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作家丰子恺记黄山的散文,文章中,作者描绘了一道黄山风光,从中表现出作者“静观人生”的一贯风格。
《黄山印象》 丰子恺
看山,普通总是仰起头来看的。然而黄山不同,常常要低下头去看。因为黄山是群山,登上一个高峰,就可俯瞰群山。这教人想起杜甫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精神为之兴奋,胸襟为之开朗。我在黄山盘桓了十多天,登过、立马峰、天都峰、玉屏峰、光明顶、狮子林、眉毛峰等山,常常爬到绝顶,有如苏东坡游赤壁的“履版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在黄山中,不但要低头看山,还要面面看山。因为方向一改变,山的样子就不同,有时竟完全两样。例如从玉屏峰望天都峰,看见旁边一个峰顶上有一块石头很象一只松鼠,正在向天都峰跳过去的样子。这景致就叫“松鼠跳天都”。然而爬到天都峰上望去,这松鼠却变成了一双鞋子。又如手掌峰,从某角度望去竟象一个手掌,五根手指很分明。然而峰回路转,这手掌就变成了一个拳头。他如“罗汉拜观音”、“仙人下棋”、“喜鹊登梅”、“梦笔生花”、“鳌鱼驼金龟”等景致,也都随时改样,变幻无定。如果我是个好事者,不难替这些石山新造出几十个名目来,让导游人增加些讲解资料。然而我没有这种雅兴,却听到别人新取了两个很好的名目:有一次我们从西海门凭栏俯瞰,但见无数石山拔地而起,真象万笏朝天;其中有一个石山由许多方形石块堆积起来,竟同玩具中的积木一样,使人不相信是天生的,而疑心是人工的。导游人告诉我:有一个上海来的游客,替这石山取个名目,叫做“国际饭店”。我一看,果然很象上海南京路上的国际饭店。
有人说这名目太俗气,欠古雅。我却觉得有一种现实的美感,比古雅更美。又有一次,我们登光明顶,望见东海(这海是指云海)上有一个高峰,腰间有一个缺口,缺口里有一块石头,很象一只蹲着的青蛙。气象台里有一个青年工作人员告诉我:他们自己替这景致取一个名目,叫做“青蛙跳东海”。
我一看,果然很象一只青蛙将要跳到东海里去的样子。这名目取得很适当。
翻山过岭了好几天,最后逶迤下山,到云谷寺投宿。这云谷寺位在群山之间的一个谷中。由此再爬过一个眉毛峰,就可以回到黄山宾馆而结束游程了。我这天傍晚到达了云谷寺,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感觉,觉得心情和过去几天完全不同。起初想不出其所以然,后来仔细探索,方才明白原因:原来云谷寺位在较低的山谷中,开门见山,而这山高得很,用“万丈”、“插云”等语来形容似乎还嫌不够,简直可用“凌霄”、“逼天”等字眼。因此我看山必须仰起头来。古语云:“高山仰止”,可见仰起头来看山是正常的,而低下头去看山是异常的。我一到云谷寺就发生一种特殊的感觉,便是因为在好几天异常之后突然恢复正常的原故。这时候我觉得异常固然可喜,但是正常更为可爱。我躺在云谷寺宿舍门前的藤椅里,卧看山景,但见一向异常地躺在我脚下的白云,现在正常地浮在我头上了,觉得很自然。它们无心出岫,随意来往;有时冉冉而降,似乎要闯进寺里来访问我的样子。我便想起某古人的诗句:“白云无事常来往,莫怪山僧不送迎。”好诗句啊!
