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Vitas的《第七元素》的中文歌词?

有谁知道Vitas的《第七元素》的中文歌词?,第1张

第7元素(Boris译)

我来送这首歌,

我来送这首歌,

我来送这首歌,

我来送这首歌,

从梦幻的世界,

我来送这首歌,

歌用晶莹的泪凝成,

我来送这首歌,

这首歌因为爱而送出,

我来送这首歌

Vitas的《奉献》本身就没有歌词,是通过吟唱表达情感的方式,只要你用心听就会听出他想表达的情感还有一首和这首歌比较像,也是通过吟唱表达情感的,可以去听听

Clemence & Jean-Baptiste Maunier 双童声协奏曲《Concerto pour deux voix

http://mp3baiducom/mf=ms&tn=baidump3&ct=134217728&lf=&rn=&word=Concerto+pour+deux+voix&lm=-1

让我怎么说,我不知道,太多的语言,消失在胸口,头顶的蓝天,沉默高原,有你在我身边,让我感动安详,走不完的路,望不尽的天涯,在燃烧的岁月,是漫长的等待。一直在爱的路上,期望着有一天爱情的天空彩虹呈现。心里总惦记那一个人,无法排遣的还是绵绵思念。

有时,觉得日子里总带着伤痛的颜色,心里边尽量装得跟以前一样,可是内心却酸酸的,好想流泪。有时,又觉自己的生命就如一场雨,看似美丽,但是更多的时候,还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寞,并且以晴天的幻想度日。当没有阳光时,自己便是阳光,没有快乐时,自己便是快乐。

书房里静悄悄的,窗外也没有夏虫的低鸣,只有孤灯单影摇曳在烟圈里。此时的我,又似乎没有思想,没有灵魂,只是以一具空壳的形式存在着,和我相伴的不是其它,准是寂寞。

我不得不开始审视寂寞,思考寂寞。我不知道海子卧轨是不是缘于寂寞,我不知道王国维自沉是不是缘于寂寞。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醒的代价便是极度的寂寞。我想,和圣贤相比,我的寂寞仍是小寂寞。

我的寂寞是缘于情感的孤独,是缘于心灵的孤独,是缘于精神的孤独。这样的孤独,往往不能自拔,因为我有一颗视爱情至高无上的心。我不知道我心的边疆究竟有多大,是否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没有一片乌云,可以覆盖心灵辽阔的疆域。没有哪次地震火山,可以彻底颠覆心灵的宏伟建筑。没有任何风暴,可以冻结心灵深处喷涌的温泉。没有某种天灾人祸,可以在秋天,让心的田野颗粒无收。

我想我心的规模,也可能缩得很小很小,只能容纳一个家,一个人,一粒芝麻,一滴病毒。一丝雨,就把它淹没了;一阵风,就把它粉碎了;一句流言,就让它痛不欲生;一个阴谋,就置它万劫不复。

我心可以很硬,超过人世间已知的任何一个金属,也可以很软,如泣如诉如绢如帛,也可以很韧,千百次的折损委屈,依旧平整如初。我想做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因为人生有太多的压榨和当头一击,会与独行的心灵,在暗夜狭路相逢。如果没有精心的设计,简陋的心,很容易横遭伤害一蹶不振,再无生机,没有康复本领的心灵,是不设防的大门。一汪小伤,便漏尽全身膏血;一星火药,烧毁绵延的城堡。

近来,我工作很忙,只有在闲暇时在心里一遍遍默默问候一下远方的爱人。我知道我们在缄默中已经亲似兄妹,你的所想你的所思,在我的内心已经构筑成万坚难摧的堡垒。这些天来,我努力把这份挚爱的情感寄在一封封的锦书里,传达着我心深处的每一个心事,每一种情绪。

都说现在的女人开始懂得为青春唱起挽歌了,虽然各自有各自的方式,但其中惟一的因素,便是挥霍感情。然而,我今天爱的这个女人,又是怎样的呢?在我看来,决无挥霍之嫌,更无为青春唱挽歌的必要。

偶尔翻起《岁月静好》的文集,一篇一篇的打开,一个中国知识女性的心路历程,精神风貌展现字里行间,使我看到一种对生活永远充满向上的坚毅与胸怀。

爱上这样一个女子,也许注定让我永远在风中吟唱着爱情私语。当然我也知道不是所有的爱的花朵,都可以在阳光下绽放,很多伤心的爱,只能搁置心中,一任自己,独自去浇灌。

我一直寻求别人的理解,更希望这一场爱情生生不息,直至生命的尽头。

因为,这样的深情,时空即便邈远,依然足以放牧爱的灵魂!

