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三位世界顶级男演员,合力将美国黑帮片拉回到《教父》水准

去年,三位世界顶级男演员,合力将美国黑帮片拉回到《教父》水准,第1张

丨本文首发于皮皮**

皮皮** / 每天一部精彩**推荐

​2019年看了很多**,不乏经典之作,但《爱尔兰人》是唯一一部 只看了主创阵容就可以无脑给5星 的影片。

这不仅是2019年最后一部神作,也被不少影迷誉为2019年最佳**。

影片从杀手弗兰克·希兰的视角入手,讲述了美国二战后有组织犯罪的兴盛及衰败,数十年跨度下细细呈现了其中掺杂的帮派势力纷争及政治斗法,也还原了 美国上世纪最大悬案 ——传奇工会领袖吉米·霍法失踪案的真相。

影片从2008年就开始筹备制作,中间经历了多次 删改剧本、撤资风波 差点夭折,导演 马丁·斯科塞斯 ,主演 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和乔·佩西 ,他们的年龄分别是79岁,78岁,81岁和78岁,四个在黑帮片里已经封神的人物,在古稀、耄耋之年不安享晚年,折腾十年时间赌上“廉颇老矣”的风险拍出这部《爱尔兰人》,还有不给满分的理由吗?

一般精彩的**皮哥总是迫不及待观看,而在看《爱尔兰人》之前,皮哥先重温了《教父》三部曲、《美国往事》、《好家伙》、《布朗克斯的故事》和《赌场风云》等经典黑帮作品,之后才热泪盈眶地去欣赏这部鸿篇巨制。

黑帮片像酒需要时间积淀才香醇,你让一群靓男俊女演显得轻浮做作,只有几个老男人亲自上阵才有内味儿。

《教父1》拍摄于1972年,《教父2》拍于1974年,《教父3》拍摄于1990年,前后跨度18年,影片跨度从20世纪初到1980年长达80年。故事里的教父老了,故事外的演员也老了,观众跟着他们一起老,这份共同变老的经历就是黑帮片最大的魅力,所以许多人抱怨《教父》系列太长看不进去,别着急,还没到时候。

我们错过了1972年的《教父》,但幸运地见证了2019年的《爱尔兰人》。

三个半小时的时长真的太短,这是与一个时代的告别,这些人百年之后,想要再涌现出这样经典的黑帮片和演员又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况且在这个人人都喜欢漫威超英**的时代,黑帮片早已落寞,这场告别或许就是永别。

一、没有这四个男人,好莱坞黑帮片不会有今天

本片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和斯皮尔伯格、卢卡斯还有科波拉是上世纪80年代好莱坞最伟大的四位导演,其中科波拉最好的作品是《教父》系列,斯科塞斯最好的作品是《好家伙》,黑帮片导演占据了80年代好莱坞的半壁江山,两人一个开启了黑帮片的黄金时代,一个在2019年捍卫了黑帮片最后的荣光。

主演德尼罗和帕西诺必须放在一起说,他们是黑帮片的“绝代双骄”,就像足球界的梅西和C罗一样,黑帮片粉丝最津津乐道的话题就是: 德尼罗和帕西诺究竟谁是黑帮片第一人?

其实《爱尔兰人》的封面就给出了答案,德尼罗站在了C位,这也是大多数人心中的答案。

《教父2》中两人直接交锋,分别扮演了第一代教父和第二代教父,在两个不同时代的平行空间里创造自己的黑帮帝国。

影片三个半小时,两人没有一场对手戏,但观众却能感觉到两代教父之间的相互飙戏,火花四溅,最终也是德尼罗压过了帕西诺,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

德尼罗的特点是优雅,他饰演的教父眼神是清澈的,充满了怜悯,他的行为举止是考究的,一瞥一笑间都散发着绅士的气质,尽管做着杀人放火的勾当,但他有着自己的原则:绝不做毒品生意,这是底线。观众不仅不恨这位教父,反而对他心生敬意,他生动诠释了什么叫做“斯文败类”(此处是褒义),最终这位教父在年老时与孙子的嬉戏中死去,算是黑帮老大最好的结局。

到了《教父3》,尽管德尼罗没有出演,但第三代教父的扮演者从走路的姿势到说话的腔调都在刻意模仿德尼罗,可见他塑造的教父有多成功。

唯一能压制德尼罗的演员是马龙·白兰度,他饰演第一代教父的老年版,是德尼罗年轻教父的终极版本,白兰度的形象甚至成了黑帮片的logo,不过可惜的是白兰度在演完《教父1》后拒绝再出演《教父》系列,而德尼罗则在黑帮片的道路上“一条道走到黑”。

最经典的黑帮片有三部,《教父》系列,《美国往事》还有《好家伙》,德尼罗都是主演,甚至他的导演处女作《布朗克斯的故事》也是黑帮片,持续的输出让德尼罗坐稳了“黑帮片第一人”的宝座。

帕西诺的特点是爆发力,他的眼神是犀利的,充满了杀伤力,在《教父2》中他对妻子的怒吼,在《教父3》中他在女儿死去后的仰天哀嚎,在《闻香识女人》里他激昂的演讲都让人热血沸腾。但他饰演的角色大部分都是“带刺”的,而教父需要有城府并足够隐忍,这使得帕西诺在诠释教父迈克时需要有另一番表现。

在《教父2》里迈克为了扩大权力版图无所不用其极,赶走了妻子,杀死了兄长,最后看似赢得了一切,却失去了人心,迈克最后的结局是在西西里孤独死去。

当年周杰伦的词人黄俊郎在看完《教父》后为杰伦写下了《以父之名》,歌词中那句“荣耀的背后刻着一道孤独”就是对帕西诺教父命运最好的诠释。

也许是命运安排,在《爱尔兰人》里,德尼罗和帕西诺饰演的角色性格和《教父2》中几乎一致,帕西诺饰演的工会主席是个锱铢必较的暴躁老头,他怒发冲冠咆哮时你能看到迈克·柯里昂的影子,而德尼罗则扮演了性格温和不露声色的杀手,他有条不紊执行杀人任务时,也是维托·柯里昂上身。

开始尼德罗是帕西诺的保镖,可最后德尼罗露出了獠牙,亲手枪杀了帕西诺,古有诸葛亮三气周瑜,今有德尼罗两气帕西诺。不知道帕西诺会不会发出“既生诺,何生罗”的感慨。

接着说说《爱尔兰人》的第三位主演 乔·佩西 ,他是好莱坞“演技最好的小个子演员”之一,如果说德尼罗是“黑帮片第一人”,他就是“黑帮片第一辅助”。

在《美国往事》、《愤怒的公牛》里他都是德尼罗的最佳拍档,而在《好家伙》中他饰演了一名暴躁易怒的黑帮分子,精湛的演技甚至压过了德尼罗。

在《爱尔兰人》拍摄时乔·佩西已经息影多年,在导演多次请求下,他才答应出山。不过影片里他的角色极度克制隐忍,与过去的角色大相径庭,当德尼罗和帕西诺并肩在江湖厮杀时,他是背后看戏的大boss。

面对两位大神级的主演,他依然能做到气场压制,在《爱尔兰人》的三巨头海报里,他居最左,比另外两位高一头,睥睨一切,可见其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欣赏《爱尔兰人》这部绝世佳作前的三点必看

说完了《爱尔兰人》的重要意义,谈过了《爱尔兰人》的导演和主演,《爱尔兰人》真的就是一部雅俗共赏的精品吗?

并不!

有一个事实我们无法规避:

对于黑帮片的拥趸来说,《爱尔兰人》是他们的心头好,是吃西瓜最开始的那一勺甜,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观众来说,《爱尔兰人》是一部对路人极度不友好的闷片。

主演是三老头,片长是3个半小时,还是黑帮片,即使豆瓣高达90分,这些因素依然可以劝退大多数路人。

作为一个普通观众该怎样欣赏这部**呢?皮哥给三点建议。

第一, 消除对黑帮片的刻板印象。

黑帮片不是古惑仔,更不是狗咬狗的杀戮 游戏 ,它更像中国的武侠片,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

《教父2》中就有介绍,黑帮类似于一个“地下政府”,政府解决不了的 社会 不公,民众就来找教父解决,教父的初衷是救困扶危,这也是柯里昂家族发展壮大的根基。

可是一方面他和政府抢活儿,站在了政府的对立面;一方面他动了别人的奶酪,自然少不了权贵的报复。与此同时随着队伍壮大,自己人也出现了异心,最终多种因素造成了黑帮片里各帮派互相杀伐的混乱局面,黑帮片里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最精彩的地方是杀戮背后人性的博弈。

具体到《爱尔兰人》里,美国的移民中爱尔兰人是继德国后第二大移民来源,这些移民抱团取暖形成了利益共同体,爱尔兰人的初衷是为了自保,但经过一两代人的努力,他们组成了黑帮、工会,甚至渗透到了政府机构,场面逐渐失控。

不同组织盘根错节,或勾结,或缠斗,影片里三个角色代表的是不同组织的利益,用古龙的话说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了解这些,你才能放下“好人斗坏人”的观影惯性,掌握观看《爱尔兰人》的正确姿势。