然而叫我做这山僧,一定闭门不纳,因为白云这东西是很潮湿的。
此外也许还有一个原因:
是旧式房子,三开间的楼屋。我们住在楼下左两间里,中央一间作为客堂;廊下很宽,布设桌椅,可以随意起卧,品茗谈话,饮酒看山,比过去所住的文殊院、北海宾馆、黄山宾馆趣味好得多。文殊院是石造二层楼屋,房间象轮船里的房舱或火车里的卧车:约一方丈大小的房间,中央开门,左右两床相对,中间靠窗设一小桌,每间都是如此。北海宾馆建筑宏壮,房间较大,但也是集体宿舍式的:中央一条走廊,两旁两排房间,间间相似。黄山宾馆建筑尤为富丽堂皇,同上海的国际饭店、锦江饭店等差不多。两宾馆都有同上海一样的卫生设备。这些房屋居住固然舒服,然而太刻板,太洋化;住得长久了,觉得仿佛关在笼子里。云谷寺就没有这种感觉,不象旅馆,却象人家家里,有亲切温暖之感和自然之趣。因此我一到云谷寺就发生一种特殊的感觉。云谷寺倘能添置卫生设备,采用些西式建筑的优点:两宾馆的建筑倘能采用中国方式,而加西洋设备,使外为中用,那才是我所理想的旅舍了。
这又使我回想起杭州的一家西菜馆的事,附说在此:此次我游黄山,道经杭州,曾经到一个西菜馆里去吃一餐午饭。
这菜馆采用西式的分食办法,但不用刀叉而用中国的筷子。这办法好极。原来中国的合食是不好的办法,各人的唾液都可能由筷子带进菜碗里,拌匀了请大家吃。西洋的分食办法就没有这弊端,很应该采用。然而西洋的刀叉,中国人实在用不惯,我们还是里筷子便当。这西菜馆能采取中西之长,创造新办法,非常合理,很可赞佩。当时我看见座上多半是农民,就恍然大悟:农民最不惯用刀叉,这合理的新办法显然是农民教他们创造的。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那你知道黄山有什么 传说 故事 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黄山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黄山传说故事:文殊台和猕猴酒
凡到过黄山玉屏楼的人,都必然要以迎客松为背景拍纪念照,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就在拿相机拍的人的右边悬崖边那一块老大石头——文殊台,却有一个十分美妙的佛教玄美故事和黄山高僧普门大师的来历传说。
先从佛教文殊菩萨说起。佛经《文殊顺利涅磐经》说,文殊是释加如来佛的大弟子,原本是古印度舍卫国一个婆罗门贵族公子,看破红尘,弃家随释加牟尼学道,修成了菩萨。后来云游到山西五台山,五台山就成了文殊菩萨圣地。
为什么在玉屏楼前,迎客松旁有个文殊台呢原来文殊菩萨曾来黄山选择道场。来到玉屏峰上,见左天都,右莲花,纵目开阔,风云绝妙,打算在这里开山建寺。特别是峰前有巨石一块,简直是绝佳打坐处,随即走到石边准备打坐休息一会。谁知刚往上一坐,岩石就被坐陷下去尺把深,石下轰轰作响。文殊见状,觉得自己身重,此地尚不宜,立即拔脚就走。文殊的坐骑是青狮,他就把狮子峰作为他的永久宝座了。
文殊来黄山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但玉屏楼处原来就有个“文殊院”,是明代万历四十一年(1613)八月,由高僧普门禅师建。几兴几废,崇祯十年(1637)失火、咸丰十一年(1861)兵火,1952年冬失火,1955年才在原址起建了玉屏楼。
