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问题,第1张

1、关于**《武训传》的讨论(孙瑜导演,武训行乞兴学)

  《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撰改的社论《应当重视**〈武训传〉的讨论》

  全国舆论界以此为定论,一致批判其“反动性”,扣以唯心主义、改良主义、个人主义、阶级投降、奴才思想、歪曲历史、污蔑农民革命、掩盖阶级矛盾等政治帽子。周扬发表了《反人民、反历史的思想和反现实主义的艺术》作为小结。毛泽东提出的“根本性问题”,就是要求文艺必须以阶级观念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文艺作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及人物的“真实性”,必须以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价值与标准予以重新厘定,不由历史本身决定。

2、批评俞平伯《红楼梦研究》

  1954年,李希凡、蓝翎在《文史哲》发表了《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光明日报》也发表了他们的《评〈红楼梦研究〉》。这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和干预,在给中央政治局《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中提出批判。

  把《红楼梦研究》问题与“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相联系,就将学术问题争论激化为政治思想斗争。

  批判“新红学”三个方面:第一,建立在“自然主义”和“唯心论”基础之上的自传说,将《红》主题确认为作者感叹自身的观点,抹煞其表现现实的反封建社会意义;第二,“新红学”强调的色、空观念,是想掩盖其透示出对于封建道统和封建统治者的尖锐批判性质;第三,认为俞对《红》总体风格“怨而不怒”的概括,否认了作品对中国文学战斗性传统相继承的一面,贬低了它的价值。

3、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及其文艺思想

  建国后,毛泽东始终把文艺工作作为一项政治斗争。胡风提倡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强调主体对客观的“熔铸”与“拥入”;提倡对人物“精神奴役的创伤”进行深度表现;认为现实主义的关键是创作方法大于世界观等,这与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存在歧见。

  1953年,《文艺报》分别发表林默涵的《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和何其芳的《现实主义的路,还是反现实主义的路?》,对胡风文艺思想进行批判。

  1955年,《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亲自撰写的编者按语,并公布《关于胡风反党集团的一些材料》。

4、56年,“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作为新的文化政策被提出

  “双百”方针: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向文艺界、科学界人士,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对这一方针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这不是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界的领导地位,相反地正是要加强它的这种地位。”

  A、文学理论领域:表现了对现实主义真实性、典型性、文艺创作中的人情与人性、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世界观与创作方法、文艺生产规律与领导机制、歌颂与暴露以及人物性格塑造等多方面问题的兴趣与论争。

  B、文学创作领域:直面现实矛盾;突破长期封锁的人情、人性的禁区,把笔触伸向人物的情感世界,克服公式化、概念化的弊端。

5、第二次文代会:

  1953,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正式确立为新中国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强调作家的阶级意识和政治立场,要求作家必须写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强调文艺的政治教育作用。

A、文学创作的中心任务: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

  B、典型观:典型要反映时代本质与阶级关系,然后将塑造典型形象置换为塑造英雄人物,反映了十七年中强调阶级论的人学观。

C、主导理念:日益推重英雄人物、典型人物的时代性、阶级性、革命性。

6、“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1960前后,取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A、“革命的浪漫主义”内涵的基本特征:“革命的理想主义”、“革命的乐观主义”。

B、文学实践“两结合”的理论规范:对新的英雄人物的完美性的强调、对未来的乐观想象。

十七年小说

“革命历史小说”:以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形式再现中国***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与正确性,普及和宣传中国***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念的叙事文学作品。

《保卫延安》,杜鹏程。

  写40年代后期的革命战争。它叙述1947年3月到9月胡宗南率领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毛泽东、彭德怀主动放弃和收复延安的过程,是最早被冠以“史诗”评价的十七年小说。小说塑造了指挥这场战役的中共高级将领彭德怀的形象。50年代末期,随着对彭德怀的批判,这部小说被禁止发行借阅,就地销毁。

《红日》,吴强。

  在叙述对象上与《保卫延安》相似。它叙述40年代内战初期在苏、鲁两地的涟水、莱芜、孟良崮进行的几个战役,揭示人民军队获取胜利的力量源泉——民兵是胜利之本。它描写了军队中各个层级的人(如沈振新、梁波、石东根)在战争中的活动,也描写了后方百姓的日常生活。《红日》中人物的情感、心理内涵比较丰富,性格化(如石东根)的刻画使得人物富有个性差别。