第二, 了解美国的 历史 。

黑帮片都很长,《教父》三部曲的时长分别是175分钟、202分钟、170分钟,《美国往事》的片长是251分钟,《好家伙》时长146分钟。这么长的时间,观影时一旦走神立刻就云里雾里了,而黑帮史就是一部美国近代史,对美国近代史不了解的人很难捱过这两三个小时。

垂暮之年的希兰已家徒四壁,大概是为了让小说在自己死后卖得更好,家人分到更多的钱,他夸大了自己的犯罪事实,还添油加醋地讲述自己无意间参与了多起美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最后小说有多少真实的成分已无从查证。

但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本身就是个阴谋论爱好者,他也满心欢喜地将这部真真假假的小说拍成了**。

于是《爱尔兰人》不仅是一部黑帮片,更是一部“暗黑版”《阿甘正传》,主角希兰不仅在黑帮与工会间生死游走,还像阿甘一样参与并见证了“肯尼迪当选总统”、“肯尼迪遇刺”、“古巴导弹危机”、“猪湾事件”、“水门事件”和“科索沃战争”等 历史 事件,对这些 历史 有个基本的了解是能顺利欣赏《爱尔兰人》的必要条件。

第三, 欣赏演员的演技。

一般的**最怕剧透,但观看《爱尔兰人》是个例外。

皮哥建议各位观影前了解一下故事的时代背景和大致剧情,因为这些都不是影片的重点,知道了影片基本的来龙去脉你才能心无旁骛地欣赏三位影坛传奇的精湛表演,比《爱尔兰人》故事曲折的影片多了去了,但像本片能凑齐这三位世界上最会演戏的大神,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三位主演都运用了“减龄”技术,祛除了他们脸上的褶子,还原了他们三四十岁的风采。

但样貌可以改变,动作却无法加特技。

德尼罗在杀人的时候明显迟缓很多,看着极为别扭,熟悉三位演员的观众再看到他们“减龄后”的脸,联想到他们年轻时的风采,充满了违和感。

但看到他们的表演,依旧细腻动人,这份情怀我们接受得心甘情愿,这三个半小时也算是昨日重现了。

《爱尔兰人》绝对是一部可以与《教父》、《阿甘正传》相媲美的**,几十年后它会被人无数次提起,和别的经典影片一样,被供上神坛接受后来的影迷一次次检阅和怀念。

文/皮皮**编辑部:忍者爱吃鱼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先生,这是科波拉导演送来的剧本。”助理把一摞厚厚的纸递给马龙·白兰度。白兰度打开剧本,随便翻了几页,突然脸色一变,把剧本狠狠地朝助手扔了过去,咆哮道:“告诉科波拉,我绝不扮演黑手党!”助理被吓得战战兢兢,不敢说话,匆忙将地上散落的纸张捡起来,放在桌上,便离开了。

几天后,情绪平复下来的白兰度又打开剧本,仔仔细细看了一遍。助理进来时,他正用眉笔给自己画胡子,“我看上去怎么样?”白兰度得意地问。助理眼见这情形,傻眼了,随即缓过神来,明白了白兰度的用意。他没想到,才过了几天,白兰度就彻底改变了主意。“先生,您看上去就是黑帮大佬。”白兰度听后,哈哈一笑,说道:“拉夫特这小子演得不错。”

助理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自己跟了白兰度这么多年,还从未听过他夸谁。而他刚才夸的竟然是乔治·拉夫特,一个在银幕上演过很多黑帮角色的家伙。助理意识到,这位大明星彻底爱上了这个剧本。

不久后,白兰度成功塑造了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镜头下的第一代教父——唐·科里昂。《教父》(The Godfather)也成为白兰度从影生涯中最经典的作品。整个“教父三部曲”亦成就了许多**人,除了科波拉和白兰度以外,还有阿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以及尼诺·罗塔(Nino Rota)。

为了更加贴近影片的背景和主题,科波拉特意请来意大利著名导演费里尼的御用搭档尼诺·罗塔担纲配乐。罗塔以典型的西西里旋律为架构,谱写出了充满怀旧感的动人乐章。

《教父》配乐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有两个主题,一个是**开场和结束时出现的主题旋律,这段旋律一直贯穿于三部**中,罗塔为其创作了不同的变奏乐段,以配合影片的情节发展。

而另一个主题则是拥有无数改编版本的西西里爱情主题,这首曲子传遍了全球许多城市的大街小巷,堪称世界**音乐史上流传度最广的主题旋律之一。

这首美丽的西西里旋律透着浓郁的意大利风情,当熟悉的旋律一响起,温暖的音符便直抵内心深处。听者随之强烈感受到一种纯真无瑕的柔美 情感 ,和永世难忘的岁月情怀。

《教父》的配乐几乎完美地印证了一个事实:优秀的**音乐,在离开**画面后,将会散发出更为持久的魅力,多年后的今天,许多人也许根本没有看过这部**,但一定听过尼诺·罗塔谱写的音乐。

两年后,罗塔以同样的主题音乐为《教父》续集谱曲,同时为影片创作了一首新的音乐片段,在剧中不时出现,以预告悲剧的发生。这一次,奥斯卡评委会再也无法忽视这部杰作了,于是顺理成章地把金像奖颁给了他。那些年里,《教父》在全球各大**节都显示出咄咄逼人的姿态。

1990年,当第三部影片诞生时,罗塔已经逝世,参与了前两部配乐的卡迈·柯波拉接替了罗塔的工作,但因为罗塔的旋律实在太深入人心,卡迈·柯波拉也不得不继续沿用罗塔的旧作。

实际上,《教父》不过是罗塔晚年的代表作,远远不能涵盖这位意大利国宝级配乐大师的艺术生涯。

罗塔出身于音乐世家,他的母亲是一位钢琴家,祖父则是十九世纪意大利一位著名作曲家。罗塔继承了家族的音乐才华,从小就显示出非凡的天分。11岁那年,他创作出一部清唱剧《施洗者约翰的童年时代》,于1923年首演。这部作品受到大指挥家托斯卡尼尼的赞赏,后者亦成为罗塔早年音乐道路的资助人。

即便与好莱坞黄金时代的配乐名家相比,罗塔的学院派背景也毫不逊色。他曾就读于意大利著名音乐学府——罗马圣切契里亚音乐学院,这所音乐学院培养出了罗塔和莫里康内这两位意大利**音乐的旗帜性人物。

此外,他也曾在大名鼎鼎的米兰音乐学院和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深造过。指挥大师弗里兹·莱纳、作曲家罗萨里奥·斯卡列罗以及阿尔弗雷多·卡塞拉都曾是罗塔的导师。

在柯蒂斯音乐学院学习期间,罗塔还遇到了另一位亦师亦友的作曲家:阿兰·柯普兰。正是柯普兰激发出罗塔在**配乐领域的兴趣和创造力,同时,他也给予了罗塔一些善意的忠告,比如在为**配乐时,不要有先入为主的成见,以及投机取巧的心态。在一些作曲家眼里,从事**配乐工作似乎不需要像谱写交响曲那般一丝不苟和全心投入。

虽然受到柯普兰的启发,青年时代的罗塔便对**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但整个三十年代,他只为一部**创作过配乐——意大利导演拉法洛·马塔拉佐的《旅行列车》(Treno Popolare)。然而该片却遭遇了滑铁卢,这对一心想要投身**配乐事业的罗塔打击很大。

随后,罗塔不得不暂时离开**界,后来的几年时间里,他决心成为一名“严肃的”作曲家,于是把精力放在了室内乐上,并在巴黎音乐学院开始了教师生涯。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身处好莱坞的同辈作曲家们已集体迎来了创作高峰期,而罗塔也决定再次投身**音乐,他加盟了名不见经传的卢克斯**公司(Lux Films),并成为公司的重要作曲家。

这一时期的罗塔依旧只能为一些粗制滥造的**服务,不过,他已经开始尝试运用主导动机与交响化的音乐风格,并将美妙的旋律融入到人物和情节当中。事实上,罗塔并没有受到这些劣质影片的干扰,反而在这十年中磨炼出了日益成熟的配乐技巧。

1952年,罗塔遇到了他一生最重要的搭档——费里尼,职业生涯就此改变。

这一年,他为费里尼的《白酋长》(The White Sheik)担纲配乐,从此开启了两人漫长的合作历程。

不久后,法国“新浪潮”运动席卷欧洲,其邻国意大利的**艺术也开始迅速发展,费德里科·费里尼成为了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与英格玛·伯格曼、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并称为世界现代艺术**的“圣三位一体”,代表了自六十年代以来欧洲艺术**难以逾越的高峰。

费里尼一生共拍摄了24部**,其中有19部影片的配乐都出自罗塔之手。费里尼与罗塔,正如法国的特吕弗和德勒吕一样,堪称战后欧洲**界的最佳组合。

《大路》(La Strada)、《甜蜜的生活》(La Dolce Vita)、《八部半》(8½)、《阿玛柯德》(Amarcord)、《卡萨诺瓦》(Fellini's Casanova)、《罗马风情画》(Fellini's Roma)、《小丑》(The Clowns)、《卡比里亚之夜》(Nights of Cabiria),这些影片代表了费里尼艺术生涯最精华的部分,其音乐均出自罗塔之手。