普门法师是在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来黄山的,入主朱砂庵即后来的慈光寺,万历三十八年(1610)普门进北京找到万历皇帝明神宗,得到神宗皇帝、太后、皇后许多赏赐,于是有了起造文殊院的资金。
普门禅师俗家姓奚,名淮安,陕西眉县人,在五台山出家。入佛门受戒后,为求证佛法,30多年间,奔波于五台与少林、太行、伏牛、普陀等名山禅寺。怎么忽儿在万历三十四年(1606)来到黄山就没离开黄山呢这有个神奇的故事传说。
却说普门在五台,一天他参禅至深夜,似梦非梦,见两个童子飘然来到座前,道:“我等乃文殊左右的金童玉女,奉法旨特来请大师前往 天下 第一奇山,文殊古道场一游!”普门心中升起一股虔诚之意,当即随两童子腾云朝东南而来。须臾,只见一座奇峰叠起的大山,只听两童子道:“已到文殊古道场。”便一齐降落在玉屏峰前:“这里就是大师开创名山、弘扬佛法的胜美宝地。”普门一看,只见群山环抱、云光缥渺,前面还有一座天然岩石宝座,云光中仿佛见文殊跏趺的庄严宝相。童子指道:“这便是文殊菩萨打坐处。”普门对石座十分恭敬。童子又道:“这里也是你将来打坐修炼处。”说来也怪,普门对云光中石座上文殊礼拜毕,文殊妙相便不见踪影。两童子接着说:“请大师升登法座演说佛法,此岩是白云缭绕金刚体,紫石形成玉作基。”两童子左右扶持,普门毅然升座,眼前云涛汹涌,足下群山拱服,境界广阔,心底洁净,他想:“我能得此一片宝地,常年修行,虽在云山,也胜过极乐世界了。”正想着,突然被两童子用力一推,大叫一声:“不好!”惊醒过来,一身冷汗,佛前油灯正明,听时正交五鼓。普门回想梦中,如在眼前,心下暗计:两童子点化,我已不宜在五台山,应去寻找梦中仙山重开道场了。不久,即告别了五台,随身携带衣钵禅杖南行了。
却说普门辗转数千里遥,拜过无数名山,没有一处能与梦中景象相合。一日来到黄山,挂褡朱砂庵(今慈光阁初始之名),庵主见普门仙风道骨,不同凡俗,提出请普门当住持。普门一心要寻找梦中仙境,就说出了自己的心思:“如果在此山寻到梦中仙境,修建佛家丛林,乃是本愿。”于是每天都身背干粮,手柱禅杖,攀岩越岭,拽藤顺葛。一日,过天门坎,爬小心坡,穿一线天,钻转身洞,猛一抬头,见一巨大苍松正在头顶,这气象已是不凡。待登上平台,见玉屏峰前狮、象二石左右分列,已是吃了一惊。回过身来,那文殊台赫然眼前,梦中景象成为现实,当即如醍醐灌顶,明证了因果。随即合掌对空,默默祝祷,然后如梦中一般登上文殊打坐处,打坐参禅,元神悠悠,又不同五台。心中默默立下大愿:以朱砂庵为丛林,于此处建文殊院为独修处。
职工 “一线天”下,两峰之间,有一座长4米,宽2米的单孔石桥,原名断凡桥,后名渡仙桥。传说普门上玉屏,仙人在此点化伐松搭桥,后即在此搭建了石桥,留下一个美丽传说。
找到了梦中福地,心下释然,认定募化扩建朱砂庵,创建文殊院。回到朱砂庵后,即应承了当朱砂庵住持,改朱砂庵为“法海禅院”,日渐一日,僧众渐多,名声远震北京皇宫。
万历三十八年(1610)秋天,普门进京,参见了万历皇帝、皇太后和郑皇后,得到他们佛牙、金佛、七层万佛塔和300两白银等厚重赏赐。万历皇帝又敕额“护国慈光寺”,法海禅院重新更名,逐渐成为黄山佛教寺院中的四大丛林之一。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八月,普门即在玉屏峰下,修建起石墙体的文殊禅院,由晦昙和尚住持。普门自己虽为慈光寺住持,可是心中印下了文殊台,常来文殊院诵经参禅。文殊院成为慈光寺支寺。
因为普门在五台山梦见了玉屏峰前文殊台和文殊妙相,所以文殊台又名“梦像台”。
