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三年发生了什么事,让宽厚仁慈的乾隆大开杀戒?

乾隆十三年发生了什么事,让宽厚仁慈的乾隆大开杀戒?,第1张

乾隆十二年除夕,嫡皇子永琮不幸夭折;而乾隆十三年,皇后富察氏病逝。半年之内失去爱子和爱妻,对乾隆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导致他性情大变。

乾隆和富察氏两人是少年夫妻,他们成婚时,乾隆还只是皇四子弘历,是雍正指定她为弘历的福晋。富察氏不但出身高贵、温文尔雅,而且天生丽质、亭亭玉立,且深得弘历的喜爱。他们就像很多小夫妻,感情融洽,十分恩爱。 

富察氏对于乾隆来说,就像初恋,而且是甜蜜的初恋。富察氏是一大家闺秀,为人和善低调,既深明大义,又恪守成规。虽然富察氏出身显赫,但她平时生活节俭,所以弘历对她敬爱有加。他们新婚时住在重华宫,两人一起在那生活了九年,那里有弘历许多美好的回忆,是他“旧剑不能忘”的地方。

乾隆登基后,富察氏就被封为皇后。册封了皇后,富察氏更加勤俭朴素,更加恪守成规。皇后对太后十分恭敬,深得婆婆的欢心。作为皇后的富察氏,她是乾隆一大贤内助,她把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让乾隆不用为后宫的事烦恼,专心于朝政。

皇后贤良淑德,乾隆对她更加宠爱,他把对皇后的爱也体现在嫡子身上。乾隆登基那年,就已经密令永琏为皇太子,说明乾隆一直想让嫡子继承皇位。嫡子永琏病逝后,乾隆没有再立太子,他一直在等他和皇后的另一位嫡子出生。皇后再次怀孕时,乾隆为了让皇后安心养胎,首次下旨取消元宵节灯会等各类活动。

永琮刚出生,乾隆高兴得不得了,大笔一挥就写诗。永琮周岁时,乾隆又十分开心地作诗。在乾隆的眼里,永琮就是最聪明、可爱、漂亮的的孩子,他心里已经把永琮当成继承人了。只可惜天不遂人愿,永琮两岁就夭折了,皇后也经不住打击病倒,不久就过逝了,乾隆变得不再仁慈了。

  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市长。

  知府,也称太守,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

  据古代正史职官志(百官志)记载,东汉末年,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州最高长官称“州牧”,以掌一州军民。隋代,州最高长官称“刺吏”或太守,唐宋时正式设立与知州平级的府级地方长官“知府事”。

  元朝废府设路,路一级的地方长官为达鲁花赤,只在散府设有“知府”的官职,是达鲁花赤的属官之一。

  明朝大致恢复宋制,才最后有了以“知府”为名的地方官职。

  知府,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

  知府地位相当于现今一个地级市的市长,同知则为副市长。

说起和珅,对他的第一印象应该是“贪”,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贪污之王”,嘉庆四年,和珅贪污受贿被抓获,真相令人瞠目结舌,最终在乾隆帝死后十五天,嘉庆帝赐和珅自尽,和珅死时年仅49岁,但是年轻时候的他,原本善良,只是后来因为保定知府和家奴勾结贪污了15顷土地,或许成了他一生的转折点,后来和珅出人头地之后,开始打击报复,最后霸占和珅土地的保定知府被处以斩立决,家室子孙均被流放充官。

和珅从小家境殷实,京城有名的豪门望族,他们家有位家奴,人称赖五,这个赖五深受和珅的父亲常保的信任,专门被派往保定打理土地,一开始赖五把这15顷土地打理得井井有条,账目未差分毫。可是当和珅的父亲去世之后,无人再管束赖五,他开始对这土地动了坏心思,赖五与保定知府勾结在一起,在账目上作假,和珅和赖五在知府对质时,保定知府和赖五串通一气,不分是非曲直,下令杖责,经求情最后让刘全替了和珅受罚。

无奈之下,和珅为了自己和弟弟的学业,忍痛将土地卖掉,最后赖五仅以几百两白银就买下了15顷土地。知府的黑暗,赖五的背叛,在年轻的和珅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以至于后来成了大奸大害。和珅和刘全在京城可谓是步步高升、如日中天,后来和珅长子还娶了乾隆的幼女十公主,和皇帝结为亲家,出人头地的和珅一直未忘当年保定知府和家奴赖五逼迫卖地之事,和珅决定派刘全去保定报当年屈辱之仇。

