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的《苏幕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周邦彦的《苏幕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多少年来,周邦彦的这首词一直被人们视为思乡的杰作。周邦彦祖籍江南,因一篇《汴都赋》,由白衣秀士摇身一变而为京官。仕途得意了,梦想成真了,可从此后,他一直淹留他乡。从词的大意来看,大约是在一个夏日的早晨,诗人难耐溽暑,看到窗外荷叶轻摇,由此念及家乡的荷塘,勾起朦胧的乡情。全词意象清晰而丰满,明媚而隽永。词中对风荷的描摹,细腻而逼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这首词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我们读后稍加品味,便看出对荷的描述是形,对家乡的思念是神。由于形象突出,致使思乡的余韵不甚为人注意,如果细细挖掘,则别具一番滋味。

  周邦彦在他的另一首词《八声甘州》中,曾有“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之叹。这种感叹是发于长期客居、仕途殊不称意,早年进京时的豪情壮志如今已消磨殆尽。世事的无常、仕途的阻滞、官场的黑暗,使他不由地想起故乡的往事。对比一下,可以看出,这里的乡愁是一种淡淡的闲愁。“鸟鹊呼晴,侵晓窥檐语”,连鸟儿也百无聊赖。身在异国他乡,被啼鸟从梦境中唤回,正触及游子的伤心之处。毕竟啼鸟才思短,唤回晓梦天涯远,鸟鹊呼唤,既表明时间和物候,也是游子的潜意识。再看“语”字,又表现了一种亲切感。就像能使人如鸟一样感受到巢中的温馨和安宁。思乡之情和温馨之感糅为一体,把乡愁淡淡地融化在明媚清新的画面之中。

  “叶上初阳乾宿雨”,昨夜雨景,尚留梦中,对已逝情境的回忆和眼前的情境截然不同。燥热不安的感受与对故乡的回忆直接相关,满塘的荷叶也变成了夏日“溽暑”的产物,它昂然挺拔、清晰润朗,带来了风的消息。称之为“风荷”,原是因它被风所举起,也是因它带起了一股清凉之风,抑或是因它带来了远方的风意。“风荷”玉立,清风徐徐,更勾起了对家乡的思念。此时的家乡,远隔千里,那浩瀚的芙蓉浦可与家乡的景致相同?诗人曾在那里缓荡轻舟,抒怀赋诗。这时节,汴京的荷花也在盛开,城中“夹岸垂杨、菰蒲莲荷、凫雁游泳其间。桥亭台榭、棋布相峙”(《东京梦华录》卷二),也并不比家乡的芙蓉浦逊色。睹物思乡,能不感慨?这时,不论是家乡的荷,还是汴京的荷,都让人难以释怀。

  由令人烦躁的溽暑到清凉饱满的绿荷,从家乡的芙蓉浦到京都的芙蓉浦,让诗人的情思不断徘徊在现实与梦幻之中,清晰与朦胧之中。这种难以逾越的两难之境正是诗人此时此刻的感情体现。因为诗人既不能退回梦境,又不愿跨入现实,既不愿滞留他乡,又不能回归故乡。在作品中,词人不愿将故乡和他乡明确区分,而是无奈地将二者重叠在一起,借故乡来品味他乡,借他乡来怀念故乡。“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遥”字和“去”字自然流露出思乡之情,引出下面“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遥”字和“久”字配合得十分默契。词人被两个意象困扰,既不知何日离开家乡,也不知何日回到家乡。

  久居异地,思念家乡本是人之常情,但下面的“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却令人惊奇。“相忆否”,既是思念,又是问询。问候中浸润着向往、认同和赞许之意。越是在遥远的地方,这种问候越是显得珍贵而切实。“渔郎”、“轻舟”、“芙蓉浦”一系列意象包含了对历史文化内涵的体认和生命本质的体认,温馨的意象既使思乡之情得以具体化,又得以美化。

  在“渔郎相忆”和“小楫轻舟”的意象中,作者化为一个女性情人的角色,使作品将思乡之情与爱情巧妙地融合起来,与屈赋中美人香草的写法有相通之处。这是一种在特定情境中勾起的怀恋之情,是一种感情上的闪念和冲动,是心灵寂寞的展示。既想维系心灵的沟通,又不必有什么必然的结果,这就是“渔郎”意象的本质。归属的愿望不能实现,渴望和依恋本身就是最真切的存在形式。“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只要能寄托相思就行了,并不在乎有什么结果。