却说普门和尚不仅是个得道高僧,也是个棋艺高手,方圆百里喜欢 下棋 的都曾与他对奕,但都不是他的敌手,只有桃源水帘洞一个白猕猴,两下可以不分胜负。
这年春天“ 谷雨 ”过后,黄山春色渐浓,风光渐美,游山的人多了起来,文殊院香火也兴旺起来。那徽州府的臧知府极好下棋,棋艺也算不错,曾找多人较量,对手里不乏高手,可都因为他是知府,都让他几招。那臧知府便眼里无人,自以为打遍天下无敌手。听说普门棋艺高超,就想跟他杀几盘。这天,带着一班衙役也上文殊院来了,派人传话,要和普门拼杀。那普门正在和白猕猴严阵对峙。那臧知府一看这局势,便心痒手急,一把就拉开了白猕猴,接着就杀。这种狂妄不礼貌行为,普门道行高深,心中也不免生憎,便让了一招。但那臧知府不但看不出这是普门的礼貌行为,反而出言不逊:“久闻法师棋艺高超,怎么就这样轻轻松松让本府轻取一局,哈哈哈。”那哈哈,那神情,分明又是“打遍天下无敌手”。
普门微微一笑:“大人,此言谬矣。古人云:‘强中自有强中手’,赢我一局算不了什么,我可以请我师父出手。”臧知府环顾左右:“好好好,你师父在哪请出来我好请教。”可心中暗道:他师父看来也是平常之辈。普门挥手一招,臧知府顺眼看去,只见那白猕猴早已跳到眼前,两眼对知府直闪直眨。那知府见是个猴儿,心中直冷笑:一只畜牲,能有多高志气。可是下吧,居然是与猴儿对手,不下吧,话已说出了口,只得硬着头皮。那白猴虽不说话,可那眼看臧知府,看普门神情,心中却透亮得很。棋子布好,局势一开,白猴儿可不知道讲面子,招招辣手,步步进逼,杀得臧知府节节败退,毫无反攻能力。不多几个回合,臧知府的“帅”就被钉在那里,死了一局。臧知府输棋却输不起面子,硬说猴子毛手毛脚,赖帐不算。不算就不算,摆局重开盘。第二局更惨,没几招,臧知府便被逼进死宫,动弹不得,像大虾进了汤锅脸红心急。
谁知那猴儿却唱了起来:
知府下棋玉屏前,给脸不要耍骄蛮。
盛气凌人不知丑,可笑牛皮吹上天。
那臧知府连连惨败,心中窝火,正无处发作,这下抓到把柄,立即变脸道:“猴子说话,定是妖孽。普门不守清规潜心修道,却与妖孽为伍,坏了佛门清规。来人,与我将普门与妖猴锁了带回衙门审问治罪。”
说时迟,那时快。衙役正待动手,只见普门拉起白猴“飕”的一声,便腾空飞往桃源水帘洞去了。臧知府恼羞成怒,下令放火烧山。可那山高,又无什么杂草灌木,火根本无法烧进水帘洞。于是又下令封山,要困死饿死普门和白猴。臧知府可真狠毒,一封就封了两个月,满以为普门必死无疑,便撤了封山衙役。
普门的徒弟和山上山下僧众都以为普门已不在人世,谁知衙役一撤,普门便飘然回来,而且满面红润,身体康健。大家就问:“师父两个月来在那洞中吃什么何以这般康健”
普门笑道:“我吃的这桃儿,喝的就是这桃儿做的酒。”说罢,便从衣袋里摸出几个桃儿。大家一看,原来就是山中一种藤上结的,成熟了,甜中带酸,很好吃。又解下一个小葫芦,让大家尝试一下那酒的口味,果然味美无比。普门接着说:“这桃儿都是猕猴在桃儿成熟时采进洞的,贮藏过冬,又用这桃果酿酒,所以我才吃喝不愁。因为这果这酒 营养 丰富,所以我的身体反变 健康 了。”普门这话这事实,直让大家啧啧称奇,称赞不已。
因为这桃是猕猴发现、采集、贮藏的,所以大家就叫它叫“猕猴桃”,酿的酒便叫“猕猴桃酒”。
从那以后,普门便不食人间烟火了,渐渐人们也不知他到哪里去了,但却给黄山留下了许多佳话。
黄山传说故事:罗汝芳与仙人观榜
黄山后海,有许多奇景妙迹,像仙人峰上的关公挡曹,宝塔峰上的三尊大佛,骆驼峰下的天鹅孵蛋,书箱峰上的叠叠天书,无一不令人一见叫绝,百思而不得其解。尤其是飞龙峰上的仙人榜,传说更加神奇。