在这些作品中,罗塔以管弦乐为基础,广泛运用意大利传统曲调,偶尔融入爵士、电子、流行等风格元素,用音乐绘制出了一幅包罗万象的亚平宁画卷。

《大路》中华美优雅的古典乐章,《卡萨诺瓦》里晶莹剔透的电子音效,《罗马风情画》和《甜蜜的生活》中略带神秘感的爵士曲调,《阿玛柯德》(Amarcord)中闪亮的进行曲、悠扬的华尔兹和民间小调,以及《小丑》里欢快的小军鼓和铜管乐……在这些配乐作品里,人们总能听到一些耳熟能详的著名片段。

由于费里尼**所特有的碎片化风格,罗塔的音乐便成为将情节画面串联起来的关键因素,给这些梦幻般的影像带来了连续性的力量。为了配合费里尼的艺术精神,罗塔从不为某个情节创作纯粹的伴奏乐段,他的音乐只表现特定的 情感 或者某个戏剧性的瞬间。

费里尼那充满个人风格的**艺术非常依赖罗塔的音乐,他对罗塔的才华十分欣赏,这也使得罗塔在创作过程中享有充分的自由度。通常情况下,费里尼会简单地提出一个想法或者建议,然后罗塔会很自然地创作一些乐曲来反映和表达费里尼的意图。

在两人长达28年的合作历程中,已然形成了心有灵犀般的默契,费里尼曾经这样回忆道:

然而,尽管费里尼时期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但罗塔最著名的两部作品却与费里尼无关。除了《教父》以外,另一部则来自弗朗哥·泽菲雷里于1968年拍摄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以莎翁戏剧题材创作的同名**, 历史 上有四个版本,泽菲雷里的这部影片被公认为是最经典的版本。

泽菲雷里是一名擅长执导歌剧的**导演,在拍摄这部由伟大悲剧作品改编的**时,泽菲雷里与罗塔共同确定了歌剧音乐的创作手法,泽菲雷里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观众感受到英国戏剧的伟大篇章与意大利歌剧的美妙旋律碰撞出的独特美感。

罗塔为影片谱写的主题音乐堪称**音乐史上最脍炙人口的一段旋律,而泽菲雷里对这段音乐的使用方式也十分巧妙:影片进行到中段的时候,一位民间的“游吟诗人”站在舞会院子中间的空地上,满怀深情地吟唱出了这首曲子。其情形就好像《蒂凡尼的早餐》中,奥黛丽·赫本坐在窗前唱出那首《月亮河》一样。影史上最经典的两首歌曲都是通过片中角色之口传唱出来的。

随着情节的推进,这首原本出现在画面中的主题旋律开始变成画面外的背景音乐,而后又在两种形态间来回切换,让这段旋律与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以及情节发展紧密贴合。

《教父》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经典乐段,如今早已传遍全世界,它们不断被后人改编和演绎,并出现在了各种唱片里。而许多费里尼时期的配乐作品却只有粗糙的录音版本留传下来。

意大利人从来不缺少旋律天赋,而尼诺·罗塔毫无疑问是**音乐界最顶尖的旋律大师。因此,要想找到一个迅速爱上**音乐的方法,聆听尼诺·罗塔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在很远很远的意大利西西里,有一句俗话:“世界太危险了,孩子必需有两个父亲才行。”

所以,等孩子到了一定的岁数,他爹就会请他能请到的最有威望有权威的人、或厉害的朋友来给自己的孩子当教父。

请到一个厉害的教父,就像给孩子加了一层金钟罩。

唐是意大利等一些拉丁语国家中对男子的尊称,唐·柯里昂、唐·克罗切、唐·迈克尔被这么叫不是因为人家名字里有个唐字,就像孔子、老子、孟子的名字里其实也没有子这个字一样。

对意大利人而言,所有人都尊敬的唐,应该是位威严、公正、富有权威的牛轰轰的男人。

这,是马里奥·普佐在《教父》里两个重要的人物概念。

《教父》的主要人物,是由西西里迁往美国、或仍活跃在西西里的黑手党。

这里需要做一点来自的粗浅的引申阅读,以后可以扩散了解更多。

黑手党是发源于意大利的黑帮,根据地在意大利西西里。

意大利先后被罗马、拜占庭、阿拉伯、诺曼、西班牙、法国等帝国统治,掌权政府换了一波又一波,但从来没有一个政府真正关心那些真正干活的农民。

在法国波旁王室统治期间,王室跟意大利的地方诸侯争权打仗,两个有权有势的势力抵消,意大利陷入了权力的真空,黑手党趁机走上历史的舞台。

在《教父2·西西里人》中,有对西西里人状况的描述:富饶炎热的乡村,有橄榄林、橘子林,大多数人以务农为生,但有钱的农场主占据大片土地,就算荒废也不给农民种植;蛮横的宪兵对农民非常粗暴。不干活的宪兵、黑手党、贵族共同统治这片土地,干活的农民老老实实出卖劳动力,换回一点勉强糊口的食物。

合上书本,对西西里的生活只剩下三个字的印象:热、干、穷。

回到黑手党。

最初,黑手党是穷苦农民为了生存而联合起来的秘密帮会组织,从农民的土壤里生长出来,从地下转移到地上,有了自己的规则,为不受任何人关注的农民解决问题。

慢慢地,黑手党变成了西西里的影子政府,是一个无所不在的社会、经济、政治网,依靠暴力维持权力、解决问题,在当地甚至比政府还要权威。第一代教父唐·柯里昂就坐在他的书桌后,给所有来找他的人解决问题,这些人包括:好莱坞明星、殡葬馆老板、面包师……

大概是因为起源和发展的特殊性,黑手党有两个最大的规矩:

一、西西里的缄默规则。如果黑手党伤害、哪怕杀害了西西里人,西西里人不能向政府、警察告发,复仇的唯一方法,是寻求另外的黑手党的帮助。哪怕黑手党互为仇敌,也不应该用政府的力量对抗彼此。

违反缄默规则就得死——不违反,是农民团体内斗,内部解决;违反,变成了农民的叛徒,将受到所有人的仇视。《西西里人》的剃头匠,就是因为违反缄默规则,被杀示众。

二、组织(一般指家庭)的利益高于一切,甚至应该高于个人的生命。

这两点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明,从农民里出来的黑手党,最大的特点就是团结。

像所有地下组织一样,黑手党发展出毒品、赌博、色情、凶杀这些非法业务,因为来钱快,商业帝国和权力帝国相辅相成。

19世纪,欧洲掀起向美洲移民的浪潮,很多黑手党移民美国,《教父1》的柯里昂、《最后的教父》的克罗切,都是在美国的黑手党。

随着一代教父死亡、黑手党内矛盾、联姻、文化同化,美籍意裔黑手党团体日趋消亡,美国的黑手党走向衰败。

《教父》一共三部,第一部,一代教父唐·柯里昂的崛起;第二部,西西里黑手党的挣扎;第三部,教父逝去,黑手党走向衰败,家族谋求转型。

三部的内容与整个黑手党在美国的起源、发展、衰败契合,矫情一点说,《教父》是意大利黑手党的史诗。

第一部书名就是《教父》。严重怀疑作者在用这个名字写第一本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想好还要写后面两本。看名字就知道:第一部没有副标,而且,第一部的唐·柯里昂才符合教父的真正含义。

这一部,是唐·柯里昂的时代,教父崛起的一代。以下是关于柯里昂的流水账。

柯里昂是西西里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逃难到美国,杀了乱收保护费的法努奇,变成街区的英雄,开始帮独居的邻居对付房东,教训滋扰店主的小流氓。

像柯里昂这样,能暴力敢暴力又不滥用暴力还偶尔做做好事的人,虽然要被法律鄙视,却到哪里都会被人民群众奉为英雄。所以,在美国的那条小街区,柯里昂受到了邻居的拥护与尊敬,这是他变身教父的第一步。

到这里为止,柯里昂还只是个杀过人的厉害一点的小商人,直到开始涉足非法贸易——禁酒令执行期间非法卖酒——通过暴力长期盈利,有了威信又有了钱,他开始一步步壮大。

进入赌博业,利落地杀了对手阵营里的重要人物,让他正式确立了唐的地位。

有意思的是,一跺脚整个州都要抖三抖的唐·柯里昂信奉的,是友情,哪怕你是隔壁街道扫马路的(举例而已),只要带上你的友情,就可以得到他的帮助。从这个方面讲,他是一位真正传统的、为劳动人民解决问题的黑手党首领。

揭开本质,教父唐·柯里昂还是个商人,他买卖的不是金钱,而是人际关系网。向教父献上友情,意味着总有一天,教父可能会需要你的帮助。

殡葬馆老板想不到,教父会有一天需要自己为他的儿子整理遗容安排下葬。

在教父的世界里,任何人都有价值,与他们缔结契约,成为统一的利益团体,就可以建立起自己的帝国。

这是教父友情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最原始的交往关系,更是让唐·柯里昂无所不能的最大武器。

柯里昂的教子、著名歌星约翰尼的请求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说服与约翰尼势不两立的、好莱坞最牛的制片人沃尔茨,让他在新**中担任男主。