《林海雪原》,曲波。

  传奇特征与战争的残酷险恶结合得最为巧妙,被称为“革命英雄传奇”。该小说写40年代内战初期解放军小分队与敌作战的故事,擅长化用传统话本的叙事方式,用夸张、神奇化的手段赋予故事以惊险曲折的传奇色彩,人物活动在深山密林、莽莽雪原的“传奇性”环境中,性格或多或少地带有浪漫色彩。

《红岩》,罗广斌、杨益言。

  它叙述中国***的城市地下组织领导革命运动和革命者在狱中遭受敌人迫害的故事。作品通过对江姐、许云峰等革命烈士形象的塑造,让人们了解什么是革命者的坚贞气节、崇高人格,以及他们的坚定的革命立场与热情背后的理想,教育青少年如何爱惜与维护无产阶级革命道德理想的尊严。小说在当年对读者形成巨大的革命道德的感召力,除此之外,其地下斗争的方式也富于传奇性,游击队领导双枪老太婆女侠般的形象也很特殊,这些因素对当年的青少年是一种新鲜的艺术诱惑。

《李自成》,姚雪垠。

  小说写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它在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动力的框架中,与中国现代革命史进行呼应与对话。《李自成》第一卷写崇祯11年的明代历史,第二卷写李自成由低潮转高涨的气势。小说第一卷叙述视野开阔,结构宏伟浩大,人物塑造成功。第二卷叙述主体受到当时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对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的叙述大有以今鉴古的意味。

《红旗谱》,梁斌。

具有民族风格的中国农民革命斗争史诗。由三篇长篇组成:《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

  《红旗谱》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中国农民革命斗争史诗。反映了冀中农民运动的风貌,同时它们又与全国范围的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北伐战争、四一二政变、秋收起义等遥相呼应,把农民的反抗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结合起来,通过农民反抗过程的描述,概括了民主革命斗争的历史,艺术地说明了亿万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农民的反抗斗争,如不汇入***领导的革命洪流,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青春之歌》,杨沫。

  《青春之歌》是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问题的长篇小说。 富有层次地描写了林道静的成长道路,细致入微地展示了主人公林道静告别“旧我”的复杂的心路历程,塑造了一个从追求个性解放到献身社会解放,在革命斗争中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中华民族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其政治意义在于证明青年的人生追求与个性解放,只有投身社会解放事业,才能真正实现。

  “农村小说”:以农村的现实、历史和农民的生活为题材范围的小说。这类小说通常描写独具特色的农村环境,农民的劳作、斗争、心理和民间生活习俗,刻画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而有典型意义的农民形象,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农民的命运、理想和追求,揭示特定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的动向、经济形势、阶级对立和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凸显农村社会发展历程中的某些本质、歌颂农民的优秀品质和艰苦创业精神,也暴露其特定生产方式和认识范围的局限性。

赵树理

  短篇小说《登记》、《求雨》、《“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长篇小说《三里湾》。1955年发表。太行山区的三里湾成立了初级农业合作社,但是围绕着秋收、整党、扩社、开渠等事件,各阶层农民表现了不同的态度。小说将农村的社会改革和日常的家庭矛盾、爱情纠葛结合在一起描绘,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画卷。

  赵树理的文艺思想:问题小说意识和工具论的文艺观;注重小说的讽劝教谕功能;紧密反映现实,但不盲从现实,对现实有独立的思考;拒绝五四新文学传统和外国文学传统,重视民间文化传统。

周立波:《山乡巨变》。

  写集体化道路的必然性,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农村基层干部(邓秀梅,李月辉)、积极分子(刘雨生,盛淑君)、动摇落后的中农(外号“亭面糊”的盛佑亭——这是写得最为生动的“喜剧人物”)、暗藏的阶级敌人(如龚子元)。他把农民和土地关系的“悲剧性史诗写成顾左右而言他的轻歌剧”。周立波用有情趣的语调,叙述农民的心理活动,展现形形色色的农村众生相、乡村日常生活的地域特征、风情民俗,显示了独特的叙述个性。

柳青,《创业史》。

  A、作品内容:反映渭河平原下堡乡蛤蟆滩农业合作化运动,指出了在当时农村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下,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揭示了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灌输了毛泽东的“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道理。

  B、蛤蟆滩“三大能人”:

富裕中农郭世富——农村中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自发势力。

反动富农姚士杰——隐藏的阶级敌人。

村长郭振山——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代表人物。

  C、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坚决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梁生宝、高增福等贫雇农。梁生宝:胸怀开阔、克己奉公、正直无私,富于自我牺牲精神,忠于党的事业和党的利益。