仙人榜此景怎么看方便呢从清凉台下北海,或从北大门进山,到“仙人铺路”处,抬头北望,飞龙峰有一块长方形的巨大石片,如同悬挂在那悬崖峭壁上一般。石片微**,与周围的丹崖、石柱、青松、白云相辉映,显得格外突出。远远看去,那仙人榜平正光滑,上面好像刻着一行行篆书文字,若隐若现。而那字形似乎又古怪离奇,难以辨认。相传那是古代仙人游览黄山留下的神迹。
更离奇的是,仙人榜正南对面宝塔峰下,有座巨大的石头形成的仙人,形貌岸然,衣冠楚楚,正昂首遥看那仙人榜,于是形成了这有名的、令人难解其妙的一处奇景妙境。
这个名景却又有一个联系着真人真事的离奇故事。
却说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江西建昌府南城县人罗汝芳(号近溪),是嘉靖甲辰年(二十三年,1544)进士,钦点为宁国府太守。唐宋元明以来,黄山属太平,太平属宁国府,罗太守自是关心黄山。罗太守酷爱 书法 ,松谷庵的匾额“东土云山”,就是他的手笔。罗太守又酷爱探奇走险。他早就听说“仙人观榜”的传说,既当了宁国府的太守,不能放弃探研“仙人观榜”奥秘的机会,谁知几乎丢掉性命。
一次,罗太守因公来太平,公务余暇, 自然 少不得游览黄山,搜奇揽胜,曾两上黄山。罗太守是个学问家,公务、游览都不烦拢地方官员,只身与随从,背着干粮,带着银两,写有《重登天都峰》《观天都夕照》等绝句。
《重登天都峰》绝句云:
两拜天都峰顶峰,风云万派起虬龙。
乘风便欲归天上,觅取蓬莱归旧宫。
《观天都夕照》绝句云:
云敛长空夕照开,黄金万叠拥层台。
山灵可是还留客,我欲长歌归去来。
可见罗太守十分爱黄山,对黄山的风物景观观察如此细致,描写如此传神,把自己的情感和黄山神韵融为了一体。
罗太守游览黄山,心中总不忘“仙人观榜”。他作好了准备,也带足了银两,其他景观均可近观远望,唯这仙人观榜要下一番功夫。他先花钱请人买好杉木、毛竹,修好栈道、阁架,以便方便上下,把仙人榜所有地方都仔细考察到,揭出其中奥秘。谁知那榜上文字似有却无,若现却隐,罗太守费了不少功夫,刚刚辨认出个繁体仙字。忽然间,天昏地暗,飞砂走石,电闪雷鸣,风雨大作,霹雳一声炸响,把那“仙”字击去。那电火把仙榜周围烧得个乌焦巴黑,把那竹木阁架顷刻变为焦炭。罗太守站的位置离栈道不远,狂风大作之际,见情况不妙即踏上栈道,准备下来。刚上栈道两步,那阁架即如一堆焦炭一样,稀里哗啦塌了下去。罗太守顿时面如土色,赶紧下了栈道。神魂甫定,看那榜,颜色又如雷击之前一般模样,方信天机不可泄露,凡人岂可随便窥探天机。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去辨认仙人榜上的字了。
黄山传说故事:有功不傲的胜虹桥
从谭家桥北行,过了感梓里不远,就在黄帝源景区大门边,横跨麻川河的那座桥,名叫胜虹桥,是黄山区现存古石桥最长的一座,长1172米,宽8米,高10米。为什么叫胜虹桥呢因为他建有7个孔,象征着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
一座石桥,怎么说它“有功不傲”呢这里面有个人的故事。
这桥建于明末清初,据谭家桥镇新洪村程氏宗谱记载,是清初康熙年间(1622—1723)感梓里程姓名程源的独个儿捐资建造的,一共花了7年时间,耗费银子10万两。
这座桥不但是黄山区前身太平县 历史 上所造的最长的一座桥,又是个人捐资耗时长的一座桥;不但方便了麻川河这一带两岸的老百姓,更是太平南线与徽州、旌德交通的重要桥梁。鉴于这座石桥建成后的历史功绩,竣工后,地方上一致要求为他在桥上立碑。程源推辞再三,勉强立碑记了这一件事。在碑的两边还刻了一幅 对联 :“二山通佳气,一桥落彩虹”,说出了这桥沟通了黄山与九华山的“佳气”,描画了它的壮观气象。