柯里昂在影视圈哪有什么势力,但他跟工会的头头有交情,这个时候,工会头头的友情可以帮到忙——虽然这并没有什么用,但可以看出柯里昂的做事方法。

后来,柯里昂派杀手,在不惊动任何人的情况下,用残忍的方法割下了沃尔茨的一匹六十万美金的赛马的头,将这个头摆放在沃尔茨床前,才足以震慑住对方,达成目的。

这是典型的唐的做法:首先,利用关系网,戳中利益,给出好处,达成目的;如果不行,暴力威胁;再不行,干掉。

让他伟大的,除了无所不在的友情网,还有绝对的理智。

哪怕在大儿子被对手杀害、柯里昂家族陷入危机的时候,他仍能记住不做没有意义的愤怒,讲究理性,能屈能伸,好声好气地与杀子仇人谈判,并且假装达成和解,最后用从不参与家族生意的小儿子迈克尔绝地反击。

柯里昂其实是不希望儿子加入家族生意的,他希望孩子们能走正道,但最终,大儿子被敌人刺杀、小儿子也卷入家族恩怨,这大概是柯里昂最想解决、却唯一无法解决的问题。

他死后,曾经的热血青年迈克尔变成了第二位冷血的教父。

这是柯里昂家族的悲剧。

第二部书名《西西里人》,故事发生在西西里的土地上,西西里农村的风貌扑面而来。这是唐·迈克尔的时代,更是图里·吉里安诺的时代,年轻的一代。

图里某种程度上像是被逼上梁山的林冲,本来是个前途大好的年轻人,因为跟朋友皮肖塔一起犯了个小错误,差点被宪兵杀死,为了活命干掉两个官兵,从此走上流亡之路。

他们亲眼目睹自己的邻居怎样被欺负,过着怎样穷苦的日子,于是,他们开始在流亡的同时劫富济贫。

两个抢劫和绑架的故事特别有意思。

图里抢劫到公爵夫人的珠宝后,在另一位黑手党唐克罗切的协调下归还,却留下了一颗祖母绿的戒指戴在手上,他觉得这是他从富人手里夺取权力的象征,他的身份彻底变更,终于不再是一个软弱的农民。

这跟他打造了两根纯金的腰带,自己跟皮肖塔一人系一根有着类似的意义。

第二次,图里绑架了奥洛尔托亲王。这个西西里特色的绑架:绑架不叫绑架,叫请人来做客;赎金不叫赎金,是带客人旅游、住宿的旅费。

虽然山上住宿条件差了点,可绑匪们动用了最好的食材、生活用品来招待亲王,让人家在山上生活愉快,睡得比家里好,身体也比家里好。

这大概是最有规矩的绑匪的样子吧。

吉里安诺抢来的财产很多都给了农民,也受到了几乎所有农民的爱戴,但他还不是西西里的正规军。西西里最大的黑手党是唐·克罗切。

本来,唐·克罗切相当喜欢这个没见过面的小伙子,想让他为自己干活,甚至多次花钱、找关系救他,就连图里被宪兵打伤差点死了的那次,也是克罗切的亲信红衣主教救的。

但图里要的,不是黑手党的党派权势,他是真正想为农民做事的。他为了帮农民争取土地权益,干掉了六个帮克罗切干活的黑手党大佬,将自己的财富散给农民,反对一切黑手党损害农民的举动。

最终,黑手党、政党,共同想办法干掉他。

即将长成一位伟大的黑手党头领的图里·吉里安诺,在逃亡成功的一刻,死在曾经救过自己一命的、他最信任的朋友皮肖塔手上,几发子弹,就把这个死里逃生很多次的年轻人打死了。

黑手党的叛逆者死了,死在他真正变成教父的路上,死在一个欣赏他的黑手党前辈的手上。

革命失败,只留下一个传说。

这是一个党派的悲剧。

第三部书名《最后的教父》,是黑手党陨落的一代。

这是群星璀璨的一部,有家族的铁锤皮皮、建立起一个财富帝国的赌场老板格罗内韦尔,嗜血成性的丹特、英俊帅气的克罗斯、美丽的好莱坞女神安提娜、从家族出来的克劳迪娅……作为一代教父唐·克莱里库齐奥反到不怎么出彩。

这是新老交替的一代,也是地下势力与地上权势交错的一代。

开篇,唐·克莱里库齐奥就为怎样将家族的生意转到地上而布局,一个儿子开餐馆、一个儿子搞金融、一个儿子搞建筑,希望在二三十年后,家族能藏身于合法世界。

跟第一部相比,好莱坞占据了更大的篇幅,女主角安提娜就是好莱坞的女神,男女主因为一部**的拍摄问题而认识,最后女主带着男主脱离了地下世界。

这一部,跟一个黑帮小说比起来,更像是一部玛丽苏爱情片……

黑手党成员皮皮因为跳舞爱上知书达理的前期,不顾一切地要跟对方结婚。一边是暴力的黑手党男人,做的危险事情全部保密;一边是安静的文艺女青年,喜欢读书歌剧,不被地下世界所接受。最后分手,老死不相往来。

这不是重点戏份。

重点戏份是,他们的儿子——英俊帅气、有钱有权、聪明绅士、自带杀气的霸道总裁克罗斯,对好莱坞最美女神安提娜一见钟情。

对别人冷静理智的霸道总裁,在对女主的事情上失去理智,为了帮她,进军影视圈、去杀别人都不愿意杀的人,愿意给她分自己的大量收益,无条件接受她自闭症的女儿,为了她女儿,跟她一起跑到法国。

妥妥的爱情片。

或者这是马里奥想到的,让黑帮新一代的优秀代表,走向地上的最好方式?

当然,马里奥还没有忘记这是一部黑帮小说,除了在撩妹的过程中,用了很多黑帮的手法帮美人完成心愿外,做了一个纠结的设定:克罗斯为了活命,不得不杀掉老一代教父的外孙,老教父意外地饶自己一命,只把自己给流放了;没有人知道,这是因为老教父觉得外孙丹特是家族合法化的威胁,才利用自己杀了外孙。

这一点,倒是很符合黑手党的家族利益高于一切的规矩。

最后,所有无法转移到地面的都已经死去,克莱里库齐奥剩下的年轻人们在合法世界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最后一代教父唐克莱里库齐奥在睡梦中逝去。

黑夜过去,黎明开启,那些无法适应蓝天的,都已陨落。

谢天谢地,这好歹,算得上是个喜剧。

《最后的教父》最后有两句话。

第一句:正是他单枪匹马,缔造了不朽的基业,他凭借一己之力,建立不世的功勋。

这样的人,才是真的教父。是黑手党,更是黑暗世界的英雄。

第二句:这世界真是邪恶,不断驱使人们坠入罪恶的深渊。

你以为黑手党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深渊从没有真正消失过。

有人说,《教父》表现出的是一种暴力美学,在这里,黑手党不止是残暴的,血腥与优雅、罪与美、残酷与品味交织,他们不仅唯利是图,他们也有精神追求,他们不仅冷酷无情,他们也有柔情的一面。

黑手党、好莱坞、贵族、政客,在利益中纠缠,在拉斯维加斯的赌场相遇,没有谁高谁一等,也没有谁更干净,不过是在世俗的世界里趋利而动的一群人,只是手法略有不同。

每一本的封面都写了一句“《教父》是男人的圣经,是智慧的总和,是一切问题的答案”,书中有些处事方法确实可以作为参考,但实在很不喜欢这种夸张的说法,这是对作者和读者智商的侮辱。

另外,这句话里男人的圣经其实挺有意思的。

在《教父》里,女性基本是作为附属品的存在:两位教父都有一位悲剧的女儿,都是因为嫁错了人而酿成悲剧,与自己的个人能力没有任何关系;柯里昂的妻子、迈克尔的妻子,在结婚后,都成为丈夫背后的人,唯一的工作就是教育孩子、为丈夫祈祷;很多女人依靠男人而生;直到第三部,克罗斯的妹妹克劳迪娅脱离家族,自己在好莱坞打出一片天地、安提娜凭借美貌与努力成为好莱坞女神,女人才开始有存在感。

三部曲中女性角色的变化,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不行了,再来就写不完了……

完。

黑帮**是好莱坞经久不衰的类型片之一,它们不仅是一部充斥着残酷血腥与阴谋诡计的帮派争斗史,更是一面反映 美国社会的 族群关系、底层文化、时代背景 的明镜,下文就带大家一起了解好莱坞最具代表性的12部黑帮**。

TOP 12 《东方承诺》

族群帮派:俄罗斯裔黑帮

分析:大卫·柯南伯格的影片向来以怪异、暴力、血腥的风格而见长,这部影片正是以写实的风格还原了俄罗斯裔帮派的残酷与血腥, **中男主角维冈·莫滕森赤身裸体与敌人在浴室搏斗的场面曾被外国媒体评委最血腥的格斗戏。

TOP 11 《米勒的十字路口》

族群帮派:爱尔兰帮、犹太帮

影片导演:科恩兄弟

分析:该片借鉴了《教父》《铁面无私》等经典黑帮片的桥段,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科恩兄弟独有的“黑色幽默”,**从小格局出发,塑造出一个处在黑帮争斗漩涡之中却坚持江湖道义的主角形象,从这一层面而言,**颇有八、九十年代的港片风格。

TOP 10 《美国黑帮》

族群帮派:黑人帮派

影片导演:莱德利·斯科特

分析: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变,是一部警匪故事与黑帮史诗的混合体,剧场版的情节略显单薄,只有加长版的**才真正体现了大师导演斯科特的功力,警察与帮派间的相互较量在一黑一白的光影交错中更显出**的独具一格。