刘全带上几个随从大摇大摆赶往保定,赖五一下子就被吓得屁滚尿流,连声磕头道歉,哀求刘全,刘全请来佃户作证,让赖五写下勾结知府低价买地之事,这赖五也是贪生怕死之徒,为了保全自己,将此事大部分责任全都推到穆琏璋身上。刘全搞定赖五之后,又去了知府县找穆琏璋,穆琏璋也是嚎啕大哭,连连认错,他还利用女儿想安抚刘全,还把多年积蓄都拿出来赔给和珅,但是刘全最后派人将财物交给和珅后,自己仍在保定搜集穆琏璋罪证,最后上呈皇帝,穆琏璋落了个家破人亡的结局。

首先,和珅成为巨贪,对于乾隆与和珅来说,是双赢的事情。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国家处罚最严厉的罪行是谋逆造反。犯了反逆的大罪,绝对属于十恶不赦,不仅仅是要满门抄斩,还有可能被诛九族。一个国家在平和时期,什么样的人会谋逆造反?往往都是身居高位有实力的大官。众所周知,官员所追逐的,无非就是两样,权与利。如果把权当作是最大的欲望和追求,这些人所看重的,不仅仅是对所有社会财富的占有,更在于实现在精神上对社会的统治。一般而言,只有皇帝站在作为国家领袖这一特定的位置上,才能达到这样的境地。如果一个官员有这样的欲望和念头,便是大逆不道,便是有谋逆之心。这样的官员对于皇帝来说,是最危险的,也是真正的敌人,因为对自己的皇权统治产生了威胁,进而有取代自己成为新的皇帝的可能。所以,对于这部分人,皇帝决不会姑息,进行打击也是绝不手软的。

官员中的另一部分,就是以追逐和占有物质财富为主要目的的那些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贪官们。此类人的贪腐程度,与和珅一样,是和自己的职位高低密切相关的。在最初和珅从一个卑微贫寒的书生成为一个不起眼的小官时,是根本不敢奢望得到成箱的珠宝玉器和成堆的金灿灿、白花花的金银的,或许,有人给他送上两箱水果之类的土特产、请他到饭馆撮一顿便会心满意足、感激不尽。随着得到皇帝的赏识被节节提拔,官越做越大,得到的好处便越多,在物质财富方面愈发地表现出了极强的占有欲。在对于权力的认知和态度上,不是为了谋取更大的权力,而是为了更好地为自己攫取物质财富提供更大的便利。实事求是地讲,他们个个都是饱读史书并通过层层选拔才得以成为官员的社会精英,清楚地知道如何才能得到权力,靠自己的努力,更主要是靠真正的权力核心就是皇帝的给予。所以,他们便会想方设法取悦皇帝,不让皇帝对自己设防,于是,在思想上绝对忠于皇帝,在行动上绝对服从和服务于皇帝,不遗余力地维护皇帝的统治地位。当付出这样的辛勤和努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终于博得龙颜大悦,便被赏赐了更高的职位,进而得到了更多更好的捞取好处的机会。然后,再开始新的一轮循环,继续坚持不懈地取悦皇帝,得到更大的官位,捞取更多的好处。和珅无疑是这些官员的成功的代表,直至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最高位置,可谓是登峰造极。

可以说,和珅是个特别务实的人,也是个特别有原则的人,在对物质财富的占有上可以极度放纵,但在皇权上,是绝不敢越雷池半步的。他对于皇帝的“忠”,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种是对皇帝允许和庇护自己敛财的感恩,一种是维持现状以便于自己敛财可以更长久。和珅即便是做了全国最大的官,但他所形成的“忠君、敛财”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没有发生改变。不仅如此,和珅的所谓的成功,也成了当时官员队伍学习的楷模和效仿的典范,也慢慢演变成了当时的为官之道,各级各类官员都纷纷如此操作,于是,才有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说。这说明,当时和珅的这种“经验”,是被大家所接受和认可的。这些贪官们虽然横征暴敛、鱼肉百姓,但对于皇帝却是忠心耿耿。贪的是国家的钱,皇帝不追究,别人自然就不能怎样,所以,这些人才得以心安理得、肆无忌惮。