忽一日,来了一位须眉已然灰白的崔姓老先生,先托人捎话给程源,商谈买桥的事。程源觉得蹊跷,怎么会有人要花银子买这座桥呢莫非有 精神病 么
正乱猜间,那崔老先生已经来到家中。一看,哪有精神病的样子,只见肤色红润,目光有神,面带微笑,举止大方。一见面,便抱拳当胸:“这位敢是程源先生吗你独立捐资,造出此桥,其功大矣,其名彰矣。某薄有家私,愿以白银10万,买断此桥,先生允否不过那碑可就要重新立过了。”
程源是何等样人,所谓“听弦歌而知雅意”,尤其是那要重新立碑一句。程源当下热情邀引崔先生到正堂客座,命家人沏茶,又命备酒。那崔先生也不推辞,笑吟吟安然高座,看着程源安排指挥。程源轻轻唤过一个年轻力壮的家人耳语几句,那家人吃惊而迟疑,程源果断挥手令他退去。回头来重新招呼、寒喧,说些“久仰”的话,知道那老先生原来是甘棠崔家一得道高士。那崔先生复又提出买桥的事,程源无言以对,道:“这事好说,待会饭后,到桥上再议。”那崔先生也不谦让。酒饭过后,程源前引,去桥上面议“卖桥”之事。来到桥中段一看,那块五尺多高的大记事碑,已经碎成几块。二人看罢,相视一会,朗朗大笑。
崔先生说:“先生果然高风亮节,性情透明,适才在先生府上,见先生之行动,我已了然于胸矣,可敬可敬。”
程源道:“不才原无此心,乡间邻里盛情难却,一时糊涂。既已慷慨为地方解囊,何在一点虚名勒碑呢!且为乡里尽绵薄之力,当是程某责无旁贷之事,何足挂齿。多蒙先生及时点破,程某三生有幸。”
从那以后,桥上的记事碑就没了,是程氏宗谱后来补记了。但太平县地方官府后来上奏朝廷,在桥南头建了“乐喜好施”石坊一座,直到1958年时拆毁。
现在这座桥仍然发挥它的历史作用,不仅使“二山通佳气”,而且是黄山与安徽省会合肥之间103省道上的一座十分重要的津梁。
猜你感 兴趣 :
1 关于黄山的神话故事
2 黄山历史传说故事
3 黄山的神话故事
4 黄山神话传说
5 关于黄山的神话传说
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用生动活泼的笔法,向我们介绍了蝈蝈的叫声、外形特征和食性。虽然是一篇介绍蝈蝈的科普文章,却不显丝毫的机械呆板,也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文章既有对昆虫形象的描绘,又有个人的情感流露。表达了作者对生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希望对你有帮助!
终于爬上了山的顶峰,得偿所愿地看到了它傲人的筋骨,伟岸﹑遒劲。就在我叹服于它的坚挺时,却听到了旁人轻声的叹息。我蓦然震惊!原来它早就不知在何年何月轰然倒下,只剩下一个虚假的躯壳!心中徒生悲恸无奈。奈何,奈何?拾级几千米的黄山,只为一睹迎客松的神姿,可真正的它却早已抛下了俗世的羁绊,羽化而登仙了。呼啸而过的风吹过我噙着苦笑的嘴角,这次恐怕真是要败兴而归,徒留喟叹了。
站在黄山的顶峰,漫无目的地看云海朦胧下的一切,虚无缥缈。罢,罢,罢!只得下山了。再没有上山时的激情,踏着虚空的'脚步,注视着看不见尽头的远方,游离的目光四处飘荡。不期然间,我突然发现一棵松树从岩石中生长而出,遒劲的根枝挣破了岩石的羁勒,终于在岩石丛中埋下了它的根。我不禁惊呆,且深深为它所折服,心中油然升起一股敬意。可就在我踏下下一个步子之前,我猛然发现:几乎所有的黄山松都是破石而出的,在乱石丛中,挣扎出他们坚忍的生命。这让我不禁愕然!