TOP 9 《铁面无私》

族群帮派:芝加哥犯罪组织

影片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

分析:**同样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禁酒令时代芝加哥警方与阿尔·卡蓬领导的犯罪集团之间的故事,被誉为希区柯克接班人的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在影片中多次使用长镜头,并于结尾的火车站戏份中致敬”敖德萨阶梯“里的蒙太奇剪辑手法,这些高超的拍摄技巧使得这部黑帮片更显匠心独运。

TOP 8 《纽约黑帮》

族群帮派:爱尔兰裔黑帮“死兔党”与“本地党”

影片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分析:这部影片可谓是一部真正的黑帮史诗,影片将时代背景放置在19世纪的美国,展示了移民浪潮之下不同帮派之间的争斗,黑帮故事的背后真正隐藏的是不同族群的融合,这也正是美国这个新兴国家建立的根基,丹尼尔·戴·刘易斯在本片中献出了堪称“神级”的表演。

TOP 7 《忠奸人》

族群帮派:意大利裔黑手党

影片导演:迈克·内威尔

分析:该片同样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FBI探员在黑手党卧底的故事。**侧重于对卧底探员这一角色的心里刻画,表现他在卧底过程中逐渐发现黑帮朋友的身上同样有人性的闪光点,艾尔·帕西诺和约翰尼·德普的对手戏是整部影片最大的看点。

TOP 6 《情枭的黎明》

族群帮派:意大利裔黑手党

影片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

分析:该片反应了“一入黑道深似海”的现实,艾尔·帕西诺饰演的卡利多是一个极具悲情色彩的人物,在他的身上极具香港黑帮**人物讲义气,重情怀的个性,可惜处在一个“身不由己”的江湖,最终难逃朋友的背叛,悲剧性的结局似乎印证了那句经典台词”出来混迟早要还“!

TOP 5 《赌城风云》

族群帮派:意大利裔黑手党

影片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分析:影片讲述的是一位赌场大亨的传奇经历,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男主角在事业奋斗的同时如何处理友情与爱情的背叛,德尼罗的精彩演技和斯科塞斯的掌控力使3小时的故事行云流水,不见丝毫拖沓感,而 通过这部影片也让我们了解到意大利黑手党与赌城拉斯维加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TOP 4 《疤面煞星》

族群帮派:拉丁裔黑帮

影片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

分析:**讲述的是一位古巴难民托尼逃至迈阿密白手起家创立一个贩毒组织的故事,影片以传记**的结构讲述了这位帮派大佬的崛起、辉煌、衰落与灭亡,艾尔·帕西诺在片中一反优雅、沉稳的形象,演出一个丧心病狂的帮派头目。

TOP 3 《美国往事》

族群帮派:纽约犯罪组织

影片导演:赛尔乔·莱翁内

分析:严格意义上讲**并不能算一部传统的黑帮片,故事的重点不是帮派之间的争斗,而是以 四个纽约街头混混的成长史展现出20世纪上半页美国社会的变迁,故事中又涉及了亲情、友情、爱情与利益的间的复杂纠葛,这是一部反映人性的经典之作。

TOP 2 《好家伙》

族群帮派:意大利裔黑手党

影片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分析:这是“老马丁”最优秀的黑帮**,相对于优雅的《教父》,这部**更多的是展现了黑手党的残酷与血腥,影片通过帮派成员间的相互背叛与暗算,揭示出真正的黑道并没有所谓的江湖义气,只有丑陋和贪婪的人性,作为一部黑帮**,其在写实性上要比同类影片稍高一筹。

TOP 1 《教父》三部曲

族群帮派:意大利裔黑手党

影片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分析:《教父》是公认的影史最伟大的黑帮**,在该片精彩故事的背后总结出了一套值得每个人学习的人生观, 实现自我价值 保护家族成员 为族群发声 为国家争荣誉 ,这套价值体系正与我们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不谋而合之处。所以这部影片有着超越种族及文化的影响力,可以给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提供一点积极的经验。

《教父》是1969年美国出版的长篇小说,是美国出版史上的头号畅销书,早在七十年代初已拍成**,发行世界各国,受到普遍欢迎。

作者马里奥·普佐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而且是长期生活在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心脏——纽约的美国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美军中服役。复员后,先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文艺创作,后来又在社会调查学院专门研究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他的第一部小说《明争暗斗》被认为是描写战后被占领的德国的最佳小说;他的第二部小说《幸运的香客》被《纽约时报》称之为“小经典作品”。《教父》是作者的第三部小说。这部小说一出版就轰动了整个美国,引起了广泛的评论和赞扬。美国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霍尔·伯登在《星期六评论报》上对这部小说作了深刻的分析和精辟的评价。他是这样写的:

“马里奥·普佐的新小说是一种对准顽固堡垒猛烈攻击的攻城锤,其主旨在于振聋发聩。这是一部内容充实的家史,记录的是一个家庭不惜用枪、用斧、用绞刑具、用攻心战来实现自己对整个美国地下势力集团体系的独霸控制的详细过程……

“这部作品的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普佐的表现技巧颇见功力:在他的笔下,一个本来令人感到义愤的情节都十分入情入理。一切感情冲动,一切杀戮,一切粗鄙的两性关系,都同他所刻画的人物所处的情境协调一致。但同时他又能把他所塑造的人物的令人不寒而栗的气质烘托得具有人情味,真实可信。

“《教父》是一部令人拍案叫绝的成功之作……是揭露阴险的犯罪集团的权威性的小说。”

普佐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成功之作,主要是因为他熟悉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阶层的秘密,也熟悉各种各样人物的生活隐秘。对美国社会的本质,他洞见症结,因而最有发言权。

无论在美国国内或在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都有不少人在考虑这样的问题:美国社会究竟怎么样?它是不是理想社会?这部小说继承批判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对这类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极其生动、形象、具有说服力的回答。作者忠于艺术规律,既不抽象地肯定,也不概括地否定,而只是客观地把美国社会最隐蔽的本质赤裸裸地揭示了出来。作品是通过引人入胜的场面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剥开富丽堂皇、令人眼花缭乱的遮羞布,人们不难看出:这里绝不是无忧无虑的人间天堂,而是地地道道的尔虞我诈的冒险家的乐园;这里处处布满了陷阱、明枪、暗箭;这里人人自危;这里,除了表面文章以外,骨子里根本没有什么“自由、平等与博爱”。

作者以艺术家的手法让我们看到的,不是美国社会生活中漂浮于表面的璀璨夺目的现象,而是隐匿于深层的阴森恐怖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以维持社会治安为己任的警官、警察;以维护法律尊严为己任的法官、律师,以及身为合法民意代表的议员;以“公正、客观”自诩的报刊编辑、记者,尽管有时在同自己或自己的集团无关的问题上也能信誓旦旦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但因为他们大都暗中隶属于各个地下势力集团,所以背地里却干着同自己的公开职责大相径庭的见不得人的勾当。从小说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就社会组织关系来说,美国人大都有双重身份:一种是公开的社会成员身份,例如警官、警察、法官、律师、议员、报刊编辑、记者,以及演员、店主、工会头目等等,办起事来“公事公办、铁面无私”,各人按照自己对社会的贡献领取合法报酬,这一面实在无可指责;另一种是秘密的集团成员身份,他们暗中分属于各个地下势力集团,各人又必须以公开的身份、合法的形式,为自己所属的地下势力集团效忠,从而定期获得额外报酬,这一面是绝对“保密”的,甚至对自己的妻子儿女也是要守口如瓶的。对美国社会的本质进行如此入木三分的剖析,是美国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

人们在公开社会受到了委屈,往往得不到正义的保护。原因是:人们在公开社会受到了委屈,根据不合理的法律条文,总是显得“活该”;而徇私舞弊者总是可以利用法律的灵活性来歪曲本来就不合理的法律,而形式上仍然是在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是在秉公办事,结果也总是显得“应该”。因此,人们为了在竞争中生存下去,为了预防有冤无处伸、有苦无处诉的悲楚,也都纷纷投靠地下势力集团,要求必要时为他们伸张正义,为此他们甘愿定期预交“保护费”。地下势力集团买通有关当局,有恃无恐地进行各种非法活动——走私、贩毒、摆赌场、开妓院等。通过这些活动,积聚了大量财富之后又可暗中串通公开的政治上的权贵势力,或者把他们自己的亲信安插到国家要害部门。这样,上面有了强大的保护伞,再加上他们所掌握的舆论工具的附和,他们不但可以为所欲为,而且能够无往而不胜。他们都有严密的组织:有核心领导班子、有单线联系的内部系统,也有层层外围组织;有自己的法律顾问,也有自己的“军队”,还有自己的情报网。一旦自己人受到了侵害、欺压、委屈,能谈判的就谈判解决,无法谈判的就采取破坏以至暗杀手段解决。甚至议员选举,最佳演员的选举,尽管表面上冠冕堂皇,无懈可击,但大都操纵在地下势力集团的手中。他们一插手,就可以出冷门,出乎意料地使某些人堂堂正正地当选。