  D、中间人物:梁三老汉。一方面,旧式农民,受私有制观念和小农经济影响,对合作化道路不能理解,甚至反感;另一方面,他的阶级地位,新旧生活的对比,使他在本能上向新的党和政府靠近。作品一方面写出了私有制对老一代农民挥之不去的影响,一方面又写出了党对他们引导和帮助的重要性,从而证明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道理。梁三老汉是一个背负着沉重的旧的思想包袱走向新生活的农民,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概括性。(邵荃麟“中间人物”论)

  E、艺术手法:精细入微的心理流程描写;将政治倾向性融合于叙述与抒情议论之中;用语诙谐幽默,随时介入故事,揭示人物的情感与心理动机。

浩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等。

  《艳阳天》是最能显示浩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的代表作。它通过京郊东山坞农业生产合作社麦收前后发生的一系列矛盾冲突,勾勒出农业合作化时期蓬蓬勃勃的生活画卷,精细地刻画了农村各阶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性格,热情地歌颂了在大风大浪中成长起来的新生力量。小说的情节曲折丰富,结构完整紧凑,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语言朴素晓畅,显示出鲜明的艺术特色。

十七年诗歌

  政治抒情诗:(石方禹长篇抒情诗《和平的最强音》、贺敬之长篇抒情诗《放声歌唱》、郭小川组诗《致青年公民》。)

  A、来源:30年代的“左联”诗歌,和抗战期间出现的大量鼓动性作品(蒋光慈、殷夫、艾青、田间);19世纪浪漫派诗人、当代苏联,特别是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拜伦、雪莱、裴多菲、密茨凯维支)

  B、一般特征:

  a、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会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

  b、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即“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但用了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

  c、政治抒情诗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对所要表现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求节奏分明、声韵铿锵。

  d、这种鼓动性的诗,大量出现在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开展的时期,如50年代后期,如“文革”前夕和“文革”中。它的出现,还伴随着诗歌朗诵的热潮。

郭小川:

  A、“马铁丁”:郭小川、陈笑雨、张铁夫共用笔名。

  B、三个创作阶段:

  a、1955~1956,宣传鼓动员,《致青年公民》,楼梯式诗。刚获得解放的一代中国人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豪迈的民族气概集中的体现,社会影响很大。

  b、1957~1959,抒情视野开拓向个性、人性、宇宙人生。《致大海》、《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望星空》。

  c、1962年后,阐释政治命题。《甘蔗林——青纱帐》、《青纱帐——甘蔗林》、《祝酒歌》等。两个抒情方向:新中国时刻都有阶级斗争的风雨,我们时刻都得准备着投入战斗;每个人都要时刻提高警惕、坚守岗位、发扬革命传统、保持战士本色。

  C、对诗歌形式的创新:

  a、积极寻求让激情渗透到感性形象中去的最佳表现手法,如反复渲染、铺陈、排比等手段的使用。

  b、注重通过诗的音乐性,来营造气势,并围绕诗歌韵律不断进行试验。例如《祝酒歌》的用韵:运用“十三辙”,用窄韵、密韵;四声通扣、一韵到底;对偶与排比的运用;

  c、广泛借鉴,多方试验。例如《向困难进军——再致青年公民》的“楼梯体”,《祝酒歌》的“民歌体”,《甘蔗林——青纱帐》的“新辞赋体”。

  D、诗歌的欠缺:以“形式”的雕琢来拯救“内容”的欠缺。

贺敬之:

  A、诗作种类:一类格局相对较小,多借鉴民歌和古典诗,如《回延安》 (信天游) 、《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西去列车的窗子》等;另一类是鸿篇巨制,如《放声歌唱》(1956)、《十年颂歌》(1959)、《雷锋之歌》(1963)等。这类作品在当代“政治抒情诗”体制的建立上起到重要作用。

  B、民歌体艺术手法:情感充沛,真挚纯朴;动词的生动运用;句子关系富于变化;夸张手法的运用;鲜明的地方特色。

  C、政治抒情诗评价:作品大多从一个政治命题出发,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特定时代的政治特征。但政治的变换反使诗人落入窘境(体现为对作品的不断修改);执著于肯定现状,对时代和现实的把握缺少宽广超越的视野,从而使其诗歌出现大量不切实际的夸张。

  D、政治抒情诗的艺术特征:

  a、充满激情和富于形象。思想以激情的方式倾泻,形象使抽象理念获得感性效果。

  “形象”的特点:诗中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并非客观呈现,而是情感与理念升华的载体;具象描写被虚拟化,并赋予象征色彩,在思想和情感的逻辑展开中,寓以某种抽象的命题。