清朝乾隆年间,卢某被派去扬州任知府,轿子刚走到扬州城,就看到一群人围成一团议论纷纷,于是他前去看个究竟。

一位穿着考究的富家公子说:“我的钱袋丢了,被这个穷鬼捡到了,里面明明装着20两银子,可他给我的时候却只有10两,他还狡辩说钱袋里就10两银子。”那个穿着朴素的年轻人急忙跪下磕头说:“大人,我捡到钱袋后根本就没打开过,一直站在路边等失主,可这位自称是失主的少爷硬说少了10两银子,我家虽穷,但母亲从小就教导我不贪不义之财,我一直都谨记于心。”知府见状再次问富家公子:“你确定自己丢的钱袋里是20两吗?”“我确定,肯定是那穷小子偷了!”于是,知府就对富家公子说了一句话,说完后众人纷纷拍手叫好,而富家公子则哑口无言。

你知道知府说了什么吗?

刘墉,初入仕途考中进士,不久升为侍讲,后又为太原知府和江宁知府等职位。乾隆二十一年,刘墉又被提拔为学政,乾隆四十八年,又被升为吏部尚书,最高职位就是大学士,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刘墉是名门望族,家里世代为官,他的父亲便是一代名臣,所以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为人清正廉洁,为朝廷政治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乾隆时期,和坤被称为“和中堂”,而刘墉也被称为刘中堂,两人的职位一样,相当于都是宰相,但两人却是彼此的死对头。刘墉几十年宦官浮沉,所以对为官之道早已悟得通透,知道什么时候该装傻充愣,明哲保身,因此才能够混到宰相这个职位。

 

而和坤则是从一名侍卫一步步升为和中堂,他爱琢磨皇上的心思,办事能力强,但是贪图荣华富贵,爱弄权,所以刘墉才会看不惯他,处处跟他对着干。因为刘墉是清官,最看不惯这种私相授受之人,但是乾隆时期,两人根本就拿对方没办法,斗来斗去也没怎么着。

后来刘墉却因泄露乾隆与重臣谈话,被罢免大学士一职,又因为监理国子监期间发生贿赂事件,被降职,之后也一直因一些事陆陆续续被降职。但在电视剧里说到这是他有意为之,目的就是为了让和坤放松警惕,自己好调查取得罪证,所以最终和嘉庆帝联手拿下和坤。后来又被嘉庆帝重新升为宰相,可以说是人生圆满。

二月河写的这三套书非常精彩。花了近半年时间,断断续续看完,收益良多!!

精彩章节很多,当时挺有感触,但大多因没有及时记录有些模糊。

印象最深的是这四个片断:

1、“天子之怒,四海震恐,流血漂杵……”

故事是这样:寒冬腊月,康熙微服私访看到一河监工(知府)逼迫河工下河,另一官员(知县)出来替河工说话。康熙认为知县说的有理,就冷笑了一下知府。知府却叫人拿下康熙,向他猛扑过来。当时康熙想起他的布衣老师伍次友跟他说起过帝王发怒的情景:“天子之怒,四海震恐,流血漂杵……”,康熙当场叫随身待卫魏东亭杀了知府。

这段经历,让康熙十几岁时就明白了帝王的威严。

2、“朕今天把生与死、欢与悲一齐赐给你。”

晚年的康熙,祸起萧蔷。儿子们为争皇位,早已反目成仇。康熙为了皇权能顺利交替。把最后希望寄托给了当时的九门提督隆科多,他秘密会见隆科多,给隆科多连下了两道圣旨:一道是,隆科多党附阿哥,密谋作乱,着即刻赐死。当即隆科多瘫倒在地。第二道是,隆科多忠心事君,办差勤勉。着以原品晋升太子太保、领侍卫内大臣、上书房大臣之职。原领京师步军统领及九门提督之职,仍由该员兼任。隆科多顿时傻眼。康熙还说,朕今天才把这江山传位、国家社稷的重任,托付给你,也托付给廷玉。你们俩一文一武,正好搭档。朕,朕把这大清江山,托付给你们了!

