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爱叫忘记自我,有一种爱叫只要你开心就好,有一种爱叫不要面子,有一种爱叫默默承受,有一种爱叫这样相伴就很好。
那年的一个夏天,夜幕降临学校旁边巷子路口,只见一男生骑着辆自行车飞快地从巷子里冲出来,为了避让一行人一个急刹车重重地从自行车上摔到了地上。这时一位穿着白色连衣裙的女生急忙跑过去要将其扶起,男生抬头看到女生立马站了起来,不顾自己膝盖和手臂上流着的血,抓着女生的手一脸歉疚心疼地说:“对不起,是我弄错了时间,让你一个人留在了学校,等了好久吧?”女生看到男友不顾自己流着血的手和膝盖,满心都是对她的关心和疼爱,眼泪止不住的流了下来,顾不上旁人的眼光一把抱住了男友久久不愿松手。
看到这一幕心里总是暖暖的,这就是爱,忘记了自我,在乎的只是对方。
好久了,小千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人重新绽放了起来。
回想半年前小千失恋了,真心真意的付出原来只是被人当成了挡箭牌,谁遇到都不会好过吧,宿舍的每个人都心疼她。每到深夜她一个人蜷缩在床上就只是流着眼泪,告诉我们她的心总是像被刀绞着般的痛,整个人郁郁寡欢,没有了一点生气和活力,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幸运的是,小千前男友的室友小欧和她是玩的好的朋友,他知道小千和前男友所有的事情和小千不了解的事情,他之前就暗示过小千前男友是什么样的人,让小千不要用情太深。当时的小千爱的太深也很专情,为此还心里埋怨过小欧,觉得他是在故意诋毁和挑拨。事后才明白小欧的善意。
在那段最难熬的日子里,每天陪在小千旁边的就是小欧,他会想各种方式去逗小千开心,安慰她,守护她。
其实,一开始小欧就喜欢着小千,知道朋友的界限和原则选择默默守护她。听说,小欧在知道小千前男友是利用小千感情时还和他争执过,希望他能够珍惜。
最终小欧在合适的时间等到了自己心爱的女生并让她重新获得了应有的幸福,快乐了起来。
爱的故事有很多,虽各有不同,但是相同的是一个男人如果真的爱你是会用生命来守护的。用心去感受吧,等到了这样的男人就赶紧接受他吧。
你这辈子找不到自己的爱情,可能是你的灵魂太高贵了。
--余秀华
刚因为与小15岁男友的恋情曝光引起争议,46岁的脑瘫女诗人余秀华和男友在景区拍婚纱照就又上了热搜。
此前,余秀华的每次亮相都充满了争议。
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残疾农妇,诗歌却充满了大胆、浓烈、直白、奔放的情欲。
讲话也怼天怼地,从不委屈自己。
然而,这样的一个女人,前半生却活过了所有现实泥泞里的苦难。
01
余秀华出生在湖北农村。
由于出生时的意外,成为了一名脑瘫患者。
走路摇摇晃晃,讲话含糊不清。
上高中时,由于写起字颤颤巍巍,字写的歪歪扭扭,被语文老师打了0分。
她一怒之下将书本撕掉,从此再不上学。
19岁时,父母做主,为她招了个比自己大13岁的上门女婿尹世平。
像这片土地上千千万万的人一样,尹世平嫌弃她长相丑陋,身体残疾,说话不清。
他长年在外打工,只有过年和农忙的时候才回家,有时候还会家暴,拽着她的头发往墙上撞。
对于她的诗歌,尹世平也烦的很。
和工友坐在一起吃饭,尹世平的朋友模仿余秀华颤颤巍巍的样子,哄笑说:“女人是猪,哄哄就好了。”
尹世平乐呵呵地应“是”。
有一年,尹世平在外面打工,被工头拖欠了800块的工钱,他拉着她去讨薪,让她去拦老板的车。
因为她是残疾人,老板不敢撞。
在他的心里,余秀华的命不过800块,甚至还比不上一头猪。
余秀华虽然身体残障,内心却有着诗人天生的细腻与敏感。
她看重精神世界,渴望爱情。
可这样一个丈夫,和她在精神世界上完全无法交流。
但尹世平又不愿离婚。因为有房子住,有个女人睡觉,能给他生儿子,回家还有饭吃。
诗歌对于余秀华而言,就是消解这些泥泞现实的出口,
她的前半生,在泥里生活,在云上写诗。
作者野夫曾说: 我认为诗人的诞生,除却天赋以外,更多是命运造就的。
也许正是余秀华出生以来所遭遇的现实苦难,还有这些太过泥泞的现实,成就了她作品的灵感与张力。
她曾说: ”即使我被这个社会污染得没有一处干净的地方,而回到诗歌,我又干净起来。诗歌一直在清洁我,悲悯我。“
2014年,余秀华写的 《我穿越大半个中国来睡你》 引起千万转发,一炮而红。
“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人们震惊于她遣词语句的大胆泼辣,还有情感表达的炙热与浓烈。
尤其她真人竟然是这样一个世俗眼光中老丑残障的农妇。
从那时起,余秀华和她的诗歌,就一直围绕在争议之中。
“荡妇诗人” 让某些人无感,甚至唾弃。
但不可否认, 无论她的人,还是她的诗,都充满了生命力。
她是真正有天赋、有才华的人。
《诗刊》的编辑刘年,曾将余秀华的诗歌描述为 “她的诗,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歌中,就像把杀人犯放在一群 大家闺秀 里一样醒目——别人都穿戴整齐、涂着脂粉、喷着香水,白纸黑字,闻不出一点汗味,唯独她烟熏火燎、 泥沙俱下 ,字与字之间,还有明显的血污。”
02
余秀华成名了。
稿费拿到手第一件事就是离婚。
尹世平不愿意,她打电话给他: “这个月回来离婚,给十五万。下个月回来,十万。”
终于,付出了钱的代价,她自由了。
她开始大胆追求自己心中的爱情。
她倒追作家协会和县文化馆的诗人、电台主持人。
在微博上毫不顾忌地给李健写情诗、表达爱意。
然而人家都躲着她。
人们都认为她在出洋相,认不清自己。
核心思想就是 “凭你也配。”
更进一步的潜意识里,就是 “我们都认了,你凭什么不认命?!“
像张雨绮、张柏芝,想离就离,想找小鲜肉就找小鲜肉,想生孩子就生孩子。
因为人家又美又有钱,有任性的资本。
但是,年纪大、外表不好看、身体有残障的人就没有资格追求自己心中的美好吗?