  影响和局限:这种处理方法被当时的政治抒情诗争相模仿。由于越来越脱离具体生活场景的体验和概括,渐趋浮泛,最终演化为缺乏感性特征的观念符号。

  b、对“楼梯体”的接受和改造:

“楼梯体”的特长:描绘宏阔画面;传达复杂思想观念;产生磅礴的情感气势。

改造:与传统诗歌手法相结合,使总体上不整齐、缺乏制约的诗行,包含了整齐、节制、对称的因素。

十七年散文

杨朔,散文集《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

  A、散文诗化:1959,实践作品《蓬莱仙境》、《海市》、《泰山极顶》、《荔枝蜜》、《茶花赋》。具体主张(杨朔模式):构思上寓大于小、寓远于近,意境上比兴取义、象征比附,结构上峰回路转、卒章显志。

  B、艺术特征:

  a、散文写作寻求“诗的意境”:包括布局谋篇的精巧、锤词炼句的用心,以及“诗的意境”的营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从一些东鳞西爪的侧影,烘托出当前人类历史的特征”的思维和情感方式。如盛开的茶花——祖国欣欣向荣;香山红叶——历经风霜、愈老愈红的革命精神;劳作的蜜蜂——只问贡献、不求报酬的劳动者等等。

  b、“象征化”手法的运用:在杨朔散文中,寻常事物,日常生活不具有独立价值,只有寄寓和发现宏大的意义,才有抒写价值。

  C、欠缺:个体生活、情感“空洞化”;结构单一、僵化,“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

秦牧:《社稷坛抒情》、《古战场春晓》、《土地》、《花城》。追求散文“形散”而“神聚”。

  A、艺术特征:a、重视知识性。花鸟虫鱼、珍禽异兽;名胜古迹、风物人情;史实传说、逸闻趣事。其散文被称为知识的“花城”,“小百科书”式的散文。b、散文的观念框架和逻辑线索清晰。c、联想丰富,夹叙夹议。

  B、欠缺:缺乏抒情性,缺乏个人色彩。所抒之情失于空泛。

刘白羽:《红玛瑙集》代表其散文创作风格。

  A、艺术特征:追求雄浑壮美的艺术境界;通过叙述、描写,宣泄激越的感情;经常采用现实生活场景和战争年代记忆相交织的模式。

  B、欠缺:取材相近,思想主旨单调、重复;激情奔放带来了直露虚夸。

十七年戏剧

茶馆》,老舍

  A、三起三落:1957,第一次公演,焦菊隐导演、于是之主演。受批评有“今不如昔”的“怀旧”情绪,“影射公私合营”、“反对社会主义”。1963年二度公演,当时提倡“大写十三年”,受批“旧现实主义”、“自然主义”。1979三度公演,被公认为中国话剧史的扛鼎之作。

  B、艺术构思

  1、侧面透露法。以小见大,以个别表现一般,他考虑的是主题与典型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茶馆》的成功关键在于老舍别出心裁地选择了北京一个普普通通的大茶馆。这使《茶馆》一开幕就染上浓重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老舍选择这样一个地方作为他戏剧展开的环境,不仅可以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人按他的意愿集合起来,让他们各自亮相,而且丝毫没有生硬、勉强之嫌。因为中国社会各阶层人士都在茶馆活动,所以各阶层,以及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必然会在这里有所反映。如《茶馆》中所描写的以庞太监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与以康六为代表的农民阶级的巨大反差,以秦仲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与以庞太监为代表的封建顽固派的矛盾冲突。茶馆除了它的真实性质以外,又具有象征意味。小小的茶馆成了大中国的一个窗口,或是旧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这种对典型环境的成功选择与描述,使老舍的侧面透露法成为可能。

  2、老舍有意识地舍弃中外戏剧传统编剧的一人一事法,而采用人像展览法来结构全剧,展开场面和刻画人物,把三个时代的各种人物都搬上舞台,把各种丑恶现象都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3、《茶馆》在艺术结构上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这种坐标式的艺术结构以清末至国民党统治崩溃前的近代历史为纵线,以特选出来的三个时代的生活作横断面,在史与事交叉点上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这种艺术结构,具有史与事结合、虚与实结合的优点。

  C、人物塑造

  1、个性化语言。这种个性化语言不要求具有激化冲突、展开动作、推进情节的作用,只要求它“开口就响”,表现性格,“三言两语剧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