这部小说通过对美国地下势力集团之间真刀真枪的“战争”的叙写,淋漓尽致地揭示了美国社会的表层下面的最隐蔽的本质。

作者讲故事的方法也别开生面。故事发展,当然有一条主线。但常见的是,主线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暂停下来,分岔伸延开去,形成支线,支线发展到尽头,然后再回到主线上来,继续发展主线。根据需要,支线可多可少。整个故事的主线与支线的发展脉络,很像一棵大树的树干与树枝的关系。而《教父》中许许多多的支线都不是从主线上分岔出去的,而是各有自己的源头,自己的流程,到末了才自然而然地汇拢到主线上来。整个故事的主线与支线的发展脉络,很像一条大河的主流与支流的关系:各有源,最后聚成洪流,一泻千里。因为可以另外重新起头,所以故事继续发展可以不受前一个阶段发展的制约。作者有更大的回旋余地,海阔天空,纵横捭阖。这个方法值得借鉴。

“教父”维托·考利昂是纽约五大地下势力集团之一的头头。以他为首的考利昂地下势力集团主要经营的是从欧洲走私进口橄榄油、开设赌场等等。他的势力遍及美国东西南北各地,在政府各个要害部门也都有他的人。他神通广大,渴求保护和支持的人们虔诚地尊称他为“教父”。他对下面也有求必应,说话算数,从而赢得了人们的敬畏。随便什么事,只要他暗地或公开一插手就会按照他的意志发展变化。他是美国社会真正叱咤风云的人物。“教父”他们坚信:在公开的社会要求正义是痴心妄想,只有在黑帮内部才有正义可言。这是熟谙美国社会和一切资本主义社会的底蕴的人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所发出的肺腑之言。这既是小说中人物的看法,也是作者本人的观点。

在弱肉强食的社会里,必然有人不相信社会能给他们提供什么保护。他们不甘心把自己的命运拱手交给那些达官贵人,任其摆布,任其捉弄。那些人有什么能耐?只不过他们能够纠集一撮人为他们捧场,使他们当选之后当官而已。“教父”他们之所以不愿意进入公开的大社会,就是因为他们不甘心任人宰割。他们决心在地下世界利用一切手段发展自己,壮大自己,使自己成为强者,然后再“改邪归正”。这样,他们一进入弱肉强食的公开的大社会,就可以以强者的姿态出现,这也是一切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美国社会的上层实权人物带规律性的相同发展道路。哪一个大财团或亿万富翁不是从营私舞弊、投机倒把起家的?中国有句古话说:“一将成名万骨枯。”看了这部小说,我们也有理由说:“一人发财万骨哭。”因此,作者在小说第一章正文的前面摘引了法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一句名言:“在巨大财富的背后,都隐藏着罪恶。”这句名言引用到这部小说的前面,实在贴切极了,真是画龙点睛之妙笔,点破主题之警句。

“教父”是美国社会的灵魂,是美国社会的精神之父,他和他的精神影响是这部小说的主角,也是美国社会的主角。

整个小说出现的人物将近一百个,着重刻画的有二十多个,大都是美国那个社会里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他们既是美国社会的产儿,又是美国社会的缔造者,也就是说,没有美国社会,也就没有他们;没有他们,美国社会也就不成其为美国社会了。在这里对所有的人物一一加以评价是没有必要的,还是让读者一面读一面想吧。但除了主角以外,特别应该提一下的是“教父”的小儿子迈克尔的妻子恺·亚当姆斯。她心地善良,大学毕业后就去当教师,想当个奉公守法的公民,但是她同迈克尔结合了。她只知道迈克尔作为普通人是可爱的,却不知道他作为考利昂集团的成员是可怕的。等她知道迈克尔杀人不眨眼并对她撒谎的时候,她忿然离开了他。但是,当她认识到迈克尔杀人都是“情有可原”、“不得已而为之”之后,她又毅然决然地回到了迈克尔的身边。她天天祷告,祈求上帝保佑迈克尔的灵魂。恺·亚当姆斯的性格同她的遭遇是耐人寻味的,发人深省的。在美国那样的社会,即使有决心当好人,也难于出污泥而不染,也难于独善其身,除非是真正的彻底革命者。

作者最后让恺·亚当姆斯忿然离开迈克尔,不久又让她欣然回到迈克尔身边,这绝不是一般爱情纠纷的喜剧结局,这个突兀奇特的结局有其非常丰富的思想内容。它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极其复杂而深刻的文艺理论问题:作家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应该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个别人物抑或整个社会?具体一点说,处于黑暗的旧社会,作家应该引导读者痛恨个别坏人抑或整个社会结构?处于光明的新社会,作家应该引导读者膜拜个别英雄人物抑或整个社会?

《教父》这部小说的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尽管描写的全是坏蛋,但作者曲尽妙笔,竟然能让读者不痛恨个别坏蛋,而痛恨整个龌龊的社会结构。教父及其继承人——他的小儿子迈克尔本来都是坏透了的坏蛋,但是却并不显得令人痛恨,因为他们杀人是整个不合理的社会逼出来的,因为他们杀的也都是更坏的人。他们同那些在幕后“坐地分赃”的政客比较起来,在“坏”的程度上,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想一想吧:明明写的是坏蛋,而且还把坏蛋的“坏”写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但又要设法不让读者去痛恨坏蛋,而是痛恨那个产生坏蛋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整个社会结构。这谈何容易!这需要多么高超的艺术技巧啊!

恺·亚当姆斯能够原谅迈克尔,读者也会原谅迈克尔。要把迈克尔的灵魂从罪恶的渊薮中拯救出来,天真的恺·亚当姆斯同无知的老太婆一样,也只能乞灵于上帝。

古今中外,杰出的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绝不以“教师爷”自居,绝不滔滔不绝地大讲正面道理;他们绝不蔑视读者,绝不侮辱读者;他们都非常尊重读者的判断力;他们往往只“举一隅”,而让读者自己去“三隅反”;有时,他们甚至故意指出一条走不通的路,让读者自己返回到正路上来。要挽救教父的灵魂,要挽救迈克尔的灵魂,祷告,此路不通。那么,出路在哪里?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有理由认为,过去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尽管有些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得很深刻,但揭露的大都是表面现象,而《教父》才真正挖掘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灵魂。

我们在小说中所看到的男女关系,不是哈代笔下的那种以虔诚的爱慕和缠绵的柔情为基础的、受命运捉弄的爱情悲剧,而是彻底撕去了温情脉脉的面纱之后剩下来的赤裸裸的兽欲。人与人之间的高尚的爱情关系,已沦为禽兽与禽兽之间毫无感情的低级下流的兽欲关系。

美国社会的出路在哪里?这就是小说里全体人物的所作所为必然要引起读者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小说中所描写的人和事,尽管在我们看来有点阴阳怪气、荒诞不经,但在美国却比比皆是,屡见不鲜,也就是说,这是一部有坚实的现实基础的现实主义作品。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认识美国社会本质的理想的读物。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作者在小说正文的前面特别声明说:

“这本书里面的一切人物都是虚构的,若书里的描写同现在还活着的或已经死了的真人有相似之处的话,那也纯属巧合。”

作者的这一声明,酷似“此地无银三百两”,从反面点明了这部小说的现实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它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又是一部生动形象的社会风俗史。

普佐是一位严肃、庄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不是在现代派作品里所常见的那种以扑朔迷离的荒唐的渲染作为噱头来诱使读者陶醉于虚无缥缈之中,而是以引人入胜的真实可信的素描作为楔子来启发读者认识美国社会的本质。至于现代派,这里不打算作进一步的评述,只想援引英国文学史家艾奈特·鲁宾斯坦的一段话,从中可以看出严肃的西方学者对现代派的看法:

“世纪末的美学观,在他们(按指十九世纪末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派作家、艺术家,他们大都不到四十岁就死了——引者)短暂的一生中得到了昙花一现的表现。后来又在从超现实主义到存在主义之间的许许多多陷于邪门歪道的文学流派中借尸还魂了,通过这些形形色色的流派,二十世纪资产阶级文化加速衰退堕落的过程明显地表现了出来。”(见《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从莎士比亚到肖伯纳》英文版,1969年,美国,下册第850页)

在现代派各种光怪陆离的变种的文艺思潮泛滥成灾的美国文坛,普佐显然是一位巍然屹立的现实主义作家。因为他在社会调查学院受过熏陶,所以他的小说具有特别明显而突出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马克思在谈到以狄更斯为代表的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的辉煌成就时说:

“以他们那晓畅和令人感动的描写,向世界揭示了政治的和社会的真理,比起政治家、政论家和道德家合起来所作的还多。”(见《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中文版,第二卷第402页)

恩格斯在谈到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时也说:“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版,第四卷463页)

我们也可以说,《教父》通过生动的故事所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的真理,比起所有的政治家、政论家和一切新闻报导合起来所揭示的还要多,我们从这里所能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所有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以及报刊杂志那里所能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这本书,对译者来说,之所以值得一译,对读者来说,之所以值得一读,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威胁,或者用一个更文雅的词——震慑,这是一种做事的手段,只可惜能用好的人太少。

要知道,威胁的最终目的是把事办成,而不是为了出一口气或者显得自己倍有面子之类的。

只考虑面子不考虑实际,那是庸人的威胁方式,结果往往是当场一时爽,事后火葬场。

《教父》里杀马送头的片段,就是一个堪称经典的威胁案例。下文将结合这个案例,谈一谈怎样的威胁才能既达到目的,又把后患降到最小。

而如果使用得当,威胁实际上可以避免更大的冲突,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

那么,一场好的威胁应该达到什么效果?在我看来,至少应该达到三个效果:

