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的传达与表现,存在着两种片面、极端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艺术创作的过程就仅仅是表现的过程,“只要知道了艺术创作的规则,他们就可以随意依样画葫芦,制造出艺术作品来。”其实事实并非如此。黑格尔说:“人们用自己的工作,熟练技巧和勤勉复制原已存在的东西,固然也可以借此得到一些乐趣。但是仿本愈酷肖自然的蓝本,这种乐趣和惊赏也就愈稀薄,愈冷淡,甚至于变成腻味和嫌厌。”另外一种看法认为,艺术创作只关系到观念,根本不需要什么传达或表现,不需要什么表现技巧。中外美术史上都有这种忽视或否定表现形式和表现技巧的偏激认识,造成许多粗制滥造的低劣产品。克罗奇就说:“我们在心中做成了文章,明确地构思了一个形状或雕像……表现品就已经产生而且完成了,此外并不需要什么。”黑格尔就曾批评过艺术创作只需要天才的灵感而不需要技巧的观点说:“艺术创作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艺术外表的工作,因为艺术作品有一个纯然是技巧的方面,很接近于手工业;……这种熟练技巧不是从灵感来的,完全要靠思索、勤勉和练习。一个艺术家必须具有这种熟练的技巧,才可以驾驭外在的材料,不致因为它们不听命而受到妨碍。”
工人把图纸变为产品,农民把计划变为禾苗,是遵循客观规律的理性活动。但是,艺术家把审美意象变为艺术形象,绝不是纯理性的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传达。
情感和艺术之间关系为:艺术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抽象的,通过艺术这一相对具象的形式表现出来,让人感知、引起人的共鸣。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都通过人内心的感情,使之升华,当然,艺术产生之后,也会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偶尔脱离情感。
情感谁都有,不学艺术同样有,那只是艺术创作的前提,不是艺术研究的主要问题,艺术是要看成品的,再深的情感、再好的创意,最终也要依靠艺术手法物化出来,否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们,都十分看重情感的作用和地位。罗丹说:“艺术即感情”。列夫·托尔斯泰在《论艺术》中说:“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符号论美学的代表人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
在毕加索的艺术创作中,情感的变化使他在他的艺术创作出现了不同的时期,早年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盛年的“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时期”等,都与他的个人情感密不可分。
以情感人的方式,是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最鲜明的区别。 艺术的教育作用决不是干巴巴的道德说教,更不是板着面孔的道德训诫,而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艺术强烈的感染性,使欣赏者自觉自愿地受到教育。
艺术情感的作用:
①艺术情感的表达需求构成了文学创作的动力。
②艺术情感的再度体验构成了艺术创作的核心。
③艺术情感是艺术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们,都十分看重情感的作用和地位。罗丹说“艺术即感情”。列夫·托尔斯泰在《论艺术》中说:“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递情。”符号美学代表人物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毕加索曾说:“艺术是时代的索引,任何一个时代的特殊感情都会诱导出与这些情感一致的艺术形式。”在毕加索的艺术创作中,情感的变化使他在艺术创作出现不同时期。早年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盛年的黑色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时期等,都与他的个人情感密不可分。
广告图形设计的情感传达
广告图形是广告的视觉语言之一,它不是普通的交际语言,而是一种符号语言形式,它能传达人们的思维、情感和信息,是“情感符号”的载体。广告文字通过语言符号来传达思想,说明事实,但文字本身并不具有直观的形象性,而图形本身就具有生动的直观形象性,它通过视觉来传达思想情感。视觉形象鲜明生动,富于情感上的联想,因而就更具感染力。
图形的情感化特征
①直观性和生动性 -- 图形语言在信息传播中以简洁真实、直观生动的形象承载着大量的信息,让人识别、记忆并产生影响。通过写实的图像,尤其是摄影、电视等的实物图像,直接展现事物的形状、颜色、材料、质感等特征,使人对图形所提供的信息一目了然。由于文字语言的抽象性和接受者的理解差异性,更需在信息传播中用图形来配合,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而且准确生动的图文表达更易使人们的情绪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②个性化和象征性 -- 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社会,人们行色匆匆,若广告图像无趣、无新鲜感或无利害关系,则很难引人驻足观看。图形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以视觉经验为基础,简洁生动的图形除了直接表述主题外,还能传达一种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引起观众的心理感应、激发联想、达到情感融合及思想的沟通。