  2、老舍在《茶馆》里也不绝对排斥在冲突中塑造人物。但由于《茶馆》中并无贯穿始终的冲突,所以老舍只能在人物间偶然碰撞出的火花中不失时机地刻画人物。如秦仲义与庞太监在第一幕中偶然相遇,他们在对待戊戌变法的态度上有所不同,于是发生冲突,但这种冲突缺乏持续性,既无前因也无后果,老舍就在这火花短暂的闪光中进行人物刻画。

  3、老舍精心选择人物某几个最能体现其思想性格的闪光点,进行简洁的刻画,不重整体介绍,而重棱角的表现。秦仲义的一生,如何发家,如何致富,有多少产业,以及如何败落,老舍全没有介绍,我们也不得而知。老舍只选择了他一生中三个闪光点——在王利发面前的财大气粗,在庞太监面前的狂傲不羁,败落后的自悲自悼——来刻画这个人物。然而人物的性格却在这三个并无因果关系的闪光点中清晰地显现出来。这种人物刻画的方法很有传统绘画“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写意意味。

  D、《茶馆》是一部悲喜剧,剧中人的悲剧命运与人物的喜剧、幽默性格与剧作家的讽刺笔法,让作品产生了独特的悲喜剧风采。

一、自然收束水到渠成

所谓自然结束式,是指把文章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以事情的终结作全文的结尾,干净利落,不枝不蔓。

如《一堂有趣的科学课》是这样结局的:下课铃声响了,当同学们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实验时,一个个不由自主地埋怨道:“怎么搞的,这节课时间这么短!”

二、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这种结尾方式,是指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使文章中心鲜明突出。

如一同学在写《承诺》时这样结尾:无论在人生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永远不会放弃,做一个生活的强者——这就是我的承诺。

三、引用佳句多姿多彩

用名言、警句、诗句、俗语、歌词等收尾,洋溢着诗意,揭示着真谛,呈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意味深长。

四、巧妙发问引人深思

结尾以发问的形式提出问题,启发读者思考,具有感染、强调的作用,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有同学这样写《我的语文老师》结尾:难道我的语文老师不是一个称职的好老师吗?你见过这样的老师吗?

如一同学如此写《美好的明天》的结尾:明日歌中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希望大家能把握今天,创造出美好的明天。

五、抒发情感气势不凡

用抒情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真实感、充足感。

如习作《公园里的秋色》:啊!我爱那迷人的秋色,我爱秋姑娘送给大地妈妈的一件衣服——秋天。

喜欢古诗词,漫无目的,诗词已然成为生活的养分。拈起一首诗词,顿然心生欢喜,仿佛美好的人生也就在于读诗了。然而琐碎的生活总将时间一片片地分割。于是,渐渐地,读诗也便有了一种仪式感。是对静好时光的一种致礼吧。

读诗,若能与人分享,也不失为一大乐事。这里所选十首诗,基本是以女子的口吻写就,从春秋战国到唐,从《诗经》到唐官窑瓷器题诗,时间跨度大,风格不一,但都以爱情为主题,有对爱情的向往,有暗恋,有誓言,有思念,有对爱情的祝愿,有决绝之辞,等等。每首诗都附有简短的赏析,所谓“最深情”,也属个人体悟,那么,究竟哪一首诗最能打动你呢?

摽有梅    

出自《诗经召南》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注释:

(1)摽(biào):多理解为坠落。有:语助词。

(2)庶:众多。士:未婚男子。求我庶士,即有心追求我的男子。

(3)迨(dài):趁。吉:好日子。迨其吉兮,意谓趁着好日子。

(4)倾筐:斜口浅筐,相当于簸箕。塈(jì):取。

(5)谓:一说聚会;一说开口说话;一说归,嫁。

全诗的大意如下:

梅子纷纷落地,眼看只剩七成。有心求我的小伙子啊,切莫耽误了好时机。

梅子纷纷落地,眼看只剩三成。有心求我的小伙子啊,趁今日切莫再等。

梅子纷纷落地,收拾要用簸箕。有心求我的小伙子啊,快开口莫再迟疑。

对爱情的向往大概是所有女子心中最纯最真的深情,故此,将诗经中的这首放在第一首。

这首诗里,女子对爱情向往之切是逐次递进的,而这种情感上的推进又与客观环境相互映衬:梅子从只剩下七成到掉落殆尽,暗喻着青春的容易逝去,故而在环境的不断暗示下,女子希望小伙子向自己表白的愿望也愈来愈迫切。我们可以想象,在梅子成熟的季节,青年男女纷纷去梅树底下捡拾果子,女主人公分明感觉到有位小伙子对自己的爱慕,然而双方都没有说话。就这样双方因为捡拾果子三番五次偶遇,眼看梅子要落尽了,小伙子依然没有开口表白。女主人公在心里祈求着对方能够快点开口,千万莫再迟疑。这样以来,整首诗便多了几分妙趣和喜感,让人不觉心生暖意。