第一,直观感受上,带给对方足够震撼,让他愿意改变态度。

第二,深层次上,让对方明白和你妥协的必要性,以达到最终目的。

第三,在前两项的基础上,保证自己不被反噬。

先说第一个。什么情况下才必须采取威胁手段?肯定是常规手段不管用的情况下。

能用钱/语言解决的问题,真正聪明的人是绝不愿意动用暴力的。因为这不但会把事情变得更复杂,还会把自己的朋友搞的更少,把敌人搞的更多。

沃尔茨绝不愚蠢,只是极度自大,错误地以为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比唐·柯里昂更有权力。他仅仅是需要看到与之相反的证据而已。

他理解了对方的意思:尽管他很有钱,尽管他和美国总统有关系,尽管声称和联邦调查局局长有私交,一个躲在暗处的意大利橄榄油进口商就能要了他的命。真的可以杀了他!就因为他不肯给约翰尼·方坦一个他想要的角色。

沃尔茨的确很聪明,一个从码头工人混到好莱坞大亨的人不可能是个白痴。他领会到了教父想要传到的意思:

第一,我能收买你身边的人,你的防线对我没有作用。

第二,我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宰了你。

第三,我很愿意这样做。

要么不出手,出手就一定要打到对方七寸上,这才是有效的威胁。

《教父》都是公认的在影史上最不可忽视的一个系列**。因为《教父》,科波拉殿堂级导演的地位永远无法撼动。每当有人主动谈起这个片时都都会用到“伟大”二字,可是有很少有人真的说得清楚其伟大在何处。

江湖传闻,库布里克在看完第十遍教父时说:“我才相信这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如今库布里克大神已经去天堂给上帝拍**去了,没有人知道他为何如此感慨。这其中一定有**技法方面,毕竟大神是个技术控。我肯定说不出这些方面的牛逼之处,因为我顶多算是个**发烧友,没真正拍过**,而且那些东西需要和**高度结合的谈,要不然便是味同嚼蜡,一点意思也没有。所以我今天要说的完全属于与“手艺”无关。

像姜文,彭浩翔这些在自己**中借鉴《教父》的导演太多了,这些借鉴早已说明《教父》的伟大,毕竟好的东西永远不会真正的失传,只是被后面的人通过各种方式使用,即使那个型没了,那个魂也在。**是具有时间性的艺术,很多时候我们体会不到伟大**的伟大是因为我们不在其横空出世的年代,那些在当时令人震撼的东西早被后来者以各种方式展示给我们。所以好多时候我们看到那些经典的**会觉得名不副实。但是即便如此,还是会有很多令人感叹的地方。

首先要脱离**本身聊一聊,**是流行文化,避免不了的会影响社会大众。最直接的就是大众流行语,就像金庸先生的小说,越南政客开会时攻击对方会引用《笑傲江湖》中的人物,讽刺对方的政治目的不单纯。**也有这种效果,许多词汇可能不是**原创,却是因为**推广到大众生活之中。近几年最火的**词汇就是“非诚勿扰”,遍布在各种小广告之中,连借精生子的广告都给你来个“非诚勿扰”结尾。

这就是一个**在**之外的成功,虽然我很喜欢《非诚勿扰》第一部,但是无法否认这个片名比**本身更加成功,也不知道创出这个词语的人有没有版权费收。还有哪些经济专栏爱使用的“黑天鹅”,我不知道这个词是不是**人搞出来的,起码大多数人知道这个词是因为娜塔莉波特曼的**《黑天鹅》。比较著名的还有“罗生门”,可能如今看过这个**的人不多,理解这个词啥意思的也不多,但是知道这个词的一定很多,再此向黑泽明大师致敬,您拍出了凌驾于不同文化之上的人类共性。可是,这几个词再广为人知,也不如“教父”这个词被使用的广泛,本身属于黑帮的称呼被我们广泛用于音乐领域,那些被冠与“教父”头衔的歌手比黑手党家族老大的人数都多,不过谁知道有几个是真的实至名归。这就是《教父》这个**的成功之处,把一个词汇推广到不同文化,而且被广泛的应用。当然,在这我感谢我们国语的翻译者,没把“godfather”翻译成神父。

第二是我以一个黑帮片发烧友的身份聊聊《教父》对于黑帮**的深远影响。反正我第一次意识到《教父》的伟大时是看过《新世界》和《无间道2》之后,我才意识到教父对于黑帮片那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教父》给黑帮片开创了一个经典的标杆“老大上位都是被逼无奈。”麦克最初非常讨厌他的“家族企业”,他无比想要融入真正的美国生活,可是无奈于家族的风雨飘摇,他必须站出来继承家业,保护家族。

而且从剧作角度来说,剧作的主角一定是那个开头和结尾完全不同,产生巨大性格改变的人。所以我坚定地认为《教父》的主角一定是阿尔帕西诺饰演的二代教父麦克,而非马龙白兰度饰演的维托柯里昂。因为维托这个角色在**中基本没什么改变,也不知道当年的奥斯卡评委懂不懂**,居然把阿尔帕西诺当成配角。从这个角度来看《新世界》和《无间道2》,李子成和韩琛才分别是这两部片的男主角。他们都是被迫改变的,而且在相应的**中完全转变成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人。得承认两部片都有无数优秀的演员,连配角都是闪闪发光,是我心中二十一世纪最好的两部黑帮片。但是都还到不了教父那种层次,但已经很牛了,两部片只是完美的借鉴了《教父》的一些好的方面。当然,还有好多黑帮片都借鉴《教父》,我只发现了这两个最好的。

接下来还是要还是要结合《新世界》和《无间道2》说说第三点。噔噔蹬蹬!《教父2》的重头戏登场,统称《教父》。《教父》中麦克一生最自责的一件事是什么?一定是他亲自派人杀死了二哥弗雷多,这完全成了第三部老年麦克的梦魇。

麦克是在家族风雨飘摇之际接掌家族,他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柯里昂家族。这也是麦克在第一部时最大的转变,他从以自己为中心完全转变成一切以家族为中心。我想这也是《教父》被称为男人圣经的根本原因,当一个男人开始承担起一家人的责任时才是一个真正的男人,他做事情的动机也就彻底转变。这种转变说起来简单,力行起来真的很难,简单来说就是《少帅》里老帅给张学良讲的那个故事:我张作霖光棍儿一条时在森林里遇见熊瞎子撒腿就跑,可是后来有家有业有一群老婆孩子时再遇到熊瞎子就不能跑了,就得想法子整死熊瞎子,因为身后站着一大家子人呢。

面对熊瞎子肯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个故事最形象的体现出男孩和男人的真正区别,第一部结尾的麦克就是这个挡在熊瞎子和柯里昂家族之间的男人,他存在的使命就是维护柯里昂家族。

的一生都要围绕着家族,因此好多人认为《教父》是一部家庭**。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内部问题大多数时间比外部的危险更加可怕。纵观《教父》三部,麦克在面对每个外部敌人是基本都是沉着冷静,因为他的聪明果敢,每一个敌人都能被他消灭。势力庞大的五大家族,狡猾的海门罗斯,无论面对怎样的外部对手麦克都能冷静地等待时机一击致命。

就如王阳明所说:“心不动,方可随机应变。”打架也是这个道理,动手时冷静的人才能最快的做出最好的判断。换言之就是没有情绪波动,无情绪波动,无情。麦克仿佛天生具备这种“无情”的天分,从他出道在医院保护维托开始,就已经把这种“无情”的品质展现的一览无余。当然这大概也和他参加过战争有关,经历过真正炮火洗礼的人具备这种品质合情合理。**作品里不少,最具代表性的还有蓝波,丛林里的蓝波就是杀人机器,临危不乱,巧妙地利用各种环境因素。现实中邓小平爷爷也是很好的代表,无论什么场合都是气定神闲,这是战争赋予他的大将风度。麦克也一样,只不过表现方式不同,这种优秀的品质在第一部就存在。所以我说第一部的主角是麦克,第一部完全就是激活他身上的西西里黑手党血液,再配合上战争赋予他的优秀品质,那些流氓头子谁能斗得过他?