试想,如果把男女的身份互换一下, 一个四十多岁、才华横溢的现象级残疾男诗人,找了一个比自己小十多岁、农村出身的年轻媳妇,还会引起这么多非议吗?
一次因为失恋,余秀华又在自己的直播间里喝醉了胡言乱语的时候,一个叫杨褚策的小伙子给她寄了一些自己养的蜂蜜。
希望她好好照顾自己,不再胃疼。
杨褚策出生于1990年,是一个农村的养蜂人。
此前曾经有过一段婚姻,生了一儿一女。
但他平时爱好文学,自己也写诗,是余秀华的粉丝。 (从这点可以看出来,小杨至少也是个对精神生活有追求的人,他崇拜余秀华,也没那么令人难以置信。)
他做了不少让她感动的事,包括从武当山脚下走到山顶,只为了许一个心愿“希望余秀华幸福。”
一来二去,两人就网恋奔现了。
奔现愉快,两人跑去郑州。看戏、聊天、喝酒、吹牛。
晚上,就在宾馆里做爱做的事。
余秀华把这次奔现过程写在了自己的公号上。
在这篇清新脱俗的小黄文里,她写道 “杨褚策一次次把我背回宾馆,把我洗干净,把我的鞋子洗干净……我唯一做的事是,在他用力爱我的时候,不停地喊:杨褚策,加油!”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笑了。
余秀华老师,有点儿意思。
于是,余老师第一次体验到了 “肉体也会如此美好,打破了我对男性身体固有的厌恶和怀疑,生而为人,到此不亏。”
那当然了,毕竟是小了十几岁的年轻小狼狗。
可人们对于这段关系充满质疑。
当然了,从世俗的眼光看, 余秀华的外表,不具备任何吸引男人的魅力 ,何况还是一个比她小十多岁的年轻健全男人。
余秀华曾公开说过,小杨三十多岁了还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显然,在这段关系里, 无论从阅历、学识还是财力上,余秀华都处于主导地位。
余秀华也对这段关系认知的非常清楚。
她早就说过 ,两性关系的本质就是有所图。如果你一无所有,没有东西让别人可以惦记,那你的人生还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
外表只是一方面,余秀华至少还是有让男人图的东西。
她的心里跟明镜似的。
他图她的才情与名利,她图他的年轻与肉体,各行其是,各取所需。
即使有一天杨褚策嫌弃她、离开他,她也能欣然接受,放他离开。
她本来就没抱着什么天长地久、白头偕老的奢望。
相对于充满苦难的前半生,她只是想享受当下。
很多人还没意识到,其实余秀华这些年凭着作品和直播带货,早已经实现了年入千万。
什么被抛弃被骗钱,她有自己的应对和兜底的方法。
更何况, 现实里,可能并没有那么多恶意与欺骗,只不过是两个世俗眼光里各有缺陷的人,报团取暖罢了。
余秀华在本质上也并不是纯粹的恋爱脑。
她说过 “我首先是爱文学,其次是花草,至于男人,那只是生活的注脚。”
她爱的并不是某个特定的人,爱情之于她,可能只是寄托对于生活美好向往的一个载体。
03
余秀华一直号称自己是“女流氓”。
她真实,粗俗,泼辣,充满了激情和生命力。
生于贱处,却不肯老老实实当一个温顺的绵羊。
还始终像一个生命的斗士一般,对所有看不起和试图侮辱她的人,都毫不留情回怼回去。
不但自己醒了,还要顺势教坏一批女人。
令她们长出鲜明的自我意识,追求内心和性的解放。
这容易引起很多“卫道士”的恐慌。
她就是男权社会里最让人想要打压、绞杀的那种女人。
余秀华虽然身体残疾,灵魂却不受这副残破的躯壳桎梏,健全、通透而自由。
始终具备与命运抗争的勇气。
而很多人身体虽然健全正常,灵魂却是残缺不堪的。
余秀华的爱情观,成熟通透,道出了两性关系的本质。
本质是什么?
说白了,男女关系就是图三个价值。
第一是性价值。
也就是欲望(包括颜值、身材、气质、吸引力等。)
第二是经济价值。
也就是扶持(家境、财产、收入、发展空间等。)
第三是情绪价值。
也就是陪伴(脾气、性格、三观、体贴、照顾等。)
我们为什么要结婚呢?
就是希望, 三者可以至少得到其一吧。
很多人在恋爱和婚姻中,什么也不能提供。
却幻想得到一个从天而降的完美爱人。
凭什么呢?