康熙的帝王御人心术,佩服佩服啊!

3、清朝退休宰相高士奇席间说自己坐过的五次首席的故事 (当时看得热泪盈眶啊!)

故事是:高士奇退休后云游四海,到某地盘缠用完,给一地主家小孩当老师。一日,地主过生日,好友都来庆祝,首席还有安排。高士奇刚好进屋,地主虚招呼一声,说‘首位给你留着呢!你教小儿半年,也不容易,又是斯文中人,就请上座!’这地主原以为他不好意思,要谦让一番,谁知这高士奇毫不谦让,一屁股就坐了下去,泰然自若用桌布揩揩手,端茶就喝。

这席中有两位是举人出身现任官员,一位是当过师爷的缙绅,其余的也都是财雄一方手眼极大的富豪,看到一穷酸老师坐首席心里非常不舒服。酒过三巡,一位盐商终于忍不庄,问高士奇:‘老先生,您这辈子坐过几次上首席位呀?’“‘五次。’高士奇舔舔嘴唇,说,‘姐姐出嫁,我代父亲,送她到姐夫家。设席相待,我坐了首桌首席。’“席上传来众人一阵轰笑,有人插科说:‘那算小老丈人,这席坐得!’“‘十三岁进学,十六岁入乡闹举试,得中头名解元。’高士奇笑嘻嘻说,‘南京贡院设鹿鸣筵,我坐首席首位。’他这话一说出,所有的人都像突然挨了一闷棍,呆若木鸡愣在座上,一时变得鸦雀无声。不知是谁,慌乱得将碗拂在地下,‘砰’地摔得稀碎。满座宾客静听高士奇说话,‘二十六岁独身闯京师,在名相明珠府为西席教师,受康熙爷知遇之恩,荐为博学鸿儒科,取在一等额外之名,朝廷于文渊阁设筵,天子亲自相陪,太子执壶劝酒,不才忝在首席首位——这是第三次。”高士奇不紧不慢举起三个指头,侃侃而言。‘次后为相二十年,又主持篡修明史,官拜文渊阁大学士、上书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太子太保。五十五岁荣归故里。在赐金还山之日,天子率百官于体仁阁设筵饯行。这一席仍是我首座首席,这是第四次。’他笑吟吟站起身来,说:‘今日第五次,可以休矣!’说罢抽身便走。此刻所有的人都已离席,人人面色如土,个个呆若木鸡。

此可为流传千古之佳话!!

4、康熙最后一本《祸起萧蔷》,康熙临终之际,康熙几个儿子为争帝位,上演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夺位之战。

此书前前后后看了四遍,权利让人失去理智,甚至人性,实是让人感叹!

平大小和卓之乱、平大小金川之战、乾隆帝南巡、林爽文事件、安南之役等。

1、平大小和卓之乱

清平大小和卓之战即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平定新疆回部(天山南路)白山派首领霍集占兄弟叛乱的斗争。

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平定准噶尔后,将被囚禁的大小和卓释放,并派波罗尼都招抚天山南路各城。不久阿睦尔撒纳发动叛乱,和卓兄弟乘机控制了喀什噶尔、叶尔羌(今新疆莎车)等地。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霍集占杀死清军副都统阿敏道,举兵自立。次年(1758年),乾隆皇帝发兵征讨大小和卓,在库车、叶尔羌、和阗等地与大小和卓交战。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大小和卓兵败西逃,经葱岭进入巴达克山(在今阿富汗东北部),被巴达克山首领素勒坦沙擒杀,叛乱遂平。大小和卓之乱的平定标志着清代中国统一战争的完成,也是乾隆帝的十全武功之一。

此役之后,天山南路重新纳入中国版图,清代中国疆域臻于极盛。回部平定后,清廷设伊犁将军统辖新疆各部,设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管理回部。此后的六十多年中新疆没有发生大的动乱。

2、平大小金川之战

清平大小金川之战是乾隆朝平定四川大小金川叛乱,维护西南边疆稳定的两次大规模战役。同时也位列乾隆帝的“十全武功”之二。

乾隆初,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夺取小金川泽旺印信,又攻明正土司(今康定)。1747年,清军3万人分两路进讨,久而无功,川陕总督张广泗被清廷处死,改派岳钟琪为总兵,刻期进讨。1749年,莎罗奔请降,大金川事件初告平息。

