、美,几个外国作家就不至于混淆起来。综合法,如现代作家大多参加过文学社团,郭沫若、郁达夫曾在日本组织过创造社,而茅盾、朱自清、冰心则参加过文学研究会。巴金既未参加创造社,又未加入文学研究会。再如,教材中,北宋的作家有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柳永,南宋的作家有陆游、辛弃疾,而李清照是跨北宋、南宋两期的作家。“4学分”教材中说明文单元,钱学森、竺可桢、茅以升、华罗庚都是自然科学家,分别是核物理学家、地理学家、桥梁专家、数学家。这就比较容易记住了。个别记忆法,如老舍是满族,沈从文是苗族,[越调]是诸宫调调名,《世说新语》是笔记小说集,等等。复次,掌握一些文学常识,这不单纯为了应付考试,而且在生活中也常会用到。如古体诗与今体诗的区别,律诗与绝句的区别,诗、词、曲、赋的形式特点,诸子散文与历史散文的特征,等等。有兴趣的考生可以分别把散文、韵文分门别类用线索贯穿起来,或者浏览一下“附录”中的“中国文学史概述”,对于各种文体的发展线索就清楚了。最后,背诵一些诗词名篇名句。中国文学源远流长,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流传了一千多年而历久不衰,作为炎黄子孙,不能不了解。教材中选的诗、词都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佳作,读熟背诵应该是一种享受,而绝不是负担,又何乐而不为呢?二、关于作文作文是对考生思想修养、语文知识、表达能力的综合测试,在试卷中占40分,是“把关”的题型,也是考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6学分”试卷的作文考议论文,命题有三种类型,一是命题作文,二是材料作文,只考过一次(关于“罗程杀人”的一段材料),三是材料加命题。从近年命题的情况来看,命题作文与材料加命题可能性大。而材料加命题是两种命题形式的综合,这类作文既受命题的限制,又必须紧扣材料,操作难度大,考核比较全面。比较而言,这种形式最难写,但考试可能性最大。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基础,适当练习写几篇作文,请老师批改,指出缺点,以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那么,如何练习呢?不少考生希望能猜到考题,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实际上是不可取的。而应该掌握一般议论文的写作方法,以不变应万变。我建议大家把前几年考过的作文题做几篇,具体步骤如次:审题。把试卷上所提供的材料和命题认认真真看三遍,要一字不漏,聚精会神。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如果审题错了,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后果不堪设想。一审材料,看材料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有什么要求?材料与题目有什么关系?二审文体,一般是议论文,但还必须看清楚,以防意外,应以试卷题目要求为准。三审题目,看看题目与材料有何联系。抓住题目的关键词。四审字数,一般要求600字至1000字。五审其它要求,如联系实际,联系切身体会,不得出现本人姓名,等等。立意,一是根据材料和题目,确定中心论点,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二是确定分论点,这是比较重要的步骤,也是有难度的一项工作,一般围绕中心论点,再分二至三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可自成一段。三是选择证明论点的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事实论据分为历史事实和现今的事实包括数据,一般举两个事实论据,可以安排一个历史事例,一个现今事例;一个正面的事例,一个反面的事例。这样说服力更强。在写法上可采用一详一略的方法。而理论论据可以是科学原理、定理、公理、定律、名人名言,也可以是谚语、俗语。理论根据可以使文章具有深度,提高文章质量。选择的论据要注意典型,精当,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当然,立意不仅要考虑写什么,还要考虑不写什么,与中心论点无关的东西,一个字也不能写。谋篇,选择了材料以后,就可以考虑文章结构布局,材料的安排配置。由于考试时间有限,来不及打草稿,通常采用列提纲的方法。在可能的情况下,提纲愈细愈好。一篇短小的议论文,一般分三段,第一段提出论点,一篇优秀的议论文,论点总是极其鲜明的,如《谏逐客书》、《五代史伶官传序》、《论毅力》、《今》等都是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的。第一段两、三行字即可,切忌吞吞吐吐,欲说还休,更不能“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开头简洁,论点鲜明,可以使人一见钟情。第二段证明论点,是文章的主体,可按几个分论点,依次进行论述,注意举事实,讲道理。本着正反结合,详略得宜的原则去统筹安排。论证方法一般常用归纳法、演绎法或类比法,可选用其中一种,也可以几种并用。不仅要注意论述层次清晰,而且要注意逻辑性,还要精心设计每一节的开头语,考虑节与节之间的过渡关联词语,乃至于一些典故、成语等细节问题。第三节是结论,总束全文,要戛然而止,饶有余味,文字要干净、利落、精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整理成文通过去粗取精的加工,把文章抄写到试卷上。由提纲到文章,不仅是文字的充实发挥,而且是精雕细刻、推敲琢磨的过程。既能表现出基本功,又能展示各自的才华。相同的提纲,不同修养的人可以写出不同的文章。还要注意抄写的规范,如语言通顺、文字工整、标点进格,行款格式等方面。修改,文章写完,还要抓紧时间修改一遍,可以采取边看边改的方法。主要是拾遗补缺,查找纰漏,如多字、漏字、错别字、语句不通、标点错误,等等,都可以通过修改而加以解决,使文章臻于完善。反正,如果不加以修改,这些隐藏的问题,就会影响文章的质量,影响得分。作文的生命是“新”,考生写作力求能写出新意,有了新意质量就高了,自然也能得高分。