原来它们都是如此的遗世傲然,足以让人驻足激叹!可它们又何其不幸,失色在迎客松的光芒之下,顶多也只能得到行人不经意的一瞥,可形色焦灼的游客,那会注意到它的苍翠劲秀!
悲哉,黄山松!
就在替它悲哀它的落寞,后悔自己的浅薄时,我脑海里突然涌出了曹丕的名字。
是啊,魏文帝与黄山松何其相似!同样的才气四溢,同样的备受冷落,同样的生不得时!后世从来都是不看好曹丕的,甚至有些鄙视他。不断批评他所施行的九品中正制,让士族垄断了官场,成就了那个时代最污浊的风气,也让曹魏最终走向灭亡。可又有谁知道,九品中正,那是那个时代的产物,那个风云际会的时期,向贵族的妥协,是历史的另一种必然。如若像蜀国那样的冥顽,只会加快灭亡的过程。只有得到士族的拥戴,才能登上九五之尊的宝座,才有可能完成一统山河的凌云壮志。可历史呢?唯独把一切过错强加于它一人之首。
文武双全的他,作为帝王中的文化大师,却被父亲的慨当以歌,被弟弟的翩若惊鸿所埋没,人们忘记了他的《燕行歌》,忘记了他是七言绝句之祖。人们也忘记了《典论论文》,忘记了他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忘记了他代表的“文学的自觉”。大家大概都还记得曹彰的艺高胆大,驰骋沙场,可又有谁记得曹丕也能够"逐禽辄十里,驰射常百步”?谁还记得他曾以甘蔗代剑打败奋威将军邓展?
可就是这么一个杰出的帝王,能文能武,智勇双全,却因为他的父亲太出色,他的弟弟太耀人,只能淹没在历史之下。曹丕的悲哀,不仅在于他的早夭,还在于他的出身。他是幸运的,继承了曹操的一切。可他又何其不幸,完全生活在曹操的光环之下,暗暗见黜。
其实很多人都和这黄山松或是曹丕相似,都有逼人的才气,傲人的能力,却因为上辈的光芒过盛,而被淹没在时间、空间的长河中。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境遇固然可叹,可英雄辈出,锋芒难现的无奈更令人扼腕。
更也许,只有我们细细观察,淡淡品味身边﹑历史中的小人物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之后,我们才会发现:小人物真的不小,他们高大得让我们无法企及,只有细心观察生活,掀开滚滚的历史风尘,才会发现,世界如此精彩!
乡愁是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这首诗用“邮票”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用“坟墓”表达对母亲的怀念,这是浓烈的亲情;用“船票”表达对新婚妻子的想念,这是热烈的爱情;而“海峡”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祖国的眷念,这是深深的爱国之情这几组形象构成了乡愁的丰富内涵,使乡愁有了更明显的寄托感情有淡渐浓,主题有浅入深
作者便是用这样一种结构形式,如乐曲中主旋律的重复一样,在一咏三叹中,反复陈说分离之苦,将乡愁渲染得淋漓尽致因此,评论家称这首诗极富结构美和音乐美
李 白 唐代诗人,五十四岁时往来于宣城,秋浦,南陵等地,曾游黄山。李白在《送温外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一诗中,有描写黄山胜景的名句:“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的名句。在结尾处,李白恋恋不舍地写下:“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可惜这一愿望李白并没有实现,这是李白的遗憾更是黄山的遗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