以后,大小金川之间常有冲突。到18世纪60年代,金川局势再度紧张,又一次引起清王朝的关注。

1766年,清廷派四川总督阿尔泰联合9家土司会攻大金川,小金川土司僧格桑(泽旺子)却与大金川土司索诺木(莎罗奔侄孙)联合反清。

1771年清军败绩,清廷又将阿尔泰革职,派温福入川督师,向金川进兵,第二次金川之役由此开始。1773年,温福战死,清廷又派阿桂为将军,增兵金川。

经多次血战,清军于1776年初取胜。历时五年、死伤逾万人、耗银7000万两的第二次金川之役至此结束。

战后,清朝在大小金川分置阿尔古、美诺两直隶厅。与乾隆其他八大武功相比,偏居川西一隅、仅有弹丸之地、数万人口的大小金川,却致清王朝先后共投入了近60万人力、7000万帑币,其代价远远超过乾隆的其他任何一次武功。

3、乾隆帝南巡

乾隆帝南巡指的是清朝乾隆时期的六次南下江南地区。

乾隆帝曾于1751年(乾隆十六年)、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1765年(乾隆三十年)、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六次巡幸江南。

每次一般都要到江宁府(今南京市)、苏州府、杭州府、扬州府,后四次还巡幸了浙江的海宁。乾隆帝的祖父康熙帝在位期间也曾六次巡视江南。

乾隆十四年(1749年)十月初五日、十七日,乾隆帝弘历相继下了两道上谕,讲述欲于十六年巡幸江南的原因,大致有四点:

一是江浙官员代表军民绅衿恭请皇上临幸;

二是大学士、九卿援据经史及圣祖南巡之例,建议允其所请;

三是江浙地广人稠,应该前去,考察民情戎政,问民疾苦;

四是恭奉母后,游览名胜,以尽孝心。

4、林爽文事件

林爽文事件,又称林爽文叛乱,是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湾游民头目林爽文发起的叛乱。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十一月,清台湾总兵柴大纪命知府孙景燧、副将赫生额等率兵300到彰化抓捕林爽文。林爽文遂率众起乱,攻清军营垒,歼其官兵。十二月,叛军头目林爽文建元顺天。

清廷大震,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正月急调水师提督黄仕简、陆路提督任承恩等率兵4000渡海赴台增援,八月,改命大学士福康安为将军、领侍卫大臣海兰察为参赞大臣,率水师渡海。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正月初,清军多路出击,于仑仔顶和牛稠山连败叛军,乘胜占领大里杙庄和集集埔,在老衢崎俘获林爽文,解至北京伏法。

台湾林爽文叛乱清廷派军不足4万,仅用时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便被平定。乾隆帝为嘉奖诸罗百姓义举,赐诸罗县名“嘉义”。

5、安南之役

安南之役又称清平安南之战、清越战争,是指乾隆末年(1788年末-1789年初),中国清朝与安南(今越南)西山朝之间发生的一场战争。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农历十一月,两广总督孙士毅奉命带兵出镇南关,用兵安南。清军师出有名,一路势如破竹,仅用兵20天攻陷安南都城黎城(今越南河内)。黎氏宗族、百姓出迎,阮惠遁还广南。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日,两广总督孙士毅宣诏正式册封黎维祁为安南国王,安南黎朝正式复国。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正月,军中置酒张乐庆祝春节,夜里西山朝阮兵大军偷袭黎城,清军退走。

西山朝阮惠惧怕清军再伐,多次向清朝谢罪称臣,并全盘接受乾隆帝四项乞降请封条件(送清军散落士兵回国、将残害清军大员者军前正法示众、阮惠在乾隆八旬生日“亲自赴京吁恳”、为清军许世亨等阵亡将士建立祠宇,春秋虔祭)。乾隆帝最终认可阮惠为安南的新君主。

此役,是清朝前期的历史上,与安南发生过唯一的一次战争。此役历时虽短,但它是清前期中越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

——清平大小和卓之战

——清平大小金川之战

——乾隆帝南巡

——林爽文事件

——安南之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2093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7
下一篇2023-10-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