但考试不同于平时,一般考生心理比较紧张,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就是大幸,何谈超常发挥呢?所以,我们不能一味强调求新,而是强调先求稳,或曰“稳中求新”。也就是先求稳,再求新。如果片面求新,则有风险。对于绝大多数考生,还是以能写出一篇平达通顺,中心突出,符合要求的议论文为好。“4学分”考生的作文不同,《大纲》要求:“考核的重点是议论、说明和记叙的能力”,措词比较含糊,结合近年来的考试命题情况,出夹叙夹议的文章,可能性比较大。从比“6学分”降低一点要求看,则应以记叙文为主。写记叙文应注意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前因、后果,尤其要注意记叙文中的议论,做到议论与记叙相结合,请记住,记叙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记叙的升华。比如,1998年考试作文题是《心愿》,要求是记叙文。记叙自己确立心愿到实现心愿的经过。主要笔墨是记叙,但有些部分可以适当议论。比如,为什么要确立这一心愿?实现了这一心愿有什么重要意义?等等。有了些许议论文字,文章就有了灵魂,文字便增加了闪光点,通篇虚实结合,就血肉丰满了。不过,应该注意,议论篇幅不宜太大,适可而止,三言两语,画龙点睛;不能喧兵夺主。论说成分只能是辅助,是佐料,是调味品,不可大段议论,游离于主题,那反而降低文章的分量。所以夹叙夹议应把握好这个度。“4学分”作文的步骤略同于“6学分”作文,只是将纯议论改为夹叙夹议罢了。记叙文也有自身的特点,就是要波澜、曲折,不能一览无余。“文似看山不喜平”,应尽量采用倒叙、插叙、补叙等手法,要善于设置悬念,做到尺水兴波,避免平铺直叙。还要着力写好事情发展的过程,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适当讲究文采,注意运用修辞手法,加强文章的可读性。记叙文中除了可以穿插议论,还可以穿插说明。只要掌握说明的方法,如定义说明、比较说明、比喻说明、举例说明、图表、数据说明等等,在必要时进行说明就可以了。“4学分”作文考试应熟练掌握以记叙为主,穿插议论、说明的写作方法。三、注意事项经常与一些自学考生接触,发现不少人在自学方法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现归纳成几个方面,提请考生注意。一是正确处理课本与参考书的关系。自学任何一门课程都必须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自学《大学语文》必须以课本为主,根据“大纲”的要求,认真学习每一篇课文,特别是精读课文,不仅要掌握字词句章,而且要深入到细部,掌握其内在的知识点,比如《香市》一文,文章首尾两次出现“农民”,有何深意?《背影》中先后四次出现“背影”,各有何作用?等等。但不少考生想走捷径,往往将教材束之高阁,而死死抱住参考书,作为救命稻草。我以为,这是本末倒置。我们不反对看参考书,而应该结合课本有针对性地参阅参考书,如果脱离教材,单独看参考书,那是不可取的。何况现在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各种参考书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如果不检查质量,而尽信参考书,有时甚至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可以不看参考书,而必须熟读文本。二是正确处理语文知识和写作的关系。不少考生存在偏废现象。有些人在课文上下的功夫多,但懒于练作文,自以为考试时能发挥灵感。殊不知,我们宁可相信汗水,而不可依赖灵感,何况灵感也是由汗水孕育出来的。可能有的学员从事文字工作,自我感觉良好,也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作文。我以为还是要加强作文训练,尤其是要适应考试需要,不打草稿,只列提纲,直接由提纲扩充为作文。至少练三篇作文。可以把前几年考过的作文题目练习一下。另有一些考生作文水平不错,以为能得高分,所以在语文知识方面花时间不多,存在侥幸心理。特别对于文言文,难以读懂,便绕道走。走马观花,不求甚解,似懂非懂,一考就错。我建议凡是应考的考生都必须把课本认真读两遍,力求甚解。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求取知识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只有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勤学多问,才能成功。总之,语知和作文两手都要抓。三是正确处理文言文中字词理解与文章分析的关系。有的考生花了很多精力去弄懂文言字词,也确实取得了成效;但放松了对篇章结构的全面把握,结果对于一些大的问题却所知不多。诸如人物形象,艺术风格,修辞手法等反而被忽略。这其实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弄懂字词的目的是为了理解课文,如果片面强调字词,而忽视文章分析,则是原地踏步,虽乐此不疲,却永远到不了彼岸。退一步说,一两个字词没弄懂关系不大,而整个课文不能理解则可能铸成大错。所以,应该把疏通文句与分析文章结合起来。四是注意考试中非智力因素的发挥。这与自学无关,而是考试技巧。这个方面内容很多,我只简单说几点。诸如在答卷时间安排上,保证作文的足够时间,宁可牺牲几个小题,也要保证作文写好;答卷书写要工整,字迹要清楚;论述问题时条理要清晰,注意举例分析要全面具体,不要三言两语,草草了事,等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每一个考生只要态度端正,目的明确,方法适当,再加上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那么,这门课程是可以学得很好的。这不仅能使你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毕业生,而且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1744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6
下一篇2023-10-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