  这本是一首思乡的词,但思乡和爱情的双重展现,使作品获得了一种轻灵而朦胧的美。这也是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的一大特色。

范仲淹的《苏暮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全词意境壮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上阕写景,景中含情。“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俯仰生姿,白云满天,黄叶遍地。一“天”一“地”,一“碧”一“黄”,总括秋色,展现了际天极地的万千气象,给人心胸开阔之状。作者平视远眺“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此二句,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尽融其中,就在秋色与秋波相连的天涯尽头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在作者的笔下入木三分,淋漓尽致,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黄昏秋色图”。“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

下阕抒情,情融景中。“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黯”,意为心情忧郁;“追”本意是“追随”,这里为“纠缠”,这是羁旅之思的缠绕。“夜夜除非”两句写出天涯孤旅,乡愁之深,无时不在,“好梦”难得,无计可消。

下句“休独倚”更可见词人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圆,反衬出词人身在异乡,倍感孤独寂寞。最后两句是由李白诗“举杯消愁愁更愁”化出,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谁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作者突发奇想,“用一段‘愁肠’把‘泪’ 与‘酒’巧妙联系起来,弥漫着苍凉之悲,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

苏幕遮

   (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的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苏幕遮①

  注释

  ①此调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宋代词家 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②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 

  ③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sì):羁旅之思。

  简析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

  “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

  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苏幕遮

  (北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赏析

  这首词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但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

  初阳,接“晴”“宿雨”承“溽暑”。荷叶上反映出旭日的光彩,进一步把“晴”字形象化、具体化了。“宿雨”的被蒸发、被晒干,不仅在点染“晴”字,同时还扣紧“溽暑”这一季节特点。这句很象特写镜头,连荷叶上的雨滴以及雨滴被“干”掉的过程也都被摄进画面。形象如此逼真!“水面清圆”是“叶上”一句的扩大。作者把镜头远远拉开、推高,然后居高临下,俯视整个荷塘,终于摄下那铺满水面的圆圆荷叶。继之,又把镜头拉下,转移角度,进行水平摄影,镜头在水面上缓缓推进:那一株株亭亭玉立的荷叶,仿佛由什么人高高擎起,在晨风中摇曳生姿,在镜头面前纷纷后退。这三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赞美这几句说:“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

  下片,写对故乡的怀念。前四句是思归。换头两句故作推宕。词笔由实转虚,从面前的荷花想到遥远的故乡,引出深沉的乡愁。“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两句承前,把空间的想象落实在两个点上:一是“吴门”,一是“长安”。但仍以荷花把两地牵连。“五月”三句写梦游。这三句把孤立的两点进一步缩小并使之具体化。“吴门”化作“渔郎”,“长安”化作作者自己。“五月”二字是串接时间的长线,它一头挽住过去,一头接通现今(“溽暑”),甚至牵连到作者的梦境。“梦入芙蓉浦”终于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缩短,使作者思归之心得到片刻的满足。下片抒情,叙写梦境,情中见景,并以逆挽手法呼应起句,补足“水面清圆”的画面。

  这首词的内容很简单,全篇六十二字,写的不外是荷花以及与荷花有关的情事。但是,作者善于把荷花的形象以及与之有关的情事集中起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来加以烘托,于是,作者的美感便层次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一点集中体现于词的上片。上片七句,虽然构成的侧面有所不同,但,可贵的是,其中每一句都带有动作性或视觉性,几乎句句都可构成一个或几个画面,构成角度不同的镜头。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连结媒介几乎被作者压缩到绝无仅有的微小程度。作者的情思,作者的美感是靠画面、靠镜头的组接,靠蒙太奇表现出来的。

  本词以荷花为焦点,并从这一点上散射开来,最后又集中在这一点上加以收束。全词可分四层,上片前四句是一层,烘托五月雨后清晨的气氛。后三句多侧面刻画荷花的风神。下片前四句是一层,分别叠印出“吴门”与“长安”两个不同的地点。后三句又以“梦入芙蓉浦”把前几层散射出的侧面加以归结、收束。

  周邦彦是善于使用艺术语言的大师,他往往运用优美的语词来创造生动的形象,有时精雕细刻,富艳精工;有时用典,融化古人的诗句人词。但这首词却既未用典,也未融化前人的诗句,而主要是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风神,抒写了自己的乡愁,有一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