细细的看《教父》,麦克表现出来的疲惫与愤怒都是因为家人,面对他的敌人时,他总是一副阴冷的状态,喜怒不形于色。只有家人的背叛和不理解才最令麦克烦恼,因为有“情”在其中,最令他头疼的就是二哥弗雷多和老婆凯,姐姐康妮好得多,闹不出圈去。二哥对于家族最危险,他与麦克的矛盾最深,因为他不能认清自己是弱者的事实,科波拉在老教父遇刺时已经很好地交代了二哥是块什么材料,他无法做那个挡在柯里昂家族和熊瞎子之间的男人。弟弟掌权,哥哥难免失落,可是他连远近都不分就有点可悲了,几次向家族的死敌出卖麦克,出卖麦克也就是出卖家族。而且从二哥和麦克最后的对话中我们知道二哥的执迷不悟,他对麦克的不满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这样的人放在身边对于柯里昂家族来说无疑就是定时炸弹,所以,为了家族,麦克做了令他悔恨终生的决定。一切,都是为了柯里昂家族。

在我看来麦克和二哥的矛盾再深也不过是单纯的哥哥嫉妒弟弟,放在黑帮世界变得危险一点。对比起来麦克与妻子凯的矛盾就不像二哥那么危险,却复杂得多。那是一种西西里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冲突或者说西西里文化和美国宣扬的摆在台面上的文化的冲突。接手家族之后的麦克完全继承了西西里的传统:能维护家庭的方式就是好方式,无论黑白,一切都可以为家庭牺牲。而凯骨子里则是个彻彻底底的美国人,她相信《独立宣言》,践行着美国独立自由的核心精神,以个人为中心。最初麦克也信这一套,不过后来隐藏已久的西西里精神被激活了。这两种方式起冲出是必然的,只不过两个人爱得太深了,才能一起生活了这么久。两个人在一起若都是委曲求全,那么分开是早晚的事。爆发点就是凯打掉了麦克的孩子,对家庭产生了实质性的伤害,以麦克当年的行事作风,他不可能原谅凯,因为这是对柯里昂家族的伤害。

凯的骨子里信奉美国以自己为中心那一套,她需要的是自己内心认可的正常生活。麦克要守护柯里昂家族,为了这个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第三部结尾我们也知道,麦克离不开黑手党这个江湖。所以凯永远也无法真正地接受麦克,为了家庭做的事不能被家人接受,保护家庭的同时伤害家庭。二哥和麦克也一样,二哥出卖家族,麦克为了维护家族就要除掉二哥,除掉这个家人,同样是保护家庭的同时伤害家庭。麦克的悲剧人生早在一开始就注定了,这就是宿命。

对比《新世界》和《无间道2》,他们对《教父》黑帮面的故事借鉴很巧妙,也涉及到家庭层面。《新世界》里的李子成的老婆被迫监视李子成,《无间道2》阿孝简直就是港版麦克柯里昂。可是这两部都没有《教父》这般复杂纠结的家庭冲突。当然这两部片有自身的特色,我只是对比这些涉及家庭的地方。来说明《教父》故事的层次性,那么复杂,可是一切都是注定的,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

《教父》的伟大绝不止我说的这些,在商业和艺术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此我只说了对于我最为强烈的感受。有无数的后来者在自己的**中向《教父》致敬,从这部片中吸收营养,这影响绝不止黑帮片这一种类型。还成就了白兰度,德尼罗,帕西诺,黛安基顿……这些好莱坞最为优秀的演员。在商业上,《教父》以六百万的投资,赢得了一亿多美元的票房收入,真正的做到了雅俗共赏。专业人士看到了无数优秀的技巧,普通观众看到了精彩的故事,还有很多处世之道,甚至被奉为男人的圣经。不同年龄的人会在其中得到不同的东西,我相信,再过十年,我看《教父》的感受又会有所不同。

前言:“《教父》被誉为男人的圣经,是智慧的总和,是一切问题的答案。就像女人的《傲慢与偏见》一样,《教父》是每个男人这辈子最应该读的书,假如你想成为一个男子汉的话。这本书里有一个男人想知道的一切,怎样做领袖,怎样对待家人,怎样对待敌人和朋友,怎样战斗和征服,怎样洞察人性,还有怎样对待女人。这真是一部男人的宝典,你可以随时向它请教某个问题的答案,永远不会令你失望。我建议每个男人必备,很上算。”上面这些话深深的吸引住了我,基于此便开始拜读。

正文:

故事背景是1945年的美国纽约,二战刚刚结束。三个不同家庭遇到不同麻烦。第一个情况比较惨,殡葬馆老板的女儿受到小流氓欺辱受伤进医院,其父将施暴者告上法庭,却因肇事者有背景,受害人没有得到正义。其父想到了维托·柯里昂。第二个是好莱坞大明星,光环之下的真相是他离婚后事业走下坡路,每日醉酒被水性杨花的二婚老婆嘲笑,此刻他想到了自己的教父,维托·柯里昂。第三个是面包店老板,不漂亮的女儿有了对象,但是这个准女婿身为意大利战俘随时可能被遣返的,他必须获得合法美国公民身份,老板想到了维托·柯里昂。三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愿望,都指向同一个人。他们在这一刻都相信柯里昂可以做到。而机会难得的是,柯里昂正在为女儿出嫁举行盛大的婚礼,虽然已经在美国生活了一辈子,但是这些初代移民身上都带着出生地的传统文化烙印,根据意大利传统,这一天提出请求的客人将不会被拒绝。

书中包含了许多智慧和真理,但生活不仅仅需要智慧和真理,因为迈克尔一开始并不像涉足家族生意,作为第二代成功的教父,他想安安静静的上学,安安静静的和他的凯在一起,但是生活就是这样,“有些事情不是非做不可,做了也不值得再次提起,不需要给自己找什么正当的借口”。父亲已经倒下了,兄长被杀害了,一个家族还在指望着生存,他只能放弃自己的生活设想,想方设法来做点什么。几年的隐忍,历练,最终换来了家族的兴盛与仇家的消失,开始赢得了新的尊敬和臣服,唐·迈克尔。

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黑帮作品的魅力在于满足普通人对黑帮秘密生活的好奇心,让人们深刻思考特殊环境下人性的扭曲,理解和思考一些特殊时期常见但却严重的社会问题。这部被西方评论家视为通俗小说杰作的作品,其实应该是一部描绘20世纪美国社会生活的宏伟画卷。它再现了美国黑帮家族的惊人历史,展示了美国社会各阶层在资本和暴力犯罪上升中的生活细节。《教父》的主题虽然是黑帮犯罪,但其丰富的内涵远远超出了黑帮犯罪和人们所感兴趣的社会秘闻,因为它其实深入探讨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我们知道在现实社会中,正义是有可能会被放逐的,努力和天赋也许会被一瞬间忽视,正常的法规制度落实到具体问题上,并不一定能够行得通。当所有的正规途径无法解决这些棘手难题的时候,他们想到了一个共同可以求助的对象,那个在“地下政府”神一般存在的教父。他不会拒绝带着真诚友谊来求助的人,除了他是天生的热心肠之外,还有一点,换个书中的说法,“知道极地探险家在通往北极的路上要沿途存放口粮,防止日后某天会需要食物么?那就是我父亲的人情。”他学会了用友谊构筑一道墙,一道除了家人之外坚不可摧的防护墙。友谊是付出和回报,但并不是一味的施予,面对殡葬师邦纳塞拉的求助,教父一度想拒绝,不是因为他能够为他带来什么。

不在愤怒的时候做决定,也不在诱惑中亮底牌,千万不要恨你的敌人,因为这会影响你的判断。教父的大儿子桑尼·柯里昂是个男子汉,虽然脾气暴躁、风流成性,但是面对父亲的遭遇和妹妹的不幸,他没有坐视不理,他选择用尽全力去保护。然而,一旦方向错了,越努力离成功就越远。面对毒贩索洛佐,他简单冲动的提问,瞬间暴露了心底的想法,为父亲遇刺埋下了祸根;面对妹妹的求助,他又一次鲁莽地行动,根本没去想想在大动干戈的紧张时刻是不是一个圈套,就这样一步步走上了对方设好的圈套。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性格决定命运,而每个人也只能有一种命运。

教父指出,社会上常常会有突如其来的侮辱,那是必须忍受的。在这个世界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最微不足道的人,如果他时刻留意的话,总会有机会向那些最不可一世的人报仇血恨。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心平气和了。正是因为明白这个道理,老头子才从来不丧失那种他所有朋友都叹服的谦虚谨慎的作风。千百年来,只要凭卖力气,流汗水换饭吃,任何职业都是值得尊敬的。柯里昂教父经常这样教导:如果一个人要慷慨,那他就必须把这种慷慨表现得充满感情。

在这本书里中看到了在社会中摸爬滚打的处世之道,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教父会经常去帮助别人,来换取别人的一个人情而这个人情,现在可能用不上,但是在将来的某一天,说不定就派上用场,这谁说的定呢。而中国有句古话,大概意思就是欠什么也别欠人情债。因为人情债很难去偿还。所以,从教父身上学到这点,尽力胡帮助别人,成为别人的朋友,在未来的某一天,说不定他会救你你一命。

结语:一直以来,生活是要高于作品的,有哪部作品不是源于生活的呢或许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教父”,而真正高宏之人,必能造福人类。

佳句:

1 让朋友低估你的优点,让敌人高估你的缺点。

2 不要憎恨你的敌人,那会影响你的判断力。

3 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

4 我花了一辈子 ,就学会了小心 ,女人和小孩能够粗心大意 ,但男人不行。

5 最好的威胁是不采取行动,一旦采取行动却没收到效果,人们就不再怕威胁了。

6 身为男人必须衣冠楚楚,才能够让人信服。

7 不要在生气的时候,做任何决定!

8 一定要报复你的敌人哪怕是假象的敌人,但要在他最意想不到的时候出手!

9 女人和孩子可以糊涂,男人绝对不可以。男人的每一步必须扎实务实。

10 靠你的敌人近些,再近些。如果你做不到,那就靠近你敌人的身边人。

11 一旦决定报复,就不要给你的敌人留下任何反手的机会。

12 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不知人也,永远不要让敌人看到你内心深处的秘密!

13 感情不是必需品,干大事的男人永远不要被感情左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2259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7
下一篇2023-10-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