泽陂

出自《诗经陈风》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注释:

(1)泽陂(bēi):水域堤岸。

(2)蒲:香蒲,一种生长于河滩的草本植物。

(3)伤:因思念而忧伤。

(4)寤寐,醒着和睡着。

(5)涕泗:眼泪鼻涕。

(6)蕑(jiān):兰草。

(7)卷(quán):形容所思男子鬓发之美。

(8)中心,心中。

(9)悁(yuān)悁:忧伤愁闷的样子。

(10)菡萏:莲花。

(11)俨:庄重威严。毛传:“俨,矜庄貌。”

译文:

在那水之边,长着香蒲与荷花。有一美好的男子,令我思念而忧伤。朝思暮想没办法,令我涕泪如雨下。

在那水之边,长着香蒲与兰花。有一美好的男子,他身材高大有着鬈曲的鬓发。朝思暮想没办法,心中愁闷复忧伤。

在那水之边,长着香蒲与荷花。有一美好的男子,他有着高大得身材与威严的外表。朝思暮想没办法,辗转反侧难入眠。

这是《诗经国风》中的一首。在那个封建意识尚未形成的春秋战国时代,爱情是自由而热烈的。在诗中,香蒲、荷花、兰草竞相生长,如此美好,如此欣欣向荣,一如女子曼妙清芬的大好年华。就是在这些美好事物的衬托下,她偶遇了他,一个身材高大、发丝迷人、自带威仪的男子,他多么像她梦中的那个人,或许它们默然对视了那么几秒,就是那几秒间,她深深地爱上他了。他走远,她依然频频回顾。此后的日子是无尽的相思与苦恋,他就那样默然离去了,杳无音讯。而她的爱恋却无计消除,永昼忧愁,暗夜无眠,思念的泪水浸湿香枕。此生或许再也不会见了,然而我将用一生怀恋那一场美丽的邂逅。

读罢此诗,有没有让你想到那场清涩的初恋,或者你正在经历的一场单恋?

越人歌

春秋  佚名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知),心悦君兮君不知。

《越人歌》最早出自汉代刘向《说苑》(卷十一善说篇),是春秋时期流传于楚地的一首间民诗歌,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也是最优美的楚辞体的诗歌,他和楚国的其他民间诗歌一起成为楚辞的艺术源头。

诗歌的大意如下:

今晚是怎样的一个夜晚啊,我摇着船在这水中。今晚是怎样的一个夜晚啊,我有幸与王子您同舟。我含羞感受着您的好啊,不顾诟骂和羞耻。一直仰慕着您,思虑绵延不绝啊,今天终于认识王子。那高山上树挨着树,枝连着枝,我内心爱慕眷恋着您啊,您却全然不知。

很显然,这是一首情诗。然而关于诗歌的本意,历来却存在两种说法。

一说这是一首关于同性恋的诗。其间的故事是这样的:公元前528年,楚国令尹鄂君子皙举行舟游盛会。在盛会上一位越人歌手对子皙唱了一首歌。一位懂得楚语的越人,给子皙翻译道:“今皙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子皙被越人歌手的深情打动,按照楚人的礼节,双手扶了扶越人的双肩,又庄重地把一幅绣满美丽花纹的绸缎被面披在他身上。

另一说诗中的越人是一位女子。鄂君子皙泛舟河中,打桨的是一位越女,子皙高贵的气质、俊美的容貌让越女无限爱慕。得知他就是自己曾反复听人说起的鄂君子皙,她内心激动不已,便用越语唱了一首歌,鄂君请人用楚语译出,就是这一首美丽的情诗。

今天,当我们读这首诗时,当时的背景故事其实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诗歌本身那种穿越千年依然柔肠百结的感染力。有多少人在初读此诗时,便被后两句击中内心。“山有木兮木有(知),心悦君兮君不知。”因爱而生的心底的吟唱悠长而空灵,足以穿越时空,穿透灵魂。细读此诗,它又那么生动地描摹了得以近距离与自己所倾慕之人共处时那种激动与淡淡的惆怅。与你在一起的时光那样美好,恍惚间让人忘了今夕是何夕。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容易逝去,终究,我只是远远仰慕着你的一丛绿枝。这是多么美又多么萦损柔肠的暗恋啊。