③说服性和感染性 -- 图形是最具说服力的符号形式。任何时候,我们想说服别人接受某种思想观念,最好的方式莫过于用事实说话,展示它给人以益处的事实例证,用“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原则,增强说服力。创意图形的构图、色彩能直接刺激人的眼球和大脑,感染人的情绪,打动人的心灵。
图形中的民族个性
中国传统书画以及民间美术在广告图形中的表现运用可以使广告增添人文艺术气息,体现本土化的广告艺术风格,激发大众的民族自豪感。广告中的传统艺术形式是现代与传统、时尚和原始的符号组合,是我们传达情感的一种有效手段。
中国画及书法艺术形式
中国画及书法在广告图形中能使广告作品具有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中国画的工笔与写意,以特有的造型手段表达了谢赫“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附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的审美要义,充满诗情画意。
从中国画艺术的形式和构图分析,中国画表现出了“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精练,构图上“计白当黑”的简练。而简洁平凡的图形语言一直是设计师追求的最高境界。版面中黑与白是虚与实的关系,留白使人感觉轻松,给人以联想和意境。以虚代实、以实代虚、虚实结合,能形成“有意味”的空间。
书法与艺术字体组合显示了独特的艺术美价值。书法以形写意、舍形求神、造型极富美感。其在图形中的组合扩展了现代设计的思路,增加了趣味性和情感性。传统书法抽象的点、线、面、色和骨力,使作品个性、神韵、雅趣得以充分体现。对传统书法以及现代字体进行图形创造,能给人以强烈的现代感,又显示出中国民族风格。
民间美术及传统图案形式
民间美术及传统图案对广告图形设计有启示作用。借鉴民间艺术中丰富的视觉表现形式是当今广告图形经常使用的手段,它们能传达民族个性和岁月的悠远感及手工制作的朴实感、民风的淳朴厚道感等独特的艺术情感。借鉴传统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对传统的再创造,是以现代审美对传统元素的改造、提炼和运用,同时要传承和发扬传统背后的意,特别是吉祥寓意的运用,使现代设计多了文化气息和亲和力。
传统造型的神似与不似更增加了现代设计特有的文化风采。传统因创新而发展。在现代广告设计中要提炼传统的符号。人类的传统文化营养丰厚,现代广告设计应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把握传统精神与内涵,注重自然情感和人类情感的表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设桥梁,使现代广告艺术设计更具人文精神和情感。
现代影像的真实性情感
广告设计中绘画类图形因风格和手段的不同而显示出各自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如果说绘画中简练的线条能简化、浓缩一个复杂物体的基本特征,那么以现代摄影、摄像、数码技术为代表的广告图形在传递事物的真实性情感上是绘画手段所不能企及的。
摄影摄像的艺术真实,在视觉传播上是直观的,受众易产生共鸣。具象图形的真实不是机械的摹仿,而是对现实形态的内涵进行概括和创造,包含了创作者的自身的真实情感,受众产生的也是真实性情感,能激发兴趣和欲求动机。作为艺术的富有“艺术真实”美感,可以夸张、可以虚构,但从商业文化的角度看,作为大众生活服务的一种文化形式,不能传达虚假的信息。
产品和人物的摄影是一种感性形象。设计“以人为本”是设计界的共识,不论从人的需要出发,还是从人的认知出发,,最终都归结于一点,那就是情感。产品摄影广告图形对产品的造型进行美的视觉表现,能产生强烈的广告视觉冲击力和说服力,使消费者在视觉上对商品有一个清晰的印象,对画面内容进一步产生关心,引起共鸣,刺激购买欲求。
图形语言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与沟通的重要视觉形式,与文字相比图形语言更形象、直观和具体。
;艺术都是情感的体现,从原则上讲,一切艺术作品都离不开情感性与思想性,但是,由于语言艺术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等方面独具特色,因而,文学作品的情感性与思想性显得格外突出。
任何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作家的主观情感。文学的情感性越浓烈,越能感染读者,就越富有艺术魅力。《毛诗序》中讲得很透彻:“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里指出了内在的情感积存和涌动才有形诸于外,感染读者的可能。实际上,除诗歌外,散文、小说,以及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同样需要“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托尔斯泰认为:“艺术的印象只有当作者自己以他独特的方式体验过某种感情而把它传达出来时才可能产生。”狄德罗更是强调“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无论是抒情诗、抒情散文等抒情类文学还是小说、报告文学、叙事诗等叙事类文学同样离不开情感性。北宋词人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寒蝉凄切)》,以日暮雨歇的冷落秋景,抒发了恋人依依惜别的真挚而痛苦的感情,将凄凉惆怅之情融于景色之中,使天光水色仿佛也染上了一层离愁别绪,浓郁深沉的情感使这首词成为千古传诵的抒情名篇。