陈奕迅歌词特点:感人至深,比喻很多,意境比较浪漫。

陈奕迅的歌平实、质朴、但情感却能穿透人心。好像听一首配乐的情书吟诵,总有一个音符能触动你的泪腺,眼眶变得湿润起来。经过多年的历练,陈奕迅已经很有自己的风格,嬉皮士的怪诞的着装,夸张的搞怪表情,打开歌曲时那种面无表情,低沉的吟唱只为把灵魂呈现在你面前。

陈奕迅好像是一个小嗓歌手,不讲究爆发力和歌曲迂回曲折,低声的平顺的舒服的吟唱,高音部分也恰到好处,层层推进。实际他的歌曲音区跨度也不小,只不过恰到好处的拿捏,使听者感觉感觉不到这种跨度。

这种吟唱方式,情感表达一点也不差,撕心裂肺的嚎啕大哭和默默流泪,哪一个更加悲伤呢?实际都差不多,陈奕迅不适合嘶吼式的大张力的唱法。

先看《王直方诗话》中记载的一个故事:“东坡守钱塘,功父过之,出诗一轴示东坡,先自吟诵,声振左右;既罢,谓坡曰:'祥正此诗几分来?’坡曰:'十分来也’。祥正惊喜,问之。坡曰:'七分来是读,三分来是诗,岂不十分也。’”一首原本写得并不很好的诗,经作者一番声情并茂的吟诵,苏东坡评委给了他满分。虽然是开玩笑,但这个故事足以说明吟诵对诗词的重要。不但古人写诗要吟、填词要唱,就是现代人写诗,自己也要朗诵好几遍。通过朗诵,可以发现哪些地方声韵还不和谐,哪个字还需要更换,便于修改。可见,无论古今,人们都很重视诗词的吟唱。更何况诗词的感染力,往往要通过吟唱表现出来;学习古代诗词,也往往就是从吟唱开始。古诗词是可以吟唱的。所谓吟,就是诵读,一种不急不慢,韵律性、节奏性极强的诵读。所谓唱,按国际标准汉字大词典的解释,是依照乐律发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歌唱。看来,吟和唱是有区别的。是否能这么说:可以用乐谱记录其声,则为唱;无法用乐谱记录,则为吟。但吟和唱又不能截然分开,它们是有联系的。吟是没有音符的唱,唱是有音符的吟。有时候还可以吟中有唱,唱中有吟。二者合二而一,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古诗词不但都可以吟,而且很多还可以唱。如乐府诗都可入乐演唱,词更是都能演唱。但是,古人究竟是怎样吟唱诗词?我们知之甚少。现代人吟唱诗词,显然无法做到和古人一样。何况随着时代的发展,语音的变化,诗词吟唱的方法也理应有所变化与发展。现代人的吟唱方法,应该比古人更科学、更先进。事实上,现代人不但可以把传统诗词吟唱出很好的效果,而且吟唱的方式还多种多样。如果按照吟唱者所使用的语言来分类,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一、用普通话吟唱在现代中青年人中,普通话是很普及的。用普通话朗诵、演唱旧体诗词,在电视、**以及各种晚会上经常可见。不过,在吟诗时要特别注意传统诗词的格律即“平平仄仄”抑扬交替的规律,以及诗词的音乐性和诗词的韵味。有些字的读法还要作特别的处理。比如:加拿大藉华人学者叶嘉莹先生有不少吟诵诗词的录音资料,她就是用普通话来吟诵的。虽说是用普通话,但有些字听起来并不是普通话的读音。叶嘉莹先生是这样解释的:“因为我是在北京出生的人,我只会说普通话,我不能读出正确的入声字来。但是,为了古诗的声调听起来能够谐和,合乎古人的声调,我尽量把入声字都读成第四声仄声字。”经过这样的处理,听起来就比一般的朗读更有韵味了。如果在吟诵的过程中能像配乐诗朗诵那样配上一点音乐,效果就会更好了。用普通话演唱传统诗词就更多了。这种演唱需要和一般歌曲那样先对唱词进行谱曲,演唱者只要按照乐谱进行演唱就行。(当然,要唱得好,还要看演唱者对作品的理解以及演唱技巧的运用。)由于是有固定曲调的演唱,一般就不能随意发挥。比如毛泽东诗词就有许多谱成了歌曲演唱。二、用方言吟唱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仅汉语中就有许许多多的地方语言。普通话的推行并不太久,而方言却千百年在各地扎根。用方言吟唱诗词,久已有之。广东人用粤语或客家话吟诗,福建人、台湾人用闽南话吟诗,上海人用上海话吟诗,各地的人都会用他们当地的方言吟诗。在当今的舞台或屏幕上,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有人用湖南话学毛泽东吟诗,用四川话学陈毅元帅吟诗。听起来很有地方韵味。笔者有时候也用南昌话吟诵传统诗词。南昌话里入声字非常明显,用它吟诗抑扬顿挫特别分明。传统诗词也可以用方言吟唱,台湾“国立清华大学”教育学程中心闽南语讲师梁炯辉先生对此有专门研究,并且开设相关课程。如湖南常德几近失传的诗弦艺术,就是将古典诗词配乐并用常德方言吟唱的。值得一提的是,特别适合诗词吟唱的是那些保留了古音的方言,比如闽方言、粤方言、吴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等南方方言。