上邪

汉代  佚名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邪,读ye,二声)为《铙歌十八曲》之一。《铙歌十八曲》作为一个整体收集在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的《鼓吹曲辞》里。

作为一首民间情歌,这首诗给人的感觉是情感热烈、气势奔放的。诗中,女子指天为誓,说:“天啊,我愿与君相爱,此生此世,此情永不绝衰。除非巍巍山峰消失不见,滔滔江水干涸枯竭。除非冬日里雷声震震,炎炎夏日大雪纷飞。除非天地相合为一。直到这些全变为现实,我才敢与你相决绝!”这是多么感天动地的爱情誓言啊,唯有如此情辞热烈,如此庄重坚贞,才足以表达对天长地久之爱情的信仰。全诗独来短小而富于节奏感,没有多余之辞而真情毕现。

今天,当我们读到这首诗,只是感叹天长地久的爱情早已成为传说。多少我仍落花有意而你已流水无情,多少分分合合在我们身边上演,你是否仍愿意相信爱情之永恒,是否仍有一个人让你有过与他长相厮守的冲动。

菩萨蛮

五代  佚名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这首词是敦煌曲子词中的一首。敦煌曲子词属唐五代民间词曲,20世纪初因敦煌莫高窟中被发现的大量五代写本而重新问世。相比文人词的深婉曲折和含蓄蕴藉,这首词读起来风格质朴、言辞直白,情感热烈,却又想象奇特,气势回环,激动人心。

从词的内容看,它与汉乐府《上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誓言,这首词更显口语化。而想象的大胆却不相上下。青山何以会坍塌,秤锤何以会浮在水面上,黄河何以会彻底枯竭?参星和辰星原本一在西一在东,各不相见,大白天又何以能同时见到它们?北斗何以会移到南面?三更天怎能见到日头?这些不可能的现象经过女子的大胆的浪漫主义的想象全都成了坚贞爱情的证言——即使前面五种情况都出现了,我们还要在一起。除非又有三更天出现日头,到那时我们再说分手的事吧。

在主人公的眼中,爱情与日月同在,与山河共存。一首明白如话的词表达了多么浪漫而美好的爱情向往。若那些天长地久的爱情都成了传说,让我们依然心存美好的愿望,好吗?

思帝乡·春日游

唐代  韦庄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一首简短而质朴的词,却分明让人感到青春的热情扬溢,那种对恋爱自由的向往如同春色一般缤纷多姿,明亮夺目。“春日游,杏花吹满头。”将春之繁盛明媚一展眼前。是写景,却难掩饱满的情。于是对陌上少年的爱慕便呼之欲出。“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短短九字,却让人想象限:春日陌上,繁花似锦,少男少女结伴出游。热情活泼的女主人公,被那个俊朗潇洒的少年深深地吸引,她多么想靠近他,她多么想与他相伴左右。于是,她对自己说,若能嫁给他,这一生也便无憾了。即使被他无情地抛弃,我也不觉得羞愧。

这首小词的动人之处在于:景美,人美,情美,而青春更美。大好春光,繁花簇簇,斯为景美;妙龄女子,俊朗少年,斯为人美;内心萌动,默默倾慕,斯为情美;自由奔放,坚定果敢,斯为青春之美。诸美交织,才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卜算子

宋代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一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的这首词以女子的口吻写就,有民歌的明白晓畅,又有文人词的雅致精巧,故而读来朗朗上口,又韵味深藏。词写相思,与长江之水相互映衬,可谓“一脉长江水,千里流相思”。词中,女子与所思之人同住长江边,共饮着长江之水,却因两地相隔,不得相见。长江之水,滔滔不绝,惹起无限怅惘,也成为连接两地相思的天然纽带。长江之水无穷无尽,一如女子绵绵不绝的相思。既然不得相见,只好期待“君心似我心”,情深如我,则必有相见之日,才不负我日日对着长江之水对你思念入髓。