一定要认清, 好的爱情和婚姻,要做到相互满足。
余秀华成熟通透的爱情观还体现在另一个地方。
她说“如果有一天他嫌弃我和我分手了。我也会成全他。
因为每个人人生的意义,要大于爱情所带来的的意义。”
作家李筱懿曾经做过一个女性调查。
调查后她得出一个结论:
凡是把爱情当作人生全部的女人,最后几乎都没什么好结果。
“真正把生命活明白的女人,会像大多数男人一样,把生活活成多项选择。
就像四条腿的椅子,少了一条腿仍然能够站立。”
所以说,一个健康的两性关系模式, 爱情的比重应该只占30%--70%。
因为你还要给事业、亲情、友情、兴趣爱好等等留空间。
喜欢一个人,带给你的,应该是人生的快乐和丰满。
而不是相反。
点个 赞 ,余秀华挺可爱的。
正如一位网友说的 “如果不爱了,记得好好的把她放下,别摔着。她是我们女人的新地标。”
八月份读完英国女作家克莱尔·麦克福尔的《摆渡人》,我写了一篇名为《〈摆渡人〉:一本营销成功的无聊畅销书》的书评,对这部“相似的画面周而复始”的无趣小说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当时还引发了一些争论,有的人觉得这明明是一本符合宣传的好书。我自然是保留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尊重他人的看法啦。
最近读了德国女作家妮娜·乔治(同样是女作家呢!)的小说《小小巴黎书店》,蓦然发现小说的主线构思居然跟《摆渡人》大同小异——《摆渡人》是讲从某个起点(女主角发生事故的死亡现场)到某个终点(灵魂进入另一个世界)的途中故事,《小小巴黎书店》同样是从某个起点(塞纳河上的书舫)到某个终点(普罗旺斯的博尼约小村庄)的途中故事,但是读完之后的感觉却大相径庭。用时下的流行语来说,《小小巴黎书店》值得我为之疯狂打call!(哈哈~~)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戏剧性的差别?先搬好小板凳,听我梳理一下全书的主要情节,好的故事值得花时间来读。
《小小巴黎书店》所指的书店,是一艘长五米,宽四米,经过改装的书船,美其名曰“水上文学药房”。这艘书舫一直静静地停泊在塞纳河畔20年了,书舫的老板让·佩尔杜先生是个年届五旬的单身汉,在外人眼中,也是个奇怪的人。他租住在极简的公寓房里,过着极简的生活。一杯一碗一箸,几件衣服,几件家具,粗茶淡饭,独来独往。
但是,在卖书方面他又有着天赋异禀,他知道什么人该读什么书,他能够通过察言观色了解每一位顾客的身上发生的故事,喜悦或痛苦,悲伤或忧郁,他都能恰如其分地找到治愈他们的书。如果顾客挑了不适合自己的书,佩尔杜先生还会坚决不卖。
虽然佩尔杜的“特异功能”能够治愈别人,却始终无法治愈自己。他对20多年前的那个夏天,他的恋人曼侬不辞而别一直耿耿于怀。除了萨纳里的《南方之光》能够给他慰藉之外,别无良方。
曼侬,这个来自普罗旺斯的20岁女孩,青春洋溢,生机勃勃。她既不娇贵,也不完美,从不计划,永远活在当下。她和佩尔杜在火车上相遇,一见倾心。那个时候,曼侬已经在南方家乡——普罗旺斯的博尼约村订婚了,她的未婚夫卢克在乡下经营葡萄酒庄园。
佩尔杜也知道曼侬有未婚夫,而且她也绝对不会离开卢克,因为卢克可以给她无条件的自由。尽管如此,曼侬和佩尔杜还是热烈地相爱了,五年的时光充满欢乐,甜蜜的阳光洒满每一间房。直到1992年的那个夏天,曼侬突然不辞而别,只在离开两周之后寄给他一封信。
气愤、悲伤的佩尔杜认为这是曼侬厌倦旧情人的惯用伎俩,为了保持自尊,他拒绝拆开这封信,把它丢进餐桌的抽屉里封死。曼侬的离开让佩尔杜心如死灰,他毁掉了所有能够想起曼侬的东西,把曼侬的房间永久关闭,不吃任何能够勾起欲望的食物,不再和任何女人交往……整整20年,他的大部分人生都是封闭、僵死的。
直到有一天,佩尔杜租住的公寓里来了新邻居——一个刚被丈夫抛弃的女人凯瑟琳。凯瑟琳(雕塑师)一直在无望的婚姻里挣扎,她的丈夫根本无视她的存在,她却期待浪子回头,最终迎来的却是丈夫带着新情人将她扫地出门。
房东建议佩尔杜给一无所有的凯瑟琳送一张桌子过去,他思虑再三才鼓起勇气打开曼侬的房间,搬出了那张桌子。或许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缘故,佩尔杜深知凯瑟琳被抛弃的痛苦,他另外送了几本合适的书给凯瑟琳疗伤。当凯瑟琳从桌子抽屉里找出了曼侬的那封信交给他的时候,压抑了20年的痛苦又仿佛重现,但是也该轮到他面对伤疤了。
佩尔杜鼓起勇气读了信,这才发现自己犯了个愚蠢的错误。是他彻底误会了曼侬。曼侬的离开不是因为厌倦,而是因为她患了重病,即将离开人世。她一直在博尼约等候他,希望临终前能够见到他。可是,20年都过去了……
就在那一瞬间,佩尔杜做一个重要的决定,告别凯瑟琳,扬帆起航,南下普罗旺斯,追寻曼侬的足迹,找回迷失的自己。与他同行的,还有一个被粉丝追得无处可逃的21岁新作家马克斯·佐丹,他因一部处女作一炮而红,却因后续灵感匮乏而痛苦不已。他宣称不找到灵感就不回来,然后仓皇跳上了佩尔杜的书舫。
佩尔杜和佐丹,虽然他们只是临时凑出来的航行伙伴,虽然仓促起航的船上生活总显得捉襟见肘,但两个人却相处得如父子般情深。佩尔杜只告诉佐丹他是去普罗旺斯寻找曾经的爱人,却没有告诉佐丹他的爱人曼侬早就不在人世。他始终无法面对曼侬离去的事实。而佐丹也有家庭的烦恼,父亲从来不懂得如何爱他,也看不到他的成就。
在航行的途中,后来又有一个新的伙伴加入——无所不能的意大利人库尼奥,为了寻找与他有过一夜情缘的女人薇薇特,四处漂泊,做过各种工作。库尼奥一上船就带来了新的改变,他擅长做美食,拒绝美食20年的佩尔杜也被库尼奥的美食俘获了,同时冰封的心也在味觉的复苏中渐渐融化。
书舫一路向南,越接近普罗旺斯,佩尔杜的心就越焦虑。他不知道该如何告诉伙伴们曼侬已死的事实,航行这么久去见一个已经不在的人,这听起来太荒谬了。然而佩尔杜不是一个人。库尼奥后来才坦承:他早就找到了薇薇特,只不过她不再是当年美丽的薇薇特,而是嫁作他人妇、身材臃肿变形的孩子他妈。而且,薇薇特已经不认识他了。可是,他仍然在寻找。
佩尔杜也终于卸下心防,亲口承认曼侬已经离开了人世。没想到的是,其实佐丹早就知道曼侬已死,他在书架的某本书中无意中翻到了夹在其中的讣告……
三个各怀心事的男人随着书舫一路漂流,当他们把真实的内心逐渐放在阳光下曝晒,他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全新的改变。首先是库尼奥,他遇到了属于他的真爱——《南方之光》的作者萨纳里,她的真实名字叫萨米。接着是佐丹,在博尼约爱上了一个开拖拉机的帅气女孩,她正是曼侬和卢克的女儿维多利亚。佐丹一边住在博尼约的旅舍中写作,一边帮房东夫妇干活,一边追求维多利亚。