用这些方言吟唱诗词,容易分辨平仄,抑扬顿挫分明,韵味很足。现今的年轻人特别是城市的青年学生,对普通话是非常熟悉的。因为他们从小就听普通话、讲普通话。这无疑是时代的一大进步。但今天的青年学生对方言却知之很少。不了解一点方言知识,对于学习继承古代文化、民族文化是不利的。我们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要重视方言的研究利用。很难想象,如果有一天方言消亡了,人们怎么去面对我们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遗产。三、用戏曲语言吟唱中国戏曲与古典诗词同属中华瑰宝。据天津戏剧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戏曲剧种名录》列示,中国传统戏曲有一千多个剧种。在许多戏曲中都有诗词吟唱。以传统京剧为例,角色初次上场时,常常要念一首韵律性极强的定场诗(或对子),还往往是用韵白来念,念得不紧不慢,抑扬顿挫,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比如《击鼓骂曹》祢衡的定场诗:“口似悬河语似流,全凭舌战运机谋,男儿若得擎天手,自然谈笑觅封侯。”实际上,这就是一段高质量的诗词吟诵。京剧韵白用的是中州韵、湖广音,还讲究尖字、团字、上口字。笔者觉得用这种形式来吟诵诗词,古味、韵味一定不错,就试用它吟诗给周围的朋友听,大家也都说好听。应该说,京剧韵白还是比较有群众基础的,所以,这是一种非常值得推荐的吟诵诗词(甚至古文)的方法。京剧中还常常用昆曲的曲调来吟唱诗词。如《白蛇传》中艄公渔唱“桨儿划破白萍堆”一段、《张松下书》中张广才唱的“草枯叶落已深秋”一段、《清风亭》中张元秀唱的[哭相思]、《霸王别姬》中汉兵唱的“楚歌”等等。笔者多次在各种诗词吟唱会上用这种曲调演唱自己写的诗词,效果都不错。戏剧中还有吟唱相夹,半吟半唱的吟唱形式,更宜抒发感情。如《宇宙锋》中赵艳容上场时的“杜鹃枝头泣,血泪暗悲啼”就是先吟后唱。仅仅十个字,人物的满腔悲怨就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人不寒而栗。又如《红娘》中张生在念完莺莺的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之后,将“玉人来”三字再高唱一遍,把一个书呆子的得意忘形表现得惟妙惟肖。这种处理方式,完全可以用于诗词吟唱。如有人在吟唱用《定风波》这个词牌填写的词时,就把词中所有的“二字逗”全部处理为念,其余的句子则全部是唱,效果非常不错。其实,就直接用京剧的皮黄腔来演唱诗词也是很好听的。笔者在迎接澳门回归的诗词吟唱会上就用西皮二六、西皮摇板两种板式演唱过自己写的诗词,颇受欢迎。不过,若用皮黄腔演唱,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不可完全套用现有的某个唱段,因为京剧唱腔的音乐形式属“板腔体”,必须遵循“依字行腔”的规律,否则就容易“倒字”。二是在选用板式时,最好不要选慢板,因为它节奏太慢,而拖腔又太长。四、用民歌语言吟唱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民歌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人们用歌声来传承文明,用吟唱来传递情感,用音乐来袒露心声。作为歌诗一体的一个基本形式——民歌,自然也很适宜用来吟唱诗词。屈原就是用民歌吟诗的大师。他写的《九歌》多半是楚地祭神的民歌。民歌中,人们使用的大多是方言及民族语言。现代民歌中,也有经文艺工作者加工而使用普通话或半普通话的。比如,我们非常熟悉喜爱的革命歌曲《十送红军》,就是由赣南民歌《采茶调·长歌》改编而来,它婉转优美,如泣如诉,唱半句,停半句,反复吟唱,给人留下生动而深刻的印象。**《洪湖赤卫队》中的插曲“手拿碟儿敲起来”,却是沿用了起源于元代“小唱”的扬州清曲“敲瓦碟”技艺。还有**《刘三姐》中的插曲,不都是优美动听的广西山歌吗?这些都是用民歌小调吟唱诗词的好例子。以上介绍的现代人吟唱传统诗词的几类方法,可以根据各人的情况选择使用。但除了这些方法以外,肯定还有其它的演唱方法。究竟用什么方法来吟唱?叶嘉莹先生是这样说的:“可以按照你们自己觉得你们喜欢的、你们适合的调子来随便的吟唱。”只要你自己觉得能够很好地表现作品的感染力,自己觉得好听就行。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听别人吟唱的录音资料,来模仿、学习,从中受到启发,进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吟唱方法。