这是抒情作品情感性的证明。而作为叙事类文学的小说和报告文学,同样蕴藏着作家炽热的感情,只不过在这类作品中一般不常由作者出面来直接抒情,而是往往将作者的主观情感深深蕴藏在文学形象之中,,通过形象描绘来传达情感。例如,报告文学的重要特征是应当具有充分的真实性,内容一般应当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适当加工,但与此同时,凡是优秀的报告文学也都应当通过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作者的爱憎情感,给读者以巨大的感染力,如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夏衍的《包身工》等均是如此。因此,完全可以这样说,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必须包含着作家的感情。此外,虽然各门艺术都要表现人的情感,但相比之下,语言艺术比起其他艺术来,更能表现人的丰富、复杂、细腻的情感。在这方面,文学由于采用语言作为媒介,在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红楼梦》中第27回“黛玉葬花”,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黛玉悲悼自怜的复杂情感。这位多愁善感、天资聪慧的弱女子,在父母双亡后寄人篱下,只能将自己的悲戚郁愤寄托在身世相类的落花上,“侬今葬花人笑痴,它年葬侬知是谁?”正是她内心情感的形象体现。当代作家史铁生《我与地坛》中不动声色的描绘母亲在地坛中一次次寻找关注残疾儿子的行为举止,动人至极。《战争与和平》中,女主人公娜塔莎与人私奔后,请求彼埃尔转告她的丈夫安德烈宽恕自己的行为,彼埃尔听到娜塔莎发自内心的忏悔和自责后,他觉得泪水在他眼镜下边涌流,他请求娜塔莎不要再说了,这段描写同样深深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正是由于文学作品能够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直接披露出人物最复杂、最丰富、最隐秘的情感,使得语言艺术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更加深刻。
与此同时,语言艺术的思想性在深度和广度上也远远超过了其他艺术形式。虽然所有文艺作品总会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作家、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和对生活的认识,从而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但在各类艺术中,还是语言艺术的形象最富有深刻的思想性。语言艺术之所以具有这种优势和特长,同样是与它采用语言作为媒介分不开的,因为只有语言才能直接表达人的思想,在直接披露人的思想认识、评价判断方面具有最强的艺术表现力。当然,文学作品的思想性绝不是空洞、抽象的说教,它应当蕴藏在作品的艺术形象之中,成为作品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灵魂。中外古今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不朽的艺术精品,都在于将高度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曹雪芹的《红楼梦》,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系列社会小说等,都出色地展现了整整一个历史时期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提出或回答了那一时代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作家们总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述出自己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生活的哲理或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除了鸿篇巨制的长篇小说外,其他文学作品包括一些诗歌和散文,也同样需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范仲淹的散文《岳阳楼记》,在生动描写洞庭湖风光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洁情怀;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以新奇而丰富的想像描写了诗人在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游历见闻,反映出处于新、旧世纪之交的这位伟大诗人的人文主义思想。甚至在一些短小的山水诗或抒情诗里,也同样寄寓着诗人的思想情感与生活哲理。例如杜甫的五言律诗《望岳》,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对五岳之首泰山的敬仰热爱之倩,结尾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又富于哲理性和象征性,蕴藏着耐人咀嚼的思想意蕴。苏东坡的七言绝句《题西林壁》也是一首内涵丰富的哲理诗,诗人从他游庐山所得的独特感受中,悟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使这首含蓄蕴藉的小诗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