但是佩尔杜还不行。抵达博尼约的那一刻,他便深受刺激。他看到了房东放在桌上的白葡萄酒居然以“曼侬”命名,上面还有曼侬的头像,他知道这是卢克家为纪念曼侬而生产的葡萄酒。他还没准备好面对卢克,也无法放下对曼侬的愧疚。于是,他把书舫交给库尼奥,一个人驾车沿着海岸线疾驰,一直往前开,直到车辆报废,停在了美丽的滨海小镇萨纳里,才安顿下来。
在疗愈圣地萨纳里,佩尔杜在书店打工,换取租房费用。他每天练习滚球,游泳。他相信大海之大足够容下他内心的伤悲。他把所有的眼泪都流干了,终于有一天,他感觉到身体的复苏,他开始相信自己仍然可以被爱。他给凯瑟琳写信。这一路上,他都没忘记给凯瑟琳寄明信片,但是这一次不一样,他向凯瑟琳发出了正式的邀请,没有她,大海少了一种色彩。
凯瑟琳应约而来,他们仿佛相知已久,很快便在萨纳里热恋。直到萨纳里的阳光和风带给他们足够的勇气和力量,这才启程博尼约,佩尔杜要跨过最后一道心坎。
重回博尼约,佩尔杜首先去见的便是曼侬的丈夫卢克,他在曼侬死后三年另娶了一个妻子,曼侬的父亲还送给他们一个葡萄园作为贺礼。情人和丈夫的会面,将会是怎样的场景呢?佩尔杜做好了挨打的准备,但是卢克只给了他一拳,不是因为佩尔杜是曼侬的情人,而是因为他在该来的时候没有来。
卢克从来没有责怪过曼侬一心爱着两个人,他认为即便是婚姻,都不能完全束缚一个人的自由,他尊重曼侬的选择,他也能接受曼侬的选择(这就是法式浪漫吧?)。他只是心痛曼侬对自己太苛刻,她对自己的行为一直带着深深负罪感。没有等到佩尔杜,她更加不能原谅自己。
曼侬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都理解了彼此的内心之痛。带着卢克转交给他的曼侬日记,佩尔杜一个人前往山上的曼侬墓地。翻看曼侬日记的时候,他才想起曼侬离世的时候他也有感觉。 “不要在意死亡,我们对彼此的意义永远不变”。 佩尔杜笑着,心如刀绞,沉默着,心里依然在笑。
“你是对的,曼侬。一切依然存在,我们共度的时光是不朽的,是永恒的,生命从未止息。至爱之人的离去,只是一次结束和一次新的开始之间的门槛。” 佩尔杜终于彻底放下了。《小小巴黎书店》迎来了大团圆的结局。
故事讲完了,接下来该说说《小小巴黎书店》比《摆渡人》好在何处了。
首先一点就是剧情有波澜。 不像《摆渡人》看似是永远处于高潮的“打怪升级”,实际上却寡淡如水。《小小巴黎书店》四百多页的篇幅,开始、发展、高潮、结束,环环相扣,读来心情也能随之跌宕起伏。书舫的航行历程,也代表了主人公所经历的心理历程。从爱人离去心如死灰,到重新复活拥抱新生,作者把佩尔杜的心理斗争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读者感同身受。据说《小小巴黎书店》的创作源自真实的事件,我也相信是真的。
其次,人物形象丰满。 比起《摆渡人》里单调的二人世界,《小小巴黎书店》的主人公阵容显然要强大很多,他们因为相似的经历而相互吸引走到一起(都曾在感情上受过伤,亲情也好,爱情也罢,总归是心中有伤痕),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随着情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有着阅书智慧的佩尔杜却在感情上犯了愚蠢的错误,好在他最终能够在寻求原谅的航程中完成了自我的救赎;青春洋溢的曼侬不顾一切地爱着两个人,却在最后没能原谅自己;不被父亲认可、苦于没有灵感的文坛新人佐丹在航行的过程中重树信心,不仅变得更加成熟稳重有担当,也收获了新的作品和爱情……
第三点,文字富有感染力。 既然书名是《小小巴黎书店》,作者自然读过不少的书,小说中信手拈来的书名和相关故事,都能证明她的博学。都说文如其人,读妮娜·乔治的文字,能够感受到一个兰心蕙质、温婉细腻的女子。她的文字有温度,有生命,有色彩,有底蕴,几乎能够调动所有的感官。无论是刻画人物,还是描摹风景,她都驾驭得恰到好处,一群可爱的人,一路绝美的景,读来让人感动又歆羡。
最后一点离不开小说的主题深刻。 透过感情的主旋律,我们可以从中读到更多。人的生命中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是内心不应存在的恐惧。佩尔杜也好、凯瑟琳也罢,佐丹也好、库尼奥也罢,他们都曾被过往、被他人束缚住了自己的内心,迷失了自己。如果要让自己彻底的放下,首先必须要勇敢地面对。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过去的就应该让它过去,活在当下才是最美的姿态。把遗失的美好藏在心间,带着勇气重新出发,一切都蕴含在我们自身之中,没有一样会消失不见。
理智,是通过对周围环境或事物全面而深刻的观察,运用缜密的思维,对可能发生的事件和发展的结果以及应该采取的措施进行逻辑思维扩展。
理智通常具有王者风范,来自于知识的积累,标志着一种成熟。象温暖的阳光一样,催生着个体不断从浅表的感性认知,升华到理性经验,从而形成一定的行为准则。处事态度,活动规范。
理智的经验和智慧,更多地来自于曾经地感情冲动受到挫折和惩罚。
然而,过于理智的生活既枯燥又乏味,活得累,无任何乐趣可言,因为理智多攻入心计,将自己装入过去生活的狭窄的经验中。享受不到感情带给人知觉体验的激励和鲜活。
感情是主观的,理智是客观的;感情的自然属性如潮水,如女人因女人多感性;理智的自然属性如高山,象男子因男子多理性。如果说感情年轻的,那么理智便象一个成熟的长者;如果说感情如鲜花,理智则如树长青;如果感情的结果是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那么理智的过程便是一部部法理经典。
感情越深厚,理智越成熟。这便是有朋友提到的,理智是感情的升华。爱得越深,越会为对方考虑,行为和言谈越理智。试问,一个薄情的人,怎么可能有成熟的理智呢?而真正成熟的人,又怎么可能不通情达理呢?感情流于表象,所以激昂;理智沉淀深沉,所以睿智。二者穿插交互,才能完美协调我们的精神世界。
我反对将感情与理智绝对对立的说法,那会将我们的认识引向极端。女人偏重感情,并非与理智无缘。女人,往往把感情看得高于一切,过分的理智带给女人的伤害要比爱护多得多。许多时候,女人宁舍理智不舍感情。这一选择使得她们要求生活更富梦想、浪漫和激情。所以说,真正丰富的精神生活需要理智,更需要感情!