长命女

南唐  冯延巳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这首词虽简短,却感染力极强。词中说,春日设宴,女子为爱人斟满一杯酒,又为其唱了一首歌。歌罢,女子以礼相拜,并且对爱人表达了三个祝愿。三个祝愿既说到爱人,又说到自己,而最终落脚到一点:愿你我如同梁上的燕子,年年相伴,岁岁相见。前两个祝愿都是为第三个祝愿做铺垫。从词中女子的情态,可见二人以礼相待,相敬如宾,而三个祝愿又是情深似海,绵绵不息。人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词中女子的三个祝愿都是为了能够相见、陪伴,可见情之深,意之切。

这首词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主人公之间的“情礼相映”。二人以礼相待,是抑;以祝愿直抒胸臆,是扬。一抑一扬,更见情真。看过电视剧《甄嬛传》的人应该有印象,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甄嬛和果亲王的关系被雍正怀疑,雍正对二人进行拷问,跪在果亲王之侧,甄嬛面对雍正一字一顿念出了《长命女》这首词,当然,这不是对雍正的承诺,而是对果亲王的嘱托。一首《长命女》说尽多少悲欢。

白头吟

西汉 卓文君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相传这首诗为汉代才女卓文君在得知夫君司马相如在繁华的京城产生纳妾之意所作。

诗中说,我对你的情意如同山上的雪一样洁净,如同云中的月亮一样光明。但是听说你怀有二心,我只好与你决裂。今日大概是最后的聚会,明朝便要在沟水边分手。往后我将独行于御沟边上,眼看着沟水向东流去,一去不返。那时,我大概会怀念我们的爱情,然而爱情已然如沟水一般一去不返。

那年我毅然决然离家随君而去,没有一般女孩出嫁时的悲悲戚戚。我怀着美好的向往,愿君一心一意待我,你我白首不相分离。钓鱼竿悠悠袅袅,那水中的鱼儿欢快游曳。这让我想起过往那些情投意合的幸福时光。君为男儿,当重情重义,于我,一切钱财珍宝都都是无足轻重的。

主人公是一位刚烈又柔情的女子。一方面,在得知所爱之人怀有二心时,她决定与之决裂。另一方面,她又深情款款地向他诉说着自己的感受和曾经对他的美好期许。结尾之处,她情辞热烈地告诉对方,你若重情重义,于我而言,一切功名钱财不过浮云而已。

诗中最打动人的莫过于“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这句。荡涤浮华,叩问寂寥人世,大概每一颗明净的心都会有此愿望吧。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作为一首古诗,原诗仅有前四句,即“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为唐代铜官窑瓷器题诗。后经网文作者续写后便有了这首看起来浑然一体的“古诗”。很多人愿意相信整首诗都是由古人留下来的作品,原因就在于作者续接得非常完美,使原诗在情感上更为凄恻感人,在节奏上重叠回环,读来余味无穷。

古诗词中最有气势的六首诗词,哪一首曾深深触动了你的心?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美的组成部分,千百年后我们再读依然余音袅袅,那些富有辞采声韵之美,又饱含作者深刻人生感悟的佳作,给予了我们精神上极大的享受。今天小编盘点的便是古诗词中最有气势的十首诗词,相信你和我一样,每每读起它们总能振奋人心。

《大风歌》是汉高祖刘邦的一首经典诗作,且仅有三句构成,但这三句里每一句都勾勒了一个浩大的场景及心境,是诗人高度凝炼的结果。诗人非常高明的运用大风和狂卷的云朵,来暗喻战争的惊心动魄。其中第一句的大风起兮云飞扬,是最令古今拍案叫绝的诗句。

《观沧海》是曹操的一首经典诗作,也是中国古代四言绝句的名篇。这首诗是诗人曹操登上碣石山望海时,以浪漫主义的笔触,所作的一首以景托志的名篇。主要勾勒了大海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和宏大的抱负。

《将进酒》是李白沿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经典诗歌。诗中诗人高歌豪饮,借酒消愁,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李白狂放不羁的个性,也让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无论喜怒哀乐,都如江河流泻,豪迈的气势不可遏止。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这首词通过对江上月夜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古代战场和风流人物曲折地表达了苏轼的怀才不遇,同时也流露出了苏轼对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融写景、咏史、抒情为一体,给读者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的一首经典词作,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 ,当时辛弃疾六十六岁。因为词人北伐抗金的决策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故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豪放之作。

《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岳飞的经典词作。这首词代表的是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一词一句无不透出英勇无畏的雄壮之气,情调激昂,慷慨壮烈,气吞万里如虎。也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甘屈辱,奋发图强,雪耻若渴的神威,从而成为反侵略战争的名篇。

历史上那些豪放,气势十足的古诗词,每每读起总是能振奋人心,鼓舞志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208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