  苏幕遮·海天一色

  暮春夜,梅时雨,淅淅呖呖,更着风吹絮。明朝庭院对凄楚,片片香魂,零落和泥去。 

  酥手露,静琴抚,呵手低眉,欲弹费思绪。女儿心思向谁诉,流水行云,相看两无语。

  苏幕遮·夜雨相思

  夜茫茫,星漫漫,夜冰笺魂,星陪人惜叹。

  惜叹相逢相知晚,惜叹流年,惜叹难共眠。

  风飘飘,雨绵绵,风凉袖冷,雨伴人思念。

  思念比翼双飞燕,思念鸳鸯,思念晓红莲。

  —“笺”和“袖”都指思念的那个女孩,“晓”是她的名。

  苏幕遮(般涉调)

  (宋)张先

  柳飞绵,花实少。

  镂板音清,浅发江南调。

  斜日两竿留碧影。马足重重,

  又近青门道。去尘浓,人散了。

  回首旗亭,渐渐红裳小。

  莫讶安仁头白早。

  天若有情,天也终须老。

  苏幕遮

  (宋)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

  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苏幕遮

  (宋)方千里

  扇留风,冰却暑。

  夏木阴阴,相对黄鹂语。

  薄晚轻阴还阁雨。

  远岸烟深,仿佛菱歌举。

  燕归来,花落去。

  几度逢迎,几度伤羁旅。

  油壁西陵人识否。

  好约追凉,小舣蒹葭浦。

  苏幕遮(钱塘避暑忆旧用美成韵)

  书名:《全宋词》 作者:赵必<王象>

  远迎风,回避暑。人似荷花,笑隔荷花语

  无限情云并意雨。惊散鸳鸯,兰棹波心举

  约重游,轻别去。断桥风月,梦断飘蓬旅

  旧日秋娘犹在否。雁足不来,声断衡阳浦

  苏幕遮

  (清)吴藻

  曲栏干,深院宇,依旧春来,依旧春又去;

  一片残红无著处,绿遍天涯,绿遍天涯树。

  柳絮飞,萍叶聚,梅子黄时,梅子黄时雨;

  小令翻香词太絮,句句愁人,句句愁人处。

  苏幕遮

  (清)纳兰性德

  枕函香,花径漏。依约相逢,絮语黄昏后。时节薄寒人病酒,铲地梨花,彻夜东风瘦。

  掩银屏,垂翠袖。何处吹箫,脉脉情微逗。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苏幕遮的诗意

《苏幕遮》

作者:范仲淹

原文: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1、苏幕遮:词牌名。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2、碧云天,黄叶地:大意是蓝天白云映衬下的金秋大地,一片金黄。黄叶,落叶。

3、秋色连波:秋色仿佛与波涛连在一起。

4、波上寒烟翠:远远望去,水波映着的蓝天翠云青烟。

5、山映斜阳天接水:夕阳的余晖映射在山上,仿佛与远处的水天相接。

6、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草地延伸到天涯,所到之处比斜阳更遥远。

7、黯乡魂:心神因怀念故乡而悲伤。黯,黯然,形容心情忧郁,悲伤。

8、追旅思: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紧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旅途中的愁苦。

9、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每天夜里,只有做返回故乡的好梦才得以安睡。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装。按本文意应作除非夜夜好梦留人睡。

诗意: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赏析:

这首《苏幕遮》,《全宋词》题为怀旧,可以窥见词的命意。

上片描写秋景: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蒙,一派青翠。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天宇,连接着大江的流水。无情的芳草啊,无边无际,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的遥遥无际的远方。

这幅巨景,物象典型,境界宏大,空灵气象,画笔难描,因而不同凡响。更妙在内蕴个性,中藏巧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曦文《对床夜语》)。眼前的秋景触发心中的忧思,于是物皆动我之情怀;同时,心中的忧思情化眼前的秋景,于是,物皆着我之色彩。如此内外交感,始能物我相谐。秋景之凄清衰飒,与忧思的寥落悲怆完全合拍;秋景之寥廓苍茫,则与忧思的怅惆无际若合符节;而秋景之绵延不绝,又与忧思之悠悠无穷息息相通。所以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宋邵雍《诗画吟》)。这里,明明从天、地、江、山层层铺写,暗暗为思乡怀旧步步垫底,直到把芳草无情推向极顶高峰,形成情感聚焦之点。芳草怀远,兴寄离愁,本已司空见惯,但本词凭词人内在的丹诚,借无情衬出有情,化景物为情思,因而别有一番滋味。