所谓:“情之所倾,心之所向”如果完全的理智,我们就无法看到生活中美的亮点。梁祝,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也不会为后人所传唱,所讴歌。
然而,假如没有理智这个堤防,情感的洪水就会泛滥。历史上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说法,显然是理智与感情的较量和搏斗。在法律面前理智是占上风的。当然,事实上,许多法律的设定,又多是符合正当情感需求的。
理智是理性的,感情是感性的,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没有感性认识何来理性思维?可见,感情与理智互相作用,又相互促进。既矛盾又统一。感情是理智的基础,理智是为了不让感情轻易泛滥成灾。但是如果没有感情,那还谈什么理智与否呢?
所以合情合理,才会情理交融,才有最完美的境界。感性强的人唯美,易受伤害;理性强的人有点冷漠似乎没有人情味,世故。就象男人和女人,阳和阴,虽然矛盾,但永远不可分割,只有在认知的基础上不断平衡和协和感情和理智,让二者相互达到统一,才会有相对完美的人生。
天下哪有年轻的姑娘不把自己的婚姻故事当作是一部小说的?——by巴尔扎克
很多未婚女孩择偶时,喜欢把“上进心”作为筛选标准:
他没房没车没工作,但他有上进心。
他学历不高能力不强,但上进心强。
他一个月跳槽8次,但天天看励志**和成功学书籍。
他创业失败,欠了一屁股债,但仍坚持继续。
进入婚姻后,她们就会发现,上进心这东西很虚伪,很多时候它只是男人为自己的好高骛远、急功近利裹上的一层遮羞布而已。
如果女人在婚前致力于发掘和培养潜力股,在婚后企图坐享男人上进心的成果,那么我劝你翻翻婚姻法,或者看看巴尔扎克的情史清醒一点。
“我将粉碎一切障碍”
论及上进心,没人比得过巴尔扎克,这或许跟遗传和童年经历有关。
他的父亲贝尔纳·弗朗索瓦出身贫农,却凭借钻营成了拿破仑时代的暴发户, 51岁时又靠着迎娶银行家的女儿——19岁的安娜·夏洛特·萨朗比耶成为了中产阶级。
1799年5月20日,巴尔扎克出生,还没满月便被父母送到了乡下奶娘家里喂养。
四岁时,父亲当上了市政官,才把他接到了身边。
7岁时,他生了一场大病,在床上躺了半个月才好起来,父母对此却一无所知。
父母的漠不关心和长期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巴尔扎克极度缺乏安全感。
明明身在富裕家庭,却活得比贫民窟的孩子都要落魄。
他说: “这是任何人命运中所不曾遭受到的最可怕的童年。 ”
八岁时,父母把他送到了著名的旺多姆寄宿学校读书。
这所学校像是一座年久失修的监狱,黑暗,破败,寒冷。
他经常被老师拿藤条狠狠抽打生了冻疮的手,也经常被同学们欺负,整整六年里,父母只去探望过两次。
14岁时,巴尔扎克的父亲被任命为驻巴黎第一军团军需官,全家迁到了巴黎。
父亲望子成龙,给儿子排满了课程,巴尔扎克被繁重的学业压得喘不过气来, 一度试图自杀。
17岁时,在父亲的安排下,他考上了法国最具声望的索邦大学,主修法律。
父亲希望他将来可以成为受人尊重的律师,但他本人却讨厌法律,酷爱文学。
毕业后,他去了父亲朋友开的律师事务所实习。
在这里,他见到了很多人表面光鲜亮丽,背地里却为了金钱和利益搞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他不想重复他们的老路,就告诉父亲,他不想做律师,想当一名作家。
父亲起初不同意,在他的坚持下,才勉强同意给他两年的试验期。
两年内,父母每月会给他提供120法郎的生活费,如果两年后他还没有成名,就必须回到律师事务所挣钱养家,否则家里就会中断他的经济来源。
此时,73岁的父亲退休了,家里的收入大幅度下降,他们不得不举家迁到了巴黎附近的小镇。
巴尔扎克独自留在了巴黎,他住在贫民区的小阁楼里,写出了第一部作品五幕体诗剧《克伦威尔》。
父母郑重其事地为他举办了家庭朗读会,邀请了法兰西学院的院士、剧作家安德里欧来品评他的作品,对方看过后表示:“ 这位作者随便干点什么都行,就是不要搞文学。”
这样的评语让父母很失望,他们中断了对巴尔扎克的支助。
但巴尔扎克并不认输,他说: “悲剧非我所长,仅此而已。”
为了鼓励自己,他在卧室里放了一尊拿破仑的石膏像,剑鞘上写着一句话:“ 他用剑没有完成的事业,我将用笔来完成。”
“不要对上流社会有什么要求,它只是看人外表,从不看人内心的。”
20岁时,巴尔扎克加入了专门炮制流行读物的文学小作坊,肆无忌惮地挥霍着自己的想象力和天赋。
从情书、诉状、检举信,政党的宣传册,宗教教义,到巴黎贵妇圈私下流传的闺中读物,他什么活都接,只要有钱就行。
他非常厌恶这类限期完成、粗制滥造的“文学垃圾”,称之为“下流的作品”,甚至不愿意署上自己的真名:“ 我希望靠这些小说发财致富,这是多么的堕落!”