读诗,如同在倾听古人吟唱情感之歌。正是有了这一颗颗情感的种子,诗人的笔下才会盛开出一朵朵绚丽的诗词之花。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只有把握住了这首诗的情感坐标,才算真正贴近了诗的灵魂,才能走入这首诗所构筑的美学殿堂。

二.教学流程:

1. 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古人也说,“诗言志”、“诗言情”。在我们初中阶段所接触过的古典诗词中,哪些情感主题是诗歌中最为常见的呢?)

①思乡怀人:“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②长亭送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情深意长的勉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不舍的留恋)

③建功立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④寄情自然:“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⑤忧国伤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些也正是古往今来人类所共有的情感体验,它们曾孕育出无数烩炙人口的佳句。)

2.“披文以入情”——揣摩诗歌中的情感

(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化为一个个凝练的词句,那么我们面对一首诗的时候又如何做到“披文以入情”——通过这些语句去把握住诗歌内在的情感脉络呢?)

①知作者,明主题

(每个诗人由于人生经历与情感体验的不同,他们的诗歌往往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中考常考的均是一些名家诗作,因此如果能了解这些诗人写作的主要风格,那么在赏析时就能居高临下地分析了。)

辛弃疾:爱国词人,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报国无门的悲愤(“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陶渊明:向往田园归隐之乐

(对作者的风格有初步的了解,能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但这里有一点要强调的是,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比如婉约词人李清照同样也写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壮诗篇。因此,在诗歌赏析中要视情况灵活运用。)

②看提示,定基调

(提示从何而来?就是诗中的标题、背景提示、注释等,这常常会给我们理解诗词情感以重要提示。)

练习:

《春夜喜雨》(能从中找到感情的批示吗?)——“喜”字,已暗示了诗人对春雨到来的欣喜、赞叹之情。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①泊:停船靠岸

②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③京口:在长江南岸,属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④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诗人的家园所在地。

诗歌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内心感受?(故园虽近却难以归乡的无奈、惆怅之情)

③品语句,悟感情

(前面两点还只是把握情感的辅助手段,体会诗中情感更重要的还是应从诗句本身出发,细加品味。)

练习: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最后两句: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一个“岂”字一个“奈”字就表达了作者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与无奈。

——抓住文中直抒胸臆的关键词句来把握诗歌的情感主题。

(古人作诗往往又追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含蓄美,诗人之情常常是“藏于山,隐于水”。除了直抒胸臆外,诗人通常还会用怎样的方式去传达情感?——化景物为情思,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我们做题时就要仔细去品味诗中之景所包含着的情感。)

练习: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中可见?

(愁:对美好春光消逝的感伤。“雨疏风骤”“绿肥红瘦”——细雨、落花都是古典诗语中传达伤春之情的两个常用意象。)

在古诗词中,还有很多景象身上都含有固定的情感内涵。比如说送别诗中,就常出现哪种景物?(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就含有惜别之情)大家还能想到哪些景物身上也这样的特点?(月、雁、梅……)

——把握诗歌中常见意象及其所定的情感内涵,有利于解题。

4.入情以会意

(把握住了诗歌的情感坐标,也有助于我们赏析诗歌的用词之妙、意境之远。)

(1)字词赏析

练习: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答案示例:因为 “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山景自然地展现在诗人眼前,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更好地传达出诗人超然于尘杂之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恬适之情。

(答题要点:既要通过联想展示诗中场景,从字义、修辞等角度去分析字词的表达效果;还应联系诗中的情感意蕴去品味。)

(2)体会意境

(是否真正理解了诗文的意境,改写诗文是一种有效的训练与检查手段。意境的营造必定是以某种情感为基调为底色,方显灵动之美。所以我们在改写时,不能简单地翻译,而应在不偏离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像,行文中也应渗透进诗中的情感。)

练习: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而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的满头青丝如今已纷纷断落,已短得无法再梳髻插簪了。

三.结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意思:

过去我离开的时候,杨柳随轻风飘拂,像是依依不舍,而今日我又来到这里,这里雪花飘零,*雨霏霏。

艺术手法:

1、对比,通过昔盛今衰对比,强调突出眼前的悲凉。

2、对偶,在诗经中这很难得。

3、叠词使用,反复吟唱,情感倾露无疑。这种手法后人多用,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种叠词描声摹状效果极好。

4、融情于景,昔盛杨柳绿,今衰*雨飞,何情何景,请君自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185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