下片直抒离愁:望家乡,渺不可见;怀故旧,黯然神伤;羁旅愁思,追逐而来,离乡愈久,乡思愈深。除非每天晚上,作看回乡好梦,才可以得到安慰,睡得安稳。但这却不可能,愁思难解,企盼更切,从夕阳西下一直望到明月当空,望来望去,依然形单影只,莫要再倚楼眺望。忧从中来,更增惆怅,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愁情之浓岂是杜康所能排解。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意新语工,设想奇特,比愁更愁更为形象生动。

如此抒情,妙在跳掷腾挪,跌宕多变。望而思,思而梦,梦无寐,寐而倚,倚而独,独而愁,愁而酒,酒而泪。一步一个转折,一转一次深化;虽然多方自慰,终于无法排解。愁思之浓,跃然纸上。其连绵不绝、充盈天地之状,与景物描写融洽无间,构成深邃沉挚、完美融彻的艺术境界。

周邦彦 苏幕遮·燎沈香

《苏幕遮燎沈香》

作者:周邦彦

原文:

燎沈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注释:

1、燎(lio):细焚。

2、沈香:沈,现写作沉。沈(沉)香,一种名贵香料,置水中则下沉,故又名沉水香,其香味可辟恶气。

3、溽(r)暑: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沈约《休沐寄怀》诗:临池清溽暑,开幌望高秋。溽,湿润潮湿。

4、呼晴:唤晴。旧有鸟鸣可占晴雨之说。

5、侵晓:拂晓。侵,渐近。

6、宿雨:隔夜的雨。

7、清圆:清润圆正。

8、一一风荷举:意味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举,擎起。司空图《王官二首》诗:风荷似醉和花舞,沙鸟无情伴客闲。

9、吴门:古吴县城亦称吴门,即今之江苏苏州,此处以吴门泛指吴越一带。作者是钱塘人,钱塘古属吴郡,故称之。

10、久作长安旅:长年旅居在京城。长安,借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旅:客居。

11、楫(j):划船用具,短桨。

12、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有溪涧可通的荷花塘。词中指杭州西湖。唐张宗昌《太平公主山亭侍宴》诗:折桂芙蓉浦,吹萧明月湾。浦,水湾、河流。芙蓉,又叫芙蕖,荷花的别称。

翻译:

细焚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拂晓时分鸟儿东张西望的在屋檐下的言语。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昨夜的雨,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五月,我故乡的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划着一叶扁舟,在我的梦中来到了过去的杭州西湖荷花塘。

赏析: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着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意思比较单纯。

上阕先写室内燎香消暑,继写屋檐鸟雀呼晴,再写室外风荷摇摆,词境活泼清新,结构意脉连贯自然,视点变换极具层次。词中对荷花的传神描写被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为写荷之绝唱。

下阕再由眼前五月水面清圆,风荷凌举的景象联想到相似的故乡吴门的五月的风物,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相思之情淋漓尽致。

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段落极为分明。一起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两句写境静心也静。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叶上句,清新而又美丽。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则动态可掬。这三句,实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极为巧妙,而又音响动人。大意是: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这像是**的镜头一样,有时间性的景致,体现出荷叶的圆与青翠。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景如生,描绘出荷花亭亭玉立的姿态美与荷花的茎的力度美。这几句构成了一幅恬淡、清丽的美景这样,再看燎沉香,消溽暑的时间,则该是一天的事,而从鸟雀呼晴起,则是晨光初兴的景物,然后再从屋边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再看首二句,时间该是拖长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丰富而含蓄,为下阕久客思乡伏了一笔。

下阕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己身旅泊长安,实即当时汴京(今开封)。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以献《汴都赋》为神宗所赏识,进为太学正,但仍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故乡遥,何日去点地点时,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为不如归去之意。紧接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主客移位,更加衬托出我对家乡亲朋的思念,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一结两句,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梦中划小舟入莲花塘中了。实以虚构的梦景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

这首词风格清新活泼,境界淡远高超。周邦彦的词以典雅着称,又被推为集大成词人,其词作固然精工绝伦,而其思想境界之高超,实尤为其词作之牢固基础。

牧童的诗意

牧童的诗意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

1、横野:宽阔的原野。

2、弄:逗弄。

3、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译文: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

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

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赏析:

《牧童》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我们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弄字,更写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在这里,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指确定的数字而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的乡村傍晚的寂静。

出塞的诗意

出塞的诗意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译文: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224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