22岁时,巴尔扎克成了邻居德·贝尔尼夫人孩子们的家庭教师。
贝尔尼夫人时年45岁,比巴尔扎克的母亲大一岁,是七个孩子的母亲,并已当了外婆。
她家世显赫,母亲是王后身边的贴身侍女,父亲是宫廷乐师,教父和教母是国王和王后,因为自幼熟悉宫廷生活,所以气度优雅,颇具成熟女性的魅力。
或许是自小缺失母爱,或许是想通过贝尔尼的关系跨越阶层,巴尔扎克爱上了贝尔尼夫人。
贝尔尼夫人善良,体贴,极具文学审美眼光,发自内心地欣赏这个比自己女儿还小的情人: “巴尔扎克不能被拘束在平凡的框架,他需要精神自由。”
她鼓励他专心写作,直言不讳地给他的作品提意见,教给他上流社会的礼仪和为人处事之道,提醒他小心资产阶级的尔虞我诈,帮他打点债主,为他贴补家用,同时,还包容了他的风流与花心。
她像太阳一般,温暖了巴尔扎克。是他的母亲、情人、老师、朋友,一个女人能为心爱男人所做的一切,她都为他做到了。
在她的经济援助下,巴尔扎克开始弃文从商。
他的第一个项目是跟书商合作出版袖珍版的《拉封丹全集》,然而该书出版后却只卖出了几十本,合伙人见势不妙,抽资跑了,只留下他苦苦支撑。
雪上加霜的是,他又碰上了无良书商,对方开出高价将他滞销的书悉数盘走,支付给他的却是无法兑现的破产商号的期票。
为了弥补损失,巴尔扎克立刻追加投资成立了铸字、印刷、出版各环节组成一条生产链的印刷公司,继续印刷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他本人的作品。
谁知印刷公司生意惨淡,很快就倒闭了。
经商三年,他一分钱没挣,还欠下了十万法郎的债务,归根究底是因为他虽有一流的商业眼光,却缺乏商海实战的经验和能力,不懂核算成本,不会节约开支,更无法脚踏实地地好好研究经商这门学问。
为了躲避债主,他时常会跑到朋友家里,把烂摊子留给母亲去收拾。
25时,他认识了41岁的德·阿布兰代斯公爵夫人。
她是拿破仑的大将于诺将军的遗孀,身世显赫,阅历丰富,年轻时曾经闹出过一件轰动欧洲的绯闻:与梅特涅亲王私奔。后来亲王意外去世,她才返回巴黎隐居。
这样的身世和经历,吸引了巴尔扎克,为了征服她,他不惜血本:给她写情书、帮她写回忆录,经常陪她聊天到午夜、带她出入剧院、将自己的姓氏改成贵族姓氏“德”,因此成了全巴黎持续不断的笑柄,在餐具与马车上画上贵族的纹章,租下整整一个楼面,装修得富丽堂皇,甚至为了她加入了保皇党。
可惜的是,阿布兰代斯夫人心系旧情人,拒绝了他。
这严重伤害了他的自尊心,求爱失败的他又回到了贝尔尼夫人的身边,把最喜欢的作品献给了她,献词是:“ 献给我现在的恋人和永久的恋人 。”
“早晚我要发一笔大财,或者搞文学,或者搞政治,或者经商,或者娶一位有钱的寡妇。”
30岁时,巴尔扎克用真名发表了第一部作品《 舒昂党人》, 随后又发表了 《婚姻生理学》 ,在文坛渐渐有了名气。
1831年8月,他的长篇小说 《驴皮记》 出版,一经上市很快就脱销了。
1833年,他发表了 《欧也妮·葛朗台》 ,一跃成为了著名的作家。
成名后,他有了机会涉足向往已久的上流社会,于是打算效仿父亲走婚姻的捷径—— 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不过,他也清楚自己长相平平,身材肥硕,无法吸引年轻女人,就把目标对准了那些 “有钱的寡妇” 、“ 有二十万法郎的贵妇” 。
他说:“ 四十岁的女人会为你做一切——二十岁的女孩什么也不会为你做”。
他数次给朋友和妹妹写信,让他们帮忙留意合适的人选。
为了吸引贵妇,他以自己不能承受的价格买了豪宅,购置了马车和仆人,还经常涂上厚厚的头油,穿上带金扣子的镂花礼服,四处招摇,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尽管他笔耕不辍,债务还是越欠越多。
他说:“ 我特别需要钱,这一需要促使我在三天之内写出了《荣誉》,还将迫使我在三天多的时间里完成《最后的爱》。”
他被债主逼得没办法的时候,就会跑到好基友梅里美家里去住,到那之后,吃完就睡,醒了就对梅里美破口大骂,说对方是毒蛇、恶棍、骗子手,因为对方没有及时叫醒他,让他错过了改变命运的机会,错过了和贵妇约会或者做大生意的机会。
骂完人他就会愤怒离去,隔些天再重复上演这样的情景。
“ 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
文学领域里,巴尔扎克声名日隆,情感之路上,他却走得很艰难。
他向刚刚守寡的德·卡斯特里公爵夫人求爱,对方却不肯正面回应,只吊着他的胃口,好不容易同意见面,却在见面后闹得不欢而散。
原因是两人各怀鬼胎,巴尔扎克想要的是在自己的猎艳史上增加一个显赫的名字,公爵夫人想要的是跟著名作家攀上关系。
随后,巴尔扎克结识了珠尔玛·卡洛,他常常向她倾诉生活的烦恼和情感上的种种荒唐事迹。
珠尔玛是他人生中的诤友,时常会劝诫他不要攀附贵妇,那条捷径只会浪费他的生命,他应该专注于文学创作。
可惜的是,珠尔玛相貌平平,身材普通,出身平民,丈夫只是下级军官,所以无论她多倾慕巴尔扎克,跟他精神上多投契,巴尔扎克也不可能喜欢她。
他爱上了自己的漂亮女管家,不分白天黑夜地让对方服侍他。
但女管家后来发现他风流成性,情妇众多,她偷走了他和贵妇们的情书,向他索要青春损失费,如果不兑现,就将情书拿给贵妇们的家人看,他只得赔了她一大笔钱。
33岁时,巴尔扎克的人生有了两个重大转折。
第一个转折是:他遇到了理想的结婚对象。
对方是乌克兰贵妇德·韩斯卡夫人,她具备他垂涎的一切:她的领地足有法国一个省那么大,她的丈夫富可敌国,且比她大25岁,这意味着她很有可能会成为寡妇。
跟她结婚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可以让他摆脱债主的追逼,可以让他脱离日复一日的文学苦役,可以让他更换地享受人生,所以他对两人的关系十分看重。
经过一段时间的通信后,两人见了面。
夫人衣服华丽,举止优雅,巴尔扎克身材肥硕,个子不高,其貌不扬。
夫人有点失望,但甜言蜜语和著名作家的光环战胜了容貌的不足,两人还是成了情侣并定下了秘密婚约:韩斯卡夫人承诺会在丈夫死后嫁给巴尔扎克。
第二个转折是:巴尔扎克准备把所有的作品汇集起来,形成一个小说宇宙,将之命名为《人间喜剧》。
接下来,他连续三个多月,每天工作十六到十八个小时,完成了《高老头》。
《高老头》在《巴黎杂志》连载后,反响强烈,后又发行了单行本,供不应求。
“ 你只能把人看作工具,尤其女人,只是别让她们发觉。”
到了中年,巴尔扎克更加放荡,他周旋在众多女人中间,鬼话连篇。
这边告诉妹妹他有了私生子,那边写信给韩斯卡夫人表忠贞:“三年以来,我的生活贞洁一如处女”。
他跟韩斯卡夫人鸿雁传情,同时跟德·维斯孔蒂伯爵夫人纠缠不清。
维斯孔蒂伯爵夫人是英国人,丈夫出身于意大利最显赫的贵族世家。
她美艳绝伦,作风开放,经常在巴尔扎克被债主追逼时,把他接回家居住,还安排他去意大利旅行。
旅行当中,巴尔扎克还带了女扮男装的马布提夫人,对方是高级司法官员的妻子,意大利人却以为她是乔治·桑,这桩私情因此闹到了报纸头条。
巴尔扎克忙着猎艳,却忽略了老情人贝尔尼夫人,她得了重病,想在临死前见他一面,却未能如愿。
1936年,贝尔尼夫人去世。
1835至1841年 ,巴尔扎克完成了16部长篇、10部中篇和8部短篇,其中最杰出的作品就是揭露报社内幕的小说《幻灭》。
在写作之外,他投资了银矿、房地产等项目,全都失败了。
42岁时,他的债务达到了20万法郎。
他只能一边盼着韩斯卡夫人的丈夫早点死去,一边拼命写作还债。
在这个阶段,他的家里出现的只有两类人,一类是气势汹汹的债主,一类是心急火燎的出版商。
为此,他不得不经常搬家,而且租的都是带后门的房子,那样的话有人上门逼债时他就能溜之大吉。
1842年,他开始系统地出版《人间喜剧》。
同年,韩斯卡夫人的丈夫终于去世了。
巴尔扎克立刻启程去了乌克兰,要求韩斯卡夫人兑现承诺嫁给他。
夫人却提出了解除婚约,因为她知道了他的风流韵事。
“ 从伟大到可笑,相差只有一步。”
到手的鸭子眼看要飞了,巴尔扎克自然不甘心。
为了重新征服韩斯卡夫人,他付出了最大的努力,不断写信诉说衷情,三次飞到乌克兰拜访,陪同游历整个欧洲。
功夫不负有心人,夫人重新接纳了他。
但她忙于处理丈夫遗产和为女儿寻求归宿,再次推迟了婚事。
巴尔扎克在乌克兰待了四个月,回到了法国,接下来,他发表了《贝姨》《邦斯舅舅》,赢得了一致好评。
这两本书后来补编为《人间喜剧》的第十七卷,至此,他的小说宇宙终于架构完成。
不过,他并未满足,还在病中就又为《人间喜剧》拟定了一个更庞大的计划,准备再用八年的时间,增添四十部作品。
遗憾的是,经年累月的超负荷脑力劳动、放荡的私生活和过量的咖啡,让他的健康每况愈下,力不从心。
1846年,韩斯卡夫人的女儿出嫁了。
他再次千里迢迢来到乌克兰,由于路途遥远,气候恶劣,他的气管炎复发,还引发了肺炎和心脏病。
韩斯卡夫人出于同情,跟他在1850年3月举行了婚礼。
婚礼上,51岁的新郎气喘吁吁,50岁的新娘风湿痛发作,举步维艰 。
婚后,两人返回了法国,途中,巴尔扎克再次病倒了,双目几近失明,不能读也不能写,书信都只能由夫人代笔,他在昏迷中喃喃自语:“假如毕洛安(洛安是《人间喜剧》里的人物)在这儿,他一定会救我的。”
1850年8月18日,巴尔扎克去世,终年51岁。
他的遗体葬在拉雪兹神甫公墓,好朋友雨果在葬礼上发表了演讲:“ 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充实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雨果还预言:“巴尔扎克这个名字将长留于我们这一时代,也将流传于后世的光辉业绩之中……”
巴尔扎克死后没多久,雨果的预言就变成了现实。
巴尔扎克的作品不断被翻译、再版、改编成影视剧,在全世界范围内流传。
诗人木心称他为“ 文学大舅” ,满怀敬意地评价道:“法国小说家中要论伟大,首推巴尔扎克。”
普鲁斯特说:“巴尔扎克以各种不同的手法,前后二十次表现同一主题,并要求有某种深沉感,精妙感,力量感,新颖感,强烈感,就像莫奈画的五十幅鲁昴大教堂和四十幅睡莲。”
茨威格还为他写了传记: “巴尔扎克的作品是无法估量的。他那八十大卷的《人间喜剧》里有一个时代,一个世界,一代人。”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脚注中写道:“ 巴尔扎克对各色各样的贪婪作了透彻的研究。”
恩格斯说他是对现实关系理解最深刻的作家:“ 巴尔扎克,我认为他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作家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 世上没有原则,只有事件;没有法律,只有时势;高明的人迎合事件顺应时势,以便因势利导,为自己所用。”
很多人说巴尔扎克的人生是个悲剧。
他建立了一个小说宇宙,但现实世界却没有向他回报过任何东西;他追求女人,女人要么拒绝他,要么让他一等就是18年;他如愿娶到白富美,还没来得及享受人生,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建造豪宅,豪宅被抵押没收了;他办报纸,报社垮掉了;他开印刷厂、铅字厂,开发银矿,投资房地产,最后却债台高筑;他想进入国家议会,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但人们却没有选他;他想跻身上流社会,上流社会却不肯接纳他;他想通过作品进入法兰西科学院,但科学院却拒绝了他。
他的一生都在阶层飞跃的淤泥中徒劳地挣扎,在“我要赚大钱”—“欠了一屁股债”—“努力码字还债”的死循环里鬼打墙。
在文学圈看来,这个土鳖欠了一屁股债还要装阔佬,长得丑还要追白富美,整天吹牛说自己是贵族,实在有辱斯文。
在上流社会看来,这个死胖子一门心思往贵族堆里凑,穿上龙袍也不像太子,实在有点滑稽。
更令人郁闷的是,他的每项生意换成别人接手后,别人马上就发财了。
但从另一个维度来说,他作为商人亏损的东西,作为作家得到了最好的回报,他把生意失败的教训化作了写作灵感,将人性、欲望、虚荣刻画得淋漓尽致,留下了流传百世的佳作,他的人生并不算是悲剧。
反而是他身边的女人,才是彻头彻尾的悲剧。
他抱怨母亲对他漠不关心,却丝毫不体谅她对自身处境的焦虑。
婚姻的不幸,让这个依靠男人生活的女人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对金钱的追求上,忽略了儿子。
儿子长大后,她省吃俭用,一辈子努力想让儿子回到正常的轨道上,却始终未能如愿。
儿子开印刷厂,她拿出全部的积蓄支持他,儿子欠下十万法郎巨债,她进行了力所能及的补救,儿子生病去世,她一直守护照顾。
这不是爱又是什么呢?
而巴尔扎克把债务丢给母亲,自己坐着豪华马车去国外快活。
当母亲没钱生活向他求助的时候,他冷漠地回绝了母亲。
这不是自私又是什么呢?
对于韩斯卡夫人,从表面上看,他等了她十八年,此情感天动地,但其实他爱的只是她的金钱和地位,否则的话,他不会一边对她山盟海誓,一边各种睡粉、撩骚。
在他最后的日子里,韩斯卡夫人陪伴他、照顾他,她本人也患有痛风,在与朋友的信中,她曾提到过,因为长期照顾巴尔扎克她的病更严重了。
在他死后,她留在了巴黎,为他整理文稿,偿还巨债,出版全集,此后三十多年,都继续住在他为她准备的房子里,一直到去世。
在这段感情里,很明显韩斯卡夫人付出更多。
贝尔尼夫人就更惨了,她对巴尔扎克不求回报,无私付出,投资实业时,借给他资金,为他疏通关系,办理执照。生意失败时,劝他安心写作,帮他审查稿件,校对。
他称她为“永恒的爱人”,说“她把我造就成一个作家,给我这个年轻人以慰藉,教给我高尚的口味。”
然而,当她年老色衰疾病缠身的时候,他却瞒着她跟别的女人卿卿我我。
最后一次见面时,贝尔尼夫人告诉他自己心脏衰竭,恐怕时日无多了。
在她临死前,她来到巴尔扎克家里,希望能跟他做最后的告别,却发现他已经去国外跟韩斯卡夫人见面了,等他在温柔乡里缠绵了3个星期回到了巴黎后,贝尔尼夫人早带着绝望和伤心死去了。
评论家勃兰兑斯曾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里这样形容他: “以一头雄野猪的凶悍姿态,在婚姻的既富有吸引力又惹人憎恶的浩瀚无垠的领域里乱闯乱跑,伸出他的鼻子去嗅一切的东西。”
为他写传记的茨威格,在列举他的种种贪慕虚荣、脚踏N只船的极品事迹之后,不由感慨道: “他实在太虚伪了。”
他的情史告诉女人,在有上进心的男人看来,爱情、美貌、远远没有社会地位、贵族血统、财产、头衔那样令人心醉神迷。
就好像卢梭在《忏悔录》中说的那样: “女裁缝、使女、小女贩都不怎么叫我动心。我需要的是贵族**。”
所以,男人的情感可以折算成金钱,才华也只是装点门面。
他们的上进心,说好听点叫励志,说难听点叫欲望大于能力。
他们看似满怀激情与抱负,实则脆弱、缺乏意志力,只会把奢华享受留给自己,把巨额债务和麻烦留给身边的女人。
他们有可能是高明的杀猪盘王者、顶级凤凰男,比如泰国孕妇坠崖案的俞晓东,比如杭州杀妻案的徐国利。
所以,只要求男人上进心强的女人,你们确定有能力为男人的上进心买单吗?
如果必须要有上进心,为什么你自己不能有上进心,非得寄希望于男人的上进心呢?
一个男人迷离的情感生活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本站提供的小说《一个男人迷离的情感生活》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一个男人迷离的情感生活最新章节以及文字均由小说阅读网网友上传和维护
一个男人迷离的情感生活的作者为:德道奇谈,阅读更多德道奇谈的书籍,请到各大书店或网店购买阅读。 一个男人迷离的情感生活全文阅读适用于在PC电脑中阅读,一个男人迷离的情感生活TXT版下载适用于在掌机、PDA、商务通、手机中阅读。
那天去舞厅,看一个女人似曾相识,不禁多看几眼。
小说
言情bxz她长得颇有些姿色,丰韵挺拔。胸前是波澜壮阔 ,很有些性感。
她也朝我厢瞅,眼神中有种熟人般的意会。
我一想不起来,该女子姓字名随,索性大方过去邀她共舞一曲。
她突然问我 "你是九中的?"
我应着“是啊。”
“你是肖忧?”她叫出我的名字。
我尴尬支吾片刻怎么也想不起她是何许人也。
"我们是一个班的,我叫许秀文"
我恍然大悟。
"想起来了,难怪那么面熟"。我支支吾吾,恭维起她来:"你瞧我这记性,几十年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